卷二十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貔

  《尔雅》曰:貔,白狐。其子,縠。(郭璞症曰:一名执夷,虎豹之属。縠,许卜切。)

  《说文》曰:貔,豹属,出貉(音陌。)国。(猛什蘙。)

  《尚书》曰: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毛诗》曰: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礼记·曲礼》曰:前有挚兽,则戴貔貅。

  《庄子》曰:丰狐文貔,搏於山林,伏於岩穴,夜行昼居,求食江湖之上。

  《韩子》曰:虎貔不用爪牙,与鼢鼠同威。

  《毛诗草木虫鱼疏》曰:貔,似虎,或曰势熊,一名执夷,一名白狐。其子为縠。辽东人谓之熊罴。

  ○熊

  《说文》曰:熊兽似豕,山居冬蛰。

  《诗义疏》曰:熊能攀缘上高树,见人则颠倒投地而下。冬入穴而蛰,始春而出。

  《孝经援神契》曰:赤熊见则奸宄自远。

  《本草经》曰:熊脂,一名熊白,味甘微温,无毒,主治风痹。

  《穆天子传》曰:舂山,百兽所聚也,爰有赤豹熊罴。

  《六韬》曰:文王囚羑里。散宜生受命而行。宛怀条途之山,有黄熊,得而献於纣。

  《左传》曰:晋灵公使宰夫臑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载以过朝。

  又曰: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令尹,子上谏之,不听。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商臣,商臣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竿育,王缢。

  《史记》曰:赵简子病,不知人。五日而寤,曰:"我之帝所,见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死。有当道者曰:帝令主君灭晋二卿,熊,其祖也。"

  《汉书》曰:昌邑王贺在藩邸,见熊。以问左右,左右皆答不见。

  又曰:孝玄帝冯昭仪。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出圈,攀槛欲上殿,昭仪乃当熊而立。及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当熊。昭仪曰:"夫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身当之耳。"帝嗟叹,以此倍敬重之。

  《淮南子》曰:诚中之人乐而彶,(彶,急也。忠信之人,自乐为之,非彶彶也。)如鹗之好声,熊之好经,夫有谁为务?

  又曰:爱熊而食之盐,爱獭而饮之酒,虽欲养之,非其道也。(熊食盐而死,獭饮酒而败,故曰非其道也。)

  《周书·王会》曰:成王时,不屠何国献青熊一。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仪者我所欲,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列子》曰:黄帝战于阪泉,帅熊驱虎为前驱。

  《缠子》曰:桀王天下,酒浊而杀厨人。纣王天下,熊蹯不熟而杀厨人。

  《抱朴子》曰:《玉策记》称熊寿五百岁,五百岁则能化。

  《琐语》曰:晋平公梦见赤熊窥屏,恶之,而有疾。使问子产,子产曰:"昔共工之御曰浮游,既败於颛顼,自没沉淮之渊。其色赤,其言善笑,其行善顾,其状如熊。常为天王祟,见之堂上,则王天下者死;见堂下则邦人骇;见门,近臣忧;见庭,则无伤。窥君之屏,病而无伤,祭颛顼共工则瘳。"公如其言而疾间。

  《魏略》曰:大秦国出玄熊赤螭。

  《建武故事》曰:咸和七年,左右启以米饴熊。上曰:"此无益而费于穀,且是恶兽,所不宜畜。"使遣打杀,以肉赐左右直人。

  《异苑》曰:邵陵高平黄秀,以玄嘉三年入山,经月不还。其儿根生寻觅,见蹲空树中,从头至腰,毛色如熊。问其何故,答曰:"天谪如此,汝但自去。"生哀恸而归。逾年,人见其形,尽为熊矣。

  又曰:熊兽藏於山穴,穴里不得枷及伤残,见则舍穴自死。

  《续搜神记》曰:晋升平中,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窅然深绝。内有数头熊子。须臾,有一大熊来入,瞪视此人,人谓必以害己。良久,出藏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分,著此人前。人饥久,於是冒死取啖之。既转相狎。熊母每且觅食果还,辄分此人,人赖以支命。后熊子大,其母一一负将出,子既尽,人分死坎中,穷无出路。熊母寻复还入,坐人边,人解意,便抱熊之足,於是跳出,遂得无他。

  又曰:熊无穴,居大树孔中。东土呼熊为子路,以物击树,云"子路可起",於是便下。不呼则不动也。

  ○罴

  《尔雅》曰:罴如熊,黄白文。(郭璞症曰: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关西呼为豭罴。)

  《搜神契》曰:赤罴见,奸宄息。佞人离则出。

  《山海经》曰:嶓冢之山,其兽多罴。

  《尚书·禹贡》曰:熊罴狐狸织皮。

  《诗》曰: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诗·荡·韩奕》曰: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毛诗草木虫鱼疏》曰:黄罴,大如熊,脂如熊白而稍粗理。

  《史记》曰:赵简子疾,梦之帝所,听钧天之乐,次射杀熊,又有一罴来,亦杀之。天帝甚喜。

  《晋书·载记》曰:符健字业,洪第三子也。初,母姜氏梦大罴而孕,长而勇果。

  《北史》曰:齐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华州,袭王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匈匈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挺,大呼而诟曰:"老罴当道卧,犭雚子那敢过!"敌见惊退。

  ○猰窳(上音轧,下音庾)

  《尔雅》曰:猰窳,类犭区虎,食人,迅走。(犭区,敕俱切。)

  《海内经》曰:猰窳龙首而蛇身人面,居於弱死晷,食人。

  《山海经》曰:少咸之山兽,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猰窳。其音如婴儿,食人。

  《淮南子》曰:尧时,猰窳为民害,尧乃使羿杀之。

  ○犭区

  《尔雅》曰:犭区,似狸。(郭璞曰:今犭区虎大于虎豹,文如狸,山民呼犭区虎大者为犭区犴。)

  《搜神记》曰:江汉之域有犭区人,其先,禀君之苗裔也。能化为虎。长沙所属蛮县痘赃居民,作槛捕虎,得一亭长,赤帻大冠,在槛中。问其故,亭长大怒曰:"昨忽被县召,避雨,遂误入此中。"於是即出之,乃化为虎上山。俗云犭区虎化为人,好着葛衣,其足无踵。虎有五指者皆是犭区。

  ○貘

  《尔雅》曰:貘,白豹也。(郭璞症曰: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

  《说文》曰:貘,似熊,黄色,出蜀。

  《广志》曰:貘大如驴,色苍白。舐铁消十觔。其皮温煗。

  《抱朴子》曰:刘子知二负之尸,东方生识啖铁之兽,实赖鸟禹之书、大荒之籍矣。

  《神异经》曰:西荒掷晷有人焉,头如人,著百结败衣,手足虎爪,名曰貘〈豸为〉。(音伪。)伺人独自,辄往就人睡,先使捕虱,得卧而舌出盘地丈馀。烧大石投舌上,於是而死。

  ○騊駼(上音陶,下音途)

  《周书》曰:正北空桐、橐驼、騊駼为献。

  《尔雅》曰:騊駼,马。(郭璞症曰:出《山海经》,其色青。)

  《说文》曰:騊駼,野马之良也。

  《史记》曰:匈奴奇畜则騊駼。(《广志》曰:騊駼,匈奴名马也。)

  《山海经》曰:北海内有兽焉,其状如马,名曰騊駼。

  ○猩猩

  《尔雅》曰:猩猩,小儿啼。(匠不趾封溪出猩猩,状如〈豸雚〉犭屯,声似小儿啼。)

  《礼记》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春秋说题辞》曰:猩猩者,矜精者也,故能言,可使阳烈之类以检下。(宋均曰:矜,谓使人自矜在。精,审也。猩猩言说人善恶,是阳气之烈好善,王者所以检下也。)

  《广志》曰:猩猩似狟,(音丸。)声如儿啼,不闻其言。出交趾封溪县。

  《山海经》曰:有兽人面,名曰猩猩。

  又曰:猩猩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山海经赞》曰:猩猩似狐,走立行伏,怀木捅远,少辛明目。

  《华阳国志》曰:永昌郡有猩猩,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

  《孙卿子》曰:猩猩能言笑,亦二足,无毛。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肉。故人非以二足无毛,以知礼也。

  《吕氏春秋》曰:伊尹说曰:"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淮南万毕术》曰:归终知来,猩猩知往。(注曰:归终、猩猩,并神兽。)

  《括地图》曰:猩猩人面豕身,知人名。

  《蜀志》曰:封溪县有兽曰猩猩,体似猪,面似人,音作小儿啼声。既能语,又知人姓名。人知以酒取之,猩猩觉,初暂常之,得其味甘而饮之,终见羁缨也。

  郦善长注《水经》曰:西蜀封溪县猩猩,人面兽形,能言语。

  《南方草物状》曰:猩猩之兽,生在野中。状如犭屯子,民人捕取。交阯、武平、兴古有之。

  晋郭璞《猩猩赞》曰:能言之兽,是谓猩猩。厥状似獾,号音若婴。自然知往,颇测物情。

  ○{巛禺}々(音翡)

  《尔雅》曰:{巛禺}々,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说文》曰:{巛禺}々,人身反踵,笑即上唇掩其目。一名枭羊,北方谓之土蝼。

  《山海经》曰:{巛禺}々如人面,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笑则上唇掩目。交广及南康山中有,大者丈馀,俗呼为山都。

  《山海经图赞》曰:{巛禺}々怪兽,被发操竹。获人则笑,唇盖其目。终亦号咷,反为我戮。

  《吴都赋》曰:猩猩啼而就擒,{巛禺}々笑而被格。

  ○风母

  《世贽记》曰:炎州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猩猩。烧之不世,斫刺不入。以铁椎锻其头乃死。以其口向风,须臾活。以石上菖蒲塞蒲扒即死。取其脑,菊华和服之,尽十斤,寿五百岁。

  《南州异物记》曰:风母兽,一名平猴,状如猴,无毛,赤目。若行逢人,便叩头,状如惧罪自乞。人若挝打之,惬然世地,无复气息。小得风吹,须臾能起。

  《抱朴子·内篇》曰: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猩猩,生南海大林中。张取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此兽在灰中不然,其毛不焦,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锥锼其头数十乃死。

  《岭南异物志》曰:风猩如猿猴而小,昼日卷伏不能动,夜则腾跃甚疾。好食蜘蛛虫。打杀,以口向风复活,惟破脑不复生矣。以酒浸,愈风疾。南人相传,云此兽常持一小杖,遇物则指,飞走悉不能去。人有得之者,所指必有获。夷人施罟网,既得其兽,不复见其杖,杖之数百,乃肯为人取。或云邕州首领宁洄得之,洄资产巨万,僮伎数百,洄甚秘其事。

  ○犴(音岸)

  《说文》曰:犴,胡地野狗也。

  《异物志》曰:犴,猿属,头形正方,发长尺馀,皆苍色,大类似人。欲有所视,辄摇头,两手被发;不尔,则复障其两目。衣毛皤皤,若被狐裘。木居洄藏,密向乃得见耳。

  ○蹶

  《尔雅》曰:西方有比肩兽,与邛邛、矩虚比焉,其名曰蹶。

  《说苑·复恩》曰:孔子曰:北方有兽,其名曰蹶,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也。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剿愦,必负蹶以走。蹶非性心爱蛩蛩、巨虚也,为假足也。二兽者亦非性心爱蹶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