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虎下

  《英雄记》曰:曹公擒吕布,布顾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耶?"操曰:"缚饿虎,不得不急。"乃命缓缚布。

  《吴志》曰:吕蒙欲从军,母止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又曰:孙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谏。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

  又曰:孙权亲乘马射虎庱亭,(庱音摅陵。)马为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即废。

  《魏名臣奏》曰:世祖时有献虎者,问虎何食,对曰:"食肉。"诏曰:"下民厌糠,何忍以肉食虎?"乃命虎贲射之。斯实得计于时,而名垂于后。

  《晋令》曰:诸有虎,皆作槛阱篱栅,皆施饵。捕得大虎,赏绢三匹,虎子半之。

  《魏略》曰:文帝欲受禅,郡国奏白虎二十七见。

  《博物志》曰:江陵有人化为虎。俗云猛虎化为人,好着紫葛衣;足无踵有五指者,人化为虎。

  又曰:虎能冲破,又能画地卜。今人有画物上下者,推其奇偶,谓之虎卜。

  《孝子传》曰:杨香,其父为虎噬,忿愤搏之,父免害。

  又曰:郭文举为虎探鲠骨,虎常衔鹿以报之。

  《括地图》曰:越俚之民,老者化为虎。

  王孚《安成记》曰:平郡区宝者,后汉人。居父丧,邻人格虎,虎走趋其孤吕晷,即以蓑衣复藏之。邻人寻迹问宝,宝曰:"虎岂有可舍而藏之乎?"此虎后送禽什馛助宝祭。孝慈掷昃,通于神明。由是知名。

  裴渊《广州记》曰:兴宁县义熙四年,忽有数十大鸟,大如鹙,少焉化为虎。

  周景式《庐山记》曰:有妪事康王庙,林中有一虎,祠祭辄以馀肉及骨与之。有人恶畏之,姬使避之,人去复来。

  《陈留耆旧传》曰:王业字子春,为荆州刺史,有德政,卒於支江。有三白虎,低头曳尾,宿卫其侧。及丧去逾州境,忽然不见。民共立碑文,号曰支江白虎。

  《竹林七贤论》曰:王戎幼而清秀。魏明帝时,於宣武场上为栏斗虎,使力士逆与之博,纵人观之。戎年七岁,亦往观焉。虎乘佳啊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僻易颠仆,戎安然不动。帝於阁上见之,使问姓名而异焉。

  《殷氏世传》曰:亮字子华,少学《公羊》,十四传祖父业,多所综览。举孝廉,到阳城,遇虎争一羊,亮乃案剑瞋目斩羊腹,虎乃各以其半羊去。

  《述异记》曰:汉中有虎生角。道家云:虎千岁,则牙蜕而角生。汉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故时人语曰:"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异苑》曰:太玄末,徐桓出门仿佯,见一女子,因言曲相调。便要桓入草中。桓说其色,乃随去。女子忽然变成虎,负桓着背上,迳向深山。其家左右寻觅,惟枷迹。旬日,虎夜送徐桓下着门外。

  又曰:樊阳郑袭,太玄中,为广陵太守。阁下驺从忽如狂,奄失其所。经日,祼身吟呼,肤血流漓。问其意故,云社公命令其作虎,以班皮衣之。辞以执鞭之士,不堪虓跃,神怒还,便剥皮,皮以着肉。疮毁惨痛,旬日乃差。

  又曰:鄱阳桓贷,以太玄十九年杀犬祭乡里绥山,煮肉不熟。神怒,即下教於巫曰:"桓贷以生肉贻我,当谪令自食也。"其年便作虎。作虎之始,见人以班衣衣之,即能跳透噬逐。

  又曰:彭城刘黄雄,以太玄中为京佐,被使还都。路经竹里,停於逻宿。此逻多虎,刘极自防卫,系马於户前,手刀布於地上。宵中,士庶同睡,虎乘间跳人,独取刘而去。

  又曰:邵都梁冯恭,永初中,醉卧於山路。夜有虎来,以头枕蒲俺。恭中宵展转之,以手搏之,复大寝。向晓始醒,犹枷蹲在脚后。若有宿命,非智力所加也。

  又曰:扶南王范寻常畜生虎及鳄鱼。若有讼未知曲直,便投与鱼虎。虎不噬,则为有理。秽貊之人,祭虎为神,将有以也。

  《幽明录》曰:桓大司马镇赭圻时,有何参军晨出行於田野中,溺死人髑髅上。还昼寝,梦一妇人语云:"君是佳人,何以枷污?暮当令知之。"是时有暴虎,人无敢行夜出者。何常穴壁作溺穴,其夜趋穴欲溺,虎忽啮断阴茎,即死。

  又曰:晋孝武帝母李太后,本贱人。简文无子,曾遍令善相者相宫人。李太后给皂役,不豫焉。相者指之曰:"杆当生贵子,而有虎厄。"帝因幸之,生孝武及会稽王道子。既登尊位,服相者之验,而怪有虎害,且生所未见,乃令人画作虎像,因以手抚欲打虎戏,便患手肿痛,遂以疾崩。

  《神仙传》曰:介像入山,冀遇神仙。卧石上,有一虎往舐像额。寤而枷,谓虎曰:"天使汝来侍卫我者,汝且停;若山神使汝来试我者,汝自去。"虎乃去。

  《搜神记》曰:苏易者,庐陵妇人,善看产。夜忽为虎所取,行量蕊至大旷,见有牝虎当产,不得解,匍匐欲死,辄仰视。易悟之,乃为探出之,有三子。生毕,虎负易送还,并送野肉於门内。

  又曰:汉江之域,貙人能化为虎。长沙居民作槛捕虎,槛发,明日众人共往格之,见一亭长,赤帻大冠,在槛中坐。民问:"君何以入此中?"亭长大怒曰:"昨被县召,夜避雨误入此中。急出我!"民曰:"君见召当有文书。"即出怀中召文书,於是出之。寻视之,化为虎,即上山走。

  《续搜神记》曰:丹阳县人沉宗居在县下,以卜为业。义熙中,左将军檀侯镇姑熟,好猎,以格虎为事。忽有一人,着皮袴,乘乌马,乘者一人亦着皮袴,以纸裹十馀钱来诣宗卜。云:"西去觅食好?东去觅食好?"众为作卦,卦成,告之东向吉,西向不利。因就宗乞饮,内口着瓯中,状如牛饮。既出门,东行百步,从者及马皆化虎。自此以后,暴虎非常。

  又曰:吴猛有道术。同县组螺政迎猛,夜於家中庭烧香,忽有虎来,抱政儿超篱去。猛语云:"无所苦。"须臾果还,云虎将去数十步,忽然复送归。政遂精进为道士。

  又曰:寻阳县北山中蛮人有术,能使人化为虎,毛色牙爪悉如真尔。乡人前将军周〈目尔〉有奴,使入山伐薪。奴有妇及妹,亦俱行。既至,奴语二人云:"且高树上视我所为。"如其言。既而入草,须臾见一黄班虎从草中出,奋迅吼唤,甚为可畏。少时复为人。奴语二人曰:"归家慎勿道。"后向等辈说之。周得知,饮之以淳酒,令熟醉。使人解其衣服及身体,惟於髻发中得一纸,画作大虎,边有符。周密取录之,奴既醒,唤问之。事已露,遂具说有术。其以三尺布巾、一赤雄鸡、一斗酒受此法。

  《俗说》曰:桓石虎是桓征西儿。未被举时,西出猎,石虎亦从。猎围中,射虎,虎被数箭,伏在地。诸将请石虎曰:"恶郎能拔虎箭不?"石虎小名恶子,答曰:"可拔耳。"恶子於是迳至虎边,便拔得箭。虎跳越,恶子亦跳,跳乃高虎跳,虎还伏。恶子持箭便还。

  又曰:齐沉僧照别名法朗,攸掷戤孙也。记人吉凶,颇有应验。常校猎,中道而还。左右问何故,答曰:"国家有边事,须还处分。"问何以知之,曰:"向闻南山虎啸知耳。"俄而使至。

  《金楼子》曰:孔子游,舍於山。使子路取水,逢虎於水,与共战,揽尾得之,内于怀,还问子曰:"上士杀虎如何?"钟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中士杀虎如何?"钟曰:"中士捉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何?"钟曰:"捉虎尾。"钟路出尾弃之,怀石盘,曰:"夫子知虎在水而使我取水,是欲杀我也。"乃欲杀夫子,问曰:"上士杀人云何?"曰:"用笔端。""中士杀人云何?"曰:"用言语。""下士杀人云何?"曰:"用石盘。"钟路乃弃石盘而行。

  《国史补》曰:裴旻为龙华军使,守北平。北平多虎,旻善射,常一毙日虎三十有一,既而息於山下,四顾自若。有父老至曰:"杆皆彪,似虎而非。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也。"旻曰:"真虎安在?"父老曰:"自此而北三十里,往往有之。"跃马而往,果有一虎腾出,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烈。旻擗易,弓矢皆坠,殆不得免。自此惭惧,不复射虎。

  吴氏《虎赋》曰:盖其状也,诞节缓腕,续背连骸,细腰鼓胸,方口大鼻。似黼组杂间,若锦锈相连。

  ○豹

  《说文》曰:豹,似虎。

  《周易·革卦》曰: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像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广志》曰:豹有赤豹,南山有玄豹,南多赤豹。狐死首丘,豹死首山,是性之异也。(《诗义疏》曰:毛赤而文黑,谓之赤豹。毛白而文黑,谓之白豹也。)

  《帝王世纪》曰:纣为玉箸,箕子曰:"玉箸必食熊蹯豹胎。"散宜生献纣黑豹。

  孙氏《瑞应图》曰:文王拘於羑里。散宜生於怀途山得玄豹,以献纣,免西怖戤难。

  《庄子》曰: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处於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然不免於网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其皮为之灾也。

  《管子》曰:武王为侈靡,令人貂襜豹裘方得入庙,故豹皮百金。臣家粜千锺,未得一豹皮。

  《韩子》曰:虎豹不用爪牙,与鼷鼠同威。

  《文子》曰:虎豹之文来射,猿狖之捷来格。

  《淮南子》曰:蝟使虎申,蛇令豹止,物有所制也。

  又曰:高山险阻,深林榛薄,(丛木曰榛,深草曰薄。)虎豹之乐也,人入之而畏。川谷通源,积水竽渊,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

  《范子计然》曰:豹皮出南郡。

  《杂道书》曰:南海博罗县有罗山,高入云雾,诸仙人所游之山也。上有豹兽,似猴。猴,南海人名之为累下。

  《洞冥记》曰:青豹出浪坂之山,状如虎,色如翠。杀之,为脯食之,不饥。

  冯邪《说邓禹书》曰:夫虎豹爱大林,蛟龙爱大水。

  《列女传》曰:陶荅子妻曰:"妾闻南山有文豹,雾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衣毛而成其文章也。"

  《后秦记》曰:狄伯奇少曾游猎得豹,见其文彩炳焕,遂自感叹,始学书艺。

  《林邑国记》曰:西南界有唼腊虫,食死人肉。豹皮复尸,畏而不来。

  谢朓诗曰:虽无玄豹姿,且隐南山雾。

  《晋中朝大驾卤簿》曰:豹尾车驾一,兰台符节令史载自豹尾后。

  徐广《车服注》曰:乘舆之后有属车,最后一车悬豹尾。

  ○驳

  《尔雅》曰:驳如马,倨牙,食虎豹。(《说文》亦同。)

  《说苑》曰:晋平公出畋,见乳虎,乳虎伏而不动。顾谓师旷曰:"吾闻之,霸王掷犄出,则猛兽伏而不敢起。今者寡人出见乳虎,伏而不动,此其猛兽乎?"师旷曰:"鹊食猬,猬食鵕(音俊)鸃(音宜)鵕鸃食豹,豹食驳,驳食虎。夫驳之状,有似驳马。今者君之出,必骖驳马而出畋乎?"公曰:"然。"

  《山海经》曰: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豹,可以御兵。

  晋郭璞《驳赞》曰:驳惟马类,实畜之英。腾发骧首,嘘天雷鸣。气无不陵,吞虎辟兵。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