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黍

  《尚书·君陈》曰: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盘庚》曰:若农不服田亩,罔有黍稷。

  《尚书大传》曰:夏昏火中,可以种黍。

  《韩诗外传·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薛君注曰:诗人求己兄不得,忧不识物,视彼黍乃以为稷。)

  《毛诗》曰:《黍离》,闵宗周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又《甫田》曰:今适南亩,或秐或秄,黍稷薿薿。(薿薿,盛貌也。)

  又《鱼藻·黍苗》曰: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仪礼·婚礼》曰:赞设黍于酱东。

  又《特牲馈食礼》曰:佐食,抟黍授祝,祝以授尸。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农乃登黍。

  又《曲礼》曰:黍曰芗合。

  又《内则》曰:羊宜黍,豕宜稷。

  《左传·昭公》曰:其藏冰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杜预注曰:黑牡,秬黍也。司寒,北方玄冥之神也,故物皆用黑。有事於冰,故祭其神以上黍。)

  《春秋佐助期》曰:黍神名侜倭兰郝。

  《春秋说题辞》曰:精移火转生黍,夏出秋改。(杜预注曰:云春之夏,故移也。《农书》曰:黍之言暑也,必须暑改,得阴乃成也。)黍者,缩也。故其立字,"禾"入"米"为"黍"为酒以扶老。(为酒以序尊卑,且禾为柔物,亦宜养老也。)

  《尔雅》曰:秬,黑黍。〈禾不〉,一〈禾孚〉二米。(郭璞注曰:〈禾不〉亦黑黍,但中兴黍米异耳。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一黍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史记·封禅书》曰:管仲说桓公曰:"古者封禅鄗上,黍所以为盛。"

  《汉书》曰:冀州,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

  《后汉书》曰:承宫,遭天下丧乱,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熟,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晋书》曰:刘聪时,河东大蝗,惟不食黍、豆。靳准率部人收而埋之,哭声闻於十馀里。后乃钻土飞出,复食黍、豆、平阳饥甚。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符坚宴群臣于钓台,秘书侍郎赵整以坚颇好酒,因为《酒德》之歌,曰:"获黍西秦,采菱东齐。春封夏发,鼻纳心迷。"

  《隋书》曰:李士谦隐居,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於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又曰:李士谦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於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於此?"

  《唐书》曰:德宗以中和节,令文武百辟进农书,献穜稑种。及是,百寮始进《兆人本业》三卷,司农献粟及黍各一斗。

  《韩子》曰:韩昭侯之时,黍种尝贵甚。昭侯令人覆廪,廪使果窃黍种而粜之。

  《山海经》曰:广都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黍、膏稷。

  又曰:鱼山,有人一目,是少昊子孙,食黍。

  《韩子》曰:吴起攻秦小亭。倚一车辕北门外,令曰:"能徙此於南门外者,赐上田上宅。"及有徙者,赐如令。俄又置一石赤黍车门外,令曰:"能徙此於西门外者,赐如初。"民争徙之。乃下令曰:"攻亭,能先登者,仕之大夫,赐之上田、上宅。"於是攻之,一朝而拔。

  《淮南子》曰:冬三月,天子衣黑衣,乘玄骆,食黍与彘。(黍、彘,水类,时宜也。)

  又曰: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故树黍者无不获稷,树恩者无不报德。

  又曰:渭水多力而宜黍。

  《淮南万毕术》曰:取麦门冬、赤黍渍以狐血,阴幹之。欲饮酒,取一丸置舌下。酒吞之,令人不醉。麦门冬、赤黍、薏苡为丸,令妇人不妒。

  《白虎通》曰:清明风至,则黍、稷滋。阊阖风至,则种宿麦、黍。

  《抱朴子》曰:张子和丹法:用铅、朱砂、曾青水合封之,蒸之於赤黍米中也。

  《纪年书》曰:惠成王八年,雨黍。

  《国语》曰:子馀使公子赋《黍苗》。(《黍苗》,《小雅》,其诗曰: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子馀曰:"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在宗庙为祭主。)

  《家语》曰:孔子侍坐於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请用之,孔子先食黍而后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之。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为食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黍者,五谷之长,郊社宗庙以为上盛;果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以贵雪贱也。今以五谷之长,雪五果之下者,从上雪下也。臣以为妨於教,害於义,故不敢。"公曰:"善"。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采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北县切。)而香,如此者不餲。(音遏。)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遂,长。)叶高短穗;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令而不香。(令,新也。)

  又曰: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也;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

  又曰:饭之美者,南海之秬。(秬,黑黍。)

  杨泉《物理论》曰:梁者,黍稷之总名。

  崔寔《四民月令》曰:四月可种黍,谓之上时。

  《汜胜之书》曰:黍者,暑也,种必侍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亩三升。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凡种黍者,皆如禾,欲疏於禾。

  《祢衡别传》曰:十月,朝黄祖,在艨冲舟上,会设黍臛。衡年少在坐,黍臛至,先自饱食毕,抟以弄戏,其轻慢如此。

  刘向《别录》曰:传言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至,生黍,到今名黍谷焉。

  《列女后传》曰:东平衡农师太尉薨,农欲奔赴,无粮自致。妻愿从行,行止纺绩,庶以自资。行到聚亭,遇天霖雨,留独孤母舍。母舍后有空园,农曰:"此园可以种黍。"从求分种之。独孤母曰:"此久废园,惟恐生力劣收不多耳,何分之有乎?"农遂与妻斩荆棘种之。黍将熟,独孤母乃更曰:"黍当分。"农欲委去,妻曰:"不如收敛以遗之,安其意然后乃去。"农遂从之。后还,独孤母以昔黍归农,遂不肯取。

  《说文》曰:秬,黑黍也。一稃二米,所以酿鬯也。黍,禾属黏者,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黍可以为酒"。

  《广雅》曰:粢,黍也。黍穰谓之〈禾列〉。(音例。)

  崔豹《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长安雨黑黍,粟如禾。和帝元兴元年,黑黍穗一禾二实,或三四实,生任城,得粟三斛八斗,以荐宗庙。

  《广志》曰:有牛黍,有稻尾秀成赤黍,有马革大黑黍,或云秬黍;有温屯黄黍,有妪亡、燕颔之名。

  《吴氏本草》曰:黍,神农甘,无毒。七月取,阴幹。益中补气。

  京房《易妖占》曰:天雨黍粟,大人出走。

  《荆楚岁时记》曰:十月一日黍臛,俗谓之秦之岁首。未祥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

  《博物志》曰: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

  ○稌

  范晔《后汉书》曰:乌丸国,其地宜稌。

  《穆天子传》曰:天子至赤乌,赤乌献稌,麦百载。

  《广志》曰:有赤稌,有白、黑、青、黄、燕颔凡五种。

  《吕氏春秋》曰:饭之美者,有阳山之稌。

  《说文》曰:稌,糜也。(音麋。)

  崔豹《古今注》曰:糜,稌也。

  ○粱

  《礼记·曲礼》曰:祭宗庙之礼,粱曰芗箕。

  又《郊特牲》曰: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

  《尔雅》曰:虋,赤苗;芑,白苗。(郭璞注曰:衅,赤粱粟;芑,白粱粟,皆好谷也。犍,为含人曰:别味赤、白苗也。又曰:是伯夷所食首阳草也。)

  《广雅》曰:藋粱,木稷也。

  《续汉志》曰: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相卿怒。""城上乌"者,处高独食,不与下共,谓人主多聚敛也。"公为吏,子为徒"者,言蛮夷叛逆,父既为军吏,子弟又为卒徒往击之也。"一徒死,百乘车"者,言前一人讨胡既死矣,后又遣百乘车往也。"车班班"者,言乘舆班班,入河间迎灵帝也。"姹女工数钱",言帝既立,其母永乐太后好聚金钱,以为堂室也。"石上慊慊"者,言太后虽积金钱,犹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也。"我欲击之"者,言太后教帝使卖官授钱,天下忠笃之士怨望,欲击鼓求见卿。"悬鼓"者,复怒而止我也。

  《唐书》曰:凉州都督计钦明尝出按部。有吐蕃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久之,力屈被执。贼将钦明至灵州成下,钦明大呼曰:"贼中都无饮,城内有美酱。乞二升粱米,乞二升墨,乞一挺。"是时贼营中四面阻泥河,惟有一路得入。钦明诈乞此物,以喻城中,冀有简兵练将,候夜掩袭。城中无晤其旨者,寻遇害。

  《淮南子》曰: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憙衣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

  又曰:珍怪奇味,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粱之饭、藜藿之羹;(粝,粗也。)文绣狐白,人所好也,而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

  《国语》曰: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夫膏粱之性难正。"

  《吕氏春秋》曰:吴起为邺令,民歌之曰:"终古斥卤生稻粱。"

  杨泉《物理论》曰:粱者,黍稷之总名也。

  《神仙传》曰:吴孙权时,有一人种粱在山中,患猿猴食之,闻介象有道,聊从乞辟猿猴法。象告之:"无他法也。汝明日往梁所,望见群猴方往时,便大唤,语之言:'以白介象君,使猿猴莫复来食粱。"此人仓卒,直谓象欺弄之。明日视粱,遇群猴适欲下树,试承象语语猴,即各还山去,遂便绝迹。

  《广志》曰:有具粱、解粱、辽东赤粱,魏武帝以为粥。

  《本草》曰:白粱,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有襄阳竹根者最佳。黄粱,出青、冀。

  《楚辞·招魂》曰:稻粱穱麦拏黄粱。(拏,糅也。以黄粱和而糅,且香滑。)

  傅休弈《雉赋》曰:饮以华泉之水,食以玄山之粱。

  左思《魏都赋》曰:雍丘之粱。

  ○东蔷

  《魏书》曰:乌丸地宜东蔷。(东蔷似蓬草,实如葵子,十二月熟也。)

  《广志》曰:东蔷色青黑,粒如葵子,幽、凉、并皆有之。

  《西河语》曰:贷我东蔷,偿我田粱。

  《上林赋》曰:东蔷雕胡。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