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觥

  《三礼图》曰:觥受七升,以兕角为之。

  《诗》曰: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兕觥,角爵也。)

  又曰: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公堂,学校也。觥,所以誓众也。)

  又曰:兕觥其,(音虬。)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兕觥,罚爵也。言上下无失礼者,其罚爵徒然陈设而已。)

  《左传》曰:晋赵孟、叔孙豹、曹大夫入于郑,郑伯兼享之。赵孟赋《棠棣》,穆叔子皮及曹大夫兴拜,举兕爵曰:"小国赖子,知免於戾矣。"(兕爵,所以罚不敬,言小国蒙赵孟德,自知此罚戮。)

  ○觚

  《三礼图》曰:觚受三升,兑(音锐)下方足,漆赤中,青云饰,小其尾。

  《周礼》曰:梓人为饮酒器,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

  《语》曰: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曰:削觚而志有所念觥,不时成。或曰觚哉觚哉。觚,小器耳,心不专一,尚不时成,况于大事也。)

  《周地图记》曰:秦使蒙恬北筑长城。又於原上筑城,以觚尊酒而祭。有鹑飞止觚上,因名鹑觚县。

  刘伶《酒德颂》曰:止则操卮执觥。

  ○卮

  《说文》曰:卮,圜器也。觛,小卮也。(圜,音圆。觛,音但。)

  《礼》曰:父母舅姑之敦(音堆)牟卮匜,非馂莫敢用。

  《史记》曰: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

  《汉书》曰:沛公与项羽会鸿门。樊哙居营外,闻事急,乃持盾直入帐下。羽问为谁,张良曰:"沛公骖乘。"羽曰:"壮士哉!"赐卮酒、彘肩。哙饮酒,拔剑切肉食之。羽曰:"复能饮乎?"曰:"死且不辞,岂惮卮酒!"

  《韩子》曰:棠溪空见韩昭侯,曰:"今有白玉卮而无当,有瓦卮而有当,君渴,将何以饮?"君曰:"以瓦卮。"棠溪空曰:"白玉卮至贵,君不以饮者,以其无当耶?"君曰:"然。"空曰:"为人君,漏泄群臣之语,犹玉卮无当也。"空每见而出,昭侯必独卧,惟恐梦言泄於妻妾。

  《战国策》曰: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师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谢,贺战胜。起而曰:"臣窃譬,楚有祠者,赐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不足,一人饮有馀。请画地为蛇,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酒。今子伐齐,为蛇画足也。"

  《淮南子》曰:霤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

  《盐铁论》曰:川源不能实漏卮。

  魏文帝《答杨修书》曰:重惠琉离卮,昭厚意。

  晋傅咸《污卮赋》曰:人有遗余琉璃卮者,小儿窃弄堕之,不洁。意既惜之,又感宝物之污辱,乃丧其所以为宝。况君子行身,而可以有玷乎?

  ○匜(音移)

  《说文》曰: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

  《纂文》曰:匜,水器也。

  《仪礼》曰:嫡入室,媵御奉匜沃盥。

  《左传》曰:晋公子过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匜,沃盥器。挥,湔也。)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国语》曰:勾践命诸稽郢行成於吴,曰:"勾践愿请盟:一介适女执箕帚,以胲姓於王宫,一介适男奉匜盘,以随诸御。"(胲,备也,音该。)

  ○盏斝

  《说文》曰:斝,玉爵也。或说斝受十六升。

  《诗》曰:或献或酢,洗爵奠斝。

  《礼》曰: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僣君。(盏斝,先王之爵也。)

  又曰:季夏六月,鲁以禘礼祀周公。爵用玉盏,仍雕。

  《左传》曰:齐侯伐燕,燕人赂以瑶瓮、玉椟、斝耳,(斝耳,爵也。)不克而还。

  又曰:郑火,裨灶言於子产曰:"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子产不许,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灶焉知天道!"

  ○锺

  《孔丛子》曰:平原君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锺,孔子百觚;子路嗑嗑,(音阖)日饮百榼。裨何辞焉?"子高曰:"以予所闻,贤圣以道德兼人,未闻以饮食也。"

  沈约《宋书》曰:萧思话常从太祖登锺山,中道,有盘石清泉。上使於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锺酒,曰:"相赏有松石间意。"

  《凉州记》曰:胡安据等发张骏冢,得玛瑙锺。

  《论衡》曰:文王饮千锺,孔子百觚。若酒用千锺,则肉宜百牛;酒用百觚,则肴宜用千羊。则文王身如防风,孔子体如长狄,乃能堪之。

  ○瓒(慈但切)

  《三礼图》曰:主瓒受四升,径八寸,形如盘。其柄以圭,有流,前注。

  《书》曰: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孔安国曰:以圭为枘柄,谓之圭瓒也。)

  《诗》曰:釐尔圭瓒,秬鬯一卣。(音酉)

  又曰: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玉瓒,圭瓒也。圭瓒文状,以圭为柄,黄金为勺,青金为外,朱中央。)

  《周礼》曰:祼(音贯)圭有瓒。(郑司农云:於圭头为器,可以挹鬯裸之祭谓之瓒也。汉礼:瓒盘大径三升,口径八寸,下有盘,口径一尺也。)

  又曰:祼圭,尺有二寸。有圭,以祀宗庙也。

  《礼》曰:赐珪瓒,然后祭。

  又曰:祀周公於太庙,灌用玉瓒大圭。(瓒形如盘,容五升,以大圭为柄,是谓圭瓒。)

  《白虎通》曰:圭瓒者,器之名,所以受灌之器。以圭瓒饰其柄。

  ○樽彝

  《说文》曰:樽,酒器也。櫑,龟目酒尊也,木刻为云,象其施不穷。

  《尔雅》曰:彝、卣,罍器也。(皆酒尊。彝其名也。)卣,中尊也。

  《易》曰:樽酒簋二,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书》曰:用赉尔秬鬯一卣。

  《诗》曰:我姑酌彼金罍,惟以不永怀。

  《周礼》曰: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其朝献,用两献(音娑)尊。其再献,用两象尊,皆有罍。秋尝冬蒸,祼用斝彝、黄彝,皆有舟。其朝献,用两著(直略切。)尊;其馈献,用两壶尊,皆有罍。(彝亦尊也。彝,法也,言为法之正也。鸡彝、鸟彝,谓刻而画之为鸡、凤之形也。皆有舟,郑司农云:舟,尊下基也,若今时承盘也。献,读曰牺。牺尊饰以翡翠,象尊以象、凤凰,或曰以象骨饰尊也。斝,读为嫁,彝画禾稼也。黄彝,黄目尊也。著尊者,著地,无足。壶尊者,以壶为尊。)

  《礼》曰: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樽瓦甒,(音武)此以小为贵也。(壶大一石。瓦甒,缶,大小未闻也。《易》曰:樽酒,贰用缶也。)牺樽,疏布幂,(音觅)椫(之善切。)勺,此以素为贵也。

  又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椑(音伯)豚,汙(乌瓜切。)尊而抔(薄侯切。)饮。(郑玄曰:汙樽,凿地为樽也。抔饮,以手掬之也。)

  又曰:黄目,郁气之上尊也。黄者,中目者,气之清明者也。言酌於中,而清明於外也。(黄目,黄彝也。)

  又曰:鲁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於太庙,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牺尊,以沙明为画象,骨饰之。郁,郁鬯之器。黄目,黄彝。)

  又曰: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著,殷之尊也。牺象,周之尊也。(泰,用瓦,着地无足。)

  《传》曰:牺象不出门,喜乐不野合。

  《汉书》曰:梁孝王有罍尊,(上刻云雷象也。)直千金,戒后代善宝之。王任后闻而欲得之。王让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无得以樽予人。他物虽百钜万,犹自恣。"任后绝欲得之,王让直使人开府取樽,赐任后。天子下吏验问,公卿治奏以为不孝,让诛也。

  《东观汉记》曰:王霸击贼,作倡乐。贼射营,中霸前酒樽,霸坐不动。

  又曰:章帝时,美阳得铜酒樽,采色青黄,有古文。

  《后汉书》曰:章帝初元七年,槐里歧山得铜樽一枚。

  《晋起居注》曰:穆帝升平二年,尚书左丞刘兖元会日,彭城计佐虞兴发白虎樽,而群观辐凑,中兰台令史张玄不禁,免玄令史。

  沈约《宋书》曰:正旦元会,设白虎樽於殿庭。樽盖上施白虎,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盖杜举之遗式也。盖为白虎,疑是后人所加,欲令猛如虎,无所忌惮也。

  《晏子春秋》曰:晋欲攻齐,使范昭观焉。景公觞之。范昭曰:"请君幸樽酌。"晏子命撤樽革具。范昭归,曰:"齐不可伐也。吾欲惭其君,晏子知之。"孔子闻之,曰:"不越於樽俎之间,折冲千里也。"

  《庄子》曰:市上之人,有善戴尊者,(酒尊也。)累十尊而行。人有与之更者,行道未半,而以其尊颠。

  又曰:百年之木,破为牺樽,青黄而文之,其一断在沟中。比牺樽於沟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於失性,一也。桀跖与鲁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

  又曰:纯朴不残,孰为牺樽?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淮南子》曰:百围之木,斩而为牺樽,龙蛇虎豹,曲成文章。(高诱曰:刻为蟠龙伏虎之状也。)

  又曰:夫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设樽耶?过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又曰:夫奉一爵酒,不知於邑;(言其轻也。)挈石之樽,则白汗交流。(言其重也。)又况嬴天下之忧,而任海内之事者乎?重於樽亦远矣!

  《风俗通》曰:坐不移樽。俗说凡宴饮者,移转樽酒,令人讼诤。

  《志林》曰:先代不识牺樽,但云沙画之,饰以翠羽。至魏明帝时,鲁郡於地中得齐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牺樽,作牺牛形。自尔,乃知其定形。

  《吴越春秋》曰:阖闾女自杀,以银樽送之。

  《邺中记》曰:石虎正会,殿前有白龙樽。作金龙於东箱,西向,龙口金樽受五十斛。

  《凉州记》曰:胡安据等发张骏陵,得白玉樽,受三升。

  戴延之《西征记》曰:太极殿中有铜龙,长三丈。铜樽,容三十斛。正旦大会,龙从土中受酒,口吐之於樽中。

  傅玄《朝会赋》曰:峙凤虎之二樽,清酤皆以渊停。

  蔡邕《铭论》曰:汉获齐侯宝樽於槐里也。

  孙绰《阳燧樽铭》曰:详观兹器,妙巧奇绝!酌焉则注,受满则闭。(补结切。)吐写适会,未见其竭。

  ○滑稽

  崔浩《汉记音义》曰:滑稽,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若今之阳燧樽。

  《史记》曰:吴王夫差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而浮之江中。(应劭曰:取马革为鸱夷。鸱夷,榼形。)

  《汉书》扬雄《酒赋》曰:鸱夷滑稽,腹大如壶。昼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托於属车。

  ○榼

  《说文》曰:榼,酒器也。椑,(音鼙)圆榼也。

  《左传》曰:晋栾鍼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

  谢承《后汉书》曰:陈茂为豫州别驾,与刺史周敞行部到颍川阳翟,传车有美酒一椑,敞敕载酒以行。茂取椑击柱破之曰:"使君传车榼载酒非宜。"

  王隐《晋书》曰:宣帝既灭公孙渊还。作榼两口,二种酒,持着马上。先饮佳酒,塞口;而开毒酒与牛金,金饮而死。

  《北齐书》曰:元韶,字世胄。魏室奇宝多入韶家。有玛瑙榼,容三升,玉缝之。皆称西域鬼作也。

  《凉州记》曰:胡安据等发张骏陵,得琉离榼。

  《孔丛子》曰:子路嗑嗑,饮百榼。(已具钟门。)

  《列异传》曰:济北弦起,神女来游,车上有壶榼,青白琉璃五具。

  《续齐谐记》曰:王敬伯夜见一女,命婢取酒,提一渌沉漆榼。

  曹毗《杜兰香传》曰:兰香降张实,辄赉元榼。

  马融《奏事》曰:楚将吴起,或遗之一榼酒,注之上流,使士卒迎流饮其下,明不独也。

  刘伶《酒德颂》曰: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

  ○壶

  《三礼图》曰:洗壶,受一斛,口径一尺,头高五寸,大中身,兑(音锐)下,赤漆中,玄上加青云气。方壶,受一斛,腹圜,足口方。圜壶,受一斛,腹方,足口圜。

  《诗》曰:显甫饯之,清酒百壶。

  《周礼》曰:挈壶氏以令军井。(壶所以盛饮,故以壶表井中。)凡军事,悬壶以序聚柝。(悬壶以为漏也。柝,音托。)

  《礼》曰:其以乘壶酒赐人。(乘壶,四壶。)亦曰乘壶酒,尊壶者面其鼻。(鼻在面上,言向人也。)

  《左传》曰:晋侯问原守於寺人勃鞮,对曰:"昔赵襄以壶飧从,径,绥而弗食,故处原。"

  《汉书》曰:东方朔曰:"壶者,所以盛也。"

  《晏子春秋》曰:景公游於纪,得金壶。发视之,中有丹书。

  《韩子》曰:晋公子重耳过曹,僖负羁盛黄金於壶,充之以食,令人遗公子也。

  《说苑》曰:五大夫愿,卫人也。负壶入井,终日灌一区。

  《国语》曰:勾践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饮不及壶飡。(言志在觥饮,虑不至壶食。喻已德小,不能远图。)今岁晚矣,子将奈何?"曰:"臣闻追亡人也,蹶而趣之,惟恐不及。"王曰:"诺。"遂伐吴。

  《神仙传》曰:壶公卖药,常悬一壶於坐上。日入之后,公辄跳入壶中。

  《搜神记》曰:吴王夫差女紫玉,悦童子韩重,结气死。形见,将重入冢,取昆仑玉壶与之。

  《琴操》曰:伍员奔吴,过溧阳濑溪,见一女子击漂於水中,旁有壶浆,乃就乞饮。饮毕,谓女子曰:"掩夫人壶口。"女子知其意,自投濑溪而死。

  ○洗

  《三礼图》曰:洗高三尺,口径尺五寸,足径三尺。士铁,大夫以上铜为之,诸侯白金饰,天子黄金饰。

  《仪礼》曰:设洗于阼阶东南。

  《礼》曰: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

  《魏武令》曰:临祭就洗,以手拟水而不盥,以洁为敬,未闻拟向不敬之礼。吾亲受水而盥。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