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筮下

  《晋书》曰:严卿,会稽人也。善卜筮。乡人魏序欲蹔东行,荒年而多抄盗,令卿筮之。卿筮,曰:"君慎不可东行,必遭暴害之气,而非劫也。"序之不信。卿曰:"既必不信,宜有以禳之,可索西郭外独母家白雄狗系着船前。"求索,正得駮狗,无白。卿曰:"駮者亦足,然犹恨其色不纯,当馀小毒,正及六畜辈耳。无所复忧。"序行半路,狗忽作声甚急,如有人打之者。比视,己死,吐黑血斗馀。其夕,序墅上白鹅数头无故自死,而序家无恙。

  又曰:郭璞既过江,宣城太守殷佑引为参军。时有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类象,胸前尾氏皆白,大力而迟钝。来到城下,众咸异焉。祐使人伏而取之。令璞作卦,遇遯之蛊,其卦曰:"艮体连乾,其物壮巨。山潜之畜,匪兕匪虎。身与鬼并,精见二午。法当为禽,两灵不许。遂被一创,还其本墅。"按卦是为驴鼠。卜適了,伏者以戟刺之,深尺馀,遂去,不复见。巫云:"庙神不悦,曰:"此是共阝亭驴,山君鼠。使诣到山,暂来过我,不须触之。"其精妙如此。

  又曰:王导深重郭璞,引参己军事。导令作卦,璞言:"公有震厄,可命驾。西出数十里,得一柏树,截断如身长,置常寝处,灾当可消矣。"导从其言。数日果震,柏木粉碎。时元帝初镇建邺,导令璞巫之,遇咸之井,璞曰:"东北郡县有武名者,当出铎,以着授命之符。西南郡县有阳名者,井当沸。"其后,晋陵武进县人於田中得铜铎五枚。历阳县中井沸,经日乃止。讥〈扌双〉为晋王,又使璞筮,遇豫之暌,璞曰:"会稽当出锺,以告成功,上有勒铭。应在人家井沸泥中得之。繇辞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者也。"讥〈扌双〉即位,太兴初,会稽剡县果於井中得一锺,长七寸二分,口径四寸半。上有古文奇书十八字,云"会稽岳命",馀字时人莫识之。

  又曰: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郭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曰:"元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讣涸。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元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於是去〈扌双〉讨敦。初,璞每言:"煞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於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因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往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岗而斩之。璞临出,谓刑者:"欲何之?"曰:"南岗头。"璞曰:"必在双柏树下。"既至,果然。复云:"此树应有大鹊巢。"众索,云不见。璞更令寻觅,果於枝间得一大巢,密叶蔽之。

  又曰:庾翼幼时尝令璞筮公家及身,卦成,曰:"立始之末,丘山倾。长顺之初,子凋零。"及康帝即位,将改元为建元,或谓庾冰曰:"子忘郭生之言耶?立始,建元也。丘山,上名。此号不宜用。"冰抚心欢恨。帝崩,何充改元为永和,庾翼叹曰:"天道精微,乃当如是。长顺者,永和也。吾庸得免乎!"其年翼卒。冰又令筮其后词,卦成,曰:"卿诸子并当贵盛。然有白龙者,凶徵至矣。若墓碑生金,庾氏之大忌也。"后冰子蕴为广州刺史,妾房内忽有一新生白狗子,莫知所由来。其妾秘爱之,不令蕴知。狗转长大,蕴入,见狗眉眼分明,又身至长,又弱,异於常狗,蕴甚怪之,将出共视,在众人前忽失所在。蕴慨然曰:"殆白龙乎!庾氏之祸至矣!"又墓碑生金,俄而为桓温所灭,终如其言。璞之占验,皆此类也。撰前后筮验六十馀事。名为《洞林》。又抄京、费诸家要最,更撰《新林》十篇、《卜韵》十篇。

  《载记》曰:秦符融为司隶校尉。京兆人董丰游三年而返,过宿妻家。是夜妻为贼所煞,兄疑丰煞之,送丰有司,不堪楚掠,诬引煞妻。融察而疑之,问曰:"汝行往还,颇有怪异?及卜筮以不?"丰曰:"初将发,夜梦乘马南渡水,返而北渡,复自北而南。马停水中,鞭策不去。俯而视之,见两日在于水下,马左白而湿,右黑而燥。寤而心悸,以为不祥。还之夕,复梦如初;问筮者,筮者云:'忧狱讼。远三枕,避三休。'既至,妻为具沐,夜授丰枕,丰记筮者之言,皆不从之,乃自沐,枕枕而寝。"融曰:"吾知之矣。《周易》坎为水马、为《离》,仁党同变而成《离》。《离》为中女,《坎》为中男。两日,二夫之象。《坎》为执法吏,吏话其夫,妇人被流血而死。《坎》二阴一阳,《离》二阳一阴,相承易位,《离》下《坎》上。《既济》,文王遇之,囚羑里,有礼而生,无礼而死,马左而湿,湿水也。左冰右马,冯字也。两日,昌字也。其冯昌煞之乎?"于是推验获昌。诘之,具首服,曰:"本与其妻谋煞董丰,期以沐新枕为验,是以误中妇人。"

  《宋书》曰:刘休善筮,因尚书令吴喜事明帝。遂见亲,赏长直殿内。后宫孕者,帝使筑其男女,无不如占。

  《齐书》曰:贺玚伯祖导养工卜筮经,遇工歌女人病死。为筮之曰:"此非死也,天帝召之歌耳。"乃以土块加其心上,俄顷而苏。

  《南史》曰:梁大同中,同泰寺灾,帝召太史令虞履筑之,遇坤之履曰:"无害。其繇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文言》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帝曰:"斯魔也。酉应见卯,金来克木。卯为阴碱,鬼而带贼,非魔孰为致之?酉为口舌,当就说言乎?兑故知善言乎?宜前为法事。"于是人人赞善,莫不从风。

  《梁书》曰:邓元起初为益州刺史。及巴东,闻蜀乱,使蒋光济筮之,遇蹇,喟然叹曰:"吾岂邓艾而及此乎?"后果如筮。

  又《阮孝绪传》曰:孝绪见善筮者张有道曰:"见子隐迹而心难明,自非考之龟蓍,尾馛验也。"及布卦,既揲五爻,曰:"此将为《咸》,应感之法,非嘉遁之兆。"孝绪曰:"安知后爻不为上九?"果成《遁卦》。有道叹曰:"此所谓'肥遁无不利'象实应德,心迹并也。"孝绪曰:"虽获《遁卦》,而上九爻不发,升遐之道,便当高谢。"

  又曰:阮孝绪自筮,卦曰:"吾寿与刘着作同年。"及刘着卒,孝绪曰:"刘侯逝矣,吾其几何?"其年十月卒。

  《后魏书》曰:任城王澄。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谋迁,斋於明堂。左个诏太常卿王谌,亲令龟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高祖曰:"此是汤武革顺之卦也。"群臣不讣涸,澄曰:"'革者,更也。'将欲应天顺人,革君臣之命。汤武得之为吉,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叶。今日卜征,乃可伐叛,不得云革命。此非君人卦,未可为吉也?"高祖厉声曰:"此《象》云'大人虎变',何云不吉也?"澄曰:"陛下龙兴既久,不宜方同虎变。"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众也。"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也。务参顾问,敢尽愚衷。"高祖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车驾还宫,便召澄,未及升陛,遥谓曰:"向者之革,今便欲论之。明堂之忿,惧众人竞言沮我计,故厉色怖文武耳。想解氩窐也。"

  又曰:邓渊博览经书,长於《易》筮。太祖定中原,擢为吏部郎。

  又曰:许彦,少孤贫,好读书。后从沙门法睿授《易》。世祖被徵,以卜筮频验,遂在左右参与谋议。

  《北史》曰:后魏乐平王丕坐事,以忧薨。及日者董道秀之死也,高允遂着筮论,曰:"昔明元未起白台,其高二十余丈。乐平王尝梦登其上,四望无所见。王以问日者董道秀。筮之曰:'大吉。'王默而有喜诗。后事发,王遂忧死,而道秀弃市。道秀善推六爻,以对王曰:《易》称亢龙有悔。穷高曰亢,高而无人不为善也。夫如是,则可上宁于王,下保于己。福禄方至,岂有祸哉?今舍其本而从其末,咎衅之至,不亦宜乎?'"

  《三国典略》曰:西魏孝武帝字孝则,孝文皇帝之孙也。性沉厚少言,体有鳞文。初封汝阳公,梦人谓己曰:"汝当大贵,得二十五年。"将即位,使吴遵世筮之,遇明夷之贲,曰:"初登於天,后入於地。"帝曰:"何谓也?"遵曰:"初登於天,当作天子也。后入於地,不得久也。"

  又曰:清河王岳,神武从父弟也,初家于洛邑。神武奉使入洛,常止岳舍。母山氏尝夜起,见神武室中有光,窥而无火。移於东屋,其光复存,以为怪也。诣卜者筮之,遇乾之大有,占曰:"吉。《易》称'龙飞在天',大人造也。飞龙九五,大人之卦,当大贵,主却噬其福。"神武起兵於信都,山氏闻之大喜,谓岳曰:"赤光之瑞,今当验矣,可间从之,共图大计。"岳至信都,神武以为散骑常侍。封山氏为郡君,授女侍中,入侍皇后。

  又曰:齐赵辅和明《易》善筮,后宫诞男女时日,筮无不中。有人父疾,辅和筮之,遇乾之晋,告之以吉。退而谓人曰:"乾为天,夫变为魂而昇於天,能无死也?"果如其言。

  又曰:齐许遵,高阳新城人也。明《易》善筮,兼晓天文,齐神武引为馆客。自言禄命不富贵,终必横死。是以任情疏诞,多所犯忤。时齐王无道既甚,遵语人曰:"多折筭来,吾筮此狂夫何时当死。"於是布算满床,大言曰:"不出首冬,我乃不见。"

  又《后周书》曰:梁孝元,凡诸伎术,无所不该。南平词王恪尝以铜合盛金玉、琥珀、指环,请孝元射覆。卦遇姤之履,林曰:"上既为天,其体则圆。指环之象,金玉宰缮。寅爻带午,寅则为虎。琥珀生光,在合中央。合中之物,凡有三种,案卦而谈,或轻或重。"恪於是神服。又以壬申日寅时筮南军何时有信,遇剥之艮。孝元曰:"使还,己在门外。"遣人往看,果如所说。宾客惊其妙而问之,孝元曰:"艮为门,时在寅,与日辰并,故知之耳。"凡所占决,万不失一。及我军之伐,授蓍为卦,取龟式验之,因抵於地曰:"吾若死此下,岂非命乎?"

  《隋书》曰:杨伯丑,冯翊武乡人也。好读《易》,隐于华山。开皇初,被徵入朝。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人不能测也。高祖召与语,竟无所答。上赐之衣服,至朝堂舍之而去。於是被发阳狂,游行市里,形体垢秽,未尝栉沐。时有张永乐者,卖卜京师,伯丑每从之游。永乐为卦有不能决者,伯丑辄为分析爻象,寻幽入微。永乐嗟服,自以为非所及也。伯丑亦开肆卖卜。有人尝失子就伯丑筮者,卦成,伯丑曰:"汝子在怀远坊南门道东北壁上,有青裙女子抱之,可往取也。"如言果得。或有金数两,夫妻共藏之。於后失金,其夫意妻有异志,将逐之。其妻称冤,以诣伯丑。伯丑为筮之,曰:"金在矣。"悉呼其家人,指一人曰:"可取金来。"其人赧然,应声而取之。道士韦知常诣伯丑问吉凶,伯丑曰:"汝勿东北行。必不得己,当早还。不然者,杨素斩汝头。"未几,上令知常事汉王谅。俄而上崩,谅举毙薮,知常逃归京师。知常先与杨素有隙,及素平并州,先访知常,将斩之,赖此获免。又有失马,来诣伯丑卜者。时伯丑为皇太子所召,在途遇之,立为作卦。卦成,曰:"我不遑为卿占之,卿且向西市东壁门南弟三店,为我买鱼作脍,当得马矣。"其人如此言,须臾有一人牵所失马而至,遂擒之。崖州尝献径寸珠,其使者阴易之。上疑焉,召伯丑筮,曰:"有物出自水中,质圆而色光,是大珠也。今为人所隐。"具隐者姓名、容状。上如言簿责之,果得本珠。上奇之,赐帛二十匹。

  《唐书》曰:太宗皇后长孙氏,隋大业中归宁於永兴里,后舅高士廉有姬张氏,於后所宿舍侧见一大马,二丈馀,鞍勒旧备。士廉筮之,遇《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彊。《象》曰:'牝马地类,行地无彊地。'《泰·彖》曰:'淖婶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象》曰:'后以辅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卜人曰:"龙,乾之象也,马,坤之象也,变而为《泰》,天地交也。繇协於《归妹》,妇人兆也。'案王弼云:'妇人谓嫁曰归。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此女当大贵也。其可尽言乎?"士廉志之而心独喜。亲戚知者,咸敬异焉。

  又曰:卫大经笃学善《易》,口无二言。则天降墀徵之,辞疾不起。尝预筮死日,先凿墓,自为志文,如筮而终。

  又曰:玄宗之为潞州别驾,将入朝,有军人韩凝礼自谓知五兆,上因以食箸试之。既布卦,一箸无故自起。凡三偃三起,观者以为大吉徵。既而诛韦氏,定天保。因此行也,凝礼起家五品。

  《家语》曰:孔子尝自为筮,而卦得贲,愀然有不乐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是吉卦也,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曰:"以其杂也。在《周易》,山下有火谓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白宜正白,黑宜正黑。今而以贲,非吉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者?质之有馀。质有馀者,不授饰故也。"(《说苑》同。)

  《古史考》曰:庖羲作卦,始有筮。

  《冲波传》曰:孔子使子贡往外而未来,谓弟子占之。遇鼎,皆言:"无下足,不来。"颜子掩口而笑曰:"无足者,乘舟而来。赐至矣,清朝也!"子贡果朝至。

  《国语》曰:晋公子在秦,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内曰贞,外曰悔。震下坎氏,屯;坤下震上,豫。得此两卦,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八谓震两阴爻在悔,皆不动,故曰皆八,诸爻无为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卦闭而不通,爻无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晋国。'筮告曰:'利建侯,得国之务也。吉执大焉!'是二者,得国之卦也。(二者,屯豫。)

  又曰:惠公卒,秦伯纳公子。董困迎公於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岁在大梁,集天行,元年始授,实沉之星也。实沉之虚,晋人是居,所以兴也。今君当之,无不济矣。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臣筮之,得《泰》之八。(乾下坤上,泰。遇泰无动,爻筮为侯也。泰三至五震为阴爻不动,其数皆八,故得泰之八,与贞屯悔豫皆八义同。)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且以辰出,而以参入,皆晋祥也。济且秉成,必伯诸侯。(秉,执。)子孙赖之,君无惧矣。"

  又曰:晋孙谈之子適周事适襄公。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终'。君三出焉,一既往矣,后之不知,其次必此。且吾闻之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黑,曰使有晋国,(规,画;臀,尻。)三世而畀,驩之孙,故名之曰黑臀。於今再矣。"襄公曰:"驩,此其孙也。(此周子者,晋襄公之孙也。)而令德孝恭,非此其谁!且其梦曰:'必驩之孙,实有晋国。'其卦曰:'必三取君於周,其德又可以君,国三袭焉。'(袭,合也。三合德梦卦也。)吾闻之《泰誓》曰:'朕梦协于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以三合袭,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早善晋子,其当之。"顷公许诺。及厉公之乱,召周子而立之,是为悼公。(乱谓煞之。)

  《智琼传》曰:弦超为神女所降。论者以为神仙,或以为鬼魅,不可得正也。着作郎于宝以《周易》筮之,遇熙之益。以示同寮郎郭璞曰:"颐,贞吉,正以养身,雷动山下,气性惟新,变而之益。延寿永年,乘龙御风,乃升于夭。此仙人之卦也。"

  《搜神记》曰:桥玄,字公祖,梁国人也。初为司徒长史,五月末,夜卧,见东壁正白如门,呼左右,左右莫见。因起自往,手扪摸之,壁如故。还床又见。心大怒。其旦,应劭往候之,元告劭曰:"乡人有童彦兴者,许季山外孙也。其探赜索隐,穷神知化,然天性褊狭,羞於卜筮者。玄闻往请之?"公祖虚礼盛馔,下席行觞。彦行辞,公祖让再三。尔乃应之曰:"府君怪见曰光如门明者,然不为害也。六月上旬鸡鸣时闻南家哭,即吉。到秋节迁北行郡。以金为名,位至将军三公。"到六月九日,太尉杨秉薨。七月拜钜鹿太守,钜边有金焉。复为度辽将军。遂登三事。

  《续搜神记》曰:郭璞每自为卦,知其凶终。尝得建康栅塘,逢一趋走少年,便牵住,脱丝布袍与之,此人乃授。讥芼死,果此人行刑。旁人皆为求属,璞曰:"我托之久矣。"此人为之歔欷哽咽。

  又曰:欷超年二十馀得重病,庐江杜不愆始学《易》卜,屡有验,超令试筮之。卦成,不愆曰:"案卦言之,卿所苦寻除。然宜於东北三十里上宫姓家索其先养雄雉,笼而绊之,置东檐下。却后九日辰加午,必当有野雌雉飞来与交合,既毕,双飞去。若如此,不出二十日,病都除。又是休应年将八十,位极人臣。若但雌逝雄留者,病一周方差,年半八十,名位亦失。"超依其言,索雄果得。至期日,超卧南轩下观之,至日晏,果有雌雄飞入笼与雄交而去,雄雉不动。超叹息曰:"虽管郭之奇,何以尚此?"超病弥年乃起,至四十,卒於中书郎。

  《录异传》曰:隗炤者,汝阴鸿寿亭人也。善於易。临死,书板授其妻曰:"吾亡后当大荒穷。虽尔,慎莫卖宅也。却后五年春,当有诏使来顿此亭,姓龚,此人负吾金。卿以此板往责之,勿违吾言。"言乞而卒。后果大困乏,欲卖宅,忆夫言,辄止。期日有龚使者至亭,妻遂赍板往。使者执板,茫然不知所以,乃言曰:"我生不识践此,何缘尔耳?"妻曰:"夫临亡手书板见命如此,不敢妄也。"使者沉吟良久而寤,谓曰:"贤夫何善?"妻曰:"亡夫善於易,而未曾为人卜也。"使者曰:"噫!可知矣!"拇庶取蓍筮之,卦成,抚掌而叹曰:"妙哉!隗生含明隐迹,可谓镜穷达而洞吉凶者也。"於是告炤妻曰:"吾不可相负金也,贤夫自有金耳。知亡后蹔穷,故藏金以待泰平。所以不告妇儿者,恐金尽而困无己也。知吾善《易》,故书板以寄意耳。金有五百斤,盛以青罂,覆以铜柈,埋在堂屋东头,去壁一丈,入地九尺。"妻还掘之,皆如其言。

  《金楼子自述》云:初至荆州,卜雨,聊附见首末。孟秋之月,亢阳日久,月旦虽雨,俄尔便晴。有人云:"谚曰:'雨月额,千里赤。'盖旱之徵也。"吾乃端策指蓍,遇动不动,既而言曰:"庚子爻,为世於金。七月建申,申子辰。又三五合,必在此月五日庚子。"果值甘雨。余又以十七日筮何时云卷金翘,日耀合璧,红尘闇阻,丹霞映峙,谓亢阳之势,未霔膏泽。筮遇坎之比。於是辍蓍而叹曰:"《坎》者,水也。子爻为世,其在金。今夜三更,平地上有水,称之为《比》。其方有甘雨乎!"欣然有自得之志。

  又曰:桃文烈善龟卜,谓余曰:"此二十一日将雨,其在虞渊之时。"余乃筮之,遇谦之小过,既言曰:"坤、艮二象,俱在十宫,非直无雨,乃应开霁。"俄而星如玉李,月上金波,雾生犹縠,河垂似带。余乃欣然。

  《异苑》曰:颍州庾嘉德善於蓍蔡之事。有一人失婢,庾卦云:"君可出东陵口伺候,有姓曹乘车者,无问识否,但就其载。得与不得,殆一理也。"旦出郭,果有曹郎上墓,迳枫升车。曹大骇呼,牛惊奔入草,刺一死尸,下视,乃其婢也。

  《博物志》曰:龟三千岁,游於卷耳之上。蓍千岁而三百茎,同本以老,故知吉凶。

  又曰:笊必沐浴,斋洁,烧香,每朔望浴。蓍必五浴。之,浴龟亦然。

  《鬼谷子》曰: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乱治。天决,诚为难者也。先生乃用蓍龟,以助自决也。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