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囊

  《说文》曰:囊谓橐也。橐,车上大囊也。

  《方言》曰:自关而西,食囊谓之掩囊。

  《周易·坤卦》六四曰:括囊无咎。《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焦赣《易林·归妹之损》曰:争鸡失羊,亡其金囊,利得不长。

  《毛诗·公刘》曰: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公羊传·哀公》曰:齐景公死,舍立。陈乞酉恤生,使力士举巨囊而至,开之,则公子阳生也。乞曰:"此君也。"诸大夫皆再拜稽首,自是往煞舍。

  《史记》曰:韩信己定临淄,楚使龙且救齐,夹雎水阵。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盛沙以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遂走。龙且追信。信渡水,使人决壅。水大至,急击煞龙且。

  《战国策》曰:荆轲逐秦王,时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提,抵击也。)

  《汉书》曰:陆贾使尉他,他赐贾囊,中装直百金。

  又曰:东方朔曰:"侏儒长三尺,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朔长九尺馀,亦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

  又曰:杨王孙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贞。"死则为布囊盛,入地七尺。既下,从兄脱其囊,以身亲土。

  又《东方朔传》曰:文帝集上书囊以为殿帷。

  又曰:张安世持囊簪笔,事孝武数十年,见谓忠谨。(囊,挈橐也,近臣负也。)

  又曰:邴吉驭吏尝知边塞。吏出,適见驿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又曰:成帝许美人乳,诏使婢严持乳医及药箧至美人所。后诏使严持绿囊书与许美人,告严曰:"美人当有以予,女授来置饰室中。"美人苇箧一合,盛所生儿死缄封及绿囊报书予严。

  又曰:王阳好车马,衣服鲜明,而迁徙转移,所载不过囊橐。时人怪其奢,伏其俭,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

  《东观汉记》曰:岑彭与吴汉围隗嚣,壅谷水,以缣囊盛土为堤灌西城。

  《后汉书·张堪传》曰:光武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掾樊显曰:"渔阳太守张湛昔在蜀,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湛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己。"

  范晔《后汉书》曰:杨璇为零陵太守,以绯囊盛石灰於车上,系布索于马尾。会战,从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烧马惊,奔突贼阵。

  又曰: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长,宜亲政事,乃上书直谏。太后怒,收根,盛以缣囊,扑煞之。执法者以根知名,私语行事人,使不加力,而载出城外,根得苏。

  《典略》曰:马超为司隶督军从事,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裹其足而战,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

  《魏略》曰:大秦国王有五宫,相去各十里。王一旦至一宫,听事止宿,明旦复至一宫,遍而还。出行常以一韦囊自随,有上言者,收辞囊中,还宫乃省之。

  《吴录》曰:步骘《表》言:"北降王潜等说北箱部伍图以东向,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江。"孙权见吕范、诸葛恪云:"每读骘《表》,辄独失笑。此江与开辟俱生,宁有可囊塞理乎?"

  王隐《晋书》曰:枣嵩用事于王浚,时谣曰:"十囊五囊入枣郎。"

  《晋中兴书》曰:孙恩败,以囊簏盛婴儿,投之于外,而告之曰:"贺汝先登仙堂,渭喊而后就汝。"

  《晋书》曰:郭公居河东,精卜筮。郭璞从而授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璞由是洞晓其术。

  《宋书》曰:吴郡人陈遗少为郡吏,母好食铛底饭。遗在役,恒带一囊,每煮食,辄录其焦以贻母。

  《陈书》曰:后主怠于政事。每启奏,后主依隐囊,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

  《隋书》曰:张虔威尝在涂见一遗囊,恐其主求失,因令左右负之而行。后数日,物主求认,悉以付之。

  《庄子》曰:人而不学,命之曰视皮;学而不行,命之曰辄囊。

  又曰: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所谓智也。然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惟恐缄縢之不固也。

  《淮南万毕术》曰:鸿毛囊之,可以渡江。

  《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绛石绮绢裹被囊一、丹罗长命绮绢裹椀囊一、紫綦文绮绛绢裹椀囊二。

  《晋中经簿》曰:盛书皂缥囊书函中皆有香囊二。

  《世说》曰:谢玄年少时,好着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鐍与戏赌,得即烧之。

  《语林》曰:刘承胤少有淹雅之度。王庾、温公皆素与周旋。闻其至,共载看之。刘倚被囊,了不与王公言,神味亦不相酬。俄顷宾退,王庾甚怪此意,未能解。温曰:"承胤好贿,被下必有珍宝。当有市井事。"令人视之,果见向囊皆珍玩焉。与胡父论贾。(谐贾鬻。)

  又曰:石崇厕内两婢持锦囊,是筹也。

  《俗说》曰:何承天、颜延年俱为郎。何问颜曰:"藿囊是何物?"颜答曰:"此当复何解耶?藿囊将是卿。"(言腹中无所有,纯是藿。此是世俗相调之辞也。)

  《西京杂记》曰:惠帝起与赵王同寝处,后煞之不得。后帝早猎,后命力士於被中扼煞之,乃死。吕后不信,以绿囊盛之,载以小軿车,入见。厚赐之。力士,东都门外官奴,帝后知,腰斩之。

  《拾遗录》曰:苏秦、张仪二人假食于路,剥树皮为囊,以盛天下良书。

  又曰:燕昭王梦西方羽人从云中来,曰:"大王精智未开,求恒生久视之观不可得也。"以指画王心,应手而裂。王乃惊悟,血湿于襟。王复见所梦人曰:"本欲易王之心。"乃出方寸绿囊,囊中有续脉石名丸,补血精散,摩王之臆,俄而即愈。

  又曰:石虎为浴台,皆用鍮石珷玞为堤岸,或以琥珀车渠为瓶杓。夏则自渠水以内池,池中皆纱縠为囊,盛百杂香,渍于水里。

  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五穀乎?"哀公曰:"五穀囊者,起伯夷叔齐让国,不食周粟而饿首阳之山,恐魂之饥,故作五穀囊。吾父食味含哺而死,何以此为?"

  《国语》曰:吴王煞申胥,盛以鴺而投之于江。(鴺,革襄。)

  《春秋后语》曰:赵王使平原君入楚,求其从约,其客有文武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未有可以备二十者,毛遂请行。平原君曰:"贤士处世,譬如锥之处囊,其锋立见。今先生处胜门下,三年无所闻,是先生无所能也。"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若早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末见也。"平原君乃许与偕。

  《江表传》曰:魏太祖与马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尝置六斛米囊东西走马,辄制米囊以量太祖轻重。太祖寻知之,曰:"几为狡虏所欺。"

  《汉武内传》曰:帝见王母,有一卷书置以紫锦之囊。母曰:此五贞形图也。

  《曹瞒传》曰:操性佻易,自珮小鞶囊,盛手巾细物。

  《益部耆旧传》曰:阎宪字孟度,为绵竹令。男子杜成行于路,得遗装囊,开视,有锦帛二十五匹。明送诣吏。

  《汝南先贤传》曰:范滂被诘授几许赃赇,滂曰:"曾为北部督邮、汝阳令,有记囊表里六尺。若以此为赃,赃直六十耳。"

  《郭文举别传》曰:文举,河内人也,怀帝未济江至馀杭,市卖箭箬易盐米。以树皮作囊,得米盐以内囊中。

  斐渊《广州记》曰:州厅事梁上画五羊象,又作五穀囊,随象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年,衔穀萃于楚庭,因是图其象。

  《荆楚岁时记》:八月,民俗以锦纟采为眼明囊,记曰,赤松子。此日以囊承柏树下露,以为相贻。或以金薄为之,递相饷遗。

  《幽明录》曰:习凿齿为荆州主簿,从桓宣武出猎,见黄物,射之,即死。是老雄狐,臂带绛绫香囊。

  又曰:广陵韩略将下马,觉鞭重,见有绿锦囊,中有短卷书着鞭鞘。皆不知所从来,开视之,放穀纸祝经,乃世之常闻也。

  《异苑》曰:信安郑微,年少时见人遗一囊,云:"中有物,欲碎便为凶兆。"微密开看,乃是一梃炭,意甚秘之。年八十,病笃,语子弟云:"吾齿老矣。可试启此囊。"见炭悉碎折,於是遂死。

  赵一《秦客诗》曰: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宋刘义恭《启》曰:垂赐金虎魄茱萸囊、粕宝校装玉眼明囊。

  ○帊幞

  《通俗文》曰:帛三幅曰帊,帊衣曰幞。

  《职官》曰:尚书郎入直中宫,供青缣,白绫幞。

  《晋中兴书》曰:陆纳为吴兴太守,徵拜左右尚书。临发,止留被幞,馀悉还官。

  《梁书》曰:张讥幼丧母。有错彩丝经帕,即母之遗制,及有所识,家人具以告之。每岁时辄对帕哽咽,不能自胜。

  《南史》曰:关康之寓居南平昌,特进颜延之等当时名士十许人入山候之,见其散发被黄巾帊而卧,了不相眄。延之等咨嗟而退,不敢干也。

  《北史》曰:后魏元文既专政,於禁中自作别库,掌握之珍宝充牣其中,又曾卧妇人於食与,以帊覆之,令人与入禁内。出亦如之。直卫虽知,无讣涸者。

  《东宫旧事》曰:皇太子纳妃,有绛绫裹幞帊五具、绢裹帊五。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