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帻颐

  《释名》曰:帻,赜也。下齐眉颐然也。

  扬雄《方言》曰:覆髻谓之帻巾,或谓之承露,或谓之覆髻,皆赵魏之间通语也。

  应劭《汉官仪》曰:帻,古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徐广《与服杂注》曰:天子郊庙,则黑介帻。

  《汉书》曰:武帝从馆陶公主饮,董偃绿帻傅韝伏殿下,乃赞曰:"馆陶公主庖人臣偃昧死再拜谒。"

  《后汉书》曰:刘盆子探得符,后弃之,复还依侠卿。侠卿为制绛单衣,半头赤帻。(帻巾,所以覆髻也。《续汉书》曰:童子帻无屋,示未成人也。半头帻即空顶帻也。其上无屋,故以为名。董仲舒《繁露》曰:以赤统者,帻尚赤。盆子承汉统,故用赤也。《东宫故事》曰:太子有空顶帻一枚,即半头帻之制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初起,与诸季市弓弩、绛衣、赤帻。

  又曰:诏赐段颎赤帻大冠一具。

  又曰:马援外类傥荡简易而内重礼,事寡嫂,虽在闺内,必帻,然后见。

  又曰:马援初见帝,令中黄门引入,上在宣德殿南庑下,但帻坐。援曰:"陛下何知臣非刺客奸臣,而简易若是?"

  谢承《后汉书》曰:巴祗字敬祖,为扬州刺史,黑帻毁坏,不复改易,以水澡墨,傅而用之。(许慎《说文》曰:澡,洗也。)

  《续汉书》曰:许劭字子将。劭知人,入帻肆,拔樊子昭。

  袁晔《汉献帝春秋》曰:孙坚屯梁东,为董卓所攻。众少而不敌,与其骁骑溃围得出,常着赤罽帻。卓骑追坚,坚脱罽帻,令亲近将祖茂着之,坚从间道得去。

  《吴书》曰:顾悌字子通,疾笃,妻出而省之。悌命左右自扶起,冠帻加袭,令妻还,贞洁不黩如此。

  《晋书》曰:庾顗字子嵩,性俭家富。刘与说东海王越,令就换钱千万,冀其有吝,因此可乘,越於众坐中问顗,顗颓然己醉,帻堕机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有两千万,随公所取矣。"与於是乃服,越甚悦。

  又曰:易雄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也,少为县吏,自念卑贱,无由自达,乃脱帻挂县门而去。

  《宋书》曰:檀道济数拒魏有功,及诛,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齐书》曰:卞彬字士蔚,济阴宛朐人也。祖词之,中领军。父延之,弱冠为上虞令,有刚气。会稽太守孟彭以令长裁之,积不能容,脱帻投地,曰:"我所以屈卿者,政为此帻耳。今己投之,卿以一世勋门而傲天下国士。"拂衣而去。

  《梁书》曰:谢举,临川始兴,诸王常所游践。劭陵王纶於娄湖立园,广宴,酒后好聚众宾冠,手自裂破,投之唾壶,皆莫讣涸。举尝预宴,王欲取举帻,举正色曰:"裂冠毁冕,下官弗敢闻命。"拂衣而退。王屡召而不反,甚有惭色。

  《北齐书》曰:平秦王归彦额骨三道,着帻不安。文宣见之,怒,使以马鞭击其额,血被面,曰:"尔反时尝以此骨吓汉。"后归彦竟反云。

  《汉官仪》曰:谒者着缃帻大冠。

  司马彪《续汉书》曰:梁冀改易与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卑帻狭冠也。

  卫弘《汉旧仪》曰:凡斋绀帻,耕青帻。

  周迁《与服杂事》曰:汉桓帝延熙中,梁冀诛后,京师作嘧苷短耳长,短上长下,以为服袟。

  董巴《汉与服志》曰:古者有冠无帻,秦加其武将首饰,为绛柏以表贵贱,后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结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也。至孝文,乃高颜,续为之耳,崇其巾为屋,贵贱皆服之。

  蔡邕《独断》曰:汉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群臣皆随焉,尚无巾。王莽头秃,因施巾,故里语曰:"王莽秃,帻施屋。"

  傅畅《晋公卿礼秩》曰:中书监令着介帻。

  《晋氏要事》曰:哀帝隆和元年,太学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应读令,不应着缃帻,改为素。

  《英雄记》曰:公孙瓒字伯珪,上计吏,郡太守刘基以事公车徵,伯珪褠衣平帻,御车洛阳,身执徒养。

  张敞《晋东宫旧事》曰:太子衣冠有空顶帻一。

  挚虞《决疑》曰:凡救日蚀者,皆着赤帻,以助阳也。侍臣皆赤帻带剑。

  干乏《搜神记》曰:昔魏武军中无故作白幍,此丧徵也。初横缝其前,名之曰颜。晋永嘉初,乃去其缝,名无颜帻。其后二年,四海分崩,下人悲叹,无颜以生也。

  《广志》曰:交阯、苍梧俗以翡翠为帻。

  董仲舒《止雨书》曰:执事者赤帻,由是言之,知不着冠之所服也。

  斐启《语林》曰:晋明帝年少不伦,常微行,诏唤人以衣帻迎之,涉水过,衣帻悉湿。元帝己不重,明帝忽复有此,以为无不废理。既入,帻不正,元帝自为正之,明帝大喜。

  刘桢《答魏文帝书》曰: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貂蝉之尾,缀侍臣之帻。

  《魏武遗令》曰:吾有头病,自先着帽帻,持大服,如存时勿遗。

  陆云《与兄书》曰:一日案行视曹公器物,有一介帻如吴帻。

  ○帽

  《释名》曰:帽,冒也。

  《释志》曰:杨阜字义山,拜城门校尉,尝见明帝着帽,披缥绫半袖。阜问帝曰:"此於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

  又曰:管宁在家,恒着皂帽布裙,随时单复。

  鱼豢《魏略》曰:夫余国以金银饰帽。

  韦昭《吴书》曰:朱然破魏将李典等军,斩首五百级,得鼓车三乘。拜然左大司马,加锡御织成帽。

  又曰:陆逊破曹休於石亭,还,上脱翠帽以遗逊。

  《晋书》曰:王濛字仲祖,美姿容。居贫,帽败,自入肆买之。妪悦其貌,争遗新帽。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曰:石季龙将猎,辄冠金缕之帽。

  又陆翙《邺中记》云:季龙猎,着金缕织成合欢帽。

  《宋书》曰:沈庆之随宗悫等伐沔北诸山蛮,大破之,威震诸山,群蛮皆稽颡。庆之患头风,好着狐皮帽,群蛮恶之,号曰:"苍头公"。

  又曰:元凶劭始生三日,帝往视之,簪帽甚坚,无风而坠于劭侧,上不悦。

  又曰:何尚之,大明二年以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尚之在家常着鹿皮帽,及拜开府,天子临轩,百僚陪位,沈庆之於殿庭戏之曰:"今日何不着鹿皮冠?"

  萧子显《齐书》曰:东昏侯自造游宴之服,缀以花彩锦绣,群小又造四种帽。帽因势为名,一曰山鹊归林者。《诗》曰《鹊巢》,夫人之德,东昏宠嬖淫乱,故鹊反薮。二曰兔度坑天意,言天下将有逐兔之事也。三曰反缚黄离喽,黄口小鸟也,反缚之应也。四曰凤凰度三桥,凤凰者嘉瑞,三桥,梁王宅处也。

  又曰:永明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又为破后帽。世祖崩后,建谋废立,诛灭诸王。

  又曰: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为前军。延昌殿为世祖阴室,藏诸御。高宗即位,开阴室,出世祖白纱帽、防身刀,法亮嘘唏流涕。

  又曰:徐龙驹常住含章殿,着黄纶帽,被貂裘,南面向案,代帝书敕。

  又曰:豫章王嶷妃庾氏尝有疾,瘳,上幸嶷邸。后堂设金石乐,宫人毕至,登桐台。使嶷着乌纱帽,因极宴尽欢。

  《梁书》曰:到溉尝梦武帝遍见诸子,至湘东而脱帽与之,於是密敬事焉。

  又曰:初,贺革之江陵也。意甚不悦,过别御史中丞江革,以情告之。答曰:"吾尝梦主上遍见诸子,惟至湘东王所,手脱帽以与之,此人后必当璧,卿其行乎!"

  又曰:沙门宝誌忽重着三布帽,亦不知於何得之。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预章文献王相继薨。

  又曰:邓至国,其俗呼帽曰灾何。

  又曰:俀国男女皆露髻,富贵者以锦绣杂彩为帽,似中国胡公头。

  又曰:庾弘远字士操,清实有士誉,仕齐,为江州长史。刺史陈显达举兵,败,斩於宋雀航。将刑,索帽着之,曰:"子路结缨,吾不可以不冠而死。"

  又曰:垣崇祖为豫州刺史。魏攻寿春,崇祖着白纱帽,肩与上城,决水破之。

  《后魏书》曰:辛绍先有至孝性,丁父忧,三年口不甘味,头不栉沐发遂落尽,故常垂裙皂帽。

  又曰:高昂转司徒公,好着小帽,世因称司徒帽。

  《北齐书》曰:齐制,宫内惟天子纱帽,臣下皆戎帽,特赐平秦王归彦纱帽以宠之。

  《后周书》曰:独孤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隋书》曰:后周之时着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有瘤疾,不欲人见,每常着焉。相魏之时,着而谒帝,故后周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

  《唐书》曰:代宗时禁民皂衫衍鼹帽,以异官健。

  《西京杂记》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令月嘉辰,贵妃懋应大册,上遗金花紫纶帽,以陈踊跃。"

  《孟嘉别传》曰: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悉集。时佐吏并戎服,有风吹嘉帽堕,初不觉。良久如厕,温命还之,授孙盛纸笔,啁之,置嘉坐处。嘉还见之,请笔即答,四坐嗟叹。

  《幽明录》曰:安开者,安成之俗师也,善於幻术。时王凝之为江州,向王当行阳为王刷头,簪荷叶以为帽与王着。当时亦不觉帽之有异,到座之后,荷叶乃见,举坐皆惊骇,王不知。

  魏文帝《与刘晔书》曰:刘生帽裁制微不长,有似里父之服。

  孟达《与诸葛亮书》曰:贡白纶帽一颜,以示微意。

  刘谧之《下野赋》曰:头戴鹿心帽,足着狗皮靴,面傅黄灰滓,髻插芜菁花,男女四五人,皆如烧虾蟆。

  束晳《近游赋》曰:帽引四角之缝,裙有参条之煞。

  又曰: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着蕞角之巾。

  ○巾

  《释名》曰: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四教也。

  《方言》曰:两覆结谓之帻巾,或谓之承露巾,或谓覆发巾也。

  《续汉书》曰:钜鹿张角自称天师,弟子数十万人。始起兵,皆着黄巾以相识别,故世谓黄巾贼。

  《后汉书》曰:光武徵鲍永,永疑,不至。及更始亡,乃发,去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诣河内。(幅巾,谓不着冠,但幅巾束首也。)

  又曰:何进、袁隗欲特表陈实以不次之位,实谢曰:"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己。"

  又曰:曹操既猜嫌忌孔融,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云:"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

  《魏志》曰:诸葛亮出斜谷,司马宣王拒之,坚璧不与战,亮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又曰:华歆为豫章太守,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迎策。

  《蜀书》曰: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与,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邓粲《晋书》曰:王敦欲伐甘卓,遣使送大巾。

  又曰:谢万字万石,简文辟为从事中郎,着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帝与谈移日。

  沈约《宋书》曰:陶潜在家,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滤酒,还暴着之。

  《梁书》曰:武帝赐陶弘景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

  又曰:贺德基少游学都下,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弊,盛冬止衣夹襦袴。尝於白马寺前逢一妇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门,脱白纶巾以赠之,仍谓曰:"君方为重器,不久贫寒,故以此相遗耳。"问姓名,不答而去。

  又曰:武帝与何点有旧,及践祚,手诏论旧,赐以鹿皮巾等。召之,点以巾褐引入华林园。

  又曰:王僧孺迁尚书左丞,俄兼御史中丞。僧孺幼贫,其母鬻纱巾以自业。

  《后周书》曰:宣政元年,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

  《唐书》曰:张易之尝请公王大臣宴於司礼寺,因谓御史大夫杨再思曰:"公面似高丽,请作高丽舞。"再思忻然剪纸自帖其巾,反紫袍,遂作之。

  陆翙《邺中记》曰: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着紫纶巾、熟锦袴褶。

  《郭林宗别传》曰:林宗尝行陈梁间,遇雨,故其巾一角坫而折。二国学士着巾莫不折其角,云作林宗巾,其见仪则如此。

  《傅子》曰:汉末王公多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

  张华《博物志》曰:魏文帝弹棋能用手巾角,时有一书生又能低头以所冠葛巾角撇棋。

  羊祜《与从弟护军书》曰:年己朽老,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还归乡里。

  ○接离

  郭璞注《尔雅》曰:白鹭翅上有长翰毛,江东取为接离。

  《世说》曰:山简为荆州,时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迳造高阳池,日暮倒戴归,酩酊无所知。时复乘骏马,倒着白接离,举手谢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

  ○障日

  《晋八王故事》曰:初,赵王伦将篡位,洛下童谣曰:"屠苏障日覆两耳,当有宪鼯作天子。"于时商农通着大裁障日,伦实眇目也。

  孙楚《谢笺》曰:大恩赐障日,其器虽小而礼遇甚弘。昔卫绾锡六剑,珍而不用,楚虽不敏,且授而藏之。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