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丧服

  《周礼·春官·司服》曰:凡凶事,服弁服。(服弁,丧冠也。其服斩縗、齐縗也。)凡吊事,弁绖服。(弁绖者,如爵弁而素加环绖也。《论语》曰:羔裘玄冠不以吊绖。大如緦之绖,其服锡、縗、緦、縗、疑縗。诸侯及大夫亦以锡縗为吊也。)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縗。(王后,小君也,诸侯为之不杖期也。)王为三公六卿锡縗,为诸侯緦縗,为大夫、士疑縗,其首服皆弁绖。(君为臣吊服也。疑縗十四日升衰。疑之言拟也,拟于吉。)

  《仪礼·丧服》曰: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者。为父,诸侯为天子,君,父为长子,为人后者。妻为夫,女子子在室为父,子嫁反在父之室,为父三年。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屦。

  又曰:疏衰裳、斋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三年者。父卒则为母。继母、慈母如母。母为长子。

  又曰:疏衰裳、斋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期者,父在为其母,出妻之子父母。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不杖,麻屦者,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

  又曰:疏衰裳、斋牡麻绖,无受者:(无受者,服足而除,不以经服而受也。)寄公为所寓,丈夫、妇人为宗子、宗子之母妻,为旧君、君之母妻,庶人为国君,大夫在外,其妻长子为旧国君。

  又曰:大功布,衰裳,牡麻绖,无受者:子,女子,子之长殇、中殇,叔父之长殇、中殇,姑、姊妹之长殇、中殇,昆弟之长殇、中殇,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之长殇、中殇,嫡孙之长殇、中殇,大夫之庶子为嫡昆弟之长殇、中殇,公为嫡子之长殇、中殇,大夫为嫡子之长殇、中殇。其长殇皆九月,缨绖;其中殇七月,不缨绖。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九月者: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

  又曰:繐衰裳,牡麻绖,既葬除之者。传曰:繐衰者何?以小功之繐也。诸侯之大夫为天子。传曰:何以繐衰也?诸侯之大夫,以时接见乎天子。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绖五月者:叔父、嫡孙、昆弟之下殇。

  又曰:小功布衰裳,牡麻绖,即葛五月者:从祖祖父母,从祖父母报;从祖昆弟,从父姊妹、孙适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适人者,为外祖父母。

  又曰:緦麻三月者,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庶孙之妇、庶孙之中殇。

  又曰:公子为其母练冠麻,麻衣縓缘;为其妻縓冠,葛绖带,麻衣縓缘。皆既葬除之。

  又曰:凡妾为私兄弟,如邦人。大夫吊于命妇,锡衰;命妇吊于大夫,亦锡衰。

  《礼记·檀弓上》曰: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嫂叔之无服,盖推而远之。姑、姊妹之薄也,盖有受我而厚之者。(欲其一心厚之者,姑、姊妹嫁,大功,夫为妻期。)

  又《檀弓》曰:成人有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蚩兄死者,言其衰之不为兄死,如蟹有匡、蝉有緌,不为蚕之绩、范之冠也。范,蜂也。蝉,蜩也。緌谓蜩喙长在赐下。)

  又《丧服小记》曰:近臣君服斯服矣,其馀从而服,不从而税。除丧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斩衰之葛,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

  又曰:《服问》曰:三年之丧,已练矣,有期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绖期之绖,服其功衰。有大功之丧,亦如之。小功,无变也。(无所变於大功齐斩之服,不用轻累重。)麻之有本者,变三年之葛。(有本谓大功以上也。小功以下,澡麻断本。)既练,遇麻断本者,于免,绖之。既免,去绖。每可以绖必绖。既绖,则去之。

  《礼统》曰:天子诸侯皆为贵臣妾服三月,適夫人为八妾服三月,八妾为夫人服与舅姑同。

  《家语》曰:门人疑所以服夫子者。子贡曰:"昔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于是弟子皆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犹绖。

  《孔丛子》曰:秦庄子死,孟武伯问于孔子曰:"古者同僚有服乎?"曰:然。同僚有相友之义,贵贱殊等,不为同官。问诸老聃:昔虢叔、闳夭友太颠、散宜生、南宫括。五臣者同僚,比德以赞文武。及虢叔死,四人者为服友之服。古达礼者行之。"

  又曰:子思居卫。鲁穆公卒,县子使乎卫,闻丧而服。谓子思曰:"子虽未臣鲁,父母之国也,先君宗庙在焉,奈何弗服?"子思曰:"吾岂爱乎?礼弗得也。"县子曰:"请问之。"答曰:"臣而出国,君不扫其宗庙,则不为之服。"

  又曰: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问服于子思。子思曰:"礼,父母改葬,緦,既葬而除,不忍无服送至亲也。非父母无服,无服则吊服加麻。"

  又曰:鲁人有同岁上计而卒,欲为之服,问于季立。季立曰:"思好者其緦乎?昔诸侯大夫共会事于王,及以君命同盟,霸主其死也,则皆有哭临之礼。今之上计,上觐天子,有交宴之忻,同名绨素。上记先君,下禄子弟,相敦以好,相厉以义,又数相往来,特有思亲,比之朋友,不亦重乎?"

  《白虎通》曰:弟子为师服者,弟子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也。故生竭敬而亲之,死则哀痛之。恩深义重,故为之服。入则绖,出则否。

  习凿齿《汉晋春秋》曰:初,文帝之崩也,羊祜谓傅玄曰:"三年之丧,虽贵遂服,自天子达,而汉文除之,毁礼伤义,常以为叹。今上天纵至孝,有曾、闵之性,虽夺其服,而实行丧礼。丧礼行,除服何为耶?若因此革魏之薄而兴先王之法,以敦厚风俗,垂之百代,不亦美乎?"玄曰:"汉文以来,世乃浅薄,不能行国君之丧,因而除之数百年。一旦复古,恐难行也。"祜曰:"就不能使天下如礼,且使主上遂服,不犹善乎?"玄曰:"若主上不除而下除,此为但有父子,无君臣,三纲之道亏矣。"君子曰:"傅玄知无君臣之伤教,而不知兼无父子之为重,岂不蔽惑哉!汉废君臣之丧,不降父子之服,故四海黎庶莫不尽于其新,三纲之道,二服恒用于私室。而王者独尽废之,岂所以孝治天下乎?《诗》云:'犹之未远',其傅玄之谓也。"

  挚虞《新礼议》曰:虞谨案:古者诸侯临君其国,臣诸父兄之诸侯,未同于古。未同于古,则其尊未全,不宜使绝期之制,而令傍亲服斩衰之重也。诸侯既然,则公孙之爵亦宜如旧。

  又曰:丧无弟子为师服之制。《新礼》:弟子为师衰。臣虞谨案:自古无服师之礼。故仲尼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夫子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请丧夫子若父而无服。"遂心丧三年。此则怀三年之哀而无齐衰之制也。出则绖,居则否,所谓吊加麻也。先圣为礼,必易从而可传。师从之义诚重,而服制之若历代相袭,不以为疑,宜定亲新礼,无服如旧。

  挚虞《决疑要注》曰:礼:故臣为旧君齐衰三月,谓策名委质称臣吏者也。见察举而不为吏者,吊服加麻。

  ○衰冠

  《毛诗·羔裘》曰:《素冠》,刺不能三年也。"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笺云:时无三年之恩于父母,废其丧礼,故冀幸一见素冠,急于哀慼也。)

  《周礼·春官·小宗伯》曰:王崩,悬衰冠之式于路门之外。《肆师》之职:大丧,禁外内男女之衰不中法者。

  又《夏官·太仆》曰:大丧,悬首服之法于宫。(首服之法谓免髽笄,总长短之数于宫门,示四方也。)

  又《天官·内司服》曰:共后之衣服,及九嫔世妇。凡命妇,共其服,共丧衰亦如之。

  《仪礼·丧服》曰:斩衰者,不缉也。冠绳缨,条属,冠六升外毕,锻而勿灰。齐衰者,缉也。

  又曰:疏衰裳齐。传曰:问者曰:"何冠也?"曰:"齐衰、大功,冠其受也。緦麻、小功,冠其衰也。带缘各视其冠。"

  又曰:緦者,十五升抽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緦也。锡衰者何也?麻之有锡者也。锡者,十五升抽其半,无事其缕,有事其布,曰锡。"

  又曰: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袧。(削,杀也。)若齐,裳内衰外,员,广出于适寸。(员在背上,适辟领也。员出于辟领外傍一寸。)适,博四寸,出于衰。衰,长六寸,博四寸。

  《礼记·檀弓》曰:衰与其不当物也,宁无衰。(恶其乱礼。不当物谓精粗广狭不应法制。)齐衰不以边坐。

  又《檀弓》曰: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缩,从也。今礼制衡读为横。今冠缝横,以其辟积多。)故丧冠之反吉,非古也。(解时人之惑。丧冠缩缝,古冠耳。)

  又《间传》曰: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緦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緦。此哀之发于衣服者也。

  《礼记外传》曰:凡言斩衰者,以六寸之布,广四寸为衰,帖于心前,剪而不缉也。(衰者,言悲摧也。缉者,缝缏之名。)齐之言齐也。(加针缕其裳下之缝使齐平也。)凡言有事其缕者,先加灰锡治汉其麻缕,为布则不治也。(哀在外故。)有事其布者,则不治其缕。(哀在内也。为布之后即先治也。)緦者如丝也。锡衰者,先缉锡白之谓也。疑衰者,疑其布是丝也。(疑衰、锡衰,二者,君之吊服也。)

  又曰:吉冠之布倍于衣也。朝服十五升,则冠三十升是也。今丧冠升数少,(丧礼简。)斩衰三升,冠六升,(升者,登也,转祖训耳。凡麻八十缕为十升,至六升即为成布也。凡言受以成布者,即葬之后渐去粗受细。)齐衰四升,冠七升。语裥疏衰,即三升半之衰也。(疏亦粗也。其布在齐斩之间。)

  《左传·僖上》曰:许僖公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棕。(榇,棺。)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

  又《襄六》曰:鲁昭公立十九年矣,犹有童心。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言其嬉戏无度。)

  《吴录》曰:诸葛恪将诛,有着衰衣入其阁。令人诘,答曰:"不自知入时。"外内守备亦不见也。

  《郑玄别传》曰:玄卒,受业者衰绖于千余人。

  《郭子》曰:刘王共在〈舟行〉南酣宴,谢镇西往尚书墓还,是葬后三日。诸人欲要之。真长云:"仁祖应来。"便遣要之,果即回驾。诸人迎之,把臂便下,裁得脱帻,酣宴半,坐乃觉,未得脱衰。

  《释名》曰:衰,摧也。绖,实也。伤摧实也。斩衰,下缉其末,剪斩而已也。大功,其布加粗大之功,不善治之也。小功,精细之小功,转有饰也。緦,丝也,锡也。治其麻使滑易也。繐繐,如流如繐也。

  ○绖带

  《周礼·夏官》曰:《弁师》王之弁绖,弁而加环绖。(弁绖,王吊所服也。其弁如爵弁而素,所谓素冠也。而加环绖。环者,大如緦之麻,绖缠而不纠。《司服》职曰:凡吊事弁绖事。)

  《仪礼·丧服》曰:苴绖者,麻之有蕡者也。苴绖大槅,(槅,手槅围九寸。)左本在下,去五分一以为带。齐衰之绖,斩衰之带也,去五分一以为带。绞者,垂带也。(郑玄注曰:凡服,上曰衰,下曰裳,在首在腰皆曰绖。绖之言实也。首绖象帻布冠之帻,腰绖象大带。语裥绞带革带也。)牡麻者,枲麻也。牡麻绖,右本在上。

  又曰:斩衰绞带七寸三分,齐之带五寸六分,大功之带四寸五分,小功之带三寸七分,緦麻之带二寸九分。(郑注:绞带象革带斩之绖五分去一以为带,绳带也。)

  《礼记外传》曰:绖者,实也。表其有丧戚之情实也。《丧服》衰之与绖,因象平裳之时冠带,吉凶相变也。有首绖,有腰绖,有绞带。斩衰,首绖围九寸,向下皆五分去一,用为腰绖则七分五分。(五分去一者,从斩至緦,缘有五服,相减,穷其数也。然则绞带又小于腰绖。)齐衰,首绖七寸五分之一,腰绖五寸八分。大功,首绖五寸八分,腰绖四寸六分。小功,首绖三寸七分。緦,首绖三寸七分,腰首绖二寸九分。

  《左传·僖下》曰:晋襄公击秦师于殽,子墨衰绖。(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故墨之。)

  又《襄二十三》曰:晋侯有姻丧。王驸使宣子墨縗冒绖,(晋自殽之役,遂常墨衰绖也。)二妇人辇以如公。奉公以如固宫。

  《后汉书》曰:胡广年八十三,熹平元年薨。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皆衰绖殡位,自终及葬。汉兴已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宋书》曰:王诞为吴国史,母忧去职。武帝伐刘毅,起为辅国将军。诞固辞,以墨绖从行。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