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冠

  《仪礼》曰:士冠礼:筮於庙门,(郑玄注云:筮者告於庙,重成人之礼。)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韠,即位於门东西面。筮人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卒筮书卦,执以示主人。筮人还东面,旅占卒,进告吉。前期三日筮宾,如求日之仪。(筮宾,筮其可使冠子者。)乃宿宾,宾许。厥明夕为期,於庙门之外,主人立於门东,兄弟在其南。摈者请期。宰告曰:质明行事。夙兴,设洗,陈服於房中西墉下。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皮弁,服素积、缁带、素韠。玄端,玄裳,黄裳,杂裳。缁带爵韠。缁布冠。主人立於阼阶下,兄弟立於洗东。将冠者,出房南面。赞者奠纚笄栉于筵南端。彻皮弁冠栉筵,入于房。筵於户西南面。冠者就筵西拜受觯。冠者奠觯於荐东,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北面见於母。(时母在闱门之内,妇人入庙由闱门。)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宾降直西序东面,主人降,复初位。冠者立於西阶东南面。宾字之,冠者对。宾出,主人送於庙门外。请醴宾就次。(此醴当作礼。礼宾者,谢其自勤劳。)冠者见於兄弟,兄弟再拜,冠者答拜。入见姑姊如见母。(如见母者,亦北面,姑姊不拜也。不见妹,妹卑也。)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韠。奠贽见於君,遂以贽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若孤子,则父兄戒宿;若庶子,则冠於房外南面,遂醮焉。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醴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醮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荐伊脯。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三醮曰:"旨酒令芳,笾豆有楚。咸加尔服,肴升折俎。承天之庆,受福无疆。"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假,永受保之。"

  《大戴礼·逸礼》曰:太子既冠,成人,免於师传,则有司过之;史有亏膳之宰,太子有过,史必书之。

  《礼记·郊特牲》曰:始冠,缁布之冠也。大吉冠布,齐则缁之。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喻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无大夫冠礼,而有其婚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言下初以上。诸侯虽有幼而即位者,犹以士礼冠,五十而爵命。)

  又曰:始冠缁布,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本古耳,非时王之法服也。)

  又曰:曾子问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冠者,宾及赞者。)孔子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扫,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内丧,同门也。不醴,不醴子也。其废者,丧成服,因丧而冠。)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废吉礼,而因丧冠俱成人之服。及,至也。)"除丧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於太庙,归设奠,服赐服,於斯乎有冠醮,无冠醴。(酒为醮。冠礼醴重而醮轻。此服赐服,酌用酒,尊赐也。不醴,明不为改冠。改冠当醴之。)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於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飨谓之礼。)

  又《冠义》曰: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言服未备者,未可求以三始也。童子之服采衣紒。)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国以礼为本。)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阼谓主人之北也。适子冠於阼,若不醴,则醮用酒於客位,敬而成之也。户西为客位,庶子冠於房中外,又因醮焉不代父也。冠者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每加益尊,所以益成也。)

  又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於庙。行之於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嘉事,嘉礼也。宗伯掌五礼,有吉礼,有凶礼,有宾礼,有军礼,有嘉礼。而冠属嘉礼。《周礼》曰: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也。)

  《左传·襄公》曰:晋侯以公宴於河上,问公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冠,成人之服,故冠而生子。)君可以冠矣。大夫盍为冠具?"武子对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祼谓祼鬯酒也。享,祭先君。)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请及兄弟之国而假备焉。"晋侯曰:"诺。"公还,及卫,冠於成公之庙,假锺磬焉,礼也。

  《家语》曰:邾隐公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孟懿子问礼於孔子。孔子曰:"其礼如世子之礼。"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长亦冠乎?"孔子曰:"古者,王世子虽幼而即位,则尊为人君。尊为人君,治为成人之事者也,何冠之有?"懿子曰:"然。然则诸侯之冠,异天子与?"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亦冠也,与人君无殊也。"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礼乎?"孔子曰:"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有自来矣,今无讥焉。"

  又曰:成王年十有二而嗣立。明年六月,冠成王而朝于祖庙,以见诸侯。周公命祝雍作颂,曰:"祝王辞达,而勿多也。"祝雍辞曰:"使王近於民,远於年,啬於时,惠於财,亲贤而任能。"其颂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乃心衮职。钦若昊王,六合是式,率尔祖考,烝烝无极。"

  《国语》曰:赵文子冠,(谓以士礼始冠也。)见韩献子。献子曰:"戒之,此谓成人。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进不善蔑由至矣。(蔑,无也。)始与不善进,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产也,各以其物。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室。粪除而已,又何加焉?"(粪除,喻自脩洁。)

  《汉书》曰:惠帝元年,冠,赦天下,除挟书律。

  又曰:宣帝五凤元年,皇太子冠。太后赐丞相以下帛,赦徒作杜陵者。

  《续汉书》曰:安帝、灵帝加元服,并大赦,赐公卿金帛。

  《东观汉记》曰:马防子钜为常从小侯。六年正月,齐宫中。上欲冠钜,夜拜为黄门郎,御章台下殿,陈鼎俎,自临冠之。

  《晋书·礼志》曰:江左诸帝将冠,金石宿设,百僚陪位。豫於殿上铺大床,御府令奉冕帻簪导衮服,以授侍中、常侍。太尉加帻,太保加冕。太尉跪读祝文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皇帝穆穆,思弘衮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尊祖考,永永无极。眉寿惟祺,介兹景福。"

  谯周《丧服图》曰: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礼之则从成人,不为殇。

  《礼论》曰:王彪之以为礼冠自卜日,不必以三元也。

  又《礼》:夏冠用葛屦,冬冠用皮屦,明无定时也。

  后汉应亨《赠四王冠诗》曰:永平四年,外弟王景系兄弟四人并冠,故贻之诗。曰:济济四令弟,妙年践二九。令月惟吉日,成服加元首。虽无兕觥爵,杯醮传旨酒。

  后汉黄香《天子冠颂》曰:以三载之孟春,建寅月之上旬,皇帝将加玄冕。简甲子之元辰,厥日王於太皞,厥时叶於百神。既臻庙而成礼,乃回軨而反宫。正朝以享宴,撞太蔟之庭锺。祚蕃屏而鼎辅,暨夷裔之君王。咸进酌于金罍,献万年之玉觞。

  萧子范《冠子箴》曰:是月惟令,敬择良辰,式遵士典,谘筮於宾。嘉宾受锡,醮酒方陈。礼庄尔质,德成尔身。

  梁沈约《冠子祝文》曰:蠲兹令日,元服肇加;成德既学,童心自化。行之则至,无谓道败。敦以秋实,食以春华。无耻下问,乃致高车。子孙千亿,广树厥家。

  ○婚姻上

  《易·归妹·九四》曰: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夫以不正无应而适人也。必须彼道穷尽,无所与交,然后乃可以往。故愆期迟归,以待时也。)

  又《咸卦》曰:咸,亨,利贞,取女吉。(山泽以气通,男女以礼感,男女初嫁之象,所以为礼。)《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万物感阳气而生,民感圣人之化而和。悖政感天而生。)

  《毛诗·鹊巢·何彼秾矣》曰:《何彼秾矣》,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於诸侯,犹执妇道,以成肃雍之德也。

  又《国风》曰:《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於新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僶俛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又曰:《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不得其时,谓不及中春之月。)

  又曰:《东门之杨》,刺时也。婚姻失时,男女多违,亲迎女犹有不至者也。东门之杨,其叶牂牂。(兴也。牂牂然盛貌,言男女失时不逮秋冬。笺云:杨叶牂牂,三月中也。兴者,言时晚也。失仲春之月。)婚以为期,明星煌煌。(期而不至也。笺云:亲迎之礼以婚时,女留他色,不肯时行,乃至大星煌煌也。)

  又曰:《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育,生长也。)

  又《小雅》曰:《我行其野》,刺宣王也。(刺其不正嫁娶之数而有荒政,多淫婚之裕。)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樗,恶木也。笺云:樗之蔽取芾始生。谓仲春之时,嫁娶之月,妇之父、婿之父相谓婚姻言我也。我乃以此二父之命,故我就女居,我岂其无礼来乎?责之也。)我行其野,言采其遂。婚姻之故,言就尔宿。

  又《文王·大明》曰:贽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於周,曰嫔於京。(贽国,任姓也。贽国之中女也。王季,大任之子、文王父也。大任从殷商之畿内嫁为妇于周之京,配王季,共行仁义之德,同志意也。)

  《大戴礼·逸礼》曰:子孙娶妻嫁女,必择孝梯世世有行义者。是则其子孙慈悌孝爱,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凤皇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呜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仪礼》曰:记士婚礼,凡行事,必用昏昕,受诸一祢庙,辞无不腆,无辱。挚不用死,皮帛必可制。腊必用鲜,鱼用鲋,必殽全。

  《礼记·曲礼上》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见媒往来传婚姻之言,乃相知姓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书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寮友,以厚其别也。娶妻不娶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又《曲礼下》曰:纳女於天子曰备百姓,於国君曰备酒浆,於大夫曰备洒扫。(纳女犹致女也。)

  又《曾子问》曰: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亲骨肉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重世变也。)

  又《郊特牲》曰:夫婚礼,万世之始也。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币必诚,辞无不腆,(诚,信也。腆犹膳也。)告之以直信。(直,正也。二者所以杀妇正直也。)信,事人也;信妇德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亲迎,男先於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执贽以相见,敬章别也。男女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婿亲迎授绥,亲之也。亲之也者,敬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又《杂记下》曰: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纳币谓婚礼纳征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也。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八尺曰寻,则每卷二束也。合之谓四十尺,谓之〈匚人〉,由匹偶之云也。)

  又《祭统》曰:国君娶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又《经解》曰:婚姻之礼废,则夫妻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

  又《哀公问》曰:哀公问於孔子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公曰:"冕而亲迎,不己重乎?"(已犹大也。怪亲迎乃服祭服也。)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己重乎?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己重焉!"

  又《婚义》曰: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致礼币为征信也。)请期,(求请迎之吉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婚礼也。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丞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而入,揖让,升,再拜奠雁。盖亲授之于父母也。

  又《外传》曰:古者谓婚姻为兄弟,因成兄弟之义也。婿曰婚,以昏时往;妇曰姻。(因婿之来则从之而去。)又婿之父曰姻,妇之父曰婚。(《尔雅》:取其内外父党之新者。)婿者,阳也;妇者,阴也。日往而阴气至也。(昏时日往则月来,阳往阴来之义。)

  又曰: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姻。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禽兽也。

  《左传·文公上》曰:逆妇姜於齐。卿不行,非礼也。

  又《成下》曰: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先君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汝伐狄。'寡君不敢顾婚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使。"

  又《成下》曰:声伯之母不聘。(不聘,无媒礼。)穆姜曰:"吾不以妾为姒。"生声伯而出之,嫁於齐。

  又《定上》曰:楚昭王败,锺建负季羋以逃。王将嫁季羋,辞曰:"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锺建负我矣。"以妻锺建。

  又《哀上》曰:刘氏范氏世为婚姻。(刘氏,周卿士。范氏,晋大夫。)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