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祭礼上

  《毛诗·召南》曰:《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供祭祀也。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蘋,大苹也。涧,崖也。藻,聚藻也。行潦,流潦也。)

  又《小雅·天保》曰:吉蠲为饎,是用孝享;(吉,善;蠲,絜也。饎,酒食也。享,献也。笺云:谓将祭祀也。)禴词蒸尝,于公先王。(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公,事也。笺云:公谓后稷也。)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君,先君也。尸所以象神卜子也。笺云:君曰卜尔者,尸嘏主人传神辞也。)

  又《小雅·吉日》曰: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维戊,顺类乘壮也。伯,马祖也。重物慎微,将用马力,必先为之祷其祖。祷,获也。笺云:戊,刚日也,故乘壮为顺类也。)

  又《小雅·大田》曰: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骍,牛也。黑,羊豕也。笺云:成王之来,则又礼祀四方之神祈报焉。阳祀用骍牲,阴祀用黑牲。)

  又《小雅·楚茨》曰:济济跄跄,洁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济济跄跄,言有容也。烹,饪之也。肆,陈;将,齐也。或陈于皮,或齐其肉。笺云:有容言威仪敬慎也。冬祭曰烝,秋祭曰尝。祀之礼各有其事,有解剥其皮者,有煮熟之者,有肆其骨体于俎者,或奉持而进之者。)祝祭于祊,祀事孔明。(祊,门内也。笺云:孔,甚也。明,秋备也,契也。孝子不知神之所在,故使祝博求之平生门内之旁,待宾客之处,祀礼于是甚明。)

  又《小雅·信南山》曰: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咸尚赤曰骍。笺云:清谓玄酒也。酒、郁鬯五齐三酒也。祭之礼,先以郁鬯降神,然后迎牲,享于祖考纳享时。)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管。(鸾刀,刀有鸾者。言割中节也。笺云:毛以告纯也。膋,脂膏也。血以告杀,膋以升臭。合之黍稷,实之于萧,合馨香也。)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

  又《生民》曰:《生民》,尊祖也。后稷生於姜嫄,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拂无子。(克,能也。弗之言祓也。姜嫄之生后稷为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肃,载生载育。(祀郊禖之时,有大神之迹,姜嫄履其拇指,生子而养之,长,名曰弃也。)

  又《清庙》曰:《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清庙者,祭有清明之起德音之宫也。谓祭文王。)

  又《清庙·烈文》曰:《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新王即政,必以朝享之礼祭于祖考,告嗣位也。)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烈,光也。文王赐之也。)

  又《臣工》曰:《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二王,殷夏也。其后,杞也,宋也。)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笺云:白马于西雍之泽,言所集得其处也。兴者喻杞宋之君有洁白之德,来助祭周之庙,得礼之宜。)

  又《臣工·潜》曰:《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猗与,钦美之言。漆沮,岐周之二水也。潜,掺也。)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介,助也。景,大也。)

  《尚书·舜典》曰: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孔安国传曰:谓在远者望祭之也。群神,丘陵坟衍之属。

  又《说命》曰:黩于祭祀,时谓弗钦。孔安国传曰:祭不欲数,数则黩,黩则不敬也。

  又《洛诰》曰:祀于新邑,咸秩无文。孔安国传曰:以祀典祀于新邑,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礼之。

  又《多士》曰:罔弗明德恤祀。孔安国传曰:自帝乙以上无不显用有德,忧念齐敬,奉其祭祀。言能保宗庙社稷也。

  《尚书大传·周传》曰:祭之为言察也;察者,至也;至者,人事也。人事至然后祭。祭者,荐也,荐之为言在也。在也者,在其道也。(《礼志》曰: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飨也。)

  又《五行传》曰: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君行此四者为逆天。此宫之政,北为水,故源流竭绝,是水不润下也。)

  又《五行传》曰:六瀰之礼,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新器洁祀,用赤黍,三日之朝於中庭,祀四方,从东方始,卒於北方。(《礼志》:致斋三日。《周礼》:凡祭祀前期十日。宗伯帅执事十日,是为斋一旬乃祀也。今此致斋即祀者,欲得容三十也。答:盖八日为致斋,明九日朗而初祀,亦一旬有一日事乃毕也。)其祀礼,曰格祀,(篇云今亡。)曰某也,方祀。曰播国,率相行祀。其祝也,曰:若尔神灵,洪范六瀰是合,(神灵谓木精灵威仰,火精赤熛怒,土精含枢细,金精白招距,水精汁光纪及木帝太皋,炎帝火帝,土帝黄帝,金帝少昊,水帝颛顼,木官句芒,火官祝融,土官后土,金官蓐收,水官玄冥皆是也。古者生能其事,死在祀礼,配其神而食。合犹为也。六瀰是神灵所为也。)无差无倾,无有不正。若民有不敬事,则会批之于六瀰(言民广及天下有过者也。事,六事也。会,合也。批,推也。言天下之有过,神灵亦合推内于六瀰。天子以下为任者也。)六事之机,以县示我,我民人无敢不敬事上下王祀。

  《周礼·天官·冢宰》曰: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祭祀其先君社稷五祀。)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式谓财用之节度。)

  又《天官上·内饔》曰:凡宗庙之祭祀,掌割亨之事。凡燕饮食亦如之。

  又《天官上·兽人》曰:凡祭祀、丧纪、宾客,共其死兽生兽。(共其完者。)凡兽入于腊人,(当干之也。)皮毛筋角入于玉府。(给作器物。)

  又《天官上·亨人》曰:祭祀共大羹、鉶羹,宾客亦如之。(大羹,肉湆也。郑司农云:大羹不致五味也,鉶羹加盐菜也。)

  又《地官上·牧人》曰:牧人宰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六牲谓牛、马、羊、豕、犬、鸡。)凡阳祀用骍牲毛之,阴祀用黝牲毛之,望祀各以其方之色牲毛之,(毛,纯也。阴祀祭六郊地及社稷也。郑司农云:阳祀春夏也。黝读为幽。幽,黑也。)凡时祀必用牷物。(时祀,四时所常祀,谓山川以下至四方百物也。)凡外祭毁事,用尨可也。(尨谓杂色不纯,毁谓副辜毁除殃咎之属也。)凡祭祀共其牺牲,以授充人系之。(牺牲,毛羽完具也。授充人者,当殊养之。)凡牲不系者,共奉之。(谓非时而祭祀者。)

  又《地官上》曰: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供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郑司农云:享牛,前祭一日之牛。求牛,祷于鬼神祈福之牛也。玄谓献神之牛,谓所以祭者也。)凡祭祀供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互谓福衡之属。盆簝皆器名。)

  又《地官下·闾师》曰:凡庶民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矣。

  又《春官上·大宗伯》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建,立也。立天神、人神、地祗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礼,吉礼是也。目吉礼于上承以立安邦国者,互相成。明尊鬼神,重人事。)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楢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禋之言烟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楢积也。《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楢之。"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柴而外堙,所以报阳也。)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不言祭地,此皆地祗,祭地可知也。阴祀自血起,贵气臭也。社稷,土谷之神也,有德者配食。)凡祀大神,亨大鬼,祭大祇,帅执事而卜日宿,视涤濯,莅玉鬯,省牲镬,奉玉齐,诏大号,治其大礼,诏相王之大礼。(执事,诸有事于祭者也。宿,申式也。涤濯,溉祭器也。)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王有故,代行其祭事。)凡大祭祠,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荐彻豆笾,后之事。)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王大封,则先告后土,乃颁祀于邦国、都家、乡邑。(颁读为班。班其所当祀及其礼也。都家乡邑谓王子弟及公卿大夫所食采地也。)

  又《春官下·太祝》曰:太祝掌六祝之辞。太师宜于社,造于祖,(《马融传》曰:《尔雅》曰:"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于社也。")设军社,类上帝。(社者,社主也。类者,以事类告祀上帝。)国将有事於四望,(将,行也。四望,日月星辰也。)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献于社主。)

  又《春官》曰: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礼。凡祭祀致福。(大夫采地之所祀与都同,若先王之子孙亦有祖庙。)

  《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其祖户,祭先脾。(春,阳气出,祀之于户,内阳也。祀之先祭脾者,为春阳中于藏直,脾为尊也。)仲春之月,天子献羔开冰,先荐寝庙。(献羔谓献司寒也。祭司寒而出冰,荐于宗庙,乃后赋之。)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顺时达物。)中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是月也,祠不用牺牲,用珪璧更皮币。

  又《月令》曰: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夏,阳气盛,热于外,祀之于灶,从热类也。祀之先肺者,阳位在上,肺亦在上,肺为尊也。)

  又《月令·仲夏》祀皇地祇於方丘。(夏至之日,祀皇地祇于方丘,以高祖神尧皇帝配坐,以岳渎等神从祀。)

  又《月令·仲夏》曰:命有司祭先牧。(谓仲夏祭先牧于大泽,用刚日。)

  又《月令·季夏》曰:其祀中霤,祭先心。(中霤犹中室也。祭中霤之礼,为俎先进心。)是月也,祀黄帝于南郊。(谓季夏土德王日则祀黄帝,合枢纽于南郊,以轩辕配坐,以后土镇星从祀也。)

  又《月令》曰:孟秋其祀门,祭先肝。(秋,阴气出,祀之于门,外阴也。祭先肝者,秋为阴中于藏直肝。凡祀门为俎,先进肝也。)

  又《月令》曰:孟冬,其祀行,祭先肾。(冬阴气盛,寒于外,祀之于行,从辟除之类。行谓道也。祭先肾者,阴位在下,肾亦在下。凡祀行为俎,先进肾。)

  又《月令·孟冬》曰:祀神州地祇於北郊。(谓立冬日祭神州地祇于北郊。太宗文武圣皇帝配坐。)是月也,命有司祭司寒。(谓孟冬祭司寒于北郊。)是月也,命有司祭司中、司命、司人、司禄。(谓立冬后亥日祀司禄等于国域西北。)

  又《月令·仲冬》曰: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顺其盛德之时祭也。)

  又《曲礼上》曰:临祭不惰,祭服弊则焚之,祭器弊则埋之。

  又《曲礼下》曰: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鬻祭器;虽寒,不衣祭服。去国,祭器不逾境,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

  又《曲礼下》曰: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于四郊也。勾芒在东,祝融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诗》云"耒方禋祀",方祀者,各祭其方之官而已。五祀谓户灶中霤门行也。此盖殷时制也。《祭法》曰:"天子立七祀,诸侯立五祀,大夫立三祀,士立二祀。"谓周制也。)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为其渎神也。废举谓若殷废农祀弃,后不可复废弃祀农也。)非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不敢自专。)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鬛,豚曰肥腯,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弊曰量币。(号牲物者,异于人用也。元,头也。武,迹也。腯,肥也。《春秋传》作腯,腯,充貌也。尹,正也。商犹量也。脡,直也。萁,辞也。嘉,善也。稻,菰蔬之属也。丰,茂也。大〈卤咸〉曰鹾。今河东云币帛也。)

  又《曲礼》曰:大飨不问卜,(祭五帝于明堂,莫适卜也。)不饶富。(富之言备也,备而已,勿多于礼。)

  又《檀弓下》曰:仲遂卒於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籥。(仲遂,鲁公子。先曰辛巳有事太庙而仲遂卒,明曰而绎非也。万,千舞也。籥,籥舞也。)仲尼曰:"非礼也。卿卒不绎。"

  又《王制》曰: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

  又《王制》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五祀谓司命、中霤、门、行、厉也。此祭谓大夫有地者,其无地祭三耳。)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视,视其牲器之数。)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鲁人祭泰山,晋人祭河是也。)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

  又《礼器》曰: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奄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为阨也。(阨犹狭阨。)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音忌)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奥。(文仲,鲁公子区之曾孙臧孙辰也。庄文之间为大夫,于是为贤,是以非之不正礼也。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於太庙,跻,僖公始逆祀。是夏父弗綦为宗人之为也。奥当为爨字之误。)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於瓮,尊於瓶。"

  又曰: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不知礼乎?"

  又《大传》曰:牧之野,武王之事也。既事而退,柴于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柴,尊告天地及先祖也。)遂率天下诸侯,执豆笾,骏奔走。

  又《祭法》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坛,析封土为祭处也。坛之言垣也。垣,明貌也。析,炤晳也。必为炤明之名,尊神也。地祗用黝牲,与天俱用犊,连言耳。)埋少牢於泰昭,祭时也;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昭,明也,亦谓坛也。时,四时也,亦谓阴阳之神也。埋之者,阴阳出入于地中也。凡此以下皆祭用少牢也。)

  又《祭法》曰: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穀。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