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一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贵盛

  《释名》曰:贵,归也。物所归仰也。汝、颍言贵,声如归,暀之归也。

  《易》曰:贵而无位。

  《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史记》曰:李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长令皆斯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李斯慨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困,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者也。"

  又曰:卫子夫立为皇后,弟卫青封长平侯,三弟皆封为侯,贵震天下。天下歌之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

  又曰:苏秦师於鬼谷先生,后得周书《阴苻》,读之以揣摩。因说六国以拒秦,为从约,并六国,各佩其印。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拟於王者。周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於是散千金以赐宗族。

  《汉书》曰:帝舅王谭为平阿侯,商为成都侯,立为较恤侯,逢为高平侯,根为曲阳侯。五人同日封,谓之五侯,荣贵绝代。

  又曰:金日殚勒功上将,傅国后嗣,七叶内侍,何其盛也!功臣之家惟有金氏亲近,贵宠比於外戚。

  又曰:杨仆,宜阳人也。稍迁,至主爵都尉。南越反,拜楼船将军,有功,封梁侯。因归家,怀银、黄秉三组,以夸乡里。

  又曰:杨惲曰:"吾家方全盛,乘朱轮者十人。"

  又曰:项羽屠咸阳,杀子婴,收货赂妇女而东。秦民失望。於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又曰:万石君石奋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号奋为万石君。

  又曰:主父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偃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与之,曰:"始贫时,昆弟不我内,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无复入偃之门!"

  又曰:张安世以父子封侯,在任太盛,乃辞不受禄。诏都内别藏张氏无名钱以五百万数。(文颍曰:都内,主藏官也。张昌曰:安世以还,官官不薄。)

  又曰:比田蚡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北向,自坐东向,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田此滋骄,治诸第,田圃极膏腴,市买郡国,市物相属於道。前堂罗锺,立曲旃;(如淳曰:旌旗之名也。通帛曰旃也。)后房妇女以百数。诸珍物狗马玩好,不可称数。

  又曰:孝玄王皇后,成帝母也。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比。

  又曰:史丹男九人,皆以丹任为侍中。自宣、玄、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穷富极贵。

  又曰:刘向上封事曰:"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大将军执事用权,五侯骄奢,并作威福。"

  又曰:天子见栾大说,乃拜为五利将军。居月馀,得四印: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车马帷帐。又以卫长公主妻之,赍金十万斤。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

  范晔《后汉书》曰:《杨震传》曰:自震至彪,四叶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

  司马彪《续汉书》曰:袁安,字召公。桓帝初,迁太尉。有子逢、成、隗。逢字周阳,灵帝时为司空。隗字阳亦至司徒、太傅,封都乡侯,四叶五公。

  谢承《后汉书》曰:梁不疑为颍阴侯,胤子为城父侯。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侯邑称君七人,尚公主三人,其馀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氏在位二十馀年,穷极蒲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

  《东观汉记》曰:冯异,颍川人。建武中征贼还过阳翟,诏异上冢,别下颍川太守、都尉及三百里内长吏皆会,使中大夫致牛酒,宗族会郡县给费。

  又曰:中玄年,以窦固为中郎将,监羽林左骑。破西羌还。是时,窦氏公、侯、二千石并在朝廷,门内尚三公主,赏赐恩宠荣於当世,亲戚功臣无与为等也。

  又曰:邓训五子,及女弟为贵人,立为皇后,骘三迁虎贲中郎将、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同三封,始自骘也。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馀侍中、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又曰:耿氏自中兴以后,讫建安之末,大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遂与汉兴衰。

  又曰:章帝崩,窦太后临政,窦宪为大将军,食邑二万户。弟景执金吾,怀将作大匠、光禄勋。

  又曰:马防为车骑将军、城门校尉,加置掾令史,位在九卿上,绝席。诏封防兄弟三人,各三千户。防为颍阳侯,身带三绶。防子钜为黄门侍郎。肃宗亲御章台下殿,陈鼎俎,自临冠之。兄弟奴婢各千人已上。

  又曰:窦融嗣子穆尚内黄公主,而融弟显亲侯窦友嗣子固尚泾阳公主,穆长子勋尚东海恭王女。窦氏一公、二侯、三公主、四千石,自祖至孙,官符厩第相望,奴婢千数,於亲戚功臣,莫与为比。

  《吴志》曰: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鼓,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

  又曰:孙权拜诸葛恪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令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

  何法盛《晋中兴书》曰:诸葛氏之先出自葛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以忠强立名,子孙代居二千石。三国之典蜀有丞相亮,吴有大将军瑾,魏有司空诞,名并盖海内,为天下盛族。

  又曰:何比干,字长卿。武帝时为丹阳都尉。有阴德,尝独坐,天大雨,有一老母诣比干而衣不濡,比干怪而敬焉。临去,怀中出金册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曰:"尔子孙当佩印绶,如此册数。"

  《陈书》曰:征南将军欧阳頠。时頠弟盛为交州刺史,次弟邃为衡州刺史,合门显贵,威振南土。又多致铜鼓生口,献珍异,前后委积,颇有助於军国焉。

  《隋书》曰:观德,《王雄传》曰:或奏高颎朋党者上次诘曰之於朝雄对曰:"臣忝卫宫闱,朝夕左右,若有朋附,岂容不知!至尊钦明睿哲,万机亲览,颎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爱憎之理,惟陛下察之。"高祖深然其言。雄时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颎、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

  又曰:杨素贵宠日隆,其弟约、从父文思、弟纪,及族父异,并尚书列卿。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家僮千数,后庭妓妾曳绮罗者以千数。第宅华侈,制拟宫禁。有鲍享者,善属文,谢胄者,工草隶,并江南士人,因高智慧没为家奴。亲戚故吏,布列清显,素之贵盛,近古未闻。

  《唐书》曰:窦威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证,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帝为前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四为外戚,至於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龙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以贵乎!"

  又曰:窦氏自武德至今,再为外戚,一品三人,三品已上三十馀人,尚主者八人,女为王妃六人,唐世贵盛,莫与为比。

  又曰:姜皎,长安中累迁尚衣奉御。时玄宗在藩,见而悦之。皎察玄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寻出为润州长史。玄宗即位,召拜殿中少监。召入卧内,命之舍敬,曲侍宴私,与后妃连榻,间以击球斗鸡,常呼之为姜七而不名也。兼赐以宫女、名马及诸珍物不可胜数。玄宗又尝与皎在殿庭玩一嘉树,皎称其美,玄宗令徙植於其家。

  又曰:崔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珮辉映,以一榻置笏,叠於其上。开玄、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緦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

  又曰:杨汝士有时名,遂历清贵。其后诸子皆至卿,郁为皇族。所居静恭里,知温兄弟,并列门戟。咸通中,昆仲子孙,在朝行方镇者十馀人。

  刘义庆《世说》曰: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答曰:"三相五侯,将军十馀人。"皓曰:"盛哉!"陆曰:"臣闻君贤臣忠国之盛,父慈子孝家之盛也。当今政荒人弊,臣何敢言盛也?"

  《荆州记》曰:自岘山南至宜城百馀里,旧说其间雕墙峻宇,闾阎填列。汉灵帝末,其中有卿士及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轩骈耀,华盖接阴。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勒县刻石铭之。

  《杂鬼神志》曰:昔周时尹氏贵盛,数代不别,食口数千,常遭饥荒,罗鼎镬作糜,啜糜之声闻数十里中。临食,失三十人,入镬中垦取镬底糜。镬深大,故人不见也。

  《荀氏家传》曰:惟我之先生于有晋,人物盈朝,衮衣暐晔,六世九公,不亦伟乎!磊落瑰奇,光昭合同,已独步於古今,拊万姓而骇之矣。中兴丞相王公叹曰:"自八龙以后,荣宠莫二,为天下之盛也。"

  苏子曰:夫带方寸之印,拖丈八之组,戴貂鹖之尾,建千丈之城,游五里之衢,走卒警跸,叫呼而行,此诸侯之所谓荣华,时俗之所谓富贵也。

  左思《咏史诗》曰:金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