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讴

  《说文》曰:讴,齐歌也。

  《左传》曰:宋华玄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又曰:宋皇国父为太宰,为平公筑台,妨于农收,子罕请俟农功之毕,公不许。筑者讴曰:"泽门之晢,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

  《汉书》曰: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师古曰:讴,齐歌也。)多道亡还者。(未至南郑,在道即止。)

  ○歌

  《释名》曰:歌,柯也。所歌之声是其质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

  《说文》曰:歌,咏也。

  《诗》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家语》曰:孔子相鲁,齐人归女乐。鲁君淫荒,孔子遂行,师已,送曰:"夫子则非罪也。"孔子曰:"欲歌可乎?"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谒,可以败死。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史记》曰:曹参为汉相国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讠冓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人以宁一。"

  又曰:卫子夫为皇后,弟青贵震天下。天下歌之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汉书》曰:石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党,诸附倚者得宠位。民歌之曰:"牢耶石耶,五鹿客耶!印何累累耶,绶何若若耶!"言其兼官据势也。

  又曰: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白姓,公爵也,为孺子之也。)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延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馀顷,因名"白渠"。民甚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插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又曰:冯立,字圣通。为西河、上郡,与兄野王相代,政行相似,吏人嘉之,乃歌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圣智惠吏人,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

  又曰:王氏五侯争为奢侈,大起第宅,百姓歌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境外杜;土山渐台,象西白虎。"(白虎,殿名。)

  《后汉书》曰:皇甫嵩讨平黄巾,请冀州一年田租,以瞻饥民。百姓歌曰:"天下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妻失夫,赖得皇甫复汝居。"

  又曰:刘陶駼除顺阳长,以病免吏,民思而歌之曰:"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

  又曰:郭贺,字乔卿。为荆州刺史。到官有殊政,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

  谢承《后汉书》曰:岑晊迁魏郡太守,民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蛑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凶灾。我嘉我生,独丁斯时;美矣岑君,於戏在兹。"

  又曰:陈临,字子然。为苍梧太守。人遗腹子,报父怨,捕得系狱。伤其无子,令其妻入狱,遂产得男。人歌曰:"苍梧陈君恩广大,令死罪囚有后代,德参古贤天报施。"

  司马彪《续汉书》曰:贾琮为交州刺史,岁间清平,百姓安土,为之歌曰:"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

  又曰:李燮拜京兆尹,诏发西园钱,燮上一封,事遂止不发。吏民爱仰,乃歌曰:"我府君,道教举;恩如春,威如虎;刚不吐,弱不茹;爱如母,训如父。"

  《东观汉记》曰:廉范,字叔度。为蜀郡太守。削火,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人安堵?平生无襦,今五袴。"

  又曰:范丹,字史云。为莱芜长。遭党锢事,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有时绝粮。丹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又曰:朱晖为临淮太守,抑强绝雅,岁常丰熟,人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人怀其惠。"

  又曰:张堪为渔阳太守,勤人耕种以致丰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吴录》曰:彭循,字子阳,毗陵人。建国二年,海贼丁仪等万人据吴,太守秋君闻循勇,谋以守令。循与仪相见,陈说利害,应时散降,民歌之曰:"时岁仓卒贼纵横,大戟强弩不可当,赖遇贤令彭子阳。"

  又曰:王谭,字世容。为成武令,民服德化,宿恶奔迸。父老歌之曰:"王世容,治无双;省徭役,盗贼空。"

  《晋书·束晳传》:太康中,郡界大旱,晳为邑人请雨,三日而雨注。众谓晳诚感,为作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甘雨零零。我黍以育,我稷以成。何以酬之,报束先生。"

  又曰:邓攸为吴郡守,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少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之曰:"纔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

  又曰:徐州刺史吕虔檄王祥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虞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又曰:诸葛恢,字道明;荀闿,字道明;蔡谟,字道明。皆有名誉,号曰中兴三明。时人歌之曰:"京师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廉清。"

  王隐《晋书》曰:应詹为南平郡,郡人歌之曰:"乱离既著,殆为灰朽;侥幸之运,赖兹应后。荫我涂炭,惠隆丘阜;润曰江海,恩犹父母。"

  崔鸿《前秦录》曰:王猛化洽六州,人移风变,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人黎。"

  又曰:苻坚时,凤皇集于东阙,歌之曰:"凤皇于飞,其羽翼翼;渊哉圣后,享龄万亿。"

  崔鸿《崔氏家传》曰:崔瑗为汲令,开沟澮,兴造稻田。长老歌之曰:"上天降神明,锡我慈仁父;临人布德泽,恩惠施以序。"

  《唐书》:"颜师古叔父游秦,武德初,累迁廉州刺史,封临沂县男。时刘黑闼初平,人多以强暴寡礼,风俗未安。游秦抚恤境内,礼让大行,邑人歌之曰:"廉州颜有道,性行同庄老;爱人如赤子,不煞非时草。"高祖玺书劳勉之。

  《韩子》曰: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管仲曰:"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困仓赐贫穷,论囹圄三日,而人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其冠乎!"

  《吕氏春秋》曰:魏襄王使吴起为邺令,引漳水灌田,民大得利,相与歌曰:"邺有吴圣令,为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稻粱。"

  《世说》曰:郗超、王珣并以俊才为桓温大司马所眷。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多须,珣形状短小。时人为之歌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常璩《华阳国志》曰:吴资,字玄约,为巴郡太守。屡获丰年,人歌之曰:"习习晨风动,澍雨润乎苗;我后恤时务,我人以优饶。"

  刘向《新序》曰: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不忘旧故;千金之剑,以带丘墓。"

  《陈留耆旧传》曰:爰珍除六令,吏人讼息,教诲其子弟,歌之曰:"我有田畴,爰父殖置;我有子弟,爰父教诲。"

  《襄阳耆旧传》曰:山季伦每临习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曰:"我高阳池也。"襄陵城中小儿歌之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到着白接篱。举鞭向葛强,何如并州儿!"

  又曰:襄阳太守胡烈有惠化,百姓歌曰:"美哉明后,俊哲惟嶷。陶广乾坤,周孔是则。文武播畅,威振遐域。"

  ○谣

  《尔雅》曰:徒歌曰谣。

  《汉书》曰:石显失权数月,丞相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徙归故郡,忧懑不食,道病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废罢,少府五鹿充宗左迁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为雁门都尉。长安谣曰:"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石无徒。"

  袁山松《后汉书》曰:桓帝时,朝廷日乱,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尚,后进之士升其堂者以为登龙门。大学生三万馀人榜天下士,上称三君,次八俊,次八顾,次八及,次八厨,犹右之八玄八凯也。因为七言谣曰:"不畏强御陈仲举,九卿直言有陈蕃。天下模楷李玄礼,天下好交荀伯条。天下英秀王叔茂,天下冰楞王秀陵。天下忠平魏少英,天下稽古刘伯祖。天下良辅杜周甫,天下才英赵仲经。"

  司马彪《续汉书》曰:张霸为会稽太守,越贼束手归附。童谣曰:"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

  又曰:蜀童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时公孙述僣号於蜀,时人窃言王莽称皇述欲继之,故称汉家货泉当复也。

  又曰:桓帝时,汝南太守宗资任用功曹范滂,中人以下共嫉之,作七言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

  《东观汉记》曰:王涣除河内温令,商贾露宿,人开门卧,人为作谣曰:"王稚子,代未有;平徭役,百姓喜。"

  《吴志》曰:周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晋书》曰:羊祜以伐吴必藉上流之势。又时吴有童谣曰:"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祜闻之曰:"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

  又曰:杜预遣周旨、伍巢等伏兵乐乡城外。孙歆遣军出拒王濬,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直至帐下,虏歆而还。故军中为之谣曰:"以讨伐战一当万。"於是进逼江陵。

  又曰:太始中为贾充等谣曰:"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言亡魏而成晋也。

  王隐《晋书》曰:裴秀才十馀岁,叔父徽有声名,宾客诣徽,出则过秀。时人谣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又曰:杜预开杨口,起夏口水道洪洞达巴陵,经千馀里,内写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南土美而谣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又曰:潘岳,字安仁,清辩能属文。早辟贾充府、太子舍人,出为河阳令。以仕次宜为郎,不得意。时仆射山涛领选,岳内非之,密作谣曰:"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秋,和峤刺促不得休。"

  崔鸿《后赵录》曰:张楼为临水长,严政酷刑,残忍无惠,人谣之曰:"阳平张楼头如箱,见人切齿剧虎狼。"

  崔鸿《前秦录》曰:苻洪母姜氏因寝产洪,惊悖而寤。先是,陇右大霖雨,百姓苦之,谣曰:"雨若不止,洪水必起。"故名之曰洪。

  又曰:初,苻生梦大鱼食蒲,又长安谣曰:"东海大鱼化为龙,男便为王女为公,问在何所洛门东。"海,坚将也,时为龙骧将军,第在洛门之东。是月,生以谣梦之,故诛侍中鱼遵。

  《赵书》曰:刘胶讨陈安於陇城。安下小将刘牙、赵牢、路松多坚戍不下,城内得安死力,谣曰:"陇上健儿曰陈安,躯幹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騄骢駮马铁瑕鞍。七尺大刀配齐钚,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百骑俱出如云浮,追者千万骑悠悠。战始三交失蛇矛,十骑俱荡九骑留。弃我騄骢攀岩悲,天降雨,迨者休。阿呵呜乎奈子乎,呜乎阿呵奈子何。"

  又曰:汲桑六月盛暑而重裘累茵,使人扇之,患不清凉,斩扇者。时军中为之谣曰:"士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茵被纳裘,不识寒暑断他头。"

  又曰:燕人庞世为光禄勋。奏案豪强苛克,人物咸忄瞿疾之。及卒,门无吊客。时人为之谣曰:"庞家之巷车马鳞鳞,泥丸之日无吊宾,吊宾不来何所因,由性苛克寡所亲。"

  《隋书》曰:韩擒虎。先是,江东有谣曰:"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木,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虎本名豹,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反时节与谣相应,至是时方悟。

  《列子》曰:尧微服游於康衢,闻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抱朴子》曰:童谣犹助圣人之耳目,岂况坟素之弘博哉!

  《益部耆旧传》曰:王忳,字少林。诣京师於客舍,见诸生病甚困,生谓忳曰:"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与,乞收藏尸骸。"未问姓名,呼吸因绝。忳卖金一斤,以给棺絮,九斤置生腰下。后署大度亭长。到亭日,有马一匹到亭中。其日大风,有一绣被随风以来。后忳骑马突入,金彦父见曰:"真得盗矣。"忳说马状,又取被示之,彦父怅然曰:"被马俱止,卿有何阴德?"忳具说葬诸生事,彦父曰:"此吾子也。"遣迎彦丧,金具存。民谣之曰:"信哉少林世为遇,飞被走马与鬼语。"

  《陈留耆旧传》曰:吴祐为恒农令,劝善惩奸,贪浊出境,甘露降,年穀丰。童谣曰:"君不我忧,人何以休;不行界署,焉知人处。"

  《商氏世传》曰:商亮,字子华。举孝廉,到阳城,遇两虎争一羊,亮按剑直前斩羊,虎乃各以其半去。时人为之谣曰:"石里之勇商子华,暴虎见之藏爪牙。"

  常璩《华阳国志》曰:阎虑,字孟度。为绵竹令,以礼让为本。童谣曰:"阎君赋政明且昶,蠲苛去碎以礼让。"

  刘恭叔《异苑》曰:晋时长安谣曰:"秦川中,血没踠;唯有凉州倚柱看。"及惠、愍之间,关内歼破,浮血丹溧,张轨拥众一方,威恩共著。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