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吉梦下

  《东观汉记》曰:诸将皆劝光武即位。乃召冯异。上曰:"我昨夜梦乘赤龙上天,觉悟心中动悸。"异因下席拜贺曰:"此天命发於精神也。"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

  又曰:永平三年春,有司奏请立长秋宫,以率八妾。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马贵人德冠后宫。"遂登至尊。先是数日,后梦有小虫飞,无数,随着身入皮肤中复飞出。

  又曰:和熹邓皇后尝梦扪天体。荡荡正青,滑如磄〈石弟〉,有若锺乳,若仰嗽之。以讯占梦,言尧梦攀天而上,汤反天砥之,皆圣王之梦。

  范晔《后汉书》曰:蔡茂梦坐太极殿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禄也。取其中穗,是中台之位也。於字,禾失为秩也。"旬月而茂徵焉,辟贺为掾。

  谢承《后汉书》:华松家本孤微。其母夜梦两伍伯夹门言,司隶在此。松年十五,师事丁子然,学《春秋》,十九当冠,出,诸生曰:"此宰相之器也。"

  《魏书》曰:程昱少时,常梦上太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访荀彧。及兖州平,乃赖昱得完三城。於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

  张勃《吴录》曰:武烈皇帝母有身,梦肠出绕吴昌门。孙坚妻吴氏,梦月在其怀而生长沙桓王。又梦月在怀而生大皇帝。

  又曰:丁固字子贱,会稽山阴人。宝鼎中,拜司徒。初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年为公乎?"遂如梦焉。

  《蜀志》曰:蒋琬字公琰。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卒当至公。"

  《吴志》曰:孙休字子烈。封琅琊王。居会稽。梦乘龙上天,顾不见尾。觉而异之。孙皓废休立,七年薨。孙皓悉诛其子。

  又曰:吴王孙权潘夫人,会稽句章人。得幸,有身。梦有似龙头授己者,己以蔽膝受之。遂生孙亮。

  王隐《晋书》曰:陶侃字士衡,鄱阳人。少渔於雷泽,梦背上生八翅,飞入天门,见门非常,欲入不敢而下。侃后都督八州诸军事。

  又曰:陶侃为广州,梦有司马与侃铠者。长史陈协以为:司马者,国姓也。铠者,扞御之器。节下当进位。泰兴二年,侃加平南将军。

  又曰:邓殷为淮南太守。梦行水边,见一女子,虎在后来,荡断鞶囊。占者以为:水边有女,汝字也。断鞶囊者,新虎头代故虎头也。不作汝阴当汝南也,果迁汝阴。

  《续晋阳春秋》曰:李太后在会稽王宫,梦两龙枕膝,日月入怀。其后果以相者之言,见幸太宗。凡生烈宗会稽王道子,及鄱阳公主焉。

  王韶之《晋安帝纪》曰:刘敬宣在齐,梦湍瘟吞之。而於梦中占者答曰:"此服土吞也。"既觉,喜曰:"丸者,桓也。桓既吞矣,我当复本土。"旬日中间,玄败,遂得归。

  陆机《晋书武纪》曰:王浚之在巴郡也,梦悬四刀於其上,甚恶之。浚主簿李毅拜贺曰:"夫三刀为州,而见四为益一也。明府其临益州乎?"后果为益州刺史。

  《晋书》曰:罗含字君章,襄阳人。少时,梦五色鸟入怀,遂取吞之。含觉,胸中如吞物,意谓不吉,乃告叔母朱氏。朱氏曰:"此鸟有文章,汝当善文章矣。"果如其言。众人谓之荆楚之松竹。荆州刺史桓温以为江左之清秀也。

  《晋书载纪》曰:刘聪之在孕也,母张氏梦日入怀。寤而以告玄海。玄海曰:"此吉徵也,慎勿言。"十五月而生聪焉。

  《南燕录》曰:慕容德,皝少子也。皝每对诸夫人言:妇人梦日入怀,当生天子。后孙夫人任身,梦日入其脐中。后昼寝生德。

  《宋书》曰:晋安王子勋於寻阳城南设坛即位。子勋语左右曰:"昨夜梦乘龙上天,俯视不见其头。"众咸失色,莫有对者。著作郎孙毅进曰:"《易》称'见群龙无首',吉祥也。"众乃大悦。

  又曰:刘穆之尝梦与宋武帝泛海,遇大风,惊,俯视船下,见二白龙侠船。既而,至一山,山峰耸秀,意甚悦。及武帝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帝曰:"吾亦识之。"即召焉。

  又曰:沈庆之尝梦引卤簿入厕中,庆之甚恶入厕之鄙。时有善占梦者为解之曰:"君必当大富贵,然未在旦夕。"问其故,答曰:"卤簿故是富贵容,厕中所谓后帝也。知君富贵不在今王。"

  《后魏书》曰:宣武帝名恪,孝文帝长子也。母曰高氏,初梦为日所逐,避於床下。化为龙,绕己数匝。寤而厩悸,遂娠而生帝也。

  《后周书》曰:柳霞幼而爽迈。其世父庆远特器异之,谓霞曰:"吾昔逮事,伯父太尉公尝语吾云:我作一梦,梦汝登一楼,甚峻丽。吾以坐席与汝。汝后名官必达,恨吾不及见耳。吾向聊复昼寝,又梦将昔坐席还以赐汝。汝之官位当复及吾。特宜勉励,以应嘉祥也。"

  又曰:高琳字秀琳。其先高丽人。母尝祓禊泗滨,卧,遇见一石,光彩朗润,遂持归。是夜,梦见一人衣冠若仙者,谓曰:"夫人向所持来石,是浮磬之精耳。君受之必生令子。"母惊寤,举身流汗。俄而,有娠。及生琳,因以名字焉。及长,有大度知略。从文帝累有战功,位至开府仪同三司。

  《三国典略》曰:高欢尝梦履众星而行,觉而内喜,遂倾产以结客。

  又曰:宇文永贵,昌黎大棘人也。母初孕贵,梦有老人抱一儿授之曰:"赐尔是子,俾寿且贵。"及生,形类所梦,故以"永贵"字之。

  又曰:齐阳休之幼年,将仕,梦邺城东南有大冢,上有铜柱,跗为莲花。休之从西北而登,以手捉柱,柱右转。梦中咒曰:"三匝而止。"柱如其言。荣贵之后,所居之宅,竟在其地。

  又曰:祖珽知齐太上有大志,深自结纳。尝启曰:"昨梦大王乘龙上天,愿深自爱。"太上大喜。即位之后擢拜中书侍郎。

  又曰:梁孝玄字世诚。梁武第七子也。小字七苻。初,梁武梦眇目僧执香炉称托生王宫。既而,采女石氏侍,始褰户幔,有风回裙,梁武帝意感,幸之。采女梦月堕怀中,遂孕孝玄。载诞之夕,举室光明,室中有非常香气及紫胞之异。

  《梁书》曰:较型少,梦见人授之五色笔,因而有文章。后十馀年,忽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前借君笔,可相还。"淹梦中探怀中笔。自此后,不复有文章。时称淹才尽。

  又曰:郑灼少事皇侃。灼性精勤,尤明三礼。少时尝梦皇侃谓曰:"郑郎开口。"侃因唾灼口中,自后义理益进。

  又曰:何点少时尝患渴,经岁不愈。后在吴中石佛寺僧建讲,昼寝梦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梦中服之而馋拢

  《陈书》曰:高祖微时,尝游义兴,馆於许氏。梦天开数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纳之帝口。及觉,腹内犹热。

  《南史》曰:徐陵字孝穆。母藏氏,尝梦五色云化为凤,集左肩上,已而诞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曰:"此天上石麒麟也。"

  《唐书》曰:李峤,赵州赞皇人。隋内史侍郎玄操从曾孙也。代为著姓,父镇恶襄城瘤拢峤早孤,事母以孝闻。为儿童时,梦有神人遗之双笔,自是渐有学业。弱冠举进士。

  又曰:尹知章绛州翼城人。少亲骚。尝梦神人以大凿开其心,以药内之。自是,日益开朗,尽通诸经义。未几,而诸师反北面受业焉。

  又曰: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鷟,字文成。聪惊绝伦,书无不览。为儿童时,梦紫色大鸟五彩成文降於家庭。其祖谓之曰:"五色赤文,凤也。紫文,鸑鷟也,为凤之佐。吾儿当以文章瑞於朝廷。"因以为名字。

  又曰:天宝中,安禄山自范阳入朝。肃宗观其凶姿,有勃逆之状,言之於太上皇。太上皇易之,不纳。上恐危社稷,遂精诚祈梦。其夜,梦故内侍胡普寂等三人,持案覆以黄帊,自天而下,至上前,有素版丹书,文章甚多。既寤,所记者惟四句,曰:"厥不云乎,其惟其时。上天所保,福禄不亏。"十四年十一月甲子,禄山果於范阳称兵向阙。

  又曰:刘沔,初为忠武小校,从李光颜讨淮西,为捉生将。前后遇贼兵,战,锋刃所伤,几死者数四。尝伤重卧草中,日黑不知归路,昏然而睡。梦人授之双烛曰:"子方大贵。此行无患,可持此而还。"既行,炯然有双光在前。

  《晏子春秋》曰:景公病水十数日。夜梦与二日斗,不胜。晏子朝,公说之曰:"我其死乎?"对曰:"使人以迎占梦。"至,晏子说公梦告之。占梦者请反其书,晏子曰:"无反书。"曰:"所病者阴也,日者阳也,一阴不胜二阳,故病将愈也。"以是对。占梦者入,以晏子言对。居三日,公病大愈。公且赐占梦,占梦者曰:"此非臣之言,晏子教臣。"

  《李蜀书》曰:武帝讳雄,始祖第三子。始祖后方娠,梦双虹自门升天,一蛇中断。及生,后常言:三子若成人,必有先亡者,有大贵者。后果李荡早卒,李雄王蜀。

  《林邑记》曰:林邑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为杨迈金。初,范杨迈母怀身,梦人铺杨迈金席与其生儿。儿落席上,金色光起,昭晰艳燿。及其生也,名曰杨迈。后袭王位,能得人情。

  皇甫谧《帝王世纪》曰:文王自程徙都酆。季秋之月甲子,赤雀衔丹书入酆,止於文王之户,言天命归周之意。先是文王梦日月之光着身。

  《会稽先贤传》曰:吴侍中阚泽字德润,山阴人也。在母胎八月而叱声震外,年十三,夜梦名字炳然县在月后,遂昇进也。

  《异苑》曰:郑康成师马融,三载无闻。融鄙而遣还。玄过树阴假寐,梦见一老父以刃开其心,谓曰:"可以学矣!"於是,遂返,精洞典籍。

  又曰:太原郭登之字仲靖。义熙初,诸葛长民欲取为咨议,登之不乐。后为南康太守。卢循之反,长民以其无先过也,将加大辟。梦一神人以乌角如意与。虽是寤寐中,殊自指约。既觉,在其侧,可长尺馀,形制甚陋。郭遂得,无他。屡经显官。后徒入关,赍以自随,插着步差中,忽失所在。

  《幽明录》曰:谢安石当桓温之世,恒惧不全。夜忽梦乘桓舆行十六里,见白鸡而止,不得复前。莫有解此梦。及温亡,后果代居宰相,历十六年而得疾。安方悟云:"十六里者,十六年,见鸡住者,今太岁在酉。吾病殆将不起。"少日而卒。

  又曰:吴兴钱乘,孙权时曾昼卧,久不觉,两吻沫出者数升。其母怖而呼之,曰:"适见一老公,食以熇筋,恨未尽而呼之。"乘本尫瘠,既尔之后,遂以力闻。官至无难监。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