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沐

  《说文》曰:沐,濯发也。

  《毛诗·淇澳·伯兮》曰:自伯之东,首如飞碰拢岂无膏沐,淮适为容?

  《大戴礼·夏小正》曰:五月蓄兰为沐浴。

  《礼记·曲礼上》曰:居丧之礼,头有疮则沐。

  又《檀弓下》曰:石骀仲卒,(骀仲,卫大夫也。)无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则兆。"五人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卫人以龟为有知。

  又《内则》曰: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

  《左传·僖中》曰: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窃藏以逃。(文公出时。)尽用以求纳之。(求纳文公。)及入,求见,公辞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国君而雠匹夫,惧者甚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又僖下曰:卫叔武将沐,闻君至而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枕股而哭之。

  又哀下曰:齐子我夕,(夕视事。)陈逆杀人,逢之,(陈逆子行陈氏宗也,子我逢之。)遂执以入。(执逆至朝。)陈氏方睦,使疾,而遗之潘沐,备酒肉焉。(潘米汁可以沐头。)

  《论语·宪问》曰: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请讨之。

  《家语》曰:凡丧,小功已上,虞祔练祥之,祭皆沐浴,且祭日沐浴为斋洁也。

  《史记》曰: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汉书》曰:窦皇后弟广国,字少君。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上书自陈,左右见,问之,曰:"姊去我西时,与我诀傅舍中,丐沐,沐我、饭我乃去。"后持之而泣也。

  又曰:邓通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沐浴,不欲出。於是,文帝赐通巨万。

  又曰:吴王遗诸侯书曰:"楚玄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馀年,怨入骨髓。(言心有所怀,志不在洗沐也。)欲壹有所出之久矣。(谓发兵也。)"

  又曰: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至给事尚书。精力於职,沐浴未尝出。

  又曰:董贤,每赐沐浴,不肯出。常留中视医药。上以贤难归,诏令贤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贤庐。

  又曰:张苍德安国侯王陵。及贵父事陵。陵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

  又曰:孔光典枢机十馀年,守法度,修故事。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

  邓粲《晋记》曰:舂陵长易雄起兵讨王敦,欲活之,使还邑舍洗沐。众人皆贺,雄曰:"吾梦乘车,挂肉其傍。肉必有筋,筋者,斤。吾其死也。"敦果刑雄。

  《晏子春秋》曰:景公之嬖妾婴子死,公守之三日,不食,不去左右。晏子入,曰:"育术客与医俱言曰能生死者,闻婴子疾,请治之。"公喜,起曰:"病犹可为乎哉?"晏子曰:"客之通也,使君洁沐浴饮食,彼亦将有鬼神之事焉。"公曰:"诺。"屏而沐浴。晏子令棺人敛之而复曰:"医不能治病也,敛矣。不敢不以闻。"公作色不悦曰:"吾为君绐而已矣。"

  《庄子》曰:孔子见老聃,聃新沐被发似非人。孔子曰:"先生体若槁木,似遗物乎!"老子曰:"吾游物之初。"孔子出,告颜渊曰:"丘之道,其犹醯鸡。"(司马彪注曰:〈酉益〉鸡,酒上飞螨。)

  《韩子》曰:古谚曰:"为政若沐也。"虽有弃发之劳,而有长发之利也。)

  又曰:僖侯将沐,汤中有砾。问之,曰:"当有人欲代汤者。"

  《吕氏春秋》曰: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

  《淮南子》曰: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

  《六韬》曰:文王闻杀崇侯虎,归至酆,令具汤沐。

  《论衡》曰:子日沐,令人爱,卯日沐,令人白头。案:人之爱憎,头之白黑,在乎自然。但使嫫母子日沐,能令人爱耶?使十五童子卯日沐,能令发白耶?

  《世本》曰:秦穆公作沐。

  《异苑》曰:北海任诩字彦期。从军十年乃归。临还,握粟出卜。师云:"非屋莫宿,非食时莫沐。"诩结伴数十,暮遇雷,相庇於岩下。窃忆非屋莫宿之戒,遂负檐栉沐。岩崩,压停者悉死。至家,妻先与外人通情,谋共杀之,请以湿发为识。妇宵则劝诩令沐,复忆非食时莫沐之忌,收发而止。妇惭愧负怍,乃自沐焉。散发同寝。通者夜来,不知妇也,斩首而去。

  《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又《渔父》曰:吾闻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

  ○浴

  《说文》曰:浴,洒身也。

  《礼记·内则》曰:五日则燂汤请浴,外内不共湢(音逼)浴。(逼,浴室也。)

  《礼记·儒行》曰:儒有澡身而浴德。(常自清洁于身,沐浴于德也。)

  《左传·僖中》曰:晋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又文下曰:齐懿公之为太子也,与邴歜之父争田,不胜。及即位,乃掘而刖之,而使歜仆。(仆御。)纳阎职之妻,而使职参乘。五月,公游于申池。二人浴于池,歜以扑抶职。(扑,捶。抶,击。)职怒。歜曰:"人夺汝妻而不怒,一柣汝庸何伤?"职曰:"与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乃谋杀懿公。

  《国语》曰: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之而来,以与使者。比至,三衅三浴之。(衅,香堇也。)

  《论语·先进》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续汉书》曰:耿恭在疏勒得出,至玉门,惟馀十三人。衣履穿决,形容枯槁。郎将郑众为恭以下沐浴,易衣冠。

  又曰: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化为鼋,入于深渊。其后时时出见。初浴簪一银钗,见犹在其首。

  《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渊正方,四隅皆通。(言渊四海皆旁通。)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纵渊。(音乌悬反。)舜之所浴也。(言常在中澡洗。)

  《庄子》曰:仲尼问於太史韬曰:"卫灵公为灵,何也?"太史韬曰:"是固灵也。灵公妻有三人同浴。"(男女同浴,此无礼也。)

  又曰:鹄不日浴而白。

  《韩子》曰:燕人李季好远游。其妻私通他人。季忽归,私通者在内,其妻令被发直出门。季曰:"何人耶?"妻曰:"无人。"季曰:"吾见鬼耶!"妻曰:"取五牲屎浴。"季曰:"诺。"乃浴以狗屎。

  《说苑》曰:秦缪公见百里奚牛肥,公曰:"牛何以肥?"对曰:"臣饮食之以时,使之不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牛肥。"公知其君子,令有司具沐浴为衣冠。坐与语,公大悦。

  《外国图》曰:方江之上暑湿,生男子三年而死。有黄水,妇人入浴,出则乳矣。去九嶷二万四千里。

  丘渊之《征齐道理记》曰:朱灵城东,有管宁旧宅。宅前有水,是宁常所澡浴处。

  石虎《邺中记》曰:石虎金华殿后,有虎皇后浴室三间。徘徊反宇,栌檘隐起,彤采刻镂,雕文粲丽。四月八日,九龙衔水浴太子之像。又太武殿前沟水注浴时,沟中先安铜笼疏,其次用葛,其次用纱。相去六七步,断水。又安玉盘,受十斛。又安铜龟,饮秽水。出后脚入诸公主第,沟亦出建春门东。又显阳殿后皇后浴池,上作石室,引外沟水注之室中。临池上有石床。

  《世说》曰:桓车骑(桓冲也。)不好着新衣。浴讫,妇固送新衣。车骑大怒,催使将去。妇便持还,傅语云:"衣不经新,何由而故?"桓大笑而著之。

  《幽明录》曰:桓温内怀无君之心。时比丘尼从远来,夏五月,尼在别室浴,温窃窥之。见尼裸身先以刀自破腹,出五藏,次断两足,及斩头、手。有顷,浴竟。温问:"向窥见,尼何得自残毁如此?"尼云:"公作天子,亦当如是。"温惆怅不悦。

  ○盥

  《说文》曰:盥,洒面也。澡,洒手也。洗,洒足也。

  《尚书·顾命》曰:盥以异同,秉璋以酢。(太保以盥手洗异同实洒。)

  《礼记·内则》曰: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

  又曰: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奉卒,授巾。(盘,盛盥水者。)

  《左传·僖中》曰:怀傩揞匜沃盥,既而挥之。怀嬴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后汉书》曰:刘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澡手曰盥。)京师以为谚。

  《唐书》曰:虞世南受学于吴郡顾野王,经十馀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栉。

  《庄子》曰:阳子居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也,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问夫子,夫子行,不问。今间矣,请问其过。"

  《管子》曰:冬日不盥,非爱水也;夏日不炀,非爱火也。为不適于身。

  《风俗通》曰:案里语:"厚哉鲍管,探肠按腹。"不清,然尚不盥,何共财而生喜怒也。

  ○游

  《毛诗·邶·柏舟·谷风》曰:就其深矣,泳之游之。

  《左传·庄公十八年》曰:楚武王迁权於那处,使阎敖尹之。及文王即位,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阎敖游涌而逸。(敖既不能守城,又游涌水而走。)

  《庄子》曰:颜渊问於仲尼曰:"吾尝游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耶?'曰:'吾善游者'数,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者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之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

  又曰:孔子观於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有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蹈水有道乎?"曰:"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水也。"

  《吕氏春秋》曰:有道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人父善游。"使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能游之哉!

  《淮南子》曰:食水者善游而耐寒。(鱼属也。)

  万震《南州异物志》曰:合浦之人习水善游,俯视增潭,如猿仰株。入如沉鼋,出如轻凫。蹲泥剖蚌,潜窃明珠。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