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美丈夫下

  《唐书》曰:张知謇,蒲州河东人,徙家于歧。少与兄知立、知晦、弟知然励志读书,皆明经擢第,仪质瑰伟,眉目疏朗,晓立理文而清介自守,故公卿争进之。

  又曰:崔湜,美姿仪,有才名,弟液、涤及从兄莅并有文翰,居清要。每宴私之际,自比东晋王导、谢安之家。谓人曰:"吾之门及出身,历官未尝不为第一,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于人。"液尤善五言,湜叹曰:"海子,我家之神龟也。"海子,即液小名,官至殿中侍御史。

  又曰:卢承庆美风仪,博学有才幹。贞观初,为秦州都督府户曹参军,因奏河西军事,太宗奇其明辩,擢拜考功员外郎,迁民部侍郎。太宗尝问历代户口数,承庆叙夏商后迄于周隋,皆有依据。上嗟赏之,令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事。

  《庄子》曰:盗跖谓孔子曰:"长大美好,人见而悦者,此吾父母遗德,丘虽不吾誉,吾不自知耶!"

  《傅玄子》曰:蒯躬字叔孝,性方严,有容仪,人望而畏之。有过其门者,皆整衣改容。

  《郭子》曰: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貌,常同行,人谓之连璧。

  又曰:谢哲字颍豫,陈郡人也。美风仪,举止蕴藉,而襟情豁然,为士君子所重。

  《郭林宗别传》曰:林宗游洛阳,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于是名震京师。复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惟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晋《谢安别传》曰:王珣以疾辞职,岁馀卒,桓玄与会稽王导子书曰:"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忽尔丧失,叹悼之深,岂但风流相悼而已。"

  《荀氏家传》曰:荀悦字仲豫。俭之子。俭早卒,悦年十二能说《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间所见篇读,一览多能诵记,性静,美姿容。

  又曰:荀羡字令则,七岁随父在石头。苏峻爱其姿神,数唤之。年十五,拟国婚之选,不欲连姻帝室,乃遁长沙。监司追寻,不得已,遂尚浔阳公主。风气英秀,明须眉,俯仰眄睐,容止可则。

  皇甫谥《逸士传》曰:或问许子将:"荀靖与荀爽孰贤?"子将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何晏别传》曰:何晏,南阳人,大将军进之孙。遇害,魏武纳晏母,晏小,养于魏宫,至七八岁,惠心天悟,形貌绝美。武帝欲以为子,每扶将游观,令与诸子长幼相次。晏微觉之,坐则专席,止则独立,或问其故,答曰:"礼,异姓不相贯。"

  《管辂别传》曰:诸葛原与管辂别,戒以二事,言:"卿乐酒,量温克,然不可保,宁当节之。即卿有水鉴之才,所见者妙,仰观如神,祸如膏火,不可不慎也。

  《吴地记》曰:陆闳字子春,畅子也。姿容如玉,威仪秀异。光武升台而见,伟之,笑曰:"南方故多佳人。"

  《三国典略》曰:李绘仪貌端伟,神情朗俊。舅河间邢晏每与之言,叹其高远,称之曰:"若披烟雾,如对珠玉,宅相之奇,良在此甥。"文襄嗣业晋代,山东诸郡其特降书徵者,惟绘、清河太守辛术二人而已。

  又曰:梁杨白花,字长茂,武都仇池人,大眼之子也。少有勇力,容貌瑰伟。

  又曰:山公目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又曰:嵇叔夜之为人,其醉也隗峨,如玉山之将颓。

  又曰:卫玠从豫章下,人久闻其姿,观者如堵,玠先有羸疾,发遂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又曰:人叹王恭形茂者,濯濯如春月柳。

  又曰:王右军见杜洪理,叹曰:"肤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也。"

  又曰:裴叔则有俊彩容仪,脱冠、粗服、乱头皆好。有人见之,曰:"裴叔则如玉山行,光映照人也。"

  又曰:时人目李宣国如玉山之将摧。

  又曰:卫伯玉为尚书令,见乐广与朝中名士谈义,奇之曰:"自昔诸子弟造之曰:此人水鉴也,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

  又曰: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曰:"橇膨令淑。""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怡和。"

  又曰:范豫章谓王荆州(范宁王悦。)曰:"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王氏谱曰:坦之娶阳范。注:女宁姉,姉生悦。)

  又曰: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之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也。

  杨松玠《谈薮》曰:张绪字思曼,少而闲雅,风流吐纳,观者忘疲。永明主见灵和殿前,柳条嫩弱,披靡可爱,嗟赏曰:"此杨列掮流可爱,似张绪少年。"

  宋玉《风赋》曰:楚襄王时,宋玉休归,唐勒谗之于王。王谓玉曰:"体貌容冶,口多微辞,不亦薄乎?"玉谓王曰:"身体容冶,受之二亲;口多微辞,闻之圣人。"

  陈沈炯《长安少年行》曰:长安美少年,骢马铁连钱。陈王装瑙勒,晋帝铸金鞭,步摇如飞燕,剑锷似舒莲。去来新市北,遨游大道边。

  ○美妇人上

  《周易》曰:冶容诲淫。

  《毛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又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姝,美色也。)

  又曰: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又曰:彼美孟姜,询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舜英,不槿也。)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又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惟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秦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眄兮。

  又曰: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又曰:有女如玉。

  又曰:有女如云。

  又曰:娈彼诸姬。(娈,好貌。)

  《左传》曰:叔向欲娶申公巫臣氏,其母曰:"吾闻甚美必有甚恶,而天锺美于是,将必是以有败也。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娶之,生伯封,(古诸侯,发美曰鬒。)实有豕心。夔舜典乐夫有尤物,(尤,异也。)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必有祸。"

  又曰: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色美曰艳。)

  又曰:卫侯自城上见巳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

  又曰:郑有徐吾犯之妹甚美,公孙楚与公孙黑争聘之。

  《公羊传》曰:骊姬者,国色也。(其颜色,一国之选。)

  又曰:邾娄颜夫人者,妪盈女,国色也。

  《尔雅》曰:美女为媛。

  《国语》曰: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灿。今以美物归汝,而何德以堪之。"康公弗献,一年,王灭密。(贾逵注曰:灿,美也。)

  《战国策》曰:晋文公得南威,三日不朝,遂推南威而远之,曰:"后代必有以色亡国者。"

  又曰:阴姬与江姬争为后,司马喜为阴姬,乃谓赵王曰:"臣闻赵,佳丽之所出也。今至境,入都邑,殊无美者,臣未尝见人如中山阴姬者。其眉目准额权衡偃月,乃帝王之后,非诸侯姬也。"赵王大悦,欲请之,司马喜归谓中山君曰:"赵王非贤主也,乃欲请阴姬。王宜立以为后,以绝赵王之意。"中山君遂立为后。

  又曰:张仪之楚,见楚王曰:"彼周、郑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之间,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王曰:"楚,僻陋之国,寡人未见中国之女如此之美!"乃资以珠玉使行。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闻君将之晋,有千金斤,请供刍秣。"张子请王觞之。王召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曰:"仪有死罪。仪行天地遍矣,未尝见人如此之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吾固知天下无若是两人矣。"

  《史记》曰:纣囚西伯,而闳夭之徒以有莘氏美女献纣,纣大悦,乃放西伯。

  又曰:汉武帝时,尹夫人与邢夫人同时幸,武帝有诏不得相见。尹夫人自请武帝,愿见邢夫人,帝令他夫人饰,从者数十人来前。尹夫人见之,曰:"非邢夫人。"帝曰:"何以知之?"对曰:"观其体貌形状,不足以当人主。"有诏邢夫人。邢夫人故衣独身来,尹夫人望见,曰:"真是矣。"于是乃低头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谚曰:"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汉书》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律,善歌舞,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不可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怜愍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

  华峤《后汉书》曰:梁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东观汉记》曰:赵喜与友人韩仲伯欲出武关,仲伯以其妇有色,恐有强暴者,而已受其害,欲弃之。喜责怒仲伯,以泥涂其妇面,载以鹿车,身自推,每逢贼,辄为求哀。言其病,遂脱。

  又曰:初,光武闻阴丽华美,心悦,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后为皇后。

  《汉武故事》曰:又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以充之,率取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年满四十者出嫁。凡诸宫美人可七八千,帝从行郡国,载之后车,与上同辇者十六人,员数恒使满,皆自然美丽,不使粉白黛黑,侍衣轩者亦如之。

  《魏略》曰:初,袁绍子熙纳甄后,熙出奔幽州,后留侍姑。及邺破,绍妻及后坐堂皇上。绍妻自抟。文帝语:"袁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为迎也。

  《吴志》曰:周瑜从孙策攻皖城,得乔公两女,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又曰:孙权步夫人以美丽得幸,宠冠后庭。

  王隐《晋书》曰:阮籍邻家处女有才色,籍不与亲,生不相知。未嫁而死,籍往哭,尽哀乃去。

  《晋阳春秋》曰:荀灿字奉倩,常曰:"妇人者,才知不足论,自宜以色为主。"玺骑将军曹洪女,有美色,灿于是聘焉,容服帷帐甚丽,专房宴寝。历数年后,妇偶病亡。未殡,傅嘏往唁,灿不哭,神伤曰:"佳人难再得。"痛悼不已,岁馀亦亡。

  邓粲《晋记》曰:杜韬至长沙,掠前始兴太守尹虞二女,皆国色也。将妻之,曰:"我父二千石,终不为贼作妇。"遂自杀焉。

  又曰:谢鲲邻家有美女,鲲挑之,女织梭投之,折其两齿。

  干宝《晋纪》曰:石崇有妓曰绿珠,美如玉,善舞。孙秀使人求焉,崇方登凉观,临清水,妇人侍侧。使者以告崇,崇尽出妇妾数十人以示之,皆蕴兰麝而披罗縠,使者曰:"君侯服御丽矣,然本受命,旨索绿珠。"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使者曰:"愿加三思。"崇曰:"不然。"使者还以告,故秀劝赵王伦杀之。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曰:刘聪使大鸿胪李恒聘太保刘商女,谓恒曰:"此女辈皆姿色超世,且太保于朕,实自不同。"恒曰:"太保裔自有周,与圣源实别。"聪大悦,赐金六十斤。

  又曰:崔鸿《后赵·石虎》:郑后名樱桃,晋冗从仆射郑世达家妓也。在中猥妓中,虎数叹其貌于太妃,太妃给之。

  又曰:前秦初,苻坚灭燕,慕容冲妹年十四,有殊色,坚纳之。

  车频《秦书》曰:苻坚时,新罗献美女,国在百济国东。

  《三十国春秋》曰:后凉吕超杀其君纂,后杨氏国色,超将妻焉。谓其父桓曰:"后若自杀,祸必及宗。"桓以此言告后,后曰:"大人本卖女与氐羌,以图富贵,一之以甚,其可再乎?"桓不能强,乃自杀。

  《唐书》曰:乔知之尤称俊才,所作篇咏,时人多讽诵之,则天时累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知之有侍婢,曰窈窕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送与婢。婢感愤自杀。承嗣大怒,因讽酷吏罗织,知之下狱死。

  《南史·恩幸传》曰:阮佃夫见庐江何恢有妓张耀华美。为广州刺史,将发,要佃夫饮,设乐,见张氏悦之,频求此人。恢曰:"不可。"佃夫拂衣出户,曰:"惜指失掌邪!"遂讽有司,以公事弹恢。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