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美丈夫上

  《尚书·洪范》曰:二,五事:一曰貌。(容仪。)

  《毛诗》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笺云,思问室之贤者。)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笺云,彼美人,谓硕人也。)

  又曰:叔于田,巷无居人。(叔,大叔段也。)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洵,信也。)

  又《淇奥》曰: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又《猗嗟》曰: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盛也。颀,长貌也。)抑若扬兮,(抑美色,扬广扬。)美目扬兮。(好目扬眉。)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又《小戎》曰: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又《卢瘤路曰: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卢重环,其人美且鬈(鬈,好貌。读当为奴。权,勇壮也。)卢重鋂,其人美且偲。(偲,才也。)

  又《汾沮洳》曰: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又曰: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左传》曰:宋公子鲍,美而艳。

  又曰:子太叔,美秀而文。

  又曰:冉竖射陈武子,中手,(冉竖,季氏臣。)失弓而脉拢(武子骂詈。)以告平子,曰:"有君子白皙,鬒须眉,甚口。"平子曰:"必子强也。"(子强,武子字。)

  《尔雅》曰:美士为彦。

  《论语》曰:堂堂乎张也,(言子张,容貌盛。)难与并为仁矣。

  《孝经》曰: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家语》曰:息土之民美。

  《汉书》曰:张子房,状貌如美妇人。

  又曰:直不疑,状貌甚美。

  又曰:班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中,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中常侍。

  又曰:公孙弘对策时百馀人,太常奏弘第居下,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又曰:张苍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亡归。沛公略地过武阳,苍当斩,解衣伏质,美丽长大,肥白如瓠。王陵见美,乃言沛公,赦之。后为御史大夫。及为相,事陵如父。陵死,苍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后归。

  又曰: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长大美色而肥,或谮平于汉王曰:"平虽贫,美丈夫,如冠玉耳。"(注曰:此王比平。)

  又曰:董偃始与母卖珠为事,年十三随母至馆陶公主家。左右言其姣好,主召见,曰:"吾为母养之。"因留第中,教书射御。年十八乃冠,出则执辔,入则侍内,甚温软。以主故,诸公接之,名称城中,号曰董君。

  又曰:车千秋姓田,为高寝郎。戾太子败,千秋讼太子冤。上颇知太子无他意,乃召见千秋。千秋长八尺馀,体貌甚丽,帝悦之,曰:"此高庙神灵使公,公当遂留辅我。"后年老,乘小车上殿,故号车氏。

  又曰:董贤,字圣卿。云阳人也。为太子舍人。哀帝时为郎,傅漏在殿,为人美丽,哀帝望见,悦其仪貌,拜为黄门郎。

  又曰:江充召见太一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衣冠见上,上许之。魁岸,容貌甚壮。帝望见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

  又曰:王商长八尺馀,体甚鸿大,容貌绝人。单于来朝,仰视,迁延却退。天子闻而叹曰:"真汉相也。"

  又曰:东方朔目如悬珠,齿如编贝。

  又曰:司马相如车骑雍容,闲雅甚都。(都,闲雅之称也。)

  又曰:薛宣好威仪,进止雍容,细甚可观。

  又曰:霍光白晢疏目,美鬓髯也。

  《后汉书》曰:徐防字谒卿,沛国人也。体貌矜严,占对可观,显宗异之,特授尚书郎。

  又曰:新野功曹邓衍,以戚小子侯。每预朝会,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曰:"朕之容貌,岂若此人?"时赐与焉。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又曰:蔡邕字伯喈,谓从弟谷曰:"董卓性刚难济,吾且遁逃山东以待,如何?"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乃止。

  谢承《后汉书》曰:杨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还,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东观汉记》曰:杜诗荐伏湛曰:"仪貌堂堂,国之辉光,知略谋虑,朝之渊薮。"

  又曰:马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为人明白,眉目如画。闲进对,尤善述前事,每言及三辅长者至闾里少年,皆可观。皇太子、诸王闻者,莫不属耳忘倦。

  又曰:虞延字子大,陈留人也。上东巡,路过小黄,高帝母昭灵后园陵宰缮。时延为督邮,诏呼见,问园陵事。延进止从容,跪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帝善之。

  《魏志》曰:邢颙字子昴,时人称"德行堂堂邢子昴"。文帝以为太常。

  《吴志》曰:诸葛恪,字玄逊。《江表传》曰:"恪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孙权见而奇之。谓父瑾曰:"蓝田出美玉,真不虚也。"

  又曰:朱据字子范,吴郡人。有姿貌膂力,又能论难。黄武初,徵拜五官中郎将。权迁建邺,徵尚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谦虚接士,轻财好施。

  又曰:孙韶字公礼,为边将,不进见十馀年。权还建邺,乃得朝觐,问诸要害,远近人马众寡,将卒名字具识之,所问咸对。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权悦曰:"吾久不见公礼。"

  又曰:吕范字子衡,汝南人。有容观姿貌。邑人刘氏,家富女美,范求之。母嫌,欲勿与范亲,刘氏曰:"观吕子衡,宁当久贫者耶?"遂与之婚。

  又曰:孙桓仪容端正,聪明博学,能论议应对。孙权常称为"宗室颜渊。"

  又曰:张纯少厉操行,学博才秀,切问捷对,容止可观。拜郎中。

  《晋书》曰:裴楷字叔则,为吏部侍郎,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义理。时人谓之玉人。

  又曰:尚书闵鸿见陆云,奇之:"此儿若非龙驹,则是凤雏。"

  又曰: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才名冠世,出为河阳令,有异政,累迁给事中。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群妪相遇者悉连手萦绕,以果掷之。盈车而归。

  又曰:王恭字伯季,累迁为青、兖二州刺史。美姿仪,人或多目之,云:"濯濯若春日柳。"恭尝被鹤{敝毛}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叹曰:"神仙中人。"

  又曰: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人也。龆龀年乘白羊车入市,见者咸曰:"谁家璧人?"遂号为璧人。王武子,玠之舅也,尝与同游,语人曰:"昨日与吾外甥并坐,若珠玉在侧,朗然映人,觉我形秽。"及长,好言玄理。武子每闻玠言,叹息绝倒。故时人语曰:"卫玠谈道,武子绝倒。"玠妻父乐广有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为太子洗马。以国乱至江夏。玠亡其妻,征南将军山简以女妻之。至豫章,大将军王敦谓长史谢鲲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於江表。"后求往建邺,敦遣之,京师人闻其姿容,观者如堵,不见者辄叹之。

  又曰:王衍字夷甫,有美貌,幼清辩。仕至太尉,尝执玉柄麈尾,与手无别。人为之义,口中雌黄,为世间之一龙。义理有所不安者,即随改之。妻郭氏,贾后之亲。藉势,聚敛无厌,夷甫患之,口不言钱。妻试之,令婢以钱绕床,夷甫曰:"好举阿堵物!"

  又曰: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知,容仪伟丽,不修小节。故时人为之语曰:"石仲容,姣无双。"

  又曰:嵇康长七尺八寸,美音气,好容色,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又曰:王戎字濬冲,幼颍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又曰:王蒙字仲祖,美姿容。尝览镜自照,称其父字曰:"王文开生如此儿耶!"尝帽破,入市买之,群妪悦之,争遗其帽。

  又曰:刘琰、谢尚论中朝人物,刘琰云:"杜乂肤清,卫叔宝神清。"为有识所重如此。

  又曰:韩寿,武帝时为掾,有姿容。太尉贾充有室女,见寿美,心悦之。充有异香,女窃与寿带之。充怪以问婢,婢以告充,乃以女妻之。

  又曰:王戎谓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是风尘外物。

  又曰:文帝器重魏舒,每朝会坐罢,目送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又曰:桓温字玄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而大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声,曰:"真英物也。"年长,豪爽有气概,姿貌甚伟。

  又曰:王衍神情明秀,王澄曰:"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

  《晋中兴书》曰:王矩字令式,美容貌。每出行,观者盈路。

  《宋书》曰:谢庄字希逸,美容仪,善谈论属文,好玄理,为文帝所赏。帝一见之,辄叹曰:"蓝田出美玉,岂虚也哉!"

  又曰:盖道风姿貌端雅,容止可观,中书郎范述见而奇之曰:"此荆楚仙人也。"

  又曰: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涉猎文义,朗赡多通。时人以方杨德祖,微将不及,晦闻犹以为恨。

  《齐春秋》曰:世祖尝于华林园宴集,使群臣各出所能,王俭曰:"臣少为书生,请诵《封禅书》。"跪前诵之。容止可观,音吐蕴藉。上大悦曰:"乐哉!"

  《粱书》曰:陶洪景,字通明,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

  又曰:王茂字休远,太原祁人也。身长八尺,美容观。武帝布衣时见之,叹曰:"王茂年少,堂堂如此,必为公辅之器。"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辛綝弟理,美姿貌。张骏欲夺其妻,以寡妹妻之,理割鼻自誓。骏大怒。徙理敦煌,遂以忧死。

  又曰:《前赵录》曰:游子远,幼有姿貌,聪亮好学。年十五至洛阳,张华见而奇之,曰:"此儿雅洁洪方,精公才也。"

  又曰:《后赵录》曰:张谧美姿貌,幼有逸气,太守陆云见而异之,谓傅喜曰:"吾闻冀州多名童,故不虚也。"

  又曰:刘光,弱冠美姿仪,自称佛太子,从大秦来,当至小秦国,易姓名为季子仰拢游于鄠县爰赤眉家,颇见其妖状,转相扇惑,聚千人于南山,僣称号。镇西石广击斩之子鄠,颈无血,十馀日而面犹如生。

  《北齐书》曰:崔陵子瞻,字彦通,聪明有文情,善容止,神彩凝然。杨愔曰:"昔裴瓒在晋也,为中书郎,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又曰:王昕字玄景,北海剧人也。生九子,并风流蕴藉,世号王氏九龙。

  又曰:刘祎五子,并有志行,为世所称。璿字祖玉,聪敏机悟,美姿仪,为其舅北海王昕所爱。顾座曰:"可谓珠玉在傍,觉我质秽。"

  又曰:李绘字恭文,仪貌端伟。河间邢晏,即绘第五舅也。与绘清言,叹其高远。每称曰:"若披云雾,如对珠玉。"

  又曰:北平阳贞字仁坚,世祖第五子,沉审宽恕,太祖称之曰:"此儿得我凤毛。"

  又曰:陆卬,字云驹,洛阳人也。昆弟六人,并魏蓝田公主玄氏所生。故邢邵尝谓人云:"蓝田生美玉,岂虚也!"

  《十二国史》曰:邹忌为齐相,身长八尺馀,体肥丽,朝服衣冠,窥照自视,谓其妻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妻曰:"君美。"徐公,齐之美者也。忌不信,复问妾,妾曰:"君美。"旦日,客从外来。忌复问之,客亦曰:"徐公不如君。"及徐公来,忌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因思之曰:"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不如徐公,而臣妻媲及客皆言臣美,或私畏于臣,或有求于臣。今齐地千里,宫女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受上赏。

  又曰:美男破老,美女破居。

  《北史·后魏书》曰咸阳王禧弟树,字秀和,一字君立,美姿貌,有将略,位宗正卿。后奔梁,梁武尤器之,封为魏郡王。

  《陈书》曰:韩子高,会稽山阴人。本家微贱,年十六犹总角,才敏过人,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又曰:谢哲字颍豫,陈郡阳夏人也。美风仪,举止蕴藉,襟情朗然,为士君子所重。

  又曰:萧允字叔然。兰陵人也。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蕴藉,动合规矩。

  又曰:王玚字子玙,司空冲之第十三子,沉静有器局,美风仪,举止蕴藉。

  又曰:宜郡王叔明,字照,高宗第六子也。仪容美丽,举止柔弱,状似妇人。

  《隋书》曰:燕王倓,字仁安,敏慧,美姿仪。炀帝于诸孙中特所锺爱,常置左右。好读书,重儒素,有若成人,良娣早终,每至忌日,未尝不流涕呜咽,帝由是益奇之。

  又曰:玄善,洛阳人也。以风流蕴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

  《语林》曰:何平叔美姿仪而绝白,魏文帝疑其中捋,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又曰:王右军目杜弘冶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也。"

  《异苑》曰:鄢阳陈忠女,名丰,邻人葛勃有美姿,丰与村中数女共聚络丝,戏相谓曰:"若得婿如葛勃,无所恨也。"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