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长中国人

  《礼斗威仪》曰:君乘土而王,其民长;君乘金而王,其民洪白长大。

  《春秋演孔图》曰: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

  《周书》曰:丘陵之人专而长。

  《史记》曰:胩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阳阳,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以实对,荐以为大夫。

  《汉书》曰:东方朔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

  又曰:车千秋长八尺馀,体貌甚丽,武帝见而悦之。

  又曰:金日磾,父以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纶俱没入官,输黄门养马。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以本状对。上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

  又曰:王商长八尺馀,身体洪大,容貌绝人。单于来朝,见商而拜。

  又曰:王莽夙夜连率韩博士言:"有奇士,长一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母霸,出於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即日以大车四马,建虎旗,载霸诣阙。霸卧则枕鼓,以铁著食,此皇天所以辅新室。"

  又曰:朱云字子游,鲁人,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馀,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

  《东观汉记》曰:冯勤字伟伯,魏郡人。曾祖父杨,宣帝时为弘农太守,有八子,皆为二千石,赵、魏间荣之,号"万石"焉。兄弟形皆伟壮,惟勤祖偃长不满七尺,常自谓短陋,恐子孙似之,乃为子伉娶长妻,生勤,长八尺三寸。

  又曰:贾逵长八尺二寸,京师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

  华峤《后汉书》曰:赵壹字玄淑,汉阳人,体貌魁梧,身长八尺,美须眉,望之甚伟。

  范晔《后汉书》曰:虞延字子大,陈留人。延生,其上有物若一匹绢,遂上升天,占者以吻吉。及身长六尺六寸,腰带十围,力能扛鼎。

  又曰: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郑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又曰:郭林宗仪貌魁岸,身八尺,声如锺。

  袁弘《汉纪》曰:长乐卫尉马腾,其长八尺,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

  《魏志》曰:许褚字仲康,长八尺馀,大十围,容貌雄异,勇力绝人。

  《晋书》曰:羊祜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之颜子也。"

  《晋书·载记》曰:刘曜子胤,风骨俊茂,爽朗卓然,身长八尺三寸M袖与身齐,多力善射、骁捷如风云,曜因以重之。

  《三十国春秋》曰:燕徵其东莱太守王鸾。鸾身长九尺,腰带十围,贯甲跨马,不据鞍由镫。燕王德见而奇其魁伟,赐之食,一进一斛馀。德惊曰:"所啖如此,非耕而能饱?但才貌不凡,堪为贵人,可以一县试之。"由是拜逢陵长,甚有治绩。

  崔鸿《前秦录》曰:鹿缊字处默,西平人也。身长八尺,腰带十围,清辩善论,雄武便弓马,孝友贞亮,声高一时。

  车频《秦书》曰:苻坚时有申香,长十尺以上,为拂盖郎。

  裴景仁《秦书》曰:姚苌围苻坚,遣仆射尹纬诣阙陈事。坚见纬貌魁梧,志气秀杰,腰带十围,瑰伟异常,惊而问曰:"卿於朕世,何为所作?"纬答曰:"尚书令史。"坚笑曰:"卿宰相才也。"

  《宋书》曰:南郡王义宣为荆州刺史,白皙美须眉,身长七尺五寸,腰带十围。

  《齐书》曰:王茂先身长八尺,洁白美容仪。齐武帝布衣时,常见之,叹曰:"王茂先年少堂堂如此,必为公辅。"

  又曰:刘善明,平原人也。长八尺九寸,质素,不好声色。

  《北齐书》曰:肃宗孝昭皇帝,讳演,字延安。聪敏有识度,深沉能断,不可窥测。身长八尺,腰带十围,仪表望风,迥然独秀。

  《周书》曰:庾信字子山,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喜《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

  《三国典略》曰:寇俊归老,不复朝觐,天王思与相见,乃令入朝。俊身长八尺,须发皓然,容止端详,音韵清朗。天王与之同席而坐,因访洛阳故事,不觉屡为前膝。

  《唐书》曰:李义琰身长八尺,博学多识。高宗每有顾问,言皆切直。

  《孟子》曰:曹文公弟曹交问曰:"闻文王七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淮南子》曰:朱儒问天高於修人,曰:"吾不知。"曰:"子虽不知,犹近之於我也。"故凡问事,必於近之者。

  《吴越春秋》曰:伍子胥见吴王僚,僚望其颜色,甚可畏,长一丈,大十围,眉开一尺。王僚与语三日,辞无复者。胥知王好之,每入言,倍有勇壮之气。

  《帝王世纪》曰:季历之妃生文王昌,身长十尺。

  又曰:禹长九尺九寸,殷汤长九尺。

  《凉州记》曰:吕光字世明,连结豪贤,好施待士,身长八尺四寸,目重瞳子,左肘生肉印。性沉重,质略宽大,有度量。时人莫之识,惟王猛布衣时异之,曰:"此非凡人。"

  《司马彪序传》曰:朗祖父俊,字玄异,博学好古,侗傥有大度,长八尺三寸,腰十围。仪状魁岸,行与众有异,乡党宗族,咸影附焉。

  祖冲之《述异记》曰:苻健皇始四年,有长人见,身长五丈,语人张靖曰,今当太平。新平令以闻,健以妖妄召靖,系之。是月霖雨,河、渭泛溢,蒲坂津监登於河中流得大屐一只,长九尺三寸。足迹称屐,指长尺馀,文深七寸。

  《琐语》曰:齐景公伐宋,至曲陵,梦见大君子甚长而大,大下而小上,其言甚怒,好仰。晏子曰:"若是则盘庚也。夫盘庚之长九尺有馀,大下小上,白色而髯,其言好仰而声上。"公曰:"是也。""是怒君师,不如违之。"遂不伐宋也。

  《世说》曰:满宠、宠子伟、伟子奋,皆长八尺。

  ○长绝域人

  《河图玉板》曰:从昆仑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从昆仑以东得大秦国,人长十丈。从此以东十万里得佻吐凋国,人长三丈五尺。从此以东千里得中秦,人长一丈。

  《龙鱼河图》曰:天之东西南北极各有铜头铁额兵,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天之东西南北极各有金刚敢死力士,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天中有太平之都,有都甲食鬼铁面兵,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

  《尚书·洪范五行传》曰:长狄之人,长盖五丈馀也。

  又曰:秦始皇时有大人身长五丈,足迹六尺。夷狄服,见於临洮。天戒秦曰:勿大行夷狄之道,将受其祸云。

  《左传·文下》曰:冬十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木舂〉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於子驹之北门,以命宣伯。(得臣,因名宣伯。曰侨如,以旌其功。)

  《公羊传·文公》曰:长狄兄弟三人,一者之齐,王子城父杀之;一者之鲁,叔孙得臣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

  《穀梁传·文公》曰:鲁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败狄于咸,获长狄也,兄弟三人,迭害中国,得臣善射,射中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於轼。

  《春秋考异邮》曰:长狄兄弟三人,各长百尺。狄者阴气,时中国衰,有夷狄萌。

  《家语》曰:吴伐越,隳会稽,获巨骨一节,专车载焉。吴子使来聘鲁,以问孔子,孔子曰:"丘闻昔禹致群臣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戮之,其骨节专车。"客曰:"防风何字也?"子曰:"汪罔之君,守封嵎之山,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罔氏,於周为长翟氏,今曰大人。"客曰:"人之长极几何?"子曰:"长者不过十丈,数之极也。"

  《魏略》曰:天竺国人皆长一丈八尺,车邻国男女皆长一丈八尺。

  《魏志》曰:咸熙二年,襄武县言有大人见,长三丈馀,迹长三尺六寸。白发,着黄单衣,戴黄巾,呼人王始语,云今当太平。

  《列子》曰:渤海之东有大壑焉,中有五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群圣居之,帝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归。於是,岱舆、员峤二山沉於大海。帝冯怒,侵灭龙伯之国,使小。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长数十丈。

  《淮南子》曰:东方之人长一丈。

  《孙绰子》曰: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海人曰:"横海有鱼,额若华山之顶,一吸万顷之波。"山客曰:"邓林有木,围三万寻,直上千里,傍荫数国。东极有大人,斩木为策,短不可杖,钓鱼为鲜,不足充餔。"(音逋)

  《山海经》曰: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堂。有一人蹲其上,张其两臂。

  《汉武故事》曰:公孙卿至东莱,云见一人长五丈,自称巨公,牵一黄犬、把一黄雀,欲谒天子,因忽不见。

  《神异经》曰:东南有人焉,周行天下。其长七丈,腹围如长,箕头,(箕头,发烦乱也。)不饮食。朝吞恶鬼三千,暮吞二百,但吞不咋。(锄各切。)此人以鬼为饭,以雾露为浆,名天郭,一名食耶,(吞食耶鬼。)一名黄父。(黄父,鬼俗人,依此名两名之。)

  又曰:西北海外有一人焉,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饮天酒(天酒,甘露也。)五,不食五穀鱼肉,忽有饥时,向天乃饱。好山海间,不犯百姓,不干万物,与天地同生,名无路之人,(言无路者,高大不可为路也。)一名仁(《礼》曰:仁也。)一名信,(与天地俱生而不没曰信。)一名神。

  又曰:西南大荒中有人焉,长一丈,其腹围九尺,践龟蛇,戴朱鸟,左手凭青龙,右手凭白虎,知河海斗斛,识山石多少,知天下鸟兽言语,知百穀草木盐苦,名曰圣,一名哲,一名先通,一名无不达。凡人见拜者,令人神知。

  又曰:东南隅大荒之中有朴父焉。夫妇并高千里,腹围百辅,(百辅,围千里也。)天初立时,使夫妻导开百川,懒不用意,谪其夫妻并立东南,男露其势,女彰其杀,气息如人,不畏寒暑,不饮不食。须黄河清,当复更使其夫妻导百川。

  《蜀王本纪》曰:秦襄王时,宕渠郡献长人二十五丈六尺。

  《括地图》曰:大人国孕三十六年而生,生儿白首长丈。

  《外国图》曰:大秦国人长一丈五尺,猿臂长胁,好骑骆驼。

  辛氏《三秦记》曰:敦煌西尽大秦,隔海,心无忧,遇善风不经二十日得渡;心忧,数年不得渡。该曰:心无忧患,不经二旬;心若忧患,远离三春。士人贤直,男女皆长一丈,端正。国主风雨不和,则让贤而治之。

  郭子《横洞冥记》曰:有攴提国人长三丈二尺,有三手,一手当胸,手足三指。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