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颈项

  《释名》曰:颈,径也,径挺而长也。

  《说文》曰:颈,头茎也。脰,项也。

  《河图》曰:黑帝修颈。

  《毛诗·硕人》曰:领如蝤蛴。(领,颈也。)

  《礼斗威仪》曰:君乘木而王,其民长颈。(宋均曰:以青龙也。)

  《春秋玄命苞》曰:北方至寒,其人形短颈。(短颈畏寒。)

  《传》曰:晋伐齐,齐侯御诸平阴。晋州绰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脰,颈也。)

  《史记》曰:范蠡遗大夫种书曰:"越王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又曰:沛公军至灞上,秦王子婴以组系颈,降轵道傍。

  《汉书》曰:张耳、陈馀相与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者,言托契深重,虽断颈绝头无所顾也。)

  又曰:周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主也。"

  又曰:田蚡取燕王女为夫人,太后诏列侯宗室皆往贺。灌夫行酒,至临汝侯灌贤,贤方与程不识耳语,夫无所发怒,乃骂贤。坐乃起更衣,稍稍去。窦婴去,因戏(音麾,招麾之令出也。)夫。夫出,蚡遂怒曰:"此吾骄灌夫罪也。"乃令骑留夫,夫不得出。籍福起为谢,按夫项令谢,夫愈怒,不肯顺。蚡乃戏(亦音麾)骑令缚夫置傅舍。

  《后汉书》曰:董宣既格杀明阳公主家苍头,帝使宣谢公主,宣不伏,上使人按其项於地,宣不肯起,因号为"强项侯。"

  《东观汉记》曰:班超字仲升,常行遇见相工,工谓超曰:"燕颔虎头,飞而食肉,此万里封侯相。"

  《魏书》曰:文帝既立为嗣,喜,因抱辛毗颈曰:"辛君知吾喜不?"

  《魏志》曰:毌丘俭使王倾至海上,海上人云:"得一破船,有生人,项有面,与语不晓,不食而死。"

  《蜀志》曰: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贼,因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著马枊(五葬切。)弃官亡命。

  王隐《晋书》曰:杜预初伐吴,吴人知预病癭,每见大树似癭者,辄以刀斩破白,题曰"杜预颈"。

  《唐书》曰:屈突通或说归降义军,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惟死而已。"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

  《家语》曰:孔子,其颈似皋陶。

  《孔丛子》曰:子高游赵还鲁,平原君客邹文、李节与子高别,文、节流涕交颈,子高抚手而已。

  《尸子》曰:禹长颈鸟喙。

  《扶南传》曰:毗塞国王,身长一丈二尺,颈长三尺,自古不死,莫知其年,知未然事,号为"长颈王"。

  繁钦《三胡赋》曰:罽宾之胡,面象炙猬顶,须如持囊。

  ○肩

  《释名》曰:肩,坚也。

  《说文》曰:肩,髆也。

  《春秋玄命苞》曰:文王龙颜阜肩。

  《左传·昭二十年》曰:卫公孟絷狎齐豹。初,齐鼻见宗鲁於公孟(荐达也。)为参乘焉。将作乱,而谓之曰:"公孟之不若子,所知也。勿与乘,吾将杀之。"对曰:"吾由子事公孟,今闻难而逃,是僣子也。(使子言不信。)子行事乎,吾将死之。"公孟有事於盖获之门外,宗鲁参乘,齐氏用戈击公孟,宗鲁以背蔽之,断肱,以中公孟之肩,皆杀之。

  又《昭二十六年》:成大夫公孙朝告于齐曰:"孟氏,鲁之敝室也。(敝,坏也。)用成已甚,弗能忍也,请息肩于齐。"齐师围成。

  又《定上》曰:楚子涉雎,(七余切。)济江,入于云中(云梦泽也。)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孙由于以背受之,中肩。

  《尔雅》曰: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由鱼鸟之相舍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曰:初,太式殿既成,图画自古贤圣忠臣烈士,是月皆变为胡状。旬馀,头悉入肩中,惟冠忦(音介。)仿佛微出,石虎大恶之。

  《国语》曰:叔鱼鸢肩,其母曰:"是必为贿死。"

  《庄子》曰:支离疏肩高於顶。

  又曰:卢敖见若士,深目鸢肩。

  《淮南子》曰:东方之人鸢肩,北方人大肩。

  《梁冀别传》曰:冀鸢肩,文傅曰:"赵壹肩高二尺,高自抗竦,为乡党所摈。"

  车频《秦书》曰:苻坚生,肩背有赤色隐起,状如篆文。

  《洛神赋》曰:肩若削成。

  ○胛

  《释名》曰:胛,阖也。与胸胁背相会阖。

  《说文》曰:髆,肩胛也。

  《春秋玄命苞》曰:胛之为言,附着也。如龙蟠虎伏,合附着也。

  《吴越春秋》曰:专诸刺王僚,贯胛达背。

  ○臂

  《释名》曰:臂,裨也,在傍曰裨也。

  《左传·庄公》: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又《襄公》:公孙丁射尹公佗贯臂。

  《春秋玄命苞》曰:汤臂四肘,是谓神刚。象月推移,以绥四方。

  《史记》曰:吴起东出卫郭门,与其母决,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门。"果如其言。

  《汉书》曰:李广,陇西人,猿臂,善骑射。

  又曰:陈汤击郅支时,中寒病,臂不屈伸。汤入,有诏无拜。

  又《王莽传》曰:甄丰子寻,作苻命而诛。寻手理有"天子"字,莽解其臂入视,曰:"此一太子也,或曰一六子也。"明寻子父当戮死也。

  又曰:刘歆上议曰:"武帝立五属国,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左臂;西伐大宛,结乌孙,以裂匈奴右臂。"

  《续汉书》曰:单超,河南人。梁冀振动天下。延熹二年,皇后崩,帝呼单超等入谋诛冀,乃更召徐璜具瑗等五人,遂定其议。帝啮超臂出血,以为盟,冀及宗亲党与悉诛之。

  《后汉书》曰:杨璇平苍梧桂阳猾贼,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璇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遂槛车徵璇。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啮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以付子弟诣阙通之。诏原璇,更拜议郎,凯受诬人之罪。

  《魏志》曰:太祖所乘马,名绝影,流矢所中,并中太祖右臂。

  《吴志》曰:太史慈字子义,东来人也。长七尺,美须髯,猿臂善射。

  《蜀志》曰:先主长七尺五寸,自顾见耳,垂臂下膝。

  又曰:关云为流矢所中,贯在右臂,阴雨常痛,伸臂与医,刮骨去毒,血流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晋书》曰:都官从事济南刘享尝奏何曾绮丽华饰,莹牛蹄角。后曾辟享为掾,因小事杖享破臂。

  《晋中兴书》曰:交州刺史王谅为州人梁硕所围,城陷。硕逼夺谅节,谅不与,硕遂断谅右臂,谅正色曰:"死不畏,臂断何有哉?"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曰:石勒引李阳欢酣,宣阳臂笑视之曰:"卿虽老,臂中由有力,颇复与人斗不?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后秦记》曰:姚襄垂臂过膝。

  《三国典略》曰:陆法和进于巴陵,见王僧辩谓之曰:"贫道已却侯景一臂,更何能为,檀越宜即逐取侯景。"

  《三国典略》曰:高欢营主尉景欲执尔朱兆,欢啮臂止之。

  《唐书》曰:高宗幸东都,太子於京师监国,因留薛玄超以侍太子。临行,谓玄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关西之事,悉以委卿。"

  《列子》曰:甘蝇,古之善射者。飞卫学射于甘蝇。纪昌学射於飞卫,尽飞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於野,二人交射,矢锋触而坠于地,飞卫矢先穷,纪昌惟一。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馋拢於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於途,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也。

  《庄子》曰:仲尼谓颜渊曰:"吾终身与汝交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又曰: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吻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鸡炙。

  又曰:韩、魏相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於君之前,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必有天下。君攫之乎?"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自是观之,两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两臂,韩之轻於天下远矣。"

  《燕丹子》曰:荆轲拾瓦投蛙,太子令人奏奉盘金,轲用竭复进。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但臂痛耳。"

  《淮南子》曰:羿右臂长而善射。

  《新序》曰:崔杼杀庄公。申蒯渔於海,将入死之。门者以告,崔杼令勿内。蒯曰:"汝疑我乎?"乃断其左臂以与门者以示。杼陈八列,令其入,蒯拔剑呼天而斗,杀七列,不及崔杼一列而死。

  《白虎通》曰:汤臂二肘,是谓抑翼。攘去不义,万民蕃息。

  《琐语》曰:晋师旷昼侍平公,鼓瑟,辍而笑曰:"齐君与嬖人戏,坠床伤臂。"公书记之,使问齐侯,果如其言。

  《山海经》曰:长臂国人,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

  又曰:奇肱之国,其人惟有一臂。

  刘欣期《交州记》曰:儋耳之东,人臂一骨。

  《外国事》曰:大拳国人,猿臂长胁。

  《西京杂记》曰:宣帝被收,系郡邸狱,臂上犹带史良娣合绥宛转,绳系宝镜一枚。

  《幽明录》曰:有人相羊叔子父墓有帝王之气,叔子於是乃自掘断墓。后相者又云:"此墓由当出折臂三公。"叔子工骑乘,及为襄阳县督,盘马落地,遂折臂。

  《论衡》曰:书傅称曾子孝,与母同气。曾子出薪於野,客至而欲去,曾子母以右手扼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此虚也。臂痛,曾子臂亦痛;母死,曾子亦死乎?

  《俗说》曰:释道安生,便左臂上一肉,广一寸许,着臂如钏,将可上下,时人谓之印手菩萨。

  《楚辞》曰:九折臂而成医。

  ○腕

  《释名》曰:腕者,言宛屈也。

  《左传·定下》曰: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鄟,音专。)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腕,卫侯怒。

  ○腋

  《释名》曰:腋,绎也,言可张翕寻绎也。

  《说文》曰:胳,略下也。胠,腋下也。(胳,音各。胠,香劫反,又去鱼二切。)

  《汉书·五行志》曰:高后八年三月,祓霸上,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狗,戟高后腋,忽不见。卜之,赵王如意为崇。遂病腋下而崩。

  《东观汉记》曰:江革为五官中郎将,将朝会,诏使虎贲迎送扶腋,宠遇甚厚。

  孔融上书曰:先帝褒厚老臣,惧其殒越,是故扶接,助其气力,三公刺腋。近为忧之,非警戒也,云备大臣,非其类也。

  《神仙传》曰:老子母感大流星而娠,怀之七十岁乃生,剖母左腋而出。

  ○肘

  《释名》曰:肘,注也,可隐注也。

  《传》曰:师阵於鞍,郄克伤於矢,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又曰:栾盈之乱,范鞅遇栾乐,曰:"乐免之,死将讼汝於天。"乐射之,不中。又注,则乘槐本而覆。或以戟钩之,断肘而死。

  《春秋后语》曰:知伯率韩、魏之兵以伐赵襄子於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没者三板。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参乘。知伯曰:"吾不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乃今知之。然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桓子之足,接於车上。而知伯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

  谢承《后汉书》曰:羊续为南阳太守,志在矫俗,裳不下膝,弹琴出肘。

  段龟龙《凉州记》曰:吕光左肘生肉印。及征西域,印内隐起文字曰"巨霸"也。

  《庄子》曰:子贡往见原宪,宪杖策而应,正衿肘见。

  又曰: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於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化及我,何恶哉?"

  《吕氏春秋》曰:密子贱治单父,恐鲁君听谗,令己不得行术。将行,请迎史二人俱至单父,使其书。将书,密子掣其肘,书不善则怒。史患之,请归,报鲁君。鲁君太息曰:"密子以此谏寡人。自今以去,单父非寡人有。"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