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头下

  《吴志》曰:孙权太子和被幽闭,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

  又曰:诸葛恪被诛,临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臣闻雷震奋激,不崇一朝,大风冲发,希有极日。今恪父子三首,悬市积日,观者数万,詈声成风。国之大刑,无所不震。"

  又曰:关羽既败走,权使虞翻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而之"临",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废性。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

  《晋书》曰:嵇康谓赵至曰:"君头小而锐,有白起风,童子白黑分明。"

  又曰:桓温卒,子玄为嗣,袭爵,年七岁。温服终,府州文武辞其叔父冲,冲抚玄头曰:"此汝家故吏也。"玄因涕泪被面,众并异之。

  王隐《晋书》曰:苍梧太守吴臣据郡邑,不恭王命,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喻臣,臣照镜不见其头,骘因入斩之。

  又曰:王珣与谢玄俱被辟,桓温曰:"谢掾必拥麾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未易才也。"

  《晋中兴书》曰:庾亮与苏峻战於建阳门,王师败绩。亮於阵携其三弟怿、条、翼南奔温峤,显宗幸峤船,亮泥首谢罪。

  崔鸿《前秦录》曰:东海王苻雄,字玄才,洪之季子,以功拜龙骧将军,征伐皆有殊绩。雄丑形貌,头大足短,故军中称之为"大头龙骧"。

  《秦记》曰:苻坚祖洪见坚状貌,欲令头坚腹软,字之曰"坚头"。

  《隋书》曰:高祖文皇帝,生冯翊波若寺,皇妣抱帝,忽见头上出角,遍身起麟,大骇,坠帝於地。

  《春秋后语》:平原君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之为人,小头而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断敢行也;瞳子白黑,见事明也;视瞻不转,执志强也。可以持久,难与争锋,廉颇足以当之。

  《吴越春秋》曰:眉间尺逃楚入山,道逄一客,客问曰:"子眉间尺乎?"答曰:"是也。""吾能为报雠。"尺曰:"父无分寸之罪,枉被荼毒,君今惠念,何所用耶?"客曰:"须子之头,并子之剑。"尺乃与头,客,与王,王大赏之,即以镬煮其头,七日七夜不烂,客曰:"此头不烂者,王亲临之。"王即看之,客於后以剑斩王头入镬中,二头相啮,客恐尺不胜,自以剑拟头之镬中。三头相咬,七日后,一时俱烂,乃分葬汝南宜春县并三冢。

  《山海经》曰:三首国,一身三首;羽民国,为人长头。

  又曰:共工之臣曰相仰氏,(共工,霸九州者也。)九首以食于九山。

  《晏子春秋》曰:景公游於梧丘,夜梦五大夫称冤,公问晏子。晏子曰:"昔灵公田,有大夫骇兽,断其头,埋之,命曰五大夫丘。"公令掘之,果如其言。

  又曰:汤长头而寡发。

  《庄子》曰:云将东过扶摇之枝,(云将,云之主师也。扶摇,木名,生海东。)而適遭鸿蒙,(鸿蒙,自然玄气。)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髀爵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

  又曰:亡羊而得牛,断指而得头。

  《燕丹子》曰:荆轲谓樊于其曰:"今得将军之首与燕地图,秦王必喜而见轲,轲将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积忿除矣。"于是起,扼腕执刀曰:"是日夜所欲,而今闻命。"于是自刎,头堕背后,两目不瞑。以函盛于其首,与轲入秦。

  《吕氏春秋》曰:今有人於此,断头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也。是何也?冠所以饰头,衣所以饰身,今杀所饰而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趋利似此,亦不知所为也。

  《帝系谱》曰:神农牛首,伏羲人头蛇身。

  《黄帝素问》曰:头者,精明之主也。

  《董卓别传》曰:卓知所为不得远近,意欲以力服之,遣兵於雒阳城。时遇二月社,民在社下饮食,悉就断头,驾其车马,载其妇女财物,以断头系车辕轴,还雒,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关雒阳城门,焚烧其头。

  《神仙传》曰:曹公捕左慈,数日得之,便断头以白曹公。公大喜。曰:"果慈头。"定视,是一束茅耳。

  《搜神记》曰:南方有落头民。吴时,将军朱桓得一婢,每夜卧后,头辄飞去,或从狗窦,或从天窗中出入,以耳为翼,将晓复还,数数如此。旁人怪之,夜照视,惟有身无头,其体微冷,气息裁属,乃蒙之以被。至晓头还,碍被,不得安,再三堕地,噫咤甚愁而体气急疾,若将死者。乃去被,头复起,傅颈得安,复如常人。时南征大将亦往往得之。又尝有覆以铜盘者,头不得进,遂死。(《博物志》同。)

  又曰:渤海太守史良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良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头语曰:"使君,我相从,何图当耳!"

  《异苑》曰:管宁避难辽东还,泠海遭风,船垂倾没,宁思愆曰:"吾尝一朝科头三,晨晏起。今天怒猥集,过恐在此。"

  又曰:晋惠帝玄康三年,武军火烧夫子履、汉斩白蛇剑、漆王莽头等。

  《录异传》曰:汉武帝时,苍梧贾雍为豫章太守,有神术,出界讨贼,为贼所杀,失头。雍上马还营,营中咸走来视雍,雍胸中语曰:"战不利,为贼所伤,诸君视有头吻佳,无头佳乎?"吏泣曰:"有头佳。"雍曰:"不然,无头亦佳。"言毕遂死。

  《幽明录》曰:河东贾弼,小名翳儿,具谙究世谱。义熙中,为琅琊府参军,夜梦有一人面齄〈皮危〉甚多,大鼻瞷目,请之曰:"爱君之貌,欲易头,可乎?"乃於梦中许易。明朝起,自不觉而人悉惊走。琅琊王大惊,遣傅教呼视,弼到,琅琊遥见,起还内。弼取镜自看,方知怪异,因还家,家悉惊,入内,妇女走藏。弼坐,自陈说良久,并遣人至府检问,方信。后能半面啼,半面笑,两手各捉一笔,俱书,辞意皆美。此为异也,馀并如先。

  《列女传》曰:京师节女,长安大昌里人。夫有仇,仇家执父,使要其子,为中间,女念不听则杀父,杀父不孝,听则杀夫,杀夫不义。乃许之曰:"夜在楼上,新沐头东首卧者是。"还谲其夫,使卧他处。自沭卧楼上,仇家断其头而去。仇悲义之,遂不杀其父。

  《益部耆旧传》曰:段翳字玄章,善天文风角。有一诸生来学积年,诸生略究要术,辞归乡里。翳为作一脂筒,中盛简书,曰:"有变乃发视之。"生至葭萌,与吏争津,吏楇从人,头破。开筒得书言:"到葭萌与吏斗,破头者以此脂裹之。"生喟然而叹,乃还卒其业。

  《博物志》曰:人以冷水渍至膝,啖瓜数十;渍至头,可啖百馀。水皆作瓜气。

  《括地图》曰:白民,白首身,被发。

  《三巴记》曰:巴有将军曼子请於楚,以平巴乱,楚使请城,曼子曰:"城不可得。"乃自刎其头与楚,楚义之,以上卿礼葬其头,巴以上卿礼葬其身。

  《长沙耆旧传》曰:刘寿少时遇相师曰:"君脑有玉枕,必至公也。"后至太尉。

  《李郃别传》曰:公耳有奇表,脑枕如鼎形。

  《易洞林》曰:郭璞为左尉,周恭卜云:"君堕马伤头。"尉后乘马行,黄昏,坂下有犊车触马,马惊,头打石上,流血殆死。

  《语林》曰:魏郡太守陈异尝诣郡民尹方,方被头,以水洗盘,抱小儿出,更无馀言。异曰:"被头者,欲吾治民如理发;洗盘者,欲使吾清如水;抱小儿者,欲使吾爱民如赤子也。"

  《世说》曰:祖广字渊度,行恒缩头。诣桓南郡,下车,桓曰:"天甚明朗,祖参军如从屋漏中来。"

  又曰:诸葛道明初过江左,名亚王、庾之下。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

  《楚辞》曰:魂兮来归,君无上天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顶

  《说文》曰:顶,巅也。

  《易·大故翟》曰:过涉灭顶,凶,无咎。

  韦曜《毛诗问》曰:早,鬼眼在顶上。

  《列女传》曰:齐锺离春,齐无盐邑之女,(钟离,姓;春,名也。)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顶上少发,折腰出胸。

  《庄子》曰:支离疏,颐隐於脐,肩高於顶。

  应璩新诗曰:醉酒巾帻落,顶秃赤如狐。

  ○额

  《释名》曰:额,鄂也,有垠鄂也,故幽州人谓之鄂。

  《易·说卦》曰:巽为广颡。(上大下小,故为广颡。)

  《河图》曰:黄帝广颡龙饿拢

  又曰:天之东西南北极各有铜头、铁额兵,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

  《毛诗·鄘·君子偕老》曰: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清,视明也。扬,广场而颜丰薄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诗含神雾》曰:代汉者,龙颜珠饿拢

  《春秋玄命苞》曰:在天为文昌,在人为颜颡,太一之谓也。颜之言气畔也,阳立於五,故颜博五寸。

  《论语摘辅象》曰:樊迟山额,有若月衡,反宇陷额,是谓和喜。

  《方言》曰:〈首页〉,(音稽)额也。颜,颡也。江湘谓之头,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河济淮泗之间谓之颜。

  《汉书》曰:成帝幸宫人严宫,生男。帝为赵昭仪召杀之,宫曰:"果欲姊弟擅天下,我儿男也,额上有壮发,类孝玄帝,令儿安在危杀之矣,奈何令长信得闻之?"

  《东观汉记》曰:和熹皇后年五岁,夫人吻剪发,夫人年老目瞑,并中后额,虽痛,忍不言。

  又曰;铫期从击王郎将儿弘、刘奉於钜鹿下,期先登陷阵,手杀五十馀人,疮中额,摄帻复战,逐大破之。

  又曰:马廖上疏曰:"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长安语曰:城中好广眉,四方过半饿拢"

  《魏志》曰:庞意亲与关羽交战,射羽中饿拢

  王隐《晋书》曰:玄帝白毫生额上,有光明。

  崔鸿《后赵录》曰:石勒征见无刘曜守军,大悦,举手指天,又指额曰:"天也。"

  《北齐书》曰:文宣帝洋为王时,梦人以笔点己额,明日告舍人王云哲曰:"吾其诛乎?"云哲贺曰:"王上加点,为主乎?"后果然。

  《隋书》曰:刘孝焯,字士龙,信都人。犀额龟背,望高视远,聪敏深沉,弱不好弄。

  又曰:炀帝令陈棱讨杜伏威,伏威自出阵前挑战,棱部将射中其额,伏威怒,指之曰:"不杀汝,我终不拔箭。"遂驰之,获所射者,使其拔箭,然后斩之。

  《盐铁论》曰:古者君子思德,小人思利,今人坚额健舌,或以致业。

  《抱朴子》曰:老君额有三理,上下彻。

  《语林》曰:贾充问孙皓:"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憎其颜之厚。"

  《吴都赋》曰:雕题之士。注曰:"镂额也。岭南并镂饿拢额,题也。"

  相书《占气杂要》曰:黄气如带当额横,卿之相也,有卒喜皆发於色,额上面中年上,是其候也。黄色最佳。

  又曰:额临者,男早得官,女子早成。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