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儒将

  《左传》曰:晋谋元帅,赵衰曰:"郄縠说礼乐而敦诗书,以将中军。"

  《汉书》曰:冯奉世以良家子选为将,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史书。

  《后汉书》曰:马援闲於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

  又曰:祭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虽在军旅,不忘俎豆。

  又曰:贾复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李生奇之,谓门人曰:"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於学,将相之器也。"

  又曰: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广雅》曰:剽,削也。谓除甲兵。《东观汉记》曰:复阖门养威,重授《易经》,起大义。)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候就第,加位特进。

  《吴书》曰: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书。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也。

  《晋书》曰: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有大事,辄居将帅之列。

  又曰:刘毅征卢循,败归。帝大宴于西池,有诏赋诗,毅诗云:"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毅自以武功不竞,故示文雅有馀也。

  又《载记》曰:石勒雅好文学,虽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宋书》曰:沈庆之尝对上为诗,令仆射颜师伯执笔,庆之口占曰:"微生值多幸,得逢时运昌。老朽筋力尽,徒步还南岗。辞荣此圣代,何愧张子房。"并叹其辞意之美。

  《梁书》曰:曹景宗大破魏军,振旅凯入,帝于华光宴饮,因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令约赋韵已尽,惟馀"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路行人,何如霍去病!"帝欣然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诏令上史。

  《北史》曰:周文帝宴群公,卿士仍赋诗言。高琳诗末章云:"寄言窦车骑,为谢霍将军。何以报天子,沙漠静妖氛。"帝大悦曰:"犭熏猃陆梁,未时款塞。卿言有验,国之福也。"

  《后魏书》曰:韦彧为东豫州刺史。以蛮俗荒梗,不识礼仪,乃表立太学,选诸郡生徒於州检教。又于城北置崇武馆以习武焉。境内清肃,还迁大将军。

  又曰:征虏将军刘藻涉猎群籍,美谈笑,善与人交,饮酒至一石不乱。

  《后周书》曰:宇文显和性矜严,颇涉经史,膂力绝人,弯弓数百斤,能左右驰射。

  又曰:贺拔胜长於丧乱之中,尤工武艺,走马射飞鸟,十中其五六。太祖每云:"诸将对敌,神色皆动,惟贺拔公临阵如平常,真大勇也。"自居任始爱坟籍,乃招引文儒讨论义理。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惟随身兵仗及书千馀卷。

  《隋书》曰:高祖有平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幹无出贺若弼者。"高祖曰:"得之矣。"於是拜弼为吴郡总管,委以平陈之事。弼忻然,以为己任与寿州总管源雄并为重镇。弼遗雄诗曰:"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献取陈十策,上称善,赐以宝刀。

  又曰:周罗睺初仕陈,为太子左卫率,信任逾重,时参宴席,陈主曰:"周左率武将,诗每前成,文士何为后也?"都官尚书孔范对曰:"周罗睺执笔制诗,还如上马入阵,不在人后。"自是益见亲礼。

  又曰:于仲文讨高丽,大破之。至鸭绿水,高丽将乙支文德诈降,来入其营。仲文先奉密旨"若遇高乙支文德者必擒之。"至是文德来,仲文将执之。时尚书右丞刘士龙为慰抚使,固止之,仲文遂舍文德。寻悔,遣人绐文德曰:"更有言议,可复求也。"文德不从,遂济,仲文选骑渡水追之,每战破贼。文德遗仲文诗曰:"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仲文答书谕之,文德烧栅而遁。

  《唐书》曰: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叛,单于府所管二十四州皆叛应之。单于都护萧嗣业率兵讨之,被阿史德掠其粮车,兵多饿死,由是大败。朝廷忧之,遣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诸军三十万进讨。行俭至朔州,知贼掠嗣业粮运得胜,乃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猛士五人,持陌刀劲弩,又以羸兵数百援之,兼伏精兵于险厄处。虏见粮车果大至,羸兵才斗,弃车而走,贼驱车就泉井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敌众大骇,奔散。伏兵险发,虏骑擒戮殆尽。自是续遣粮车,虏望之不敢逼。粮饷即通,进兵屡捷。行俭终擒温傅,再平突厥。

  又曰:娄师德,弱冠进士擢第,累补监察御史。上元初,吐蕃犯塞,有诏募勇士以讨之,师德抗表应募,请为猛士击虏。高宗大悦,特假朝散大夫,从军西讨,频立战功,迁殿中,改授金吾将军、丰州都督。则天降书劳之,曰:"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劳,两军镇兵咸得支给,览以嘉尚,忻悦良深。"召为夏官侍郎,俄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改纳言。

  又曰:娄师德颇有学术,器量宽厚,喜怒不形於色。专综边任三十馀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当危乱之际,族灭者相继,师德出将入相,能以功名始终,识者多之。

  又曰:永徽中,薛仁贵平百济,高宗令别将摄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留兵镇守,诏仁贵班师还。高宗劳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请,皆合事宜,而雅有文理。卿本武将,何得然也?"对曰:"非臣所能,皆刘仁轨之所为也。"帝深加叹赏,超仁轨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仁贵初平百济,合境凋残,僵尸相属。仁轨始令收敛骸骨,瘗埋吊祭之。校计户口,署置官长,开通道路,整理村落,补葺堤堰,修复陂塘,劝课耕种,赈贷贫乏,存问孤老。颁宗庙忌讳,位皇家社稷。百济馀众,复安生业。仁轨位至中书令。

  又曰:御史大夫唐休璟有文武才幹。贞观元年为陇右大使,大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於凉州洪源谷。凡六战六捷,破虏筑京观而还。后吐蕃使来朝,尝因侍宴蕃使屡觇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今愿识之。"则天大加叹异。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长安中,西突厥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阻,表疏相继。则天召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施行。后十馀日,安西诸州请兵应接,一如休璟所画。则天谓之曰:"恨用卿晚。"用迁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谓魏元忠曰:"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又曰:宰相张说出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开元九年,胡贼康待宾据长泉镇叛,与党项连结,攻陷兰池等六胡州。诏说与朔方军大使王晙合势进讨。贼攻银城、连谷,以据仓粮。说统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大破之。追至骆驼堰,胡及党项自相疑贰,乃散。说招集党项,复其居业。副使史宪请尽诛党项,说曰:"先王之道,推亡固存,如尽诛之,是逆天道。"因奏置麟川,安置党项馀众。其年,说自兵部尚书进同平章事。十年,又敕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往巡五城,处置兵马。时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掠监牧马,西河涉出塞。说收兵讨而擒之,以献,徙其家属於木盘山。其党悉平,获男女三千人。於是移河曲六胡州残胡五万馀口配之於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地。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万,说以边寇渐平,奏罢二十馀万,勒还农亩。玄宗颇以为疑,说奏曰:"臣久在疆埸,具悉边事,御敌制胜不在多驱闲冗。陛下若以为疑,臣请阖门百口保之。以陛下之明,四夷畏服,必不虑减兵而招寇也。"玄宗从之。时当蕃卫士,浸以贫弱,逃亡略尽,说建策请一切罢之,别召募强壮,令其宿卫,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逋逃者必争来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十三万人,分击诸卫,彍骑是也。

  又曰:吴元济据蔡州叛,王师讨伐,诏柳公绰以鄂兵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率赴行营。公绰曰:"朝廷以吾儒生不知兵耶?"即日上奏。愿自征行。许之。公绰自鄂济涢江,直抵安州,李听以廉使之礼事之。公绰谓之曰:"公所以属鞬负弩者,岂非为兵事耶?若去戎容,被公服,两郡守耳,何所统摄乎?以公名家晓兵,若吾不足以指麾,则当赴阙。不然,吾且署职名,以兵法从事矣。"听曰:"惟公所命。"即署听为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马步都虞候,三牒授之。乃选卒六千属听,戒其部校曰:"行营之事,一决都将。"听感恩畏威,如出麾下。其出权制变,为当时所称。入为刑部尚书,出授太原尹、河东节度使。陉北有沙陀部落,自九姓、六州皆畏惮之。公绰至镇,召其酋朱耶执宜,安置於云、朔塞下,治废栅十一,募兵三千,令沙陀屯守,由是遂无边患。

  又曰:元和十二年,宪宗召宰臣议兵曰:"王师伐蔡,首尾三年,虽捷奏频来,窠巢未殄,度支供馈,其何以济?"李逢吉、崔群、王涯各有奏对,多言罢兵为便。惟裴度不言利害,议曰:"臣请身自往行营督战。"明日延英复对,宰臣俱退,上独止度,谓之曰:"卿必能为朕行乎?"度顿首流涕而奏曰:"臣誓不与此贼俱全。"上亦为之感动。度奏曰:"贼已力困,但以群帅不一,故未降耳。"上深嘉之,遂欲加度招讨使,度奏曰:"韩弘已为都统,臣不欲受招讨之名,但奉使即得。"乃下诏以度为彰义军节度,蔡、申、光观察等使,仍淮西行营宣慰处置使。其年八月一日,度发京师,仍赐禁军三百为卫兵。宪宗御通化门饯军,度衔涕辞。至蔡州,度传上慰劳之旨,躬督战阵,卒伍立功,即时论赏,诸将奋励,无敢退留。至十月十一日拔蔡州,擒吴元济,仗节而还。

  又曰:元和中,以裴度征淮西,诏曰:"辅弼之臣,军国是赖。兴化致理,秉钧以居;取威定功,则分阃而出。所以同君臣之体,一中外之任焉。属者问罪汝南,致诛淮右,盖欲刷其污俗,吊彼顽人。虽挈地求生者实繁有徒,而婴城执迷者未翦其类,何兽困而犹斗,岂鸟穷之无归欤?由是遥听鼓鼙,更张琴瑟,烦我台席,董兹戎旃。朝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飞骑尉、赐金鱼袋裴度,为时降生,协朕梦卜,精办宣力,坚明纳忠。当轴而才谋老成,运筹而智略有定。司其枢务,备知四方之事;付以兵要,必得万人之心。是用祷於上玄,拣此吉日,带丞相之印绶,所以尊其名;赐诸侯之斧钺,所以重其命。尔宜布清问,恢壮猷,感励连营,荡平多垒,招怀孤疾,字抚夷伤。况淮西一军,素效忠节,过海赴难,史册书勋。建中初,攻破襄阳,擒灭崇义。比者胁於凶逆,归命无由。每念前劳,常思安抚。所以内辍辅臣,俾为师率,实欲保全慰谕,各使得宜。汝往钦哉!无越我丕训。"

  《唐书》曰:太尉李光弼,御军严峻而有礼,士卒望风畏惮。乾元中,郭子仪会九节度之师,不利於相州,诏以光弼代子仪为河北副元帅。子仪宽恕,朔方将士多不奉法。时仆固怀恩引回纥内助,累立战功,将帅多假借之。及光弼统师,怀恩为右厢都知兵马使。光弼出关,会诸军于汜水,左厢都知兵马使张用济后至,斩於纛下,怀恩见而惮之,不敢惕息。光弼在河阳,令怀恩攻泰清於怀州,官军频不利。光弼怒,将斩之,怀恩出奇为地道,偷得贼号,诈传号令,贼军大乱,遂拨怀州擒泰清而还。光弼舍之。泰清妻有美色,城破被俘,泰清从光弼求之,即命还泰清。议者称自艰难已来,惟光弼行军理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又曰:凤翔将野诗、良辅,泾原将郝玼,各以名雄边上,吐蕃尝谓汉使曰:"唐国既与吐蕃和好,何忘语也?"问曰:"何谓?"曰:"若不忘语,何因遣野诗、良辅作陇州刺史?"其畏惮如此。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