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良将上

  《论语》曰:子曰:"孟之反不伐。"孔注曰:"鲁大夫孟之侧也,与齐战,军大败。不伐者,不自伐其功也。"

  《孝经左契》曰:将军顺虎衔珠,大夫正海出鱼。

  《抱朴子》曰:良将刚则法天,可望而不可干;柔则象渊,可观而不可入。去如收电,可见而不可得;留如山岳,可瞻而不可量。

  《唐子》曰:良将如泉如山,不知其欢戚也。

  《史记》曰: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起,起取齐女为妻,而疑之。起遂杀妻,明不为齐也。鲁卒以为将,大破齐,后之魏。

  又曰:陈胜之反秦,使王离击赵王及张耳巨鹿城,或曰:"王离,秦之名将也。"

  又曰:魏文侯问:"吴起何如人?"李克曰:"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於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汉书》曰:杜业曰:"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征博左右,以镇天下。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卧矣。"

  又《谷永传》曰:平阿侯谭位特进,领城门兵。永闻,与谭书曰:"君侯躬周、召之德,执管、晏之操,敬贤下士,乐善不倦,宜在上将久矣。属闻以特进领城门兵,(属,之欲切。)愚窃不为君侯喜,宜深辞职,自陈浅薄不足以固城门守,收太伯之让,保谦谦之路,阖门高枕为智者。"谭得书大感,遂辞让不受领城门职。

  又曰: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上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

  又曰: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汉飞将军。"广历七郡太守,前后三十馀年,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卒共之。家无馀财,不言生产事。

  又曰:李广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其燕太子丹者也。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又曰:剧孟,洛阳人也。以任侠显。吴楚反时,条侯为大尉,乘传东,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剧孟,吾知其无能为也。"天下骚动,大将得之若一敌国。

  又曰:沛公入咸阳,诸将皆争赴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得图书故也。

  《后汉书·景丹传》曰:帝曰:"景将军,北州大将是其人也。"

  又《马武传·论》曰: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智能之士也。

  又《贾复传》曰:世祖大惊曰:"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不然,失吾名将。"

  又曰:冯异大破赤眉於崤,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者也。"

  又曰:耿秉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

  又曰:冯异字公孙。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东观汉记》曰:《续汉书》云:异敕吏士,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相逢引车避之,由是无争道变斗者也。)进止皆有表识,(言其进退有常处。)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光武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隶,属也。袁山松书曰:先时诸将同营,吏卒多犯法。)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又《邓禹传》云:赤眉遂入长安。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灭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克而师行有纪,(纲纪也,言有条贯而不残暴。)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住或作柱。)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垂发,童幼也。戴白,父老也。)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

  又曰:窦融以兄弟并受爵位,久专方面,惧不自安,数上书求代。诏报曰:"吾与将军如左右手耳,(韩信亡,萧何自追人,人曰:"丞相何亡。"高祖闻之,如失左右手。见前书。)数执谦退,何不晓人意?勉循士人,莫擅离部曲。

  又曰:诸将每论功自伐,贾复未尝有言。帝辄曰:"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又曰:陈蕃、杨秉,处称贤宰;皇甫、张遐,出号名将。

  又曰:冯绲,字鸿卿,巴郡宕渠人也。长沙蛮寇益阳,荆南皆没。於是拜绲为车骑将军。军长沙,进击武陵蛮夷,荆州平定,诏赐钱一亿,固让不受。振旅还京师,推功於从事中郎。

  《东观汉记》曰:上自征隗嚣至漆,诸侯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未决,会召马援,因说隗嚣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於上前聚米为山,指画形势。器众大溃。

  又曰:吴汉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故能常任职,以功名终。

  又曰:吴汉常属吏士治兵事,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曰:"方修攻具。"上曰:"吴公隐若一敌国矣。"

  《魏志》曰:诸葛亮斜谷出军至武功,司马宣王御之。亮挑战,宣王不出。亮遗之妇人巾帼,宣王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遣辛毗仗节立於军门以制之。会亮病卒,归,宣王不敢追之而退。百姓为之语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宣王曰:"吾便料死故也。"宣王案幸亮营垒处,曰:"天下奇才也。"

  又曰:李典,字曼成。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又《任城王传》曰:太祖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至彰,曰:"好为将。"

  又曰:刘晔谓太祖曰:"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又曰:贾逵,字梁道,河东人。自为儿童戏弄,常设部伍,祖父习异之,曰:"汝大必为将率。"口授兵法数万言。

  《蜀志》曰:邓芝为大将二十馀年,赏罚明,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馀财。

  又曰:关羽,字云长。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晋书》曰:应詹迁南平太守。镇南将军山简复假詹督五郡军事。会蜀贼杜畴作乱,金宝溢目,詹一无所取,惟收图书,莫不叹之。

  又曰:周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初无一言,何也?"访曰:"朝廷威灵,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又曰:苏峻平论功,顾众推功於蔡谟,谟以众唱谋,非己之力,俱表相让,论者美之。

  又曰:苻坚众号百万,次於淝水,谢玄入问计,谢安无惧色,方与玄围棋,游涉至夜乃还。指受将帅各当其任。玄等破坚,驿书至,安对客围棋,看书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客问,徐答"小儿辈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也。

  又曰:帝谓纪瞻曰:"卿虽疾病,为朕卧护六军,所益多矣。"

  又《羊祜传》曰: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移书诘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州复旧之宜。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皆知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昔魏武帝置都督,皆与州相近,以兵势好合恶离。疆埸之间,一彼一此,慎守而已,古之善教也。若辄徙州,贼出无常,亦未知州之所宜据者。"使者不能诘。

  又曰:羊祜入朝,武帝遣中书令张华问其筹策。祜曰:"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若孙皓不幸而残,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患乎?"华深赞成其计。祜谓华曰:"成吾志者,子也。"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须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所不敢居。事当有所付受,愿审择其人。"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

  又曰:毛穆之镇广陵,迁右将军、宣城内史、假节,镇姑熟。穆之以为戍在近畿,无复军惊,不宜加节,上疏辞让,许之。

  又曰: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少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平,徙江夏。伺有武勇,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

  又曰:邓遐,字应远。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人方之樊哙。桓温以为参军,数从温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为名将。襄阳城北沔有蛟,常为人害,遐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数段而出。

  又曰:刘牢之面紫赤色,须目惊人,而沉毅多计画。

  干宝《晋纪》曰:文淑,字次骞,小名鸯,有武力筹策。杨休、胡烈为虏所害,武帝西忧,遣淑出征,所向摧靡,秦凉遂平,名震天下。为东夷校尉,姿器膂力,万人之雄。

  《慕容盛载纪》曰:尚书左仆射领中军熙从征句骊、契丹,皆勇冠诸将。

  又曰:皇甫真,字楚季。弱冠以高才随慕容评攻邺都,珍货充溢,真一无所取,惟存恤人物、收图籍而已。

  《二石伪事》曰:郭权降石虎,虎问权曰:"卿若得吾者,当杀不?"权曰:"若登时得至尊,必杀不疑也。"虎曰:"卿健将也。"因与共言事。

  崔鸿《前燕录》曰:张蛙本姓弓,上党人也。膂力过人,能曳牛走。坚甚宠之,常侍左右,终为名将。所在有殊功,世称邓羌、张蚝皆万人敌也。

  《宋书》曰:姚泓屯军长城下,王镇恶抚慰士卒,乃以身先士众,腾跃争先,泓众一时奔溃。泓妻子归高祖降将,至京,镇恶於灞上奉迎,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笑曰:"卿欲学冯异耶!"

  又曰:桓玄云:"刘毅勇冠三军,当今实为无敌。"

  又曰:刘顺幢主樊僧爱勇冠三军,军中皆惧。

  《齐书》曰:曹景宗,建武四年随太尉陈显达北围马圈,以奇兵二千破魏,援中山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

  又曰:垣崇祖初见高帝,便自比韩信、白起,咸不信,惟上独许之。及破魏军启至,上谓朝臣曰:"崇祖恒自拟韩、白,今真其人也。"进为都督。

  《梁书》曰:冯道根每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监功之多少,吾将何事。"武帝常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美其口不论勋,约曰:"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

  《梁后略》曰:陆纳分其众,轻舸掩袭巴陵,晨至城下,骠骑始命诸将会议。乃出自垒门,坐胡床以望之。贼乘水来攻,矢下如雨,人情骚扰,莫不震惧。而骠骑方食甘蔗,曾无遽色。

  又曰:齐遣其将窦泰趋潼关。太祖将袭秦,众咸难之,太祖问策於宇文深,深对曰:"窦氏,欢之骁将也,每仗之以为御侮。"

  《北齐书》曰:刘丰,本出河间乐城。丰有雄姿壮气,果毅绝人;有口辩,好说兵事。

  又曰:辛术,字怀哲,陇西狄道人也。清俭寡欲。及平楚定淮南,凡诸货物一毫不犯,惟收典籍,多是晋、宋、齐、梁时佳本,鸠集万有馀卷。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