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宅

  《释名》曰: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

  《说文》曰:宅,人所托也。

  《周礼》曰:凡任地,国宅无征。郑注云:国宅城中,无征税也。

  《礼记》曰:献田宅者操书契。

  《左传》曰: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及晏子如晋,公更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如里室,皆如其旧。则使人反之。且谚曰:"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卒复其旧宅。

  《汉书》曰:萧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又曰:鲁恭王馀好治宫室苑囿,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锺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於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吴志》曰:周瑜与孙策同年,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外堂拜母,有无通共。

  《晋书》曰:裴楷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尝营别宅,基构甚丽,与兄共游行,床帐俨然,棂轩疏郎,兄心甚愿之而口不言也,楷心知其意,便使住。

  又曰:杜后母裴氏为广德县君。裴氏名穆,长水校尉绰孙,太傅主簿遐女,太尉王夷甫外孙。中表之美,高於当世。遐随东海王越遇害,无子。唯穆渡江,遂享荣庆,立第南掖门外,世所谓杜姥宅云。

  又曰:有奏王公国家,京城不宜有田宅。未暇作诸国邸,当使有往来处,今限京师得有宅一所。

  《齐书》曰:刘绘,字士彰,彭城人也,太常悛弟。父勔,宋末权贵,门多客。绘解褐为著作郎,太祖见。叹曰:"刘公为不亡矣!"绘聪警,善隶书。为竟陵王后进宾客时,张融、周颙并有言工,融音旨缓韵,颙辞致绮捷,绘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时人谓语曰:"刘绘贴宅,别开一门。"言在二家之中也。又朝野为语曰:"三人共宅,夹清漳,张南周北,刘中央。"言处二人间。

  王隐《晋书》曰:魏舒,字阳元。幼丧父母,为外宁氏所养。氏起宅,相者云:"当出贵外甥。"外祖父母以宁氏甥小而慧,谓应相也。舒答:"当为外家成此宅相。"

  又曰:上党鲍瑗家多丧祸贫苦,淳于智卜之,卦成,谓曰:"为君安宅者,女子工耶?"曰:"是也。"又曰:"此人已死耶?"曰:"然"。智曰:"此人安宅失宜,既害其身,又令君不利。君舍东北有大桑树,君径入市门数十步,当有一人折新马鞭者,便就请买还,悬此树,三年当得物。"瑗承言诣市,果得马鞭,悬之三年,后浚井,中得数十万铜钱杂器,复可二十馀万。於是家业用展,病者亦愈。

  《晋书》曰:孔愉营山阴湖南侯山下数亩地为宅,草屋数间,便弃官居之。送资数百万,悉无所取。

  又曰:桓玄得志,常欲以谢安宅为营。谢混曰:"邵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静之德,更不保五亩宅耶!"玄闻,惭而止。

  《宋书》曰:初,太社西空地一区,吴时丁奉宅,孙皓流徙其家;晋有江左,初为周顗、苏峻宅,其后为袁真宅,又为章武王司马秀宅,皆凶败;后给臧焘,亦频遇丧祸;故世称恶地。王僧绰常以正达自居,谓宅无吉凶,请为第。始就筑,未居而败。

  又《颜延之传》曰:竣既贵重,权倾一朝,凡所资供,延之无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旧。见竣起宅,谓曰:"善为之,无令人笑汝拙也。"

  《齐书》曰:齐世祖武皇帝讳赜,字宣远,太祖长子也。小字龙儿。生於建康青溪宅,其夜陈孝后、刘昭后同梦龙据屋上,故字上焉。

  《梁书》曰:高祖,宋大明八年甲辰,生於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

  《后魏书》曰:德兴反於营州,使尚书卢同往讨之,大败而反。属侍中穆绍与元顺侍坐,因论同之罪。同先有近宅借绍,颇欲为言。顺勃然曰:"卢同终将无罪!"太后曰:"何得如侍中之言?"顺曰:"有好宅与要势侍中,岂虑罪也?"绍惭,不复敢言。

  又《邢峦传》曰:孝文因行乐至司空府南,见峦宅,谓峦曰:"朝行乐至此,见卿宅乃住,东望德馆,情有依然。"峦对曰:"陛下移构中原,方建无穷之业,臣意在与魏升降,宁容不务永宁之宅。"帝谓司空穆高、仆射李冲曰:"峦之此言,其意不小。"

  《五代史·晋史》曰:罗绍威前唐时尝建第洛阳福善里。庄宗同光中,始赐明宗梁租庸使赵岩宅,虽华,以趋内远,乃召绍威子周敬易其第。后明宗即位,一日梦中见一人,仪形瑰秀,若素识者,上梦中曰:"此得非前宅主罗氏乎!"及寤,访其子孙,左右对曰:"周敬见列明廷。"召至,果符梦中所见。上谓侍臣曰:"朕不欲使大勋之后久无土地。"因授左冯翊。非承家为善,何以致此!

  《五代史·周书》曰:汉初,以晋入蕃将相第宅赐随驾大臣,以赵莹第赐太祖。太祖召莹子前刑部郎中易则告之曰:"所赐第除素属版籍外,如别有契券,己所置者,可归本直。"即以千馀缗遗易则,易则惶恐辞让,太祖坚之,乃受。

  《孔子家语》曰:鲁哀公问於孔子曰:"寡人闻东益宅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益宅不与焉。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也。不祥有五,而益宅不与焉。"

  《淮南子》曰: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之,为西益宅不祥。哀公作色怒,左右数谏不听,乃以问其傅曼折睢,对曰:"天下三不祥,而西益宅不与焉。"哀公大悦,复问:"何为三不祥?"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嗜欲无止,二不祥。不听正谏,三不祥。"哀公喟然,自反,不益宅。

  《风俗通》曰:宅不西益,俗说西者为上,上益宅者,妨家长也。原其所以西益者,《礼记》曰:"南向北向,西方为上。"《尔雅》曰:"西南隅谓之隩。"尊长之处也。不西益者,恐动摇之耳。审西益有害,增广三面岂能独吉乎?

  《国语》:鲁文公欲弛孟文子之宅,(文公,鲁僖公之子。弛,毁也。孟文子,鲁大夫公孙敖之子文伯穀也。宅有司所居,公欲毁之,以益宫也。)使人谓之曰:"吾欲利子於外之宽者。"对曰:"夫位,政之建也;署,位之表也;车服,表之章也;宅,章之次也;禄,食之次也。君议五者以建政,为不易之故也。今有司未命易臣之署与其车服,而曰:将易而次,为宽利也。夫署,所以朝夕虔君命也。臣立先臣之署,服其车服,为利故而易其次,是辱君命也。不敢闻命。若罪也,则请纳禄与车服而违署,唯里人之所命次。"公弗取。臧,文仲闻之,曰:"孟孙善守矣,其可以盖穆伯而守其后於鲁乎!"(穆伯,文子之父公孙敖也。淫乎鲁,出奔而死,圻於齐。今文子守官不失礼,故可掩盖其父恶,守其后嗣也。)公欲弛郈敬子之宅,亦如之。(公,文公。郈敬子,鲁大夫郈惠伯玄孙之孙敬伯回也。亦如之者,亦谓之欲利子於外之宽者也。)对曰:"先臣惠伯以命於同里,尝、禘、烝享之所致君昨者世有数矣。出入受事之币以致君之命者,亦有数矣。今命臣更次於外,无乃违乎!请从司徒以班从次。"亦弗取。

  《孟子》曰: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

  《韩子》曰:有与猛者邻,欲卖宅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答曰:"吾恐以我满贯也。"遂去之。

  《淮南子》曰: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循道理之数,因天地之固,然则六合不足均也。

  《抱朴子》曰:葛卢佐光武有大功,受爵,立宅舍於博望里。于今基址石础存焉。

  《郡国志》曰:虢州杨震宅,西有龙望原,南崖有太尉公藏书窟。太元初,人逐兽入穴,见古书二千馀卷。

  又曰:洛阳董卓宅在永和里,掘地辄得金玉宝玩。后魏邢峦掘得丹沙及钱,铭曰董太傅之物。后梦见卓索,栾不与。经年而卒。

  又曰:洛阳石崇宅有绿珠楼,今谓之狄泉。

  又曰:洛阳苏秦宅在利仁里。后魏高显业每夜见赤光,於光处掘得金百斤,铭曰苏家金。业为之造寺。

  又曰:幹山南有许询宅。

  又曰:长沙南寺贾谊宅,亦陶侃宅在焉。

  又曰:娄县山下有巫咸故宅在焉。

  又曰:鄂州西塞山有黄琬宅、丁固宅。

  又曰:寻阳郡湓城亭有陶潜宅。

  又曰:柳州城东北有仙人苏耽宅。

  又曰:淯阳有小长安,东场城有范蠡祠,即故宅也。

  又曰:恒州九门县新市城西有蔺相如宅。

  又曰:邓州枚溪出紫山南道,百里奚故宅基在焉。

  又曰:密州高密西有郑玄宅,亦曰郑城。玄后移葬於属阜。墓侧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世号万匹梁。

  《舆地志》云:县东南白沙有庞士元宅於汉水之北,司马德操宅於汉水之南,隔鱼梁州街对宇,欢情自接,每至相思,则褰裳涉水。

  《楼承先别传》曰:楼玄到广州密求虞仲翔故宅处,遂徘徊踯躇,哀咽凄怆,不能自胜耳。

  《三辅决录》曰:郭祥为太尉长史,起大宅在高陵城西,世称曰长史宅。

  《濑乡记》曰:老子祠在濑乡曲仁里。谯城西出十里,老子平生时,教化学堂故处也。汉桓帝修建屋宇为老子庙。庙北二里李夫人祠,是老子所生旧宅也。

  刘祯《京口记》曰:糖颓山,山周回二里馀。山南隔路得郗鉴故宅,五十馀亩。

  又曰:长村东太渎,渎北有谢玄故宅。

  戴延之《西征记》曰:东阳门外道北,吴蜀二主第宅,去城二里。墟基犹存。

  又曰:潼关,北去蒲阪城六十里,城中有舜庙。城外有宅井及二妃坛。南去城二十里有山,舜所耕山也。

  《述征记》曰:丰水西九十里有汉高祖宅。

  又曰:山阳县城东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康园宅。今悉为田墟,而父老犹谓嵇公竹林地,以时有遗竹也。

  《成都记》曰:成都县南百步有严君、司马相如、杨雄宅。今草玄亭馀迹尚存。

  《陈留耆旧传》曰:董宣为北海太守。大姓公孙舟造起大宅,卜工占之,云宅成当出一丧。舟使其子取行人杀之以塞咎。宣收舟,拷杀之。

  《世说》曰:锺会、荀济二人情好不协。荀有宝剑,可直百万,常在母锺太夫人许。会善书,学荀手迹,作书与母取剑,仍窃去不还。荀后知是锺,而无由得求,思所以报之。会钟兄弟共以千万起新宅,始成,甚精丽,未得移住。荀善画,於是潜往画锺门堂,并作太傅形象,衣冠状貌如平生之容。锺来入门,便感恸,于是宅遂空废。

  《徐邈别传》曰:邈字仙民,举也恣承,传为定范。旧疑岁神在卯,举世认承,传为定范。旧疑岁神在卯,此宅之左,即彼宅之右地,何得俱忌。邈以为太岁之属,自是游神;譬如日出之时,向东皆逆,非为定体。

  《水经注》曰:齐城门外有晏婴宅。

  盛弘之《荆州记》曰:新野郡西七里有杨溪,源出紫山,南流入淯。故耆老传云溪西有百里奚宅。

  又曰:新野郡南有越相范蠡祠,蠡宅三户。人传云祠处即是宅。

  又曰:襄阳范蠡祠南有晋河南尹乐广宅,周回十馀亩。曩旧井犹未颓,檀道济置逻其中,即名为乐宅。

  又曰:襄阳西北十馀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又曰:宛城有伍子胥宅。

  范汪《荆州记》曰:义阳六安县有光武宅,枕白水,所谓龙飞白水。

  《苏州记》曰:周文学科孔子弟子言偃宅在常熟县西。

  《史记》云:言偃,吴人也,字子游。又《吴地记》云:宅有井,井边有监洗石,周四尺。《舆地志》云:梁萧正德为郡太守,为萧将去,莫知所在。

  《吴地记》曰:云陆氏宅在长谷,谷在吴县东北,谷名华亭谷,水下通松江。昔陆逊、陆凯居此谷。《吴志》云:"汉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侄逊与其子绩率宗族远此避难。"居于是谷。谷东有昆山父祖墓焉。故陆机《思乡诗》:曰"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

  《列仙传》云:历阳有彭祖宅,祷祠风雨,应期而至。

  《襄沔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葛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又曰:繁钦宅、王粲宅,并在襄阳。井台犹存。

  又曰:长流解西有梁曹仪同景宗、柳仪同庆远、韦仪同睿诸宅,并相邻次郭城西门。韦睿少时,有南阳人蔡那善相,相睿宅应出三公、刺史,贵不可言。时睿宅上有草房十间,那宅在城南,悉是瓦屋,求睿换宅,疑而不许。叡两兄阐、纂有令问,位望在睿之右。乡里谓此人应班槐棘。其后阐、纂相继而终。睿奉龙飞,遂成宅相。简文征书既至,游憩此宅,望气之言,殆有征矣。

  《丹阳记》曰:有张子布宅,在淮水南对瓦官寺门张侯桥所也。桥近宅,因以为名。

  仲雍《荆州记》曰:秭归县有屈原宅、伍子胥庙。捣衣石犹存。

  韦述《两京记》曰:东京宜人坊,其半本隋齐王暕宅。炀帝爱子,初欲尽坊为宅,帝问宇文恺曰:"里名为何?"恺曰:"里名宜人。"帝曰:"既号宜人,奈何无人,可以半为王宅?"

  又曰:仁和坊,兵部侍郎许钦明宅。钦明,户部尚书圉师犹子,与中书令郝处俊乡党亲族。两家子弟类多丑陋,而盛饰车马,以游里巷。京洛为之语曰:"衣裳好仪观恶,不姓许即姓郝!"

  又曰:崇仁坊西南隅,长宁公主宅。既承恩,盛加雕饰,朱楼绮阁,一时胜绝。又有山池别院,山谷亏蔽,势若自然。中宗及韦庶人数游於此第,留连弥日,赋诗饮宴,上官昭容操翰於亭子柱上写之。韦氏败,公主随夫为外官,初欲出卖,木石当二千万,山池别馆,仍不为数。遂奏为观,以中宗号为名。词人名士,竞入游赏。

  又曰:延寿坊东隅,驸马裴巽宅。高祖末,裴行俭居之。自行俭以前,居者辄死。自俭卜居,有狂僧突入,髡其庭中大柳树,中有豕走出,径入北邻,其家数月暴死尽,此宅清宴。

  又曰:永兴坊西门北魏徵宅,本宇文恺宅。及徵居之,太宗幸焉,时将营小殿赐徵为堂。

  又曰:通化坊东南,郧公殷开山宅,西北颜师古宅,又有欧阳询宅。时人谓之吴儿坊。

  又曰:延寿坊北门之西,有中书令阎立本宅。宅内西亭有立本画水墨之迹。

  又曰:明教坊龙兴观西南隅,开府宋璟宅。南门之东,国子司业崔融宅。璟造宅,悉东西相对,不为斜曲,以避恶名。融为则天哀策,用思精苦,下直马过其门不觉,文就而卒。

  又曰:尚善坊东南隅,歧王范宅。宅有薛稷画鹤,世称妙绝。

  又曰:劝善坊东北隅,太子太师郑公魏徵宅。山池院有进士郑光乂画山水,为时所重。

  又曰:宣风坊北街之西,中书令苏味道宅。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时称巧绝。

  《禄山事迹》曰:禄山旧宅在道政坊,玄宗以其隘陋,更於亲仁坊选宽爽之地,出内库钱更造宅焉。敕所司穷其华丽,不限功力财物,堂皇院宇,重复窈窕,周匝诰曲,户牖交疏,高台临池,宛若天造,帷帐幔幕,充牣其中。至九年八月,禄山献俘至京,方命入此新宅。

  《春秋内事》曰:阴宅以日奇,阳宅以月偶;阴宅先内男子当令奇,阳宅先内女子当令偶,乃吉。阴宅内男子三人,阳宅内女子二人。

  《地镜图》曰:人望百家宅法中有赤气者,家有汛财。白气入人家,有财不保。黑气有五,其伏在宅中,青气者有银,地宝也。

  嵇康《宅无吉凶论》曰:"设为三公之宅,而命愚民居之,必不为三公,可知也。夫寿夭之不可求,甚於贵贱。然则择百年之宫,而望殇子之寿,孤逆魁忌,以速彭祖之夭,必不几矣。然则果无宅也,是性命自然,不可求矣。"

  《楼观本记》曰:隋之开皇元年,敕旨:"楼观者,本尹先生卜居之胜宅,老君说经之圣迹,乃元教根源,福田之首。宜令所司别作图样,开拓旧居。"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