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唐高宗天皇大帝

  《唐书》曰:高宗天皇帝,讳治,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以贞观二年六月,生於东宫之丽正殿。五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幼而歧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於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善?"对曰:"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寻拜右武侯大将军。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废,魏王泰亦以罪黜,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计议,立晋王为皇太子。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及驾发有期,悲啼累日,因请飞驿递表起居,并递敕垂报,并许之。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二十二年五月己巳,太宗崩。六月甲戌,皇太子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诏大赦天下。内外文武赐勋官一级。永徽元年春正月辛丑柏,上不受朝,诏改元。景午,立妃王氏为皇后。二年春正月戊戌,诏曰:"去岁关辅之地,颇弊蝗螟,天下诸州,或遭水旱,百姓之间,致有罄乏,此由朕之不德,兆庶何辜?矜物罪已,载深忧惕。今献岁肇春,东作方始,粮廪或空,事资赈给。其遭虫水处有贫乏者,量以正义仓赈贷,五年春三月戊午,幸万年宫。辛未,曲,赦所经州县系囚。以工部尚书阎立德领丁夫四万筑长安罗郭。八月,大理奏决死囚,总有七十馀人。六年九月庚午,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以谏立武昭仪,贬授潭州都督。乙酉,洛州大水,毁天津桥。冬十月己酉,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大赦天下。七年正月辛未,废皇太子忠为梁王,立代王弘为皇太子。壬申,大赦,改年为显庆。

  元年五月己卯,太尉长孙无忌进史馆所撰梁、陈、周、齐、隋《五代史志》三十卷。五年八月庚辰,苏定方等讨平百济,面缚其王扶馀义慈。国分为五部,郡三十七,城二百,户七十六万,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麟德元年三月辛亥,展大射礼。十二月景戌,杀西台侍郎上官仪。戊子,庶人忠坐与仪交通,赐死。二年十月,司礼太常伯刘常道上疏请封禅。癸亥,高丽王高藏遣其子福男来朝。丁卯,将封泰山,发自东都。是岁大稔,米斗五钱,麰麦不列於市。麟德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车驾至泰山顶。是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封祀坛,以高祖、太宗配飨,己巳,帝升山行封禅之礼。庚午,禅于社首,祭皇地祗,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配飨;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辛未,御降禅坛。壬申,御朝觐坛受朝贺。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元年,正月景戌,发自泰山。甲午,次曲阜县,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其褒圣侯德伦子孙,并免赋役。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改阳穀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夏四月甲辰,车驾至自泰山,先谒太庙而后入。坛庚寅,改铸乾封皇宝钱。冬十月己酉,司空、英国公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丽。三年二月景寅,以明堂制度历代不同,汉、魏以还,弥更讹舛,遂增损古今,新制其图。下诏大赦,改元为总章元年。二月戊寅,幸九成宫。九月癸巳,司空、英国公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尽降,其城一百七十。

  上元二年三月丁巳,天后亲蚕於邙山之阳。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於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於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调露元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奉职二部相率反叛。二年八月甲子,废皇太子贤为庶人,幽於别所。乙丑,立英王哲为皇太子。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大赦天下。二年闰十月庚申,上以服饵,令皇太子监国。景寅,雍州大风害稼,米价翔踊。是月,裴行俭大破突厥史伏念之众,伏念为程务挺急追,遂执温傅来降,行俭是尽平突厥馀党。行俭执伏念、温傅,振旅凯旋,永淳二年春正月甲午朔,幸奉天宫,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启母巢父、许由等祠。十一月丁未,自奉天宫还东都。上疾甚,宰臣以下并不得谒见。十二月丁巳,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宣赦书,上欲亲御则天门楼,气逆不能上马,遂召百姓於殿前宣之。礼毕,上问侍曰:"民庶喜否?"对曰:"百姓蒙赦,无不感悦。"上曰:"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是夕,帝崩于贞观殿,时年五十六。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八月,葬於乾陵。天宝十三载,改谥曰天皇大弘孝皇帝。

  ○则天皇后

  《唐书》曰:则天皇后武氏,讳明空,并州文水人也。父士彟,隋大业末为鹰杨府队正。高祖行军於汾、晋,每休止其家。义旗初起,从平京城。贞观时,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於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姊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弘道元年十二月,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於别所,仍改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於别殿。大赦天下,改为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制。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九月,柳州司马徐敬业杀扬州长史陈敬之举兵,移檄天下,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讨平之。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是秋七月,大赦天下。八月壬寅,博州刺史、琅琊王冲据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为行军捴管讨之。庚戌,冲父豫州刺史、越王贞又举兵与冲相应。九月,命内史岑长倩,凤閤侍郎张光辅、左监门大将军鞠崇裕率兵讨之。景寅,斩贞及冲等,传首神都,改其姓为虺(音卉)氏。曲赦博州。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元嘉子黄国公譔、(音选)灵夔子左散骑常侍范阳王蔼、霍王元轨及子江都王绪、故虢王元凤子东莞公融坐与贞通谋,元嘉、灵夔自杀,元轨配流黔州,譔等伏诛,改姓虺氏。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并诛其亲党数百馀家。

  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十二月,改旧正月为壹月,大酺三日。神皇自以"曌"字为名,遂改诏书为制书。秋九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乙酉,加尊号为神圣皇帝,降皇帝轮为皇嗣。景戌,立武氏七庙,追尊神皇父士彟为孝明皇帝,证圣元年春正月,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二月,上去慈氏越古尊号。秋九月,亲祀南郊,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天册万岁,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大酺九日。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上登封於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丁亥,禅于少室山。圣历元年正月,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三月,召庐陵王哲於房州。九月景子,庐陵王哲为皇太子,令依旧名显,大赦天下。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癸卯,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谋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是日,崩於洛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於乾陵。

  ○中宗孝和皇帝

  《唐书》曰:中宗孝和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显庆元年十一月生於长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章怀太子废,其年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皇太子即皇帝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改年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於别所。其年五月,迁於均州,寻徙居房陵。圣历元年,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依旧名显。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神龙元年,凤閤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大赦天下。凤閤侍郎韦承庆、正谏大夫房融、司礼卿崔庆等下狱。甲辰,命地官侍郎樊忱往京师告陵庙。乙巳,则天传位於皇太子。景午,即皇帝位於通天宫,大赦天下,惟易之党与不在原限。二月甲寅,复国号,依旧为唐。社稷、宗庙、陵寝、郊祀、行军旗帜、服色、天地、日月、寺宇、台阁、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甲子,立妃韦后为皇后,大赦天下。诏九品以上及朝集使极言朝政得失,兼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景龙三年,十一月乙丑,亲祀南郊,皇后登坛亚献,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为终献。大赦天下,四年五月丁卯,前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书,言皇后干预国政,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同危宗社。帝怒,召钦融廷见,扑杀之。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由是与后合谋进鸩。六月壬午,帝遇毒药,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秘不发丧,皇后亲总庶政。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甲申,发丧于太极殿,宣遗制。皇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为唐隆。丁亥,皇太子即帝位于柩前,时年十六。皇太后韦氏临朝称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内外兵马令诸亲王掌,仍令韦温总知。时召诸府折冲兵五万人分屯京城,列为左右营,诸韦子姓分统之。庚子夜,临淄王讳举兵诛诸韦、诸武,皆枭首於安福门外,韦太后为乱兵所杀。九月丁卯,上谥曰孝和皇帝,庙号中宗。葬定陵。天宝十三载二月,改谥曰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睿宗玄贞皇帝

  《唐书》曰:睿宗玄贞皇帝,讳旦,高宗第八子,中宗母弟,龙翔二年六月己未,生於长安。其年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诰之书。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初名旭轮,至是去"旭"字。上元二年,徒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迁洛州牧;改名旦,徙封豫王。嗣圣元年,则天临朝,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仍临朝称制,及革命,改国号为周,降皇帝为皇嗣,令依旧名轮,徙居东宫,其仪一比皇太子。圣历元年,中宗自房陵还。帝数称疾不朝,请让位於中宗,则天遂立中宗为皇太子,封帝为相王,又改名旦,授太子右卫率。长安中,拜司徒、右羽林卫大将军。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於祸。神龙元年,以诛张易之兄弟功,进号安国相王,迁太尉,加实封。其年立为皇太弟,固辞不受。景龙四年,夏六月,中宗崩,韦庶人临朝,引用其党,分握政柄。忌帝望实素重,潜谋危害。庚子夜,临淄王与太平公主子薛崇简、前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果颜麻嗣宗、苑宫总监锺绍京等率兵入北军,诛韦温、纪处讷、宗楚客、武延秀、马秦客、叶静能、赵履温、杨均等,诸韦、武党与皆诛之。辛丑,帝挟少主御安福门楼,慰谢百姓,大赦天下。其日,王公百寮上表,咸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以帝众望所归,请即尊位。甲辰,少帝诏曰:"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让於先帝,孝友宽简,彰信兆人。神龙之初,已有明旨,将立太弟,以为嗣君,为王恳辞,未行册命,所以东宫虚位,至于历年。撤缀在辰,祸变仓卒,然后称制,计立冲人。钦奉前怀,愿遵理命。上申先圣之旨,下遂苍生之心;俯稽图纬之文,仰峻祖宗之烈。起今日,请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朕退守本藩,归於旧邸。凡百卿士,敬承朕言,克赞我天人之休期,光我有唐之勋业。布告遐迩,咸使闻知。"相王上表,让曰:"臣以宗社事重,国家情深,诛锄巨逆,奉戴嗣王。今承制旨,猥推宸极。在臣虚薄,不敢祗膺,循环震惊,无任感哽!"制答曰:"皇极大宝,天下至公,王者临之,盖非获已。王先圣旧意苍生推仰,龙光紫宸,实允系望。请遵前旨,勿或让推。"於是少帝逊於别宫。是日即皇帝位,御承天门楼,大赦天下。景云三年春正月辛未朔,亲谒太庙。癸酉,上始释惨(七糁切。)服,御正殿受朝贺。甲戌,并、汾、绛三州地震,坏人庐舍。辛巳,亲祀南郊。戊子,躬耕籍田。己丑,大赦天下,改年为太极。二月丁亥,皇太子释奠於国学,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每年春秋释奠,以四科弟子及曾参从祀,列于二十三贤之上。八月庚子,帝传位於皇太子,自称曰太上皇帝。五日一受朝於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己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己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甲辰,大赦天下,改年为先天。二年秋七月甲子,太平公主与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等谋逆,事觉,皇帝率兵诛之。穷其党与,太子少保薛稷、左散常侍贾膺福、右羽林将军李慈、李钦、中书舍人李猷、中书令崔湜、尚书左丞卢藏用、太史令傅孝忠、僧惠范等皆诛之。兵部尚书郭元振从上御承天门楼,大赦天下,自大辟罪已下,无轻重咸赦除之。翌日,太上皇诰曰:"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已上,并取皇帝处分。"开元四年夏六月甲子,太上皇帝崩于百福殿,时年五十五。谥曰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冬十月葬于桥陵。天宝十三载,改谥曰玄贞大圣大兴孝皇帝。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