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殷帝成汤

  《史记》曰:殷之祖,(契,音薛)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於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子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帝王世纪》曰:成汤,一名帝乙。丰下兑上,指有胼,倨身而扬声。长九尺,臂四肘,有圣德。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其民,天下咸服。故东征则西夷怨,南征则北狄怨,曰:"奚为而后我。"故仲虺诰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也。"凡二十七征,而德施於诸侯焉。及夏桀无道,汤使人哭之。桀囚汤於夏台,而后释之。诸侯由是咸叛桀附汤,同日贡职者五百国,三年而天下悉服。汤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洛川竭,使人持三足鼎祝於山川,曰:"欲不节耶?使民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行耶?何不雨之极也?"殷史卜曰:"当以人祷。"汤曰:"吾所为请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祷,吾请自当。"遂斋戒剪发断爪以己为牲,祷於桑林之社。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土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及万方。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言未已,而大雨至,方数千里。

  《河图》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感生黑帝汤。(《诗含神雾》《帝王世纪》并同。)

  《雒书灵准听》曰:黑帝子汤,长八尺一寸,或曰七尺,连珠庭,臂二肘。

  《春秋元命苞》曰:汤臂二肘,是为神刚。

  又曰:汤之时,其民大乐其救之於患害,故乐名大护。护者,救也。

  《尚书璇玑钤》曰:汤受金符,(金符,禹录。)白狼衔钩入殷朝。(钩缚束之要,明汤得天下之要也。)

  《尚书中候》曰:天乙在亳,诸邻国襁负归德,东观乎洛,降三分沉璧,(降,下也。以厚三分之璧玉沉洛水。)退立荣光不起。(沉毕退而立候神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鱼者无足翼,言桀孤立无党,可伐也。黄者所以遏水,今土归汤,则金助矣。济,上也。虽祭犹为位告神,故有坛。)黑鸟以雄随鱼亦止,(黑鸟,黑帝叶光纪之使。以,用也。)化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福,伐桀克。(化,变也。勒,刻也。玄,水也。)三年,天下悉合。(诸侯悉合归之。)

  又曰:玄鸟翔水,遗卵于流,娀简拾吞,生契,封商。(玄鸟,燕也。翔水,徘徊於水上。娀,氏也。简,简狄也,契母名。商,国名。《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也。)

  《书》曰: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又曰: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尚书大传》曰:汤之君民,听宽而狱省。

  又曰:夏人饮,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盍归于亳?亳亦大矣。"故伊尹退而间居,深听乐声,(思其故也。是时伊尹仕桀。)更曰:"觉兮,较兮,吾大命格兮。(觉乃,谓先知者,较兮,为直道者格至也。)去不善而就善何乐兮。"伊尹入告于桀曰:"大命之亡有日矣。"桀哑然笑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也,日亡吾亦亡矣。"是以伊尹遂去夏适汤。

  又曰:汤放桀也,居中野,士民皆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止於不齐,不齐士民往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徙於鲁,鲁士民复奔汤。桀曰:"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五百人俱去。"

  又曰:汤放桀而归於亳,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於天子之坐左,复而再拜,从诸侯之位。汤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处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惟有道者之有也,惟有道者宜处之。"汤以此三让,三千诸侯莫敢即位。然后汤即天子之位。

  《韩诗内传》曰:汤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葬於徵,今扶风徵陌是也。

  《春秋演孔图》曰:夏民不康,天果命汤。白虎戏朝,白云入房。(白虎,白云,皆金精也。)

  《逸书》曰:成汤自契至汤八适,汤始居亳。

  《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

  《说苑》曰:汤欲伐桀,伊尹请且乏贡职,以观夏动。桀怒,起九夷之师,伊尹曰:"未可。彼尚能起九夷之师,是罪在我也。"汤乃谢服,入贡职。明年,又乏贡职,桀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曰:"可矣!"汤乃兴师。

  《越绝书》曰:汤行仁义,敬神鬼,天下皆一心归之。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葛伯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汤使遗之牛羊,葛伯得而食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汤使亳民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众要其酒肉黍稻者遮而夺之,不授,则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汤乃肖师代葛。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言不以天下为富,为一夫一妇报仇也。)

  又曰: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东征而西夷怨,南征而北夷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还止,耕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尸子》曰:汤之救旱,素车白马,布衣,身婴白茅,以身为牲。当此时也,弦歌鼓舞者,禁之。

  《吕氏春秋》曰: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罗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为此?"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欲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於是,四十国同时归之。夫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三面,已网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又曰:成汤之时,有穀生於庭。夜而生,比旦而大拱。史请卜其故,汤曰:"吾闻祥者,福之先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於是早朝晏退,问疾吊丧,镇抚百姓,三日而穀亡。

  又曰:汤诛桀,功名大成,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韶》、《六列》,以见其善。

  《淮南子》曰: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命。布德施惠,以赈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帝外丙

  《史记》曰: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是为帝仲壬。

  《纪年》曰:外丙胜,居亳。

  ○帝仲壬

  《史记》曰: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

  《琐语》曰:仲壬四年崩,伊尹放太甲,乃自立四年。

  ○帝太甲

  《史记》曰: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尹放之桐宫,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尚书》曰: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念帝道也。)

  《帝王世纪》曰:太甲反位,又不怨,故更尊伊尹曰保衡,即《春秋传》所谓"伊尹放太甲,卒为明王"是也。太甲修政,殷道中兴,号曰太宗。《孔丛子》所谓"忧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即政,谓之明王"者也。一名祖甲,享国三十三年。年百岁。

  《帝王纪》曰:桐宫,盖殷之墓地,有离宫可居,在邺西南。

  杜预《春秋后序》曰:《纪年》称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十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帝沃丁

  《史记》曰: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纪年》曰:沃丁绚即位居亳。

  《帝王世纪》曰:伊尹卒,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礼,资之三年,以报大德。

  ○帝太庚

  《史记》曰:帝太庚在位二十五年,崩,子帝小甲立。

  《纪年》曰:小庚辩,即位,居亳。(即大庚也。)

  ○帝小甲

  《史记》曰:帝小甲,在位十七年,崩。弟雍已立。

  《纪年》曰:小甲高,即位居亳。

  ○帝雍己

  《史记》曰:帝雍己在位十二年,崩,弟太戊立。

  《纪年》曰:雍己伷,即位居亳。

  ○帝太戊

  《书叙传》曰:伊陟相太戊,(伊陟,伊尹子也。)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祥,妖怪也。二木合生曰共,不恭之罚。)

  《诗序》曰:《烈祖》,祀中宗也。(祀中宗殷王太戊,汤之玄孙也。)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秩,常也。嗟嗟,叹美之深也。)

  《史记》曰:帝太戊立,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欤?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中宗在位七十五年。崩,子仲丁立。

  ○帝仲丁

  《史记》曰:帝仲丁迁於敖。河亶甲居相。值祖乙迁於刑。帝仲丁在位十一年。

  《纪年》曰: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

  《帝王世纪》曰:仲丁陟嚣,或曰敖,今河南之敖仓是也。

  ○帝外壬

  《史记》曰:帝外壬在位五年,崩,弟河亶甲立。

  《纪年》曰:外壬居嚣。

  ○帝河亶甲(孔安国曰:相地在河北。)

  《书叙传》曰:河亶甲居相。

  《史记》曰:帝河亶甲时,殷复衰,河亶甲在位九年,崩。子帝祖乙立。

  《纪年》曰: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征蓝夷,再征班方。

  ○帝祖乙

  《书叙传》曰:祖乙圮于耿。(圮,毁也。圮于耿,迁于耿也。河水所毁曰圮也。《帝王世纪》曰:今河东皮氏有耿乡。)

  《史记》曰: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祖乙在位十九年。

  纪年》曰: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

  《帝王世纪》曰: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谓之帝乙。孔子所谓"五世之外,天之锡命,疏可同名"者也。是以祖乙不为讳,盖殷礼也。

  ○帝祖辛

  《史记》曰:帝祖辛在位十六年,崩,弟沃甲立。

  ○帝沃甲

  《史记》曰:帝沃甲在位二十五年,崩,立祖辛之子祖丁。

  《纪年》曰:帝开甲逾即位,居庇。

  ○帝祖丁

  《史记》曰:帝祖丁在位三十二年,崩,立沃甲之子,是为南庚。

  《纪年》曰:祖丁即位,居庇。

  ○帝南庚

  《史记》曰:帝南庚在位二十九年,崩,立祖丁之子阳甲。

  《纪年》曰:南庚,自庇迁于奄。

  ○帝阳甲

  《史记》曰:帝阳甲之时,殷衰。自仲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诸侯莫朝。帝阳甲在位十七年。崩,弟盘庚立。

  《纪年》曰:阳甲即位,居奄。

  ○帝盘庚

  《书》曰:盘庚五迁,将治亳殷,(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治亳殷也。)民咨胥怨。(胥,相也。民不欲徙,乃咨嗟忧愁,相与怨其上也。)

  《史记》曰: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在位二十八年。崩,弟小辛立。

  《纪年》曰:盘庚旬,自亳迁于北蒙,曰殷。

  《帝王世纪》曰:帝盘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

  又曰:亳殷,今偃师是也。然则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国,一亳在河南。穀熟为南亳,即今都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者。

  ○帝小辛

  《史记》曰:帝小辛立,殷道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小辛在位二十一年,崩,弟小乙立。

  《纪年》曰:小辛颂位居殷。

  ○帝小乙

  《史记》曰:帝小乙在位二十八年,崩,子武丁立。

  《纪年》曰:小乙敛居殷。

  ○帝武丁

  《书叙传》曰:高宗梦得说,(盘庚弟小乙子也。名武丁。梦得贤相,其名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

  《书大传》曰:桑穀俱生于朝,一日而大拱。(两手检之曰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不能言也。"问诸祖乙,曰:"桑穀,野草也,(此木也而云草,未闻。刘氏以为属草妖。)野草生于朝,亡乎?"武丁侧身修行,思昔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礼。诸侯重译来朝者六国。(九州之外国。)武丁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武丁问祖乙,祖乙曰:"野鸟不当升鼎,欲为用也,则远方有来朝乎?"三年编发重译来朝者六国。孔子曰:"吾於《高宗肜日》见德有报之疾。"(《肜日》,《尚书》篇名。)

  《史记》曰: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事决定於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姓,皆非也。於是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於傅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於傅岩,见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雊,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祖己乃训王。武丁崩,祖己嘉其德,立其庙为高宗。

  《帝王世纪》曰:武丁即位,谅暗居凶庐,百官总己,听於冢宰,三年不言,既免丧,犹不言,群臣谏,武丁於是思建良辅,梦天赐贤人,姓傅名说,乃使百工写其像,求诸天下。见筑者胥靡,衣褐带索,执役于虞虢之间、傅岩之野,名说,登以为相。享国五十有九年,年百岁。初,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言,放而死,天下哀之。

  ○帝祖庚

  《史记》曰:帝祖庚,在位七年,崩。弟祖甲立。

  《纪年》曰:祖庚跃居殷。

  ○帝祖甲

  《史记》曰:帝祖甲淫乱,殷复衰。在位十六年崩。子廪辛立。

  《纪年》曰:帝甲载居殷。

  《帝王世纪》曰:《春秋外传》所谓"玄王勤商,十有四世,帝甲乱之,七世而陨"是也。

  ○帝廪辛

  《史记》曰:帝廪辛在位六年,崩,弟庚丁立。

  《纪年》曰:冯辛先居殷。

  ○帝庚丁

  《史记》曰:帝庚丁在位三十一年,崩,子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

  《纪年》曰:庚丁居殷。

  ○帝武乙

  《史记》曰: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戮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震死。子太丁立。

  《纪年》曰:武乙即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八匹。

  《帝王世纪》曰:帝武乙复济河北,徙朝歌。

  ○帝太丁

  《史记》曰:帝太丁在位三年崩,子帝乙立。

  《纪年》曰:太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

  《帝王世纪》曰:帝文丁,一曰太丁。

  ○帝乙

  《史记》曰:帝乙立,殷益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天下谓之纣。

  《纪年》曰:帝乙处殷二年,周人伐商。

  《帝王世纪》曰: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曰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行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即位三十七年。

  ○帝纣

  《书》曰: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与受战于牧野。

  《周书》曰: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班环身以焚。(天智,玉之上黄者;班环,身自原之。)

  《春秋文耀钩》曰:牧野之战,鬼哭。(牧地鬼先哭,喻纣将死。)

  《论语》: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史记》曰: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使师涓作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鹿台,台名。钜桥,仓名。)以西伯昌、鬼侯、邢侯为三公。鬼侯有好女,入之纣。鬼侯女不僖淫,纣杀之,而醢鬼侯。刑侯争之,并脯之。西伯昌闻之,穷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及武王伐纣,纣兵败绩,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纪年》曰:帝辛受居殷。

  《帝王世纪》曰:帝纣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有苏氏叛,纣因伐苏。苏人以美女妲己奉纣,纣大悦,赦苏而纳妲己为妃,常与沉醉于酒。所誉者贵,所憎者诛。淫纵愈甚,始作象箸。箕子为父师,叹曰:"象箸不必更於土轨,必将犀玉之杯,食熊蹯豹胎,必不衣短褐,处茅屋之下,必将衣文绣之衣,游於九层之台,居於广室之中矣。"居五年,纣果造倾宫,作琼室、瑶台,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其大三里,其高千丈,其大宫百,其小宫七十三处。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以百二十日为一夜。六月发民行猎於西山。居期年,天下大风雨,飘牛马,坏屋树,天火烧其宫,两日并出,或鬼哭,或山鸣。纣不惧,愈慢神,诛谏士,为长夜之饮,七日七夜,失忘历数,不知甲乙,问於左右,左右莫知。使问箕子,箕子谓其私人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危矣。一国不知,而我其危矣。"亦乱以醉。熊蹯不熟,纣怒杀宰人。斮朝涉之胫而视其髓,刳孕妇之腹而观其胎。又杀人以食虎。诸侯或叛,妲己以罚轻,纣欲重刑,乃先为大熨斗,以火爇之使人举,辄烂手不能胜。纣怒,乃更为铜柱,以膏涂之,加于爇炭之上,使有罪者缘焉,足滑跌堕火中,纣与妲己笑为乐,名曰:"炮烙之刑"。武王乃率诸侯来伐纣,纣有亿兆夷人,起师自容闾至浦水,与同恶诸侯五十国,凡七十万人,拒周于商郊之牧野。纣师皆倒戈而战。纣即位三十二年,正月甲子败绩,赴宫登鹿台,蒙宝衣玉席,自投于火而死。周武王封其子武庚为殷后。

  《六韬》曰:武王伐殷,得二大夫而问之曰:"殷国将亡,亦有妖乎?"一人曰:"殷常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鸡子,大者如箕。尝六月而雨雪,深尺馀。"武王曰:"大哉,妖也!"一人对曰:"非殷国之大妖也。殷国大妖三十七章:殷君喜射人,喜以人食馁虎,喜剖人心,喜杀孕妇;以信者为不信,以诬者为真,以忠者为不忠;忠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为下,以小人为上,以佞辩为相,以女子为政;急令暴取,万民愁苦;喜田弋,走狗试马,出入不时;不避大风甚雨,不避寒暑,喜修治池台,日夜无已;喜为酒池糟丘,牛饮者三千,饮人为辈,坐起之以金鼓;无长幼之序,贵贱之礼;听谗用誉,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所爱专制、擅令;无礼义,无圣人,无贤士,无衡概,无升斛,无尺寸,无锱铢,有罪放,无罪诛。此殷国之大妖者,其馀不可胜数,臣言不能尽。"

  《墨子》曰:昔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诃天,侮鬼神下殃傲天下万民。武王遂奔入王宫,誓擒纣而出,击之赤环,载之白旗,以为天下诸侯僇。

  又曰:纣之时,十日雨土于亳,人鬼宵吟,有男女为。

  《孟子》曰:桀、纣逆天暴万物,故天下弃之,故民去之;汤武从天理万物,故天欲之,故民归之。纣昏昏以亡,武王谔谔以昌。

  《淮南子》曰:纣之城,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闾,至浦水,士亿有馀万。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而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亡。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誉,此失天下也。

  夏侯孝若《新论》曰:纣乱太熟烂矣,武王乃往伐之。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