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是没有一定军事知识的人会感到匪夷所思,但是确有其事的军事武器方面的事实?

提到的作品

[作品]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一部军事学术著作,《纪效新书》是我国军事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自孙子以来我国古兵书中历来强调的军事原则;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的形势,致力于创新的具有...

戚继光

[竞技]穿越火线

这是一场巅峰的对决,只有赢家也没有输家,道路只有两条,留下继续战斗,或者放弃回家,独步率领自己的队伍参加了穿越火线的比赛,一路斗智斗勇,坚持杀到最终决赛,不料竟然鬼使神差地卷入一场商战,独步会如何从容...

食堂包子

最新跟帖
嘉猫猫猫

嘉猫猫猫

1,子弹在水下的表现
2,不同时期炮弹命中后的表现

zhenya919

zhenya919

钻地弹,一种新型杀人武器。人们躲藏在混凝土浇筑的地下室内,以为安全了,其实不然,炸弹从天而降,里面的人呜呼哀哉。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武器也是一样的。看见新闻说,我国的科技人员已经研制出防钻地导弹的混凝土。很是欣慰。有矛就有盾,世界就是在矛盾中发展进步的。

老旺

老旺

战争是残忍的,发生战争不能光知道防守,要我说更应该主动进攻,并且,必须将战火烧到敌人的家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更应该在死亡前,怎么让敌人负岀更大的代价。

豺狼

豺狼

恐布主义,坏人使用的武器。

alison_

alison_

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二战依然!

二战之时,美国是标准意义上的“世界工厂”,拥有当时全部工业体系,之前是英国,现在是中国。

现在中国是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生产能力的国家。

题外话,不提!

二战之时,美国躲在北美洲撅着屁股使劲生产各种工业品,各种罐头,各种巧克力,口香糖,飞机大炮,吉普车,衣服,步枪,机枪,子弹,手榴弹,甚至包括劳军的明星杂志。

可是,战场在欧洲亚洲和非洲,战士们都在前线。

“粮草”怎么运过去呢?

大洋下藏着德国的潜艇一再击沉运输美国物资的商船。


造船!造专门对付潜艇的武装运输船。

你打沉一艘,就造出三艘!

当年,美国的造船能力完全是流水线式的,1943年,每一天就有三艘大轮船被制造出来。


这些大轮船就是著名的“自由轮”,长的奇丑无比:

但是,他肚子大,火力猛!

武器:船尾4英寸甲板炮专门用于对付上浮的潜艇,各种高射炮

载荷:9,140吨货物,运载货物5500吨左右。

一次性可装载:(按配货统计)

卡车250台(或吉普车400台、或轻型坦克200辆、或重型坦克100辆),约2500—3000吨。

弹药1000吨,轻武器500吨(含轻重机、长短枪支5000、迫击炮500、火箭筒1000、轻榴弹炮50等),给养500--1000吨。差不多是一个摩托化旅、或者轻型装甲旅的基本装备。

单独装载量为:2840辆吉普车、440辆坦克、2.3亿发步枪子弹。

这些船一共制造了2751艘。

当时,为了方便英国人使用,还特意设计了烧煤做动力,因为英国本土没有油田。


小编想说的是什么?

真到打起打仗来,将士们固然重要,枪炮坦克固然重要,能生产出来,运出去更重要。

打仗,归根结底打的工业能力。

亚洲首帅_鹿小晗

亚洲首帅_鹿小晗

说一个冷门武器吧。不知大家对空袭怎么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庆幸自己身处祖国强大起来后的保护之下,才不会面临那些只有在新闻报道、战争纪录片以及影视剧里面才看到的场景。

二战时期的空袭作战大多是在夜间发动的,一般是先由侦察机在白天对轰炸目标进行抵近侦测,并且记录观测数据,然后在夜晚由轰炸机利用夜幕的掩护,对敌方军事要害目标进行空中打击。

由于当时的夜间能见度差,对于空袭目标的摧毁效果也受到限制,因此,夜间飞行的轰炸机只能依靠侦察机在白天目测的数据范围进行投弹,而且为了达到摧毁既定目标的任务,只能进行大范围覆盖式的轰炸。

于是在二战的某个深夜,一架架飞机从城镇、战场呼啸而过,随着密密麻麻从天而降的航空炸弹落下,爆炸声此起彼伏,四处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黎明时分,从防空洞走出来的人们惊魂未定,随之映入眼帘的是被空袭后城市的残垣断壁,以及一具具破碎的躯体,无家可归的老百姓开始流离失所的日子。

二战结束后,这种夜战能力而导致的大范围、无差别的毁伤,对于交战双方老百姓的伤害与引发的恐慌都是难以弥补的,同时,人道主义的舆论也强烈谴责这种手段。由此,为了提高精确打击目标的能力,夜视侦察器材与精确制导技术被发展出来了。

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夜间空袭,是利用红外侦测系统,夜间导航攻击系统,以及地形跟踪系统等技术手段,同时,不断提高普通炸弹、制导炸弹的精度,这就可以让飞机在夜间,以及各种气象条件下精准攻击目标。

但是,即便再精确的制导炸弹都是通过爆炸才能杀伤目标,并且一炸一大片,杀伤半径高达数十米。而有些军事机构以及军事目标就在城市当中,使用制导炸弹轰炸难免会伤及无辜,进而引发人权道义等方面的舆论压力,这种问题在反恐战争中尤为凸显。

为了尽量减少对目标附近建筑的破坏,避免平民伤亡,一种既不会产生爆炸、也没有火光硝烟的炸弹出现在了中东战场上,而且精度范围不超过1-2米,因此,不容易对目标以外范围造成伤害,实在是一种杀人越货的刺客性武器。

这其实是一种与真实炸弹体型和弹道相同的训练弹,由于弹体内部不装炸药,而是填充与炸药密度近似的水泥,因此被称为“水泥炸弹”。

这种造价低廉,被用于航空兵日常训练的训练弹,既可以通过训练炸弹投掷,提高投掷准确性,而且可以降低投掷实弹爆炸带来的危险,顺利完成日常训练任务。

由于这种水泥弹上面安装了制导装置,从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悄无声息的扔下来以后,不管是军事用途的建筑物,还是坦克、装甲车,甚至是移动的武装皮卡车,一旦被一个万米高空坠落,几百公斤重的大水泥疙瘩砸中,毁伤效果不容小觑。

于是在2011年4月,法国在发动对利比亚的轰炸中,为了打击藏身在城镇的武装分子,就曾经用了水泥弹。由于毁伤效果不错,几乎没附带伤害,后来的美军也多次在反恐行动中使用了水泥炸弹。

尤其是在2017年,基地组织二号人物乘坐车辆穿越闹市区时,美军无人机的一枚水泥炸弹,直接从车顶贯穿而入,车内的人也被当场砸死,不但精度非常高,而且对周边环境没造成破坏,这种效果倒是值得我军借鉴,以后完全可以用在“介寿馆”上面......

MynameisJanne

MynameisJanne

这事儿是我爸跟我说的,他当了十九年兵,十六年警察,在军队是副营长,我跟他聊过些许记忆比较深刻的话题,有三个比较深刻;照明弹,军用炸药,和越战时遗留的地雷。

最开始我一直以为照明弹只是照明用的,但我爸跟我科普,照明弹分普通的照明弹(具体名称忘了)和燃烧照明弹,普通照明弹只负责照明指示,但还有一种照明弹;燃烧照明弹,即照亮照明区域落下并烧毁降落地的设施目标,虽然统称照明弹,但作用不同。

军用炸药我最开始以为都易燃易爆,但我爸说实际上炸药基本都是惰性的,引爆照耀个别都得需要瞬间产生四百公斤力的威力。

越战时遗留的地雷,我国跟越南交界的地方,这种地雷区除了地雷密集,我父亲还跟我说,这种地区地雷都被雨水冲刷的一层埋一层,那都是常见的,最头疼的是地雷都有不少在树上!我听了震惊的很,而具体为什么地雷长树上,原因是越南交界雨水大,植物生长旺盛,缠绕着引线随着树逐渐长高脱离,地面,所以长树上了……头上都有雷,真不知道越战再打都得成啥样……

garui

garui

谁用来消灭生命,最后也会消灭他自己!

晓稀

晓稀

说说我自己这些年与人交流发生的事儿,有些令人哭笑不得。

我曾经遇到一个很喜欢打《穿越火线》的小年轻,他因为游戏,表现出对武器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聊了不少。

比如,他曾经问我,沙漠之鹰是不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手枪,比AK-47还厉害。

我回答,沙漠之鹰来多少把也怼不过一把AK,手枪与突击步枪存在天生的火力差距,而且这枪并不好使。

他当场表示质疑,然后认为人家做游戏的不可能那么缺德,拿假数据骗人,而且沙鹰在世界上是名枪,厉害的很云云,能打大象。

我说手枪打大象不简单,用雷电手枪啊,12.7mm机枪弹,崩谁谁完蛋,你不就喜欢单发威力么?

他一脸懵逼,雷电是啥玩意儿?不知道。

好吧,不提沙鹰了,再说AK47,他说AK47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步枪,非常可靠,威力巨大,不然不会被恐怖分子使用,越战美国兵都丢了M4A1捡AK47。

我回答:

1.AK47生产时间极短,苏联原版很快就改产AKM了,输出技术也以AKM居多。

2.AK47技术简单,可靠性倒是还可以,但其它性能就没啥好说的了,特别是长行程活塞导致的震颤问题。

3.越战没有M4A1,M4A1在1995年才上场,越战是60年代,要扔也是M16和M14,主要扔的是M14,因为全威力弹药让连发性能变得鸡肋,M16则是早期批次的后勤、技术、生产磨合造成的积垢故障。

4.恐怖分子得看区域,比如爱尔兰共和军就使用过AR-18和M16,很多恐怖分子用AK主要是便宜、好搞到。

他表示不知道什么是M14,M16倒是知道,但这枪要装消音器才好使,而且威力不如AK47,是美国的警用步枪。

5.你分得清AK47、AKM、AK74、AK100、AK101、AK102、AK103、AK107、AK200么?

他当场表示:!!!…………啊~~~~~~~~!

然后又扯到M134,它坚持称这是火神炮,拒绝了我提供的“米尼岗”名称。

于是我告诉他,真正的火神炮是美国军舰密集阵和战机上的那个M61“火神”,虽然管子挺像的但我估计州长大人哪怕变身终结者也没法扛住一门M61射击。

结果他马上表示:难道A10攻击机上装的不是带贫铀弹的M134吗?

好吧,我服了,用那被CF榨干的小脑袋想想也明白,A10攻击机那么大个块头都只堪堪塞下的加特林炮,怎么总会被认为是游戏中人物拿着的小电轮儿呢?那是30mm的GAU-8/A“复仇者”好不好?

后来他终于对“12.7英寸黄金巴菲特大炮阻”下手了,问我这枪牛X不。

我只得点了根烟恢复冷静,苦口婆心告诉他,咱这显示器也就23寸的,你觉得那个破巴雷特口径能有咱这屏幕一半宽?记住是巴雷特!巴雷特!巴雷特!说三遍还巴菲特就%¥@*&X卸了CF装个大智慧炒股吧。

对了,还有“狙”不是阻!

他揉揉后脑勺:难道不是打“阻击”吗?“JU”是啥东西?

我回答:狙作名词表示一种猴子,做动词表示窥伺,做形容词表示狡诈阴险。“阻击”是另一个军事名词,表示阻挡对方的进击,是战术名。

然后我又告诉他,其实巴雷特反器材步枪这玩意儿也只是名气较大,单论威力,它与美国传家宝,勃朗宁M2重机枪使用的是同一种.50BMG弹药,甚至二战时美军战机用的也是这玩意儿,并不稀奇。

他将信将疑,突然问,勃朗宁M2是啥?比马克辛机枪呢?

我说,是马克沁,要不念马克西姆也可以,算了当你没毛病吧。马克沁加改型一起,全是7.62、7.92、7.7mm口径,怎么比的了12.7mm?

他突然顶嘴:胡说!马克辛有12.7mm的!

我说:哪儿有啊?请举例!

他说:“就有!只是你不知道!”

于是这天被我聊死了。

芳馨菲

芳馨菲

sucy_

sucy_

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这样的故事非常多,这里只挑出其中几件比较有意思的来说一说。


一、机枪多用点射且只有特殊情况下才能端起来冲锋

大学时代各种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盛行,所以很多男生都自然而然喜欢研究武器,我的一名来自南通的舍友就是其中之一。他由于家中有亲戚是军人,所以经常用内行口吻和我们谈论武器装备知识。有一次谈到抗战初期时,他说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当时总守不住阵地。按他设想,当时中国军队装备很多轻重机枪,只要日军不动用飞机和坦克,一排机枪分成两列前面负责突突后面等前面弹药打光跟上这样就形成持续火力。一旦日军步兵人数过多,射击人员还可以直接端起机枪冲锋,一定会撂倒一片。

作为从小在军队大院长大的我当时还没学会装糊涂,非常认真给他讲解机枪不间断扫射或端起冲锋都是极端个案,多数情况是采取点射。而且枪管很烫,整枪重量很大,一般人根本端不起来,更不要提冲锋。最重要是,机枪手需要专门训练,不是每个人上去就能打。结果他来一句“你没看过xx电视剧?里面演的还能有假?”,然后其他舍友纷纷赞成,我从那之后明白装糊涂重要性。


二、封存舰艇现代化改装潜力很有限

大写时代中国军事技术还比较落后,爱好军事的男生们最喜欢的事就是到阅览室借阅各种军事装备概览杂志。记得有一天,一个同学看过一份杂志后感慨日本和美国海军力量“特别强大”,因为他们封存大量战舰,等到战时再把他们启用实施现代化改装。原舰艇上很多关键设备都保留,只要稍加改装就能形成战斗力,既省钱还有利于军队长远发展。

对于这个观点我曾一度认为确实如此,直到多年后真实接触舰艇维修人员时才知道这个说法很可笑。无论多先进的舰艇都有使用周期,这不仅是指舰艇上的各类设备还有舰艇本身。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国家采取老舰艇现代化改装的办法延长舰艇寿命,但那多属于无奈之举。通常而言,老舰艇改装既花费巨大还有很多风险,所以许多海军强国都选择将老舰艇用作训练舰。


三、线导鱼雷属于制导鱼雷

也是在学校读书期间的故事,一个军事发烧友有一次在杂志上看到制导鱼雷的说法,当时军事杂志很少介绍国内各类装备,而那款杂志上破天荒介绍国内当时研发的一款实验性线导鱼雷。该发烧友痛心疾首告诉我,国内鱼雷竟然如此落后,还需要拉着条线才能跑起来,这和以前因为没油而顶着大包的公交车有什么区别?我告诉他这实际上是一款线导鱼雷,属于制导鱼雷行列,日本也曾研发过同类产品,虽然不敢说是制导鱼雷主流但并不落后。不过他对此并不相信,很多周边的人也表示我这是胡扯,以至于直到大学毕业他都在笑话我没有军事常识。

CharlesMark

CharlesMark

中国的军事潜力占世界比重已经不亚于二战前的美帝国主义了[泪奔]

小延

小延

只希望世界和平!研究制造的只有快乐!!!

grace19119

grace19119

古代有一项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军法。

在两军列阵野战时,诸营部伍依次排列好、军阵已成,士卒列队完毕以后。大将会传下一道军令,然后由各队百夫长以上军官对本队士兵们复诵一遍。

什么样的军令呢?

就是全体禁声,不准擅自交头接耳,更不准擅自往后回头顾望。违者立斩!

当军令下达,若谁还胆敢高声喧哗、或者东张西望,向后回头观看的,立即就会拖出杀头。

古代军队士兵,在即将临战的队列中严禁大声喧哗还能理解。但擅自回头往后面观看几眼,就会被军法斩首,这是为什么?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有一句话,很好解释了这一点,叫作:

“一人回头,大众同疑!”

大众同疑,那是一件会立即瓦解了全军士气,引发军心浮动,然后一败涂地的、要命的大事!

所以,古代军队临战时,以严刑峻法禁止队列中的士卒擅自回头后望,一旦违令,都是毫不犹豫的就杀头示众。

那么有人就不信了,问道:我就回头向后面看几眼,就能引发大众同疑,有那样夸张吗?

一点也不夸张,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古代军阵,尤其几万人规模的大阵,一般由五百至一千人左右的小方阵,按一定间隔、一层层的排列着,前后相距数里。

古代没有对讲机,前阵与后阵联系,全靠旗帜与鼓角、喇叭等等为号令调动进退。

如果前阵前排队列中,有三五人回头后望,那么后几排士兵也会跟着后望,

“咦,他们看什么,后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样,传递到了第七八排时,再也不是三五人在往后看了,而是将有三五十人、上百人,甚至整队整队的士卒,都要回头往后看看,后面究竟有什么事了。

当传递到后阵时,根本不了解前面发生了什么的后阵士卒们,就会产生疑惑,

“为何前阵的人都在往后看,前面出什么事了?”

“莫非前方要败了?

然后,这种疑惑就会让后阵的士卒产生恐惶,然后禁不住议论纷纷,本来肃静的军阵中就会喧哗声浪起伏。

这样,后阵的喧哗声,同样又会引发前阵的惊疑。前阵的人,根本不知正是因为自己回头乱望,才引发了后阵不稳。反而是会觉得:莫非被敌军抄了后路,后方战线要出问题了?

这样,就是大众同疑,严重者,就会传播恐惧、引发“营啸”,然后全军不战而崩溃。

古代因喧哗而造成莫名其妙的恐慌扩散,然后导致“营啸”全军崩溃的最著名事例,就是三国时期魏国大司马曹休的伐吴大军,一夜之间,大营就惊散了。

曹休因为此事,羞愧成病而亡。

三国志.曹休传: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懿)宣王从汉水下,(曹)休督诸军向寻阳。

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休因此痈发背薨。

十六国时,前秦伐东晋,大军也因为前军临战后退,导致了后军莫名其妙的恐慌,最后全军崩溃。

前秦苻大帝以投鞭断流的雄心讨伐东晋。规模在三十万级别的前秦大军列阵淝水边、军阵绵亘前后十数里。

当列阵已毕。为了引东晋军渡河再半渡而击,苻坚竟然下令全军后退数里。这一后退,就要了前秦大军的老命。

秦军阵势一退,晋军立即趁机猛攻。数里外的一个又一个军阵,一边听前面的交战声,一边后撤,普通将士不明所以,只以为前方已败,越退心里越恐慌。

前军影响后军,后军又影响前军,恐惧情绪就在混乱中迅速传遍了全军,再加其他因素,终于引发了全盘崩溃。

最后“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连山上的草木,在被恐慌情绪感染过后的士卒们看来,就连远处山上的草木,也成了敌人的伏兵。

(图片来自网络)

藏羚羊

藏羚羊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