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相比,哪一部历史剧最有深度?
tony王—黄黄
《走向共和》是一部思想剧,讲述时代更替时激烈的思想碰撞,很有深度,引人深思。
《雍正王朝》是一部谋略剧,阐述帝王权谋、皇室争斗和朝中角逐,很有智谋深度,耐人寻味。
《大明王朝》是一部历史剧,讲明朝重要事情的政治角逐和权力斗争,含蓄而真实,是历史剧的典范。
《康熙王朝》是一部皇帝剧,讲康熙的帝王经历和历史贡献,颂得多了些,深度不如前面几部,但陈道明的表演可圈可点,每一举止皆有戏,弥补了剧本的不足。
首先,《走向共和》讲述的是旧的封建制度和新思想新的碰撞、较量,该剧主要演绎了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五个政治人物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行为。慈禧太后是清王朝守旧统治者的代表,她帝王权谋娴熟,垂帘听政多年,而观念保守,坚持闭关锁国,拒绝接受新新思想新技术,极力阻扰政治变革,废除戊戌变法,独断专行,手段残忍,排除异己力量毫不留情,是守旧专制君王的典型代表。
李鸿章的思想行为很矛盾,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复杂矛盾状态,所以,他也成了一个很具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政治守旧派,是“卖国贼”,是阻扰政治变革的厉害人物,同时,他又是军事、洋务和技术引进的推动者,他主持北洋水师、洋务运动,也在管理上主张革新,能接受一些新事物,但窒息于旧制度,被动无奈,不得不逆潮流而动。
袁世凯曾经是很能接受新事物的能人,小站练兵,创立新军,军事、政治上很有一手,但因为他骨子里是旧官僚,权力欲极强,因而玩转于守旧与革新之间,妄想恢复帝制,想推翻慈禧而自己做皇帝,结果被历史所淘汰,成了政治小丑。
孙中山是革命家,他的革新旗帜是非常鲜明的,他提出“三民主义”,为了推翻清王朝,还利益于民众而呕心沥血,他领导辛亥革命,为新中国的建设迈开了最早的步伐,是革命的先行者。《走向共和》表现了那一段历史的思想和人物碰撞,是一部很深刻的电视剧。片中,吕中饰演慈禧,演技纯熟,气场强大,微小动作都有深意;王冰饰演李鸿章,演技老到,把李鸿章演活了;孙淳饰演袁世凯,把袁世凯的狡诈、虚伪、权力欲极强的心理都演出来了;马少骅饰孙中山先生,形神兼备,演技一流。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好!
其次,《雍正王朝》是根据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小说改编。这部电视剧严格讲不是历史剧,因为虚构演绎的比较多,但它是一部权谋剧,对古代政坛的政治谋略和帝王心术刻画得极为深刻。极有介绍古代谋略文化的意义,有有相当的现实的意义。这部电视剧是1999年播放的,当时,中国改革往深处发展,正在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处推进。该剧深刻描绘雍正朝的改革历程,坚持推行“新政”,并在推行“新政”时重用改革人才,执着推进革新,排除巨大政治阻力,坚持推行“摊丁入亩”“乡绅一体纳粮”等政治措施,重点描绘了雍正作为改革家的形象。该剧在当时很有影响,是帝王题材中最受欢迎的电视剧。
此外,《雍正王朝》展现“九王夺嫡”故事,皇八子胤禩、皇四子胤禛等争夺皇位,大臣也分派介入其中,政治斗争的手段极其高明,竞争过程层层布局,处处有险。角逐的手法深刻毒辣,竞争智谋令人叹而观止。剧中还塑造了邬思道(“乌思之道”?)难忍寻味的高超谋略等。“宫斗谋略剧”当以该剧为滥觞,它对于后来的《琅琊榜》等谋略剧都有影响。
再次,《大明王朝》是历史剧,或者说是政治历史剧,它以比较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大事件,描绘当时政治人物的争斗手腕和争斗谋略。
张黎导演很善于展示古代政坛的谋略较量和权力角逐(其实《雍正王朝》也有张黎参与)。虽然说这部电视剧的故事细节很多是杜撰的,但大事件主体和主要人物是符合当时历史的,所以,剧中故事很有现实感,情节很吸引人,该剧把嘉庆皇帝的特殊懒政方式其实却极有帝王之术演绎得十分精彩,同时,把严嵩、胡宗宪、张居正、徐阶、裕王海瑞、杨金水、吕芳等人也都表现得活龙活现,十分精彩。该剧的故事把皇帝的权力、权术,把权臣的韬略阴谋,把太监的阴毒手段,把谏臣的凈谏风范等都表现得很有立体感,很有看头,让观众玩味再三。
最后,《康熙王朝》讲述康熙帝的经历和“贡献”,有相当的夸张,与历史现实相比,对康熙的“过”的方面,特别是对帝王权谋的刻画不过深入,虽说是改自二月河的小说,但似乎没有小说深刻。不过,欣赏陈道明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陈道明把帝王演活了,甚至比后来他演的帝王(如刘邦、庆帝)还精彩。
xiaolong
应该是《大明王朝1566》。
这四部剧都是非常经典的国产剧。首先来看一下豆瓣上面这四部剧的评分。
这四部电视剧是非常有渊源的,比如评分最高的《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的导演都是张黎,这两部剧也是豆瓣上评分最高的国产剧。《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的编剧又都是刘和平。
只有《康熙王朝》相对来说“另类”一点。我个人看过导演陈家林拍摄的央视版《太平天国》。当然,从这几部剧的风格来看,《康熙王朝》可以说是最没有深度的。
这部剧基本上来说是属于自传性质的,整部剧讲述了康熙的一生。我个人看这部剧的时候年纪还很小,只觉得康熙皇帝非常的厉害。十几年过去了,再回头想想,它是非常不符合历史的。换句话来讲,它根本没有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的问题。
或者说,我更觉得《康熙王朝》有点像武侠小说一样,感情戏非常多,主角光环太强。
不过,这部剧制作还是非常精良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比如陈道明的康熙皇帝、斯琴高娃的孝庄,舒畅的董鄂妃,依然历历在目。
更重要的是,它还留下传播非常广泛的片头曲,“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豆瓣上这部剧短评最热的是:
有比“宝日龙梅,你强暴了朕啊!”更牛逼的台词么?《雍正王朝》要比《康熙王朝》好很多。无论从剧情的复杂程度,还是内容的深度来看。这部剧中的人物还是拍得相对来说更加真实一点,没有那么多的爱情戏。《雍正王朝》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展现了每个人的难处,特别是涉及权力斗争的时候。
比如皇帝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是照样要和手底下的官僚做斗争。
邬先生帮着雍正做上了皇帝,到头来没有等到荣华富贵,还得想法设法的活命。
雍正和十三爷去江南筹款,当地的官员依旧不买账,甚至在江夏镇还被人刁难了。
从《雍正王朝》中可以反映很多现实的东西。不过这部剧主要是作者想借着雍正表达悲天怜人的思想。所以里面很多人物总是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样子。
当然,这部剧虽然评分相对来说较低。实际上从评价的人数来看,这部剧是远远强于其它剧的。《雍正王朝》塑造了很多人物,甚至后来还有相关的衍生剧。比如《李卫当官》之类的。
不写了,睡觉了,2018年9月18日1:17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jasonmarz
这四部历史剧都是评分很高的历史局,对历史的解读十分深刻对历史的还原都非常高。
若论深度,《走向共和》排在第一位,因为它讲述的是努力选择以及时代的力量,对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有实际意义;演员们高度还原了历史人物。
首先说,历史剧是高度的还原历史,深度在于对历史客观的解读;对历史的解读的水平
《走向共和》中的人物原貌与扮演者,无论是从形象还是神态都高度还原。
《大明王朝1566》以对中国封建王朝的深刻刻画排第二,这是一部对封建王朝的揭示最精确的电视局,阉党、严党、清流们三方的角逐,一群聪明人如何阐释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明王朝如何用潜规则运行的,该岛为桑中老百姓成了博弈的筹码。从皇帝到地方官,从里到外,到处充满了尔虞我诈,到处充满了腥风血雨。忠臣良将和乱臣贼子都粉墨登场,海瑞刺破了这一个腐朽规则的壳子……
《走向共和》会颠覆你的旧有观念,在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过程中,让人们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并非非对即错,非黑即白;一个人的成功,一个国家的命运,不仅仅靠的是个人或民族的努力,还有时代的潮流,个人/国家的选择。原来李鸿章并不卖国,光绪并不软弱,慈禧并不是贪图安乐的糊涂老太太;翁同和的儒生误国,康有为并不那么光芒。《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不告诉你对错,但是在剧情的发展中,你逐渐发现原来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你会发现原来权力、金钱最害怕的还是正直(海瑞),原来低头并不是懦弱(李鸿章),海瑞审判吓疯了杨金水,《走向共和》更胜在所选的时代背景。
五叶六叶草
相对而言,电视剧《走向共和》更有深度。
电视剧《走向共和》讲述的是旧的封建制度和新思想的碰撞,其实就是5个人的历史演绎: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
慈禧太后是清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垂帘听政好多年,闭关锁国,认为清王朝固若金汤,拒绝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极力废除戊戌变法,独断专行,唯我独尊。
李鸿章是一个很具争议的人物,被称为‘卖国贼’,其实,北洋水师,洋务运动,他也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他曾经主张革新,但是无奈大势已去。
袁世凯就是一个土皇帝,妄想推翻慈禧,自己继续做皇帝,无奈还是被历史所淘汰。
国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为了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领导辛亥革命,为新中国迎来了曙光。共合才能共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部电视剧很好。
本片演员阵容强大:著名演员吕中饰演慈禧,演技炉火纯青,气场强大;王冰饰演李鸿章,演技老到,让人佩服;孙淳饰演袁世凯,袁世凯的狡诈,狭隘被他演活了;马少骅饰演国父孙中山先生,扮相传神,演技一流。
这么多的优秀演员在一起飙戏,看起来酣畅淋漓,所以,《走向共和》是一部有深度的好剧。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大家点赞关注。
冬瓜
雍正王朝最好看,最有深度,剧情紧凑,高潮迭起。
走向共和前半段好看,李鸿章和慈禧塑造的非常好,后半段就崩了,两个小记者的加入彻底打乱了节奏
大明王朝节奏比较慢,没看完过
康熙王朝是典型的热血历史剧,看完就忘
爱吃草的疑似狼
这几部剧都是经典,除了《康熙王朝》稍微差一点以外,其他的基本都经典中的经典,是代表了目前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水平!要是非常比较一下,个人比较喜欢《走向共和》,这不是说其他的不好,只是《走向共和》的演员,以及剧组在演员选择和外表切合度的用心程度令人吃惊!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剧组对历史人物外表的还原度
一部剧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现在这样良心剧组真的不多了!光在选角上花了多少心思,研究了多少史料!他们只选取适合的角色,而不是考虑那个人气高,有流量!
以前在头条做视频剪辑,看了好多遍《走向共和》,真的令人难忘!现在我也头条视频中还有《走向共和》,可惜不算全集上传,只能剪辑出来分开发布。喜欢的可以点我的首页去找视频,都是高清的!
JE_SUIS那那
个人见解,大家讨论。排第一是《走向共和》,第二《大明王朝1566》、第三《雍正王朝》。而《康熙王朝》不喜欢。
《走向共和》涉及一些意识形态问题,不适合过多讨论,但仅就历史剧的角度,是无可挑剔的。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从语言、动作、到眼神,都在说话。不要把这部剧看做为李鸿章翻案,只是一个角度的解读。历史是四维的东西,不是非黑即白。
《大明王朝1566》同样很深刻,很多情节和语言都不直白,需要动脑子去看,分析人物之间的目的。所以有的朋友说看的很累。
《雍正王朝》并不是完全尊重历史,一些主要人物过于正面化高大上,而在其他重大事件和人物去世时间,都有篡改。这个是违背历史剧的基本原则。但相比之下,这部剧还是优秀的,剧中人物形象成功的标签化了历史。
《康熙王朝》一般,康熙和孝庄的角色都很做作,整体剧本改变更low。不如二月河小说。
诗宇
我喜欢看历史电视连续剧,这四部电视剧我都很喜欢,让我在享受精彩的瞬间,也回眸了那些让人感悟良多的厚重历史,受益匪浅。
我喜欢历史,其实很多自学文科或原本一直就是学文科的人都喜欢历史,历史和政治文学文化都息息相关,最重要的是,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它告诉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又能一定程度上预测到我们将往何处去。
所以,它非常重要。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发生了多少事情啊,数不胜数。那什么东西能把这些故事以最好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记录下来呢?我以为只有电视连续剧。
历史电视剧直观,形象,生动,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且有一定内涵和较深的文化沉淀,这四部电视剧都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我这个观点。
当然,这四部电视剧中,最有深度的我认为是《雍正王朝》,它让我们认识到了雍正冷血之外勤政的一面,让人感慨唏嘘。
此外,一部历史电视剧要想有较大的影响力,演员的气质和文化内涵底蕴不可或缺,比如陈道明的精彩演绎,让我很是钦佩。演员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我认为作为历史电视连续剧,首先要保证好真实地再现和演绎历史,这是不可篡改的首要原则。
其次,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可以写好故事和细腻描写历史人物的恩怨情仇,毕竟感情戏总是能够最打动人心的,最直击灵魂的。
就说这些,在此祝贺我们的历史电视连续剧越拍越好,涌现更多的精品力作,开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历史电视剧艺术局面。
阿弥陀佛,佛度有缘人。
(全文完)
亲,谢谢阅读,请点下关注;
亲,点关容易,原创不易,且点且珍惜;
亲,谢谢你们了。
rainybell
康熙王朝比其余三部剧差的太远了,大明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可以说是国产历史剧3大巅峰之作!其中焦晃、王冰、陈宝国在三部剧中的出色表演,可以说是电视剧中无可超越的高峰。康熙王朝跟这三部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粗制滥造而已。
小人国里的一头牛
第一《雍正王朝》,第二《大明王朝1566》,第三《走向共和》,第四《康熙王朝》。
还有这么多说《走向共和》、《大明王朝》这种咋咋呼呼,逻辑胡编乱造的电视剧比《雍正王朝》还有深度。真是拿着花里胡哨淘宝十块钱一副的画,说比《蒙娜丽莎》、《清明上河图》还经典。
就拿被吹上天的《走向共和》来说,实实在在是个经不起推敲的日吹剧。
当然了,日吹也是分等级的。个人认为可以分四级:
初级:中日夏令营,凡是中国孩子都怕苦怕累,行装邋里邋遢的;凡是日本孩子精神抖擞,行装一丝不苟。
吹起来合情合理。
中级:中日夏令营,中国孩子风和日丽地走一小时就叫苦连天,日本孩子狂风暴雨下走仨小时面带微笑。
吹起来牛逼有点大,但硬说也能说过去。
高级:中日夏令营,中国孩子靠车到目的地,日本孩子背负四十公斤的背囊(超过成年特种兵的负重),一日前行一百公里(超过骑兵的速度)到达目的地。(更多精彩请自行搜索"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
这是吹起来,脸都不要了。
神级:中日夏令营,中国孩子行军途中,居然还要停下来吃饭睡觉上厕所;日本孩子行军起来,七天不吃饭,十天不喝水,两周不睡觉,一个月不上厕所,分秒必争,终于背负四十公斤的背囊,一天行军一百公里到达目的地。
这是吹起来,连脑子都不要了。
那《走向共和》属于哪个等级的呢?当仁不让地属于神级。 里面有个细节,还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甲午战争前,慈禧满汉全席还嫌没好吃的,天皇明治决定打不赢战争一天只吃一顿饭。 战争后,慈禧光绪面对上百道菜食不甘味。伊藤博文报告明治日本胜利之后,明治高兴过后说我好饿啊,想吃饭。伊藤博文急命传膳,结果明治说不用了,自己掏出个一直舍不得吃的饭团吃起来。
我就问导演有一点最起码的生理学常识没有,瞎编这个段子的时候,丝毫考虑过现实没有? 饥饿是人最原始的欲望之一,最强烈的欲望之一。人长时间饥饿,根本无法集中精力,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抵挡饥饿的感觉。这不是什么秘密吧?起码比一个孩子不可能背二十公斤跑一百公里,更人尽皆知吧?
指挥一场战争,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谋划、测度、决断。像著名的拿破仑打起仗来一天就睡两三个小时,林总有时几天几夜不睡觉。稍有不慎,一个小纰漏就能让一支军队覆没,一个军舰沉没。别说军舰了,就算军舰上随随便便一把枪就够你包多少饭团了?
天皇省下那几顿饭钱,对于军费来说,九驴一毛都算不上;风险却是一头驴身上一根驴腿甚至是驴头。天皇这么做是脑袋被驴踢过吗?
可导演偏偏把这种不吃饭还能才思敏捷的非人本能吹成日本战胜大清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甲午战争时天皇红酒牛排从来没断过。
估计会有人洗,天皇这种节俭的精神,带动大家勠力同心,一心为国,一起节俭,并最终因此战胜了大清。其表率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一个高考事关全家人的命运,扣动全家人的心弦,但其重要性跟一场战争比起来,根本毫无可比性。如果你父母给你说,为了激励你高考,养成节俭的习惯,在你高考之前几个月只许你一天吃一顿饭,你会不会觉得他们昏头了,街坊邻居会不会觉得他们昏头了?
一个十几亿的项目对普通人来说,甚至对一个大企业来说都是大事。但跟关乎国运的战争比起来,那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你老板派你谈这个项目去,你说你要从今天起,每天只吃一顿饭,饿的头昏眼花也坚持跟人谈判,带动咱公司形成勤俭节约的作风,进而做大做强。信不信你老板分分钟让你卷铺盖走人?
导演就根本就不懂一个工业国对农业国的碾压有多厉害,所以编出来慈禧一顿一个满汉全席,明治一天一个饭团,日本都是非人生物,这样出租车司机喜闻乐见的段子来解释大清失败的原因。
而《雍正王朝》里雍正能击败罗不脏丹增,就是因为大清雄厚的财力,一点点把他耗也耗死的。有后勤原因,有谋略原因,清晰而合理,比《走向共和》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乖宝宝
《走向共和》绝对是历史剧中的巅峰造极者,原因就在于跳脱了历史剧的范畴,转而通过各个人物的命运和沉浮,来诉说那个时代的悲哀。
从最深处、最底层,来反应封建统治的黑暗,以及举国面对列强入侵的无奈,一个民族的屈辱,先行者的鲜血和怒吼。
这些杂糅在一起,就是从人性深处剖析了清末那个悲催的年代,而且淡化了对和错,淡化了矛盾的冲突。
使人觉得在那个年代,即便是自己生活在其中,大概也只能做到如此了吧!
依稀记得里面李鸿章说了一句话,那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要做。这句话大抵就能道出李鸿章这一生所为,也能解释李鸿章为什么不能像伊藤博文那样。
相比于《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更加注重对封建制度黑暗的挖掘,以及对于人性的考量。
而《大明王朝1566》则是从权谋的角度出现,上演着宫墙之内的黑暗斗争,揭露了皇权的不易和巨大局限性,以及其冷酷性。
我最喜欢的历史剧,就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这两部巨著,绝对是难以逾越的存在。
这不同于演义式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所以无论怎么看,《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都更加具有厚重感。
《走向共和》从洋务运动末期开始叙事,开头就是李鸿章和翁同龢的一番较量,准确的来说这是慈禧同光绪之间的较量。
当时李鸿章想要朝廷拨款,给北洋水师一定经费,从而可以购买炮弹和更换老旧的炮位。
但是在此之前,慈禧便已经扬言,谁要是让她的六十大寿过的不舒坦,他就让谁过的不舒坦。
如此一来立刻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同时又引出了慈禧权谋的厉害之处,慈禧明明不想给李鸿章钱,但不明说,只是让翁同龢去管户部。
而翁同龢素来与李鸿章不和,同时他也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眼光短浅,直接连六十万两的炮弹钱都没有给李鸿章。
这种权谋博弈之下,李鸿章显得十分的无奈和被动,甚至不惜好言去求翁同龢,但是却被翁同龢一口回绝。
在这种开篇之下,立刻就展开了清朝末年可悲的官场状况,加上后来北洋舰队腐败的体现。
一一不道出清朝末年的那些不堪,同时也反应出来,封建制度之下,处处被掣肘的现象。
正所谓刚有一个想要往前走一步,但是却发现背后有十几个人拉住了他。
而结尾时,清政府也意识到了不立宪不能得民心,然而此时立宪,国民已然麻木。
这意味着非是革命不能改造这个国家,也道出了当时的不易!
林伟
这四部电视剧,我恰巧在上学的时候都曾经看过,而且看过不止一遍。
如果让我给这四部电视剧做一个排序,由高到低大概是:《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和《康熙王朝》。
先来说《走向共和》,我一直认为这部电视剧是迄今为止历史剧里最好的。
第一,它符合历史,串起了从1895年到1916年的屈辱近代史。虽然现在有人认为,它里面很多细节有所杜撰。比如,将醇亲王之死从1891年挪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胜利之后,日本政府只拿出了战争赔款的30%用于教育经费,但是电视剧里面却说,将教育经费全部拿了出来。
但是,这些情节的虚构和杜撰瑕不掩瑜,前者是为了让电视剧情节更好看,也反映出慈禧这个人的政治手腕(电视剧里说,醇亲王是被慈禧吓死的。在历史上,醇亲王确实也很窝囊,还有人说他最后是被慈禧毒死的)。
后者,则是反映日本人在近代为何能打败庞大的清王朝,并成功的学习西方的军事、政治,最终走上扩张之路的。
第二,则是在保证历史真实的情况之下,把故事写得既精彩又好看。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历史剧,被人吐槽胡编乱造?原因就是,真实的历史可能并不精彩,或者因为人数众多,不容易凸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得不进行虚构和杜撰。
像《贞观之治》这部电视剧,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符合历史的电视剧,但也被人吐槽拍得无聊,看着像纪录片,远没有完全杜撰的《贞观长歌》受欢迎。
《走向共和》则完全打破了历史真实与故事精彩的矛盾,里面每个人物,比如李鸿章、袁世凯、慈禧、光绪、孙中山等都被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你看了就不会忘记。
我认为,这得益于导演张黎的拍摄手法。张黎喜欢用特写镜头,展示人物的细节,从而反映出他们内心的变化。
此外,则是编剧通过故事选择,在选择史料方面,非常高明。每一个情节合理的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让这部剧变得高潮迭起。
当然,我要说,这部电视剧的前26集(义和团运动之前),也就是盛和煜的本子要比后来的编剧柳建伟写得好。但是,正是由于盛和煜写得速度太慢,张黎才不得不让张建伟写作后半部分。
张建伟后期的本子,虚构成分就开始变多(比如,虚构了罗文和记者田沫的爱情)。
第三个,我觉得是这部电视剧内涵深刻,为历史人物“翻案”。我一直觉得,如果这部电视剧放到现在来播,肯定会被各种骂。因为它完全是在长西方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在晚清部分,这部电视剧完全展示了清朝官员的腐败与贪婪,为了一己之私而不顾国家的命运(比如,黄瑞兰贪污海军经费,在炮弹里面装上沙子)。
日本则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天皇甚至还拿出皇宫的预算购买舰船。
电视剧里,展现的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物,都变得比之前正面。比如李鸿章,一辈子希望国家富强。但是政治腐败,自己无能为力。
袁世凯之所以最后当了皇帝,搞洪宪帝制,完全是被自己的儿子欺骗等等。这些说法,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无法接受。这也是这部电视剧后来被骂的原因。
我觉得,《雍正王朝》在反映现实和故事情节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雍正王朝》是根据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小说改编。这部电视剧杜撰的成分较多,因此,我一直说,这部电视剧不能当作历史来看。
但是,它却有着现实的意义。这部电视剧是1999年播放的,当时,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很多国企进行改制,裁人。
因此,很多工人“下岗”失去了工作,开始产生怨言。这部电视剧展示了一个作为改革者的雍正,面对巨大的反对浪潮,初心不改,拼尽全力也要进行改革(摊丁入亩、“乡绅一体纳粮”),就如同主题歌所唱“也难料身后骂名滚滚来”)。
此外,它还是宫斗剧的鼻祖。《雍正王朝》前半部分展现“九王夺嫡”,皇八子胤禩、皇四子胤禛争夺皇位,每个人的手段都极其高明,层层布局。
后来的“宫斗剧”,无不是在这部电视剧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后来的“胤禛热”也完全是这部电视剧引起的。
下面再说一下《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展示了政治家的手腕,也让剧情不断翻转,超人意料大明王朝也是由张黎导演的(其实《雍正王朝》也有张黎参与)。
这部电视剧的故事完全是杜撰的。但是,故事确实非常好看,可以说是把嘉庆皇帝、严嵩、胡宗宪、海瑞、杨金水等人写活了。
这部剧的故事完全是在不停的反转。人们都以为嘉靖皇帝只是一个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皇帝,但是这部剧却写出了,朝臣之间的争斗完全是在皇帝的掌控之下。
嘉靖对严嵩的处理,不是因为它贪污,而是因为它后来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欺骗自己等等。揭示了皇权的可怕,也揭示了古代王朝的残酷。
最后说一下《康熙王朝》。
这部电视剧我认为,是既歪曲史实(还打着历史剧的旗号),故事又夸张不可信。这部剧虽然也称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但是除了一些人名之外,并没有借鉴什么。
电视剧里面掺杂了太多的爱情故事(比如苏麻喇姑和伍次友、康熙的感情,康熙和朱三太子的妹妹紫云的感情),历史故事编纂得也不好。如康熙擒鳌拜,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政治智慧,感觉就是一群布库和鳌拜打了一架就结束了(历史上,康熙擒鳌拜,还是用了很多智慧的)。
故事编的很假,人物之间的矛盾似乎也可以让人一眼看清。
这部电视剧当时之所以能火,除了陈道明等演员演得出色之外,就是场景很华丽,战争场面很精彩。
因此,我对这部剧评分最低。
misschen
《雍正王朝》是一部拍得非常精细的电视剧,刻化人物极其深刻。在康熙行围发现太子阴私一段中,可以揣摹出二个穿插在剧本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人物,一个是德愣泰一个就是图历琛。德愣泰从剧中的反应来看,应该是倾向于老八的人,并且不见用于太子。作为康熙御前带刀侍卫,常伴御前对朝廷之事有想法是取死之道,对朝廷之事没想法同样是取死之道!是不是很矛盾?但德图二人能做到见用于天子,游离于百官阿哥之间的分寸这点道行还是有的。怎么做的?德在这一段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下阴手。何以见得?德图二人做到统领御前侍卫自然是一步步升上来的,非经磨砺不得见用这个没问题吧。那么,要做到平衡百官阿哥又见用于天子,两眼一抹黑行不行?自然是不行的,那要怎么做?自然是广布耳目拉拢打探,各种阴私之事了然于胸方可湍流行船险而不危了。因此,德在这段中提醒康熙别去了的做法就有疑问了!如果要保太子,引走康熙才是正确的做法。而图呢?尿遁!什么意思?很显然就是自保之举。那图为什么又要下重手杀何柱呢?自然是体意天子之选,得保太子不扩大这次的惊天之密。何解?拿何柱是康熙下的令,“失手”死了何柱在康熙看来是为盖皇家阴私的忠心之举,而在太子经了解分析看来又是维护之举。太子多年储君自有情报,德下阴手虽巧合也必见疑于太子,图杀人灭口自然合了太子心性。于是,后面的肖图兴事件,图给八阿哥下阴手就顺理成章了。虽说图不见得是太子的人,但侍主以忠图比德来得高明,因此,该剧后面只见有图不见有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做人难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不小心就要粉身碎骨,家道中落,就由不得隆科多不暴喝一声难做人了!《雍正王朝》是一部难得的描述人性的好剧,深刻而内敛。比甄嬛传这种所谓的宫斗戏强上百倍!《雍正王朝》才是真正的宫斗戏,当然是男人的宫斗戏,地残忍了百倍。
KingKilled
这四部历史剧,应该可以代表国产历史剧的最高水准了。
四部都算精品,但各有偏重。如果单纯从深度来说,我认为,最深刻的是《大明王朝1566》。
有最深,就有最浅。最浅的,应该是《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一部爽剧,讲的是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在这部电视剧里,康熙近乎神,一路冲锋,很少遭遇真正的阻碍,直至爬上山顶,傲视苍穹。
爽是爽了,但有点过。感觉这个电视剧的核心目的,就是吹捧康熙。
同样是辫子戏,《雍正王朝》就要深刻一些。因为它表现了皇帝的“难”。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皇帝其实也不例外。只有爽,那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中必然有难处,皇帝也不例外。
这部剧里的康熙,不再是神,而是变成了一个烦恼的老头儿。他为了摆平那群如狼似虎的儿子,大费脑筋。
而雍正皇帝,不仅走上皇位的过程不容易,当了皇帝之后,依然不容易,要面对诸多困难。
有了这些难处,就有了痛感,也就有了深度。
在这方面,《大明王朝1566》走得更远一些,它不但表现了皇帝的难,也表现了大臣的难,表现了太监的难,表现了所有人的难。
《大明王朝1566》深刻地刻画了人性。而人性是复杂的。所以,嘉靖皇帝不再是简单的昏君,严嵩不再是简单的奸臣。所有人都从脸谱变成了活生生的人。
因此而深刻。
《走向共和》的导演,也是《大明王朝1566》的导演。要说深度,《走向共和》也很深,但它深在理念。
《走向共和》推翻了诸多已有定论的人物形象。比如慈禧,比如李鸿章,比如袁世凯。
它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原来面目。但具体到刻画人物的复杂性,它明显不如《大明王朝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