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

提到的作品

[作品]苏德战争

1940年,当阿道夫•希特勒决心要把苏联作为政治和军事因素从欧洲清除掉的时候,他曾设想在一次为期十周的夏季决战中将它一举灭亡。这场决战,从欧洲迅即蔓延为世界大战,成为近代战争史上最凶残、最野蛮的一次。...

艾伯特·西顿

最新跟帖
狐狸控

狐狸控

苏德战争中德国的失败最大的根源就是自己的盟友意大利拖了后腿,至于为什么我们这样说,这都与德国的一个计划有关。

苏德战争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上欧洲战场上最精彩的一部分,同时德国在苏联战场上的失利,也改变了欧洲战场上的走向,并在这场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的转折点,最终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同盟国。

苏德战争的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战争进入冬季,德国准备不足,最终没能突破苏联的防线。

推迟的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德国针对苏联的作战计划,因为希特勒希望能够拿下乌克兰和苏联,从而改变德国现状。

一、改善德国出现的劳工短缺的现象;二、从乌克兰这个粮食大国获取便宜的粮食;三、占领苏联从而补充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四、孤立英国,使得欧洲战场再无英国可以依靠的对象;五、最重要的是苏联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德国希望得到的。

就是这样诱人的条件,让很多劝希特勒先消灭英国再进攻苏联的人,也无法彻底说服希特勒放弃执行这一计划,而这一计划本应该在1941年5月中旬开始实施,并在冬季到来之前消灭苏联红军。

计划布置的非常不错,但是失败的根源来了——意大利。

意大利1941年初在希腊的失败,使得德国不得不在1941年4月初发动巴尔干战役,而这一战役的打响,最终影响到了苏德战役顺利进行。从而埋下祸根。

而就是这一推迟使得德国在苏联最终只能接受失败。

推进速度过快使得后勤计划无法跟上

德国闪电战世界闻名,但是这一战术的背后考验着该国强大的供给线运输能力,在二战的最开始,德国因为准备充分,使得闪电战的效率极高,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可是在苏联战场上,德国的供给能力却没能禁受住考验,在战争的初期德国三个方向的集团军,从不同地区出发,而这三个方面的集团军仅德国一方就高达143个师的兵力,再加上盟友的参战,德国和其同盟友军的共出动了181个师,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550万人。

这样庞大的队伍,依靠德国的供给线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不仅是苏联的道路糟糕情况,还有苏联铁轨与欧洲其它国家不匹配的情况,使得后勤部队无法跟上,从而拖慢了德国闪电战的速度。

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进入冬季之后,德国开始遭受寒冷的侵袭,很多人都在说,苏联有着茂盛的森林,德国军队为什么不用树木取暖呢?

我们一一分析其中的原因:

冬季的来临

巴巴罗萨计划实施时间是最适宜德军作战的春天,而夏天也不影响着德国的推进,而秋天的到来,使得秋雨不断,苏联的道路变得泥泞,德国的坦克甚至会因此陷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德军推进速度,再加上后勤无法保证,让德国速度变慢,苏联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而秋季的到来,同时也暴露出来了德国并没有针对苏联的秋季和冬季气候作准备,可说这时的德国首脑们才意识到,气候可能会影响着战局。

尽管已经意识到,气候开始逐渐变冷,而希特勒也下令紧急增加过冬的衣物,但是无法运输到前线士兵的手中,也成为了很大的困难,难怪德国陆军的军需部门将军爱德华·瓦格纳宣称:"我们已经到达人力和物资资源的极限了。我们即将面临寒冬的危险威胁。"

而这一句话也印证了,德国注定度过一个困难的时期,冬季的到来使得仅仅穿着夹克的德国士兵无法忍受,很多德国士兵为此把报纸塞进衣服里,以抵挡严寒,但是1941年的苏联,迎来了十几年不遇的寒冷冬季,很多地方的气温最低已经低到-30度了。

苏联的准备

苏联没有想到德国的推进速度会这么快,但是斯大林却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于是在命令人们撤退之时,把能带的衣物都带着,不能带的就烧掉;而取暖物品也一样,这让德国士兵所到之地,没有衣物和燃料进行取暖。

最开始的夏季和秋初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来到秋末和冬季的时候,寒冷的德国人已经没有东西可以取暖了。

很多人会说,苏联树木那么多,砍下来取暖啊!

这是不实际的,第一:苏联在撤退时,能直接烧的树木已经没有了,而去伐树这一点并不现实,因为刚伐的树木是湿的,无法点燃的;第二:作战的士兵,总不能一边取暖一边打仗吧。

所以德国士兵看着眼前的树木无奈,因为他们想要引燃这些湿的木材就必须要借助更加宝贵的汽油来做引火,这显然是不实际的。

在苏联战场上,希特勒没有吸取当年拿破仑的教训,致使德国先进的武器在苏联寒冷的冬天无法正常使用,而德军士兵,穿着单鞋,踩在可以淹没膝盖的雪地上,而身上的单衣,也无法阻挡寒风的侵袭。

希特勒最终在苏联战场上吃了亏,虽然德军硬挺着跟苏联持续战斗近乎四年,但战争开始的准备不足和低估苏联士兵的作战能力,也是最终失败的原因。

德国在苏联战场上冻死人数高达十几万,而苏联在打扫战场时都不得不派出近5000人的部队处理德军尸体。更糟糕的是,就在同年12月,美国加入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变得倾斜。

抬头

抬头

莫斯科的冬天可以说是一个战争史上的BUG,拿破仑、希特勒两位统治者先后征服了欧洲,但是都在莫斯科的冬季折戟沉沙。真的是装备不行吗?未必吧。二战时的德军战斗力非常高,装备精良,在苏德战争时战绩显赫。基辅之战,一战就打报销了苏军第5、21、37、26集团军,第40、38集团军被重创,大约有65万红军被俘虏。

德军能打赢战争,但是德军征服不了气候。凛冬降临,德军在莫斯科冻死数万人,冻伤者不计其数。那么好奇的网友就提出了一个灵魂级问题-“德军为什么不烧木柴取暖”?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挺有意思的,莫斯科周围确实有树木,为什么德军为什么不烧哪?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因。

1:莫斯科到底有多冷?

第一个抱怨莫斯科冬天冷的应该是一线士兵,但是第一个埋怨莫斯科冷的将军是德国第二坦克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古德里安认为如果不是这个该死的冬天,那么在11月德军就可以在克里姆林宫举办庆功宴。但是因为这个该死的冬季,德国的坦克深陷于雪地里,而且严寒导致燃油无法解冻,大炮也无法开动。坦克、大炮,这两大重火力武器不能使用,严重削减了第二坦克集团军的战斗力,所以古德里安对莫斯科的严寒抱怨是很大的。

但是古德里安抱怨的莫斯科冬天并不能算是严寒,只能说是常规的寒冷天气,甚至还不能说是寒冷。因为在莫斯科这种地方冬季零下十几度以及几十度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而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室外温度是在零下三度到零下十度左右,这种温度怎么能算严寒呢?如果这种天气算严寒的话,那么零下几十度的天气算什么?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吗?可能是德国人并没有感受过莫斯科的冬季,他们觉得这已经算是严寒了,但这才是刚刚开始。

1941年12月5日,莫斯科的温度开始大幅下降,一度降到了零下40-50度。德军彻底绝望了,他们已经懵的不能再懵了,零下十几度就是严寒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莫斯科的冬季会下降至零下40多度。这个温度对德军的影响有多大?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在致命决策中提到了:希特勒已经意识到,部队在雪地上的撤退将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我们的军队将重蹈拿破仑军队的覆辙。这个温度让希特勒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苏联红军开始大反攻。

2:干柴才能烈火

首先一点,莫斯科周围有树木的消息不假,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你们知道干柴为什么叫干柴吗?因为木材里面有水分啊,如果不晒干,那么就无法使用!无法燃烧!什么叫“干柴烈火”?如果没有干柴,烈火怎么点燃?难道先用燃油把木材烤干,然后再做木炭吗?那tm直接点燃油多好,还点什么破木头啊。

我们对冬天的第一印象就是雪,莫斯科的雪更是让人绝望,你觉得在雪地里面的木材能点燃吗?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是感觉到网友们已经脱离了现实,我在穿开裆裤的时候就知道点火要找点干的,而不是找泡在雨雪中的木材。到了2020年,竟然还能有网友提出这个问题,我是真的意想不到,我打死都想不到一个小小的中文互联网能诞生出这么多的卧龙凤雏。

3:德军的御寒手段

1:点火

点火是御寒的最佳手段之一,虽然当时的木头点不燃,但是燃油、汽油能点燃。可能会有人说燃油点完之后,坦克怎么办?汽车怎么办?我只想告诉你,人死了,留着任何东西都没有用,所有的前提都是要人活着。就如同现在,你告诉我怎么办?把燃油放在坦克里,然后人活活的冻死,等苏军过来的时候开着你的坦克向德国开进吗?

这点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苏德战场时德军点燃燃油来御寒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当然了,燃油也不可能全天点燃,因为他也没那么多燃油。可能也就是说对一些伤兵或者是实在冻得受不了了,点一些燃油,全天点燃的燃油是断然不可能的。

2:赶制棉衣

另一点就赶制加厚的棉衣,天气冷我们就多穿一点,那样就能做到御寒了。当时的德国,不,不能说当时的德国,二战之后的德国就已经开始逐渐的放弃轻工业,国家向军工发展。德国的军事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在做衣服这一方面就不行,而且你就算在后方做了,你怎么运到前线?当时仅有不多的燃料、运输能力都是优先运送食物、军火,棉衣这种东西虽然赶制了,但很多的时候前线德军还没有配备棉衣就死了或者已经败退。

3:提桶跑路

冷的受不了就跑呗,干不了就提桶跑路。冬季降临后,苏联红军开始大反攻,德军也有了理由开始战略性撤退(提桶跑路)。别把人看的太高了,人也是会感觉到冷的,德军并不是战争机器,他们也是有感觉的。虽然希特勒一再下令坚守、坚守、再坚守,但是前线的德军在苏联红军的反攻、冬季温度的双重压力下,节节败退。

Nana

Nana

1941年5月,德国集结550万大军,向苏联发动了闪电袭击。在战争开始的头几个月,德国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苏联防线。同年9月底,德国发动了攻占莫斯科的“台风计划”,苏联首都已经危在旦夕。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41年的苏联,却迎来了近三十年最极端的天气。在入冬之后,莫斯科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了恐怖的零下四十度。大量德军士兵缺少冬季棉衣,他们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断地看着战友冻死在自己面前。

天气因素严重影响了这场战争的走势。德军像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一样,最终迷失在了莫斯科的寒冬里。

(冰雪中的德军)

那么,明知道莫斯科的冬季寒冷无比,德国方面为何不提前准备棉衣呢?

作为一名志在称霸欧洲的独裁者,希特勒不可能没有参考过拿破仑的失败事例。他之所以没有特意准备棉衣,实际上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莫斯科本应该在冬季之前被攻破。自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德国大军分三线入侵苏联国境。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再加上德军的闪电战术所向披靡。德军在短短一个星期之内,就深入了苏联国境近600公里。

在战争进行到第四个月时,战略重镇明斯克和基辅相继被德军攻克。尤其在基辅战役中,斯大林的一意孤行使得苏联军队遭到了德军的全面包围,最终苏军65万人遭到俘虏。此战之后,德国陆军大获全胜,苏联被攻陷看起来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接踵而至的胜利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在他看来,只要德军正常发挥,一定会在冬季来临之前攻下莫斯科。此时若是准备棉衣,反而会降低军队的士气。

德国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如莫斯科接近北极圈,但到了冬天同样是非常寒冷的。根据德国当局记录,德国冬天最冷时会达到零下十度左右,德国军队也一直都有准备冬式军服的做法。

(苏德战争)

为了迷惑苏联,德国曾在启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专门“不小心”流露出了一份德国1940年到1941年上半年间的羊毛制品产量报告。该报告显示,德国的羊毛制品产量并没有上升。也就是说,德国有很大可能不会在1941年进攻苏联。

尽管最终成功误导了苏联人,但德国的报告却并没有作假,他们是确实没有特意赶制任何冬式军服。在希特勒本来的计划中,军队中常备的几十万套冬式军服是足够攻下莫斯科的。但在拿下基辅之后,希特勒秉着“兵贵神速”,在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的原则,优先将大量的武器、弹药、食物等物资运送到了莫斯科城下。

然而在这段期间,苏联又进入了秋季多雨的时节。当时苏联国内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并且公路也大部分是土公路。德军运送物资的部队陷入泥泞的道路中,补给速度大大下降。再加上莫斯科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抗争的决心,战争最终被拖入冬季,德军开始陷入了被动局面中。

在严寒侵袭德军部队后,再想要运送棉衣,已经为时太晚了。

(斯大林旧照)

那么,既然没有棉衣,德军为什么不烧木取暖呢?

寻求温暖是人类的本能,如果可以砍树烧木,德军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那样做。但可惜的是,早在德军赶到莫斯科之前,苏联军队就已经让莫斯科周遭的百姓进到城中避难。同时,斯大林还下达了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可用物资的坚壁清野战术。包括柴禾在内的可用资源,均被转移到了莫斯科城中。等德军到达莫斯科附近后,他们便陷入了无柴禾可烧的尴尬境地中。

有人不禁会产生疑问,难道苏联人把莫斯科周围的树林都砍伐光了不成?要知道,苏联国土面积庞大,当时莫斯科附近一带更是有广泛的植被覆盖。苏联人要想砍光所有树木并运送到城里去,这是一个何其浩大的工程?

苏联是否真的砍伐了莫斯科周围的所有树木,目前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证实的是,斯大林当时是实实在在地下达了坚壁清野的命令。

或许德军在严冬中也曾砍伐过树木来取暖,但树木毕竟是一次性消耗品,一片森林又能为德军多少部队供暖呢?

在种种意外中,德军最终兵败莫斯科。而这次的失败,却成为了苏联命运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苏德战争》)

茂茂爱长安

茂茂爱长安

提出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你没有生火经验,觉得生火无非就是找一些木头点着就是。然而,事实上生火的难度比我们想象宗的要大。

正常的野外生火需要把木头一层一层由低到高地垒起来,之后在木堆地下放一块固体酒精,点着固体酒精要燃烧10分钟才能把附近的木头点着,如果放的位置不对或者太小,那压根点不着木头,而把整个篝火点起来至少要半个小时。

此外,点燃篝火不光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上面说明的情况是在从户外用品店购买好的,烘干了水分的劈柴。而在苏德交战的地方没有户外用品店给他们那些容易点着的劈柴,苏联那个地方能遇到的基本上都是覆盖着积雪的松树。

如果德军想点着篝火,就需要先把松树砍倒,再把树劈成合适的尺寸,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这些积雪覆盖的树即便劈好了,也是湿柴,而湿柴是点不着的,除非你把它烘干,而你想要烘干就得先有火;而你想点火,就得先烘干劈柴,这是一个死循环。

德军不是猪,他们当然明白用树木取暖效果很好,但在那种冰雪覆盖的地方点火何其困难。因此当时的一个德军将领才会说“俄国人可以用一个破汽油桶做一个很好的取暖炉,而我们只能无意义的烧掉高贵的汽油取暖。”

我们要知道,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依靠机械化行军的部队是不会把汽油这样浪费的,他们是实在无法生火,才烧掉汽油。而一旦把汽油用光,对于现代化军队来说,只能在茫茫的大学中徒步行走。

此外,在德国我们的父辈里面有个片段:弟弟在抽烟的时候,被身边的人警告不要抽烟,然后弟弟不停,随即就招来了苏联的火炮覆盖。在战场上抽烟这种小动作就有可能丢了性命,更别说几万的德军在那边生篝火取暖了。

战场行动中大家都是出于隐蔽状态,就怕对方发现自己的藏身之处找来炮火,双方都出于十分紧张的状态,稍微有点动静二话不说先用机枪扫射一遍。你说突然对吗有几十团大型篝火升起,有人在那边取暖煮饭吃东西,这不是明显觉得自己太命长了吗?

再说了,整个东欧平原就是个大草原,别说树了,矮一点的灌木都找不到。烧掉汽油实在是没办法了,德国的石油本来紧张的要死。不然1944年小胡子也不会拼了命也要保护罗马里亚和匈牙利,为的就是他们的油田,德军拿出一点汽油取暖已经是冒着被枪毙的危险了。

为了取暖把汽油用光了,汽车、坦克、摩托车队会十分亲切的问候他们的家人。没有了汽油的坦克和装甲车跟破铜烂铁没什么区别,进攻苏联靠步兵跟人家的坦克打吗?

C_小pan

C_小pan

苏联战场上,德军势如破竹的攻势被一场早到的大雪给遏制住了,德军的士兵冻死的人数不断地增加。即便如此,借他们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燃烧树木取暖,那可是会出人命的事情。

早在德国将帅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拿破仑在俄国遭遇的严寒天气,希特勒希望德军能够在冬天来临之前攻下苏联,于是德军的战前准备都是按照冬天前攻下苏联而准备,他们没有赶制过冬的棉衣。如果按照德军前期的攻势,他们确实能够在冬天来临前拿下莫斯科,可惜1941年俄罗斯的初雪来得太早了,一下子打乱了德军的计划,包括后勤计划。

德军战前会议的时候,希特勒明确指出,德军在冬天来临前,至少要打到伏尔加河,这样才能确保战争开始后,柏林与西里西亚工业区免遭苏联报复性的轰炸,而后备军总司令弗罗姆立刻报告了后勤补给的难度。弗罗姆告诉希特勒,德军按照希特勒的计划实行攻击的话,这段攻击区域无法靠铁路进行补给,只能靠汽车,而德国国内的燃料储备严重不足,汽油储备只有3个月,柴油储备只有1个月,提供给机械部队后,留给后勤部队的燃料少之又少。

弗罗姆早早提醒过希特勒,但是希特勒被前期的胜利冲了昏头,他对于在冬天前攻下苏联抱有绝对的信心。1941年10月6日,俄罗斯的初雪来临,此时德军正在对苏联进攻总攻击,这场初雪比往年要早,如果不是初雪提前的话,苏联的莫斯科城真的可能会被德军攻下,仅仅只是差了二十天的时间而已。

初雪到来后,俄罗斯的温度降低到了零下,身穿夏装的德国士兵在严寒中冻得发抖,但是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后勤送上棉衣,他们根本不敢生火取暖,这件事情关乎到性命。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时,斯大林实行了“空室清野”政策,他要求莫斯科城区域内的大批民众转移到后方,转移的时候必须带走一切物资并烧掉房屋。绝大部分的民众转移的时烧了自己的房屋,只有个别民众舍不得烧房子,但是屋内物品全部被带走,包括柴火在内。

德军如果要生火取暖,只能是砍伐莫斯科城外已经被苏联砍得所剩无几的树木后,燃烧树木来取暖,可是这个方法当时真没人敢用。俄罗斯大雪来临后,紧接着雨季也来了,要想让潮湿的树木燃烧起来,唯有淋上汽油或者柴油,德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在苏联土地上推进,完全是靠机械部队的力量,汽油和柴油是机械部队的“血液”,如果拿来生火的话,他们会被希特勒枪毙掉。

当大雪来临后,希特勒虽然知道前线的士兵在面临着严寒的伤害,但是他没有要求前线部队停止进攻的意思,他在不断地催促前线部队向莫斯科城发动攻击。严寒之下,汽油和柴油被冻得黏稠起来,如果用来燃烧树木取暖的话,需要用的量会比平时要多,这肯定会造成机械部队缺乏燃料而战斗力削减,那么德军战败的可能性几乎高达100%。希特勒战后要是知道德军军官让士兵用汽油和柴油来燃烧树木取暖,那他会送这些军官上军事法庭,等待这些军官的命运只能是枪毙。

即便希特勒放弃进攻计划,允许前线德军能够原地休整,那么德军军官也不敢让士兵燃烧树木取暖,因为这会召来苏联飞机的疯狂轰炸。莫斯科战役中,朱可夫元帅手下一共有677架飞机,他们仅仅在初雪到来的十月份就出动了2.6万次。如果德军以汽油和柴油来燃烧树木取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光源和浓烟会暴露德军的驻扎地,苏军的轰炸机会借此对德军的指挥系统进行空中打击,没有军官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而且指挥系统被摧毁,德军可能不战自溃,几十万人会被苏联歼灭掉。

雨雪交加之下,只有用汽油和柴油才能让树木燃烧起来,可是这样机械部队的战斗力会削弱,如果因此而战败的话,希特勒真的会把同意士兵这样干的所有军官枪毙掉,即便希特勒不枪毙他们,他们也难逃追踪烟火而来的苏军战机的轰炸。横竖这件事情都关系到自己的生命,没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我期待着你点击关注,欢迎留言交流】

乔腾

乔腾

纠正一点,二战苏德战场莫斯科郊外就冻死了17万德军,德国在苏联几百万军队,可不仅仅是冻死这么点人,因极寒天气被冻死的德军上百万,远远超过了战斗减员。德国为什么会冻死那么多人?难道前期没有准备越冬吗?烧木头取暖可取吗?

德国为何会冻死那么多人?冬天的苏联有多冷?

德军的狂妄导致了德国人在对苏作战的时候低估了苏联的抵抗意志,以至于在冬季之前没能达成攻下莫斯科的战略目标。为什么说德军狂妄呢?确切地说是希特勒狂妄,因为德国在横扫欧洲和前期攻打苏联的时候,取得的战果太辉煌了。辉煌到德国以为除了德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军队都是纸糊的。只要德军下达攻击命令,苏联那些个方面军,集团军要么被全歼,要么被俘虏。所以德国人在进攻莫斯科的时候认为战略目标很容易达成,所以就没有准备大军越冬的物资,当战争到了冬天的时候,德军士兵可是穿着秋装在作战,一个寒潮下来,德军会因为冻伤成建制的丧失战斗力。比如说在对莫斯科最后的进攻战中,德军一个集团军无法突破只有300人防守的阵地。主要还是恶劣天气造成的战斗减员严重,武器坦克等无法启动,大炮的光学瞄准设备也失灵了。

当德军在1941年10月份进攻莫斯科的时候,莫斯科开始进入了冬天。挡住德军进攻的最大敌人不是苏军,而是严寒。在10月6日的夜晚,下了当年冬季的第一场雪,此时的温度还没有零下,所以雪花很快就融化了。不过融化的雪花带给战争双方的是泥泞的道路。这对于进攻一方是极其不利的。

11月7日开始,德军因为严寒开始出现严重的冻伤。11月12日,气温开始骤然下降到零下15度,11月13日气温继续下降到零下22度。此时的德军冻死的并不多,但是因为冻伤造成的减员特别严重,大概一个连队就有50人以上因为冻伤减员。到了11月17日的时候,德国陆军冻伤减员开始扩大,每个团可参加战斗的人员不足400人。到了12月份的时候,气温再次下降到恐怖的零下50度。莫斯科的冬天达到了泼水成冰的寒冷状态。而这个时候的德军开始大量被冻死。因为这时候德军并没有得到军装补给,很多士兵还穿着单薄的裤子。在莫斯科战斗结束之后,德国在莫斯科郊外共损失30万人,其中冻死人数高达17万,由此可见,莫斯科的严寒有多么恐怖!

德国难道没有准备越冬物资吗?德国当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几百万军队生产棉衣应该是很轻松的!

德国并非没有准备过冬的棉衣,不过战争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棉衣看似是最紧缺的物资,在运输的过程中不得不给装备和武器让路。以至于德军在战场上大量冻死的时候,棉衣还没有运输到前线部队,这是怎么回事呢?

德军原本估计在冬季来临之前,德军就可以顺利地拿下莫斯科。所以前期是真的没有预备越冬所需要的棉衣的。结果是德军中途去攻打基辅了,耽误了时间,所以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冬天已经来临了。德军情报和气象部门早在9月份的时候就给过德军大本营建议,必须要储备过冬的物资预备冬季战役,可是德国最高统帅部根本没有当回事儿,固执的认为自己的军队可以打下莫斯科。

当10月份开始之后,泥泞的道路开始极大的阻碍德军的物资运输。当气温下降开始,前线其实对后方就发出了棉衣的调拨请求。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棉衣制作好之后堆在后方的库房里等待运出。因为运输部门没有那么大的运力,只能先运输军事装备,武器等给养给前线的部队。而前线部队最需要的棉衣却被大本营认为是不那么紧缺的物资。这一愚蠢的操作最终坑苦了前线的德军士兵,他们不得不冒着零下50度的严寒,穿着单衣去跟苏联军队战斗。结果可想而知,不要说打仗,这么低的温度活下来都是困难的!

被冻死那么多人,为何不燃烧树木取暖?燃烧树木取暖可取吗?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俄罗斯小伙的车坏在了荒野之中,最终被发现的时候,冻死在了郊外。很多网友就在下面评论说为什么不烧木材取暖呢?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和德军的境况很相似?为何德军冻死也不烧木材取暖呢?

战争分为前线和后方的区别,前方战士位于阵地最前沿。当预感到德军无法攻克莫斯科之后,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就地构筑阵地固守。这就是当时德军的部署。后方负责后勤补给的军队当然可以想尽办法取暖,不要说烧木材,就是将苏联老百姓的房子烧了也是可以的。可是前方阵地的士兵是不能烧木材的,即使被冻死也不能烧。

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燃烧木材固然可能不会被冻死,但是燃烧的烟会暴露德军的位置。只要苏军对着烟开炮,保准一打一个准。德国还没有被冻死,首先就会被苏联的大炮给炸死,要知道,当时的双方阵地是很近的,二战莫斯科郊外后期进行的实际上是一场守望可见的一战时期的阵地战。第二点原因是前线没有那么多的木材可以供德军砍伐。要知道,莫斯科战役仅仅损失的德军就有30万人,部署数量肯定比这个还要大,这么多人挤在莫斯科郊外,去砍伐树木的话有那么多树木吗?再说了去砍伐树木的话,谁去防守阵地呢?

德国统帅部的狂妄才是德军在前线大量被冻死的直接原因。如果早早听从情报部门的建议提前预备过冬的物资,德军在前线怎么可能败得那么惨?怎么可能会被送死那么多?当严寒来临的时候,后方士兵怎么着都不会被冻死,可是前线士兵根本无法获得温暖,烧树木取暖不可行就在于暴露位置,与其被炸死,不如在阵地上冻着更舒服!

Stefanie Fu

Stefanie Fu

其实人在求生欲望很强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干得出来的,德国军人也是人,但是无奈条件不允许,只能是活活的被冻死,想想一眼望去都是绵绵不绝的大雪,周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连树根都被士兵给刨出来吃掉了,树木更是找都找不到,就算可以找到,在零下三十度的温度下面,能不能烧着还真的是一个问题,除非用汽油,估计在那种温度下汽油都已经冻住了。



关于苏德之间的战争,很多人一直认为天气是苏联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而不是苏联军人的奋勇拼搏,很显然这是错误的看法,首先德国因为战略部署上巨大的失误才会造成久战攻不下苏联,这样的失误是致命的,其次苏联一直都在顽强的抵抗,这为苏联争取到了太多的时间,不然根本不可能可以拖到那么恶劣的天气。



德国一直把自己的闪电战当做招牌,但是在打苏联的时候,很显然这样的战术没有发挥的很出色,当初希特勒定下的计划就是在入冬前拿下苏联,时间拖得越长对德国越是不利,但是大战之初德国的重心似乎就错了,德国不是先集中兵力直接打莫斯科,而是兵分三路,一路打圣彼得堡,一路打莫斯科,一路打乌克兰,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乌克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处遇阻,就导致处处艰难。



曾经有人建议放弃乌克兰,直接打莫斯科,但是德国并没有采纳这建议,最后就导致德国战线太长,最后被拖死了,而苏联呢?更是举全国的兵力去抵挡德国的进攻,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策略直接把德国人的后路都给斩断了,苏联在大战前把很多地区的居民都战争前线往后迁移,不给德军留下一砖一瓦。



很多人就问,德国在打入苏联之后为啥不去烧杀抢掠呢?因为苏联对居民的迁移,导致德军所到的地方一片凄凉,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更加不要说抢农民的食物了,而当时的德军就算是抓到了苏联的俘虏也是直接放了,因为俘虏跟在后面还要给他吃的,自己人都不够吃,哪里还有多的给俘虏吃啊,当时的德军尸横遍野,连一个像样的躲避大雪的房子都找不到,更不要说烧树木取暖了。

rovingboat

rovingboat



苏联是个神奇的地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但,如果有别的国家胆敢来侵略,敢来抢占资源,那将会败得很难看。曾经的拿破仑倒在了这片土地上,二战期间的德国也一样倒在了这里。

二战期间,德国大军在1941年来到了这里后,在那个冬天被冻死了好几万人,为什么德国人不燃烧树木取暖?

可燃烧的树木并不多



德国希特勒的计划是,要在三个月拿下苏联大地。但,事与愿违,在1941年6月进入苏联大地后,就打得比较艰难,主要是进入了月季,道路泥泞不堪,德军的战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尽管如此,德军还是将战线不断地推进。可惜,雨季过后,冬天慢慢来了,而德国人过冬的保暖衣物并没有带够。由于进入太深,补给线又太长,后勤支援根本跟不上。

除此之外,苏联实行了“焦土政策”,能带走的全部带走,能焚烧地绝对焚烧,留给德军的物资实在有限,离莫斯科附近的树林基本被砍完了,想要长时间烧树木取暖,实在是不容易。

燃烧树木取暖,并不是长久之计



苏联属于绝对的北方,冬天的气温很多时候都在零下三十摄氏度以下,有时甚至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

这种天气下,德国人就近烧火取暖材料不够,远一点去烧火取暖,路途不近不说,一旦离开火堆,一样面临寒冷。在离莫斯科较远的地方烧火取暖,那对战争的胜利没有任何好处,毕竟是来打仗来的,不是大冬天找个地方来烤火的。

长期围着火堆不离开,除了消耗更多的补给和人的意志,基本上没有好处。难道一边烤着火,一边等着苏联大军来收拾?

没有什么比一人一套棉大衣更好的了,但是运输太难,德国造的170万套棉衣过不来。

一直燃烧木材供暖,会将所有的行为暴露无遗,这会成为苏联精确打击的依据



去打仗吧,苏联人民太顽强,实在难打;在莫斯科附近几百里就地烧火,材料不够;跑远点烧火取暖,已经取得的战果不保,而且燃烧产生的烟火,会精确暴露目标。

可以说,德国和苏联开战,战略策划完全不够,特别是希特勒的盲目自信,让“三个月打下来”,变成了“根本打不下来”。

也合着德国失败,先是雨季拖住了德国人的脚步,让“三个月打下来”变成了纯纯的笑话。好不容易度过了漫长的雨季,又迎来了让德军无法适应的冬季,曾经按三个月配备的物资,完全不包括冬季过冬的物资,德军怎么能不失败呢?



德国人不是不想烧木材过冬,战线附近材料较少,去远一点的地方烧火取暖,又要放弃已经取得的战果。德国侵略苏联,就是一个错误,除非物资准备实在充分,除非苏联人斗争意志非常薄弱,除非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否则失败不可避免。

lepaillon

lepaillon

在二战期间,本身德国突然转向,掉头向东攻打苏联是一个比较仓促的战略,毕竟两国刚刚在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那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然后纳粹希特勒就开始埋头打西方老弟,以闪电战打西方措手不及,最后把法国都给灭国了,所以德国的西进战略进行的非常漂亮。

但是面对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在海军势力比较弱小的德国面前,这是一个一时半会儿不好攻克的硬骨头,再加上在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坚强领导下,英国人民给予了顽强的抵抗,而且美国和欧洲国家也签署了大西洋公约,在不列颠空战之后,英国轻易打下已经不现实的情况下,希特勒又动了动自己的小脑筋。

那就是是向东攻打苏联。

攻打苏联其实是一个被迫之下的选择,在西线战士无法有进展的时候,德国需要有更多的物资和更多的方向,寻以便寻找到新的突破口,而攻击苏联是有优势的,一方面苏联经过斯大林的统治,重工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能力,而且还有乌克兰作为苏联的粮仓,高加索有欧洲最重要的油田斯巴顿还有相当大的煤矿,这些资源和生产线都是德国渴求的。

而且东线作战也可以迅速打通和东亚盟友日本的路上通道,形成更加坚强的战斗力。

而在战略考量上,德国统帅部也对苏联的战斗力做了评估,苏联的大清洗是导致德国下决心对苏联进行军事攻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苏联的大清洗之后,原本苏联重要的军事将领在残酷的内部清洗中已经所剩无几,战斗力直线下降。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苏联和芬兰的战争。1939年的苏芬战争,苏联虽然获胜,但是损失巨大,人员伤亡,高达上百万,德国统帅部认为此战充分暴露苏联军队,在大清洗之后战斗力极其低下,军队组织能力匮乏和指挥员素质极低,这些表现使得德军统帅部增强了对苏联战争的胜利信心。

仓促之间的巴巴罗萨计划

所以德国统帅部立刻做出了巴巴罗萨计划,德国轻率的计划,以其中300万优势兵力以闪电战的形式从三个方向实施,猛插占领苏联的重要城市,把苏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然后以空军大轰炸摧毁乌拉尔工业区。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德军过于轻率的完成了战略的制定,忽略了自己的准备力量以及苏联的抵抗能力。

其中尤其是应对苏联寒冬的恶劣天气准备仓促,又或者说,德军根本就是想着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在冬天来临之前就解决苏联,就是巴巴罗萨计划快速,狠辣的特点。

当然一开始巴巴罗萨计划确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突破,德军在一开始势如破竹,多线作战,一部直插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另一部光是基辅战役德军就歼灭苏军66万人,包围列宁格勒。

到9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联在斯大林的指挥下已经开始进行了有效的纵深型防御,并且斯大林决定,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极大激励了苏军的信心。

10月2日莫斯科战役正式打响,但是苏联已经进入了秋冬时节,对于苏联来说天气快速寒冷,非常有利于他们的防御,毕竟他们才是最适应苏联这种严寒天气的人。

德军在严寒来临之前,要快速解决战斗,所以加大猛攻,造成了苏联军队的极大伤亡,但是在苏联的顽强抵抗一下,甚至连德军的预备队都给耗尽了。

虽然德军的武器装备各方面都处于优势,是天气却站在了苏联这一面。数日的坏天气,让苏联的土路变成一片泥沼,重型武器无法使用,陷入其中不得动弹,11月份莫斯科气温迅速降到零下,地面的一切被冰冻住。一个月后天上飘下鹅毛大雪,积雪极深,最深处齐胸。

虽然德国有过对恶劣天气的预计,并且作为工业化国家,他们也很快做出了一大批防寒预暖的装备,他们还是低估了苏联那年的恶劣天气的苦寒。

1月3日,苏联第1次寒潮到来,气温骤降到7日,德军就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冻伤病员,到了13日,气温降到零下8度,到了12月更是降到了零下30度,后的结果是当时的德军在战后统计,死亡共50万人,光冻死冻伤的就有10万。

而对很多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苏军师团来说,这样的天气不过是家常便饭,他们手中全都是有着厚厚的防寒装备,而且武器都涂有防冻油,各种大装备也可以照常发动。

至于所谓的烧树枝取暖则更不可能了。

苏联在战争初期就开始迅速对德军实行坚壁清野战略,所有人员物资全面回撤,带不走的东西就烧了,所有的工厂房屋,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要带不走,全部被烧毁,一点也不留给德军,在这种大面积放火焚烧的情况下,别说苏联树木少,就算有森林也不够烧的。

而且在苏联那种严寒的天气下,现有森林可以用来砍伐生活,但是也只能保证他们在停下来的时候可以围炉取暖,但是如果打起仗来武器发动不了,士兵因为穿的过于单薄而没有开打就已经被冻死,再加上战场瞬息万变,一点火不就什么都被发现了吗?还有执行战术战略的可能性吗?

所以生火解决不了取暖物的问题,生火也解决不了这场针对苏联的战争,进行的太过仓促的问题,虽然德国统帅部看到了这个机遇,也制定了看起来很成功的巴巴罗萨计划,但是他们错误了估计了苏联的抵抗能力,也错误的估计自己的战斗能力,最致命的是忽略了战争的充足的后勤准备。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场战争德军根本就没有对后勤物资准备充分,就开始打仗,如果一路顺利还好,但只要遇见挫折,延迟进攻,则必败无疑。

wenter12

wenter12

当年苏联有三狠,一为斯大林的暴脾气,一言不合可以把西集团军司令巴甫洛夫给枪毙。二狠则是布哈林的脚步,当然这个是调侃。

第三狠则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当这三狠混合在一起,德军就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了,别说烤火了,就连口热和的热水都难喝到。

首先就是德军没有想到斯大林会硬抗下去,也就是说德军没能击垮斯大林和苏军的斗志,没有迎来和谈。

而在莫斯科会战中,整个德军又是被苏军牢牢给牵制住。虽说是德军兵临城下,可是苏联的增兵让德军各路不得不驰援。

等到莫斯科战役结束之后,德军又陷入了更加激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便是德军顶着寒冬开打的。

当时苏联奉行焦土政策,基本一点东西都不给德军留下,德军后勤线越拉越长,补给越来越困难,而天也越来越冷。

偏偏那些天西伯利亚寒流是一股接一股,基本没给德军一点修整的机会,最终德军也就在寒流的打击下寸步难行了。

而最致命的还不是寒冬,而是当时德军赖以机动的利机械化装备大部分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德军被驰援和撤退变得困难。

这个时候的苏军则在集中兵力准备攻取一点,也就是苏军的反攻并不是分散兵力,而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斯大林的暴脾气让苏军不敢懈怠,让苏军只顾着前进和进攻,士气高涨之下,德军迅速的土崩瓦解。

寒冬加上斯大林的暴脾气,让德军彻底走向了败退,恢复过来的苏军像是换了一支军队,一直推到了柏林城下。

worldwildwolf

worldwildwolf

1941年底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失败,不少历史学者将其归咎于天气原因,认为是寒冷的天气导致德军闪电战的战争机器熄火失灵,最后在莫斯科城下铩羽而归。但真实的状况是如何呢?

就从天气说起。

杨醒夫,中国人,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30年代末担任中共秘密交通员到苏联,曾经在苏联海军陆战队服役。1941年莫斯科战役期间,杨醒夫以少尉排长的身份参战。按照他的回忆,莫斯科战役德军进攻期间的最低气温是11月27日,零下17℃。但这属于气温骤降,降的快回升的也快。按照当时苏联人公布的这一阶段气象数据和后来西方人总结的,这一阶段的气温大概维持在零下3℃——零下11℃。而这个时间也正好是德军停止进攻、准备后退的时候(希特勒下达撤退命令是在12月6日,而德军部队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后撤)。并且按照杨醒夫公布的一个细节,在这个时期,不仅德国人受到严寒的折磨,苏联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冻伤现象十分普遍,就包括杨醒夫本人也出现过两脚被冻肿的状况。

因此,严寒并没有对莫斯科战役中的德军在进攻上带来多少麻烦,所谓被冻死冻伤的人应该是在德军撤退途中一些来不及带走的伤病员。因为按照苏联公布的数据,真正的严寒的是在12月上旬来临,气温骤降到零下20℃以上,最多时达到零下40℃,这才是真正的严寒。而苏军的反攻已经开始,并且作战部队大多换装完毕,硬着凛冽的寒风追杀德军。面对如潮涌动的苏军生力军,精疲力尽的德军哪里还能顾得上砍伐木材取暖,逃命才是上策。那些因为负伤或生病不能行动被主力部队遗弃的德军官兵,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被苏军俘虏、打死或躺在雪地上冻死。

所以,严寒对德军造成的损失不是在进攻中,而是在撤退中,准确的说是在败退当中。

TREE-GARDEN

TREE-GARDEN

诚邀,如题。德军在苏联的寒冷攻势中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那么他们为何不伐树取暖呢?小编以为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人之将死,肯定不会想到保护树木之类的环保问题。所以小编以为,德军之所以不砍树取暖原因只可能有两个——要么没树可砍,要么烧不起来。

实际上,苏联虽是冰天雪地,但是原始森林茂密,特别是松树还是很多的,木材来源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这是被雨雪覆盖的树木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实在难以燃烧。再者德军部队数百万,光靠树木实在是有点杯水车薪。德军想要胜利,只有快速解决战斗这一条路,这就是为什么德军不伐木取暖的原因啦,因为德军首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踏浪

踏浪

由于德军装甲集群在法国等战役中的辉煌表现,使得帝国大本营的高阶军官包括希特勒本人对德军巴巴罗萨行动充满了自信,开战以后尽管德军在列宁格勒遇到了一定的麻烦,但这并不影响统帅部拿下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官兵进城过圣诞节的信心。初战时,苏军全线溃败,德军深入苏联腹地,短时期内竟然俘虏了300万大军,搞得德军手忙脚乱,花大精力专门安置战俘吃喝拉撒,占据了德军大量的兵力和宝贵的物资,事实上安置俘虏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德军进攻的步伐,给了苏军以一定的喘息机会。1941年10月18日,莫斯科周边下了第一场大雪,气温骤然下降零度以下,真是天不灭苏联,竟然提前一个月进入了严寒的冬季,苏联的冬季那是极寒,特别是晚上都会将冻死行人。

前段时间,乌克兰的美女学生,因为没带钱被公交司机赶下车,在晚上穿越森林不幸陷入坑内,而被活活冻死,引发了网民的愤怒,就是最好的例证。

严寒天气的到来,彻底打乱了德军的进攻部署,坦克发动不了,火炮的观瞄镜起雾,枪械拉不开枪栓,本已疲软不堪的后勤保障更是雪上加霜,缺乏棉衣和粮弹的德军,注定埋下了兵败莫斯科城下的伏笔。

统帅部急令制作200万套棉衣支援苏德前线的官兵,但由于战线拉得过长,这批军用物资补给线路又出了问题,等真正到位时,莫斯科战役都已结束了。由于得不到棉衣等过冬物资,德军受冻伤、冻死的非战斗减员就有将近10万人,一个齐装满员的集团军规模的兵力就没有了,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也是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苏联军民在撤退过程中,执行了坚清壁野的政策,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带不走的就一把火给烧了,所有的树木都砍光、烧光,因此德军在莫斯科附近找不到过冬所需的各类物资,又没有木材等可以生火取暖,不仅身体遭受严寒,心灵也受到极大的创伤,战斗意志也被消磨干净,最终兵败莫斯科城下。综上,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等地吃了败仗,希特勒派了将近百万大军进攻巴尔干半岛,从而推迟了“巴巴罗萨计划”一个多月,倘若不是墨索里尼拖了希特勒的后腿,按正常计划执行,那么德军完全有可能攻下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官兵进城过圣诞节,那么二战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

larina

larina

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国军队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消灭了300多万苏联军队,缴获的军需物资不计其数。


因为战争打得过于顺利,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希特勒错误的认为在冬天到来前,德军就能够结束对苏联的作战。


希特勒的这种自信并非是夜郎自大,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德国只用了不到40多天的时间,就击败了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军队。而且在苏德战争前期,苏联军队所表现出的战斗力实在不堪一击。

然而希特勒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莫斯科保卫战会以苏联军队的胜利而告终。


由于德国军队在莫斯科保卫战失利,苏德战争最终被拖到了寒冷的冬季,而德国在战争前期竟然没有准备足够的冬季军服。因为希特勒的预判失误,大量德国士兵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苏联寒冷的冰天雪地中作战。


苏联军队在了解到德军没有装备足够的棉衣后,采用了坚壁清野的作战方式,将德军占领区内的居民迁移、房屋焚毁,不留给德军任何过冬的物资。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士兵不得不在寒冷的荒郊野外过夜,很多德国士兵都冻死在了野地里。


因为苏联境内的树木非常多,很多人会提出一个疑问,既然德国士兵没有棉衣,德军士兵为什么不生火取暖呢?实际上德军也并不是没有想过生火取暖,只是伐木取暖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却不能保证德国士兵时时刻刻都能够获得温暖。


士兵不可能长时间驻扎在一个地方,更不可能长时间不移动,只要士兵需要进行迁移和作战,那么士兵就要离开火堆。

因此伐木取暖只能解决一时的温暖,却不能让士兵长时间的保暖,即使德军大量采用伐木取暖的方式,也无法避免士兵冻死。而且伐木取暖还会暴露部队的位置,给部队带来更加严重的伤亡。在苏芬战争时期,苏联军队就因为伐木取暖吃了不小的亏,当时的苏联军队依仗着武器装备精良,经常会在夜晚聚集在一起烤火。


火焰的浓烟很快就吸引来了芬兰的游击队,结果苏联烤火的部队虽然没有被冻死,却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也学会了芬兰军队的游击战术,当德国军队聚集在一起烤火的时候,苏联游击队便悄悄地移动到到德国军队的附近,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在不生火取暖的情况下,德军士兵被冻死的概率并不大,而在生活取暖后,德军被击毙的概率却非常高,因此在战争前线伐木取暖是一种行不通的方式。

由于伐木取暖的方式行不通,德军为了能够挺过寒冷的冬季,只能从德国国内大量收购棉衣和皮草。然而德国士兵的人数实在太多,收缴上来的棉衣和皮大衣最终也只是杯水车薪。在苏德战争的第一个冬季,大量的德国士兵因为没有过冬服装而冻死,德军在冬季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到了第二年春季,苏联军队已经缓过劲来,战争的局势逐渐朝着有利于苏联的一方发展。假如德国在战前预备好棉衣,苏德战争前期的局势很可能会有所改观,德国失败的时间肯定能够延长几个月。

顾炎武

顾炎武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说德国在进攻苏联的时候确实是有很多非战斗减员,但是这几万人不是冻死的而是因为寒冷之后感染疾病而死亡,所以寒冬冻死几万人其实完全是一个吸引眼球的伪命题。

第一,当时的德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欧洲除了英伦三岛和苏联之外都已经臣服于德国,我们在这里需要了解的一件事情就是当时德国发动的是“闪电战”,其定义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最终达到逼迫对手投降的目的。所以说很多欧洲国家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迫投降,也就是说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基础实质上并未遭到大规模的破坏,所以在后勤补给方面德国显然要比苏联好得多,并不存在物资匮乏这一说,只能说随着德军的深入补给线不断被拉长沿途一定会受到苏联军队的袭击。

第二,苏德之间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其实都是出于对彼此的一种忌惮,二战前美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份额的38.7%。德国是当时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份额的13.2%。苏联是当时世界的第三大经济体工业产值约占世界总份额的10%。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苏联的整体实力并不在德国之下,至于苏联当时在开战初期的溃败主要是斯大林没有预料到德国会如此快的向苏联发起进攻,当时苏联得大部分军队都驻守在远东地区防范日本,所以在战争初期德军确实是势如破竹,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苏联逐渐的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而且闪电战的弊端也逐渐在广扩的苏联土地上显露出来,闪电战之所以横行欧洲没有敌手是因为欧洲的那些国家国土面积狭小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不能有效的组织起对德军的抵抗,但是苏联不同其庞大的国土面积决定了德军不仅需要庞大的军队数量,更需要数量更为庞大的补给,所以随着战争的深入补给线就成为了德军巨大的软肋,而苏联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苏联靠的就是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第三,当时德国的后勤补给明显强于苏联,德国的士兵之所以出现非战斗损耗主要是因为在这种超高强度的紧张对抗当中身体出现的一种病态,只能说是寒冷诱发了这些德军士兵的死亡,所以对于冻死一说显然是有些骇人听闻,如果德国的后勤补给沦落到如此地步当时的希特勒又拿什么去打垮的欧洲呢(小米加步枪吗)。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德国与苏联相邻地理气候特征几乎相同,德国人自然知道苏联冬天的极端气候所以必然会有所准备,但是在向百万大军分配物资的时候有所纰漏也在所难免,所以对于补给充足的德军士兵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燃烧数目取暖。

漫游者

漫游者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