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作者:艾伯特·西顿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0

顾文姬评分

4

78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苏德战争内容简介

1940年,当阿道夫•希特勒决心要把苏联作为政治和军事因素从欧洲清除掉的时候,他曾设想在一次为期十周的夏季决战中将它一举灭亡。这场决战,从欧洲迅即蔓延为世界大战,成为近代战争史上最凶残、最野蛮的一次。很难设想在文明民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竟然达到了这样凶猛残酷、惨无人道的地步。本书想要描述的不仅仅是几次战役,而是战争的全局,但写得最多的还是人。苏德战争持续四年之久,战场北起北冰洋、南至高加索、东自里海、西达易北河,纵横数千英里,几千万人丧生。苏德战争这个课题,涉及面非常之广,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一本书里把战争的各个侧面都包罗在内,那怕只是提纲掣领也不可能办到。因此,有必要把本书略而未谈或一笔带过的问题作一番交待。德国在苏联的占领政策对这场搏斗的结局有巨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本书并未详加论述。心理战和游击战是现代战争极其重要的内容,但是每一项都是一个专题,这里只能作为全剧的一幕提上一笔。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海战,只写了短短的一章,因为苏联算不上海军大国,它并非不能而是没有那种意志,在这些水域与德国的优势较量。战争是一种政治性行动,本书占用一些篇幅,介绍和评论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过程中各主要大国的意图和对外政策,也是必要的。经济潜力和工业生产是战争的后盾。这类问题只作为对主题的烘托,并未多着笔墨。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东线那么多战场的作战行动一一提到。芬兰战场只写了短短两章;列宁格勒战场的战斗虽然时常打得很艰苦,也只能间或触及。这样取合,是想把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如白俄罗斯、俄罗斯西部、乌克兰、顿河以及罗马尼亚和波兰的战役,写得充实些,因为正是这些战役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很多人常在关键性军事行动中被派去指挥或协调方面军的行动。除布琼尼外,所有军官都有一定的才干。

(1943年)1月10日,或此后不久,(德军)保卢斯因无法供给苏军战俘食物,便下令把他们送还苏军。但是,这项命令显然未得到执行,因为有的人不敢走,有的人遇到苏军的包围部队又被挡了回来。据说,(苏联)顿河方面军于1月17日向保卢斯递交了第二份劝降书,提出了它不可能、也不会履行的条件。这些条件是照顾德军伤员,战后将所有的战俘遣返回国。

(1943年)新年以后,德国公众才充分了解到局势的严重程度。对解救守军抱很大希望的人寥寥无几。到1月中旬,对希特勒来讲,局势已无可挽回是再明白不过的了,他不能再装模作样,似乎他还有什么应急妙计。况且,苏军最近向匈牙利人发动的攻势,已使顿河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甚至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曼施泰因赞成第6集团军投降,他与元首在电话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争吵,极力主张投降。但是,希特勒却坚持,包围圈中的战斗还能进行一些时日,并且坚持说,俄国人向来不守信用,所以投降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一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只要看一看被德军俘获的士兵就会了解苏联面临着人力枯竭的问题。其中许多俘虏似乎是十几岁的孩子,或者是几周前刚征集来的老头。有时甚至连坦克驾驶员也是那些未经什么训练就参战的拖拉机手或工厂的工人。一旦被围,苏军就设法撤走指挥官与专业人员,保留他们作新兵团、新部队的骨干,其他那些无关紧要的士兵只好听天由命。

不是失踪就是被塞进火车运往俄国内地,其中大部分人从此踪影皆无。

苏联政府以一张人身安全保证书为诱饵,将隐藏的波兰地下军的领导人骗出来,只是为了把他们逮捕起来,并判处长期监禁。

苏德战争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艾伯特·西顿

艾伯特·西顿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