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皇帝,为何康熙要给朱元璋下跪?

提到的作品

[作品]桃花扇

中华经典名剧

孔尚任

[作品]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其中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康熙继位之谜、苏麻喇姑之谜、“大内密探”的风尘生活、康熙密查苏州女子买卖案等内容。《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

胡忠良

最新跟帖
jianglujunlala

jianglujunlala

自公羊以“王者大一统”、“君子大居正”二语开端,尊王攘夷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政治思想的主导。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如果不能被承认为正统,就无法获得充足的统治信心,驾驭时代的航向。

整个清代,大一统远胜汉唐,然而关于正统之争,却为历代之最。历代争正统者都在士大夫学者之间,而清代顺、康、雍、乾亲自出面,不顾天子之尊,口诛笔伐,拼命为自己的王朝“洗白”。

早在清军刚刚入关时,多尔衮就说:

“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

为了寻求正统,清廷甚至为崇祯发丧,还博得吊民伐罪的美名。待“大业已定”,清廷就开始无所顾忌,暴露征服者的本来面目,实行“剃发”、“兼并田地”、“扬州十日”等倒行逆施的行为,迅速激发满汉隔阂。

各地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持续多年的反抗斗争后,汉人虽屈从了征服,但征服者也意识到,当初那些“贴金面具”,有关得天下之正的承诺,在天下人心中,已经荡然无存。

“朱三太子案”“天地会”等地下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许多明朝的知识分子,他们心里根本不服从满清。以孔尚任为例,他的《桃花扇》推出了史可法和崇祯,批判降清知识分子,抒发家国之恨,勾起观众思念故国之感。

在这个背景下,康熙参拜明孝陵,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第一,在很多人心中,明朝才是正统,大清只是外来蛮夷。康熙的参拜,表达出了对明朝的尊重,也是申明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正统。

第二,将“贴金面具”戴到底。康熙是帝王,不管背后做什么,在台面上要展现出自己的大度、胸怀,借此收拢天下人心。

第三,古人会跪天、地、君、亲、师,而帝王只需跪天地。朱元璋已经是汉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康熙对其下跪,就是向世人证明,他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了,满汉一家亲。于是,满汉之间就有了一个“公约数”——朱元璋。

看到康熙如此举动,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明朝遗留的知识分子,大多给康熙点赞,心悦诚服。时人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张文贞集”

不仅对朱元璋三跪九叩,康熙还亲自书写了“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意思,表面夸奖了朱元璋可以比肩唐宗宋祖,其实还是在自夸,毕竟端掉大明的是大清。

康熙曾说过:

“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

治理天下在于收拾人心,只要天下人从内心找到对大清的认同感,江山就能稳固。康熙参拜明孝陵,是用一种“怀柔手段”,对天下汉人心的征服,对自己江山正统性的证明。

事实上,不仅参拜明孝陵,康熙还开设过博学鸿儒科,设明史馆,这些行为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收买人心,以成其“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理论依据。

sunmoonlov

sunmoonlov

先了解一下八旗入关后打的旗号就很容易理解康熙的做法了。

明末,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并没有挽回大明的颓势,反而把一个公务员给裁撤下岗了,这个公务员失业后形成了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他还和一票兄弟拉起了队伍,没想到几年后,他成了气候领着一票农民兄弟打入了北京紫禁城,逼着崇祯上了吊,这个人就是李自成。进城后,李自成默认部下在北京城烧杀抢掠,搞的乌烟瘴气,其部将还把一个叫做陈圆圆女子给祸祸了,这个女子的相好便是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古话云: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自然吴三桂要雪耻,于是便出现了老吴打开山海关城门,放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了。清军也明白事儿,举起了“打倒李自成。为北京城老百姓报仇雪恨”的大旗。后面发生的事儿大家也都清楚,李自成被打败,满族建立的大清成了中国新主人。

顺治皇帝成了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但寿命不长,二十多岁就因为天花挂掉了,他的8岁的儿子康熙帝继位,看着全国人民反清的热情没有消减,于是在亲政后又拉起了民族融合的大旗,官方宣传满汉一家,后来还发明出什么满汉全席,在政治上用何种手段拉拢汉人成了一个关键,要不说康熙还是有两把刷子,他在南巡中亲自祭拜位于南京的朱元璋孝陵,这种行为让广大汉人看到了满清对前朝汉族政权的承认,并且在明孝陵前亲笔提写了四个大字“治隆唐宋”来颂扬汉人皇帝,这样一来便打破了大部分汉人心中的芥蒂,给他们找回了一点点颜面,大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统治,也催化了后来康乾盛世的到来。

susu(重庆)

susu(重庆)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有过六次“南巡”经历,分别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及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而康熙的这六次“南巡”,南京都是他的必到之处,与此同时,跪拜祭祀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也是康熙“南巡”的必行之事。

那么,康熙作为清朝的皇帝,为何要用跪拜的方式,祭祀前朝的开国帝王呢?其实这一切,都是政治统治的需要罢了。


康熙“南巡”,并不是只为了前去祭拜朱元璋,还有着其他的目的与目标。

自清军入关开始,南方各省尤其是江南地区可以说是遭受到了巨大的灾难。

由于江南各地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非常激烈,于是这里先后上演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一系列的“人间惨剧”,不仅造成了人口急剧减少,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社会生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更是极大的刺激到了江南地区的士绅和百姓的内心,使得其对清朝进一步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也是此起彼伏,并且“反清复明”的思想也在江南地区遍布。

紧跟着,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南方各地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秩序再一次遭到严重破坏,而在这一时期内,黄河多次泛滥,使得百姓们是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南巡”,而安抚民心、笼络人才、治理灾患、发展经济,也成为了康熙“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

先来说说康熙的“南巡治河”。

在治理黄河水患上,康熙先是是亲自对黄河流域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调研,指出黄河下游泄水不畅,水位过高,是导致河水倒灌、清口淤垫、运河泛滥、下游水患的根源。于是,康熙又亲自制定策略,部署黄河治理工程,并且先后任命了靳辅、于成龙、张鹏翮等人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而在“南巡”的过程中,他又走上黄河大堤,亲临现场进行巡视。

可以说,经过康熙的亲自部署和监督执行,黄河流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灾患大为减轻。与此同时,康熙还对运河进行疏浚,进一步打通了南北交通的通路,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往来。

在安抚百姓、笼络人心上,康熙同样是“用心良苦”。

在康熙“南巡”的路途中,他都会率先前往山东曲阜的孔庙进行祭拜,以展现自己的“尊儒重孔”的态度以及以“儒家之道”治理天下的理念。此举随即受到了读书人以及士大夫地主阶层的欢迎。不仅如此,康熙在南巡期间还会主动召见沿途地区的士绅名家以及读书人代表,同时还会对其进行破格的选拔,进一步笼络了士大夫的人心。当然,康熙还带来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也极大的赢得了江南百姓的民心。

当然,历史上的乾隆皇帝也曾有过六次“南巡”,只不过百姓却将乾隆皇帝比作“瘟神”一般,反感远远大于欢迎,而对于康熙皇帝的“南巡”,他们则是欢欣许多:

“凡临幸郡邑,官民无不扶老携幼,欢腾道左。”

之所以有如此反差,还是在于乾隆皇帝在“南巡”的过程中,太过于讲求排场,并且将大部分的费用都安排地方来承担,这无疑便加重了地方官员的负担。而在乾隆走后,这些官员们会加紧对于百姓的盘剥,这便使得百姓们对于乾隆的“南巡”是怨声载道。

反观康熙皇帝的“南巡”,排场、规模、开销都要节俭许多,并且康熙都是用的内务府和他自己的体己银两,并没有对地方进行摊派。

也正是因为如此,康熙皇帝的“南巡”,不仅没有增加当地官员和百姓的负担,反而通过治理河务、疏通运河、安抚百姓等一系列手段,成功获得民心,可谓是充分达到了其目的与效果。


康熙跪拜朱元璋,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王朝统治的根基。

在中国的王朝更替列表中,清朝是在明朝之后,然而,在清朝官方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认为是“清朝推翻了明朝”,而一再强调“清朝是明朝的继承者”。

顺治朝时期,吴三桂带领清兵入关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打着的旗号就是“剿灭闯贼,为崇祯报仇”,并且清朝入主中原后,基本沿袭了明朝的法律与政治制度体系,甚至还对前明官员采取了全盘接收的政策。

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祭奠“明十三陵”,成为清朝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其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祭天、祭地和祭祖,并且这一“政治任务”,不是由皇帝亲自完成,就是安排其最为器重的皇子完成,足可见清朝对其的重视程度。

所以,“明朝的继任者”是清朝皇权统治的“合法性”的根基所在,清朝的皇帝们自然会对明朝皇帝极为尊崇,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其自身的皇权统治。

而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层的关系,康熙皇帝才会选择用跪拜的方式来祭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以表现自己的崇敬之情。

除此之外,康熙跪拜朱元璋,也是要起到安抚和笼络民心的作用和效果。

首先,这是康熙希望能够消弭满汉矛盾的重要举措。

由于这一时期距离清朝在江南地区制造的几起“惨案”过去的时间并不长,满汉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的紧张,江南地区的士绅与百姓对于清朝的怨恨也是极为深刻的。所以康熙本人亲自来到江南,本身就有着很强烈的安抚意味,他这是迫切能让江南百姓看到朝廷中央对于江南地区的重视与关怀,进而就此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

其次,康熙此举也是希望与江南地区百姓建立一定的“同理心”。

此时尽管明朝已经灭亡多年,距离朱元璋去世更是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但是朱元璋依旧为百姓,特别是江南地区的百姓所铭记与怀念,特别是朱元璋在位期间严惩贪官、体恤百姓、发展生产,使得其实深得民心。于是,康熙皇帝跪拜朱元璋,即是对朱元璋的认可和尊重,就此与江南地区百姓建立同理心。

与此同时,康熙用跪拜的方式来尊崇汉族政权的皇帝,也让广大的汉族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满汉之间的包容。

再次,这也是康熙拉拢汉族士大夫地主阶层的重要手段。

康熙朝时期的江南地方官员之中,有不少是明朝的遗老遗少以及官宦世家,有的还是在明朝或者南明朝廷任职的官吏。康熙跪拜朱元璋,是让这些士大夫阶层的人看到的是康熙对于前明朝的认可尊重,而这增加这些人对于清朝统治的认同感。

而江南地区的士大夫精英阶层又和地主士绅阶层关系密切,这样做也实际上对整个地主阶层和士绅阶层的重要拉拢,从而更好的维系了皇权统治。

由此也可见,康熙跪拜朱元璋,不仅仅是一项简单“政治任务”加以执行,其中还有这非常深刻的意义所在,除了是要继续塑造舆论,维护清朝皇权统治“合法性”的根基外,也是要借此对江南地区的百姓与士大夫阶层进行安抚与拉拢,以确保清朝统治的安稳。

只不过,虽然康熙皇帝,以及在他之前的顺治皇帝,乃至此后的历代清朝帝王,都对于已经故去的明朝帝王尊崇有加,可对于明朝皇室成员与朱明子孙,却没有丝毫没有手下留情。

在清朝的史料中,明朝皇室成员所建立的众多南明小朝廷政权,都是以“伪政权”的形势出现,而这些皇室成员也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忘恩负义”的“判臣”,以至于史料记载极力回避他们的经历和结局,统统都是寥寥数笔带过。

比如南明第一个弘光政权的皇帝,小福王朱由崧,清朝史料对其是极为的“不重视”。

“顺治三年五月壬戌,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

朱由崧就在“等十一人”之中。

而从另外一件事情也能看出康熙皇帝本人对于明朝皇室后裔的残忍态度。

崇祯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焕,在北京城破之时逃离了出来,并且在民间隐姓埋名多年,但因酒后言行不慎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遭到了朝廷的追杀与捉拿。

最终,已经年过七十的朱慈焕被康熙皇帝下旨处以凌迟处死,他的家人也尽皆遭到了屠戮,明朝皇族的血脉也就此终结。

而这也无疑更加说明,康熙跪拜朱元璋,本质上还是一项“政治任务”,真要面对明朝皇室后裔的时候,他一样会为了皇权统治而痛下杀手,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皇权统治的需要罢了。

aprilcheeh

aprilcheeh

因为褒扬失败者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褒扬,跟死人过不去并非胜利者的作为,就是这么简单。

康熙不是现代的键盘侠,他是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他没有小市民那么狭隘的思想,而是有着吞吐天下的胸襟。再说明朝早就被清朝所取代,所以康熙去祭拜一下死人再正常不过。

说穿了,明朝也是古王朝,朱重八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之一,再说清朝的历代帝王庙里还供着朱重八的牌位,所以康熙去祭拜朱重八有那么不好理解吗?

至于笼络民心?不好意思,笼络老百姓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老百姓衣食饱暖,这一点康熙是足够做到的,因为老百姓不会关心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的死人。至于知识分子,很不需要通过祭拜死人去笼络,因为只要开科取士,让知识分子有个跻身上流社会的空间就足够了,大家都是明白人,没必要和自己过不去。

你要说是笼络明朝遗民还说得过去,毕竟明朝遗民是同清朝对立的立场,但是康熙笼络明朝遗民的手段很多,比如说允许明朝遗民出书表达反清的立场,甚至王夫之把康熙当禽兽来写康熙也不在意。这不是宽容,而是纵容,话说有康熙这种气度的统治者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包括本朝,呵呵。

不过,明朝遗民除了死的早的,剩下的基本都在活着的时候改变态度,毕竟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全文完

yimodo

yimodo

康熙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在八岁登基后朝政一直由权臣鳌拜把控着,十四岁康熙帝智擒鳌拜并亲政,这才真正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虽然在经历了顺治朝的剃发易服后,清朝的政权得到了稳定,但是在康熙一朝还是有很多棘手的事情。西北部的噶尔丹屡次来犯,东北的沙俄不时骚扰,还有台湾郑氏集团虎视眈眈,这些外部问题不说,清朝内部还爆发了三藩之乱,每一件事都让康熙帝头疼不已。虽然后来康熙帝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也让满汉矛盾加剧。

剃发易服才实行了没多久,又连年征战,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很多人都纷纷怀念明朝汉人统治下的生活。这个时候明太祖朱元璋所在的明孝陵就成了汉人寄托对明朝思念的地方,在那种满族高压统治的情况下,明孝陵在汉人心中的地位变得十分神圣,是一种精神象征。而国内满族和汉族的矛盾这么大,作为皇帝的康熙不可能没察觉,于是他就从明孝陵做文章了。

康熙帝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先后五次亲自前往明孝陵,并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这无疑是一个十分高明的政治手段,据史书记载,同行的汉官见皇帝如此行礼都十分感动。康熙帝本人对朱元璋的评价也很高,他曾说过“洪武大帝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不仅如此,他还亲笔写下“治隆唐宋”四个字并立碑于朱元璋陵墓的享殿正中,这四个字直接就把明朝的地位抬到了比唐朝和宋朝更高的地方,当然这其中有康熙帝个人的感情色彩。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首先这是康熙帝对朱元璋的佩服。一个穷苦百姓出身,做过和尚要过饭的人,能成为一代开国之君,这怎么能不让人佩服。可能这就是帝王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其次康熙帝对朱元璋跪拜可以收买大多数汉人的心。满清入关受到了汉人的极力抵抗,“扬州七日”和“嘉定三屠”就是满人为了征服汉人制造的惨案。但是经过康熙帝对前朝开国皇帝的高规格行礼后,那些老百姓可能就会对大清皇帝的认知有所改观,拉近了满汉之间的距离。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康熙帝此举能证明清朝是正统王朝。虽然现在清朝入关了,但是明朝却不是亡于清朝,而是亡于李自成之手,清朝灭的只是李自成。但是康熙帝对朱元璋跪拜后,这就是在对之前的中原王朝跪拜,表明清朝是继承明朝的衣钵而不是从李自成手中抢的江山,清朝与明朝一样是中原的正统王朝,而非蛮夷。

可以说康熙帝对朱元璋跪拜这一举动十分高明了,不仅抓住了老百姓的心理,巧妙的缓和了满汉之间的矛盾,还为自己的王朝正了名。

eeeeego

eeeeego

不仅仅是康熙,其实清朝几乎每一个入关的皇帝,都会在登基以后祭拜明朝皇帝,以此表明自己继承的是明朝的王朝。

清军入关以前,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其实当时的女真族还只是大明王朝的臣属。女真族攻打大明王朝,看起来好像是一场中原王朝与异民族之间的矛盾,类似于外患,但实际上,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争,更像是一场内乱。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真正的外患其实是蒙古人与东南沿海的倭寇,在明中期的时候,明英宗朱祁镇曾经被蒙古瓦剌大败,若非于谦力挽狂澜,或许明朝就直接被蒙古人给打败了。而倭寇的祸患也是,倭寇曾经在东南沿海对明朝产生过巨大的威胁,这些才是正经的外患。

等到后金入关以后,明朝其实已经被李自成灭亡了,后金入关,其实打的名号可不是侵略,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后金成为了受命入关剿匪的,大明王朝的助力者,相当于是入关来平定叛乱的,当然,平定以后关内的天下也就顺便被后金收入手中了。

入关以后的大清朝,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在向曾经的大明朝学习,明朝的许多吏治,文化,都成为了清朝学习的对象,清朝皇帝们根据明朝的制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制定出了专属于大清朝的制度,也正因此,清朝的许多制度文化中都能看到明朝的痕迹。

不仅仅是向明朝学习,清朝统治者更是祭奠明朝的历代皇帝,比如说明朝末年的皇帝朱由检,朱由检在歪脖子树上吊死以后,其实连自己的陵墓都还没有造,去世以后连装尸体的棺材都没有,李自成攻占北京以后,也只是先用草席将朱由检的尸体安置起来,后来又命大臣筹备了几十两银子给朱由检加了一个棺材,葬入了朱由检宠妃的陵墓中。

清兵入关以后,直接为朱由检重新挖掘了一个新的陵墓,这还是多尔衮等人筹备了数千两白银建造起来的,葬入了明十三陵中,算是给了朱由检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清朝皇帝们时不时的都会去祭奠已经去世的明朝皇帝,以此表明自己权力的正统性。

像是康熙这种给朱元璋下跪祭奠,扫墓的更是正常之极,乾隆皇帝也曾经斥资修葺明十三陵,虽说目的不单纯,但毕竟也是对明朝先祖的一个祭奠。

清朝统治者依靠着对明朝先帝的尊重,试图稳定民心,保证自己权力的正统性,毕竟他们对中原王朝来说是外来文化,有这种种的举动维持统治也是必然。

大屁股驴

大屁股驴

康熙给朱元璋下跪,而且一跪就是六次。

清朝入关后,非常注意其正统性问题。康熙皇帝高规格祭拜朱元璋,是其大一统政策的一部分,是包含着对朱元璋的深切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目的是收揽遗民人心、安抚江南士人,是一场成功的政治秀。

康熙皇帝的目的达到了。

祭拜朱元璋的前奏:开“博学鸿儒科”和开“明史局”

江南自东晋南渡以来,就一直是汉族的思想文化中心。当初,清廷入关,基本控制北方,南方则先后出现了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权或集团。当清廷统一之后,江南士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

康熙帝亲政后,各地抗清斗争相对平息,争取江南汉族士绅支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尤为突出了。康熙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而又深谙中华文化的帝王,他对江南士人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为拉拢更多人与清政府合作,康熙十七年(公元1679年),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要求各地向朝廷推荐“学问兼优、文辞卓越”的士子,考试前地方隆重送京、给予补贴、试前赐宴。保荐、征召一百四十三人,最后录取“五十鸿博”,授职显赫,史无前例。

康熙十八年,开始纂修明史,重开明史局,下诏“五十鸿博”俱参加修史。通过修明史这一浩大的历史文化工程,将江南士人逐步网罗其中,为他们寄托故国情思找到了一份好的寄托,消除了江南地区固有私人修史风气,巩固了清朝文化政策的主导权。

祭拜朱元璋的主轴:康熙六次南巡

经过二十余年努力,清朝初年遭受战争破坏的农商百业,已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康熙皇帝一方面在朝廷上推行文化拉拢和一统政策,一方面为进一步笼络汉族士大夫,又将眼光放到了明遗民的大本营——江南。

明朝遗民的中流砥柱,主要就是江南士人。江南地区特别是士人中间的“反清”情绪因其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愈发深厚。

南巡,笼络江南士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这从行程上可以看出来,康熙分别于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和四十六年进行南巡。每次,康熙帝均前往孔庙祭拜孔子,在江宁(南京)祭拜明太祖朱元璋,并召见学者,奖励文学。还召见还乡旧臣或亲临他们的府第,为其题匾题联,以示优容。

康熙的六次南巡都受到了各地百姓的欢迎,他巡查黄河防汛和治河事宜,考察恢复与发展生产,观览民情,周知吏治,是一次较好的“群众路线”尝试。在江南这个繁华之地,康熙坚持勤政亲民,感化并表率江南士人。

六次祭拜朱元璋,士人宾服,四海归心

南巡的重头戏来了,六次祭拜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墓所在地明孝陵,地处江宁(今南京)。借旧朝之地的景物抒情是遗民们常见的抒怀方式,江南士人将这些大明遗迹寄托上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历史悲情,以此进行内心积郁的极端表达和对故国的守节姿态。

明太祖布衣开国,创业维艰,是明遗民顶礼膜拜、俯首敬仰的万世之君。康熙祭拜朱元璋,放下帝王身段、放低君主姿态,以一个后来者的谦卑向前朝开国之君表达膜拜和敬仰。康熙为这篇大文章做足了准备:

极具谦恭。在进入甬道之前,康熙主动下马步行,随行大臣也跟着皇帝后面走,敛足屏息,虔诚崇敬。

三叩九拜。把自己放到了臣子的地步,贵为天子的康熙直接像朱元璋三叩九拜,行以最高大礼,肃穆垂首,毕恭毕敬。
赐字护陵。康熙让人准备一块石碑,亲自题写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还下令把明孝陵和明十三陵保护起来,使得这两处帝王陵墓完整保存到现在。

就像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双腿下跪,感动了无数犹太人一样。康熙祭拜朱元璋深深的赢得了明遗民和江南士人之心,无不感恩戴德,竭诚以敬,故国逸民的悲情得以释放,前明故家子弟群体对清廷态度有了转机,这无疑缓和了满汉矛盾和朝野对抗,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康熙皇帝的努力,使得江南士人学者对清廷的举动有了积极的回应,他们渐次以不同程度和方式改变了拒不仕清的态度,有的人还积极参与政府工作。

在野的士人也或多或少放弃了完全抵抗的政策,例如大学者黄宗羲,虽然仍没有直接参与清廷的大一统文化工作,但让自己的儿子进入明史局,帮助清朝修明史。大儒顾炎武虽然仍然没有出山,但其外甥徐氏三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这样的学者也都相继进入清朝中枢机构。主要的士人学者,虽然不一定与清朝直接合作,但此后,已经不再妄想或提倡“反清复明”了。

康熙祭拜朱元璋,同时还彰显大清承袭了大明的正统地位,是受命于天。通过此举康熙更加牢牢的攥紧了全国政权,而且有力的掌控了思想话语权。

中国古代,帝王一直有封禅和祭祀泰山的礼仪。祭祀泰山,告慰先祖,彰显国泰明安、王道正统。在康熙的心中,朱元璋也是一座泰山。

LW

LW

正所谓:成就大事者,必胸怀天下,知政事之得失,晓古今之通理。而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就是如此之人。

康熙画像

康熙一生的丰功伟绩自不必多说,为巩固大清江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他的很多事迹也被后人称道,其中就有他祭奠朱元璋的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画像

康熙帝六下江南巡视,每一次到了南京之后,他都要安排赴南京明孝陵祭奠之事,五次亲自祭拜,一次安排他人祭拜,而且都行三跪九叩之礼。一开始大臣们想不开为何康熙帝要这么做,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按道理说明朝被我们推翻了,为何要祭奠他呢!但这并不影响康熙帝的决定,于是出现了五次亲自祭拜明孝陵的故事,而且每次都非常隆重。

明孝陵

在我们看来,一位后朝之君为何要祭拜被自己推翻的前朝开国之君呢?

【1】无非是收买人心,这是一个非常主要的一点。大清帝国推翻明朝统治,统一全国,而在统一过程中确实发生了很多惨案,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样恶劣的事件。虽然清朝已统一多少年,但是在江南地区,民间很多群众仍然对大清帝国有很大的敌意,而江南地区又是最富庶之地,经济、文化等都是发达地区,稳固江南对于稳定全国的意义重大。

所以,康熙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收买江南士绅、文人、百姓的心,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而实际效果也确实不错,在附近周围观看的人都纷纷落泪,足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已灭亡的明朝的感情。

影视剧中的康熙

【2】乾隆祭拜明孝陵,实际上也是对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功绩的认可。1699年即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再一次来到明孝陵,在祭奠之后,亲自挥毫写下“治隆唐宋”,意思就是明朝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果要超越唐朝和宋朝,实际上是肯定朱元璋的功绩。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回首看看大明王朝,他所取得的成绩也确实值得康熙这么肯定,首先大明王朝存续的时间要比唐朝(唐朝要扣除武则天当皇帝的15年时间)和宋朝都长,地域广,实际上大清朝的地域是沿袭了大明王朝的疆域,只不过清朝在新疆方面扩大了疆土,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大明王朝制度完备,大清王朝从关外进入关内,他将大明制度完全拿过来,只做了小小的修改而已。所以说,大明王朝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在康熙眼中,确实需要对大明王朝给予敬畏和尊重。

所以,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康熙帝才如此重视祭奠明孝陵,而不管是哪个方面占据分量重一些,都能充分出康熙帝的胸怀和胸襟,以及作为一位英明之主的素养。

瞅瞅就走

瞅瞅就走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这是一种政治作秀,表示清朝继明为中华帝国之正统。康熙祭拜朱元璋,与后人祭拜华夏始祖黄帝是类似的一种行为。

一、特殊的礼仪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特地前往明孝陵拜谒,并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再次在南巡途中拜谒明孝陵,并题写“治隆唐宋”的石碑于碑亭。

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而康熙帝六次南巡,至少两次拜谒南京的明孝陵。并且康熙帝还亲行三跪九叩之礼,其态度之恭,礼仪之尊,简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三跪九叩之礼,即使在儒家礼仪中,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只有两种情况才会使用,一种是在重要的节日,祭拜本家死去的先祖;另一种就是大朝或者接受隆重的恩赏时,臣下对皇帝所行之礼。

也就是说,康熙帝对朱元璋表示尊崇,这一点,从康熙题写的“治隆唐宋”也同样可以看出。

在历史上,往往改朝换代后,后朝统治者都要宣称前朝失去了天命,气数已尽,而本朝承续前朝的天命,为中华的正统王朝。

为此,他们会费尽心力诋毁前朝皇帝,特别是末代皇帝,并会为前朝的得天下找一些瑕疵,以彰显本朝的天命正统。比如周毁商纣王、唐毁隋炀帝,都是这样的道理。

康熙皇帝是清朝统一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但他为何不效仿前朝这样做,反而对明太祖如此尊崇呢?

二、别样的改朝换代

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不一样的一次改朝换代。在这之前,大多数朝代仍旧有汉人登基执政,大家都是同一种族,信守同一价值观和文化风俗,因此换了谁都可以接受。

但清朝的统治者满洲人来自东北,属于异族政权。上一个异族政权元朝就没有重视强化汉族热文化认同,因此元朝维持了数十年就千疮百孔。

因此,这一次,进入北京的多尔衮决定,不能像以往改朝换代时那样诋毁前朝,而要尊崇与他们为敌数十年的前朝-明王朝,崇祯帝还是好样的,明朝的灭亡都是大臣们的锅。

那么,问题来了,以往都是通过诋毁前朝来宣扬正统,那么清王朝这样做又如何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呢?

很简单,找个人背锅就是了,清王朝找到的背锅侠是李自成。

在清王朝这套理论中,明王朝是中华的正统王朝,而李自成是民族的叛贼。我们大清为了恢复中华正统,驱逐了叛贼李自成,但明皇室正统后裔也已经被李自成杀死,我们只好代明为中华正统治理天下。

这种理论宣传,的确为汉族官绅投靠清王朝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而清王朝也就在这套理论之下,不断的尊崇明朝诸帝,以笼络广大的汉族官绅百姓。

后来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都延续了这种态度。而康熙初年,天下初定,康熙皇帝开始为民族融合做文化上的努力。

首先,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取士,大力笼络不愿合作的明朝遗老遗少;其次,康熙帝多次强调满汉一家,在不违反大局的情况下,大力提拔汉族官绅,甚至身居高位;其三,就是对明朝皇帝极尽尊崇,比如前文提到的康熙帝两次拜谒明孝陵,还为北京的明十三陵设置守陵人家,等等。

总之,康熙帝竭尽全力的向前明遗老遗少表示,我不仅是满洲人的皇帝,更是中华的正统皇帝,我继承的是大明的正统,你们都是我的子民。

就类似于,历朝历代都承认黄帝为中华始祖一个意思,承认黄帝的都是华夏后裔,承认明朝正统的也就是中华正统了。

三、不敬苍生敬鬼神

在清王朝的努力之下,汉民族的绝大多数官绅士大夫,都在康熙年间开始转变,开始效忠于新朝。清王朝作为中华正统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但实际上,康熙帝对明诸帝的尊崇却是有限的,已经死去的被捧得很高,一旦有活着的却一个也不放过。

在明末战争中,由于屡次有人拥立朱明后裔,清王朝对朱明皇室后裔的屠杀可谓是斩草除根。凡是被清军发现,必死无疑,不管在明皇室中是什么地位。这样惨绝人寰的杀戮,在任何朝代都是没有先例的。

即使如此,康熙朝还是不断出现所谓的“朱明后裔”。

比如著名的朱三太子,据说是崇祯帝的三儿子朱慈焕。朱慈焕出现以前,康熙帝每次都表示要奉养前朝的遗孤,授予官职,时时祭祀朱氏香火,但真到发现了朱慈焕的时候,却又是另一幅嘴脸了。

事实上,北京城破的时候,崇祯帝一家都没来得及逃出来,朱慈焕兄弟失踪、下落不明。这个所谓的朱慈焕是真是假已经难以辨认,而且已经是75岁的老翁,对清王朝的统治也不会有什么威胁了。

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康熙帝在空穴来风的情况下,认定朱慈焕“谋反”,将其一家老小逼迫自杀,朱慈焕本人也被凌迟处死。

后来,随着清王朝的统治越加稳固,开始发现这里面的逻辑有些不太对。于是崇祯帝又开始从明君成为了昏君,天天瞎折腾,导致明朝的气数已尽。

虽然乾隆皇帝也还是每次拜谒明孝陵,但明眼人都已经看得出,不管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对朱元璋的下跪和尊崇,都是做给别人和棺材里的死人看的,仅此而已。

文/子彧

aaapeng

aaapeng

康熙祭拜朱元璋墓。

看过《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康熙曾经前去跪拜朱元璋墓,其实这还不是杜撰的,而是历史事实。在历史上,根据记载,康熙皇帝曾经多次六次祭拜布衣皇帝朱元璋的陵墓。

明朝洪武乃创业之祖,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亲往奠酒,今朕临幸,当再亲祭”……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清圣祖实录

康熙为何要这么做了?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是很有作为的,康熙非常欣赏他,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其实是朱元璋的粉丝;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出于政治的需要,对朱元璋和明朝的认可是为了打破民众心里的芥蒂,为了安抚明朝遗民,康熙皇帝这么做是为了稳固清朝的统治。

康熙六次祭明孝陵(即朱元璋墓)的原因。

康熙皇帝曾经六次祭明孝陵,分别是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康熙四十六年三月。

康熙的这行为有着认可朱元璋的因素,毕竟朱元璋还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了增强汉满民族的统一,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要知道清朝是打着给大明皇帝崇祯报仇的口号入关的。满清进城之后不准抢夺财物,滥杀无辜,更是厚葬了崇祯皇帝,之后的清朝还下令保护和修葺明十三陵。满清这么做当然是为了稳定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以来、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顺治皇帝年幼登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政权多久,兴盛清朝的大任就落在康熙的身上了。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也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台湾,亲征准噶尔,驱逐沙俄,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被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虽然朝堂之上仍旧以满人为主,但还是起用了姚启圣、周培公、李光地等汉人。康熙皇帝在南巡的途中,曾经六次祭拜明孝陵(即朱元璋墓)。

满清得天下,汉人多少还是有怨气的,康熙的行为是为了告诉大家自己是很尊重明朝皇帝,是为了打破民众心里的芥蒂,更是让自己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清政府入关都是要给崇祯皇帝复仇,如今得到了江山当然要祭拜明朝的皇帝,让大家从内心认可大清的皇帝和大清的统治。

康熙皇帝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打着给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金冠,康熙皇帝祭拜朱元璋陵墓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要知道,康熙皇帝一边保护明朝皇陵,一边也没有放弃对明朝宗室的搜查追杀,例如崇祯皇帝第五子朱慈焕一生东躲西藏,75岁被发现时还是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了。

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朱慈焕说自己隐姓埋名多年,谋反的人一般都要占据城池、囤积粮草、招兵买马,打造武器盔甲,但是自己一件事情都没有做自己是没有一点野心的。但是康熙皇帝还是下令凌迟处死了他。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多做所为都是要巩固自己的统治,真的有皇室后裔的人出现,却是毫不手软的,所谓的祭拜朱元璋陵墓最主要的还是作秀吧。

maggiemu

maggiemu

康熙下江南,不得不跪拜朱元璋的七个理由

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的23年间,大清国至高无上的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世人皆谓康熙这一拜,拜稳了大清朝二百六十七年天下。

在我看来,康熙有七个不得不跪拜朱元璋的理由。

第一,跪拜朱元璋,是为了向天下郑重宣告,大清朝从此一统。

清初,明朝后裔并没有甘于寂寞,先后在南京、福州等地建立了南明小朝廷(1644年—1683年)。而康熙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就是在南明灭亡、清朝正式统一全国的第二年。

这这个时候下江南、拜朱元璋,正是康熙皇帝宣扬清朝正统地位的大好时机。

而前明遗老们在朱家已灭,大明已亡的时刻,心理正在观望期,此时南下、祭拜,而且是“三跪九叩”的大礼,给了前明遗老们放下羞耻之心,跟随大一统王朝——清朝一起步入美好明天的理由。

第二,跪拜朱元璋,是为了表现诚意,向华夏文明低头。

南京是前明首都,明孝陵埋着朱元璋,这是两个对当时整个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图腾,康熙在南京向朱元璋低头叩拜,表达了满清倾慕、融入华夏文明的诚意,有利于缓解当时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人民对满清野蛮的印象,充分照顾了汉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缓解了社会矛盾。

第三,跪拜朱元璋,是为了安抚清朝曾经对江南汉族人民的心理伤害。

1645年,清军在多铎指挥下,攻击明将史可法据守的扬州城,扬州军民坚守一月,终于不敌城陷。清军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这十日中,清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完全体现了野蛮对文明的伤害。扬州城死亡据记载达八十万人,千年繁华的烟花古巷变为废墟,扬州直到今日都没有恢复之前的荣耀。

而在这十日之中,扬州军民并没有放弃抵抗,抱着与敌同死的决心,前赴后继。

史可法面对诱降,不为所动,“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慷慨就义;史可法的全部19名幕僚无一人投降,或街头战死,或自杀殉国;扬州知府任民育,城破后郑重换上明朝官服,端坐大堂、恭候敌人,说“此吾土也,当死此。”副总兵马应魁,“每战披白甲,书‘尽忠报国’四字于背,巷战死;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到处伏击清军,全部战死。

此十日,风云为之变色,天地为之震动,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让清兵为之胆寒。

清军之凶残,还有“嘉定三屠”,不做赘述。

四十年后,康熙跪拜朱元璋,一如后世德国首相勃兰特跪拜犹太人纪念碑之举,可以说“康熙跪下去,清朝在汉族文明前才站了起来”。

第四,跪拜朱元璋,是为了收买人心,延揽人才。

江南是文采风流之地,名儒豪士不胜可数。他们身体虽然已经投降,但思想仍是拒绝的。康熙此举,让江南名士感动不已,当时记载“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于是他们放下心中执念,出仕为清朝统治效力。康熙一拜,让江南百万名儒士子归心,可谓拜得值。

第五,跪拜朱元璋,是因为在康熙看来,明朝值得内心尊敬。

大明立国二百七十六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终大明一朝,虽有土木堡之变,虽有北京保卫战,虽有中日壬辰之战,但没有割让一寸土地。朱元璋及其子孙这种对外强硬的态度让康熙从心底欣赏。

康熙八岁登基,在第一次下江南、拜朱元璋(1684年)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三大历史任务:擒鳌拜(1669年),亲临天下;平三藩(1681年),拒绝割据;收台湾(1683年),维护统一。这个时候,康熙只有三十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这个时候,仍然有边疆外患。北边的沙俄和西北的葛尔丹对大清虎视眈眈。康熙跪拜朱元璋,也是向天下宣告,他要学朱元璋,驱逐外患,保大清疆土统一,国泰民安。

果然,当年(1684年),康熙就大破葛尔丹,并在1689年剿灭了他,西北从此平定。而从1685年—1689年,康熙又用了四年时间攻占雅克萨,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打消了沙俄的觊觎之心。

第六,跪拜朱元璋,是因为内忧加剧,内心迷茫。

康熙晚年,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分化严重。他的儿子们的争斗也日益激烈。在康熙最后一次祭拜朱元璋(1707年)之前四年,康熙不得不杀了重臣、太子党羽索额图。这说明储位甚至王位之争早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康熙去拜朱元璋,其实也是因为朱元璋一生二十四个儿子,虽然他死后发生“靖难之役”,但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儿子们从来没有出现内斗之事。康熙此时已经内心十分煎熬,不知如何处理。

因此,跪拜朱元璋,也是康熙寻求安慰的一种方式。

第七,跪拜朱元璋,是因为康熙内心认可、欣赏甚至崇拜他。

朱元璋起自布衣,前半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而后半生,揭竿而起,横扫天下,成就霸业,并将群臣握于股掌之间。

而康熙八岁丧父、九岁丧母,与孝庄太皇太后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周旋于辅臣之间,受制于鳌拜之手,也可谓步步惊心。后来康熙励精图治,十六岁亲政,诛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灭葛尔丹、阻击沙俄,可谓是成就万世基业。

康熙晚年回顾自己一生,与朱元璋有不少相似之处,甚至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康熙就是以朱元璋为师、为友,朱元璋可谓他人生当中的一座灯塔,指引了他前进甚至超越的方向。

综上所述,康熙跪拜朱元璋,不是想拜,而是不得不拜。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在天命汗努尔哈赤、天聪皇帝皇太极、顺治皇帝的余烈之下,康熙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盛世,“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不愧为“千古一帝”。#文史知识局#

lulusakwok

lulusakwok

清军入关,称霸中原,康熙帝算得上是自清朝入关以来,第2位正式登上帝位的皇帝。

康熙的一生称得上是一个传奇,这些年来一直流传着康熙8岁登基,14岁有勇有谋用计擒下鳌拜开始亲政,并且多年来励精图治。

无论是葛尔丹的进犯,还是当时沙俄不时对边界的骚扰,甚至是三藩的暴乱,每一件事都称得上是当时清朝政治上的大事。但是康熙帝凭借自己的手段和政治智慧将这些事情全部解决好,当然不得不提的是这些事情也让当时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这样一位颇具传奇的康熙帝居然愿意给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扫墓,并且还在他墓前行三拜九叩,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讶。

01

深究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因,你会发现这是康熙帝实施的一种政治手段。因为当时清朝入关,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想要真的统治中原并不是一件这么简单的事情。更何况当时清军入关,为了从思想上去征服中原人民,一进关就实施了剃头令。

过去我国一时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是剃头令却要求所有人剃发才能保住性命。想当年因为剃头令,而死去的人数不胜数。

清朝实施剃发令本是为了征服人们的思想,让大家听取政权的统治,但是却没想到剃头令表面上的确让所有人看起来很像清朝的人民,但是却加剧了一批有识之士的愤怒。

02

更何况当时清朝的政权为了显示自己也是天命所归,居然篡改史书将明朝的历代皇帝都描写的非常的昏聩且无能。

当然,明朝的灭亡的确存在某些帝王昏聩的因素,但是并不是每一代帝王都是这样,明朝的几代帝王在登基之时依然励精图治,呕心沥血的治理国家,清朝篡改正史这件事情让不少的政治家感到不屑。

在清朝统治时期,曾经大兴文字狱。新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击异己,让那些传播对自己统治产生不利因素的思想言论的人因此获罪入狱。

当时一些文人在文字中稍微披露了一些自己的不满情绪,就立刻被抓捕入狱,甚至还株连九族。不仅如此,还有些小人为了因此获利,将一些无辜之人也送进了大牢。

由此可知,当时在清朝的统治下的确实施了很多对汉人非常不公平的政治策略和手段,有很大一批汉人对当时满清的统治非常具有仇恨情绪。

03

康熙帝为了平复这些汉人心中的不满,也为了加强满汉的团结,根本上也就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所以才会给当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扫墓。并且还在朱元璋的墓前给他竖立了一块碑,碑上写着治隆唐宋这种赞美之词。

另外,在朱元璋的统治下,明朝称得上是海晏河清,当时的人们生活环境称得上舒适安逸。因此,康熙作为清朝第二任正式登基的皇帝,肯定也想和朱元璋一样在史书中留下可以供后人赞叹的治国之才。

因此,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显示因素之下,康熙帝向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实施三拜九叩,其实也是他的一种政治谋略。

当时的汉人在看到康熙对明朝皇帝如此尊敬之后,心中自然而然也会对康熙帝升起几分感动的情绪。正所谓收天下文人之心,现已收了半分中原,他的这一手段称得上是绝了。

guannan

guannan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其中有五次都特意来到南京明孝陵,祭扫朱元璋,每次都磕头跪拜,礼数备至。

作秀也好,帝王权术也罢,康熙这么做,至少可以从这么三方面来解读,且听小哥细说。

高超的政治表演秀

满清入关,问鼎中原,能以区区数百万少数人口统治数以亿计的汉民苍生,除了李自成昏聩,吴三桂叛敌这些有利因素外,最大的资本就是野蛮的武力。

但武力打得了天下,却治不了天下,天底下没有哪个政权能依靠武力弹压长治久安的。

所以,开国不久的清王朝想要在中原牢牢地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收服人心,尤其是要赢得那些汉族士大夫们的拥护和支持,然后依托他们在民间的巨大威望和影响力,逐渐消弭掉这种异族入侵带来的抵触和抗拒。

在当时国内反清复明的火焰一直未能扑灭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宣传和政策的友好是很难化解满汉这种敌对关系的,那该怎么做才能有效快速地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无疑,康熙是精明的,他在南京朱元璋陵前的这扑通一跪,一下子跪进了天下汉人的心坎里,据说当年围观的南京百姓甚至为此而痛哭流涕,百感交集。

在人们眼里,康熙这一跪,既代表了满清皇帝对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民族压迫的赎罪,又体现了清朝统治者们对于汉人的尊重和信任,既然明朝已经是过去式,那我们就向前看吧!

所以,康熙的这场政治秀,一举切中要害,事半功倍,着实高明!

自信的帝王气度

这一点,其实从康熙的祭文中就可以看出来。

他在祭文中,反复强调一点,自己承继的大清江山,是顺应天意、民意而来的,行得正走得直!换句话说,大清的正统性,毋庸置疑!

所以,他满怀自信,来到朱元璋陵前,与其说跪拜,倒更像是一种宣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就是天下之主,这里也是我的地盘!我来到这儿,理所当然,无所畏惧,这就是我的气度。

康熙作为大清少有的圣主,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征葛尔丹,这种霸气外露,同时也在向外界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大清,是一个值得万民信赖的朝廷。

康熙以人皇之尊跪拜陵前,我尤能感觉到他在叩首之间对朱元璋说的心里话:前辈,你曾经的江山,我拿下来了,但你放心,我照顾得不比你差,而且在将来,我有信心做得比你还好!

雄主之间的惺惺相惜

朱元璋出身草莽,历经千辛万苦,从刀山火海中走出来,成就千秋霸业。

而康熙虽然生下来就是皇子,但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亲政经历同样历经波折,不啻于刀尖舔血。

所以,从这一角度讲,两人都是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最终拼出一片天下的,这种相似的际遇也让康熙对朱元璋平添了很多敬意。

同时,朱元璋令后人望而生畏的帝王权术,肯定也是康熙想要追求的,只有处在权力顶端的人,才能理解那种高处不胜寒的险境。

朱元璋作为一代无可辩驳的雄主,他的治国手段,驭下之术,必定会与不甘平庸、心有所想的康熙产生深深的共鸣。都是皇帝,这样的惺惺相惜,更促使康熙在拜祭的过程中多了一种个人业务能力方面的朝圣心理。

以上,小哥愚见,多有不足,欢迎指正!

番茄你个西红柿姐姐

番茄你个西红柿姐姐

我是木子君,前来回答问题。

康熙是清朝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皇帝,为什么康熙要给朱元璋下跪?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他的出处。

历史上,康熙曾多次拜谒明十三陵,并多次在朱元璋墓前下跪。有记载的有:

一、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二十一日,康熙南巡时曾和鸿胪寺正卿周之桂前往明孝陵拜祭。

二、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南巡,为了拉扰江南士族,曾祭禹陵、祭孔、祭明孝陵,这是一场明显的政治秀,为了表示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尊敬之心,他由甬道旁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至二门外,又于宝城前三奠酒,态度之诚,令当时的百姓都为之落泪。

三、康熙二十八年、三十八月、四十二年、四十四年,乃至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共计六次祭拜朱元璋明孝陵,次数之多,礼遇之隆,估计朱元璋的贤子贤孙,能做到的都不多。

如果你现在到明孝陵游玩,都会在朱元障的墓前发现一块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大意是称赞朱元璋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功绩,已经超过了唐宋两朝。而写这个字的,就是康熙。

为什么康熙同样也是皇帝,对于朱元璋墓如此礼遇,还要下跪祭拜呢?

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一、朱元璋的功绩,值得康熙一拜。

朱元璋作为一个乞丐,以布衣之身,历经艰险,坐上皇位,对明朝二百多年的江山,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只有同为皇帝的康熙,才深刻体会到他的艰辛与不易吧。

二、代表着中华正统的交接。

明朝作为一个得国极正的朝代,在当时,代表着中华朝代的正统,而明崇祯时亡于闯王李自成之手。满清入关,正是打着借道入关,消灭李自成,夺回大明江山在口号。而这个口号,也迷惑了好多大明死忠为满清效力。而康熙祭拜朱元璋,也有从朱明王朝手中接过华夏正溯的名义的想法。

三、为了安抚南方人民,政治作秀。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祭拜明孝陵了,为了表示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尊敬之心,他由甬道旁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至二门外,又于宝城前三奠酒,态度之诚,令南京数十万百姓都为之落泪。而他又与当地官员地主谈笑风生。

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受到江南文武官员及南京城中父老子弟的拥护,施工期间,前去明孝陵观看者犹如潮涌。大大缓解了当时汉人对清政权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四、论资排辈。

虽然二人都是皇帝,虽然说朱明皇朝最终灭亡在满清皇朝之手。但是同为皇帝的职业,朱元璋不管在年龄还是功绩,都在康熙之前,一个新兵给一个老兵叫一声班长,敬个礼,不都理所当然吗。

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不管什么用意,明太祖朱元璋都值得满清的圣祖皇帝给下跪的,毕竟,明太祖的这个祖的含金量,远远大于圣祖。

我是木子君,感谢您的阅读。

跟踪阳光一晚上

跟踪阳光一晚上

众所周知康熙南巡6次,曾5次亲临位于南京的明孝陵去祭拜朱元璋,且未南巡之时也曾经6次遣官代替他去祭拜。甚至康熙每次去祭拜朱元璋的时候,都会行三跪九叩大礼,且是从山门一直磕头到陵墓下,可谓是无比的虔诚和崇敬,史书评其“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同时在祭拜的过程中,康熙还给予了朱元璋“幅员辽阔,远迈汉唐;繁荣似锦,治隆唐宋”这样的盛赞。



那么康熙为何会如此重视朱元璋呢?难道他真的很崇拜朱元璋?当然不是,康熙这么做得目的并不是说他崇拜朱元璋,而是另有所图。他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笼络广大汉族官宦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心,因为只有让他们真正的臣服于大清,满族才能真正的去统治这偌大的天下。



其实这才是康熙为什么要在祭拜的时候对朱元璋行三跪九拜大礼最重要的原因。康熙的目的其实很明确,那就是用自己的一跪来赢的这天下臣民的臣服之心。众所周知康熙年间,虽清朝已统一天下,但却仍是个多事之秋,在康熙第一次南巡的时候(1683年),清朝与北方的沙俄还在争夺雅克萨,同时漠北的准噶尔也在虎视眈眈。



再加上清朝内部“反清复明”的活动又是屡禁不止,并有扩大的趋势,可以说此时的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所以康熙急需做些什么来稳定内部那些不安定的因素,并赢得那些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们的心,只有这样在稳定了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后,清朝才能在安心的应对外患。



也就是如此,最终康熙做出了在明孝陵对朱元璋行三拜九叩那样的“惊世之举”。康熙这么做无非就是做给那些仍对明朝有怀念的百姓们看,康熙想让他们知道他会如同朱元璋那样去治理国家,那样对百姓好。同时他跪拜朱元璋,也是想让百姓知道“你看满人的皇帝都如此的尊重你们汉人的皇帝,甚至都对他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我们满人多谦虚啊!所以你们放心,我康熙自认是朱元璋的继承者,我一定会向朱元璋那样去治理好这天下的,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



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康熙利用这大礼向世人说明自己的意图。那就是满人虽然替代汉人统治了这片土地,但是他康熙依然会把汉人看做自己的子民,同样也可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他都会一视同仁的对待。所以你们就放心把这天下交给我康熙吧!你们就安心的接受我对你们的统治吧!我清朝的统治就跟明朝是一样的,你们读书人依然能在清朝做大官,你们富人依然能在清朝做富人,一切照旧,明朝如何在清朝你们依然能如何。



而事实上,最终康熙的这场作秀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康熙这种不同寻常“自贬身份”的做法,最终让一大批曾经对于明朝还有些许忠心的臣民开始纷纷归附清朝。康熙的跪拜最终极大的缓解了江南百姓对于满清的抵触情绪,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明朝遗臣认可了清朝的正统地位,并开始纷纷出仕为清效力。



自此之后随着清朝统治的深入人心,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汉人开始习惯了满清的统治,并最终成为了清朝的顺民。曾经满清对于汉人所做出的伤害早已被抛在了九霄云外,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已无人再记得,现在的他们早已被曾经康熙的那一跪给彻底的收买了。

307946755

307946755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