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皇帝,为何康熙要给朱元璋下跪?

提到的作品

[作品]桃花扇

中华经典名剧

孔尚任

[作品]池北偶谈

池北偶谈,ISBN:9787101017106,作者:(清)王士禛撰;靳斯仁点校

王士祯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作品]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其中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康熙继位之谜、苏麻喇姑之谜、“大内密探”的风尘生活、康熙密查苏州女子买卖案等内容。《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

胡忠良

最新跟帖
崔小女

崔小女

康熙在位期间,六下江南南巡,其中有两次在南京拜祭明孝陵。这个拜祭可不是点支香鞠个躬这么简单,在康熙起居注中曾经记载,康熙第一次南巡到达明孝陵时,在陵前行三跪九叩礼。

作为一个清朝皇帝,居然给前朝明朝的皇帝“降尊纡贵”下跪磕头,许多人可能觉得匪夷所思,难道康熙不应该敌视朱元璋吗?

其实,康熙下跪磕头的行为是基于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逻辑做出的。

很多对历史不太熟悉的人,都只会背“唐宋元明清”,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明朝是被清朝所灭。

连号称历史正剧的《康熙王朝》中都有这样的桥段,朱三太子回顾自己的身世,说当年清军攻入明朝皇宫时如何如何。这真的有点胡言乱语了。

实际上,清朝在对外宣传的口径上,从来不表示自己与明朝敌对,相反他们以明朝的合法继承者自居。能形成这样的逻辑,就是因为有李自成在明清之间横插了一杠子。

1644年,是大明崇祯十七年,也是李自成的大顺永昌元年。这一年,李自成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

由于明末政局腐败,加上后金(大清)在关外屡屡犯境,明朝无力两线作战,最终于三月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在杀死诸多后妃后,上煤山自缢身亡。

虽然后来还有南明政权,但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京城被攻破,皇帝身亡,这个国就算灭了。注意,灭掉明朝的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李自成也是作死,他一面招降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一面又纵容大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的家产,强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身就投了清朝。

清朝正逢皇太极驾崩,顺治幼主登基,原本不应该掺和这件事,但是接到吴三桂的降书后,摄政王多尔衮觉得机不可失,毅然发动清朝几乎全部的人马,南下入关争夺天下。

在吴三桂的配合下,李自成兵败如山倒,撤回京城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就逃出京城往西去了。

因为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对明朝皇室非常不厚道,把崇祯皇帝和皇后的遗体用两个简单的破棺材就给抬出了宫,随便停放在东华门外示众,百姓路过无不掩面,后来还给扔在河边不管不顾。是一个昌平小吏看不下去,才临时将二人棺材移到田贵妃墓中。

而清军入关就懂得收买人心,为崇祯修建了思陵,以帝王礼风光大葬。几年后,顺治还为崇祯加了庙号怀宗,虽然最终因为于礼不合取消了,但还是给了崇祯一个庄烈愍皇帝的谥号,可以说是给足了这位明朝皇帝面子。

清朝干嘛要这么“好心”啊?

只为了两个字——“正统”!

中国古代的王朝全都讲究“正统”,也就是统治的合法性。如果由清朝自己灭掉明朝,这个合法性就有点说不过去。要是那样的话,估计清朝只能选择竭尽全力诋毁明朝,自然也就不会给明朝皇帝下跪磕头了。

但是,李自成帮了清朝的忙。因为明朝是被李自成灭掉的,而清朝则成了“正义之师”,应吴三桂的请求出兵相助,打败了李自成,故而,清朝是给明朝“报仇”了!

既然明朝皇帝已经死了,那清朝“当仁不让”,就此继承明朝正统,大大方方坐了天下,这就是清朝的统治逻辑。

有些人可能不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即使当时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对清朝“感恩戴德”。

清朝击败李自成后,开始南下试图统一全国,而当时福王朱由崧已经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多尔衮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写信给南明柱石史可法劝降。

史可法当然不会投降,但是也不得不对清军赶走李自成和厚葬崇祯的“义举”表示感谢。这就叫道德绑架!一下让你噎得说不出话。

至于后面清朝灭南明,他们当然也有说辞,比如明朝气数已尽,比如南明忘恩负义啊,反正南明也打不过清朝,所以这都不是事儿了。

回到康熙,就是秉持着清朝一贯的“继承明朝正统”的理念,所以他对跪拜明孝陵没有什么可排斥的。

更何况,在众多汉族民众面前,跪拜在汉族老百姓心中有崇高地位的明太祖,还不让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感激涕零吗?有利于清朝宣传“满汉一家”,对加强统治有百利无一害。这么想,真的太值得了!

noraxiao

noraxiao

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同时表示清朝是一个合法的正统的政权。

在古代由于各朝各代都是用一个政策,即愚民政策,让底层的老百姓听话,反正无论上层社会怎么变,对下层来说也没有什么改变。

而且由于古代皇帝都会强调自己是”天子“乃是”上天之子“,那是天选出来的继承人,因此就有了所谓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说法。

就是让愚昧的老百姓知道,”皇帝“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老板,你们就是好好种田就可以了。

而康熙跪拜朱元璋的意思就是我大清是顺应天命,是朱氏皇族的继承人,这其实就是跟当初朱元璋称帝后,祭拜元朝一样的道理。

其次,除此以外,也是像天下的士族表明一个信号,那就是我大清朝会按照你们中原的规矩来统治,你们(士族)依旧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只不过最大的主人从朱氏皇族换成了我爱新觉罗家族而已。

也正是因为康熙的这一举动,最终才使得清朝开始融入到中原的统治中来的,要不然他大清很有可能会步入元朝的下场,毕竟曾经的元朝人口可是有好几百万人,而他们满族人满打满算也就几十万而已。

连几百万人口的蒙古族都没统治个几十年,就都被掀翻了,他们几十万的满族人当然也是如履薄冰,所以康熙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这么做。

drinkingcyp

drinkingcyp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总计六次南巡,六次都在南京朝拜明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陵)。

康熙对朱元璋的孝陵有多重视呢,先不说六下江南六拜孝陵,去参观过孝陵的朋友应该知道孝陵旁边有个大石碑,上面刻着“治隆唐宋”四个字。

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治理天下超过唐朝和宋朝,如果说是朱元璋刻的就算了,可关键这是康熙命人刻下的。

不仅如此,康熙在扫墓的时候并没有匆忙的走个过场,而是每一次都是行三拜九叩的大礼,这就让人很意外了。

众所周知,康熙所在的清朝虽是正统,但却是满人统治,朱元璋的明朝则可都是汉人,两者可以说应该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

清朝也正是在消灭了明朝之后才建立的,在这之后,康熙不挖坟就算对朱元璋不错了,可是为何对孝陵如此重视呢?原因只有两点:

康熙敬重朱元璋

其实不管是康熙,我觉得明朝之前的皇帝如果也知道朱元璋的话,恐怕也会敬重这个人。

虽然朱元璋晚年杀功臣成为不可磨灭的黑点,但其功绩也是同样不可否认的。

从当初连饭都吃不饱的小乞丐,最后竟然逆袭变成皇帝,并让这个王朝持续了将近三百年,这在明朝之前的历史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再看看康熙,同样也不简单,虽说不用打天下就能当上皇帝,但康熙刚登基时内忧外患,不比打天下难。

身边也就只有一个孝庄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硬生生将这幅烂牌给打活了,还打出一个“康乾盛世”。

从这点来看,两人是极为相似的,都是在极端的环境力挽狂澜,康熙去朝拜孝陵,除了敬重,恐怕还会有惺惺相惜,毕竟厉害的人物都是比较孤独的。

为了安抚汉人

当时是满人统治着上层,这就导致满汉还是有很多比较突出的矛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很有可能变成滚雪球,最终无法控制。

而康熙六下江南、六拜孝陵,则是一段佳话,不仅表现了康熙那不凡的气度,你是汉人,但我尊敬你,还要祭拜你,同样彰显了满汉一家亲,上层都这样做了,下面自己也没什么话说。

当时虽然是满人统治,但很多汉人知识分子并不愿意给清朝服务,而康熙这一手,就很好的安抚和拉拢了一批汉人精英。

我觉得在当时,孝陵代表的是一种信念,而康熙愿意为这种信念低头,其实也算是服软了。

除了康熙之外,在后来还是有很多大人物前往祭拜孝陵,你知道都有谁吗?给个提示:洪、孙。

感谢阅读,如果觉的文章不错,给文青点个关注鼓励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圆润海伦

圆润海伦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在明孝陵的门外东侧立着一个石刻,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这四个大字是清朝康熙帝南巡谒明孝陵时所题,意为明太祖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宋祖。在“治隆唐宋”的两侧则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殿内的两块卧碑,东边一块刻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那么康熙作为清朝的皇位,又缘何多次谒明孝陵,甚至行三跪九叩呢?一方面,康熙之所以跪拜朱元璋,这里面参杂着个人情感,有着康熙对朱元璋的钦佩,毕竟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皇帝,以布衣之身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南向北的大一统王朝功勋彪炳,自是康熙无法匹及的,这一点我们从康熙为明孝陵所题写的“治隆唐宋”便可得到证实。另一方面,这也是一场政治作秀,为的是笼络汉人之心,将清朝归为华夏传承,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是明朝的合法继承者。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扼制南方地区民众的反抗与快速稳定对全国的统治,曾一度有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腥的行为。

虽说这样的恐怖的流血行为能快速稳定局面;但是等恐怖过后,则会激起了人民更强烈的反击。因为暴力只能取人性命,却无法撼动人心,因为自朱元璋恢复汉家江山后,终大明一朝“无汉唐之和亲,无宋之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汉人最不缺的就是血性。

加上,汉人千年以来一直有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夷思想,这样很不利清朝的统治。所以在局势趋于稳定之后,必须实施怀柔政策,以达到笼络汉人之心得目的。而后需要做到接纳和推行汉人所信奉的儒家思想,这样便可以真正做到“满汉一家”。康熙谒明孝陵并行三跪九叩之礼,便是第一步的“怀柔政策”以笼络汉人之心。

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借着自己第一次南巡的机会,路过金陵(现南京)时,亲自到明孝陵谒拜明太祖朱元璋。

康熙亲到明孝陵享殿之前,焚香奠酒并行三跪九叩之礼,态度恭恳为亘古未有。最重要的康熙的目的也达到了,因为当时围观的人数达到数万人,无不感激涕零,第一步的怀柔笼络人心已经达到目的。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有又一次在南巡途中前往明孝陵谒拜朱元璋,这一次还立下了“治隆唐宋”石碑。表彰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均超越了唐宗宋祖。

而后,康熙一生中更是五次亲到明孝陵祭拜朱元璋,到了乾隆这一辈更是六下江南,六次亲到明孝陵,且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无不是在享殿之前行三跪九叩大礼。

此外,还亲自撰写祭文,祭文之中强调明朝乃“气数将尽,闯寇亡国”,而八旗入关是为了“剿杀闯寇,为君父报仇。从这里也印证了像素前文所说的清朝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与继承于明朝的合法性。所以康熙亲自谒拜明孝陵,本质上是笼络汉人的一种手段,而明孝陵也就成为清朝统治者巩固自身统治的政治工具。

同时,这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已然开始认同与接受汉人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清朝是顺应天意。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极大包容性!

欢迎关注@像素说 ,了解更多精彩历史,

yf528881

yf528881

因为康熙是个真正的明粉。

修《明史》时,康熙为朱元璋吹牛“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是现代所有明粉必须要心中牢牢记诵,并每次吹嘘时都要提出的一句话。



清修《明史》是受到清朝政府很多的干涉,明朝皇帝屠戳功臣,杀害无辜,都被《明史》尽量掩饰和美化,把罪责推托到大臣身上。徐达“鸩厄”,方孝儒十族,都被隐瞒。

比如宣德斗蛐蛐,就被删节,要不是后来出土了后宫中的那些罐罐,我们还以为是污蔑他呢。

即使像正德这样的奇葩,远行塞外,军营中还携带妓女,让随从围成一圈给妓女下跪叫妈妈,这些记载都被删去了。



康熙对修史的众人说:皇帝并不是一项很容易干的工作,非常辛苦,大家难免会出些小问题,在这些细节方面纠结得太严格了,让后世批评太甚,谁还能当皇帝呢?

由于康熙身上流着的是满族人的血液,所以他一定不安好心。



事情一定是这样的:说明朝治隆唐宋,是想抹黑和污蔑唐宋。唐朝和宋朝是很富裕的,如果与明朝并列,则显得唐宋两朝也很穷困。

又说明朝远迈汉唐,这是想贬低和侮辱汉唐。大家都知道汉唐疆土很大,军力强盛,气象宏伟,如果说明朝超过汉唐,就证明汉唐的版土也不过如此。

而康熙多次祭拜朱元璋,就是想借抬高明朝而贬低其它汉民族朝代的辉煌。

真是阴毒,幸亏被肥猫识破了他的阴谋诡计。

lovelylinrui

lovelylinrui


如同明朝建立后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以示自己政权继承来源的合法性,清朝一直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明亡于李自成,清廷一直以入关是替明朝报了大仇而宣传自己,哪怕是灭了南明呢,康熙帝行大礼跪拜朱元璋的明孝陵当然是继续这种行为,拉拢人心。

清朝夺了明朝的江山,这句话既对也不对,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以身殉国,明亡于李自成之手,但是同年明朝南方残余势力拥立崇祯帝堂兄弟福王为弘光帝,是为南明第一位皇帝,清朝入关以后南方就一直对战南明,将南明彻底灭亡,如果没有清朝说不定南明也可以偏安一隅上百年,所以也可以说清朝夺了明朝天下。

康熙帝为清朝入关以后第二位皇帝,在经历了父亲顺治朝时期的剃发易服还有开疆拓土后,清朝基本上稳定了其全国性政权的基础。


到了康熙帝时期却是多事之秋,西北准噶尔部噶尔丹虎视眈眈,数次来犯,甚至逼得康熙帝御驾亲征,东北祖地方向沙俄侵扰,台湾郑氏孤悬海外,成为清廷的心腹之患,还爆发了全国性叛乱三藩之乱,虽然康熙帝都一一平定,但是满汉矛盾又成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危机。

对外战乱不止,对内剃发易服的事情才过去几十年,国内满汉之分的民族矛盾空前高涨,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就成为了明朝遗民还有当时汉人寄托旧有政治认同和前朝记忆的符号,甚至在那种环境之下,明孝陵在汉人心中有如黄帝陵在华夏人心中的神圣地位一般,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康熙帝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南巡时五次亲往明孝陵,都是行的三跪九叩头礼,根据当时史书记载,一群汉族官员是感动的稀里哗啦,甚至康熙三十八年再次前往明孝陵时题了“治隆唐宋”碑于碑亭,可谓是对明太祖评价甚高,是大大缓解了当时满汉之分的矛盾,当然康熙帝如此之做,也有真心佩服肯定明太祖朱元璋的成分。


康熙帝身为清朝赫赫有名的皇帝,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前往明孝陵时行大礼,政治目的在于缓解满汉之分矛盾,个人情感来说也有着肯定佩服朱元璋的想法,毕竟厉害的守成之君对于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总是有着更多的认识和钦佩吧。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suyan2379550

suyan2379550

先说个题外话,有些人说康熙只是祭祀了一下明孝陵,烧个香鞠个躬,没有下跪,这个是不对的。康熙在明孝陵行跪拜礼在康熙起居注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比如康熙第一次南巡前往明孝陵拜谒:“巳时,上率内大臣、侍卫、部院官员往谒明太祖陵,于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礼”。所以说不仅跪了,还磕了头。


那康熙作为一个清朝皇帝,为什么要给前朝皇帝磕头呢?这就要从清朝的“合法性”说起。至今都有很多人会说“清朝灭了明朝”。当然,如果你说的是南明小朝廷,那确实是清朝灭掉的。但北京的完整的明朝朝廷,则是由李自成攻破,导致了崇祯自缢煤山。我们传统的史家观点,也是把这一刻视为明朝的终结。所以,当李自成招降吴三桂不成,吴写信给清摄政王多尔衮时,多尔衮也就理所当然地打出为明朝报仇的旗号,浩浩荡荡入关,一举击溃李自成,夺下了北京。


就这样,清朝一下子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甚至当时败退南京后的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当时多尔衮曾写信招降名将史可法,史给多尔衮回信拒绝,但还是不得不在开头对清朝的“仗义相助”表示感谢。

(史可法复多尔衮书)

于是,我们就摸清了清朝的统治逻辑:因为明朝被李自成灭了,而清朝灭李自成为明朝报了仇,所以清朝拥有“大义”,理应继承明朝的正统,成为天下之主。至于南明小朝廷,清朝宣称,因为明朝被攻破北京后崇祯已经自缢,视为明朝已经灭亡,后面的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等皇帝继承“不合法”。

所以,清朝皇帝并不像有些王朝灭了前朝那样视前朝为死敌,相反,清朝视明朝为“前辈”,自视为明朝“继承人”,认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来自明朝。所以康熙作为“后辈继承人”,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跪拜也就没什么不可以了。

当然,另一方面,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要统治庞大的汉人群体,要寻求民族认同感,向朱元璋跪拜,就是向汉族人示好。简简单单的跪拜,获得的好处就是不可胜数的了。

九年旧港

九年旧港

康熙皇帝一生六下江南,五次亲自拜谒明孝陵,唯有一次是派遣大学士马齐代劳祭拜。每一次拜谒,康熙都极尽虔诚,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作为清朝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西征噶尔丹,文治武功都非常卓越,被称为盛世明君。为什么他会对明太祖朱元璋如此崇拜呢?

我们看看康熙第一次祭拜明孝陵的情况。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主要目的就是祭拜明孝陵。史书详细记载了这一盛况: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从中可以看出,康熙谒陵态度之恭敬、举止之谦卑、礼数之周到、气氛之隆重,足可感天动地。这次谒陵也确实达到了康熙想要的效果: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

康熙作为盛世明君,为何对前朝皇帝如此尊崇呢?五次亲自谒陵,到底深藏着康熙什么样的动机呢?这里面当然有着复杂而又深奥的政治意图。

其一:向天下宣示大清国祚承袭明朝正统,不是非法的外来政权。

满清靠武力夺取了天下,但天下人并不认可满清的正统地位。清军入关后打败了李自成,多尔衮为崇祯皇帝发丧,厚葬崇祯帝于思陵,并派人修缮和保护明皇陵。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大明遗臣遗民的好感。这也说明,清朝的统治者一开始就有宣示正统、寻求认可的意识。

然而一系列屠杀事件,如扬州三日、嘉定十屠,深深地伤害了汉人的心,特别是江南一带汉人的心。紧接着,清廷又不遗余力地剿杀南明政权,还推出极度侮辱汉族人格和尊严的“剃发令”。老百姓认准了清朝就是野蛮政权、外来政权、非法政权。因此,汉人对满清的反抗和反感从来没有停止过。

尽管清廷一直宣称大明是李闯所灭,大清承袭天命,是明朝的合法继承者。可是,谁信呢?康熙亲政后,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抚平汉人心里的创伤,满清朝廷就永远得不到合法的承认。同时他了解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不仅把元朝奉为正朔,还恭敬地将元世祖的画像请进历代帝王庙,跟唐宗宋祖一样接受明朝的祭拜。朱元璋的这一做法也启发了康熙。

于是,康熙用三跪九叩之礼祭拜朱元璋,来证明大清国祚承袭明朝,大清政权是正统合法的。

其二:向天下表达江山一统、满汉一家的理念。

顺治在位期间,大清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江山一统。特别是康熙平定三藩后,国家的领土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完整。但康熙深刻地知道,江山一统可以靠武力实现,但文化和人心的统一,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满洲八旗虽是国之命脉,但已经开始出现腐败堕落、战斗力低下的现象。享受特权的满洲八旗不仅故步自封、顽固守旧,还歧视汉族、欺压汉人,更是让康熙忧心如焚。

康熙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了满汉融合的步伐。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十八年,开始举办博学鸿儒科,擢拔了一大批汉族饱学之士。同年,康熙设立南书房,让汉人为他讲学,让汉人为皇亲贵族授课。他还下令满洲八旗必须学会说汉语、写汉字、读汉文,朝堂奏事一律说汉语,只有重要公文才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包括后期他亲赴曲阜祭孔、编撰《康熙字典》、康熙永年历法等,都是全面向汉文化学习靠拢的重要举措。

虽然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满汉融合。但是受益的多数只是汉人中的达官贵人和儒生仕子,普通老百姓没有太明显的获得感。要让天下百姓接受大清江山一统、满汉一家的理念,来得最快的方式就是祭拜明孝陵。他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一跪,全天下人都知道了。

其三:向天下传递要学习朱元璋做一个盛世明君的决心。

在第一次祭拜明孝陵时,康熙已经正好年满30岁,这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年龄,更是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年岁。康熙心中也有一个梦想和目标,他要做一个盛世明君,他要做一个功载千秋史册的皇帝,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朱元璋都可以当得起他的偶像,都可以作为自己追赶的目标。

朱元璋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从参军到登上帝位仅用了15年,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再加上朱元璋还有着坚强的内心、旺盛的精力、超强的手腕、雷厉的作风、杰出的政绩,这一切都是值得康熙学习的。事实也证明,清朝所实行的政策制度,绝大多数都承袭明朝。

在康熙心中,朱元璋就是一座丰碑,“治隆唐宋”是实至名归的。他极尽虔诚、隆重热烈地祭拜明孝陵,就是向天下昭示要学习朱元璋做一个盛世明君的强大决心。

总结:康熙五次拜谒明孝陵,虽带着强烈的政治动机,但也有着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明孝陵前的三跪九叩,展示了他的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见识,宣告了他要励精图治的决心和要做一个盛世明君的追求。

这一跪,跪出了天地两宽、人心一和。这一跪,抚平了天下百姓心灵的创伤,消弭了满汉两个民族的仇恨和隔阂。这一跪,更完整地接续了中华文明,由此开启了由乱而治的盛世华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imbada

imbada

谢邀。说到底这只是一种政治姿态,一方面是向天下人宣布清朝继承的乃是明朝的法统,以标榜自身的合法性与正统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遗老遗少和士人们示好,通过自己宽厚仁爱的形象打动他们,使他们不再反抗清朝统治。

在明朝的时候,明孝陵一直是祖宗的根本之地,备受皇室尊崇。每年都有固定的三大祭、五小祭。同时,凡是遇到国家大事,皇帝们都需要派遣皇亲国戚、宗室贵胄前往祭告。在改朝换代,清朝统治中国的时候,明孝陵却仍享有崇高的地位。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康乾年间,康熙南巡的时候,曾经六次派遣官员前往拜祭,其中还有五次是亲自前往明孝陵拜谒。和爷爷康熙皇帝一样,乾隆六次南巡,每一次都必定会到明孝陵“拈香奠酒”。这二位皇帝祭拜的时候,都会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以堂堂皇帝之尊行此大礼,真可谓是优渥有加。这些行为被当时的人们称赞道:“礼文隆渥,踰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

现如今,凡是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会发现明太祖朱元璋的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写着四个大字: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说高度评价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称明朝胜过唐宋。唐宋盛世,闻名历史,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整顿吏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更胜于唐宋盛世。如此赞誉,出于谁手?写这四个字的,不是别人,却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乍看之下,我们不免有点疑惑。抹黑前朝,抬高当朝,这通常是多数当朝皇帝的做法,或者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才是正常的做法。何况,清军入关,夺了大明的江山,满汉之别曾一度令清朝统治者们其头疼不已。在这种情况下,不贬低前朝皇帝,就算是相当难得的事了,怎么还会对朱元璋如此赞誉有加、推崇备至?这确实值得思索,不过我们若是留意史料上记载的康熙对朱元璋的态度,就不会意外了。

一、明孝陵是正统地位的象征

清朝入关伊始,就十分重视对明孝陵的维护。早在顺治元年五月,这时候全国的局势还尚未稳定,摄政的睿亲王多尔衮就“遣大学士冯铨,祭故明太祖及诸帝”。顺治二年五月初,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五月中旬就进驻了南京城,二十七日就“谒明陵,命灵谷寺僧修理”。七月,豫亲王多铎又“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守明陵”。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到达南京,即亲往明孝陵拜祭。“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其谒陵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尊崇,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这一招对心系明朝的百姓们来说,非常具有杀伤力,史书中记载“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古以来,祭祀就是国家当之无愧的头等大事。明朝覆亡以前,对明孝陵的官方祭祀,理所当然是由明皇室主持进行。而现在,这项祭祀却由清代皇帝取而代之。祭祀主角的转换,其实暗合了江山易主的历史现实,亦即表明了正统地位的转换。这恐怕就是摄政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祭拜明孝陵时,所要向世人表述的第一层含义。因为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们比汉族统治者们更加敏感,更加想要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

二、祭明陵表达了对满汉认同的诉求

明清易代在当时被无数读书人称为“天崩地坼”的大事,之所以如此严重,绝不仅是因为政权的嬗替。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朝代更替,可能只有宋元之际和明清鼎革相类似,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异族入主中原。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王夫之说:“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夷狄者,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诱之不为不信,非我族类,不入我论。”从这些言语中,人们不难读出王夫之对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的切齿之恨。

本来思想上就无法接受清朝统治,而清初的“薙发令”以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暴政,更是火上浇油,彻底激起了江南士民的强烈反抗。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统治者在全国局势基本稳定之后,到士风最为浓厚、遗民最为集中的江南拜谒明孝陵,其谋求满汉认同、消弭民族矛盾的诉求,就不言自明了。

当然,清朝统治者们的心里也不好受,他们对于夷汉之分非常不快。“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乾隆皇帝就曾在其历代帝王庙礼成恭纪中,愤愤不平地辩解道。

想要消弭民族矛盾,首先就要消除文化隔阂,相对于强势的中原儒家传统文化,清朝统治者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接纳并吸收儒家文化。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在南巡归途中经过山东曲阜时,亲诣孔庙参谒。这一次参谒的规格非常之高,礼仪也非常到位,康熙皇帝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亲笔题写了“万世师表”匾额,又赏赐了衍圣公孔毓埏,还免掉了曲阜一年的租赋。

孔庙的“九叩礼”,让人不由联想到半个月前,康熙在明孝陵前的“三跪九叩”,由此亦可见康熙皇帝的良苦用心。对二者的拜祭,相似的决不仅是形式上的“三跪九叩”,更是实质上的对满汉文化认同的诉求。一个是“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代表着对千年儒家文化的传承;一个是开创有明一代基业的明太祖,代表着对前朝君主的优渥,正所谓殊途而同归。

对于清初那批数量庞大的明代遗民来说,明孝陵确实有着异乎寻常的象征意义,对孝陵的拜祭,其实就代表了对故国的追思。所以在清初,自然会有相当多的人前去“哭陵”。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孝陵已经成为那一代人寄托哀思和发泄情感的场所,也是已经灭亡的大明王朝的最后象征。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来审视清帝的谒陵,就会发现其行为本身的针对性是相当强的,其所指向的,正是那些谒陵的遗民们。

三、祭明陵是对“清承明制”的认同

在清代,皇帝们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一直是非常高的。清世祖实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十年正月)丙申,(顺治)幸内苑,阅通鉴”,提出一个问题:“上古帝王,圣如尧舜,固难与比伦,其自汉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为优?”著名的谋士范文程答道:“汉高、文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洪武,俱属贤君。”顺治又问:“此数君者,又孰优?”陈名夏对曰:“唐太宗似过之。”

然而顺治帝却并不这样认为,他当即反驳,认为历代之君皆不如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帝亦有相似的评价,在其第三次南巡祭拜孝陵时,亲书“治隆唐宋”四字,并命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置殿上,并行勒石,以垂永远”,清朝皇帝对明太祖的评价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顺治和康熙这两位皇帝在明太祖评价问题上的口径如此一致,有些令人吃惊。

康熙皇帝于是进一步解释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同样,顺治皇帝给出的明太祖超越前代君王的理由,也是所定制度“规划周详”。既然明代制度如此完善,“咸极周详”,那清代理所当然要加以继承了。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清承明制”。

事实也确实如此,明代的典章制度到清代大部分都得到了保留。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央不设宰相,以内阁作为辅政机构,相权分归六部;地方设总督巡抚,偏远地区设立土司;监察方面,中央仍设六科给事中,地方则是十五道;司法制度上仍是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制度,主要豆创立于明初,由太祖朱元璋一手厘定。

由此观之,清代君主对明太祖的高度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肯定了明太祖,其实就是肯定了明代,特别是明代的典章制度;而肯定了明制,就是肯定了与之相因袭的清朝自身制度的合理与合法性。从这层含义上推而广之,也就不难理解康乾南巡时祭拜孝陵礼数之优渥、态度之恭敬了。

因此在清朝皇帝历次谒陵的祭文中,更是不厌其烦的阐述其“继统”而非夺位的身份。首先,强调明代的灭亡是“国祚已终”、气数已尽;其次,申明清军入关击败李白成的农民军,是“驱除逆寇”,既为明代报了深仇大恨,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阐述清朝的正统与继承的合法,是清帝谒陵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时候,祭文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宣讲书;而明孝陵,则成为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而事实也证明,这种委婉而巧妙的政治表述,比之前的军事杀戮更行之有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显示了康熙皇帝不凡的胸怀、过人的气度以及谋略。

QUEEN JAMI

QUEEN JAMI

在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唯有中国居内以制夷狄,未闻夷狄居中国而治”的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清朝入主中原后,很多汉族士大夫视华夷之辨为天经地义,为此,他们以前朝遗民自居,不肯承认清朝的统治合法性。他们或藏身于残山剩水;或“弃横舍而往伽蓝”;或佯装疯癫以泄愤;或著书立说以自勉,抱定拒不与清朝合作的宗旨。甚至在已经仕清的官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怀有“忍死偷生,罪孽难除的负疚感。

三藩之乱爆发后,“各省兵民相率背叛”的现实,使康熙皇帝深受震动。他清醒的认识到清朝要建立稳固的统治,除以武力统治与镇压之外,还必须打破广大汉族人民,特别是士大夫心中“满汉畛域”的妨嫌,使之倾心归附。谒明陵,正是收揽人心的诸多政策中的一个。

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刚从三藩战争的危急局面中挣脱出来,康熙皇帝便在日理万机的紧张之际,下令开“博学鸿词科”。“消海内漠视新朝之意”,一反顺治朝以来用惩创手段压制遗民士人的反满情怀,而示以怀柔,以期获取“士民之秀杰者”的拥戴。这是清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转折。也就是说,清统治者在平定三藩之乱,用武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又重视那些能倡“大义”的名士,欲其归心。故孟森先生云:此举“纯为圣祖定天下之大计”。

开博学鸿词科后,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谒明陵、免积逋、访求贤才、增加入学名额,凡此种种,用力于收揽人心。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明孝陵,五次亲往谒陵。“治隆唐宋”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题写的,既是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更是赢得士大夫、遗民隐逸归附的举措之一。

吴立青雯

吴立青雯

康熙祭扫朱元璋之墓,一方面说明,康熙确实对朱元璋开创明朝两百多年的社稷,有敬仰崇拜之情。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康熙不凡的胸怀、过人的气度以及谋略。

康熙时,在民间“反清复明”的思想和组织还有传播和活动。康熙通过为汉人皇帝朱元璋扫墓,表示满汉一家,用以拉拢安抚汉人,这也是康熙稳定统治的一个手段和方法。

封建士大夫们称汉人政权的更替是“亡国”,而元和清的统治则为“亡天下”。可见,清朝统治初期的民族关系紧张复杂。康熙此举是有政治智慧的。

偲薇特

偲薇特

那只是政治手段,现代人讲:那叫作秀!

……

康熙祭拜明孝陵,对的,告诉天下人:满人的江山得自李志成,而非自行夺取。[null]

巧取豪夺乎?……

无外乎掩耳盗铃!!

……

不深谈,毕竟现在是一个大家庭。

种子

种子

后世对康熙皇帝赴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理解可能有误会。总以为主要目的是收买汉人的心,事实真相其实不是这样。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占领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吊,明朝宣告灭亡。四月底,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多尔衮和吴三桂的联军打败,回到北京后即向西安方向败退。五月初,清军占领北京,不久,7岁的顺治皇帝被接到北京,开启了满清268年的统治。

顺治十八年(1661年),24岁的顺治皇帝去世,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康熙皇帝14岁那年除鳌拜,后来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基本完成国家统一。在收复台湾的第二年,也就是1684年十一月,31岁的康熙皇帝第一次离开北京南巡,到江宁(南京)之前,他先派大臣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谕大学士等、明太祖、一代开创令主。功德并隆。朕巡省方域、将及江宁。钟山之麓、陵寝斯在。朕优礼前代。况于其君实贤。(康熙朝实录)

大臣祭祀完明孝陵后,康熙皇帝告诉大臣,既然自己已经来了江宁,而且到明孝陵又不远,为此要亲自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当天,康熙皇帝就前往明孝陵祭拜。

○谕大学士明珠、尚书介山、明太祖陵、已遣官致祭。但朕既抵江宁、距陵非远。其亲为拜奠。是日、上谒明太祖陵。(康熙朝实录)

康熙皇帝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认认真真地祭拜,迎来数万人观看。康熙皇帝对明太祖的祭拜是虔诚的,亲自行三跪九叩头礼。现任皇帝对前朝皇帝陵墓行如此大礼,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前所未有的事情。

康熙皇帝对明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的祭拜,不仅让江南汉人感到震惊,更多的是感动,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不少人夸赞康熙皇帝此举是“千古盛德之举,在昔帝王未有行者。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清朝王世祯《池北偶谈》卷四)

此后,康熙皇帝还进行了5次南巡,其中有4次亲自到明孝陵祭陵,而且都是举行了隆重的仪式。1699年四月,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这年已经46岁,他不仅行了三跪九叩之礼,还为朱元璋题写了四个字:“治隆唐宋”。什么意思呢?就是表扬朱元璋的治理成绩比唐宋还好。康熙皇帝题完字还要求官员刻碑树立在明孝陵前。

最后一次是1707年三月,此时,康熙皇帝已经54岁。他到江宁后,告诉大臣,明天要亲自去给明太祖祭陵。大臣劝说,之前皇上已经多次亲自祭奠明孝陵,还经常拍大臣或皇子祭奠,不仅如此,还时常维修明孝陵,并安排专人看守,自古优待前朝从来没有这样隆重的,皇上这次又想亲自去祭陵,我们认为隆重过头了。加上天气突然热了起来,皇上就不要去了。康熙皇帝说:天气热怕什么?朕必须要去。

“谕大学士等曰:朕欲于明日往谒明太祖陵。大学士等奏曰:皇上前此临幸江南明太祖陵,或遣官致祭、或遣皇子致祭、亦有皇上亲行灌奠之时,又重新庙貌,专人看守,自古加厚前朝未见如此者,今皇上又欲往谒,臣等以为太过。况此行已遣大臣致祭,天气骤热,不必亲劳圣躬往谒。上谕曰:天气骤热,何足计耶?朕必亲往。”

这时候,康熙皇帝已经当了皇帝48年,经过康熙皇帝的励精图治,此时国内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满清的统治地位已经十分稳固。这时候,康熙皇帝为什么还要如此隆重祭拜朱元璋的陵墓?仅仅是为了收买汉人的心?显然不是,收买人心祭拜一两次就差不多了。前一两次祭拜,当时天下初定,肯定有收买人心的目的。但是,康熙皇帝后面还多次祭拜明孝陵,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出于对明太祖朱元璋治国能力和治理成效的钦佩。

朱元璋从一个穷要饭的和尚,白手起家,扫荡群雄,恢复中华,建立大明王朝,历时276年。朱元璋在位31年,对国家进行了精细化的管理,创造了“洪武盛世”,他去世前,史书记载,仓库里的谷子可以吃好几年,有的因为时间太长,都发霉了。朱元璋的治理成绩真的很了不起。

康熙皇帝多次亲自祭拜明孝陵的原因是什么?老实说,主要是康熙皇帝真的打心里佩服明太祖朱元璋。

后来,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也6次南巡,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到江宁祭拜明孝陵,“拈香奠酒”。我想,乾隆皇帝这样多次祭奠明孝陵的原因也和皇祖康熙皇帝差不多,主要也是打心眼里佩服明太祖朱元璋。

当你很佩服一个人的时候,就很容易想起他。如果这人活着的,你会经常想见见他;如果这人已经作古,你会经常想去他的坟墓祭奠。理就是这么个理。

杰克在买菜

杰克在买菜

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怪怪的!从历史上康熙不可能给朱元璋下跪。犯大忌,康熙皇帝跪天,跪地,跪祖宗,跪神灵。跪错地方也跪不到明太祖朱元璋脚下。

jianglujunlala

jianglujunlala

自公羊以“王者大一统”、“君子大居正”二语开端,尊王攘夷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政治思想的主导。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如果不能被承认为正统,就无法获得充足的统治信心,驾驭时代的航向。

整个清代,大一统远胜汉唐,然而关于正统之争,却为历代之最。历代争正统者都在士大夫学者之间,而清代顺、康、雍、乾亲自出面,不顾天子之尊,口诛笔伐,拼命为自己的王朝“洗白”。

早在清军刚刚入关时,多尔衮就说:

“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

为了寻求正统,清廷甚至为崇祯发丧,还博得吊民伐罪的美名。待“大业已定”,清廷就开始无所顾忌,暴露征服者的本来面目,实行“剃发”、“兼并田地”、“扬州十日”等倒行逆施的行为,迅速激发满汉隔阂。

各地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持续多年的反抗斗争后,汉人虽屈从了征服,但征服者也意识到,当初那些“贴金面具”,有关得天下之正的承诺,在天下人心中,已经荡然无存。

“朱三太子案”“天地会”等地下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许多明朝的知识分子,他们心里根本不服从满清。以孔尚任为例,他的《桃花扇》推出了史可法和崇祯,批判降清知识分子,抒发家国之恨,勾起观众思念故国之感。

在这个背景下,康熙参拜明孝陵,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第一,在很多人心中,明朝才是正统,大清只是外来蛮夷。康熙的参拜,表达出了对明朝的尊重,也是申明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正统。

第二,将“贴金面具”戴到底。康熙是帝王,不管背后做什么,在台面上要展现出自己的大度、胸怀,借此收拢天下人心。

第三,古人会跪天、地、君、亲、师,而帝王只需跪天地。朱元璋已经是汉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康熙对其下跪,就是向世人证明,他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了,满汉一家亲。于是,满汉之间就有了一个“公约数”——朱元璋。

看到康熙如此举动,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明朝遗留的知识分子,大多给康熙点赞,心悦诚服。时人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张文贞集”

不仅对朱元璋三跪九叩,康熙还亲自书写了“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意思,表面夸奖了朱元璋可以比肩唐宗宋祖,其实还是在自夸,毕竟端掉大明的是大清。

康熙曾说过:

“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

治理天下在于收拾人心,只要天下人从内心找到对大清的认同感,江山就能稳固。康熙参拜明孝陵,是用一种“怀柔手段”,对天下汉人心的征服,对自己江山正统性的证明。

事实上,不仅参拜明孝陵,康熙还开设过博学鸿儒科,设明史馆,这些行为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收买人心,以成其“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理论依据。

307946755

307946755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