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的诗句是哪句?画面感最强,场景最悲壮!最凄凉?

小磊磊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lylytree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发出的振奋人心的诗篇,是多么强有力的声音,到现在依然在震慑着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家伙。
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一切,不把来犯敌人消灭誓不罢休,至到生命最后一息。
泱泱九州是我家,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家园是你我共同的责任,在我们的面前,没有什么困难,我的付出换来你的幸福,值!要让世人看看,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将是世界发展的领导者。

leehomjulie
岳飞的满江红。

五月蓝殇
从古至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并不少见,比如在《尚书》中,就有描写周武王与商纣王交战时的场景,悲壮、惨烈::“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蒿里行中也对战士们、以及战争之后满目疮痍的场景进行了描写:“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写残酷、百姓凄惨,或者壮志凌云的战争题材诗词,那是数不胜数。
但题主说“画面感强、悲壮、凄凉”几个元素加在一起,那就值得细细琢磨一番,今天推荐一下三首唐诗:高适的《燕歌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陈陶的陇西行四首·其二。
《燕歌行》唐·高适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雄浑悲壮”,这首《燕歌行》也是唐代边塞诗里的经典之作。
高适生于武将世家,他有“万里不惜死”的爱国之心,有“他日云霄万里云”的豪情,有“抚剑悲歌对秋草”的为国担忧的忧患意识........而这些都写进了他的诗文作品之中。
高适生于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写这首《燕歌行》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时的唐朝与契丹、奚交战,先胜后败,而高适对于这两次战败,感慨颇深。
他写了这首《燕歌行》是感慨征战之苦,谴责征战的将领失职,使一线的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百姓也做了极大的牺牲。
《燕歌行》描写了战场的悲壮,也讽刺了不体恤战士的将领,整首诗呈现出一种雄健激烈、慷慨悲壮的情感。
“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座孤城,在落日的余晖之中,战士们伤亡惨重,能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早中晚三个时间的杀气凝聚在阵前,像翻腾起的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相看白刃血纷纷”,看着那刀光剑影之中,鲜血四溅纷飞;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孤城日落斗兵稀、相看白刃血纷纷”,都是非常有画面感的战争场面:越战越少的士兵、刀光剑影血光四溅。
“诗鬼”李贺,生于中唐晚期,此时的大唐已经由盛至衰,繁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使得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李贺身体不好,又加上妻子亡故、家国不幸、藩镇割据,仕途不顺,于是李贺便辞官回家,路上他路过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大兵压境,黑压压的一片,想要推到城墙、攻破城池,我们的战士们身披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之下,熠熠生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寂寥的秋色之中,战争的号角响彻云霄,边塞之上的战士们的鲜血浸染大地,在寒夜之中凝结成紫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声音到颜色,都刻画出战争残酷、凄凉、悲壮的画面。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国势衰微,而此时边境的少数民族也是乘机入侵骚扰不断,边境战事连连告急,战争之火越烧越烈。
长期的战事给人们带来不尽的灾难,这个时期的很多描写战争的诗作都是凝聚着对战争死亡者以及家属的深切同情,意味深长。
出生于晚唐时期的陈陶,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唐军将士慷慨悲壮、视死如归,不幸的是众多精兵良将却都战死沙场,无一生还。
这是何等悲壮的画面:奋不顾身的将士们,拼劲最后的力气,与敌人厮杀,刀劈剑砍、血肉横飞,最后全军覆灭。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些拼命到最后,战死沙场的将士们,已经变成了白骨,成为被抛弃在边地的孤魂野鬼,而他们依旧是家人心中、梦里出现的那个有血有肉的亲人啊。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战争悲壮的惨烈画面,而后两句又充满无限的凄凉。
今天就暂时先推荐这三首唐诗,与朋友们分享。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kuangying1022
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于我而言最为悲壮和感伤,夹杂了英雄无奈的苍凉感。我经常给我四岁小儿读这首诗,也是少数几首他比较熟读成诵的诗歌。“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写尽了人生百态和复杂的情绪,愤懑,无奈,奋进,无力感,愁肠百结,纠结的人生ing。诗人缓缓独登幽州台极目四方,思绪万千。过去、现在和未来,苍茫宇宙无边无垠,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深感人生短暂如逝水不可追,不禁悲从中来。古来成劫灰,来者不可追,端的让人不能自已。可谓写人生种种登峰造极之作,几乎每个人每个阶段都能找到共鸣点,与之心有戚戚焉!
整首歌充满苍凉悲壮,但其实也不乏激昂的奋进之声,不甘命运安排的壮烈慷慨。既有大我的对大唐国运的担忧,也有小我对自己命运的愁肠百结。因而对我们无论逆境顺境,无论悲或喜,无论老或少,都能从中得到熨帖的抚慰和激励,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皆有之,我们每个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无论顺逆,捧书一读定能有所收获,有所触发。

jennysong
中国诗词史上画面感最强,场景最悲壮,最凄凉的诗句莫过于“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这句诗来自杜甫的悲陈陶:
悲陈陶
陈涛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当年十月,宰相房琯上疏唐肃宗,自请带兵收复两京。十月二十一日,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房琯“高谈有余而不切事”,用兵以春秋车战之法,结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有感于陈陶之败的惨烈而作此诗。
良家子,是从秦中各郡百姓中征召的士兵。他们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有家庭,有爱人,有亲人,却被卷入了无情的战争之中,以致失去了生命,成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血作陈淘泽中水”这句诗让人一下子想起了“血流成河”这个成语,血腥味仿佛已冲鼻而来。无需直接描写战斗的惨烈场面,战争的残酷已让人沉痛得无法呼吸。
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猖狂之态;最后两句写到百姓北向而哭,表现了百姓对官军收复长安的渴望。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读完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为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了。有多么痛恨叛军,就有多么渴望结束战争,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焉能不欣喜若狂?

juven_hu
我最喜欢陆游的金错刀行,最后的一句: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每每诵起,悲壮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陆游的原意是“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最终只剩下了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想到即使今日,我泱泱大国,仍会受某些国家欺凌挑衅,这句诗仍有着意义,催每位国人自勉!

wubing011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白桃扇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asunfeng
我觉得要论场景最悲壮、画面感最强的诗词应该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文仅四句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字数不多但给人内心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是非常强的,画面感十足而且视野极其开阔,给人以满目苍凉悲情之感,眼前似乎浮现出一个怀才不遇、空有报国之心文人的面目来。那么这几句诗究竟什么意思呢?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表面看来有些突兀,似乎有没有铺垫没有过渡直接就到达了高潮,起笔就达到了时间上的极限。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澎湃的激情,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没有机会看到前朝的圣明君主也没有机会看到后来的圣明之主。遗憾之情生不逢时之意浸染在这两句诗中。
“念天地之悠悠”这句描写空间上的广阔无垠,宇宙茫茫,天长地久,山河依旧而物是人非。“独怆然而涕下”,一想到天地之无穷无尽,便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而泪流。整首诗透露着作者排遣不掉的惆怅与悲凉,这种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为后世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寻觅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雨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日君王,一日囚犯,天下经历如此落差的有几人,愁是什么样的呢,愁就像那向东流的江水一样。《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唐·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据诗词天地中国古诗史上最唯美最断肠的七首诗词)

DanielZhu2005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金菊傲霜盛开,金灿灿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气魄雄伟,想象奇特,设喻新颖,辞采壮伟,意境瑰丽。
明太祖朱元璋亦有咏《菊花》诗:“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后人看此二诗,彼此一意:成则为明,而败则为黄也。

王大脸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争的残酷,让多少母亲没有了儿子,让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让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可是国家有难,身为男儿,身为军人,保家卫国是我们的责任,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没有军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誓死杀敌,哪来的千千万万户安居乐业。今天的生活,今天的盛世太平,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哪来的岁月静好,可是这样的太平,也是用我们的亲人的血肉堆积起来的,这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丈夫,唉,古来征战几人回啊。这是多么的悲壮和无力啊。一生戎马生涯,肩上扛着千千万万。又与谁人能说。

ljayl
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宋代朱熹曾评价此诗:“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项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个比较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了。俗话说,成王败寇,一代枭雄也只能在历史的车轮下,沉埋黄土。曾经指挥千军万马,血战沙场,得意时大杀四方,设下鸿门宴,吓破刘邦胆的一代枭雄项羽。他的这首垓下歌可谓悲壮至极了。
这是首诀别诗,更是一首英雄挽歌。首句就说自己英雄气概,力量之大,足以拔起大山,世所难敌。可就是这样的英雄却感叹生不逢时,正像周瑜所感叹的“既生瑜,何生亮”,同样的,既然生了项羽,又何必来一个刘邦。项羽的一生是悲壮的。
据司马迁项羽本纪所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了,项羽在垓下城受到汉军重重包围,曾陪伴自己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的战马乌骓也筋疲力竭,再听到楚歌声,看到自己帐前美人的两行清泪,依偎在自己怀中,楚楚可怜,面对江山不再,败局已定,曾经威风八面的楚霸王只剩下悲愤和无奈了。在这仓皇之际,也只能发出英雄悲歌,上演一曲《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一代英豪落得此番下场,可叹可悲!由于他的悲剧色彩,关于他的故事和传奇却被后人大加演绎,成为戏曲影视小说热门。也让更多的人记住和怀念他。
戏曲霸王别姬传唱度更高哈

kevincyrus
自史记·项羽本纪中楚南公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西楚地处江南位置优越,自古富庶安定,可惜后来被秦军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楚地曾广泛的流传着"即使楚国落魄到只剩下三个氏族,他们也会消灭秦国以报国仇家恨的",后来的这句话也得了史实的证明,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项羽刘邦,实际上都是楚地的子民,也许冥冥之中也有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