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的诗句是哪句?画面感最强,场景最悲壮!最凄凉?

q1e2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小鹏
一代伟人
一代天骄傲苍穹,
五千华夏巅奇峰。
国难岁月旌旗奋,
拯救民族历艰程。
血染江河无畏惧,
雷霆万钧仍从容。
仰天长啸呼风雨,
沧海横流彰英明。
2020,6,15,

小茵子爱旅行
陈毅元帅的绝命诗,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何等悲壮,何等气魄,何等意境!陈毅是近代史文武全才之军事家,诗人!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您们都是当代精英,时代象征!共和国宝贵之遗产!

偏爱
我认为,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的诗句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没有之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句二十八个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
“在”,只是一个介词。
“西下”两个方位名词合用,表示动作。
没有一个动词。
没有一个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悲壮、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中国古典诗歌,常常用意象表情达意,以景托情,寓情于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语言简单,但意象却十分丰富,意蕴深远。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枯、老、昏、瘦”等字眼,把浓浓的秋色,蕴含在凄凉、悲壮的情调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把前面铺垫的景物,变成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壮、凄凉的触发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马致远生活在元朝,元朝是中国不能说的历史,没有影视剧敢于描写元朝的历史。有人说元朝属于蒙古帝国,中国实际上已经被灭国了。
元朝于公元1271年建立,于公元1368年灭亡。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大概生于1250年,具体卒于哪年难以考证了。
元朝统治初期,取消了科举制,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公元1313皇庆二年,元仁宗恢复科举。恢复科举,就意味着中国的延续,我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标签,只要是施行科举制的地方,那就是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是科举制的延续,虽然有很多弊端,很多有识之士建议取消高考,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制度是唯一一个最公平的制度,古今中外皆然。
马致远生活在那个年代,由金入元,出生在富有文化素质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不得志。他几乎一生的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于是他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所以,我认为,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在那个最悲壮、最凄凉的年代,写下的一首最悲壮、最凄凉的元曲。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把汉语文字的发展水平,推向了顶峰。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具有独特魅力。自此以后,中国人再也无法用最简单的汉字,言志抒情了。
当今时代,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中国汉字正在逐渐失去魅力,因为“PK、Hold、Vlog”这些意境,我们无法用简单的汉字表达了,只能用英文字母代替了。

gloria2010a
不思量自难忘

jiujiecang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Jeffli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柴米CM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水与共
己见,史上最悲壮最凄凉的是毛主席的诗(诉衷情),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历尽千辛的操劳付出,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担心未来国家命运,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于东流?总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前途担忧。之所最敬仰的诗是(诉衷情)。

希希mami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Kate
老夫聊发少年狂

莎
记得上学的时候,学过开国元帅陈毅的梅岭三章。其中的两句诗让我感到了悲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原文如下: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元帅当年被围梅山,身体染病。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毅元帅视死如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陈毅元帅对比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多了的正是革命战士的乐观主义。
开篇只用了三十五个字,就把被困、染病、写诗、解围的整个过程,简单叙尽。
期间感受,都藏在三首诗里,供人慢慢品读。
也许梅岭三章不是诗词史上最悲壮的,但也足够占一席之地。

纬泊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爆米.花
不叫胡马度阴山

陌简轩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08年,同盟会革命陷入困境,年轻的会员汪兆铭站了出来,提出要去北京暗杀清廷官员,用鲜血来唤起人们对革命的信心。临行前,他咬破手指,给同盟会中好友胡汉民留下血书:
“我今为薪,兄当为釜。”
胡汉民见到血书,顿时哭晕了过去,此时汪兆铭、黄复生等一行人已秘密潜入了北京。
暗杀的对象锁定满清贵族,第一个是庆亲王奕劻,无奈奕劻侍从如云,无法下手。于是蓄意暗杀的一行人把目标锁定为了海军大臣载洵,不巧正赶上当时清廷狠抓官员廉洁作风,王爷也不敢摆架子。没有了八抬大轿的醒目标识,一群红顶官员混杂在平民中一起出了火车站,失去了目标的一行人只能带着炸弹悻悻而归。
有了前两次的失败教训,汪兆铭总结经验,开始调查高官们的日常起居,最后把暗杀目标确定为了摄政王载沣。载沣是光绪皇帝的生父,在清廷位高权重,汪兆铭等人打探到载沣每天早晚都会往返醇王府与地安门上下班,银锭桥是必经之路,于是准备在桥下埋设炸药,通过电气发火,等载沣过桥时将其炸死。
可惜天不从人愿,汪兆铭在桥下埋好了炸药,起身时才发现,桥上居然有人!
很快警察赶到,在桥下起获了炸药和电线,并根据封装炸药的铁罐,抓获了汪兆铭、黄复生等人。
法庭上,汪精卫和黄复生拒绝招供同党,反而争着说自己是主谋,与他人无干。肃亲王善耆见二人视死如归,意识到处死刺客只会激起党人的愤怒,局面更加失控,遂决定从轻发落,以安民心。
1911年的大半时间里,汪兆铭都是在大牢里度过的。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写诗,肃亲王善耆有时也找他聊天,每次都是激烈争辩,不欢而散。
谋刺摄政王,按律当满门抄斩,汪兆铭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只判了个终身监禁。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挽回败局,宣布开放党禁,释放政治犯,汪兆铭才得以出狱,聚集在法部大狱门口迎接他的群众有上千人之多。
汪兆铭的勇敢赢得了无数革命青年的尊敬,后世评他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而他还有一个更广为熟知的名字---汪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