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的诗句是哪句?画面感最强,场景最悲壮!最凄凉?

提到的作品

[作品]贺新郎

那年侯府花園內,寧懷璟初見徐客秋, 那張帶著淚痕的倔強面孔叫他沒來由心軟; 多年後,寧懷璟再遇徐客秋, 小野貓倔強依舊,帶著滿身尖刺執意將自己隔離於人群外; 連自家父親都不曾放在眼裏的小侯爺第一次想要...

公子欢喜

[作品]满江红

战争的巨轮给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碾 压下―道深深的辙印。在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 恶的殊死博斗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 人民最终赢得了胜利。古老的华夏大地在血与火 的洗礼中再生。这出有声有色、...

王玉彬

最新跟帖
揪揪线小姐

揪揪线小姐

【无人车来也】认为,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的诗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画面感最强、场景最悲壮、最凄凉!


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出处这句诗出自诗圣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一生志向远大,总是希望能匡扶王道、成就大业。然而,时运不济,杜甫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但是,杜甫一直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极为推崇。

特别是当杜甫流放四川期间,对诸葛亮的事迹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杜甫还写过一首八阵图怀念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正是因为杜甫带着深深的感情、崇高的敬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浓缩了诸葛亮的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神一样的存在。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计。

一路走来,诸葛亮神机妙算,谈笑间灰飞烟灭。诸葛亮创造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妙计,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

诸葛亮对主君刘备忠贞不二,即使刘备去世了,诸葛亮亦然对刘备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忠心耿耿。

为了完成先帝刘备“平定中原,匡扶汉室”的遗愿,诸葛亮耗尽毕生精力,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但是六出祁山,均未成功,最后累死他乡。

诸葛亮空有惊世才华却难以成大业,空有报国之心却难以救国。面对这样的悲剧性结局,怎么可能不流泪,不遗憾,不悲愤?

因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浓缩了诸葛亮的人生,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赏析

下面,我们来具体赏析这句诗。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六出祁山。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诸葛亮病死在军中。

“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杜甫自己在内的所有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两句诗,既有对诸葛亮的深深追思,又有作者的深刻感怀,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实现了客体与主体的有机统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圣杜甫去世之前不久,站在寂寞的荒郊古庙,凭吊已逝的英雄,写出着千古绝唱,不禁老泪纵横,残阳如血,春草无情,英雄末路,天地无语。

此情此景,真是画面感最强,场景最悲壮!最凄凉!

综上所述,【无人车来也】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知道您是否喜欢?


诗化记忆

诗化记忆

1,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2,陈毅:断头今日意若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集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3,秋瑾: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4,章太炎: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5,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6,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7,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9,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0,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重庆BELL

重庆BELL

我认为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读了诗句,让人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大义凛然的爱国诗人被俘的场景。诗句即悲壮,又让人感到凄凉。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呢?我要留下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所作的诗,然后又被押解到崖山。张弘范逼迫他投降,文天祥不从,写此诗来表明决心。

一代战将轮为阶下囚,从大的方面讲不能完成收复国土的使命,从小的方面来说,兵败被俘,孤苦伶仃,甚是凄凉。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诗人早已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用这首诗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要流芳千古。

滴嗒

滴嗒

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的诗句有很多,唯让我心灵震憾的戊戌变法中潭嗣同的狱中题壁,欲哭无泪,痛恨满清政府腐朽统治。

"望门投趾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98年9月,慈禧太后下令,软禁光绪帝,同时,杀害了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在狱中墙壁上留下绝命诗,当时,谭嗣同驻进日本大使馆,完全可以逃命,他却说,世界各国变法没有不流血的,我怎么能只顾自己,我要用我的鲜血,来唤醒民众的觉醒。同时,他写这首诗,也是告诉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到国外的变法同仁,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拯救中国危亡的心不变,希望,活着的同仁,继承他们未尽事业,活着与死亡,都像昆仑山一样雄伟,变法虽然失败了,我坚信,中国的变法图强,唤醒民众,振兴吾中华大潮,己经来临。1898年,9月21日,在北京菜市口就义,享年,39岁,不久,辛亥革命暴发,晚清灭亡,直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舒SUE

舒SUE

死时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好悲伤好悲壮的诗。陆游希望在生前见到九州统一,可偏偏不可能见到。他的情怀悲壮不已,但他的爱国之心,尽在诗中展现。

但他留下小诗,告知后辈,如真的有那一天,后辈真孝心的话,到他的坟前来安慰一下,那该多好。

只是大宋王朝是一年不如一年,希望还真没有。

foggy1012

foggy1012

没有最悲壮,只有更悲壮。

1.先说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自易水歌)

那画面,那凄悲壮观,千载以下,宛如眼前。自古送行,慷慨悲歌,无过于此。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一段向来必演。无数文艺作品也都以各自的形式将其反复加工。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相声、小品、影视。虽说荆轲败于剑术不精,但其慷慨赴死的侠义精神感动着后世。

2.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八大山人题画诗)

是八大山人朱耷的一首题画诗。八大山人,明末清初书画大家,明室宗亲,历经国破家亡,23岁便削发为僧,长期流落四方,卖画为生。

其沉郁、孤怪的性格,特殊的身世,加之非凡的天赋,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所及,郑板桥、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范增都是其粉丝。近年来,其绘画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

仅凭这两句诗,便可想象其人生遭遇和艺术风格。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一句也足够悲壮,足够撼人心魄。直到最后一句出来之前,整个破阵子的基调昂扬高亢,唱响着最激动人心的军旅乐章。气势千里,豪迈干云。谁也没想到到了最后,突然蹦出了一句“可怜白发生”。情绪、基调陡转直下,一时令人措手、悲叹不已。巨大的落差跌宕,词人将悲壮氛围渲染十足。结句陡转的作词之法,也成为稼轩特色。

4.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这是辛弃疾诸多《贺新郎》名篇之一。词写离别,通篇用典,全由历史上著名的送别事件串成,而着重写了“苏武李陵北海送别”与“燕太子丹荆轲易水送别”两个故事。用词凌健,词情哀婉,悲壮顿挫,极具艺术震撼力。辛弃疾对语言的驱遣,令人惊叹不已。

5.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与辛弃疾同时代,艺术成就一词一诗也相当,两人还同是爱国文人,坚定的主战派,恢复之心同。一生抑郁不得志,也是共同的命运。不同的是,辛弃疾生活富足,住着别墅,陆游一生都是比较清贫的生活。

这一首《诉衷情》,开头不可谓不雄豪,意气不可谓不奔腾,到了下阕,又不可谓不伤心不悲怆,美人迟暮,英雄空老,总是人间不堪事。

q1e2

q1e2

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的诗句是哪句?画面感最强,场景最悲壮!最凄凉?

在我心里一直有那么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很早就在想,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境,竟然如此的视死如归,对生命如此的豁达。这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学的这首诗。当时朦朦胧胧,体会不到文天祥内心的悲痛。

古代的文人对国家,对君主,对社会有一种莫名的责任感。当看到国家被元军所灭,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所俘虏的时候,正如诗中所写“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只有哀叹山河破碎的悲痛和妻子儿女的悲惨命运。可是即使在如此悲惨的事实面前,文天祥居然发出了世界最强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对生命的豁达和通透,从古至今也没有几个人做到。

当文天祥看到大好河山被元军破坏之后,他尽力了,甚至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即使最后被俘虏,也是宁死不屈。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中国魂。我由衷的敬佩!我认为,现代人很缺乏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缺乏这样的家国情怀。

最后,感谢题主提问,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说说心里话。



哈小鲵

哈小鲵

宋词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唐诗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风雪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此外还有许多(比如屈原,岑参,王维,杜甫等等)。由于古代战争多,历朝历代的诗人虽不能上阵杀敌,却有着抗外敌安天下的理念(也有许多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提笔定乾坤的)我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从诗里还是能读到战争的残酷,各位先辈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可敬可佩。

富我中华,扬我国威!我与君同行!

(手机回答的就不配图了)

Veronica大宝

Veronica大宝

我认为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最豪放悲壮。写出来岳飞精忠报国,不畏生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读到这句诗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岳飞将军提刀纵马,百万军中横冲直撞,取金兵首级犹如探囊取物的场面。

胖胖

胖胖

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公元1276年,蒙古灭宋。宋人无名氏在陆游墓前吟出千古悲怆之诗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落天南东。

来孙己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毛孩有福气

毛孩有福气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两句诗摘自陈陶的陇西行中的第二首。

他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场面有多么悲壮,他只是描绘了战争过后的场面。

累累白骨已成一缕幽魂,可是远在家乡的妻子甚至还不知道丈夫已经战死,一直期盼着等仗打完了,能有朝一日家人团聚。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这是出征前的雄心壮志,何其豪壮,可是战争无情,刀剑无眼,转眼间已成亡魂,何其悲凉。

这首诗没有描写战争的场面,但是,战争的残酷已经全部显现出来,胜似千言万语。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将功成万骨枯”经常出现在电视剧里,有时候会经常挂在反派的嘴边。

一个人凭借战功封侯,是要牺牲千千万万条人命,才能实现的,所以作者劝大家不要再想着封侯拜相了。

这首诗来自曹松的己亥岁,前面两句是:“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这两句描述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百姓们很向往砍柴,割草的生活”。这两种生活在和平年代其实是一种很苦的生活,可是在泽国江山进入战乱时期,反而成了人们向往的生活。可见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苦难。也难怪有人会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小磊磊

小磊磊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lylytree

lylytree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发出的振奋人心的诗篇,是多么强有力的声音,到现在依然在震慑着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家伙。

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一切,不把来犯敌人消灭誓不罢休,至到生命最后一息。

泱泱九州是我家,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家园是你我共同的责任,在我们的面前,没有什么困难,我的付出换来你的幸福,值!要让世人看看,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将是世界发展的领导者。

leehomjulie

leehomjulie

岳飞的满江红。

五月蓝殇

五月蓝殇

从古至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并不少见,比如在《尚书》中,就有描写周武王与商纣王交战时的场景,悲壮、惨烈::“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蒿里行中也对战士们、以及战争之后满目疮痍的场景进行了描写:“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写残酷、百姓凄惨,或者壮志凌云的战争题材诗词,那是数不胜数。

但题主说“画面感强、悲壮、凄凉”几个元素加在一起,那就值得细细琢磨一番,今天推荐一下三首唐诗:高适的《燕歌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陈陶的陇西行四首·其二。

燕歌行》唐·高适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雄浑悲壮”,这首《燕歌行》也是唐代边塞诗里的经典之作。


高适生于武将世家,他有“万里不惜死”的爱国之心,有“他日云霄万里云”的豪情,有“抚剑悲歌对秋草”的为国担忧的忧患意识........而这些都写进了他的诗文作品之中。


高适生于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写这首《燕歌行》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时的唐朝与契丹、奚交战,先胜后败,而高适对于这两次战败,感慨颇深。


他写了这首《燕歌行》是感慨征战之苦,谴责征战的将领失职,使一线的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百姓也做了极大的牺牲。

燕歌行》描写了战场的悲壮,也讽刺了不体恤战士的将领,整首诗呈现出一种雄健激烈、慷慨悲壮的情感。


“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座孤城,在落日的余晖之中,战士们伤亡惨重,能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早中晚三个时间的杀气凝聚在阵前,像翻腾起的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相看白刃血纷纷”,看着那刀光剑影之中,鲜血四溅纷飞;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孤城日落斗兵稀、相看白刃血纷纷”,都是非常有画面感的战争场面:越战越少的士兵、刀光剑影血光四溅。




雁门太守行


“诗鬼”李贺,生于中唐晚期,此时的大唐已经由盛至衰,繁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使得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李贺身体不好,又加上妻子亡故、家国不幸、藩镇割据,仕途不顺,于是李贺便辞官回家,路上他路过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大兵压境,黑压压的一片,想要推到城墙、攻破城池,我们的战士们身披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之下,熠熠生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寂寥的秋色之中,战争的号角响彻云霄,边塞之上的战士们的鲜血浸染大地,在寒夜之中凝结成紫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声音到颜色,都刻画出战争残酷、凄凉、悲壮的画面。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国势衰微,而此时边境的少数民族也是乘机入侵骚扰不断,边境战事连连告急,战争之火越烧越烈。


长期的战事给人们带来不尽的灾难,这个时期的很多描写战争的诗作都是凝聚着对战争死亡者以及家属的深切同情,意味深长。


出生于晚唐时期的陈陶,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唐军将士慷慨悲壮、视死如归,不幸的是众多精兵良将却都战死沙场,无一生还。


这是何等悲壮的画面:奋不顾身的将士们,拼劲最后的力气,与敌人厮杀,刀劈剑砍、血肉横飞,最后全军覆灭。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些拼命到最后,战死沙场的将士们,已经变成了白骨,成为被抛弃在边地的孤魂野鬼,而他们依旧是家人心中、梦里出现的那个有血有肉的亲人啊。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战争悲壮的惨烈画面,而后两句又充满无限的凄凉。




今天就暂时先推荐这三首唐诗,与朋友们分享。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青箭

青箭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