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自作孽照样活
感谢邀请,我是史上杂谈。曹操问小妾西瓜甜不甜,三个小妾回答不同,为何都同样被曹操砍了?
一、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理念是“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一点我想大家都知道,并且这曹操还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主,曹操在睡觉的时候,因为被子掉地上了,于是侍卫给他盖上,可是曹操却一刀把人家斩了,并且还大言不惭的说:“吾好梦中杀人”!
二、根据野史记载,当时的正值酷暑,天气很炎热,于是曹操就让小妾拿来西瓜给众位大臣奉上,当西瓜端上来的时候,曹操也是问道:“孤问你,这西瓜熟了吗?”,这位小妾回到道:“禀报大王,西瓜熟了。”可是这曹操却大怒道:“来人将她拉出去砍了。”随后曹操也是询问着第二位小妾:“西瓜熟了吗?”这为小妾有了前车之鉴,于是就回答道:“大王,这瓜不生!”小妾本以为可以逃过一劫,但是曹操说到:“拉出去斩了”紧接着,就轮到第三位小妾上场了,这第三位 小妾也是胆战心惊的,曹操问道:“这西瓜熟吗”这位小妾也是回答道:“很甜”,本以为这位小妾可以逃过一劫,但是曹操依然下令将她拉出去斩了
三、曹操回答道:“前两位小妾,是因为她们端盘子的姿势不对,所以才被杀,而最后一位小妾虽然端盘子端对了,我还杀她,这是因为她在揣测我意啊, 是不是该杀呢?”大臣们听了也是纷纷附议“该杀,该杀”
但是实际上,曹操是用这3位小妾的生命警告下面的大臣,不要妄自揣测上级的想法,否则下场会很惨。
我是史上杂谈,一个历史爱好者,以史会友,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共同探讨。谢谢阅读。
Schnee230
中国素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但明清的小说也是抹黑曹操较为严重的朝代。《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后的一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将曹操抹黑成了“多疑、嗜杀、残暴”的代名词;口令“鸡肋”再次使曹操的“奸诈”形象深入人心。
而“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则出自明代冯梦龙的笔记小说《古今谭概》的内容,同样将曹操“喜怒无常、视人命如草芥”的形象描述的淋漓尽致。
虽然,这个故事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故事情节梗概一天,曹操宴请百官,他叫侍妾献瓜。于是,一名新入府的小妾用玉盘托着西瓜进来。曹操问侍妾瓜熟不熟,侍妾说熟透了。结果,曹操听了大怒,将其斩首,群臣惊讶,不知何故。
接着,第二个侍妾硬着头皮用玉盘托着西瓜进来。曹操又问她熟不熟,这个侍妾则说不清楚,反正不生。结果,曹操听了又大怒,同样将其斩首。
随后,众侍妾推举跟随曹操较早的兰香进献西瓜。兰香自认为清楚曹操的性格,也想表现一番,因此用玉盘托着西瓜走了进去。当时,曹操问她瓜甜不甜,她则说甜到心里去了。但是,还是被大怒的曹操斩首了。
不就是吃块西瓜吗,参加宴会的百官却连续受到三次惊吓,又不明白曹操为何要如此做,一个个吓得冷汗直流,如坐针毡。
这时,曹操才笑着解惑,三个侍妾都是谎话连篇,不该杀吗?第一个侍妾,并非瓜农,瓜又未曾切开,她是怎么知道瓜熟透了,完全的想当然;第二个侍妾,不但不诚实,还想耍滑头,竟然想用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来糊弄我,这样的人放在身边,能放心吗;第三个侍妾,又没有偿过瓜味,又怎么知道瓜甜到心里去了。其实,这几个西瓜本就不熟,就是为了测验她们是否对我忠诚,检验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所以,希望你们不要向她们学习,能够实心用事,忠诚于我。
只是这样的杀鸡儆猴的手段,也太过视人命如儿戏了,实在不敢苟同。
故事纯属虚构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呢?
西瓜又称“寒瓜”。
南史·滕昙恭传记载,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
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明代李明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也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
也就是说,西瓜在五代时才从西域传入中国,三国时中土应该还不出产西瓜。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西瓜应该是西域运来的。但是,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又是千(万)里迢迢,待运到洛阳时,怕早已不能吃了吧。就算,有些还能吃,也是极为珍贵的,以曹操笼络人心的手段,有必要唱这么一出吗,完全就是给群臣添睹,就算吃上几口,怕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吧,完全就是在做得罪人的事情,枭雄曹操会去干吗?
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纯属虚构,但却又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故事发人深省虽然,这个故事非常的简单,但细思之下却又发人深省。
深省一:当命运掌握在他人的手中时,自己便如同蝼蚁般渺小,他人高兴自己可幸运苟活,他人一不高兴,随时都会要了自己的命。深省二: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都想杀就杀,其他人则只会畏威而不会怀德,又如何能够获得人心的效忠呢。深省三:与其当一个无法自主的华丽凤尾,还真也不如做一个并不好看的鸡头。毕竟,相比凤尾,鸡头则有更多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主权。深省四:几乎所有的领导都不是善茬,与其迎合讨好不得好,还不如淡然处之,随其自然;几乎所有的领导都不傻,与其耍小聪明蒙混,还不如实心用事,提高自己。毕竟,能力才是吃饭的主要本钱。图片来源网络
lengkai
曹操因为西瓜,而连杀了自己的三个妾,这其实也是一个和杀鸡儆猴有关的事情。
曹操此人在历史中,被人认为是阴险狡诈,却才智过人的一个人,也是唯一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一位枭雄。
当时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曹操当时摆了宴席,宴请群臣,在吃饱喝足之后,下令上点饭后甜点,于是曹操的三个妾便顺序将西瓜端上来。
第一个切将西瓜端到曹操的跟前,曹操却问了一句,此瓜若何?意思就是问你这个瓜怎么样?
小妾当时心中害怕极了,曹操问话又不敢不答,但是想了想问这个话也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寓意,就唯唯诺诺地回答说,这个瓜很甜。
曹操眉头紧缩了起来,下令说拖出去斩了。
这可把当时在场的人给惊讶坏了,也给吓坏了,因为这个小妾的回答并没有什么不妥。瓜就是甜的啊,曹操为什么要杀这个小妾呢?就算是心里充满了疑问,在场的人也没有人敢多问一句。
后面一个小妾看到这种情况,开始腿脚打颤,端着西瓜想略过曹操,但从曹操身边经过时,曹操还是问了一句,此瓜若何?
这个小妾后背直冒冷汗,她不知道该回答什么,只能颤颤巍巍地压着声音说,这个瓜不苦。
想必是这个小妾看到第一个小妾的下场,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思想准备。
即便是这个瓜不甜,也总不至于会苦。
但是曹操依然紧皱着眉头说了一句,拖出去砍了。
这样在场的人都坐不住了,大家都在想,曹操到底是想要个什么答案?这两位小妾死的不明不白,就算拖出去砍了,也没有说一个原因。
第三个小妾就相比较而言,比较聪明了,把西瓜自信满满的端上去,曹操像问前两位一样问第三个小妾,此瓜若何?
再看到前两位小妾的下场之后,这位小妾很自信地答道说,保熟。
这时的曹操紧锁着的眉头终于放开了一些,但是突然一想眉头就又皱了起来,说拖出去砍了。
在场的所有人真的都被吓坏了,不知道曹操到底是想要个什么样的回答,三个小妾都被杀,而且三个小妾也都死得不明不白。
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不是很明白?
那我们仔细想一想,西瓜是曹操给各位大臣准备的,但是询问的时候,这两位小妾怎么会知道它们的味道?如果她们没有偷吃过瓜,又怎么会知道,西瓜是甜或者苦的呢?
因为她们偷吃了曹操给各位大臣准备的西瓜,所以才被杀。
那么我们就纳闷,为什么第三个小妾也会被杀?其实第三个小妾的回答看起来是很完美的,西瓜被切开之后熟不熟,其实看一眼就知道了,所以第三个小妾知道怎么回答。但问题就出在于她知道怎么回答了,因为曹操是一个心胸狭隘,他最讨厌的就是别人猜他的心事,因为第三个小妾已经知道了他的杀人动机,所以曹操才会下令,把她也拖出去斩了。
这就叫做杀鸡儆猴,用这三个小妾的命来告诉大臣,谁要是猜他的心事?有别的心思,他就让谁的脑袋搬家。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这是明人冯梦龙在古今谭慨里面借着曹操的英雄人物形象编的一则故事而已。
而且西瓜是在唐朝才出现在我国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西瓜出现,更别说让小妾为大臣送西瓜了。
而且就算是曹操的小妾,也算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怎么会让小妾为他的大臣们端茶送水?还送西瓜呢,这也于礼不合呀!
xiao_zhu
这个故事是出自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笑话书《古今谭概》。说是有一次曹操筵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下令上西瓜,于是小妾们便按顺序端上事先准备好的西瓜走了进来。
当第一个小妾端着西瓜走到曹操面前是,曹操突然就问道:“你手里的这个西瓜甜不甜?”这个小妾不知道曹操为什么会突然这么一问,就权当是曹操是担心瓜不甜而不好吃,便笑着告诉曹操,这个瓜非常甜。
结果曹操二话不说,直接让人将这个小妾拉出去砍死。一时间,在场的群臣们都是一脸的懵逼:这是为什么呀?人家也没说错呀,瓜就是很甜啊!总而言之,杀人也要给个理由吧!问题是,群臣们却没有人敢这样站出来质问。
接着,第二个小妾端着西瓜走了进来,她看到先前的情况,早已经吓得瑟瑟发抖,生怕曹操问其她。结果怕什么就来什么,曹操又对她问了同样的一句:“你手里的这个西瓜甜不甜?”
这个小妾当时就快要吓得崩溃,只见她脸上一阵白一阵红,全身冷汗直冒,硬生生思索许久后,才硬着头皮回答:“此瓜不苦!”总的来说,这话已经用了心思,即便有不甜的,也不至于有苦的吧?
结果曹操还是二话不说,直接又让人将这个小妾拉出去砍死。一时间,在场的群臣们更是一脸的懵逼:这是为什么呀!但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质问。
接着,第三位小妾又端着西瓜走了进来,她看了前两位得遭遇,突然悟出点什么,很自信滴端着西瓜从曹阿瞒身边路过。于是曹操还是那个问题:“你手里的这个西瓜甜不甜?”
这位小妾不紧不慢地答道:“保熟!”结果,曹操依旧是二话不说,又让人将这个小妾也拉出去砍死。一时间,在场的群臣们全部无语:这是为什么呀!但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质问。
就在这个时候,曹操站起来亲自揭开了这个谜底,他告诉众人,西瓜是自己给众位准备的稀罕物,前两位小妾怎么知道瓜甜不甜?除非偷吃过!如果是偷吃,那就是偷盗国家重要财物,论罪该杀!但如果没有偷吃过,那就是信口开河,愚弄上位,论罪也该杀。
至于第三个小妾,她的回答虽然没有错误,因为瓜已经切开,熟不熟一眼就能看到,所以回答天衣无缝。但问题是,她随意猜测领导的心思,耍弄小聪明,更加不可饶恕,所以论罪也当杀。
总而言之,曹操就是要用这3位小妾的生命来杀鸡儆猴,告诉大臣们,不要有什么异心,也不要想猜测曹操的心思,否则吃不了兜着走。当然,这个故事不过是冯梦龙自己杜撰而已,因为冯梦龙在编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自己能吃上西瓜,所以就一厢情愿认为曹操也能吃上西瓜。
但其实呢,西瓜是唐朝时才从西域传入到我国,曹操那个时候的人,根本都没有见过西瓜,更别提吃了。与此同时,曹操宴请群臣,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小妾来端茶倒水送西瓜,这与基本的礼仪不合。
因为,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他和大多数群臣的关系,那就是君和臣的关系,既然曹操是君,他的儿子、妻子、哪怕是小妾,在礼节上,那也都是是君,又岂能让她们亲自来端西瓜?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曹操让自己的小妾出来端西瓜,恐怕也没有一个大臣敢堂而皇之的去吃!
不见乾坤
曹操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并不复杂,可以说是非常的简短。只是,这个故事却显得极其的诡异。
说是盛夏天气,曹操在清凉的水阁中大宴群臣。
酒喝到高兴的时候,曹操命侍妾用玉盘将切好的甜瓜呈上来。
甜瓜的一些亚种,比如薄皮甜瓜是华夏特产,《诗经》中就有提到。而西瓜则是从西方传入的,四五世纪才传入华夏地区。
听到曹操的召唤,一名侍妾捧着玉盘,低头将瓜献上。
曹操问道:“瓜熟否?”
侍妾答复:“极熟。”
曹操一听头发都立了起来,大怒,推出去斩了。
这……曹操的确让人捉摸不透呀,这不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综合症患者么。
曹操此举也让周围的大臣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小妾也没做什么呀,怎么就给杀了?一个个面面相觑,也不敢问。
曹操又让其他侍妾进瓜。
此时,众侍妾们也被吓到了,都在犯嘀咕,为什么被杀了?一个个都不敢去。
其中一个聪敏的侍妾似乎悟到了什么,随即整理衣衫,将瓜端了进去。
曹操再问:“瓜熟否?”
这名侍妾答道:“不生。”
估计这名侍妾一边回答,还一边心中偷偷乐呢,前面一个肯定是说话太夸张,惹怒了主上,说不生,余地大了,应该受赏了吧。
没想到的是,曹操的歇斯底里综合症再次发作,这次帽子都被立起的头发给顶掉了,可怜的侍妾又被推出去斩了。
曹操一连斩了两名侍妾,倒是很淡定,来呀,继续上瓜。
这……谁还敢呀,这不是在拿生命冒险么,太危险了,不去。
时间在凝固了片刻之后,一名叫做兰香的侍妾站了出来。
兰香因为深受曹操宠爱,而且,人也聪明伶俐,猜到了曹操的心思。
于是,她将玉盘举到齐眉的地方,捧盘而入。
曹操这次倒是换了个问法:“瓜味如何?”
香兰答道:“甚甜。”
曹操的病又犯了,这次大叫道:“速斩之!”
好了,第三个进瓜的小妾也没了。
读到这里是不是一脑袋的问号?这是曹操么?这曹操是不是因为头疼病,杀了华佗之后,导致精神异常了?
别急,故事还没结束,曹操给出了最终答案,看起来应该还算正常噢。
满座的宾客们当时都被曹操的举动给吓到了,以为曹操接下来就要处置某位大臣了,皆下拜请罪。
曹操安慰大家,并让大家重新坐好,然后,解释了原因。
曹操说前两名侍妾连进瓜时必须齐眉捧盘都不知道,而且回话也极不恭敬,竟然使用开口音。什么是开口音,后文解释。
而兰香虽然前来侍奉时间不长,却非常聪慧,高捧其盘做对了,而且用合口音回话,非常恭敬,非常合心意。可是,我曹操是用兵之人,怎么可以让人猜到自己在想什么呢?所以,必须杀兰香,以绝后患。
曹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并不复杂。
其一、曹操是想让大臣们知道,做事要讲规矩,不能逾越了,否则,杀。
为什么托盘进东西要和眉毛平齐呢?估计是因为曹操读过一个叫做“举案齐眉”的典故。而兰香也知道,所以,礼仪规矩上兰香做对了。
《后汉书》记载,东汉有一个品格高尚,长相帅气的男子名叫梁鸿,大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可是梁鸿却都看不上。最后,梁鸿竟下聘娶了一个长得又胖、又黑、又丑,三十余岁还没嫁出去的孟氏为妻。
结婚一段时间后,孟氏随梁鸿隐居吴地,而梁鸿以替人臼米养家。
夫妻两人非常恩爱,梁鸿每天外出臼米回到家,孟氏都已经做好了饭菜。而孟氏每次都将装满饭菜的托盘,高高举起到眉毛的位置,“不敢于鸿前仰视”,恭敬的侍奉梁鸿用饭。
于是乎,举案齐眉成了形容夫妻恩爱的代名词。哈哈,曹操原来是想在大臣们面前秀恩爱呀,结果没秀成,一怒之下,杀了前两个小妾呀。
实际上,“举案齐眉”是古代一种地位不平等的象征,在古代是夫妻恩爱的表现,在现代可就未必了。现代的男士,没事了让自己老婆来一个“举案齐眉”试试,后果难以想像啊,嘿嘿。
曹操应该是想通过此举,告诉大臣们,你们都跟我媳妇一样,以后侍奉我的时候,要懂规矩啊。
其二、曹操在讲尊卑有别,告诫大臣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故事中所说的开口音和合口音,是语言学中对音韵的划分。简单的说,比如我们读a、o音时,嘴巴张得比较大,就是开口音。这类音,读出来铿锵有力,激昂向上。而闭口音,比如i、u、ü等,发音时,口型就会比较小,被称为合口音。读出来的时候,显得比较低沉、悠长。
当然,故事中的“甚熟”、“不生”应该是合口音,而“甚甜”中“甜”字才是开口音。但重点不在于此,同样的音,还是有语调、语气之别的。
曹操应该就是挑宫女回话时语气、语调的毛病了。前两名侍妾端盘子已经“大大咧咧”了,估计回话时,也是响亮利落,显得不够恭敬。而兰香答话时,却是温婉谦恭,非常恭顺,合了曹操心意。
唉,不容易呀,这要侍奉患有歇斯底里综合症的曹操,还真是难呀。
第三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不要随便揣测曹操们的心思。
这一点不用多解释了,所谓的“难得糊涂”么,即使猜到了,也不要说出来,风头是要留给曹操们的么。
做人难呀!真难!!!
曹操们更多的是比较看中规矩,规矩做到位了,剩下的,就不如跟曹操们请教一下了。
比如,兰香可以不直接回答瓜味如何,而是向曹操请教怎么鉴别瓜的好坏。曹操一高兴,开始在酒宴上高谈阔论自己对瓜果的鉴别知识,多尽兴。说不定,还赏几块瓜给兰香吃,岂不是皆大欢喜了。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历史上的曹操,会不会像故事中一样,斩杀三名小妾,各位有何见解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渔民Dyson
话说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这里曹阿瞒的手段让群臣不寒而栗。
当然这只是明人冯梦龙在他编的一本笑话书《古今谭概》里借着曹阿瞒名头讲的一个故事,曹阿瞒那会没有西瓜吃。
古人的笑点异常惊心动魄。但是同时也坐实了吃瓜这事自古危险。
故事里讲道,曹阿瞒筵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下令上西瓜,于是小妾们便按序端上事先准备好的西瓜。
当第一个小妾端着西瓜走到曹阿瞒面前时,曹阿瞒却突然问道:“此瓜若何?”
小妾顿时心中一紧,阿瞒问话,必有大事。可是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什么毛病,于是战战兢兢地答道:“甜!”
阿瞒眉头一皱,“拖出去砍了!”
为什么呀?她没说错呀,瓜不甜吃个啥劲啊?杀它的理由是啥呀?但是群臣不知道,也不敢问呀!
第二个小妾看到这种情况,吓得想绕着曹阿瞒走。结果曹阿瞒还是问了同样的一句:“此瓜若何?”
第二个小妾崩溃了,怕什么来什么!这问题是黑洞吗?我该怎么回答?于是脸一阵白一阵红,全身冷汗直冒,硬着头皮回答:“不苦!”
这话已经用了心思了,即便有不甜的,也不至于走苦的吧?
结果阿瞒仍然皱着眉头,“拖出去砍了!”
众人都快疯了,你曹阿瞒到底想要什么答案?一会功夫都杀俩了,连个理由都没给。
第三个小妾看了前两位得遭遇,突然悟出点什么,很自信滴端着西瓜从曹阿瞒身边路过。
于是曹阿瞒还是那个问题,“此瓜若何?”
这位小妾不紧不慢地答道:“保熟!”
曹阿瞒突然有欣喜之色,这个小妾厉害。不过紧跟着没头有皱了起来,“拖出去砍了!”
这下子众人真的要疯了,曹阿瞒你这是要搞啥呀?究竟什么道理,你就杀了三个人?第三个小妾也是不服啊,我都猜出前两个的死因了,怎么还得死啊?
西瓜是曹阿瞒给诸位大臣们准备的,是稀罕物。所以前两位小妾怎么知道瓜甜不甜?除非偷吃过瓜,因此该杀!
第三个小妾的回答天衣无缝,因为已经切开了,熟不熟一眼就能看到,所以回答天衣无缝。但是问题在于她猜到了曹阿瞒的杀人动机了。曹阿瞒最忌讳别人拆他心事了,虽然并不高明,被人一猜就中!
但是为了防止别人猜他心事,他有一招,就是谁猜,他就杀谁头。曹阿瞒用三个小妾的命,给大臣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虽然炒米没参透冯梦龙讲这个故事和笑话有什么关联?但是明朝人特别爱讲吃瓜有危险的故事。
比如朱棣曾经请谢贵和张昺两人到府上吃瓜,结果这两个人脑袋也搬了家。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shmilyzhouyue
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冯梦龙也算是大明奇才,写的东西不仅有见地,而且也有野趣。
先来简单说两句《古今谭概》,这是冯梦龙编的一本历朝历代轶事、典故、小品集。在自叙中,冯梦龙开篇一句话很有味道,“人但知天下事不认真做不得,而不知人心风俗皆以太认真而至于大坏。”所以他这套古今概谈又名《古今笑》,有以笑谈戳穿假大空,讥讽不懂人心世俗之意。
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收录在古今谭概·鸷(zhi)忍部里,立意讲的是贪酷,放在曹操这种枭雄身上,则有伴君如伴虎,枭雄残忍深邃之意。
咱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说有一次曹操在水阁宴请群臣。当时正值盛夏,君臣饮酒到半酣,曹操召唤侍妾用玉盘进瓜解渴。问题中说侍妾进上来的是西瓜,这是不对的,西瓜传入新疆大约在初唐,传入内地大约在五代、宋辽时期,但三国时期内地水果还是很多的,曹操侍妾进上来的应该是甜瓜的一种。
见宴会的气氛很轻松,君臣又都喝的醉醺醺的,侍妾在进瓜的时候比较随意,捧着盘子低头就进上来了。
这时,曹操问进瓜侍妾:“瓜熟否?”
侍妾回答:“极熟。”
不料曹操大怒,当场命人将这名进瓜的侍妾拉出去斩了。
目睹这一幕,正在喝酒的臣僚惊愕不已,无人敢站出来探问进瓜侍妾到底犯了什么错。
曹操也没有解释,跟着又叫侍妾进瓜。
见刚才进瓜的侍妾不知何故就被斩了,一群侍妾害怕不敢向前,只有一个平日里极聪敏的侍妾整妆上前,捧着瓜进来了。
在这个侍妾看来,先前那个侍妾被斩,多半是因为答语不当,什么叫“极熟”,此话明显有夸大迎合之嫌,于是她进瓜时,紧张地低着头,拿捏着她认为最妥当的答语。
果然,曹操又问了:“瓜熟否?”
此妾回答:“不生。”
此妾真是聪敏,瞧这答语,既不夸张,又留有仁者见仁的聪明余地。
然而曹操听了这个答语,又一次怒斩了进瓜侍妾。
如此这般,在座的臣僚集体懵圈了,进瓜不易,吃瓜也不轻松啊。
这时候,曹操又命侍妾前来进瓜。
眼见进瓜就是送命,众侍妾哪里还敢上前一步,于是一起怂恿平日里很受曹操宠幸的兰香去进这“要命的瓜”。
兰香是真聪慧,她看出先前两个侍妾进瓜时犯了不守规矩,答语不诚的致命错误,于是在进瓜时,她擎盘齐眉而进,而不是捧着玉盘,随意低个头。
再一次到了要命的时刻,曹操又问:“瓜味如何?”
兰香的答语很得体:“甚甜。”
众臣僚原以为这一次可以放心吃瓜了,熟料曹操大怒:“速斩之。”
三斩侍妾,不知何故,吃瓜臣僚们再也坐不住了,皆拜伏请罪,个个心说,曹阿瞒你就别借题发挥了,一再恐吓我们了。
曹操微微一笑,先示意群臣安坐,然后说:“那我就给你们解释解释为什么斩这三名侍妾。前两名侍妾,在我身边已经承应很久了,岂不知进瓜必须齐眉捧盘?到我问话时,都是开口字,一个迎合,一个回避,我斩她们,是斩其好用心思假聪敏、不守规矩!兰香刚来不久,确实聪慧,进瓜高举其盘,很懂规矩,我问她话,用的都是合口字,甚对我意。但越是这样,我越要斩她,为什么?我是用兵之人,足知我心是大忌,太可怕,斩她才能绝后患。”
抛开曹操小题大做,贪酷残忍不谈,一瓜斩三妾还是很能给人一些启迪的——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甭管你是谁,甭管你资历有多老,知道多少里里外外的猫腻、潜规则,什么时候都要守规矩,不能自作聪明,视成文规定如儿戏。
更关键的,在大领导面前,你可以迎合,但不能事事猜度大领导心思,一旦你成为大领导肚里的蛔虫,那你离被干掉也就不远了。
许多人对心腹有误解,心腹之意最重要的是时时事事能无条件服从,而不是把领导吃得透透的。
人十车
这个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笔记小说《古今谭概》,故事不复杂,背后引发的思考更发人深省。
盛夏的某一天,曹操宴请百官,席间他传令侍妾献瓜。一名小妾托着玉盘,款款而至,曹操瞄了一眼玉盘,问侍妾:“瓜熟不熟?”
侍妾没注意到任何异样,张口回应:“熟透了!”岂料曹操勃然大怒,下令将侍妾拖出去斩首。在座的官员大惊失色,又面面相觑,不知道为何吃瓜吃出了人命案,气氛陡然紧张。
一会儿功夫,活色生香的美妾,变成了面皮惨白的人头。曹操扫视一眼,慢悠悠地说:换人再进!
帐外众妾吓得集体筛糠,没人敢应。有一个极聪明的美人,淡然一笑,起身整装,端起玉盘,以婀娜的步伐,消失在一片感激的目光中。
曹操依然老程序:“瓜熟不熟?”美人莞尔一笑:“熟不熟不清楚,反正不生。”估计她以为,曹操嫌瓜不够熟,前一个倒霉蛋偏偏说“极熟”,犯了“欺君之罪”,这会儿我放大尺度,可左可右,无懈可击。
没想到的是,曹操又勃然大怒,又一颗人头扔在宴席上!
筛糠的节奏传染给所有官员,他们一个个牙齿打颤,低头敛眉,一片死寂。曹操再喝一声:换人再进!
美妾们缩作一团,恨不能有个地洞钻进去不被发现。她们到底犯了什么错,你倒是说一声呐,这不是拿人命打哑谜吗?关键我们的命只有一条啊!
曹操不说,也没人敢问,还得再送上去一个冤大头。还真有不怕死的,一位叫兰香的美女咯咯大笑:她们连进瓜的礼仪都不懂,岂不知举案齐眉乎?人前失礼,活该被杀!
众美妾一听恍然大悟,可不咋的,平时跟丞相随便惯了,竟然忘了这是在客人面前。还是兰香聪明,难怪平时丞相总喜欢跟她腻歪在一起,不学习就是不行,明天就开始学习外语。
兰香双手托盘,迈着标准的小碎步,扭着小细腰,低眉间向曹操抛出两汪深情,端庄恭谨又不失风情。她双手举案过眉,静等曹操的夸赞。曹操一笑:“瓜味如何?”兰香轻启朱唇:“甜到心里了!”
曹操牙齿里挤出仨字:“速斩之!”兰香虽聪慧,但这么大的转折之下,也失去了思考力,她还没想好问为什么,就被人拖走了。
看看案几上的美食,瞅瞅酒樽里琼浆,渗出来好像都是红色。官员们连嘴都忘了擦,齐刷刷跪倒:丞相大人呐,都是微臣的罪过,请丞相治罪!
曹操哈哈大笑:你们有什么罪啊?官员们你瞅我,我看你:请丞相明示!曹操得意地捋捋胡须:
“公安坐,听诉起罪。前二妾吾斩之者,久在承应,岂不知进瓜必须齐眉而捧盘耶?及答吾问,皆开口字,斩其愚也!兰香来未久,极聪慧,高捧其盘,是矣;复对以合口字,足知吾心。吾用兵之人,斩之以绝其患!”
原来前两位美人失仪,根本没弄明白曹操的心思,曹操斩其“愚”。兰香呢,够聪明,表现也够出彩,怎么也被杀了呢?因为她太聪明,居然猜透了主人的心思,这种人太可怕,所以曹操要斩其“慧”。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如果你是宴席上的官员会怎么想,一定是四个字:恩威难测!
不会揣度君王的意图,你会死得很惨中国传统文化喜欢打哑谜,说话只说一半,另一半自己去猜。面对皇帝们更是如此,会揣度皇帝心思的备受恩宠,揣度错了圣意的往往死得很惨。
比如汉景帝就是哑谜高手,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周亚夫傻帽,不解帝王心术,直筒筒地训斥服务员为何不给筷子,结果被失望的汉景帝轰出宴席,不久被强加了一个谋反罪,丢了命。
再比如东方朔,他总能把汉武帝的心思捏得死死的,屡屡上演让汉武帝怒容变笑脸,还得心情愉悦地接受被讹诈。
《大明王朝1566》里几条“老狐狸”严嵩、徐玠等、吕芳,都是能把嘉靖皇帝的心理,琢磨到一个屁都能闻出一篇博士论文的水平。
满清巨贪和珅,竟然历练到,单凭太监陈述乾隆读书时的几个动作,就能猜到科考试题的程度。难怪乾隆皇帝离开和珅片刻,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普通人都会遇到某些想做、想要、想说又不敢明确表达的东西,何况帝王?比如乾隆想奢侈一把,他好意思这么跟和珅说吗:给搜刮点钱花花呗?一定得让和珅主动,他再板起面孔装作仁君批评几句,然后“不得已”收下。
再比如汉景帝对周亚夫,他其实是想告诉周亚夫:没有我,你眼前的美食都吃不到嘴,乖乖听话,否则饿死你!周亚夫听不懂,所以最后真饿死了。
太会揣度君王的意图,同样死得很惨上面说的是,你得会揣度君王的心思,这里要说反面,你不能太会揣度君王心思,否则也会死得很惨!
比如杨修,处处显能,把曹操细微的心理变化,都摸到极致。曹操的一句“鸡肋”,撤军的心思还仅仅是潜意识,杨修却立刻分析出曹操潜意识背后的必然性,比当事人还能看透自己,这种功力太可怕。
皇帝往往利用那些自作聪明的人,让他们做跳梁小丑,再杀鸡儆猴。比如《雍正王朝》里的那个佟国维,自以为很懂康熙,被康熙一句“江湖术士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蒙骗,跳出来联络官员,劝立八阿哥胤禩为太子。
结果很惨,康熙一下子把“八爷党”看得清清楚楚,佟国维落得当众被骂“无耻小人”,还丢了官。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张三丰血经”事件,也是一个经典的瞎揣摩帝王心思,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案例。
古代君王的驭臣之术,秘不示人的利器其实曹阿瞒玩得不算高,要是放在汉景帝这样的老狐狸身上,他会从每位官员身边走过,不时驻足盯着某些人看两眼,然后一言不发,扬长而去。
估计有的官员,会当场心脏病复发!
这个故事虽不是正史,却有现实意义。曹操的这个手法,说白了就是帝王的驭臣之“术”,法家三把刀“势、术、法”中的一个。
韩非子对“术”有过精彩的描述,他说: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言通事泄,则术不行......明主其务在周密,是以喜见则德偿,怒见则威分,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见。”
大致意思是说,“术”这东西是帝王驾驭群臣的暗器,平时只能藏起来,偶露峥嵘。因为臣下摸不透君主的心思,所以偶然露出点笑容,对臣子来说就是“天恩”,偶尔发怒就是“天威”。
曹操也明白无误地告诉官员们,美女们进瓜失不失仪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她们试图弄清楚我藏在胸中的暗器,让我把“术”暴露于大庭广众。密器都被你们知道了,我还怎么摆弄你们,好奇害死猫,所以她们必须死,你们要不要学她们?
官员们大汗淋漓!冯梦龙以此说明曹操“术”道的奸诈,可惜没表达到极致,曹操自己都解释清楚了自己的意图,岂不是主动把“术”拿出来给人看了嘛?按照韩非子的理论,他就应该不做任何解释,永远藏着,让你们自己去猜,越猜越害怕!
不会揣摩有威胁,会揣摩也会有危险,那么帝王的心思,到底该不该揣度,该如何揣度呢?
揣度不揣度,核心一个字很显然,傻乎乎地不明就里很危险。即便平等的人际沟通,如果听不懂话外之音,都会弄笑话,何况对君王,除非你是一种人——纯粹到可以反客为主的人!
这种人本心至纯,纯到谁见到他都要矮三分,任何卑微的鬼心思,到他这里都不好意现身。比如西汉的汲黯、北宋的包拯、大明的海瑞,他们往那儿一站,皇帝都发怵,又直又杠的风格,让“揣度”如同鬼魅,躲得不见踪影。
因为在这种人身上,你看不到一个“利”字,所以他可以阳光普照。
这就是“揣度”的本质——利益!大马路上你碰一个擦肩而过的人,你需要小心翼翼地揣度他在想什么吗?除非你是劫道的!
三位小妾,如果不是想从曹操身上争宠获利,需要去揣摩一只破瓜吗?谁愿意送谁送去,老娘不伺候,曹操会亲自点名由谁进瓜吗?还不是想讨好曹操?
官员们如果不想获利,扭屁股挂印回家种田,需要那么提心吊胆,看曹操甩脸子吗?还不是想拍马溜须升官发财嘛!
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因为我不可能从曹操身上获利,所以有胆气。假如换作我的领导,虽然他不具备曹操的生杀大权,可是我也不得不掂量掂量。
所以,世上任何鬼魅之术,只对有企图的人有效,心中无私,怕什么鬼影?心中无惧,要什么自行车?
云游四海的和尚
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子.主道中写道: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老子和韩非子的这两段话都是帝王之术,简单地说就是帝王不要表现出自己的爱憎喜怒,要喜怒无常、爱恨不露于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群臣无法揣度圣意,进而依法依规办事,不以帝王的个人爱恶去办事,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为了让群臣无法揣度圣意,曹操也是心思用尽,他经常诛杀无辜之人,目的就是给群臣一个暗示,圣意难测且不可测,恩威无常不要去揣度圣意。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里面记录了曹操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前两个宠妾因端西瓜的姿式不敬,没有体现出君臣礼仪,故被曹操斩了。第三个宠妾端西瓜的姿式十分恭敬,可以说是举案齐眉了,她还思考前两位的死因,回答说“这个瓜很甜”,结果曹操以她私测圣意为由,将其斩了。
曹操故意用三个宠妾的生命来教育群臣,要谨守君臣之道,不要揣度圣意,否则结果只有死路一条。三国时代是没有西瓜的,且三国时代妇女的地位也较高,不存在顺便斩杀的可能。冯梦龙是明朝文人,他编出了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从侧面反应出明朝时期妇女地位低下。罗贯中也是明朝文人,他编出了刘安杀妻招待刘备的故事,也从侧面反应了明朝时期妇女地位低下。
红色的气球
曹操当着满朝群臣的面连斩三妾!这就是杀鸡儆猴,史书这样评价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汉朝丞相,中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政治上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大部区域,经济上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学上形成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即“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遇事审慎、临危不乱,行动上多有果断决绝之举;还有胸襟博大、乐观宏达,在危难中见精神等,但他性格上的复杂性、多重性和多疑性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误以吕伯奢要杀自己而反杀其一家并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以及曹操梦游杀人后假装不知而哭泣一番再厚葬侍卫,还有杨修之死等,有人还因而说多疑是枭雄的必备素质。
一、曹操“一瓜杀三妾”的故事曹操“一瓜斩三妾”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话说冯梦龙乃是大明奇才,他的“三言二拍”仍是传世经典,惊醒世人。
《古今谭概》是一部笔记小说,多记载历代典故,既有历代正史,也有世间野史,趣味横生,既益智自警,又惊醒世人、独具启发意义。
《古今谭概》开篇即有醒世况味:“人但知天下事不认真做不得,而不知人心风俗皆以太认真而至于大坏。”此笔记体因而又叫《古今笑》,诙谐讽刺,充满哲理。
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收录在古今谭概·鸷忍部里,故意立意为揭示残忍酷戾,而用于一代枭雄曹操身上则有伴君如伴虎之意。
曹操“一瓜斩三妾”故事原文为:
曹操宴诸官于水阁。时盛夏,酒半酣,唤侍妾用玉盘进瓜。
妾捧盘低头以进。操问:“瓜熟否?”对曰:“极熟。”操怒斩之。坐客莫敢问故。
操更呼别妾进瓜,群妾皆惊。
内一妾聪敏,逐整容而前者。操问如初,对曰:“不生。”操怒,复斩之。再呼进瓜,无敢进者。
一妾名兰香,操所深昵,众妾皆逊之。香乃擎盘齐眉而进。
操问曰:“瓜味如何?”曰:“甚甜。”操大呼:“速斩之!”坐客皆拜伏请罪。
操问:
“公安坐,听诉起罪。前二妾吾斩之者,久在承应,岂不知进瓜必须齐眉而捧盘耶?
及答吾问,皆开口字,斩其愚也!
兰香来未久,极聪慧,高捧其盘是矣复对以合口字,足知吾心。
吾用兵之人,斩之以绝其患!”
二、曹操“一瓜杀三妾”的故事解析故事大意释为:
这天曹操在官邸水阁宴请朝中文武群臣。当时正值盛夏,无风也无雨,虽然临水招待宾客,然而由于宾客众多,依然感觉难耐。
曹操挥汗如雨,口干难当,加上又是酒酣舌燥之时,那肯定是要吃些水果解渴的,他便吩咐侍从传唤侍妾来进瓜。
一妾手捧着玉盘,低着头,像平时一样,端至曹操面前,曹操问:“瓜熟吗?”此妾答道:“很熟”,曹操大怒,喝左右拉她下去斩了!
按说答“很熟”确有夸大不实,有蒙混过关之闲,在曹操看来估计是过誉了。
百官们停下筷箸,放下酒杯,诧异得不明所已,只怔怔地望着曹操不敢问其缘故。
我分析此妾应该是行为上比较随意和懈怠了,毕竟曹操宴请百官,即便是作为侍妾行动上也不可过于闲散,而让曹操失了脸面。
曹操此行为必然让群妾大惊失色,胆怯而不敢进瓜。
其中有一妾平时甚是聪敏,她整理好妆容,端了玉盘,把瓜呈到了曹操面前,曹操仍问:“这瓜熟吗?”,妾答:“不生”,曹操又大怒,此妾又被拖出去斩了。
按说“不生”是最稳妥的答法,但带有回避性的小聪明,并未实际解决到问题。
群臣不知所以,只惊得不断拭汗,酒已醒了大半。
侍妾们更是惊恐得手足无措,没人再敢上前进瓜。推来推去最后推给了曹操最得宠的侍妾兰香。
兰香貌美可爱,人也乖巧,很讨曹操喜欢。看着前面两个姐妹被妄杀,兰香心里也打着鼓惧怕着,可又一想,自己平日里那么得曹操宠爱,他怎么也不会舍得杀我吧?
兰香怀着这个想法,脸挂笑容,把玉盘高举至齐眉,谨慎地端到曹操面前。
曹操看着兰香,面无表情地问:“瓜味如何?”,兰香答道:“很甜”,曹操大喊:“快快拉下去斩了!”。
可怜的兰香!呼天抢地也没用,又一条年轻的生命没了。
曹操问及的是瓜熟不熟的问题,兰香聪慧,没有正面回答,巧妙地回避了瓜的熟与否,另外猜及到了曹操的心思,所以答了“很甜”,不可谓不聪明。
可话又说回来,她是怎么猜到的?这是曹操的顾忌。
此时的群臣更吓得面如土色,身如筛糠,跪拜在地,齐声请罪。
曹操挥手制止,请诸臣就位,然后不缓不慢地说出了缘由:
“大家请坐好吧,听我讲讲她们罪在何处。
前面两位侍妾我斩了她们,是因为她们服侍我多年了,难道还不懂得给主人进瓜要齐眉捧盘吗?
可见是日久懈怠了,不拿主人当主人看了,少了该有的礼数!
到得我问她们,她们又马上用开大口的词字实答,这么愚笨,当然该斩!
兰香来的时日虽然不长,却极聪慧,知道高盘捧出的道理,到得回答我的话时,也用张口小的词语作答,可见深知我心。
我是用兵之人,这么熟知我心事的人,留着早晚是祸患,斩了她,是为了除去后患。”
三、故事背后的解析因一个小瓜,斩三条人命!
真是伴君如伴虎啊,一个小瓜搭上三条年轻貌美的性命,这让吃瓜群众还能好好吃瓜吗?按说侍妾虽有行为过错在先,但还不至于灭了其鲜活的生命!
曹操借题发挥、杀鸡儆猴的心思,让人不甚唏嘘又非常恐惧,文武百官们岂能看不懂!?但是曹操的警示却让三位美女做了陪葬品、牺牲品,真的太过残忍了。
曹操通过对三位侍妾的生命的处罚,不仅给文武百官以警示,还说明了一个关键重点:不要妄图猜测我的心思,猜就是死!杨修就是一例。
职场与官场无不相似,不要自恃受领导器重,不要小看领导的关注度和忍耐力,消极怠岗,光想耍小聪明,不作实务,最终会被职场淘汰。
最关键的是不要去猜或猜透领导的心思,如果连领导的心思都能被你猜得透透,相当于领导被你吃得死死的,这不就让他恐惧吗?
怠岗和猜领导的心思,同样会被干掉!
因此,做好岗位份内之事,不该遐想的不要想,还有关键时刻要难得糊涂!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lily_yan
大家好,我是五班长。
“一瓜杀三妾”出自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写的笔记小说集古今谭慨,其故事的大意是:
曹操在家中宴请群臣,因为天气热,曹操命侍妾端上事先在冷水里浸的瓜,一名侍妾用玉盘端上瓜后,曹操问:“瓜熟不熟?”妾答:“这瓜非常熟”,操大怒,命人将侍妾拉下斩了,第二名侍妾端上瓜后,曹操问同样的问题,妾吸取前者教训,答道:“这瓜并不生”,结果仍然被杀,轮到第三名侍妾上瓜后,妾答道:“这瓜非常甜”,曹操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正是他要得到的答案,但侍妾仍逃不过一死。
群臣被曹操的举动吓呆了,曹操为此作出了解释:“杀前二个侍妾的原因,不是因为回答的不合我意,而是由于端盘子的姿态不对,不合乎礼仪。杀第三个侍妾的原因,是因为在揣测我的心意,所以也该杀。”
“一瓜杀三妾”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都没有记载,而独独出现在冯梦龙的古今谭慨中,古今谭慨又称《古今笑史》,一部分是冯梦龙从历史文籍中摘录整理的,也有一部分是冯梦龙自己创作的,估计“一瓜杀三妾”就是冯梦龙凭空杜撰出来的,这正符合当时人们对曹操的看法,也符合曹操做人的行为准则,但故事绝对是假的。
谢谢阅读
shock
众所周知,曹操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霸业,他的心狠手辣也起着部分作用。他一生杀人无数,可谓是令人痛恨不已。有次曹操设宴,他的小妾向他献瓜,他便问他那三个小妾西瓜甜不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三个小妾回答之后都被杀了,这是为什么?她们分别是怎么回答的?
曹操一次设宴邀请群臣,在他的小妾为他献瓜时,他问献瓜的三个小妾,这个瓜甜不甜。前两个小妾的回答如出一辙,都说瓜很甜。而第三个小妾吸取了前两位小妾的经验,回答说“这瓜保熟”,她话音刚落,曹操就赞不绝口:“竟敢妄自忖度我的心机,马上拖出去杀了!”。曹操下令把三个小妾统统都给杀了,令众人都吓得心惊胆战,不敢吱声。
之后,曹操向在座的大臣解释了自己杀前两个小妾是因为她们拿瓜的姿势不对,而第三个小妾被杀是因为她虽然回答正确,但却敢妄自忖度自己的心思。其实曹操的这一解释及杀人行为,不难看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根本就是为了杀鸡儆猴。而且曹操杀这三位小妾的行为,是在警告在座的大臣,不要妄自揣测上级的心思,否则下场就如这三个小妾一样。
曹操虽然是一个枭雄,是三国时代的三位君主中,真正的成功者,而且他所一手竖立的魏国也是终究成功的。但是众所周知,他根本不会宽容体谅手下的人,也因此丧失了军心民心。他的残暴、心狠手辣也让身边的人寒了心,不愿意再追随于他。
annaxhh
曹操这个人物,在历史上颇有争议,大多是在忠奸的问题上,各执其词,原因是他在为人处世上,有其奸诈狡猾的一面,又生性多疑,使他在人格上有些缺失。
如果说曹操杀人成性,有些过分,说他草菅人命还是说得过去的。
一日清晨,曹操还在熟睡之中,侍女见丞相这等困乏,就没有叫他起床。谁知曹操醒后大怒,拿起棍棒将侍女活活打死。
深夜之时,曹操睡觉不老实,把被子滚落地下,侍者见状,把被子拾起欲将给他盖时,被曹操挥剑直接砍死。
看到了吧,曹操杀人如同儿戏,从而印证了他的人生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阿蛮宴请群臣,一瓜杀三妾,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没有记载的。而是出现在冯梦龙的古今谭槪中,记录了一则曹操筵群臣,一瓜杀三妾的故事。
那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正值午时三刻,曹操在聚贤楼上大宴群臣,一个个热的汗流浃背,又不敢与丞相微词,只好忍而不语。
曹操虽然左右有凉扇相送,酷暑真的是很难耐。曹操这时命小妾端来凉水拔瓜,(不是西瓜,西瓜出现在五代时期)来解解闷热之烦躁。
小妾兴冲冲的端来凉瓜,献到曹操面前,曹操翻翻眼睛看了看小妾道:“此瓜甜否”?小妾娇滴滴答道:“回丞相,此瓜甚甜”!一问一答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谁知曹操历眉大怒道:“来人啊!推出去砍了”!
满朝文武一时都蒙圈了,心说丞相发的是什么邪火呢?
这时曹操又命另一个小妾,前来送瓜,这小妾一看,一句话就死了一位,心说我可得注意安全啊!不然吃啥都不香了。曹操面带微笑道:“此瓜甚甜”?小妾心说拍啥来啥!灵机一动道:“此瓜不生”!曹操用疑惑的眼神看了她道:“来人,拖出去砍了”。
大殿里鸦雀无声,文武群臣低下头,不敢直视这血腥的场面。
轮到第三位小妾上场了,小妾心想转眼间走了两位了,我若回答不好,很可能是“三炷香”戳在地上,我命休矣啊!没办法也得送上瓜来,曹操问道:“此瓜可熟”?小妾心里画魂儿,怎么不是甜不甜的问题了,又换成熟不熟了?曹阿蛮真缺德!
慌忙回答道:“这瓜很甜”!曹操一听还跟我玩起了“五魁手”,心说我让你聪明反被聪明误!”来人啊!推出去砍了”!所有大臣吓得不敢抬头,都趴在地上。
曹操为什杀三个小妾,背后有什么目的呢?我想有如下几点,来说明问题。
一。敲山震虎:当时曹操的阵营里,也有很多面服心不服的人,表面上丞相亲,丞相好的,心里上却是一百个不服气。曹操当然心知肚明,今天就给那些人颜色瞧瞧,以后当心点!
二。生性多疑:曹操最反感的是别人能知道他的心事,这让他感到恐惧,自认为是人中豪杰,自己的想法怎么会被人知晓,这是奇耻大辱啊!杨修有过人之才,我不也把杀了吗!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
三。神经变态:多年的拼杀征伐,对于生命的死活麻木了,加之患有头疼病,使他更加歇斯底里。好在他是千军万马主帅,尽量控制着自己,如果是平民百姓,恐怕他会疯掉了。
四。权力至高无上,有了权力可以为所欲为,曹操虽为丞相,事实上就是土皇帝。没人敢约束他,造成一家独大,他说的话一言九鼎,谁敢反抗杀无赦。
小结: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不会像如上故事所说那样,滥杀无辜对他不是什么好事。作为那么大的一位领导,动不动就杀人,不符合事实逻辑,太小瞧曹操的气度了。俗话说:“攻心为上,让人心服口服,才是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冯梦龙写这则故事,好像是在暗喻朱元璋,朱元璋可是没少杀人,一个蓝玉案,就杀了1,5万人,血腥暴力吧!他写曹阿蛮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reivida
“曹操宴群臣,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出自冯梦龙编著的《古今谭概》一书。
冯梦龙这个人相当了不起,他生于明朝万历二年,死于清朝顺治三年,年寿73岁,经历了明代万历、天启、泰昌、崇祯四朝,以及清代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倒不是因为他有多长寿,实是期间风云变换,政权更迭频繁。
经历多的人,自是见多识广,肚里有东西,眼里善评判,故写下了很多文学和戏曲作品,其中有后世极为有名的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作“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什么“晏平仲二桃杀三士;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等,就是出自这个“三言”之中。
《古今谭概》也是冯梦龙一部笔记体小说集,素材大多取自古籍文献资料,由冯梦龙加以整理创作而成,曹操的这个故事,就出自这本书,标题为一瓜杀三妾。
故事的大致梗概是:在一个炎炎盛夏之日,曹操在一水阁凉亭宴请手下的官员,酒至半酣,曹操唤侍妾用玉盘进瓜来吃,侍妾听命,整好瓜,捧着盘子低头而进,曹操问:“瓜熟了吗?”妾回答说:“熟透了。”曹操莫名其妙发了怒,命令人将此妾拖出去斩了。在坐的官员都不敢做声,莫不战战兢兢。
曹操又叫其他侍妾进瓜,送个瓜把命都丢了,众妾哪个敢接应?但又不能不进,其中一妾自恃聪明,整整衣服,勇敢地出去送瓜。曹操又问瓜是否熟了。妾说:“不生。”曹操又发怒,让人斩了此妾。
曹操再次叫人进瓜,众妾惊恐,谁敢去进?当然不能不进。有一名唤兰香,平日极得曹操宠幸,无人能及,此妾恃宠,勇敢托盘,将盘举至齐眉而进。曹操问她瓜的味道如何?兰香说:“甚甜。”曹操一听,大喊道:“速斩,速斩!”这个最宠幸的兰香,也被曹操给杀了。一个送瓜的简单事儿,连斩三妾,众官心惊胆战,人人惶恐,吓傻了,只得齐跪曹操跟前请罪。
曹操说,你们安心坐下,听我说说原因。我斩前面二妾,是因为她们久在我身边,岂不知送东西要齐眉进呈?愚蠢至极,她们因蠢而斩;兰各聪明,齐眉进呈,说的也甚对我心,但是,太聪明的人随时都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一用兵之人,哪能留下这样的人,因此斩而以绝后患。
众官闻言,面面相觑。对于曹操而言,我们这些身边的官员,不就如同他身边的妾吗,太蠢不行,太聪明也不对,那就只好“一忠解百病”了,于是,一齐拜伏在地,大呼丞相英明!
于是,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