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flame_
这是一场因献瓜引发的惨案,出自明朝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剧情大致如下:
酷夏时节,曹操在水阁宴请群臣。大家喝了酒,加上天气炎热,实在是燥热难挡,曹操就命侍妾送瓜来消暑解渴。
第一个侍妾献瓜,很随意地端着盘子就进来了。曹操问:“这瓜熟不熟?”侍妾答曰:“极熟!”曹操大怒,当场就把侍妾斩了。群臣都吓坏了,没人敢问是什么原因。
曹操就又喊别地侍妾前来献瓜。曹操侍妾众多,但大都被吓破了胆。其中一名侍妾比较聪明机智,就整理了下妆容前来献瓜。曹操还是提了同样的问题:“这瓜熟不熟?”这第二个侍妾回答很巧妙,她没正面回答熟还是不熟,而是答曰:”不生!”曹操听后大怒,斩了第二个献瓜的侍妾。
经过两次斩杀侍妾,再也没有侍妾敢前去献瓜。其中有一名侍妾,唤作兰香,平日里深受曹操宠爱,她低头端着瓜盘,齐眉而进。没想到这次曹操换问题了,不再问瓜熟不熟,而是问:“这瓜味道如何?”兰香答曰:“甚甜!”曹操大叫:“立刻推出去斩了!”
群臣以为曹操借题发挥,都吓得跪下来请罪。曹操淡定地说:“诸公勿惊,请安坐。听我说说她们的罪过。“
”前2个侍妾献瓜,难道不知道端盘子时必须齐眉吗?可见她们完全是在应承我。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她们用的都是开口字,第一位侍妾一味的迎合,第二位侍妾则是刻意的回避。我斩她们是因为她们一不懂规矩,二耍小聪明迎合我。至于兰香,她来得时间很短,但却极其聪慧。她高捧玉盘献瓜,符合规矩。回答问题又用了合口字,足知我心意。但正是如此,我更要杀了她,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位用兵之人,留着一个足知我心的人是大忌,必须杀之以绝后患!”
很明显,曹操的解释是给群臣听的,他就是要借题发挥。根据他的解释:不守规矩的人要死,如第一个侍妾;守了规矩的人,自恃聪明实则愚蠢的也要死;既守规矩,又聪明绝顶的人,更要死。
曹操的解释很牵强,侍妾们也死得不明不白,群臣们依然战战兢兢。
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是一本小说,也就意味着这个故事虚构的成分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冯梦龙诋毁曹操,因为真实历史上的曹操,的确是杀人不眨眼,而且确实有杀侍妾的记录。
真实历史上的曹操,为何要杀侍妾?在《三国志》中,确实存在一则曹操杀侍妾的故事。记载如下:
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
说是曹操有个很宠幸的侍妾,常在白天侍寝。有一次侍完寝,曹操枕着她睡着了,睡之前曹操对她说:“一会儿叫我起床!”这名侍妾看曹操睡得香甜,不忍打扰。待到曹操睡醒后,就将这名侍妾用棒子打死。
这里没给出任何解释,曹操为何要杀侍妾?估计是因为侍妾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叫他起床,导致他睡过头儿耽误了办公。
曹操是个工作狂吗?显然不是。因为《三国志》还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 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这段文字说明,曹操根本不是什么工作狂,他经常和一群娼妓声优在一起寻欢作乐,通宵达旦。根据后面的文字说明,曹操很喜欢戏弄人。但另一方面,只要有人计谋超越他,他随随便便将此人冠以违法的名义杀掉。以前和他结过怨的人,都被他杀死了,无人能幸免。杀的时候,他还假装着痛哭流涕,但却始终不给人活路。
杨修之死,根本不是他恃才傲物,而是他威胁到了曹氏一族。杨氏一族是名门,杨修的祖父、父亲都曾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杨修自然也有很大的抱负,所以他在世子之争上支持曹植,希望借助曹植上位。
至于曹操侍妾的死,根本就是曹操喜怒无常,提上裤子就不认人了。
曹操爱杀人这一点,早已刻在史书上,怎么都不可能洗白。很多人说曹操杀人是为了管理,如果杀的人是他们,我不信他们还能说出这样的话。
笔者一贯认为,曹操的才华值得肯定,但他的人品、他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他的私生活,实在是差诸葛亮太多。
本文系“豫荐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豫荐你,一位热爱历史的中文系学生,以正史为主,不喜欢篡改和曲解历史,写文以资料为准,欢迎关注了解更多真实历史。
我是我
曹操“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出自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故事大概内容就是说,曹操在大宴群臣的时候,有小妾献瓜,曹操就抓住献瓜这个事儿,连sha三个小妾……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冯梦龙是谁呢?明朝的文学家,这家伙可是个奇才,小说、戏曲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写出了“三言”这样的传世经典;
《古今谭概》又是什么书呢?是一部从历史文集中摘录加工整理而成的、记载奇闻异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笑话书。有个著名的笑话叫“郑人买履”就出自这部书中。这部书还有好些个名字,《古今谭概》和谈概我不是很喜欢这么叫,因为显得太严肃,不符合本书的气质,《古今笑史》和《古今笑》就有那味儿了。
这本来就是一部笑话书,“一瓜杀三妾”这一段又出自鸷忍部,鸷忍啥意思,像鹰一样残忍、凶残。用现在话来说,这就是一个黑色笑话。
好,我们明白了书的性质,知道这是一部笑话书,这是一个黑色笑话,就好解决曹操这件事儿了。
一瓜杀三妾开头已经说了故事梗概,这里再说下曹操杀三个妾的过程:
一血第一个小妾来献瓜,曹操问:“这瓜保熟吗?”小妾说:“熟透了。”曹操一听,拖出去砍了。
在座的人都吓坏了,可是都不敢说话。
双杀大家都还在震惊中,曹操又叫人献瓜,这谁还敢去啊,有一个平常极其聪明的小妾站了出来,曹操问:“这瓜保熟吗?”小妾说:“不生。”曹操一听,又砍了。
这时候,又一个更聪明而且非常得宠的小妾,名叫兰香,感到历史的使命降临在她头上,于是她十分乖巧地,“擎盘齐眉而进”,端着瓜盘,举过头顶,非常恭敬的样子。
曹操这次换了个问法,问:“这瓜味道怎么样?”小妾说:“甜过初恋。”曹操一听,又给人砍了。
你这就非常不讲道理知道吧,明明是大宴群臣,咱们就吃吃喝喝,完了各回各家,你倒好,说砍就砍,还trible kill,你这不需要给我们一个说法,以后谁还敢跟你玩?
曹操看着台下排排跪着的文武群臣,缓缓说:“你们莫要慌,听我诉说她们的罪状。”
原来,曹操杀前两个妾,是因为她们不懂规矩,没有“齐眉而捧盘”,不是说不讲规矩就要杀,而是因为这俩服侍我很长时间了,依然不懂规矩,这就是工作态度的问题,所以要杀,我问她们“这瓜保熟吗”,我就是找事儿的,无论怎么回答都得死。
至于兰香嘛,来了没多久,人是挺聪明的,她就知道要高捧其盘,这事儿做得讲究。但是,她居然能通过前两人之死猜透我的心思,这简直太可怕了,我可是一个军事家,一个小妾都能猜透了,那我还混不混啦?所以给砍了,以绝后患。
很多人通过这个故事分析什么职场啊、领导啊,没必要。这年头很难遇到曹操(仅限这个故事)这样神经病的领导了。
冯梦龙是明末人,那时候《三国演义》已经成书百年,曹操历来在民间传说中(非历史)就是个白脸奸臣的形象,《三国演义》之后更是坐实了这个形象——多疑、奸诈、暴戾。
“一瓜杀三妾”这故事,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杨修就像第三个被杀的兰香姑娘,没做错什么,只是太聪明了,猜透了曹老板的心思,正巧曹老板是个多疑而量小的人。
曹操的故事被收录进一部笑话书,就可以看出冯梦龙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了,更何况还是收录在鸷忍部,残忍而可笑,还有个跟曹操相关的故事也被收录了,就是祢衡裸衣骂曹,收录在矜嫚部,用祢衡的狂且骄,来反衬曹操的猥琐可笑。
这种事儿你就不能信,笑话嘛,谁把笑话当真,那就太可笑了。
唯威喂vivi
这个故事是杜撰的,不过也彻彻底底把曹操的形象给黑化了。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笔下的曹阿瞒:借着一个瓜,三个问题,砍了三个侍妾。为什么要这样写?
为的就是展示冯梦龙心中的帝王,或者说是曹操这类枭雄,他们的喜怒无常,搞“疯子政治”的特征。
那么曹阿瞒是怎么靠“疯子政治”来杀三个小妾的?
冯梦龙笔下的“疯子”曹阿瞒某一个夏天,曹操宴请手下的官员来水阁吃饭。
可是谁请吃饭都是好事,只有曹操请吃饭,必须得心里咯噔一下,因为后来的故事证明,这个曹操并不想让大家吃一顿好饭,反而吓得连饭都吃不下。
这饭吃着吃着,曹操开始出招了:
大家正喝着喝着酒,曹丞相就让他的侍妾把瓜送上来,作为甜点。然后问了这个侍妾一个问题:
“瓜熟了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也是一道送命题,不睿智的侍妾还没反应过来,就回答到:
“特别地熟”
本来还以为答对问题,应该奖颗糖给她的侍妾,就立马被无故发怒的曹操砍了脑袋。
这时熟悉曹操的官员大概心里在咆哮:我就知道这顿饭没那么简单!
大家看不懂曹操的操作,但是也不敢问。
很显然,曹操也不打算解释。
马上叫上第二个侍妾献瓜,上来后,曹操再次发问:
“瓜熟了吗”?
这个侍妾一听,问题还是一样的。既然刚才那位倒霉的姐妹回到了肯定的答案,那么睿智的自己就回复一个非肯定的答案就行了吧,于是答道:
“熟不熟不好说,反正不生了”。
以为自己逃过一劫的侍妾,又是迎来曹操愤怒的面容,又被斩了。
大家对此还是不敢问,显然曹操对这种局面甚是满意。
曹操接着还让人献瓜,但是侍妾们都不敢了。谁敢送?这就是一个送命题,上去就是送命啊!
但就是有一个侍妾不怕死,在一旁仿佛看穿了一切,她的名字叫兰香。
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戏份大概就在一集左右。
果然,就在侍妾们瑟瑟发抖的时候,看穿了曹操刁难所在的兰香站了出来,把献瓜的盘子举到齐眉处。曹操对此极其满意,然后问道:
“瓜味如何”?
以为胜券在握的兰香回答道:
“特别甜”
然后曹操又把她砍了。
这下子可把官员们吓坏了,剧本都不敢这么编排,本来以为兰香纠正了之前两个侍妾捧盘礼节不周到的错误,但谁知道她也被砍了。
而故事中的曹操正是搞出一种暗示:
“我就是不按套路出牌”!
面对颤抖的官员,曹操表示很开心。并且解释了砍这三个侍妾的因由,前两个是因为不够聪明,后面那个则是太聪明,看懂了曹操,对他造成了威胁。
说白了,蠢的和聪明的都的死。
这是什么?这是君威?
这是典型的“疯子政治”。
明代小说《古今谭概》:讽刺批判为主题,黑化曹操曹操“一瓜斩三妾”的典故是在《古今谭概》三十六部之一的“鸷忍”部中。
我们要先理解“鸷忍”为何意?
鸷忍就是形容一个人如同鹰鹫一样地凶残狠辣,最早出现在《新唐书》中,是宋代人形容毫无人道之人的形容词。
有的人读一瓜斩三妾,或许读出了所谓“要理解上位者的意思,不可表现得太过出众或庸俗”。
但实际上,冯梦龙写这个故事,就是想体现出曹操“杀人如麻”、“以杀人为乐”、“喜怒无常夺人性命”的疯狂。这其实是对曹操历史形象的一种概括故事化,虽然故事是假的,但是故事里的曹操却是与真实高度相似的。
曹操作为汉末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动战争,多次屠城,这其中就包括平民百姓。除此之外,曹操对其身边的官员而言也是一个“定时炸弹”,在他身边死去的人才不少,曹操重视人才,但是极其多疑,导致他养成一副“疯子”性格。
这很显然是冯梦龙对曹操的讽刺。
一瓜斩三妾,其实三个人做的都不算错,即便有错,更不至于死。
可曹操以此借威,体现出他多疑,对揣摩他之人的一种毁灭警告。这是为乐更好地降伏官员,也是为了加深自己“喜怒无常”的深刻形象,为的就是增加“性格迷雾”,让别人更加看不透他。
在曹操身边,孔融、荀彧这些才人都因为曹操的性格反复而死。对于后世士大夫而言,曹操如此行事只会让“王佐之才”厌恶,曾经荀彧大力帮助过曹操,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张良),但后来也是不得善终。
所以,冯梦龙笔下的曹阿瞒,绝对不是所谓“君主之威不可测”的那种正面形象。而是被其情绪加工过后,一个“无法揣度”的奸雄形象。这种形象只会让士大夫、百姓感到恐惧,唯一会感到崇拜的,就是为君者。
因为皇帝们,都是想拥有如此让人“难以揣摩”的“天威”。
曹操形象被妖魔化的主要原因:时代需要自晋代以来,曹操的形象走向下坡。
“尊刘贬宋”,在我们如今熟悉的三国认知里,刘备是象征着“贤明君主”的一面,而曹操,就是妥妥地奸雄,做摄政王,还把华佗给杀了。
但在正史上,帝王君主无不显示出对曹操的敬佩。
曹操的暴虐是真的,可是曹操这个人极其复杂。在史料中的曹操,很难断定他是一个具体的什么形象。
他有雄才伟略,有华丽的道德文章。屠完一座城,还可以写下一首诗来掩盖鲜血。
他爱好人才,重视发展,但也喜欢把人才给扼杀掉,疑心极重。这和后来也同样仰慕他,但是比他做得更好的李世民完全是一个相反面。而比他更强的李世民之所以欣赏曹操,因为曹操是前人,对包容的李世民有启示作用。
而曹操被“贬低”的形象到了南宋时期,民间几乎没有曹操在正史上的一些作为,全都是以“奸雄”的形象出现。
造成这种文化环境的根源是,当年宋高宗曾经发生过“刘苗之变”。
宋高宗建炎年间,武将苗傅和刘正彦以宋高宗的嫡长子赵旉为帝,逼着宋高宗禅让。
两个武将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后来被勤王大军所逼退,而此事,也间接导致宋高宗嫡长子赵旉死亡。
于是自此起,在文化形象中的曹操,变得奸诈无比,这是中国文化对于“贬曹”极为重要的转折年。在民间中,曹操就是一个反面形象,而与之相对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人的正义形象。
再到明代,《三国演义》基本奠定了曹操在大部分人心中的曹操“奸雄”形象。
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平民百姓也可以看。而不像史书,唯有最高的文化人才可以知晓曹操的全面形象。同样的,也是明代冯梦龙的“一瓜斩三妾”,也是把曹操推向被人唾弃的历史面。
但不得不说,曹操就是曹操,不论后世人怎么讨论、评价,他都如《三国志》里的形象一样,被定格在历史中。
之后的时代中,经历过曾经被曹操按在地上暴打的胡人所主导的“五胡乱华”,这些胡人对于曹操妖魔化自然是迫不及待。而再之后的时代,贬低曹操也时不时成为政治需要、文化需要。
无辜的曹操要是知道了“一瓜斩三妾”的故事之后,相信也不得不大喊:
“汉代根本就没有西瓜啊!我冤啊!”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蓉宝宝love
这句话讲的跟华强买西瓜时上演的这西瓜保不保熟那一幕十分相似。某天,曹操请大臣们来府上吃饭,大鱼大肉吃一通,自然是要来点水果解解腻的,先后来了三个侍女送甜瓜,在论述甜瓜到底保不保甜的问题时都被曹操杀了,场面一度十分紧张,变成了群臣们职场急转弯。编写该故事的作者冯梦龙要是放到现在,最起码会是个百万大V,故事会啊,搞笑段子啊,简直是信手拈来。
冯梦龙这位大神,是个写纯正心灵鸡汤的好手,无论是故事性的文章还是让人开怀大笑的段子,他都能给你整出点新鲜花样来,给人一种读完文章恍然大悟若有所思的感觉。
在出产“曹阿瞒宴群臣,一瓜杀三妾”故事的《古今谭概》书籍中融合了暗讽时疴,令人捧腹,奇闻轶事的故事,通过给人讲故事达到教人向善和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曹操问:这瓜保熟吗?有一天曹操在水阁宴请群臣,鼓瑟吹笙,酒宴进行得热火朝天,肉食佳肴吃了不少,酒也喝得差不多了,吟诗对唱也陷入到灵感缺失停摆的边缘。时值盛夏,酷热难当,肚子里面的肉食令人发腻,曹阿瞒心想:是时候向大家炫耀下我那珍藏的甜瓜了,当即命人把甜瓜呈上来给各位尝尝,随便听几句赞美岂不美滋滋。
大臣们酒至半酣,坐姿也失去了原先的端正,宴会厅中气氛欢快起来。上瓜的侍女也很随意,捧着盘子低着头就把甜瓜抬到曹操近前。曹操有意让大臣们知道,吃瓜来之不易(开玩笑的),随口问了一声:“这瓜保熟不?”侍女想都没想就大咧咧地回答:“大王,这瓜保熟,保熟,都快熟透了。”其实甜瓜真的是熟的好吃,那甜度,那口感,无可挑剔。众人目光全都盯在那盘甜瓜上面,哈喇子都快流出三尺来长了。翘首以盼,看看大王先会先把瓜分给谁。
谁承想,曹操一听侍女回话,立马大喊:“来人啊,拖出去斩了!”侍女惊魂未定,什么情况,我说瓜保熟还有错了?凭啥就要取我性命?大臣们也不敢问啊,一脸懵逼地看向曹操,早先逗出来的馋虫全被吓回肚子里去了,谁能想到,吃个瓜,多大点事,至于让大伙吃得心惊肉跳的吗?大王你不想跟大家分享也就罢了,既要拿瓜来馋大家,又要杀人,这是几个意思?大伙全成了黑人问号脸。没人说,也没人敢问,曹操扫了一眼宴会大厅,只见场面上一片死寂,他似乎赢得了某种胜利。
大王,这瓜不生第一次瓜没吃成,曹操继续让人上瓜,暗示大家今晚这瓜必须得吃成。不然酒都解不了。第一个侍女的遭遇,让其他小姑娘心惊肉跳,到底要怎么回答才妥当呢?侍女团一时间惊慌失措,纷纷认为保命要紧,不敢再去送瓜,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时,一个黄莺般的声音坚定地应了声:“我去!”
众人扭头一看,平日里脑瓜子最灵活的一位女子站在她们身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我去!”当她承着托盘朝宴会厅走去的那一刻,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
曹操见有人抬着甜瓜上来,又懒懒地问了一句:“这瓜保熟不?”承瓜的侍女脑子飞速运行一番,此前丧命的姐妹大概是因为说话没有分寸而被大王处死,自己用一个大王无法辩驳的回答不就没事了吗?计策已定,一句:“不生。”自信地脱口而出。没想到曹操一听,怒目圆睁:“来人啊,给我拖下去斩了!”喝得半醉的大臣们酒早就被吓醒了,霎时间冒了一身冷汗。心里嘀咕着:大王这是要干啥?说瓜包熟也不是,说瓜不生也不是,到底在闹哪样?今晚这瓜到底吃不吃了?大王你不想跟大家分享就直说,何必杀人呢?
曹操心中狂笑,我就喜欢看你们这帮人摸不着头脑担惊受怕的样子。当即大呼一声:“来人,上瓜!”大臣们彻底懵了,心想,大王,大不了我们不吃这瓜就是了,你可别再滥杀无辜了啊。
此刻,侍女们全都知道那个姐妹已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了。哪里还有什么胆量再去送瓜,纷纷把目光投向平时最受曹操喜爱的一个侍妾,要是她出马,估计大家都会平安无事。
这女子冰雪聪明,马上总结前两位姐妹瞬间死于非命的原因,她们之所以被杀,一个是因为说话太夸张,另一个是说话过于圆滑,如果自己凭着这一双慧眼选一个熟得刚刚好的瓜送上去,再实事求是地回答,应该就不会有啥差错了。
不愧是曹操宠爱的人,走路带风,身姿稳重,眼中满是自信,端着甜瓜就到老曹面前了,曹操再次发问:“这瓜包熟吗?”侍女丙从容答道:“大王,它们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熟得刚刚好。”眼见曹阿瞒满脸堆笑,似乎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侍女转忧为喜,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盘算着大王会赏赐点什么宝贝给自己呢?
突然,曹操脸上的笑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凝结,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侍女丙暗暗叫苦,果然,曹阿瞒怒喝一声:“拖下去,斩了!”大臣们快被吓疯了,被冷汗浸得湿涔涔的后背突然燥热起来。看来今晚不光是吃不了这瓜,闹不好还要搭上几条人命。
群臣心中默默祈祷:俺们酒已经醒得差不多了,今晚绝不会跟大王抢瓜,希望宴会早点结束。
您这是职场上下级关系老艺术家了曹操清了清嗓子,众人心中一颤,暗暗叫苦。不过,这次并没有叫上瓜,只听得曹操自顾自地说起话来:众卿家,现在我给大家解释下,为什么我要杀那三个人,前两个已经在我身边不少时日,在什么场合该讲什么礼仪,早就有人教过她们,向上级进献物品该是什么姿态不可能不懂,等我问她们瓜是不是保熟,却各自耍起小心思了,一个说熟得不能再熟了,这是跟领导说话的样子吗?一个说不生,不生的瓜我咋知道是几成熟,这不明摆着工作没做到位么?在我身边的人,必须得守规矩,耍小聪明,花言巧语来敷衍我,是万万不行的。所以,他们该杀,各位卿家明白了吗?
“大王,属下已铭记于心!”众人异口同声答道。
“知道我为什么要杀第三个做事得体,说话有分寸的侍女吗?”曹操突然发问,众人缄口不言。
“恰恰是因为她太守规矩,做事过于标准化。”
大臣们更疑惑了,事事完美不正是你所追求的吗?难道事情干得漂亮也有错吗?
“她就栽在做事做得过于完美上面,知道我心中所想。”曹操说道。
众人浑身战栗,幸好刚才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不然此番已是身首异处。
敢情你是要让大家装着傻子守规矩呀,俺们了然了。
估计那三个侍女也没有被杀,只不过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职场中的潜规则,冯大作家故意让曹操身边的侍女假死三人,给世人以血的教训,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与上司的相处艺术,用心不谓不良苦,效果不谓不显著。
unrealgf
“一瓜杀三妾”出自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鸷忍部,讲的是曹操因为瓜是否熟而杀了三个侍妾的故事。该故事主要表达的是伴君如伴虎,帝王恩威难测的道理。
一,故事梗概
盛夏的一天,曹操与众官喝酒饮宴,酒至半酣,曹操命侍妾用玉盘献瓜。一名侍妾低着头将瓜端到曹操面前。曹操问她:“瓜熟了吗?”侍妾回答:“熟透了。”曹操闻言大怒,命人将侍妾处死。在座百官听了十分震惊,也不敢问为什么。
曹操又命侍妾献瓜,众位侍妾因为第一名侍妾无故被杀,十分害怕,不敢进前。一名聪明的侍妾于是画好妆,将瓜端到曹操面前。曹操又问她:“瓜熟了吗?”侍妾回答:“不生。”曹操听了还是十分生气,又命人将第二位侍妾处死。
曹操再命侍妾献瓜,众位侍妾见已有二人无故被杀,十分害怕,都不敢进前献瓜。有一名叫兰香的侍妾最得曹操宠爱,于是自告奋勇的恭恭敬敬将瓜献给曹操。曹操问她:“瓜的味道怎么样?”兰香回答:“很甜。”曹操听了依旧十分生气,命人将兰香处死。
在座百官见曹操一连无故处死三位侍妾,十分害怕,便向他请罪。曹操说:“大家座,我之所以处死前两位侍妾,是因为她们两个不知道举案齐眉,恭恭敬敬的献瓜,回答问话的时候用的是开口音,没守规矩所以处死。兰香献瓜规规矩矩,回答问话用闭口音,合乎我的心意。我之所以杀她是因为她太聪明,猜透了我的心思。我最怕别人猜透我的心思,所以必须杀她。”
二,故事道理
“一瓜杀三妾”本身是个小说故事,并非真实历史。作者冯梦龙写这个故事,是要警示我们,伴君如伴虎。帝王的心思你不明白,他嫌你笨,要杀你。你猜对了,他认为你太聪明是个威胁,也要杀你。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大的节俭意义,在公司跟领导相处也是一样,你笨他嫌你没用,你聪明他又怕你取代他,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聪明一点,一方面也要会装傻。
无量胖胖
“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这里面的“曹阿瞒”指的就是三国的曹操。这是一则关于曹操宴请群臣期间发生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则故事的内容,见识一下曹操究竟是如何“一瓜杀三妾”的。
这则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它讲的是有一回曹操在水阁宴请群臣。当时是夏季,天气很炎热,所以在宴席期间曹操让侍妾端上冰过的瓜上来给群臣吃。
第一位侍妾把瓜端上来的时候,举止略显随意。曹操问了一句,这个瓜熟吗?侍妾回答到这个瓜很熟。结果曹操就叫侍卫把这位侍妾拖出去杀了。当时在场的群臣面面相觑,对曹操的做法感到颇为不解。
而就在大家疑惑的时候,曹操又让另一位侍妾把瓜端上来。这位侍妾吸取了上一位侍妾太随意的教训,特意挑了一个好看的瓜盘装瓜,然后步伐谨慎地把瓜端了上来。曹操还是问到这个瓜熟吗?侍妾小心翼翼地回答到这个瓜不生。结果曹操还是叫侍卫把这位侍妾拖出去杀了。这下在场的群臣就更加疑惑了,他们觉得这位侍妾并没有犯错啊。
曹操并没有多加解释,他直接又让第三位侍妾把瓜端上来。看到前两位侍妾的下场,这位侍妾早已经吓坏了。她面无人色,恭恭敬敬地把瓜端了上来。曹操又开问了,问题和前面两个问题一样。侍妾回答到这个瓜很甜。结果这位侍妾还是被曹操给杀了。
此时在场的群臣们早已经懵了,但又不敢开口问曹操杀侍妾原因。曹操略显得意的看着在场的群臣,然后开始向大家解释原因。曹操说前两位侍妾的回答并没有错,但是她们的礼仪举止不够规范。作为侍妾,她们应该把瓜盆端到齐眉的高度,而不能太随意端瓜。
曹操接着说道第三位侍妾的礼仪举止都很到位,而且回答的也很好,但就是因为她太懂得曹操的心思和喜好而被杀的。曹操认为像第三位侍妾这样的人留在身边是个隐患,很不安全,因此也把她杀了。听了曹操的话,群臣终于明白过来了,原来曹操这是以杀妾来警告大家的。
当然“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这则故事并非出自正史记载。这则故事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笔记小说《古今笑》。也就是说,这则故事出自野史传说的可能性很大,其真实性并不高。
冯梦龙作为明朝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自然不会单纯地为了讲故事。在故事的背后,冯梦龙一定是想表达一些其他的意思。在“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这则故事中,冯梦龙将曹操写成一位生性多疑,喜怒无常,而又嗜杀如命的奸人。其手法比起《三国演义》对曹操奸诈的描写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冯梦龙是很瞧不起曹操这类人的。
不过,冯梦龙的这则小说难道仅仅是在讽刺曹操吗?试想下,在明朝是不是也有一位像曹操一样生性多疑,喜怒无常而又喜欢杀人的人物呢?
默默然
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作品《古今谭概》,属于野史传闻的范畴,真实性不可考。
话说有一日,曹操在水阁宴请帐下的文武官员。时值盛夏,酒至半酣,曹操示意端个甜瓜过来解渴,侍妾捧着玉盘装一个甜瓜,低垂着头呈上主桌。
曹操问:“瓜熟了没?”
回答说:“熟透了。”
曹操一听大怒,唤来兵士将这妾室推出去斩了,满座官员惊惧不已,没人敢问是何缘故。
曹操唤其他妾继续呈上甜瓜,众侍妾脸露惊骇,其中一个觉得自己还算聪敏,稍微整了仪容走到曹操面前应对。曹操问同样的问题,聪敏侍妾回:“不生。”即瓜熟了,至于熟了几分就不知道了,话没有说太满,稍显得取巧。
曹操听了依旧怒目相对,推出去斩了,再言让人呈上甜瓜,没人敢上前一步。
有个叫兰香的侍妾,是曹操平日里最宠爱的,其他人都比不上她。兰香貌似看出了端倪,捧着玉盘与眉心齐平缓步呈上。
曹操问:“这瓜的味道怎么样?”
兰香回答:“挺甜的。”
曹操大声呼唤兵士进前来,“速速将她推出去斩了。”这下文武官员全都懵了,争先恐后跪在地上请罪(其实根本就是一头雾水)。
曹操说:“诸位都回到座位上,听我说说她们三个犯的错。前两个侍候宴席许多次,竟还不懂呈瓜果捧玉盘要齐眉的礼数,回答我问题时都用开口字,犯了这般愚蠢错误,自然该杀。
而兰香虽然侍候不久,却十分聪慧,高高捧着玉盘齐眉,做足了礼数,回答我问题时用的是合口字,可见非常懂我的心思!然而我是个带兵打仗的人,这样能够猜透我心思的是必须要杀掉的,否则就是后患无穷!”
PS:这里的开口字、合口字是古代音韵学的规范区分。
合口字指u韵和以u开头的韵母,如屋书唇乖等;y韵(ü韵)以及以y开头的韵母,如阅圆玄轩等。开口字指i韵和以i韵开头的韵脚,如起祭假先等;除了以上3种外的所有韵母都是古代开口字的范畴。
现代的普通话语音四呼分别是开口、合口、齐口、撮口,其中的开口和齐口对应古代开口字;合口和撮口对应古代合口字。
侍妾兰香因为深受曹操宠爱,能从日常言行中猜中曹操心思,因为太聪明而命丧当场。
“一瓜杀三妾”为明显后人虚构出来的故事用以讽刺曹操生性多疑与残忍,莽莽推测是从三国史上大才子杨修“因言获罪”的下场杜撰而来。实际上杨修之死很大程度是因为参与了继承了争夺,坏了曹操培养磨砺儿子的大事。
前有陈琳檄文痛骂,令曹操头风痛顿去;后有祢衡裸衣骂曹哈哈大笑,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派去刘表那做说客,虽也是一场阴谋,曹操基本上是喜怒不形于色,冯梦龙的故事里太多怒气冲冲描写,显然也是不符合曹操性格的。
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广为流传,使得众人对曹操奸雄本质误会太深,私以为历史上的曹操堪称一代枭雄,却并非第一奸诈之徒,毕竟论奸诈谁比得过刘备?
(个人观点,欢迎发表不同意见。)
东伦
在明代兴起了一个职业叫说书人,就跟现在的网红差不多,流量特别大,这些说书人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句话,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也没有他们不敢说的,他们说一场书,如果有一百个听众就能收到近一两的银子,这还不包括粉丝打赏的。一些达官贵人,大户人家在有红白喜事时还办专场,赏银更多。由此延生了另外一个职业一写书人,比如施耐庵写的《水浒传》,说书人每次只说一个章回节,专们调听众的胃口,要想继续听就得另外打赏。冯梦龙一样,他写的《古今谭概》,经说书人添油加醋也吸引不少粉丝,特别是曹操的一爪杀三妾,更为坊间津津乐道。
曹操用一个西瓜能杀三个小妾,这题目看起来就引人入胜,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说有一次曹魏王请众大臣吃饭,饭后吃西瓜,一小妾和盘呈上,曹操问她爪甜还是不甜,小妾回答说甜,于是曹操命人把她斩了,众人震惊,当第二个小妾端上爪时,曹操同样问她,二小妾只好说不苦,于是曹操又命人把她斩了,众人大惊,第三个小妾看到现状,早己魂不守舍,曹操同样问甜否,三小妾一激灵,回答说保熟,曹操拉着脸,嘴里吐出二个字,斩了。众人立即伏地请罪,大呼魏王饶命。
瓜甜还是不甜,无论你怎么回答,你只有死亡的份,甜与不甜说明你尝试过了,僭越了,理应杀死,保熟只是在猜测,无任何依据属于谎报,也该杀死。曹操雄才大略,但曹操是奸臣,这是历史公认的。曹操的猜疑病究竟杀死了多少人,根本无法统计,只要有人值得曹操怀疑,这个人就得死,他的至理名言就是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久天下人。当时,曹操实际上己经是统治者,但他仍然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旗,一方面蜀刘和孙吴还没有归顺,另一方面就是朝中大臣们心里到底是汉还是魏,他不能确定,于是经常用一些极端的方法来检验他们,意思就是跟着魏王你就荣华富贵,心里有汉就是死路一条。
巨冠鸡仔
一部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将曹操的形象塑造成了举世无双的“奸雄”,那就著名的“宁愿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将这一人设钉的死死的,从此曹操在难有翻身机会。此后各文学著作,甚至京剧当中,曹操都是以这一形象出场:多疑,弑杀,狡诈,霸道。
这其中就包括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所写的“一瓜杀三妾”的故事。
一瓜杀三妾,实为震慑群臣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所以不少文学著作里称他“曹阿瞒”。
要知道古人尊称别人时,一般称呼对方的字号,对别人称呼自己时为表示谦逊,则直接称呼自己的名。直接叫人家小名的,基本就是有点是十分瞧不上了。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突然有一天决定大宴群臣。等大家酒足饭饱,该互吹互捧的那一套都完成了以后,就该上果盘了。这个时候曹操竟然让自己的侍妾捧一些瓜来给自己和群臣享用。
过了一会儿,一名是侍妾就捧了一盘瓜上来了。
曹操就问她:“瓜熟否?”侍妾回答:“极熟。”
曹操听了大怒,直接让人把她拉出去看了,看的群臣是一个愣一个愣的。怎么着了?听说曹操喜欢梦中杀人,这怎么大白天不睡着回答个问题也能掉脑袋呢?于是不少人吓的体如筛糠,面色蜡黄。
紧接着,曹操竟然又叫另一名侍妾上来送瓜。第二个侍妾已经吓的魂不附体了,赶紧想上一个送人头的是不是问题回答的不对,难道这瓜不熟?或者熟了算不上特别熟?我可得小心点。
果不其然,等她走到曹操面前,曹操又丢过来一句:“瓜熟否?”这怎么回答?侍妾突然一机灵,心中就有了答案,回了一句:“不生”。她心想这下安全了,毕竟熟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不生总对了吧?
结果曹操脸色一变,直接喊道:“这个也拖下去,斩了!”
这一下,那侍妾直接吓呆了,而群臣也是更蒙了。这大概跟瓜没关系,曹操这是手痒又要找事儿害人了吧。
接下来,曹操喊出了第三名侍妾。这名侍妾名叫兰香,这些日子颇受曹操的喜爱,因此曹操也对她更为和颜悦色一些。那兰香谨小慎微,十分聪颖,将瓜盘举到眉毛高度,低眉顺眼小心翼翼的走了进去。
曹操点了点头,觉得这个兰香还不错。于是问:“瓜味道如何啊?” 兰香谨慎回答:“甚甜”。在场的人心想,这回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吧?结果曹操更加生气了,高喊武士:“快拉下去,砍了!”
这一下子可把大家彻底吓坏了,不少人不等曹操说什么,自己跪倒伏地请罪,让曹操该罚罚,可别这么吓唬人了。
没想到了此时曹操却变面带微笑,他望了望群臣,一副“诸位真是误会在下了”的样子,耐心解释道:“诸位,诸位安坐,都不要害怕。我杀她们三个,是有理由的。这前两个女子在诸位面前失了礼数,不知道要把瓜盘捧到齐眉位置,并且我问她们话,她们都是以开口字回答,又蠢又笨,不杀留着做什么? 而第三个女子叫兰香,说来她是非常聪明的,知道按照礼数上瓜盘,我问她问题,她也知道以和扣字回答。看来,她是十分懂得揣摩我的心思。这就是有些聪明过头了,毕竟我一个带兵之人,如果事实都被人揣摩到,那岂不是太危险了,我杀她是为了断绝后患。”
他解释完,众人都不敢抬头,不少胆小者已经伏地附和,说曹操英明,斩的对。
三个小妾枉死,但对曹操来说却已经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他知道群臣之中有不少人对他不屑,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下面的这群人:第一,你们对我要尊敬;第二,不要随意揣度我的用意。
曹操其人不少文人喜欢黑曹操,冯梦龙的这则故事也不例外。
曹操位极人臣,又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一生肯定不可能没做过坏事。但也绝对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里那样坏事做尽,但凡有点什么脏水都往他身上泼。
平心而论,曹操稳定政局,注重礼法,对统一北方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本人不仅军功盖世,还是个爱读书,会写诗的诗人。
他爱才如命,明知道关羽这颗心暖不过来还是对他极好。他对自己的各位夫人也还是不错的。其中有一位姓丁的夫人,因为另一位姓刘的夫人死的早,丁夫人就抚养刘夫人所生的曹昂长大。
后来宛城之战曹昂战死,丁夫人对曹操十分不满,认为儿子的死曹操应该负全责,于是天天哭哭啼啼。曹操很生气,把她打发回娘家。
丁夫人也是有些脾气,回娘家就回娘家。
她一走,就没再回来。结果后来曹操竟然跑到她家去接她。丁夫人还没消气,坐在织布机前织布,不理她。曹操走上前,用手抚摸着她的后背轻声劝道:“跟我一起回家吧。”丁夫人不理,曹操伤心了,走到外面还回头问了一句:“真的不行吗?”丁夫人已经没回答,曹操叹气说:“那就真的诀别了。”
曹操和丁夫人算是真的分开了,不过因为是曹操的夫人,想再嫁就不容易了。毕竟没人敢娶。但后来丁夫人去世,曹操将她安葬了。
不仅如此,曹操临死之前还留下“分香卖履”之说,让后人把剩下的香分给自己的妻妾,让她们可以编草鞋度日,也算是对这些女人有了一个安排。
从这可以看出,曹操对那些和他有过缘分的女子,就算没有情,也不至于迫害。只能说,才气如冯公,给我们留下了“一瓜杀三妾”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
幽幽蓝水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曹操为了杀鸡儆猴,震慑群臣,无辜杀了三个送瓜的侍妾。而这个故事出自明代一本名为《古今谭概》的书中,撰写着这个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而这本书的作者便是大名鼎鼎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
冯梦龙其尤其擅长短篇小说的创作,《古今谭概》、《三言两拍》等便是冯梦龙作品中的经典代表。
而这本《古今谭概》,便是冯梦龙创作的一本集历代典故故事、轶事野史而成的小说集。《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史》、《古今笑》,此书虽定位为"笑史",可做茶余饭后的消遣,但这本书却是以"笑话"来讽刺和批判社会的现实。
冯梦龙著此《古今谭概》的用意,便是观尽人世百态,抒发胸中感慨,愤懑之余,便以笑自娱。以"笑谈"来戳穿、讥讽不懂人心世俗之人,并以此引起世人自醒。
冯梦龙通过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警醒世人伴君如伴虎,立意讲的是贪酷,放在曹操这种枭雄身上,则有伴君如伴虎,枭雄残忍深邃之意。先来看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什么。
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话说夏日炎炎,曹操在水阁宴请文武众臣。几杯酒下肚越发感觉酷热难耐,曹操便命侍妾端来西瓜解暑。
侍妾捧着西瓜到曹操面前,曹操问侍妾道:"瓜熟否?"侍妾回答:"极熟。"怎知这曹操大怒,并命侍卫将此侍妾拉出去斩了。
本来很放松的酒宴顿时压抑了起来,众臣都错愕不已,且不知道这侍妾到底何事惹怒了曹操,就这么被斩了。
曹操当然也不会解释,只是又喊了句来啊上西瓜。这时候已经没侍妾敢端西瓜上来了。但是曹操发话了,西瓜还是必须要上的,于是一个平日里极聪敏的侍妾,被安排送来西瓜。
这侍妾刚碰上西瓜,果然曹操又问:"瓜熟否?"这个侍妾回答道:"不生。"可能她自认为答的比较好,但曹操听了这个回答,又一次怒斩了这位进瓜的侍妾。
这么一闹群臣更紧张了,甚至连大口的呼吸都不敢。这时候只听见曹操又喊上西瓜,这送瓜等于送命,再没人敢上了。众侍妾一阵商讨过后,一致认为,只有平日里很受曹操宠幸的兰香去送这个西瓜,可能会保住性命。香兰无奈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兰香平时会被曹操宠爱,那也是有道理的,她非常的聪明灵活。再一次到了要命的时刻,她捧着西瓜,低着头就到了曹操面前,曹操又问:"瓜味如何?"兰香回答:"甚甜。"
谁知曹操还是大怒并说:"速速斩了。"曹操连斩三妾,臣僚们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一个个的伏倒在地,没罪的都在请罪。
这时候曹操开始说话了,他说:"我来说说我为何要斩了她们,前两名侍妾,不知礼数,都不知进瓜必须齐眉捧盘。而且到我问话时,一个迎合,一个回避。这是我斩她们的理由。而香兰虽然懂礼仪,但她见前两位侍妾被斩,很小心谨慎,不管是回答还是礼仪都会非常合我心意。但越是这样,我越要斩她。因为我是用兵之人,足知我心是大忌,所以斩她才能绝后患。"
众臣听完曹操解释,心里更是害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曹操这就是在小题大做,杀鸡儆猴。这也正是符合曹操的枭雄本质。这个故事与杨修"一人一口酥"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会说西瓜是在大唐时期才传入新疆的。而传入内地更是在五代以后,三国时期根本没有西瓜这种水果,所以说这里的"瓜"是西瓜是不对的。其实不然,冯梦龙写的本就是小说而非正史,所以这种东西根本无伤大雅。
鸿雁说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人性的恶与狠辣,为了震慑群臣,将三位侍妾的生命不当一回事。当然,这个故事也启迪我们,在生活中,不管是官场还是职场,首先必须知礼、守规矩,其次平时可以迎合领导,甚至拍拍骂起也未尝不可。
但切不可自作聪明,胡乱揣测领导的心思。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就是这样,特别是在职场,很多人以为自己非常了解领导,时时以领导的心腹自居。其实这样的人,是最危险的,下一个被炒鱿鱼的可能就是你。正常来说,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看的清清楚楚。
你认为呢?你认为这样揣测领导是好还是不好?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宅女简
那时候的西瓜肯定不甜!西瓜在南北朝时才通过西域进入中国,曹操问西瓜甜不甜,估计啃的是葫芦,只有可能苦,那有可能甜!说半个甜字都是谎话
joagie
炎炎赤日,水榭亭台,群英荟萃,觥筹交错……
这是曹操在大宴群臣。对于三国时期的曹魏集团来说,这样的酒宴再寻常不过了。
但这注定不是一个寻常的日子。
变故发生在酒过三巡之后。
1、三颗女人头,落地
天热,酒热,心也热。曹操想凉快一下,吩咐下人,让侍女把水中冰镇过的瓜拿来吃。于是,一名侍女手捧白玉盘,低头顺眉地走进了席帐之中。
等侍女走近了,曹操突然问:“瓜熟否?”——这个瓜熟了没有?
侍女回答:“极熟。”——非常熟。
听到回答,曹操勃然大怒,命令士兵把侍女推出去斩首。
莫名其妙地就杀了一个人。宴席中的群臣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敢问、谁也不敢说。
此时,曹操命令让其他侍女继续拿瓜来吃。帐下所有侍女都惊慌失措,不敢上前。其中有一个侍女,平时就以聪明机敏出名,此时她整理了一下衣饰,手捧白玉盘,端着瓜走上前来。
曹操依然问:“瓜熟否?”。
侍女对答:“不生。”
听到回答,曹操又是勃然大怒,下令推出砍头。随后,若无其事地再次命令让其他侍女拿瓜来吃,没有一个人敢走向前来。
最终,一名叫兰香的侍女站了出来,她深得曹操的喜爱,平时其他侍女都谦让着她。此时,兰香把白玉盘高举齐眉走上前来。
曹操问:“瓜味如何?”
兰香答:“很甜。”
这次曹操连生气也省了,直接下令:“速斩之!”——快点儿砍下她的脑袋!
就这么一眨眼的工夫,三颗女人头,落地。这到底是为啥啊?在坐的所有人都吓傻了,难不成跟我们有关?
于是,全体人员拜伏于地,连连请罪。
2、什么原因?听曹操怎么说
看到所有人都吓趴下了,曹操满意了。要的就是这效果嘛!不过,也不能光吓唬人,还是要解释清楚才行。
于是,曹操对大家说出了如下一番话——
各位不要慌,稳住腚、安好神、坐好了,听我来说一说道一道这3个女人的罪过。为什么要杀她们呢?你们别瞎猜乱想了,其实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再简单不过了。
先来说说前两个。这两个小妮子之所以被我咔嚓砍了头,是因为她们在我的帐下服务已久,是老员工、老油条了,难道不知道端盘子上来服务时,要把盘子高举齐眉吗?真是太不懂礼貌了。等到我问她们话时,回答的都是“开口音”的字,简直愚蠢透顶了,所以必须杀了。
最后来说说这个兰香。这个小妮子才来不久,脑袋瓜子太灵光了,简直聪明到极点了,你们看她高举着盘子走进来,我问她的话,都是用“闭口音”的字来回答我,这说明她已完全掌握了我的心思。各位,我是什么人?领兵打仗的,兵法讲究谋略,讲究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居然这么一个小妮子就能看透我,必然要杀了她以免留下隐患!
3、一瓜杀三妾,想说明啥?
曹操用一瓜杀三妾——杀3个女人,目的是为了震慑男人。
大宴群臣,几杯酒下肚,晕晕乎乎,此时最适合来个当头一棒,让你清醒清醒,否则你很难记住一辈子。
那为什么要震慑大家呢?
其一:不管跟随我多久,有多少功劳,多么深受我的信任,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如果忘乎所以,必然要接受我的惩罚,直至掉脑袋。
其二:不要妄图猜测我的心思,猜错了、猜对了都是死路一条,让你干啥你就干,事先不要说、事后不要问,自以为是、自作聪明都是作死。
这大概就是曹操的想要告诉大家的。
曹操用三颗女人头来警示这些男人们,告诫大家今后要死心踏地、忠心耿耿,不要胡思乱想,做好本职才是正道。
4、故事很精彩!可惜全是瞎编
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出自《古今谭概》,作者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书是笔记小说,不是史书。所记载的内容典故,多选取来自野史的点滴素材,或者正史的只言片语,经过加工、渲染、夸张、放大,多用白描手法讲述出来,本质上是打着史书招牌的一部笑话集锦。
如果有谁把笑话当历史,你也就成了笑话。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故事,其实最大的漏洞就是“开口音”、“闭口音”上,曹操、曹阿瞒、曹大人居然对“啊、窝、鹅……”的发音是否标准如此严格,错了就要砍脑袋,这样的小学教员在三国时期怕是很难找到工作吧?怪不得曹操要领兵打仗,明摆着混不上饭吃了呗。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明代小说,对于三国这段历史基本都采取“扬刘抑曹”的手法,拼命抬高刘备,拼命打压曹操,什么水脏、水臭就往曹操身上泼。于是,曹操的形象就被彻底脸谱化!既然你《三国演义》整书都在抹黑曹操,我《古今谭概》弄个一瓜杀三妾有什么不行?
一瓜杀三妾当故事听听就行,千万别当历史。
边缘
曹阿瞒我们都不陌生,三国奸雄曹操是也;不过这个“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却并非出自于《三国志》,而是出自于明朝小说家冯梦龙之手,记载在他的大作《古今谭概》之中;对于这本书可能有些朋友比较陌生,但是要说起“州官点火”这个事大家应该就有印象了!
废话不多说,我们速读,“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的故事,看冯梦龙笔下的曹操,是怎样的一副模样?
话说已经位极人臣的曹操,这一日宴请群臣,当时是酷暑季节,于是曹操便让侍妾献瓜,等到一位侍妾端着玉盘将瓜恭敬的送至曹操跟前时,曹操随口问道:“这瓜,熟悉不熟?”
这名侍妾想也没有想,直接答道:“甚熟!”
曹操听闻此语,突然大怒,直接下令:“拖出去斩了!”
群臣正等着吃瓜呢,突然不知道曹操为什么如此动怒,早已经是一脸茫然,开始揣摩曹操到底是何用意,外面等候的其它侍妾,看到前面献瓜的侍妾莫名其妙的被斩了,也是吓得魂不守舍,开始在心中祈祷,千万不要再要瓜了。
但此时曹操又下令:献瓜!
献瓜?这不是要人命吗,众人都不敢上前去献,只有一位自以为看明白了原有的小妾,主动地上前去献瓜,在她看来前面的人真的是太笨了,把话说得那么满,死了也是活该,于是等到曹操再问起:这瓜,熟悉不熟的时候。
她回答道:“不生!”
曹操听闻此语,二话不说,又下令:“拖出去斩了!”
这个时候,不光是外面的侍妾们早就吓破了胆,连群臣也是有点坐不住了,难道这是杀鸡看猴看?我们那里做错了什么?正当众人再次疑惑、猜测和害怕之时,曹操又下令:“献瓜!”
还献瓜,这不是献脑袋吗?众侍妾没有一个人再敢上前献瓜,只要把目光都投向了曹操最宠爱的侍妾兰香身上。
兰香平日里以了解曹操,陪伴在曹操身边时间最长著称,看到这样的情况,轻轻一笑,就上去表现自己了。
在她看来,前面两个侍妾被斩不过因为献瓜的礼仪做得不对,以及说的话曹操不满意罢了,于是按照最标准的礼仪上前献瓜。
看到兰香上来,曹操改口问道:“”这瓜,甜不甜?“
兰香答道:”甜到心里了。“看到曹操甚为满意,脸上露出了笑意,兰香正幻想着众侍妾对自己感恩戴德的模样。
没想到却听到曹操说:”速斩之!“
这一下群臣彻底地慌了,这哪里是考核什么礼仪啊,分明就是杀鸡给猴看嘛,又或者曹操今天心情不好,就想着杀人玩?于是纷纷跪伏在地,大呼丞相我们有罪啊!
看到众人的模样,曹操甚为满意,哈哈大笑道:“你们都是我的爱臣,哪里有罪呢,至于我为什么把她们是哪个都杀了,且听听我慢慢解释于众人听!”
前两个我之所以杀了她们,不是因为她们说错了话,回答的都没有错误,而是因为她们连献瓜时需齐眉捧盘这样的礼仪都不懂,可谓是愚蠢至极;后一个兰香,不管是礼仪,还是回答都十分的好,但我是带兵打仗之人,最忌讳了解自己的人,她如此的了解我,就该杀!
这个故事在古代寓指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现代则可以引申为:当下属的不要擅自替领导做主,就算是自知领导一定会选中A计划,也一定要准备一份B计划,由他来进行最终的选择!分局委托fjwt
这是一个,警告闲的没事干的吃瓜群众,要小心掉脑袋的故事。
曹操,有着乱世之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胆量;有着宁可天下人负我,不能我负天下人的自私,有着铜雀春深锁二娇的好色。在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今天就来说说曹操“一瓜杀三妾”的故事。
有一次,曹操摆酒宴招待群臣,大臣们心里都犯嘀咕,这好端端的,大老板请客吃饭,不会是一桌鸿门宴吧?但是没办法啊,曹老板发话了,不得不从。于是一个个整装待发,穿得是西装笔挺,怀着犹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心态赴宴了。
酒桌上各位大臣频繁举杯,都想着赶紧把曹操灌倒了,就可以回家了,整个酒桌氛围还算是融洽。突然曹操问大臣们:“都吃饱了吧?吃饱了,我们就上果盘了。”大臣们心里咯噔一下,该来的还是来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硬着头皮点头。
一瓜杀三妾“来人,上果盘!”随着曹操一声令下,第一位小妾,端着西瓜走向会客大厅。随后曹操就问了小妾,这个西瓜怎么样?小妾想都没想就说“很甜”,写到这,就跟我们买西瓜,老板下意识的会说西瓜包甜一样。曹操一听,眉头一皱,什么都没说就让人将小妾拉下去斩了。大臣们不知道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能不做声。
其他妾室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今天主公怎么了,西瓜明明很甜啊,为什么要杀人?就在她们想着为什么的时候,这时候曹操的话将她们惊醒。“再上一盘西瓜!”这真的是要命啊,
第二位妾端着果盘也进来了,曹操笑眯眯的问她西瓜怎么样?这不是送命的题目么,小妾一想,既然第一个说很甜被杀,或许是主公觉得太夸张。于是她说了一个“不苦”,这个中肯的答案,总该不会错了吧。就当她沾沾自喜的时候,曹操依旧眉头一皱,让人将这个小妾给斩了。这让群臣心里都没底了,这顿饭见血啊,这还怎么吃啊。
“再来一盘西瓜!”这时候小妾们都不敢上前,最后大家一合计,让一个比较聪明的小妾去送。当她走到曹操跟前,后者依旧笑嘻嘻的问她,西瓜如何?此刻她的大脑犹如云计算机般快速运转,最终灵机一现,说了两个字“保熟”。曹操听完,满意的点点头,但下一步就又皱着眉头,让人把第三个小妾也杀了。
这下众人再也坐不住了,再这样下去,这里恐怕要大血洗啊。众人四目对视,于是一起跪在曹操面前,就说大老板啊,你别兜圈子了,我们的心脏受不来,你到底想说啥就直接说吧。
曹操到底是什么用意?曹操打了个饱嗝说“可能我酒喝多了,我就说两句哈,这前两个小妾,如果没有吃瓜,怎么知道到底甜不甜呢?只有一个可能,她们吃了西瓜。但是这个西瓜是我请你们大家吃的,她这算偷吃,对于小偷我怎么能不处罚!”
“那第三个妾,她说的中肯啊,你为什么杀了她?”
“第三个妾她虽然说的在理,但是她却犯了大忌,她在猜测我心里想的是什么,而且被她猜到了,如果人人都想揣测我的想法,那以后我还怎么管理?如果在战场上,敌人猜出我的意图,那不就是整个完蛋吗?所以这样的人我见一个杀一个!”
众人一听,恍然大悟,原来曹操这是在杀鸡儆猴啊,内心不由得狠狠地鄙视了曹操:哪怕第四个妾上来说瓜“甜不甜,不知道,因为没尝过”也难逃被杀的命运,今天这个局就是做个样子。也就是说,今天这三个妾曹操是杀定了,就是告诫众人不要妄揣上意。
这个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当然文中有一处有争议,就是西瓜是从唐朝才传入中国,三国时期哪来的西瓜呢?
所以说,这个故事其本质是为了突出曹操的多疑残暴,和曹操梦中杀人一个理,基本上就是利用下属的恐惧树立威信的故事,赶上大爷我今天要杀人立威,你答什么都是个死,还扯什么揣测上级心思和官场规矩,这个时候躲的远远的是上策。
伴君如伴虎,纵他呼风唤雨、叱咤云天、妻妾成群,到头来终究难免一死,真爱莫如嫁给平凡,油盐酱醋,相敬如宾,携手到老。而若视女子为倒卖人心、为己谋利的工具,这种人即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力可统万里山河,亦不过是人渣一枚。
有的时候自认为是吃瓜群众,说不定别人就是在含沙射影的指向你。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一点,无所谓对错,只有制定规则的人,才能生杀予夺。
永远的蜜糖儿
曹操是一个枭雄,喜欢揣测、多疑,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还喜欢借刀杀人,在历史中是个反面人物,像鸡肋的典故、华陀治病、杀三个小妾的故事、梦中杀人等等,都透露曹操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惜牺牲任何人,亲情关系淡薄,一辈子野心勃勃,最终也只做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否可有遗憾,穷尽一生,机关算尽,也只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极其低下,一夫多妻制,更何况曹操呢?曹操生性多疑,连一些亲戚也远离了曹操,可以说是伴君如伴虎,也是这些女子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她们今生的劫难,但愿来生能够找到,能够陪伴自己一生的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