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代很多诗人都是当官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ISBN:9787538247756,作者:(战国)公羊高撰;顾馨,徐明校点

徐明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作品]仪礼

仪礼,ISBN:9787805680842,作者:贺涛 编

最新跟帖
嘉量

嘉量

人的价值在古代大部分是通过当官实现的,而当官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所以当官的基本读书多,通过较公平的科举制度实现入仕。其次,当官的环境有很多的优越性,无论接触面还是认知都要高于普通人,这就决定了官员多诗人。

我是大胖纸

我是大胖纸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决定命运,穷人孩子读不起书,也没钱上学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读书参加不了科举考试,书法家都是从举人,进士中出的,所以历代书法家和诗人大多出于富家子弟,所以大都是当官的或僧人沙弥。

宋丽娟

宋丽娟


首先说下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它的体系就是三省六部制。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所以官员们不论职位高低大小,入职的话分散在这个体系内不同岗位上。那么为什么有唐一代,很多诗人都是当官的呢?

一、学而优则仕,当官可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诗赋只不过是文人抒发胸臆的副产品而已,写诗写得好最多有点名气,朋友多一些。在唐代,当作家发稿多既带不来多少经济收入,个人的雄心壮志也无处施展,没有一官半职的白衣平民,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衣锦还乡,光耀门楣,这些才是文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很多人虽然嘴上不说,但心中对功名却是相当热切执着的。所以学子文人们穷毕生之力一次次参加科举考试,以期改变命运。比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科举制考试内容决定学子们的努力方向

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分常科、制科二大类。其中常科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等,此外还有制科和武举科等。

经常举行的是明经与进士二科,进士科最为难考,主要考试方式是诗、赋写作,也最能显出应试者的真才实学,临场发挥。唐中叶后又增考诗赋,并重视诗赋的考试,往往帖经不合格的,如果诗赋考得好也可以录取。严羽沧浪诗话里面说“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这是唐诗兴盛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唐诗的进一步发展。

明经科的考试以死记硬背为主,又可细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等。只要求熟读经义注疏就行,对于经义也未必真懂,录取的比例也较大。进士科大约每100人只有一二人被录取,而明经科大约每10人就有一二人被录。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科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为进士及第者前程更好,更受人尊重,反过来又促使朝野上下更重视进士科,成功代表比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

所以学子们的考试目标——进士及第,考试重点内容——诗赋,都很明确了,在诗赋上付出投入与来日收获也是成比例的,对于考试成功的人来说自身素质修养不必说,写诗也就成了生活的点缀,胸臆的抒发,而且当官之后较之普通人更有条件保存自己的诗稿,流传相对更多更广。


三、皇帝爱好诗歌,诗歌的主旋律地位让人们都喜欢诗歌

整个唐朝,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大都喜欢诗歌,因而写诗写得好容易得到皇帝垂青提拔,即使科举没有考中,因其诗名也能得到一些在门阀手下做幕僚的机会。

比如初唐唐太宗本人非常喜欢作诗;盛唐唐玄宗曾经将李白招为翰林学士,作文学侍从之臣;元稹因为诗歌写得好得到唐穆宗的多次提拔,甚至将元稹的诗作送给宫中御览,一时间连宫内嫔妃都称呼他为“元才子” 。

再比如白居易,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唐宪宗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提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耐”宪宗皇帝觉得无礼的是白居易的各种谏疏,不是诗歌,并没有因为揭露矛盾抨击现实的诗作而对其迁怒罪责。

白居易死后,宣宗皇帝亲自写诗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臣子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

由此,王公卿相到黎民百姓都喜欢作诗吟诗,而苦读多年成功参加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宦中的一员,擅长作诗就不足为怪了。


四、“官场”不幸诗家幸,很多著名诗人并没有当过官

“官场“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功成名就的人,杜甫两次考进士不第,安史之乱时当左拾遗的短暂时光可算一生中最光辉的一段日子了,也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李白甚至不曾参加科举考试,只短暂地做了一段翰林供奉。

很多有名的诗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做过官,但不妨碍他们为诗歌思想内容的丰富成熟做出贡献。比如孟浩然,虽然张九龄爱慕其才华曾招为幕僚,终生只是一介布衣。

比如罗隐,科举十次不第,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但并不妨碍我们读他们的诗,喜爱他们的诗,比如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身份高低贵贱都是过眼烟云,诗作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传唱才是永恒,毕竟比起身份,我们更熟知的是诗人的作品。

作者:小安。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我爱妞妞牛

我爱妞妞牛

唐代很多诗人都是做官的,有的一帆风顺,仕途良好,有的却是处处遭到排挤打压,也有的是怪才不遇。

至于为什么唐代很多诗人都是做官的?

因为在古代,都是学成文武艺,卖货帝王家,都想为国效力,也想光耀门楣,也想出人头地,而第一步就是做官。

这些诗人都是很有才,都想一展抱负,一展胸中所学。也不妄寒窗苦读数年。

在者,在当时唐代,既然能写诗,就是有才,要是让平庸之人做官,那也做不来的。

还有就是唐代是在隋朝后面,隋朝之前的做官门阀制度,到了隋炀帝时,他开创了科举制度,让那些寒门学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换句话说,若没有这些,这些诗人虽然有才,但没有平台,也就是单纯的书生诗人而已。

总的而言,这些诗人有才,在加上有科举制度,他们就能榜上有名,就能做官。所以,唐代很多诗人都是做官的。

晓夏

晓夏


当诗人遇上唐朝,可谓生逢其时。连一代明君,创造“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都能算上诗人,写出“疾风知劲草,板荡出诚臣”的千古名句,诗人为官也不足为奇了。


唐朝诗人中,做到宰相官阶的有元稹、张九龄、上官仪、韦庄等;担任过京官(相当于现在部级官员)的有白居易、韩愈、李绅等;担任过“刺史”(相当于现在市长)的有刘禹锡、柳宗元、杜牧、岑参、刘长卿等;其他象李白、杜甫、高适、王维、李益等诗人,虽未出将入相,但也曾在朝廷中享受特殊待遇,地位荣耀。


那为什么诗人在唐代吃香呢?是因为唐代的科举选材以考诗赋为主,据《新唐书》记载:“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就象现在的高考,语数外是必考重点学科,要想上好大学,考生务必要学好考好这三门一样,唐朝有志于科考致仕的考生,必然要学会写上一手好诗。

在唐朝,只有诗名在外,就算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人生也不会混得太差。比如像李白、杜甫等,只要诗名大,就能“天下谁人不识君”,机遇合适,也能搞个特岗工作,保个衣食无忧。因此,可以说,不是诗人选择了唐朝,而是唐朝有意选择了诗人。

icahn

icahn

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开科取士成了朝廷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途径,这比以前的世袭制大大的进步了,黎民百姓通过努力读书,过了乡试,省试,殿试等关口,即成为秀才,举人,进士之后,就可以走上仕途,成为治人的劳心者,也就是所谓的鱼跃龙门。

唐朝诗人孟郊(715年____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以前曾两次落第,四十六岁进士及第,欣喜若狂,在慈恩塔写下登科后一诗。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所熟知。

再看看郊寒岛瘦中的苦吟诗人贾岛吧。

贾岛(779年____843年),字浪仙范阳(今北京市房山)人。早年曾为僧,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后任普州司仓参军。他有一首题李凝幽居,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芳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妻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因为鸟宿一联之推字,反复吟诵,想用推又想用敲,不知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队伍,最后由韩愈定为敲字。

韩愈(768年____824年),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后,两任节度推官,累官临察御史,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又任行军司马,以吏部侍郎致仕,人称韩吏治。

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长卿,高适,岑参,李商隐,杜牧,许浑,王建等,他们都曾在朝廷任职。

解颐Viva

解颐Viva

谢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登甲及第后兴高彩烈的情景“昔日龌龊为不嗟,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了及第后的喜悦放纵,畅快淋漓。

唐朝开始实行和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即开科考试制。代替了以前的贵族达人举荐制,这样就能够广招天下贤才,聚揽囊中。寒门仕子也可以通过层层考试筛选,入仕做官了。在唐朝一般来说,考中了进士,就有为官的资格了。古语“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意思就是文成武就之后,就把自身交给帝王了(国家)。实行科举制,能够广揽文才贤才。唐太宗李世民曾兴高彩烈地对文武众臣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代的许多宰相和权臣大都是进士出身。进士可不是那么容易考的,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许多仕途文人奋斗科考到皓发白首,也考不中。因为这可是全国的人才选拨呀!所以考中进士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满腹经伦,才华冠绝的人,作诗写文自然出彩。而唐朝诗风盛行,所以出名的诗人大多为过官,或大或小都述过职。

武则天时期盛行殿试。就是由皇帝亲临考场或亲自拟题作考,这样私痺更少。殿试当然是最高级别的临场发挥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贺知章二人据说都是头名状元及第。王维官至节度使,尚书右丞,后人尊为“诗佛”。李白几经辗转,后被举荐做过供奉翰林。就是专门做诗陪侍皇上娱乐的。其诗多以颂扬为主,后人称其为“诗仙”。而另一位著名的大诗人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官至右拾遗,工部待郎。李白杜甫后人合称“大李杜”。“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诗的特点。其一生飘零,颠沛流离。不满官场现状,痛心时弊。他的诗忧国忧民,满含忧患意识。一生作诗很多,记录了自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沧桑巨变,就象是一部活史书!

Mi大咔~咔~咔

Mi大咔~咔~咔

其实不只是唐代,各朝各代的大诗人大文豪大多也有很多身居要职,比如北宋时期的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曾在中央地方多处为官。除了为官的诗人,有些皇帝也是一代文豪,比如宋徽宗赵佶,魏文帝曹丕,“南唐后主”李煜等等。

其实做官和写诗是不冲突的,在古代教育还没有普及,读书人都是稀缺资源,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入仕为官,而这些文学功力颇为深厚的人,大部分考试成绩也都比较出色,所以为官并不稀奇。

bluebubble

bluebubble

第一个原因,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其实是很低的。

一直到1949年,建国的时候,中国大约5.5亿人口,文盲率高达80%。

在遥远的唐代,可以想象文盲率只会更高。

根据现代文学影视作品的演绎,大家会想当然的,以为唐朝是一个人人会吟诗写诗的时代,实际上,唐诗宋词元曲,在古代都只是一小部分精英团体的小众爱好,绝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认识。而唐朝官员,属于古代的精英团体,自小受过文化熏陶,有写诗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古代的生产水平很低下,你也许无法想象,一个种田农家汉,一天之中,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在田间劳作,才能靠种粮食,填饱肚子。,普通老百姓,即使识得一点字,大概率也没有闲情雅致去写诗。而官员们,一般有朝廷俸禄和田地租金,所以有这个清闲去写诗,去感悟人生。

第三个原因,每个朝代,只有重要人物才会被铭记。古代的文字传播率很低下,普通老百姓即使写了诗,也很难流传,或者被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民间的诗歌也就很难流传下来。而官员,一般有社会地位,可以著书立传,将自己的诗歌流传下来。


总之,唐朝的官员,在文化修养、经济基础、传播效率三个方面,都占据优势,因此他们的诗篇更多的流传了下来,给人一种印象,唐朝的诗人都是当官的。

lenpu

lenpu

你好,我是梦初dreamer,专注于文化知识分享!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先了解唐代的选官制度和用人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唐代已经盛行起来,成为最正宗的选人方式,这时也就是说只有读书方能考取功名,全社会读书氛围浓厚,形成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就看到大部分官员都是读书人。

而在当时能成为诗人的往往又是这些读书人中的精英人才,因此他们能当官就很不奇怪了。



总之啊,这时由于当时的选官制度和社会环境觉定的。

linghp127

linghp127

自古以来,“修身治国平天下”就是文人墨客最为重要的追求目标,也大都跻身于士大夫阶层。尤其在唐代,政治民主,经济繁荣,诗歌发展尤为繁荣,自上而下都流行诗歌创作。就连唐太宗本人,也非常喜欢作诗。他的那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一直被后世流传。

唐朝实行科举制,以诗歌取士,自然这些擅长作诗的文人墨客更有机会考取为官员。受中国文儒家文化的影响,诗人也大都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济世救民思想,为官从政,则是一个最好的途径。

唐代诗人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赢取功名,还可以通过位居高官诗人的引荐进入仕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就是向当时位居高官的诗人张九龄表达自己为官入仕的心情。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荆州长史的张九龄招致幕府。

只有自己的诗歌得到位居高官诗人的欣赏和喜爱,才会得到引荐为官的机会。这样的方式,必然会带动很多诗人进入仕途,求得功名。即使浪漫飘逸如李白,也是通过结交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等人,诗歌受到喜爱,才有机会得到唐玄宗的垂青,进入仕途。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进入仕途的诗人都能一帆风顺,很多也是屡遭贬谪,起起落落。每个人所处的官职高低也有所不同,有元稹、张九龄这种位居高位的宰相,也有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杜牧、岑参、刘长卿等人担任刺史。

不管官阶如何,不得不佩服,他们都有很高的诗作水平和文学修养。有了出众的创作才情,才有了进一步政治提升的机会。但更多的诗人,因为把握不好分寸,又经常会因为直言进谏而遭遇贬谪。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如张九龄即使身居宰相也因此遭贬。


小草

小草

唐诗宋词,诗是唐朝最流行的一种文化境界,当然,诗人也就成为当时的文化宝贝,可能都会有当官的机会。封建社会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所左右,士子攻书农种田,工商勤苦挣家园。又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当官,诗人出了名就更容易当官。至于先做官后有诗或先是诗人后做官我不敢肯定,因为诗人肯定能当官而当官不一定全是诗人。这是我粗浅看法,不一定正确。谢谢邀请!

自由客

自由客

科举考的是文人,文人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诗词作者。

唐代参加中央礼部考试需要现职官爵推荐。

这是相辅相成的,诗词出名了,就有官员喜欢推荐。当时很多应举者在长安投诗词給官员爵者,就难免有互相吹捧。

唐代科举本来就非常严格,进士科每三年不过十来人通过,少的时候甚至二三人乃至一个都通过不了。而科举内容之一就有诗,所以中进士科者基本都是诗词名家。

『Ч ч』

『Ч ч』

张家界的一位“诗人局长”因为权色交易传出落马的新闻。文人当官,古代早已有之。但大部分才华横溢的文人都是仕途不顺的,不知这位局长诗人落马之后,是否会因为官场失意,而在文坛崛起,呵呵?

很多人会有如此疑惑:为什么古代学而优则仕?为什么文人都想当官?这其实和古代的科举选拔制度有关。因为科举选拔考试考的内容就是经史子集,如果在文学上没点造诣,考试都考不上要怎么当官,这就给我们造成了文人想当官错觉,但其实是制度原因。

那么要论古代文人当中官当得最大的是谁呢?除去南唐后主李煜投胎投得好本身是皇帝的以外,像唐朝时期的元稹、张九龄等都做过宰相。可是这些人在位期间并没有做出多大改革,所以他们的政绩对后世没有什么影响力,以后便以文人诗人的形象示世人了,因此不符合我这篇文章按影响力判断官大与否的标准。

因此在我看,古代的文人当中当官最大的当属王安石。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改革期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宋朝沿袭唐朝,对相权分而治之,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宰相的权力也被分配到不同的职位。宰相在当时被称为同平章事,而王安石的参知政事就是次相,稍次于宰相的宰相。

关于王安石的改革内容,可以在我的头条号主页搜索“王安石”,查看2月1号问答的那一篇文字!

坚小果

坚小果

这个跟唐代确立并完善科举制度有很大关系,唐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相继创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在这样的盛世大环境下,读书人的政治热情和走上仕途的意愿自然是强烈的。诗人也是读书人,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古代不比今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出来可以有很多的职业道路可以选择,当官其实就是古代读书人唯一而且最好的职业选择。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为众多读书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也是对自己十年苦读的一个检验自己学习成果和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唐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来成就自己,不然你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该是多郁闷啊。


当官历来是古代读书人改变自己命运,走上人生巅峰的捷径。“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功成名就前后的真实写照。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诗人高中之后的无限得意的心情,可见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人生的影响。所以唐代很多读书人都是当官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chocolate_纯黑

chocolate_纯黑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