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代很多诗人都是当官的?

linlin_
正因为是当官的才能流传下来。不当官尽管诗作水平很高,但是没有影响力或诗作不能出版发行(不当官没钱刻版印刷)。

飞天坠地猪
谢谢邀请
我们先说说唐代,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是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从唐太宗开始,讲究自由,这个时段民族很是开放,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时候出现了一大批诗人,
初唐“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中唐:柳宗元、孟郊、韩愈、白居易、卢纶、李贺、李益、刘禹锡、贾岛、张继、韦应物、李坤、元稹、张祜、杜秋娘、张籍、戴叔伦、顾况、晚唐:李商隐、杜牧。
我们主要说说这个我们比较常见的大诗人。从这些诗人可以看出,先是年少成名,接着步入仕途,但做官都是壮志未酬,还有一些辞官而抒怀怀才不遇之感。
至于你得提问有些不好回到,我只能这么回答你,先是年少聪明,接着步入仕途,在这个岔路口可以分为两条道路,一种就是做官而壮志未酬,另一种就是辞官对当今社会的不满,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

心扉的信
这个原因比较多,这与唐朝的第一,科举考试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唐朝延用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考试规定,写诗要考察的内容。所以会写诗是很重要的,不会写诗当官可能性很小,客观上也就培养出了一批诗人。
第二,流传环境
当官的诗人,谁的诗更容易流传下来。道理也很简单,像是书里写的都是有一定影响度的人物一样,很多下层民众根本进不到史书中去。用写的诗,自然也很难流传下来。

藏羚羊
谢邀!大概那时候还没有公办学校,读书人基本上都是有钱人或当官人家子女。文化普及面不广,国家没有扫盲,又以科取仕,当然文化精英落在仕族阶层的就显得多了。当官的爱显摆,吟诗作对,附庸风雅,于是就写出这许多诗让我们来背。

£ 麽若卡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简单。
首先唐朝虽然文化政治比较开放,但是教育程度肯定不如现在,也就是说,大多数老百姓是文盲,识字不多,而写诗是文学题材中,具有一定难度,非一般人能够掌握的,所以受过教育的大多都能当个一官半职,也都能吟诗作对。
比如唐诗一哥李白,虽然没当过什么大官,但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李白的才华惹得了皇帝的嫉妒,最后赐金放人,但李白依然写出了千古名诗: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而白居易和杜甫也是唐诗界的翘楚,都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其实不仅唐朝,宋朝,元朝,清朝也是一样,比如陆游也是官员,留下诗词作品一万多首,令人惊叹。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因为古人的观点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们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正道,才能光宗耀祖。而写诗因为其字数少,创作周期短,在当时比较流行。就像现在人们喜欢发微博,和朋友圈一样,心血来潮就会吟诗作对,也是一项高雅的艺术活动。
本文由远方诗声天马君回答,如有不妥,欢迎留言讨论!

中华
写诗不是职业,而是爱好。当官才是诗人们安身立命的职业。
只不过他们当官的成就比不上他们写诗的成就,政治方面的才华容易被忽视。久而久之,就会让人产生写诗才是他们的正职,而当官才是副业的错觉。
古代没有职业的作家,文人们靠什么生活呢?
门路无非是四个:一是入朝为官;如王维,官至唐朝右丞相;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投奔唐肃宗,得到左拾遗;岑参,做过刺史;就连“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也在翰林院供职过;白居易、苏轼等人就更不用说了,去杭州西湖走一走,白堤、苏堤就是嘉扬他们为官时功绩。
二是投奔权贵,成为幕僚。如杜牧,就曾在牛僧孺府中当过幕僚。
三是隐居。像陶渊明这样自力更生,“带月荷锄归”,自己种地。或像孟浩然这样,成为地方的乡绅。
四是成为私塾教师。如蒲松龄就以私塾教师为业。
古代阶层明显,社会地位上是“士农工商”。在普遍是文盲的古代社会里,读书人真的是社会精英。那些能以作诗写文名留青史的文人,真是万里无一的精英中的精英。这些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诗作文,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宏大的理想,只能进入官场才能实现。所以,很多诗人写诗,都是为了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怀才不遇的窘境,就是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巨大的裂缝。
而一旦进入官场、进入文人圈,写诗作文亦是一种应酬。如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最直接的写作原因,是“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是对一次大聚会。王勃不过是把自己李广难封的困境给写出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人各自有应酬诗歌。白居易与元稹常常以诗代书。由此可见,诗也是文人们沟通情感的重要体裁。

vsy
唐代是诗歌的盛世,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可谓群星闪耀。
唐人生活与诗的关系也十分紧密,无论读书山林、纵情山水、幽居茅庐、往来寺庙,还是宦海沉浮、忧国忧民、歌舞饮宴,都少不了吟诗作赋。
唐人有山水诗,有咏物诗,有爱情诗,有咏史诗,还有送别诗、行旅诗、边塞诗等。诗人们恨不得把每一天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写成诗歌。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唐代诗歌已经覆盖了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给后来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点。
尤其在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歌里,蕴含了对唐代制度文化的丰富思考,透过他们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回到历史现场,与他们一起吟唱,一起哀叹。
比如杜甫著名的兵车行: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
此处的武皇是汉武帝,杜甫是拿汉武帝喜好以武力开辟边疆来比拟唐玄宗。此段诗句描写了如鸡犬般被驱赶送死的「役夫」,即便已经血流成河,也不敢对统治者发出只言片语的怨恨。
▲兵车行,徐燕孙绘画
又如新安吏中的千古名句:
……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此诗的背景是唐军在邺城大败后,为了补充兵力,在民间大肆抽丁拉伕。百姓即便是把眼睛哭瞎了,也留不住自己的孩子,统治者对百姓是不会有丝毫同情的。
新安吏是杜甫「三吏」「三别」中的一首,这六首诗可以说是杜甫对唐朝制度文化批判的一个顶点,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凤眼菩提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古代为什么读书,为了考取功名呗。科举制度就是当时入仕的途径啊。就像现在要考公务员一样,谁不想拥有一个铁饭碗。
不光唐代,可以说历朝都有诗人是官员,这在介绍诗人简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诗人不光有字,有号,还有一些是以官职相称的外号。比如杜甫也叫“杜工部”就是因为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韩愈也叫韩吏部,也是因为他当过吏部侍郎。
至于你说的是当了官才写诗还是写了诗才当官没有定论,也不好说。有的人可能是显漏一下自己的才学以扩大自己的名声,也有的在诗兴大发的时候随口吟唱。就柳永来说,人家在考试之前就做了好多诗,早已名声在外了。考试没过还写了一首鹤冲天。
当然,有很多当了官了才知官场好赖,感受颇多,就拿陶渊明来说,官场虽好,并非他喜爱之地。这从他那首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可以看出。
官场虽好,大多失意,这才给那些诗人以切身感受,才能写出那么多凄美的诗文。也使今天的我们能够读到这个好的文章。

erin
在古代,识字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清朝的时候识字率最高,也只有百分之20左右。
识字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不会作诗的,甚至是没有什么文化素养的。最多能达到写写信,看看公文这种水平。
能写出诗来,并且诗歌能够流传下来被大家记住。基本上都可以说是社会上的文化精英了!在古代这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环境下,这些文化精英当个官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读书人从小就会被培养去对对子,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写诗了。有的时期科举考试中也会要求写诗,所以当官的人可能人人都会写诗。有的时候一些诗人也会带着自己写好的诗集去拜访高官,受到赏识后也能当官,比如白居易!
所以,唐代的官员很多都是诗人,这并不是巧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文学中年,带您领略文字的魅力!

小幽
为什么唐代很多诗人都是当官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跟问现代公务员问什么都会英语?因为高考要考英语,当公务员要考英语。
唐朝的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明经以背诵为主,因此非常好考。进士要求创作,因此终唐一朝,平均每年只有二十几个人考中进士。
白居易二十七岁时进士及第,得意之余挥毫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见白居易那一年只有十七人考取了进士。
考进士是所有读书人的理想。而考进士的内容是:诗和赋。
唐朝科举的诗是是律诗,赋是律赋,因此每一个读书人就像我们今天学语数英一样,必须会作诗和赋,必须懂格律,否则考不上进士。这有点像央视的诗词大会,目前的诗词大会类似于明经,考的是背诗和填空。如果哪一天改为现场作诗,而且必须是格律诗,你想想是什么结果?
考进士不同于明经,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考场上现场出题,一般考的是五言的排律,但是名篇佳作不多。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钱起的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结语
题主提的问题,其实可以这样回答,唐朝当官的必须是诗人。因为大部分当官的人是读书人,而读书人肯定是诗人。
@老街味道

iloveNBA
唐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一是门阀,二是科举,三是幕僚。按照这三个选拔制度,简单的分析下诗歌在官员选拔中的影响和地位。
首先看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实际上就是官员的世袭制,皇亲贵族无需和普通民众争个头破血流,只要家族大,地位高,就可以父传子,子传孙,这个接班制度不需要很大学问的,所以一部分官员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他们能够做官只是因为生在了一个好人家。
其次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建立,唐朝时将其发扬光大,但是与明清相比,仍有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地方,很多次的科举制度漏洞很大,有的仅凭皇亲贵族或官员推荐就可以及第,但是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有一项是靠诗词和歌赋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学子在诗歌上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唐朝的各个皇帝对诗歌也有着特殊的偏好,如果做的好,也可以获得皇帝的垂青。
最后看幕僚制度。有些不参加科举的文人,可以被一部分有地位的官员招为幕僚,相当于给个编制,比如李白、杜甫都做过幕僚,这些官员在纳贤的时候,也非常看重此人诗歌水平,同时如果作诗比较有名的文人,他们会主动邀请。
所以唐朝的大部分诗人都做过官,毕竟在古代,能够出人头地也就是做官一条路了,王维、李白、王勃很多诗人都是年少成名,最后相继做官,诗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薇姿0303
谢邀!
为什么唐代很多诗人都是当官的?其实没什么“为什么”,究其根结不过学识二字吧!
古云:修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唐诗人也好宋词人也罢,他们的终极目标,即是为官,亦只有为官方能大展抱负(清贪不论)。
而本身那些个诗人词人,才情抱负都远高于常人,所以才会有诗人大都为官这一现象!
对此无须累诉,倒是对先写诗出名再为官还是先为官再写名诗这描述极感兴趣。
照理推,科举制度看似一网打尽天下人,但细思,打尽的天下人其中大多早已是名人。很多在科举前就已是诗中高手,而科举考教的八股文倒是与治世、为官之道等有关,与诗歌关系并不大,所以应该是先成诗人再为官占绝大多数。且还有相当部份是靠举荐的(走后门)。
至于这问题,答者千千万,重点各偏一。我的重点就前文两字:学识!

mouliu
因为唐代以诗入科举,许多文人在未考取功名之前,往往把自己平时写的诗卷投送达官贵人之门,让他们推荐宣传自己,为科考作准备。所以凡是考取进士者都是写诗高手。因为进士是要授官的,所以唐朝官员多是诗人。

格格巫
谢谢邀请,古代奉行科举制度,能考上的都有一定才学,做诗自然不在话下,唐宋诗词达到巅峰,留下佳作令后人叹为观止,感觉是做了官以后,书生之气不灭,满腹经伦玩不转官场游戏,转而将情怀付予诗中抒发,使诗词沾上灵魂,有血有肉有感怀,让人回味无穷,"竹杖鞋芒,难得糊涂"可见一斑。
戏说包拯为官正直,一心为社稷,面对官场种种,刚正不阿,不懂得拐弯,更不愿将情怀转予诗词逃避,直面勇对,常惹一脸怒气,久了脸都气黑了,呵呵,戏说,戏说。

机智无比的杰西西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两种:常科与制科。常科就是每年举行一次,和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一样,而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主要是为了临时选拔有才能的人。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主要是考诗赋,这种考试主要是为了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华。因此,唐代考生都普遍重视进士科的考生。可以说,唐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制度,对唐代诗人影响很大。
既然进士科考主要是考诗歌,那么诗人当官的肯定就多。诗歌,在唐代成为士子们登科的一种资本,能写一手好诗的人,人生不会太差。就算名落孙山,也不会太差,比如像李白、杜甫,只要诗名大,还能搞个特岗工作。
于是,唐代的诗歌空前地开始发展了。盛唐时期的科举主要是以诗赋取士;《新唐书》记载:“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说明,唐朝中晚期科举考试除了诗赋还加进去了议论文。
唐代诗人考上进士之后,出现了一些社会习俗,比如,慈恩塔(大雁塔)上题名、曲江宴游;另外还有就是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张灯结彩,欢迎新科状元来狎妓游玩。
因此,在唐代一个诗人能考取进士,就能当官,就有机会做翰林,能做翰林,也就有了做宰相的机会。所以,唐代很多当官的是诗人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