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知道朱棣远胜于朱允炆,为什么还要传位给朱允炆?
太子爱乌鸦wy
因为传给朱允炆符合宗法制。
宗法制,是一种把宗族和国家相捆绑的制度,以血缘远近分配国家权力的制度,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些人可能有些误解,认为嫡长子继承制第一顺位是嫡长子没错,第二顺位就是嫡次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按照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
官荫袭应先尽嫡长子孙,而不是嫡长子,多了一个孙子,嫡子之子顺位是优先于余子的。
也就是说除非嫡长子的朱标子孙全灭,绝后了,才轮得到余子,而且即便长子朱标绝后,后面还有次子朱樉及其子孙、三子朱棡及其子孙,也就是说按照宗法制,朱棣的排位起码在20名开外(前20包括一二三子,及其子孙),正常情况是不可能继位的。
有人提及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不是朱标正妻的事,还提及帝辛(商纣王),说帝辛母亲不是王后的时候生了一个哥哥,当了王后后生帝辛,所以哥哥不是嫡子,而帝辛却是嫡子。
这其实只是细节问题,不是原则问题,明制继室所生也是嫡子,不可以拿商朝的法判定明朝的人,朱允炆是朱标事实上的嫡长子无疑。
!!糖~~~`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对于皇位的争夺都是一个朝代的重头戏,朱元璋生前也十分重视继承人问题,很早就立下了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朱标就成了,朱元璋的培育对象。朱元璋给了朱标最好的教育资源,而朱标表现得的也令朱元璋颇为满意,但是朱标却英年早逝。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一生中有26个儿子,但他最喜欢的只有两个,朱标和朱棣。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其母是历史著名的贤后——大脚马皇后,同时朱标还是明惠宗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一生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厚望已经将朱标立为太子,为人也很善良仁慈,德才兼备,所以父亲朱元璋决定让他做太子。
明成祖朱棣
朱棣二十岁时,就被封为藩王,驻守北平(北京)拥有很高的军事天赋,朱标死时,朱棣刚33岁,年富力强雄才大略,但是唯一的一点就是没有仁慈的胸襟。 在朱元璋立了太子以后,大家对这个立太子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就连当时的朱棣也是很尊敬自己的哥哥朱标的,可惜的是朱标虽然优秀,但是却并没有当皇帝的命。还不等朱元璋去世,他这位太子便先朱元璋一步而去。既然太子去世了,此时的朱元璋就十分纠结了,到底该选谁合适太子之位?思来想去,他想到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很是善良仁慈,待人宽容,朱元璋在自己的孙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所以就很宠爱这个孙子,渐渐地就培养朱允炆作为皇储。
此时的大家很是疑惑,为何朱元璋不将皇位给自己的第四子朱棣呢?小编认为有这两点原因:一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在古代,嫡长子非常的重要,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出身以及长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朱元璋最爱的长子去世了,但是朱标的孩子很是孝顺,性情各方面又受到朱标的影响。朱元璋在朱允炆身上能看到朱标的影子,而且对朱标英年早逝,很是惋惜,所以传给朱允炆也是可以理解的。二是因为朱棣的性情。作为一个长期在军营里和沙场上磨练的人,父亲朱元璋知道他的性情残暴,若是他登上皇位,试想百姓们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经考虑选择长孙朱允炆。
卡塔尔qwerty
明太祖朱元璋没有册封朱棣为太子,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不是嫡长子,自己皇权立太子大多数都是册封嫡长子和皇后所生的嫡子。而且朱元璋又非常疼爱自己的长子朱标,所以朱标死后,其子沾父之光又被立为皇太孙。两大原因是朱棣虽文武全才,却没被册封为皇太子。
boo23
简而言之,朱棣骁勇善战,然而明朝自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已经是太平盛世,不需要一位好战的皇帝。更多的是需要一位仁君治理天下。再来就是朱允炆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太子朱标所生,太子朱标母亲乃是马皇后,出身正统。血脉纯正,而朱棣母亲乃是前朝妃子,后跟与朱元璋生下朱棣。朱元璋也担心传位于朱棣会变相恢复前朝。
css要发奋
一、朱元璋按照继承规定选继承人
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起来,非常重视吸取元朝的教训,元朝对于皇位的继承没有明确规定,从而导致皇室内讧不断,严重消弱了元朝的实力,不断耗费其精气神,最终走上覆灭。明朝吸取这一教训,明朝开国的皇明祖训就规定了皇位继承的办法,朱元璋早早就选定了朱标为继承人,没想到朱标过早去世,所以就顺位选朱标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二、选朱棣容易起纷争
朱元境选朱标为继承人,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其他儿子分封各地为王,负责某地防务,在朱标死后,在其他儿子中临时再选一个,儿子之间容易起纷争,这时他已年老体迈,已经没有过多精力来平熄纷争,选朱标的儿子,也是符合皇位继承规定的,他的儿子就不会有太多意见,同时选孙子继位,儿子都是叔叔辈的,应该扶持支持朱允炆。
三、朱允炆人品好有孝心
在朱标患病期间,朱允炆尽心伺候,在朱标去世后,朱允炆把年幼的三个弟弟接到身边,安抚他们。朱允炆打算用德来争取叔叔们的心,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防止他们为争夺皇位而拔刀相向。
四、朱元璋为朱允炆继位做了安排
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一批能人,帮他治理天下。一是方孝孺,二是齐泰,三是黄子澄,他们都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
Tony妖妖
我认为不传位朱棣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1,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棣是老四,前面还有老二和老三呢。。2,朱元璋知道,治理国家和打下江山不一样,自己治理国家有点凶猛,希望找一个手段温柔的守成之君(他知道朱棣和自己很像,骁勇善战,勤政爱国,心狠手辣),本来原来太子朱标是最合适人选,也是一直这么培养的,可惜朱标不争气,没活过朱元璋,所以只能立朱标的儿子(大儿子也早夭)朱允炆为太子了。3,朱元璋很喜欢朱标,爱屋及乌,也喜欢朱允炆。话说朱元璋晚年冷血更加,只有朱允炆伺候他,而且朱允炆很孝顺,所以朱元璋更加看好他喜欢他。4,很重要的一点,大臣门在洪武年间过得战战兢兢,很多时候去上朝之前都要先交代后事,生怕上朝了就回不来了。所以大臣们都迫切希望能立一个仁厚之君。大臣了解朱棣和朱元璋很像,所以,自然大臣都支持仁厚的朱允炆做皇帝咯。万幸,朱棣后面靖难之后抢了侄子的皇位做了皇帝,他是不是好人姑且不论,但他是一个好皇帝,这是万幸的。
蚊子爱吃菠萝蜜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推翻了自己的侄子,自己当上了皇帝,如果当初朱元璋传位给朱棣而不是朱允炆,就不会发生自伤残杀的事了,可朱元璋还是传给孙子,这也是当时的需要决定的。
朱元璋是有责任的,自从太子主标死后,朱元璋就变了一个人,他不断为朱允炆铺路,几乎把所有的开国功臣给清除掉了。在朱元璋看来,自己这个孙子软弱胆小,镇不住功臣,为了皇权安稳,大杀功臣也是正常的。可是朱元璋忘了对孙子最大威胁的反而是那些藩王们,可是朱元璋下不了手啊,都是自己的儿子,难道让父亲为了孙子杀自己的儿子吗,手心手背都是肉,杀不得呢,毕竟杀功臣没有亲情负担,功臣都是外人,无所谓了,可藩王都是自己的儿子,能骨肉相残吗,朱元璋虽说冷血残暴,可对家人却非常厚待,要什么给什么。既然下不了手,孙子登基后肯定会和叔叔们爆发矛盾,甚至战争,那不传给儿子,把皇位传给朱棣不就完了嘛,也许就没有后来的事啦,朱元璋确实也想过那样做,可现实的情况让他做不了,传位给朱棣实在太难了。
朱棣排行老四,就算传给儿子,也轮不到朱棣啊,前面还有几个儿子呢,当然朱标死了,秦王,晋王还在,按照嫡长制,皇位轮不到朱棣。朱棣是能力不错,朱元璋也看好他,只是制度摆在那里嘛,好在秦王晋王相继死去,朱棣成了老大,皇位应该轮到我了吧,只是现实太残酷了。朱元璋不能开那个头啊,你传给朱棣,那就让其他的藩王儿子们怎么想呢,朱棣成了所有矛盾的集中点,你朱棣又不是皇后生的,不是嫡长子,你都能做皇帝,其他儿子也就有资格争一争啦,就是不服朱棣做皇帝,藩王都有军队,凭什么你朱棣就能当皇帝,他们也想当皇帝啊,所以一旦立了朱棣当太子,其他藩王会不满,往后的天下还真的不安稳啊,朱元璋可不想冒这个险啊,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就不会引起更大的矛盾,毕竟他是太子朱标的儿子,大家都给朱标面子,就算有意见也不会表面说出来,皇长孙做太子在法理上合情合理,大家也不能说什么,王朝也得以稳定了,这就是朱元璋的考虑啦,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保险多了,传位给朱棣太冒险啦!
朱标虽说死了,可是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势力已经长成了,大家也是认同这个太子的,朝廷很多官员都是站在朱标这边的,他死了,这些官员自然支持他的儿子朱允炆啦!朱元璋曾经暗示过要传位给朱棣,结果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反对,他们的理由合情合理,明知道有皇长孙为何要传给儿子啊,这没道理,也不符合礼法,朱元璋不可能把反对的官员都杀了吧,你没有理由啊,人家说的有道理,你杀了就是暴君的行为啦,你是皇帝可以不用理由杀人,问题是杀人不能解决问题,反对的声音还是有的,你朱元璋杀的完吗,再说朱元璋当了这么多年皇帝,明白治理国家还是需要官员的,不能说杀就杀,因此立朱棣的话,会导致官员和朱元璋隔阂对立,朱元璋不想这样的情况发生,传位给孙子大家都安分了没意见,朝廷不就稳了嘛,何苦要和官员们把关系闹僵呢!因此朝廷的官员反对也是朱元璋不等把皇位传给朱棣的一个重大阻碍。
后来朱棣还是反了,不是说朱元璋就真的错了,而是朱允炆削藩过于急躁了,实施过程中也是屡屡犯低级错误,这是朱元璋不能预料的。你朱允炆抓着好牌都不能赢,自己无能就怪不得朱棣把你干翻了!
六六来了
首先这个问题可以按照汉人王朝一直以来的嫡长制观念来解释。
元朝与清朝这种少数民族政权是没有嫡长制观念的,一般都是由皇帝指定某一位皇子作为继承人,或者由皇族成员共同推举。但汉人政权不同,自周武王以来就形成了立长立嫡的传统。如蒙元就因为不能及早确立太子,才使得忽必烈强行继位,导致了那个庞大帝国的分裂,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一定会引以为戒。
其次,选择朱允炆,一是因为朱允炆性格酷似其父,至诚至孝;二是可以维护长子继承制度的大原则,还可以改善朱元璋晚年暴虐的形象,给明王朝带来新的政治气象。
另外说点题外话。朱棣的“靖难”是为人诟病的,但他却在夺取天下之后完成了很多朱允炆无法完成的历史使命,尤其是阻止鞑靼和瓦剌的崛起,这几乎是朱允炆无法完成的任务。清修的《明史》对朱棣有过这样的评价:“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作为非开国帝王而被尊为“祖”,朱棣是当之无愧的。
欢欢大白熊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在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应天驾崩,死后庙号太祖。老皇帝驾崩自然要拥立新君,当时皇位的竞争人选有两个,一位是皇长孙朱允炆,一位是皇四子朱棣,朱棣本身的性格老练沉稳更像朱元璋,而且朱元璋对其赞誉有加,为何最后朱元璋却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呢。朱棣出生的时候,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正在鄱阳湖打的不可开交,因此朱棣从小在军营长大,为人刚毅勇猛,喜爱舞刀弄剑,朱元璋每次见到朱棣,都盛赞他像年轻时的自己。长孙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人性格仁厚,对待他人也都是比较善良,性格和朱棣相比算是截然不同。
朱元璋之所以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原因。
1、天下初定民心未稳,需要仁君来弥合
在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废除宰相制度,在洪武年间制造了“洪武三大惨案”,涉案死伤人员达到数十万,以至于朝廷和民间人人自危,朱元璋自己也深知由于刑罚严峻,朝中、民间人心不稳,需要一个仁君来弥合伤口,朱允炆正是这个人选,按照朱允炆的性格,上台后必定以“仁”治国,废除以前的严刑峻法,朱元璋也期望朱允炆能够稳定人心,维护大明的统治。
2、补偿对太子朱标的情感缺失
当时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标是理所应当的继承人,朱元璋花了很大的心血在朱标上面,朱元璋深知朱标性格仁厚,怕他继位后管不住那些开国功臣老将,便为朱标清除了一些刺儿头。可惜后来病死,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不已。痛失爱子令他异常愧疚,因此立朱允炆为帝来补偿对朱标的亏欠。
3、受传统教义的约束
历代的封建王朝为了保证皇位的顺利继承,防止发生臣子发生争斗,立下了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太子朱标死后,如果立朱棣为皇帝,其他皇子势必会认为自己也有继承权,兄弟之间争斗会乱了朝纲。朱元璋在取舍不定的时候,询问了刘三吾,也就是当时的翰林学士。朱元璋时常向刘三吾询问治国之道,刘三吾是典章礼制的负责人,本身就遵循礼法的人,在朱元璋询问的时候,自然不同意朱棣为太子,甚至坚决反对。
因此朱元璋才会选择立朱允炆为帝,但是却低估了朱棣的野心,当初朱允炆继位后采取削藩的策略,导致朱棣谋反,最终经过靖难之役,朱棣赶跑朱允炆当了皇帝。
囧小雲
皇位相传,非比儿戏,自古汉民族以儒家文化为主,嫡庶长幼分明,皇位以嫡长子为主,此礼法也,朱棣庶出,而且排名在四,按照传统礼教怎么也伦不到他,传朱充文即付合礼教,而且得到众大臣支持,也是最付合传统即承者
Ada秋小实
朱元璋明知道朱允炆比不过朱棣,却还是传位给朱允炆;这和司马炎明知道司马衷智障还是传位给他何其相似!归根到底都是政治考量:
第一,朱允炆的父亲是嫡长子,朱允炆是嫡长孙,做皇帝名正言顺;让朱棣做皇帝,那么你把老二老三放在哪里!兄终弟及也轮不到朱棣!
第二,朱元璋为了让朱标稳坐天下,大杀叛逆;后期为了朱允炆,更是马力全开的杀,他觉得朱棣是不敢妄为的!朱棣的实力敌不过整个大明朝!
第三,他没猜到朱允炆这么蠢;靖难之役打了四年,如果不是朱允炆臭棋不断,朱棣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归根到底,朱棣的北京城实力抵不过整个天下,都是朱允炆人头送的好;可以说朱允炆不送稳赢的局!
分享知识,手留余香!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喜欢的点个“关注”
maifei11
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儿子朱棣?我认为朱元璋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宗法制度不允许,封建王朝在皇位继承上是有一套制度的,就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朱允炆作为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在朱标英年早逝后被立为皇太孙是合乎法理的。而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没理由立朱棣为帝。
第二、感情上不允许,朱标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被立为世子,从小就被当做接班人来培养,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晚年丧子,备受打击,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在感情上是种自我慰藉。而朱元璋是否喜欢和自己一样雄才大略的朱棣呢?我的看法是否定,从朱棣七岁才给他起名字和早早就立为燕王打发到北京城守边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儿子并不受朱元璋的待见。
第三、藩王大臣们不允许,早年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朱标就在南京独自处理政务与兄弟大臣们的关系融洽,且朱标忠厚仁义,在兄弟里面威望很高,他死后立他的儿子朱允炆更能让人接受。
第四、国家治理上的不允许,朱元璋可能考虑到当时国家稳定、社会秩序已恢复,这时需要的是像朱允炆这样宽厚仁义的守成之君,而非像朱棣这样的开拓之君。
各位朋友有喜欢的请帮忙评论、点赞、关注一下,谢谢!
jcintaa
皇位继承人的的合法性比继承人的能力更重要!
中国古代帝王世袭的规则制定是以血统纯正,嫡庶有序为严格的制度执行标准的。当然了,帝王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判断或喜好决定自己的继承人。但是,这很大程度上冒着皇子皇孙之间仇恨争夺的巨大风险。试想一下,一位皇帝有几十个老婆,几十个儿子。如果以能力作为考核标准来选择接班人的话,这么一大堆人每天在后宫里你死我活的斗争,请问有那位皇帝吃得消!更何况,帝王家最高权利的争夺是没有亲情人伦可讲的!包括皇帝本人都有自身安全的考量。所以皇帝的继承人选定是有严格的法统依据的,轻易不会变更!
唐朝的李渊就是因为优柔寡断,没能正确处理二个儿子之间的争斗,没能坚定的站在太子李建民这边。最终酿成了弑兄杀弟的玄武门之变!
作为高祖的朱元璋深谋远虑,为了他朱家的江山稳稳的传承下去,弑杀了无数有能力威胁他子孙的文臣武将。然后又根据他的儿子们的能力,相继让他们去各地"插队落户"保家卫国了。燕京之地有多重要,可想而知朱元璋对于朱棣的能力有多么的看重!
凡事总不能面面俱到的,人算不如天算啊!朱元璋和朱允炆爷孙俩的经典对话预示着朱家皇朝一场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的皇位之争!
原话大意是这样的:“小子,你继位后不用太折腾,爷爷已经帮你安排妥当,内部的刺头全部帮你除尽了。外部由你的叔叔们帮你守护,你就做个太平皇帝吧”!(真是个好爷爷好家长!)
“爷,如果叔叔们不守规矩生了异心怎么办”?
朱元璋沉默了。随即把问题又转退给了朱允炆。“你看怎么办好呢”?
朱允炆略作思考答复说“我跟叔叔们讲明道理,如果叔叔们不明道理,那就兵戎相见”!
“也只能这样了”。朱元璋无奈的说。
朱元璋死了,他的孙子没有很听话,也没有跟他的叔叔们“讲道理”,而是对叔叔们先下手为强了!
朱允炆朱棣叔侄之间的战争终于发生了,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个中间的话题谁也说不清。战争的发起总要有个理由的,古今中外对此皆不例外。总不见得说我瞧你不顺眼就拔刀相见吧!
朱允炆既要除去心腹之患,又要担心背负弑叔的骂名,不能完全做到心狠手辣,所以最终败亡!朱棣完整的继承了老爹厚黑的基因,运气又出奇的好,所以最终他赢得了皇座!
不管谁胜谁败,朱氏集团公司还是随着历史的车轮继续传承着!
lifecolorful
朱允炆是朱标长子啊,俗话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嘛
捕£捉影
中国古代都是基本上都是嫡长子继位。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是妃子所生,庶出,被封为燕王。按照道理没办法继承皇位的。朱允文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标就深受老朱喜欢。可惜太子死的早。正所谓爱屋及乌把,也就更喜欢他这个孙子朱允文。虽然年幼但还是封他为太子。
朱元璋其实晚年也有打算立四子朱棣为太子,因为他这个孩子实在太像他了。会打仗,很有谋略城府。但是许多大臣坚持嫡长子继位的制度,使的老朱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加上当时有个注明的解晋的大臣也是才子强力支持。坚持立他这个孙子为太子。将朱棣封为燕王到北京。帮助他这个孙子守卫国门。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老朱在世的把一些能打将领全部杀掉了。造成了许多藩王佣兵自重的情况。而这个燕王最为厉害收下一批能臣武将。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而朱允文身边一群齐泰,李瑾隆等猪队友,不失败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