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知道朱棣远胜于朱允炆,为什么还要传位给朱允炆?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垣笔记

本书为元明史料笔记之一种。 作者李清曾任明朝刑、吏、工科给事中,明亡后隐居故里,著书自娱。本书大都是他任三科给事中时耳闻目睹有关朝章典故和当时朝廷重要官员的言论行事,以目睹与耳闻分为“笔记”和“附识”...

李清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zhangjilai1

zhangjilai1

个人认为他并没有当够皇帝,也不想做太上皇朱元璋这种性格不会让权柄命脉在自己活着时与新皇交割,其余儿子或者是年级已经大了继位之心昭然若揭或者太不争气,所以干脆立皇长孙,也算子承父位,自己也可以在长孙成熟之前安心在位。



fallenfish

fallenfish

朱标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嫡长子。(此处以明史和明实录为准,凡一切以朱标非马皇后所生之野史不予采信。)

朱标在朱元璋刚刚称帝之时便被册封为皇太子,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去世。这二十五年里面,朱元璋对朱标始终非常信任。朱标也是大权在握,堪称史上最有实权的皇太子。

朱标死后,按照常理长子去世,则由长孙继承。最大的争议其实是嫡长孙到底是继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还是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

反过来说即使朱标死后朱元璋想传子不传孙,那也轮不到朱棣。按照立嫡以长的原则,应该立次子秦王朱樉。按照立嫡以贤的原则,那朱棣前面还有第三子晋王朱棡,怎么也轮不上朱棣。

只是秦王实在不争气,纯属烂泥扶不上墙。而要立贤的话,第三子晋王、第四子燕王无论立谁,另一个都绝不能服气。

所以考虑来考虑去,朱元璋最终立了没有任何军方背景的朱允炆。而朱允熥背后的郑国公常家、凉国公蓝家。秦王的小舅子申国公邓家。晋王的亲家颖国公傅家,第五子周王的岳父宋国公冯家,第六子楚王的岳父定远侯王弼这些开国勋贵,被老朱给一股脑咔嚓。燕王的岳父魏国公徐达幸亏死的早,而信国公汤和则要感谢他女婿鲁王死的早,这两家才没有受到牵连。

云在青山月在天

云在青山月在天

虽然自周朝灭亡之后,周礼大多烟消云散,但宗法制仍然对历代王朝,尤其是对皇位传承具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正是受制于宗法,朱棣虽然明显比朱允炆出色,但他的皇位继承顺位,却要远远的低于自己这位侄子。

宗法制的典型特点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在这种制度之下,即使朱棣表现的再出色,他的传承顺位仍然较低。虽然由于嫡长子朱标的去世,使得朱棣的皇位继承顺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他想要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仍然受制于以下几点因素:

1、朱标虽然早死,却有嫡子在世。虽然朱元璋子孙众多,但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毫无疑问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虽然太子朱标和嫡长孙朱雄英都去世较早,但朱标却还有嫡次子朱允熥在世。再加上太子妃常氏去世后,侧室吕氏得以扶正成为继妃,因而她所生的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也算嫡子,而在宗法制下,这几位皇孙的继承顺位均相对较高。

2、朱棣的两位兄长,顺位同样靠前。就算朱元璋不打算将皇位传给皇孙,而是打算传给其他儿子,朱棣仍然不是第一位顺位继承人,在他的前面还有朱樉、朱棡两位兄长。虽然朱樉和朱棡的寿命也不算长,但两人去世的时间点却极为有趣,朱棡去世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4月,此时距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已经过去了数年。而朱棡更是直到去世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要知道朱元璋便是病逝于同年6月,也就说直到朱元璋病逝前数月,朱棡才去世。如此一来,除非朱元璋临终之前才立太子,否则根本轮不到朱棣。

3、朱棣身世存疑,有可能为庶出。关于朱棣的身世,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明史》虽然明确记载其乃马皇后所生,是朱元璋的嫡子。但南京太常寺志、静志居诗话和《三垣笔记》等资料却表明,朱棣极可能不是嫡出,如果朱棣不是嫡出,那么他的继承顺位无疑要更加靠后,要远远低于朱标、朱樉和朱棡一脉。

如上所述,不论朱棣是否为嫡出,他的继位顺位都比较靠后。即使是嫡子,除非朱元璋在自己去世之前三个月(即朱樉、朱棡全部去世之后)才立储,否则他也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虽然同样受宗法制影响,但明朝的皇位传承顺位,则更为特殊一些,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对明朝的皇位传承进行了严格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根据这种规定,在明朝如果想要兄终弟及,就必须满足“朝廷无皇子”这个先决条件。朱标去世之后,如果朱元璋不想立皇孙,而改立其他皇子为储君,这同样属于兄终弟及,而想要兄终弟及,按照规定,除非朱标没有儿子在世。然而,这个条件并不具备。

向日葵的叶子

向日葵的叶子

01怀念太子朱标

朱元璋出身草根,却赤手空拳创建了大明帝国。不过,他也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道理。所以,他时时刻刻注意着对接班人的教育,唯有子孙都是明君,老朱的江山才能万寿无疆。



太子朱标,是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大儿子,为嫡长子。而朱元璋从小就他进行了系统的教育,去哪都带着他。朱元璋出去打仗了,就留朱标在应天监国。而且,朱元璋给他配备了最好的老师,包括大学士宋濂,宰相李善长,以及大将军徐达。

不光如此,朱元璋还亲自做他的老师,经常带他老百姓的家里,让他体味民间疾苦。作为天子,就应该处处为百姓着想。

而太子朱标也很争气,在朱元璋的言传身教,以及诸位老师的指导下,朱标渐渐成长为一个睿智宽厚,英明果断的“准君主”。不论是大臣,还是老百姓,都十分认可这个大明王朝未来的天子。

然而,天妒英才。朱标命不长,还未成为帝王就逝世了。



已经年过花甲的朱元璋伤心不已,竟然在朝堂之上失声痛哭。每想起朱标来,老朱就老泪纵横,觉得自己这么些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大臣们见状,纷纷上前安慰,有人劝道,“不如立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样见到朱允炆就如同见到朱标。”

朱元璋听后点点头,抹了抹眼泪,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02藩王之间的矛盾

太子朱标死了,储君之位可不能空着,朱元璋想着寻找继承人。

在儿子里面选不是不可以,他本人就比较喜欢四子燕王朱棣。可是,如果立燕王朱棣为皇太子,让老二老三怎么看。



老四虽然一直跟着自己打仗,立下不少战功,但是其他皇子也不差,到时候势必会引起一场纷争。况且,诸位皇子长年在外作战,这武功是有了,但这处理政事方面,着实是欠了些。

老朱左思右想,觉得还是亲手带出来的好。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亲自辅导这个皇太孙。

03嫡长子继承制

古代向来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儒家的传统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所以,嫡长子死了,就应该由嫡长孙继承。



04朱允炆的能力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是不怎么喜欢这个皇太孙的。为什么呢?他长得不太好看,头长得有些奇怪。

直到后来,朱元璋才改变了想法。在每日的相处中,他发现这个孩子生性聪明,看过书几乎都不会忘。而且他宽容仁厚,颇有朱元璋爱民的风范。渐渐地,朱允炆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储君。



朱元璋看到一个如此优秀的朱允炆,欣慰地叹了叹气,总算不负他的心血。

然而, 在朱元璋死后不久,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燕王朱棣举兵谋反,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权。其实想想,老朱也挺可怜的。我是小豪说历史,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哆来咪_技术小宅

哆来咪_技术小宅

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的封建制度。男的只要家里有钱养得起,就可以娶一个妻子纳几个妾。当皇帝的就更不用说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后宫佳丽数千。但她们之间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先娶的那个叫妻,是正室,生的孩子叫嫡子。后娶的叫妾,是偏房,生的孩子是庶子,嫡子的地位是高于庶子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为了朱家的江山代代相传,立下了许多规则,要求谁也不能逾越。皇位继承是他朱家的大事,更马虎不得。朱元璋率先立下祖训,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什么时候立太子都要先选择嫡子。无嫡子才能在庶子中选择年龄大的。

既然规矩是他定的,做为皇帝,他当然要以身作则。朱元璋的妻妾一共给他生了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均为马皇后所生。朱标作为嫡长子,理所当然被立为太子,这一点也无可争议。

自从立朱标为太子后,朱元璋对他一直悉心教导,真心实意想培养他当继承人的。无奈朱标没这个命,朱元璋还没死呢,他倒先死了。朱标一死,如果他没有儿子,那就理所当然的要立二子、三子依次类推为太子。

可朱标有儿子,而且还是嫡子。朱元璋已经从心底里认定了朱标这个太子,他认为,太子虽死,但留有嫡子,就应该立太子的嫡长子为太子。所以,他没有传给另外几个儿子,而是直接跳过去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

所以,朱棣是无论如何也当不上太子的。就算朱元璋不传给孙子,他还有二子、三子,他们都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朱棣作为四子,要想当皇帝,只有“清君侧”了。

为了大明江山代代相传,朱元璋就按他立下的“皇明祖训”中的去做,可谓是费了不少心血。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当然要率先遵守,给子孙后代树立典范。

朱元璋这么做意思无非就是提前化解不可预知的风险,并不是简单的皇位传给谁的问题,也不是别的儿子都没有能力。把先把规则定在那里,避免以后子孙后代为争皇位而互相争斗,自古以来宫中为争权夺利而发生血的教训他看的也很清楚。但是,尽管他为此操碎了心,耗费了不少精力,“靖难之役”依然未能避免。



liyulilac

liyulilac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继位,我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朱元璋思念朱标。本来是朱元璋想让其长子朱标继承皇位的,因朱标过早病逝,继承皇位者暂时空缺。加上朱元璋非常想念逝去的长子朱标,而孙子朱允炆又很聪明,所以就把皇位交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2、天下太平行使仁政。朱元璋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之后的时代一定是个太平时代,所以朱元璋想让太平时代的继任者行使仁政抚天下。而朱允炆性格和人品符合这个条件,所以朱元璋把皇位交给了朱允炆。

3、避免皇子们因争夺皇权互斗。朱元璋深知历朝历代的皇子们为争夺皇位,相互争斗给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而皇帝的位置给哪一位皇子都不合适,反复考虑以后,还是给孙子朱允炆比较合适。

laifu

laifu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年逾六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

当然了,太子死了,更重要的是要选新的继承人。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朱元璋儿子一大堆,有能力的也不少,死了个朱标,让燕王朱棣继位也不错,不然宁王也可以。可是朱元璋一个儿子都没选,直接来了个隔代传,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皇长孙朱允炆。

这是为何呢?

按照官方说法,其是因为朱元璋定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太子朱标是唯一的嫡系一脉,虽然朱标死了,但是朱允炆作为朱标的儿子还在,嫡系一脉并未断绝。所以自然是朱允炆即位。

这里要强调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规矩,被写进了皇明祖训,什么叫祖训?那就是祖宗定下的规矩,必须要听的,不听就是背叛祖宗。

这也是为了明朝数次的国本之争,都是以嫡长子胜出的原因,即便是皇帝想要更改都没办法。

明朝非嫡系一脉想要坐上皇位那就只能是两种可能,要么造反,像朱棣那样。要么嫡系一脉断绝。比如嘉靖皇帝,其本是旁系,即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但明武宗死后无子嗣,自然而然的找上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解释虽然合理,但并不全面。

首先皇明祖训是朱元璋定的,谈不上什么背叛祖宗,约束力相对较小。而且朱允炆是朱标第二个儿子,且是继室所生。只是由于朱标长子早夭,且原配夫人也死得早,朱允炆母子这才得以上位,并非原装的嫡长孙,其身份上相对于诸王,其实优势并不大。

而且朱标并不是唯一的嫡子,秦王、晋王燕王这些人都是马皇后所生,都算嫡子。他们显然要比朱允炆有资格。

所以朱元璋选择这个孙子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他宠幸朱允炆。

这还得从太子朱标说起,俗话说得好,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朱元璋是一个超级长子控,在所有的儿子里面,朱元璋最宠的就是自己这个长子。

从小到大,他给与朱标的都是最好。朱标的老师,不是名将就是大儒,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就是朱标的首席私教。至于东宫配属全是朝中重臣兼任。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看看这待遇,毫不夸张的讲,朱标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受宠爱的太子,没有之一。

为了朱标能安坐皇位,朱元璋甚至不惜大杀开国功臣,以防止这些人功高震主,称为朱标日后的隐患。

可是造化弄人,朱标偏偏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让朱元璋大半辈子的努力化为泡影。

朱元璋他不甘心啊,正好朱标还有子嗣,于是他把对朱标的寄托转移到了朱标儿子身上,这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朱允炆也不光是萌阴父辈,其实他自己身上也有着许多的闪光点。

朱元璋可不是什么昏庸皇帝,其识人之明还是非常强的。如果朱允炆没有任何的能力,那么他自然不会将位置传让给他。

据说朱允炆宫中是出了名的有孝心,非常关心父亲的生活,在父亲生病以后,他更是每天都守候在病床旁边,等朱标去世以后,他竟然因悲痛瘦了很多,朱元璋看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不忍。另外,朱允炆和他父亲一样,深受儒学教化,其性格温厚敦和,以长皆与宽大著称,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总之,朱允炆在朱元璋眼中,符合当皇帝的标准。

立国需要武功,治国却是更注重文政,朱元璋希望国家能够开启文治盛世,这样明朝才能进入新的时期,长治久安。看看朱元璋的那些儿子们,除了朱标从小被教导,其他有能力的哪个不是以武功著称?像燕王、宁王这些人常年在边塞摸爬滚打,在朱元璋手里显然不是治国的上好人选。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在儿子里面选太子,那样太麻烦。

怎么个麻烦法呢?

首先,如果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朱标死后,自然是二皇子当太子。即秦王朱樉,但是他才能一般,并不为朱元璋所喜;同样的还有三皇子晋王朱棡,因其残暴不仁,朱元璋甚至差点废了他的王爵,还是太子朱标给求的情。

朱元璋比较器重的是四皇子燕王朱棣,但是论资排辈显然轮不到朱棣啊。如果抛弃嫡长子继承制,直接越过两位哥哥,将皇位传给朱棣,那更麻烦。

历史上废长立幼闹出的亡国惨祸可不少,朱元璋不敢冒这样的险。因为此时的明朝藩王可不比朱棣时代。为了防备北方蒙古人,拱卫宗室,朱元璋给了藩王们很大的权力,其中九大塞王,有节至边镇军权的权力,甚至于配有上万的私军。什么叫私军?那就是完全完全之忠于个人的私人武装。要是这些皇子们不服气,举兵造反,那不是天下大乱?朱元璋幸幸苦苦打下的基业岂不要就被这样废掉?

朱元璋显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他索性都不选,保持了绝对的公平。

所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性角度,他选朱允炆都没太大问题。只是朱允炆自己不争气,继位后的一系列操作,逼得叔叔燕王起兵造反;更可笑的是,自己举全国之力,居然斗不过北平一隅之地的叔叔,最终被翻盘。

喵喵猫~

喵喵猫~

趣谈答案:是因为帅气吗?是因为长得好看吗?不,是因为爱呀。

朱元璋的爱

大约在三个月前我曾经听到过一句话,非常新奇的说法,简而言之:朱元璋一共有一个半爱,什么叫做一个半爱呢?那就是朱元璋喜欢一个人,与此同时也爱着半个人。

当我们仔细回顾历史的时候,就不能发现朱元璋喜欢的那一个人是马皇后,而朱元璋爱着的那半个人就是朱标。

朱标没有办法和马皇后做竞争,在朱元璋的心中马皇后占有较高的位置,但是朱标绝对是朱元璋最为器重的孩子。换句话来说,只要朱标想当皇帝,朱元璋随手就能把自己的权力给他。

这并不是胡说八道,我们看一下明朝朱元璋执政的中期就不难发现,整个明朝绝大多数事情并不是朱元璋在处理,而是朱标在处理。换句话来说,只有遇到超级超级大的案件,比如胡惟庸案件,比如蓝玉案件,这些明朝洪武年间的四大案需要朱元璋亲自去处理,其余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通通丢给了朱标,朱标怎么说就怎么做。

在历朝历代当中,我们见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好像没有。为什么没有见到过呢?这涉及到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叫做皇帝权力的延续性。

正是因为有着皇权的延续性,所以导致历朝历代的皇帝与下一代皇帝的继承人关系非常不好,比如嘉庆皇帝和乾隆皇帝,再比如李渊和李世民等等等等。

针对这一点我们没有办法做详细的阐述,但是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那就是皇帝与皇帝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好,他们之间勾心斗角可能比普通人家的勾心斗角要多出千倍万倍。

爱屋及乌

既然朱元璋这么爱朱标,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一部分爱延续了下去,当朱标去世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除了朱标之外,朱元璋所有的儿子都兴高采烈,摩拳擦掌,他们并不会为自己的大哥去世感到伤心,顶多会有那么一点点凄凉,但是除了这么一点点的凄凉之外,还需要做好准备去争夺皇权。

在这些孩子当中,朱棣的表现无疑是最为显眼的,毕竟朱棣就驻守在北方,而且北方又有蒙元人,随时随地都能和他们打一架,业绩是突出的,贡献是极大的。

于是当朱棣摩拳擦掌,当朱棣准备去接受皇权的时候,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的父亲并没有把权力通通的给自己,只是把权力给了自己的外甥,也就是朱允炆。

这一下子惹怒了朱棣,而后来朱允炆又不知死活的非要削藩,最终导致了叔侄关系越来越恶化,双方之间越来越不可开交,而后来的一些事情则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77在哪里

77在哪里

明惠帝朱允文是太子朱标的长子,朱标是皇后马秀英所生,是长子,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候就册立朱标为太子,明太祖当了30年皇帝,大儿子朱标当了25年的太子就病故了,朱标虽然死了,他的大儿子朱英也死了,次子朱允文便成了嫡长孙,朱允文聪明好学,很有才华便深得朱元璋的喜欢,所以朱标死后也是太子之位的热门人选。

不过太祖的子孙众多,其中第四个儿子朱棣有勇有谋,战功赫赫,而且当时燕王朱棣镇守北方的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对于北抵蒙古余部那可是功不可没,燕王朱棣得到太祖的赏识,也是太子的热门人选。对于四子朱棣和嫡长孙朱允文,朱元璋其实还是慎重做了权衡考量,他认为朱棣既有才能,又有魄力,比朱允文更适合为太子,所以决定立朱棣为太子,但是这个时候大臣们就出来说话了,称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的,而且也不是长子为由,坚决反对立朱棣为太子,明太祖朱元璋无可奈何,毕竟是封建王朝,需要遵守礼治,于是在洪武25年立朱允文为太子,朱棣争储失败后便愤愤不平,朱元璋在位时候也不敢表现的太过火,毕竟朱元璋杀人的程度那可一点都不会手软的,对开国功臣如李善长,胡惟庸毫不手软,朱元璋在位时朱棣是没有任何动作的。

后来朱元璋死后,朱允文即位,当了皇帝后就在大臣齐泰和黄子澄建议下削藩,这直接导致了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从北方一路杀回南京,京师失陷,惠帝下落不明。于是朱棣称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庙号成祖并迁都北京。



annatai

annatai

朱标意外病死后,朱元璋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疑惑。因为朱元璋除了朱标太子外,还有二十多个儿子且不乏嫡子。跳过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其实也是朱元璋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其中牵扯到了传承制度以及他的执政理念。



“嫡长子继承制”皇位传承

朱标太子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在朱元璋还未称帝,还是吴王时朱标便是世子。待朱元璋建立大明,朱标便顺理成章第一时间被册封为了太子。而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倾尽所有资源。在老朱的心中,对于皇位继承人唯有朱标太子一人,此想法直到朱标病死前不曾有过一丝动摇。朱元璋这么做除了稳固朝纲,杜绝夺嫡隐患外,还为大明后世皇位传承立下了“规矩”,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朱标太子不幸英年早逝后,因为他有嫡长子在,因此在皇位继承顺序上,他的嫡长子是优先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的。朱允炆原本并不是嫡子,是庶出的朱标次子。得益于朱标太子的正室常氏及嫡长子朱雄英的早逝,令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为继废,连带着朱允炆为“升级”为嫡长子。所以说,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皇长孙的朱允炆在当时是合法的皇位第一继承人。



朱元璋的执政理念

在朱元璋的二十多个儿子中,皇四子朱棣是与朱元璋最像的。他们的文韬武略,手段狠辣果决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朱元璋虽然认同朱棣的这些品质,却同样也因为这个原因将他排除出了皇位继承行列。朱元璋认为这样的品质适合打江山而不适合治江山,他更倾向于以“仁”治天下。



在“仁”这方面,从小受到儒学思想熏陶和教育的朱标太子是朱元璋最为喜爱的,这也是朱标太子之位不可动摇的一大根本原因。而朱允炆则完美的继承了朱标的这方面,性格极其相似,为人温文儒雅,待人宽厚有礼,可以说具备仁君的品质。这一点恰恰就是朱元璋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最重要的品质特点。这也是朱元璋选择隔代传位朱允炆的重要原因。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和点评。

Ada秋小实

Ada秋小实

朱元璋明知道朱允炆比不过朱棣,却还是传位给朱允炆;这和司马炎明知道司马衷智障还是传位给他何其相似!归根到底都是政治考量:

第一,朱允炆的父亲是嫡长子,朱允炆是嫡长孙,做皇帝名正言顺;让朱棣做皇帝,那么你把老二老三放在哪里!兄终弟及也轮不到朱棣!

第二,朱元璋为了让朱标稳坐天下,大杀叛逆;后期为了朱允炆,更是马力全开的杀,他觉得朱棣是不敢妄为的!朱棣的实力敌不过整个大明朝!

第三,他没猜到朱允炆这么蠢;靖难之役打了四年,如果不是朱允炆臭棋不断,朱棣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归根到底,朱棣的北京城实力抵不过整个天下,都是朱允炆人头送的好;可以说朱允炆不送稳赢的局!

分享知识,手留余香!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喜欢的点个“关注”

囧小雲

囧小雲

皇位相传,非比儿戏,自古汉民族以儒家文化为主,嫡庶长幼分明,皇位以嫡长子为主,此礼法也,朱棣庶出,而且排名在四,按照传统礼教怎么也伦不到他,传朱充文即付合礼教,而且得到众大臣支持,也是最付合传统即承者

欢欢大白熊

欢欢大白熊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在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应天驾崩,死后庙号太祖。老皇帝驾崩自然要拥立新君,当时皇位的竞争人选有两个,一位是皇长孙朱允炆,一位是皇四子朱棣,朱棣本身的性格老练沉稳更像朱元璋,而且朱元璋对其赞誉有加,为何最后朱元璋却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呢。



朱棣出生的时候,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正在鄱阳湖打的不可开交,因此朱棣从小在军营长大,为人刚毅勇猛,喜爱舞刀弄剑,朱元璋每次见到朱棣,都盛赞他像年轻时的自己。长孙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人性格仁厚,对待他人也都是比较善良,性格和朱棣相比算是截然不同。

朱元璋之所以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原因。

1、天下初定民心未稳,需要仁君来弥合

在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废除宰相制度,在洪武年间制造了“洪武三大惨案”,涉案死伤人员达到数十万,以至于朝廷和民间人人自危,朱元璋自己也深知由于刑罚严峻,朝中、民间人心不稳,需要一个仁君来弥合伤口,朱允炆正是这个人选,按照朱允炆的性格,上台后必定以“仁”治国,废除以前的严刑峻法,朱元璋也期望朱允炆能够稳定人心,维护大明的统治。



2、补偿对太子朱标的情感缺失

当时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标是理所应当的继承人,朱元璋花了很大的心血在朱标上面,朱元璋深知朱标性格仁厚,怕他继位后管不住那些开国功臣老将,便为朱标清除了一些刺儿头。可惜后来病死,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不已。痛失爱子令他异常愧疚,因此立朱允炆为帝来补偿对朱标的亏欠。

3、受传统教义的约束

历代的封建王朝为了保证皇位的顺利继承,防止发生臣子发生争斗,立下了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太子朱标死后,如果立朱棣为皇帝,其他皇子势必会认为自己也有继承权,兄弟之间争斗会乱了朝纲。朱元璋在取舍不定的时候,询问了刘三吾,也就是当时的翰林学士。朱元璋时常向刘三吾询问治国之道,刘三吾是典章礼制的负责人,本身就遵循礼法的人,在朱元璋询问的时候,自然不同意朱棣为太子,甚至坚决反对。



因此朱元璋才会选择立朱允炆为帝,但是却低估了朱棣的野心,当初朱允炆继位后采取削藩的策略,导致朱棣谋反,最终经过靖难之役,朱棣赶跑朱允炆当了皇帝。

六六来了

六六来了

首先这个问题可以按照汉人王朝一直以来的嫡长制观念来解释。

元朝与清朝这种少数民族政权是没有嫡长制观念的,一般都是由皇帝指定某一位皇子作为继承人,或者由皇族成员共同推举。但汉人政权不同,自周武王以来就形成了立长立嫡的传统。如蒙元就因为不能及早确立太子,才使得忽必烈强行继位,导致了那个庞大帝国的分裂,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一定会引以为戒。

其次,选择朱允炆,一是因为朱允炆性格酷似其父,至诚至孝;二是可以维护长子继承制度的大原则,还可以改善朱元璋晚年暴虐的形象,给明王朝带来新的政治气象。

另外说点题外话。朱棣的“靖难”是为人诟病的,但他却在夺取天下之后完成了很多朱允炆无法完成的历史使命,尤其是阻止鞑靼和瓦剌的崛起,这几乎是朱允炆无法完成的任务。清修的《明史》对朱棣有过这样的评价:“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作为非开国帝王而被尊为“祖”,朱棣是当之无愧的。

maifei11

maifei11

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儿子朱棣?我认为朱元璋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宗法制度不允许,封建王朝在皇位继承上是有一套制度的,就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朱允炆作为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在朱标英年早逝后被立为皇太孙是合乎法理的。而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没理由立朱棣为帝。

第二、感情上不允许,朱标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被立为世子,从小就被当做接班人来培养,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晚年丧子,备受打击,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在感情上是种自我慰藉。而朱元璋是否喜欢和自己一样雄才大略的朱棣呢?我的看法是否定,从朱棣七岁才给他起名字和早早就立为燕王打发到北京城守边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儿子并不受朱元璋的待见。

第三、藩王大臣们不允许,早年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朱标就在南京独自处理政务与兄弟大臣们的关系融洽,且朱标忠厚仁义,在兄弟里面威望很高,他死后立他的儿子朱允炆更能让人接受。

第四、国家治理上的不允许,朱元璋可能考虑到当时国家稳定、社会秩序已恢复,这时需要的是像朱允炆这样宽厚仁义的守成之君,而非像朱棣这样的开拓之君。

各位朋友有喜欢的请帮忙评论、点赞、关注一下,谢谢!

chen4059

chen4059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