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儿子李恪真的很强吗?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他?
cherise梦云
有能力的失败者是受后人偏爱的。比如项羽,因为世间事不如意者十八九,受了挫折的人,喜欢和有能力的失败者类比。李恪也在此列。
Aurora_紜
不知道
hikari0211
南街村夫,问答简述。毛主席在点评二十四史就说,“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英明果敢,善于骑射,很有才华,个人品德也很好,后世评价很高,然而父亲的偏爱却导致权臣陷害,最后还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才获“罪”,父亲疼爱埋下了隐患
由于太子李治性格温和,太宗担心将来太子无法守住江山社稷。同时,太宗认为吴王李恪与自己很像,应该是更加合适的太子人选,就打算立吴王李恪为太子。然而,令李世民想不到的是,对李恪的偏爱不仅没有成就他的太子之位,反而为自己钟爱的儿子埋下杀身之祸。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惋惜。
权臣妒忌,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长孙无忌是太子李治的亲舅舅,是太宗深爱的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太宗想更换太子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太宗说,你是不是认为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而坚持要拥护李治呢。长孙无忌赶紧说,太子仁厚,这才是守成之主应有的品质。太子涉及国本,怎么能轻易更换?于是,太宗就打消了念头。但是,长孙无忌还是把李恪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必然要除之而后快。
尴尬身份,有才能也不可能即位。
除了长孙无忌等权臣的干预之外,李恪的身份也非常尴尬。虽然他很有才能,太宗也支持,但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他是隋炀帝的外孙,身上有着一半隋朝王室的血统。这种身份就已经决定了李恪哪怕才能突出,也不能当上太子。李渊父子好不容易从隋朝手中夺取江山,怎么可能还会让有着隋朝血脉的人当皇帝?李恪有才无罪,但出身决定了最终命运,这不能不让人叹息。
牵连诬陷,遭受不白之冤
出身论、血统论和权臣干涉,已经让李恪彻底失去继承皇位的希望。当不上皇帝也就算了,可是没想到天降横祸,遭人算计,硬被牵连到毫不相关的案件中。永徽四年,高阳公主状告驸马房遗爱对自己无礼,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胡乱攀咬,诬告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等人谋反。资治通鉴上说,李治得知结果之后,流着泪说,李恪是兄长,荆王是叔叔,怎么会谋反?然而,还是在大臣的劝说下,将他们赐死了。其实,在李治心中,未尝不知道李恪差点让自己太子之位不保,这样的兄长终究是一块心病。如果李治赦免李恪的决心,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态度一样坚决,权臣的干预根本不可能起作用!所以,李恪在长孙无忌的故意牵连和皇帝李治的默认之下,已经没有退路了。
女主乱政,也可能是后人怀念李恪的一个原因。
李治即位之后,宠幸武则天,使得武则天掌握大权,最终革唐命建立武周,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女皇帝。在传统文人士大夫看来,女主当政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是难以接受的。其中,李治温和的性情和故意纵容在武则天走向权利顶峰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人们可能会大胆假设,要是吴王李恪即位了,武则天乱政局面怎么会出现呢?
另外,如果李恪、李元景等重臣没有被杀掉,依靠他们的才能和威望,辅佐李治,也会对武则天的权势进行限制,防止革唐命这样的事情发生。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就持这样的观点,“李元景之长而有功,李恪之至亲而贤,李道宗之同姓而为元勋,使其存也,武氏尚未能以一妇人而制唐之命也。”
清朝文人龚炜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武则天专权的源头是李勣一句“这是陛下家事”,让唐高宗坚定了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其实根源在于长孙无忌坚持立外甥李治为太子,反对立吴王李恪。“唐武氏之乱,成于徐世绩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实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
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
李恪作为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深得太宗喜爱。众所周知,太子乃国之根本,太子之位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空缺的。贞观十七年,在李承乾与李泰双双被伏之后,李唐太子之位也就空缺了出来,当时最有实力竞争太子的人,有两位其中一位是晋王李治,另一位便是吴王李恪。
解下来笔者为大家解释题目中的两个问题,先来解答后人为何一直怀念李恪。
后人怀念李恪后人怀念李恪一事从何说起呢?那就还的说在939年发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南唐中宗皇帝追封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这件事情是最具权威的一次证明,南唐与唐朝中间隔了很多朝代,当然不排除南唐是想要借当年李唐之名气,并非实质性的认祖归宗。不过笔者认为这次认祖归宗是有一定道理的。
刚开始认李恪为祖,南唐的很多大臣都是不同意,毕竟李恪是以谋反罪名被杀的,即使后来被平冤昭雪。可在当时人们的心中,认为李恪就是一个负面的形象。还不如认唐朝时期其他王为祖。这件事情在朝堂之上,吵得是不可开交。不过最终的决定还是认李恪为祖先,这也是在变相的为李恪当年被污蔑谋反杀死而平反。
李恪的真正实力作为李世民的儿子,他是唯一一个被称赞有乃夫之风的。其实在立储的时候,他是有很大机会的。李世民对于这件事情也是费尽了心思,他认为李恪的能力很强,不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外出巡视,都能够很好的完成李世民交给他的任务。在前文便讲过,李恪深受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喜爱。
最终没有成为太子,甚至被长孙无忌陷害被杀,这可能都与他高贵的血统有着一定的关系。李恪的母亲是杨妃,杨妃的父亲是隋炀帝杨广,也就是前朝的皇帝。李恪身上流淌的是唐朝与隋朝两朝皇帝的血,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李世民才无法对他彻底的放心。从很多事件上都是可以看出来的。
李世民预立李恪,可唯恐其生变。生变的意思也就是怕李恪重立国号为隋,因为李恪的幼年时期,李世民并没有多少的关心,当时也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皇位的关键时刻。他害怕当时李恪的幼年时期,其母对他灌输一些不好的思想,从而让李恪在登基之后,做出一些愚蠢的荒唐事。
总结:其实从李世民对李恪的评价以及做法,就能够看出一些问题。李恪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李世民几次都想要立性格要强的李恪为太子,对于李治,李世民对他的喜爱程度也就是马马虎虎,因此导致拥有一身本领的李恪被杀的真正原因,更多的还是由于他的出身问题。大家对于这个解答满意吗?喜欢的话点个赞哦!
小螺号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很多人认为他才是最应该继位的,可能并不是说他有多厉害,更多的是众人对李治的否定,李唐的繁荣强盛令人向往,中间被武则天插了一杠子,总有点美味大餐上掉了苍蝇的感觉,造成这种局面的李治,怎么会让世人喜欢得起来呢?
“英果类我”的李恪,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李恪的才能如何,我们更多的还是从别人的评价中知晓的,
比如旧唐书中评价:“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唐太宗曾说:“吴王恪英果类我。”唐朝大臣哥舒峘也曾说:“吴王恪光翊化抠,燮和大猷。”
历代的评价都很高,那么具体能力如何呢?李恪相比于唐太宗的其他儿子,尤其是魏王李泰,他最大的优势是曾多年出镇地方,而且政绩还非常不错,受到了唐太宗的夸赞和认可。
李恪从贞观七年,开始赴任地方,任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在职一年,此后又历任益州大都督、潭州都督,都没有赴任,贞观十一年,李恪被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这段时期李恪在地方还是一副纨绔公子的做派。
赴任安州没多久,同年末就被人弹劾了,因为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原本唐太宗还想袒护一下自己的儿子,认为是吴王府的长史权万纪的失职,结果被柳范的一番犯颜直谏,唐太宗只能压着火气,将李恪罢免处理。
没多久,唐太宗就再度将李恪任命为安州都督,经过上次的事件之后,李恪和唐太宗都吸取了教训,李恪临出发前,李世民给他写了封诫子书,勉励李恪要不忘父子之道,学习汉朝河间王刘德、东平王刘苍的美德,克制欲望,抵制诱惑,勤于政事,成就忠君、孝顺的美名。
或许是太宗的这封书信起了作用,或者是李恪接受了之前的教训,这次赴任安州之后,李恪尊重敬畏权万纪,善于采纳他的刚直谏言,既成就了自己的贤名,又成就了权万纪的政绩,此后李恪出任宋州,不仅将本州治理的很好,还大力举荐了贤才史苌出仕。
在太宗的诸子之中,李恪相比于齐名的魏王李泰,有治理地方的政绩,相比于同样出镇地方的齐王李佑,李恪心怀忠孝,不曾心怀怨恨、有谋逆的心思,而且又善于纳谏,非常有唐太宗的风格,这才是李恪在太宗诸子之中,经常被人提起,令人惋惜的原因。
李恪被诬陷而死,悲情的人物,总是容易让人怀念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谋反牵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谋逆事件,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在长孙无忌的力争之下,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不久又因为李治懦弱,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太宗认为长孙无忌因为李治是他的外甥,所以他才反对,长孙无忌辩驳说,李治仁慈厚道,是合格的守成之君,太子之位确定后,就不能随意更改。
李世民于是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但是也因此长孙无忌非常记恨李恪,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起初李恪受到了优待,被授开府仪同三司,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但是有长孙无忌这条豺狼惦记,李恪怎么能安然无恙呢。
终于在高宗永徽四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夫妇与薛万彻、柴令武等人密谋政变,打算废除高宗李治,打算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事情败露后,一干人等被抓捕,长孙无忌负责审理此案,房遗爱根据长孙无忌的授意,攀咬李恪参与谋反,不久李恪在宫禁之中被杀。
对于李恪来说这真的是无妄之灾啊,李治也非常清楚三哥李恪是被诬陷被杀的,但是当时长孙无忌把持朝政,他也没什么话语权,后来长孙无忌获罪被罢免后,高宗立即为李恪平反,追封李恪为郁林郡王,并为其立庙祭祀。
当然李恪被杀,李治也是有责任的,因此李治在位时期,李恪的地位并没有完全恢复,直到神龙政变之后,中宗复辟,李唐王朝恢复,李恪的地位才得以完全恢复,他的几个儿子也得以赦免,被加封为王爵,李恪人生的悲剧,加深了人们对他的怀念。
唐高宗李治的懦弱无能,才是人们怀念英武果敢的李恪的根本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历史对唐高宗李治的评价都不高,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很多喜欢创造话题的大咖,开始热炒李治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因为唐朝的疆域在李治时期达到最大。
李治真的这么厉害吗?其实这是很多人对历史的误区,疆域最大,国力就一定鼎盛吗,那为何只是“永徽之治”而不是永徽盛世呢?永徽之治的政绩,其实也未必是李治的功劳,他的一生比秦昭襄王还要幸运,前面有舅舅扶持,后面有老婆掌握国政。
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李治在位时期,有两大罪过,让世人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第一是纵容长孙无忌和武则天,残害兄弟和李氏宗亲,经过二人的联手,唐朝初年的宗室,基本是扫荡一空了。
其实李治能够被立为太子,唐太宗的考虑是认为李治仁厚,能够善待兄弟,所以没有立比他年长的嫡子李泰为太子,将其幽禁,但是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在这个仁慈的儿子手中,不仅自己的儿子被残杀殆尽,李氏皇族也被杀的七七八八了。
李世民去世时,其在世的儿子还有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七子蒋王李恽、八子越王李贞、九子高宗李治、十子纪王李慎、十三子赵王李福、十四子曹王李明。
其中赵王李福在高宗咸亨元年去世,获得善终之外,其余无一幸免,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兄弟被长孙无忌杀死,蒋王李恽因遭到箕州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谋反,自杀于家中。
越王李贞、纪王李慎因反抗武则天,李贞全家被杀,李慎死于流放途中,曹王李明因与李贤关系密切,在武则天的授意,被黔州都督谢佑逼死。
因越王李贞反抗武则天一事,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等大批李氏皇族的人都有参与,兵败之后,李氏皇族被武则天基本血洗一空,李世民如果知道他选了这么一个好儿子,恐怕连长孙一家都要灭了门吧。
李治的第二大罪过,就非常显而易见了,纵容武则天执掌朝政,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势,李治自己也无法撼动武则天在朝中的地位,先后有两个亲儿子看不惯武则天把持朝政,纷纷被逼死,最终武则天篡夺李唐政权,建立武周。
如果不是太平公主、李隆基等一干李氏人员,不甘心被武氏夺去权势,发动神龙政变,恐怕李唐的江山,要在李治手上断送了,与隋朝的二世而亡,好不了多少吧。
正是因为李治的不堪,才让世人怀念李恪的贤能,最后,人们怀念李恪,还有另一个对隋朝杨氏的眷恋吧,虽然隋朝短命,但是杨坚、杨广两代帝王创造的辉煌也足够的耀眼,如果你能由杨氏的外孙来传承江山,在情感上,也更加的有认同感吧!
rdkxmn
李恪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后人怀念可能是觉得立他为太子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李治跟武则天了,唐朝能一直繁荣,个人觉得也未必,李恪虽然很优秀,但是做吴王的那些年也没什么作为,还特别的喜欢玩,李世民最后没有立他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
李世民儿子李恪真的很强吗?七岁时期的李恪长的仪表堂堂,豪放豁达,仁义诚信,他觉得李恪非常像他,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在想究竟立谁为皇后,当时的他在杨妃跟长孙皇后之间纠结,杨妃自己就说了,应该立长孙氏为皇后,立李承乾为太子,或许杨妃当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毕竟长孙氏的背后有人,而她孤立无援。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下,他听了杨妃的,其实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就是问问而已,杨妃这么说也正好合了他的心意,当时就封了李恪为吴王,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也算是隋炀帝的后代,后来李承乾被废以后,李世民也纠结过要不要让李恪当太子,被长孙无忌否决了。
大家都各怀心思,李恪虽然很优秀,但是他跟隋炀帝有点关系,在说他没有长孙家族给他撑腰,长孙皇后除了李承乾,李泰,还有一个性格温弱的李治,最起码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对于李治,长孙无忌觉得他好控制,可惜出来个武媚娘。
李恪真的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有一个好母亲,曾经杨妃是隋炀帝的掌上明珠,天生丽质,又经历了父皇的惨死,所以对名分也没什么要求了,一心好好的教育李恪。
李世民为何将李治立为太子?因为李治至少也是长子,而且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很厉害,所以皇帝还是希望长孙无忌可以帮助国家强大,而且本来李治性格上相对于来说 就要懦弱一点,所以可能更能保守治国,一些自己的治国之道还不会遭到改变。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具体分析分析。
长孙无忌一直是李世民的知己,手中握有巨大的权力。他的意见代表了很多大臣的意见。李世民一定要注意。因此,无极支持立子为太子有两个原因:一是李治是他的侄子,二是李治性格懦弱比较容易控制,长孙家族在朝廷至少可以辉煌50年。其次,李恪毕竟是个平民。自古以来,合法的皇权既没有建立平民,也没有建立长子。
此外,据史料记载,李恪的母亲杨妃只是个小妾。甚至说她连个小妾都不是。她也应该没有被宠爱。杨飞虽然是隋杨帝的女儿,但当时确实非常的混乱,所以可能就没有什么地位的。所以在当时那个社会,很简单,就是看你的身份背景说话,其他的都是浮云。
所以啊,当时虽然说李恪确实可能在能力方面比李治要好一些,但是背景以及身份没有人家强大啊,所以很正常是不会被立成君王的,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毕竟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几乎都是有钱有势的人的天下。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确实因为李治出身好一些,舅舅又是长孙无忌,所以背景也比较强大,所以最后成了君王。
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他?李恪冤死,后世人觉得他的才能高于李治,如若健在并且当上皇帝,治理大唐肯定能让大唐更加繁荣昌盛。
翻看整个大唐的历史,能够发现李恪这个人,根本就没什么太多优点,史书倒是记载了,李恪因为游玩狩猎,导致弄坏普通老百姓的庄稼与农田,唐太宗知道这事儿肯定很气呀,毕竟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是以人为本的皇帝,自己的儿子居然敢踩老百姓的农田,这不是违反我的治国方针嘛?于是下令将李恪罢官。
当然了,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唐太宗不可能不爱,相较于其他孩子,李世民偏爱李恪的,因为李恪虽然也会做错事儿,但是做了错事儿,立刻就可以进行改正,让他觉得倍感欣慰,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南唐政权想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存在,要找一位祖先作为自己的“义祖”,反复商量以后,就让李恪做了“义祖”,既然是义祖,那肯定少不了歌功颂德一下。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弄的天下皆知,老百姓们都觉得李恪这个人好伟大。本来说李世民非常的喜爱李恪,因为李世民也说过,李恪这孩子太像我了,甚至到了想要废掉李治,改立李恪为太子,这想法一出来,满朝文武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肯定不答应,因为李治是他外甥,长孙无忌的政治势力很大,李世民都不敢轻易动他。
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帝的心思,每天都愈发地强烈,长孙无忌实在忍不住了,最后使计冤杀了李恪,后世百姓经过历时的洗礼,看着唐朝皇帝一个个的没,猜想李恪如果当皇帝比在座的要好很多,毕竟李世民曾经说过李恪最像自己。
百变小裙子
吴王李恪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生母杨妃是前朝隋世祖杨广的女儿。在初唐时期,朝廷中遍布着大隋的官员,李恪的血统是由两朝皇室嫡亲组成的。因此,李恪的身份非常尊贵,而同时又颇为的尴尬。
历史对李恪的评价是“英武果敢”,太宗也经常夸奖李恪最像自己。毛主席曾经在读隋唐史的时候,都曾感慨过,太宗应该让李恪继位。所以足见李恪确实是很优秀的,假如他能登基,也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了,大唐甚至中国的历史都会改写。
在历史里,太宗曾经确实想过传位给李恪,但是被长孙无忌极力否决了。可以说,李恪尊贵的身份,成了他登基最大的障碍。
首先他是前朝皇帝的外孙子,在初唐时期,前朝旧臣遍布天下。李恪继位,有变天的可能,起码会更重用杨家人,这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
其次,李恪是杨妃所生,而却不是长孙皇后所生。在太宗眼里,虽然观音婢已经去世多年,但谁也取代不了她。而她生的孩子,才是嫡出,是太宗眼中最合适的接班人。“今生不能与你白头到老,那就让我们的孩子继承我的一切吧,我要把所有的荣耀留给我最爱的女人!”
最后,李恪最像太宗,那也包括了太宗的冷血无情。他继位了,能容得下其他皇子吗?尤其是三个嫡子?玄武门的血虽然早就干涸了,但却似梦魇一般,始终折磨着太宗。纵使他已经贵为天可汗,纵使他已注定会流芳百世,被后人称颂,但他还是不能释怀曾经的杀戮,那些人是他最亲的人。所以太宗肯定不想这种事情重演。因此,越像自己的人,其实越不适合继位。
长孙无忌提出的理由和太宗本人考虑的一样,因此太宗也没有再坚持,下定决心立幼子李治为储君。无他,只是李治软弱而已,且是嫡子。这样即可以慰藉长孙皇后在天之灵,又可以避免未来皇室的手足残杀。太宗考虑的很周全,但他失算了。
其一,李治并不软弱,那些不过是伪装。永徽之治也许没有贞观之治来的宏伟,但实质上比之前者,一点也不逊色。李治时期彻底的平定了高句丽,让这个潜在的可怕对手,变成了怂包。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这个国家或者叫地区都没缓过来,可能在大唐的时代,已经把它吓破了胆吧。
其次,手足相残并没有被解决。最终李恪被长孙无忌杀害了。李治最大的对手,太宗最出色的儿子没有得到善终。
最后,李治娶了自己的小妈(不知道这算不算给太宗戴帽子)。而小马后来居然也继位了,连续杀了好几个儿子和很多的李唐宗室,还养了一群面授。虽然武则天也是明君,但是这些惊世骇俗的做法始终不好,也很让李唐面上无光。
我估计太宗要是知道李治这么有主意,还荒唐的娶了小妈,他怎么也不会让他继位吧。
长孙无忌就更惨了,完全被李治利用了,最后还被李治一脚踢开。说真的,太宗的儿子,没一个是省油的灯,个个都是妖孽。哪像房玄龄呢,生的是傻儿子。
lindamwj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是李世民喜欢的皇子之一,李恪这个人也十分的优秀,深的李世民的心,当时太子李承乾被废掉之后,李世民原本的打算是要立李恪为太子,因为晋王李治性格柔弱不适合太子这一个人选,怕他未来柔弱的性格管理不好一整个国家,所以李世民有意愿想要立李恪为太子,但是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李世民才放弃了易储的念头。在到后来李恪卷入了房遗爱案,长孙无忌还设计诬告陷害李恪,李恪才惨死,这个是唐朝初期最大的一宗政治案件。
李恪是李世民和杨妃生的,杨飞的身份是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他的父亲是前朝的皇帝,祖母是北周卫国公独孤信的女儿,隋朝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所以李恪的身份很特殊,他还有一个弟弟李愔都是融合了三家豪门血脉的人,身上流着两个大皇朝的血,所以李恪和李愔是李世民的所有儿子中,出生最为高贵的。
而且李恪的性格也是与李世民非常相似,为人英武果敢,所以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所以李世民也很重视这个儿子,还曾经评价李恪:“吴王恪英果类我”。所以在后来庶子身份的李恪也被李世民考虑在储君人选之中,可见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有多么的喜爱。
李恪十岁的时候就被封为蜀王,但是因为那时候的李恪才十岁,所以就没有前往任职,到了十五岁那年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李恪才前往上任,还在出发前往任职之前,与李世民在同桌吃了一次饭。但李恪在齐州只干了一年就被改封为吴王,以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赴任,而李恪在前往上任的过程中毁坏了一些庄稼,遭到了御史柳范的弹劾,但是李世民认为柳范不能制止李恪防错是为失职,但是柳范还是说服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才在最后免去李恪的安州都督的职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还是维护李恪的。
在到后来李恪再度被任命为安州都督,李世民还给他写了一封诫子书,文中主要还是写着李世民对他的一些看法,很重视李恪,很看好李恪的一些想法,流露出了李世民对李恪的父爱,自此之后,李恪就再也没有犯错被罢免官职的记载。
后来李承乾企图造反被发现,李世民下令废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当时的魏王李泰也被囚禁,于是长孙无忌力荐晋王李治,希望晋王李治能够被立为太子,但是因为李治的性格过于柔弱不适合储君的位置,于是李世民向长孙无忌表明说李治不适合,他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但是长孙无忌认为李治的性格柔弱,但是心胸仁慈,可以加以培养成为储君,而且李世民以及立了李治为太子,怎么能轻易的去更改储君的人选呢?李世民思前想后才放弃了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是一个念头在长孙无忌的心里埋下了,他认为李恪以后肯定会威胁到李治,于是他就暗中对付李恪。
后来李世民驾崩,李治也是很重视他这个哥哥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后来被驸马房遗爱诬告造反,当时的驸马房遗爱自己想要造反的事情东窗事发,为了活命,房遗爱按照长孙无忌的说法将矛头指向了吴王李恪和荆王李元景。当时的李治并不想杀他们,只可惜长孙无忌早就串通好群臣,李治迫于无奈只好下令杀了李恪,在死之前李恪痛骂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这场政治冤案就这样结束了,这是初唐最大的一宗政治冤案。
但是李治当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就没有为李恪谋反,直到了李治去世后,神龙二年,唐中宗才为李恪谋反,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地,李恪得以彻底的昭雪平反。
李恪在到后来被南唐认为先祖,南唐天福四年,南唐中宗皇帝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后世对李恪的评价很高,能力各个方面的都不错,李世民也很喜欢他,若不是长孙无忌,可能李恪能成为大唐的一代明君,而李恪也被很多文人挂在嘴边,对害死李恪的行为发表了谴责,所以李恪的事迹才一直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尊重。
小米和欢欢
唐太宗李世民其实和朱元璋遇到了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该不该把儿子们分封出去做王爵。可以说自从有了郡县制以后,绝大多数官员们,是极力反对分封制的。
为什么?因为分封制严重影响了官员们的权力,你是地方官,不仅要听朝廷的,还要听王爷的,这怎么办事呢?而且这么做,也极大地伤害了中央集权。
可是皇帝都是比较自私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够世代在地方上做土皇帝。皇位就一个,可诸侯国可以有若干个,于是李世民和朱元璋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将儿子们分封在外。
其中,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被改封吴王,并加封潭州都督,拥有地方上的军政大权。那么李恪这个人,到底有没有传闻中那么神呢?他真的最像唐太宗吗?
李世民虽然是皇帝,但是他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地方。他为什么要提拔魏征这类谏官呢?一方面他的确是要听取谏言,另一方面是为了平衡关陇集团的势力。
只有这帮草根集团逐渐进入朝堂,那么关陇集团的力量才能被打压下去,至少维持平衡。皇帝是最喜欢搞平衡的。
李世民虽然出身关陇集团,可是从他做了皇帝以后,他就不仅仅属于关陇集团了。他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培植草根集团也很重要。
与此同时,在选拔太子的事情上,李世民其实也跟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发生了很重要的摩擦。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在他心目中,只有三个人可以继承皇位,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
为什么?因为这三个皇子都是他妹妹生的,跟他有血缘关系。可是李承乾和李泰互相争夺皇位,结果都被李世民排除出了继承人的范围,因此长孙无忌只能强烈支持晋王李治。
可是李世民却偏偏要跟长孙无忌较劲,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太子李治,是个无能之辈,反观吴王李恪,却是个十分出色的人,因此他有改立吴王李恪做太子的想法,他的理由是吴王李恪跟自己很像。
这个想法还有意无意地透露给了长孙无忌,于是一场新的夺嫡之争就这么展开了。长孙无忌背后是整个关陇集团,你能扛得住?
最终在这帮人的连番炮轰之下,李世民还是选择了妥协,不再改立太子。其实动摇长孙家的势力,是李世民对关陇集团的一次挑战,结果挑战宣布失败。外面的仗好大,这家里的仗是最难打的。
李恪的出身身份,其实也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皇帝。为什么?因为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氏。
玩哪儿?爷爷和父亲,带着一帮马仔,推翻了外公的江山,建立了自己的集团。这种事情怎么看都觉得很奇怪。
作为拥有前朝血脉的皇子,李恪想要成为储君,道路何其难也。因此就算长兄李承乾被废,次兄李宽过继给了他人,作为老三的李恪,想要当皇帝,也几乎不可能。
为什么?因为唐王朝的百官们是不答应的,这帮人可是以推翻大隋王朝为己任起家的,你现在大隋王朝的遗孤又跑回来做主子了,那我们还玩个球啊!回家种地他不香吗?
不过李恪这个皇子的表现,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贞观十一年,李恪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前往赴任,这个时候他才19岁,正是最贪玩的时候。
所以李恪在这段时间各种玩闹,结果被人家投诉,最终李世民撤销了他安州都督的职务,并且各种劝告李恪要学好,从此李恪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后来的李恪简直跟唐太宗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也开始察纳雅言,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把自己的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很有君主风范。
此后李恪又跑去坐镇宋州,在这里他的名声也很好,多次向唐王朝推荐贤才,在封地的治理上也游刃有余。因此唐太宗说:此子类我,并不是一句空头白话。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曾经摊牌讨论过储君的问题,李世民还拿出了李恪作为幌子来试探长孙无忌。可是他不知道,这么做是把李恪往火坑里推。
唐太宗去世以后,仁慈的唐高宗李治,给自己的兄长李恪加官进爵,不仅封他为太子太师,而且让他开府仪同三司,位列三公。
但是朝中大权,可以说都在长孙无忌手里。他带领的关陇集团,一度成为了唐朝最强大的政治集团。而李恪作为曾经夺嫡的对象,肯定会受到长孙无忌的打压。
于是在房遗爱谋反的案子上,长孙无忌动了手脚。房遗爱是房玄龄的儿子,也是高阳公主的丈夫。这两个人合伙联合了柴绍的儿子柴令武、薛万彻,打算发动政变废掉唐高宗,改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房遗爱谋反,坐子则与往还系狱。时吴王亦抵罪,高宗谓大臣曰:“朕欲从公丐叔及兄死。”兵部侍郎崔敦礼曰:“陛下虽申恩,不可诎天下法。”遂赐死。---旧唐书
这件事跟李恪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长孙无忌却偏偏让被抓以后的房遗爱供出李恪参与了其中,并且表示,如果供出李恪,就能够饶他一命。
结果房遗爱的确这么做了,李恪也因此遭受牵连,无辜被杀,年仅34岁。长孙无忌自以为除掉了政治上的最大障碍,其实他的对手,正在一步步朝他走来。
太原王氏也是关陇集团成员,王皇后更是李治的原配。可是李治为了武则天,打算废掉王皇后,结果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这回他算是惹错了对手,因为武则天可不是好惹的。结果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许敬宗等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如法炮制一般,长孙无忌百口莫辩,最终被赐自尽。
长孙无忌死后,李治并没有被完全平反,一直到了神龙元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李恪才得到平反。
至于他为何一直被后人怀念,我认为主要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将李恪追认为自己的祖先,并且从李恪开始,将他的袭爵子孙都追封为了皇帝。毕竟唐朝王爷有若干,子孙后代都被追封为皇帝的可不多。
参考资料:旧唐书
~shine~
不强,实属背锅侠一个,李世民把他推出来为他嫡子们挡枪的。
彬妍 · 添天
李恪是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的兄弟,死的挺惨的。
(李恪,剧照)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儿,嫁给了方遗爱,房玄龄去世之后,就是他的父亲唐太宗去世之后,她帮驻方遗爱争夺到了本属于房玄龄长子方遗直的封爵,而且在她的挑唆下房家两个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攻击。
结果房家内部的家庭矛盾越闹越大,被阴谋家长孙无忌抓到时机准备一举办掉政敌。在长孙无忌的“努力”下,借着家庭内部矛盾牵扯出了薛万彻、柴令武、王元景等人,结果他们都被打成了谋反集团。
(高阳公主,剧照)
更为戏剧性的是,方遗爱为了让自己降罪,接受了长孙无忌的“建议”,说当时的吴王李恪是他的同谋,把李恪拉下了水。问题是李恪老老实实,什么都不知道。
李恪是唐太宗非常喜欢的儿子,可以说没有之一。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等关于李恪的记载提到李恪都说他是有才的人,“有文武才”。唐太宗非常喜欢他,“太宗尤爱之”,而且经常称赞他“称其类己”,“英武类我”。唐太宗为了李恪甚至一度想废了李治(唐高宗)的太子之位,另立李恪。
由此可以看出,李恪曾经一度非常有机会接近成为大唐帝国的继承人。积累了非常之高的政治声望和政治威信。史书记载“名望素高”。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后来李恪被冤杀的事情埋下了伏笔。唐太宗在世之时,曾经与早生无忌交流,希望用李恪代替李治做太子,但是遭到了长孙无忌的严重反对,并且在唐高宗继位之后的第三年利用房家的家庭矛盾诛杀李恪,消除他可能带来的对于唐高宗不利的政治因素。
(唐高宗)
如果真如唐太宗所说,李恪和他非常像,那么李恪继位之后,会不会继续延续大唐盛世……
sunnie
应该是历史上血统最高贵的一个人吧
Chen
最是无情帝王家
麦田里的小狐狸
只能说,李世民这么多儿子,只有李恪算一个正常人
竹芒
怀念的是前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