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儿子李恪真的很强吗?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他?

提到的作品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最新跟帖
热茶

热茶

一个君王要是早死了,大家都会觉得非常惋惜——假如他没有早逝,说不定将来是个好皇帝。但历史没有假如。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袁世凯汪精卫们要是早死了,大家说不定更是扼腕叹息。

封建社会的君王权力少有制约,哪怕是初心再好,前期表现再优秀,未来岁月谁想当个好皇帝,概率极其微小。封建体制就像一个大染缸,想不被染坏,比登天都难。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本质较好跟一个本质差的人,要是当了皇帝,对百姓的伤害程度还是会有所区别的。

那么,让大家非常“怀念”的李世民儿子李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如果是一个血统论者,李恪血统绝对是最高贵的,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他外公和爸爸都是皇帝。

但是因为这个缘故,李恪在宫里的地位并不高,也不是那么受李世民待见。为什么呢,因为李唐王朝的江山就是从隋炀帝那里夺过来的,属于敌我矛盾。

因此,李渊灭了隋朝之后,把隋炀帝的女儿当战利品给了李世民做王妃。

而且杨氏就是在隋朝地位也不高,史书上关于她的身世记载只有短短的7个字:

"恪母,隋炀帝女也。"

杨氏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史书上都没有准确记载。

在这种情形下,李世民也不敢对李恪太客气了,还要在乎大家的感受。

再说李世民儿女那么多,公务那么繁忙,想待见都待见不过来。

对于这个说法,有人会不以为然,电视剧里明明说李世民非常欣赏这个儿子,如果不是这样,李世民会考虑让他当接班人吗?

下面几件史实上,可见李世民有多么不喜欢李恪。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贞观七年(633年),就被派到外地"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

这时候他才14岁,如果真的娇惯会舍得吗?

而李世民对待另外的皇子就没有那么狠心,李泰被封王之后,不但没有去就任,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特殊,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宝贝儿子带在身边抚养,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就任。

在对皇子赏赐上,李世民也是厚此薄彼。

唐太宗非常抠门,舍不得给李恪赏赐,还振振有词说:"本来想给你东西来着,怕你玩物丧志,变坏了。"

——"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

但是对于太子李承乾和四子李泰的封赏,唐太宗却非常慷慨,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各种赏赐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则更是大方,宫里的东西按需分配,没有消费限制,也不怕两个皇子变坏了,难道他们二人免疫力更强?


由此可判定,李世民对于这个三皇子,大约是不够喜欢的。

既然如此,李世民为什么还一度动了心思,让这个自己并不待见的儿子为接班人?

因为选择余地太小。

太子李承乾被废,二子李宽,早夭;第四子魏王李泰,夺嫡失宠被贬;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被诛;第六子李愔,品行不端,经常无故殴打官员,唐太宗对他失望至极;第七子李恽,有人告他谋反而自杀;第八子李贞,年龄太小,只比李治年长一岁,要接班也轮不到他。

最下面的5个皇子比李治年龄还小,由于这个原因,更不在接班人考虑之列。

但是唐太宗想立李恪,只是心血来潮,念头一闪而过,如果真的铁了心,按照他的性格,即使长孙无忌反对也无济于事。

就在自己欲立李恪的想法遭到反对无果而终仅仅两天后,唐太宗为孙子李忠的出生大摆筵席、隆重庆祝,甚至他本人兴高采烈、载歌载舞("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而且违背皇孙只能封郡王的祖宗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亲王。

由此可见,唐太宗内心里对李恪并不那么感冒。

那么李恪人品如何?

李恪曾经因为纵马踩踏百姓庄稼和赌博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至少说明皇帝对他的教育很失败,因为皇帝为了江山千秋万代,对皇子们进行勤政爱民教育是最基本的。

一个对百姓没有感情的人,当了君王怎么能做出什么好事?

再说,此人的气量也非常狭小,当失去储君资格到外地就任的时候,就说了一段这样的话:"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这话杀机毕露,叫人听了脊背发凉,一个潜在的“暴君”形象,呼之欲出。

即使不上纲上线,至少说明此人是个没有城府的人,没有治国才能。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只能为大唐庆幸:还好,李世民没有选择李恪为接班人。

~shine~

~shine~

不强,实属背锅侠一个,李世民把他推出来为他嫡子们挡枪的。

彬妍 · 添天

彬妍 · 添天

李恪是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的兄弟,死的挺惨的。

(李恪,剧照)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儿,嫁给了方遗爱,房玄龄去世之后,就是他的父亲唐太宗去世之后,她帮驻方遗爱争夺到了本属于房玄龄长子方遗直的封爵,而且在她的挑唆下房家两个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攻击。

结果房家内部的家庭矛盾越闹越大,被阴谋家长孙无忌抓到时机准备一举办掉政敌。在长孙无忌的“努力”下,借着家庭内部矛盾牵扯出了薛万彻、柴令武、王元景等人,结果他们都被打成了谋反集团。

(高阳公主,剧照)

更为戏剧性的是,方遗爱为了让自己降罪,接受了长孙无忌的“建议”,说当时的吴王李恪是他的同谋,把李恪拉下了水。问题是李恪老老实实,什么都不知道。

李恪是唐太宗非常喜欢的儿子,可以说没有之一。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等关于李恪的记载提到李恪都说他是有才的人,“有文武才”。唐太宗非常喜欢他,“太宗尤爱之”,而且经常称赞他“称其类己”,“英武类我”。唐太宗为了李恪甚至一度想废了李治(唐高宗)的太子之位,另立李恪。

由此可以看出,李恪曾经一度非常有机会接近成为大唐帝国的继承人。积累了非常之高的政治声望和政治威信。史书记载“名望素高”。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后来李恪被冤杀的事情埋下了伏笔。唐太宗在世之时,曾经与早生无忌交流,希望用李恪代替李治做太子,但是遭到了长孙无忌的严重反对,并且在唐高宗继位之后的第三年利用房家的家庭矛盾诛杀李恪,消除他可能带来的对于唐高宗不利的政治因素。

(唐高宗)

如果真如唐太宗所说,李恪和他非常像,那么李恪继位之后,会不会继续延续大唐盛世……

sunnie

sunnie

应该是历史上血统最高贵的一个人吧

Chen

Chen

最是无情帝王家

麦田里的小狐狸

麦田里的小狐狸

只能说,李世民这么多儿子,只有李恪算一个正常人

Aurora_紜

Aurora_紜

不知道

竹芒

竹芒

怀念的是前隋

lindamwj

lindamwj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是李世民喜欢的皇子之一,李恪这个人也十分的优秀,深的李世民的心,当时太子李承乾被废掉之后,李世民原本的打算是要立李恪为太子,因为晋王李治性格柔弱不适合太子这一个人选,怕他未来柔弱的性格管理不好一整个国家,所以李世民有意愿想要立李恪为太子,但是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李世民才放弃了易储的念头。在到后来李恪卷入了房遗爱案,长孙无忌还设计诬告陷害李恪,李恪才惨死,这个是唐朝初期最大的一宗政治案件。

李恪是李世民和杨妃生的,杨飞的身份是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他的父亲是前朝的皇帝,祖母是北周卫国公独孤信的女儿,隋朝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所以李恪的身份很特殊,他还有一个弟弟李愔都是融合了三家豪门血脉的人,身上流着两个大皇朝的血,所以李恪和李愔是李世民的所有儿子中,出生最为高贵的。

而且李恪的性格也是与李世民非常相似,为人英武果敢,所以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所以李世民也很重视这个儿子,还曾经评价李恪:“吴王恪英果类我”。所以在后来庶子身份的李恪也被李世民考虑在储君人选之中,可见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有多么的喜爱。

李恪十岁的时候就被封为蜀王,但是因为那时候的李恪才十岁,所以就没有前往任职,到了十五岁那年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李恪才前往上任,还在出发前往任职之前,与李世民在同桌吃了一次饭。但李恪在齐州只干了一年就被改封为吴王,以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赴任,而李恪在前往上任的过程中毁坏了一些庄稼,遭到了御史柳范的弹劾,但是李世民认为柳范不能制止李恪防错是为失职,但是柳范还是说服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才在最后免去李恪的安州都督的职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还是维护李恪的。

在到后来李恪再度被任命为安州都督,李世民还给他写了一封诫子书,文中主要还是写着李世民对他的一些看法,很重视李恪,很看好李恪的一些想法,流露出了李世民对李恪的父爱,自此之后,李恪就再也没有犯错被罢免官职的记载。

后来李承乾企图造反被发现,李世民下令废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当时的魏王李泰也被囚禁,于是长孙无忌力荐晋王李治,希望晋王李治能够被立为太子,但是因为李治的性格过于柔弱不适合储君的位置,于是李世民向长孙无忌表明说李治不适合,他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但是长孙无忌认为李治的性格柔弱,但是心胸仁慈,可以加以培养成为储君,而且李世民以及立了李治为太子,怎么能轻易的去更改储君的人选呢?李世民思前想后才放弃了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是一个念头在长孙无忌的心里埋下了,他认为李恪以后肯定会威胁到李治,于是他就暗中对付李恪。

后来李世民驾崩,李治也是很重视他这个哥哥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后来被驸马房遗爱诬告造反,当时的驸马房遗爱自己想要造反的事情东窗事发,为了活命,房遗爱按照长孙无忌的说法将矛头指向了吴王李恪和荆王李元景。当时的李治并不想杀他们,只可惜长孙无忌早就串通好群臣,李治迫于无奈只好下令杀了李恪,在死之前李恪痛骂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这场政治冤案就这样结束了,这是初唐最大的一宗政治冤案。

但是李治当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就没有为李恪谋反,直到了李治去世后,神龙二年,唐中宗才为李恪谋反,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地,李恪得以彻底的昭雪平反。

李恪在到后来被南唐认为先祖,南唐天福四年,南唐中宗皇帝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后世对李恪的评价很高,能力各个方面的都不错,李世民也很喜欢他,若不是长孙无忌,可能李恪能成为大唐的一代明君,而李恪也被很多文人挂在嘴边,对害死李恪的行为发表了谴责,所以李恪的事迹才一直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尊重。

百变小裙子

百变小裙子

吴王李恪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生母杨妃是前朝隋世祖杨广的女儿。在初唐时期,朝廷中遍布着大隋的官员,李恪的血统是由两朝皇室嫡亲组成的。因此,李恪的身份非常尊贵,而同时又颇为的尴尬。

历史对李恪的评价是“英武果敢”,太宗也经常夸奖李恪最像自己。毛主席曾经在读隋唐史的时候,都曾感慨过,太宗应该让李恪继位。所以足见李恪确实是很优秀的,假如他能登基,也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了,大唐甚至中国的历史都会改写。

在历史里,太宗曾经确实想过传位给李恪,但是被长孙无忌极力否决了。可以说,李恪尊贵的身份,成了他登基最大的障碍。

首先他是前朝皇帝的外孙子,在初唐时期,前朝旧臣遍布天下。李恪继位,有变天的可能,起码会更重用杨家人,这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

其次,李恪是杨妃所生,而却不是长孙皇后所生。在太宗眼里,虽然观音婢已经去世多年,但谁也取代不了她。而她生的孩子,才是嫡出,是太宗眼中最合适的接班人。“今生不能与你白头到老,那就让我们的孩子继承我的一切吧,我要把所有的荣耀留给我最爱的女人!”

最后,李恪最像太宗,那也包括了太宗的冷血无情。他继位了,能容得下其他皇子吗?尤其是三个嫡子?玄武门的血虽然早就干涸了,但却似梦魇一般,始终折磨着太宗。纵使他已经贵为天可汗,纵使他已注定会流芳百世,被后人称颂,但他还是不能释怀曾经的杀戮,那些人是他最亲的人。所以太宗肯定不想这种事情重演。因此,越像自己的人,其实越不适合继位。

长孙无忌提出的理由和太宗本人考虑的一样,因此太宗也没有再坚持,下定决心立幼子李治为储君。无他,只是李治软弱而已,且是嫡子。这样即可以慰藉长孙皇后在天之灵,又可以避免未来皇室的手足残杀。太宗考虑的很周全,但他失算了。

其一,李治并不软弱,那些不过是伪装。永徽之治也许没有贞观之治来的宏伟,但实质上比之前者,一点也不逊色。李治时期彻底的平定了高句丽,让这个潜在的可怕对手,变成了怂包。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这个国家或者叫地区都没缓过来,可能在大唐的时代,已经把它吓破了胆吧。

其次,手足相残并没有被解决。最终李恪被长孙无忌杀害了。李治最大的对手,太宗最出色的儿子没有得到善终。

最后,李治娶了自己的小妈(不知道这算不算给太宗戴帽子)。而小马后来居然也继位了,连续杀了好几个儿子和很多的李唐宗室,还养了一群面授。虽然武则天也是明君,但是这些惊世骇俗的做法始终不好,也很让李唐面上无光。

我估计太宗要是知道李治这么有主意,还荒唐的娶了小妈,他怎么也不会让他继位吧。

长孙无忌就更惨了,完全被李治利用了,最后还被李治一脚踢开。说真的,太宗的儿子,没一个是省油的灯,个个都是妖孽。哪像房玄龄呢,生的是傻儿子。

rdkxmn

rdkxmn

李恪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后人怀念可能是觉得立他为太子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李治跟武则天了,唐朝能一直繁荣,个人觉得也未必,李恪虽然很优秀,但是做吴王的那些年也没什么作为,还特别的喜欢玩,李世民最后没有立他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

李世民儿子李恪真的很强吗?

七岁时期的李恪长的仪表堂堂,豪放豁达,仁义诚信,他觉得李恪非常像他,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在想究竟立谁为皇后,当时的他在杨妃跟长孙皇后之间纠结,杨妃自己就说了,应该立长孙氏为皇后,立李承乾为太子,或许杨妃当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毕竟长孙氏的背后有人,而她孤立无援。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下,他听了杨妃的,其实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就是问问而已,杨妃这么说也正好合了他的心意,当时就封了李恪为吴王,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也算是隋炀帝的后代,后来李承乾被废以后,李世民也纠结过要不要让李恪当太子,被长孙无忌否决了。

大家都各怀心思,李恪虽然很优秀,但是他跟隋炀帝有点关系,在说他没有长孙家族给他撑腰,长孙皇后除了李承乾,李泰,还有一个性格温弱的李治,最起码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对于李治,长孙无忌觉得他好控制,可惜出来个武媚娘。

李恪真的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有一个好母亲,曾经杨妃是隋炀帝的掌上明珠,天生丽质,又经历了父皇的惨死,所以对名分也没什么要求了,一心好好的教育李恪。

李世民为何将李治立为太子?

因为李治至少也是长子,而且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很厉害,所以皇帝还是希望长孙无忌可以帮助国家强大,而且本来李治性格上相对于来说 就要懦弱一点,所以可能更能保守治国,一些自己的治国之道还不会遭到改变。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具体分析分析。

长孙无忌一直是李世民的知己,手中握有巨大的权力。他的意见代表了很多大臣的意见。李世民一定要注意。因此,无极支持立子为太子有两个原因:一是李治是他的侄子,二是李治性格懦弱比较容易控制,长孙家族在朝廷至少可以辉煌50年。其次,李恪毕竟是个平民。自古以来,合法的皇权既没有建立平民,也没有建立长子。

此外,据史料记载,李恪的母亲杨妃只是个小妾。甚至说她连个小妾都不是。她也应该没有被宠爱。杨飞虽然是隋杨帝的女儿,但当时确实非常的混乱,所以可能就没有什么地位的。所以在当时那个社会,很简单,就是看你的身份背景说话,其他的都是浮云。

所以啊,当时虽然说李恪确实可能在能力方面比李治要好一些,但是背景以及身份没有人家强大啊,所以很正常是不会被立成君王的,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毕竟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几乎都是有钱有势的人的天下。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确实因为李治出身好一些,舅舅又是长孙无忌,所以背景也比较强大,所以最后成了君王。

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他?

李恪冤死,后世人觉得他的才能高于李治,如若健在并且当上皇帝,治理大唐肯定能让大唐更加繁荣昌盛。

翻看整个大唐的历史,能够发现李恪这个人,根本就没什么太多优点,史书倒是记载了,李恪因为游玩狩猎,导致弄坏普通老百姓的庄稼与农田,唐太宗知道这事儿肯定很气呀,毕竟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是以人为本的皇帝,自己的儿子居然敢踩老百姓的农田,这不是违反我的治国方针嘛?于是下令将李恪罢官。

当然了,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唐太宗不可能不爱,相较于其他孩子,李世民偏爱李恪的,因为李恪虽然也会做错事儿,但是做了错事儿,立刻就可以进行改正,让他觉得倍感欣慰,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南唐政权想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存在,要找一位祖先作为自己的“义祖”,反复商量以后,就让李恪做了“义祖”,既然是义祖,那肯定少不了歌功颂德一下。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弄的天下皆知,老百姓们都觉得李恪这个人好伟大。本来说李世民非常的喜爱李恪,因为李世民也说过,李恪这孩子太像我了,甚至到了想要废掉李治,改立李恪为太子,这想法一出来,满朝文武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肯定不答应,因为李治是他外甥,长孙无忌的政治势力很大,李世民都不敢轻易动他。

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帝的心思,每天都愈发地强烈,长孙无忌实在忍不住了,最后使计冤杀了李恪,后世百姓经过历时的洗礼,看着唐朝皇帝一个个的没,猜想李恪如果当皇帝比在座的要好很多,毕竟李世民曾经说过李恪最像自己。

小螺号

小螺号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很多人认为他才是最应该继位的,可能并不是说他有多厉害,更多的是众人对李治的否定,李唐的繁荣强盛令人向往,中间被武则天插了一杠子,总有点美味大餐上掉了苍蝇的感觉,造成这种局面的李治,怎么会让世人喜欢得起来呢?

“英果类我”的李恪,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李恪的才能如何,我们更多的还是从别人的评价中知晓的,

比如旧唐书中评价:“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唐太宗曾说:“吴王恪英果类我。”唐朝大臣哥舒峘也曾说:“吴王恪光翊化抠,燮和大猷。”

历代的评价都很高,那么具体能力如何呢?李恪相比于唐太宗的其他儿子,尤其是魏王李泰,他最大的优势是曾多年出镇地方,而且政绩还非常不错,受到了唐太宗的夸赞和认可。

李恪从贞观七年,开始赴任地方,任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在职一年,此后又历任益州大都督、潭州都督,都没有赴任,贞观十一年,李恪被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这段时期李恪在地方还是一副纨绔公子的做派。

赴任安州没多久,同年末就被人弹劾了,因为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原本唐太宗还想袒护一下自己的儿子,认为是吴王府的长史权万纪的失职,结果被柳范的一番犯颜直谏,唐太宗只能压着火气,将李恪罢免处理。

没多久,唐太宗就再度将李恪任命为安州都督,经过上次的事件之后,李恪和唐太宗都吸取了教训,李恪临出发前,李世民给他写了封诫子书,勉励李恪要不忘父子之道,学习汉朝河间王刘德、东平王刘苍的美德,克制欲望,抵制诱惑,勤于政事,成就忠君、孝顺的美名。

或许是太宗的这封书信起了作用,或者是李恪接受了之前的教训,这次赴任安州之后,李恪尊重敬畏权万纪,善于采纳他的刚直谏言,既成就了自己的贤名,又成就了权万纪的政绩,此后李恪出任宋州,不仅将本州治理的很好,还大力举荐了贤才史苌出仕。

在太宗的诸子之中,李恪相比于齐名的魏王李泰,有治理地方的政绩,相比于同样出镇地方的齐王李佑,李恪心怀忠孝,不曾心怀怨恨、有谋逆的心思,而且又善于纳谏,非常有唐太宗的风格,这才是李恪在太宗诸子之中,经常被人提起,令人惋惜的原因。

李恪被诬陷而死,悲情的人物,总是容易让人怀念

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谋反牵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谋逆事件,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在长孙无忌的力争之下,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不久又因为李治懦弱,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太宗认为长孙无忌因为李治是他的外甥,所以他才反对,长孙无忌辩驳说,李治仁慈厚道,是合格的守成之君,太子之位确定后,就不能随意更改。

李世民于是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但是也因此长孙无忌非常记恨李恪,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起初李恪受到了优待,被授开府仪同三司,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但是有长孙无忌这条豺狼惦记,李恪怎么能安然无恙呢。

终于在高宗永徽四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夫妇与薛万彻、柴令武等人密谋政变,打算废除高宗李治,打算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事情败露后,一干人等被抓捕,长孙无忌负责审理此案,房遗爱根据长孙无忌的授意,攀咬李恪参与谋反,不久李恪在宫禁之中被杀。

对于李恪来说这真的是无妄之灾啊,李治也非常清楚三哥李恪是被诬陷被杀的,但是当时长孙无忌把持朝政,他也没什么话语权,后来长孙无忌获罪被罢免后,高宗立即为李恪平反,追封李恪为郁林郡王,并为其立庙祭祀。

当然李恪被杀,李治也是有责任的,因此李治在位时期,李恪的地位并没有完全恢复,直到神龙政变之后,中宗复辟,李唐王朝恢复,李恪的地位才得以完全恢复,他的几个儿子也得以赦免,被加封为王爵,李恪人生的悲剧,加深了人们对他的怀念。

唐高宗李治的懦弱无能,才是人们怀念英武果敢的李恪的根本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历史对唐高宗李治的评价都不高,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很多喜欢创造话题的大咖,开始热炒李治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因为唐朝的疆域在李治时期达到最大。

李治真的这么厉害吗?其实这是很多人对历史的误区,疆域最大,国力就一定鼎盛吗,那为何只是“永徽之治”而不是永徽盛世呢?永徽之治的政绩,其实也未必是李治的功劳,他的一生比秦昭襄王还要幸运,前面有舅舅扶持,后面有老婆掌握国政。

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李治在位时期,有两大罪过,让世人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第一是纵容长孙无忌和武则天,残害兄弟和李氏宗亲,经过二人的联手,唐朝初年的宗室,基本是扫荡一空了。

其实李治能够被立为太子,唐太宗的考虑是认为李治仁厚,能够善待兄弟,所以没有立比他年长的嫡子李泰为太子,将其幽禁,但是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在这个仁慈的儿子手中,不仅自己的儿子被残杀殆尽,李氏皇族也被杀的七七八八了。

李世民去世时,其在世的儿子还有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七子蒋王李恽、八子越王李贞、九子高宗李治、十子纪王李慎、十三子赵王李福、十四子曹王李明。

其中赵王李福在高宗咸亨元年去世,获得善终之外,其余无一幸免,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兄弟被长孙无忌杀死,蒋王李恽因遭到箕州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谋反,自杀于家中。

越王李贞、纪王李慎因反抗武则天,李贞全家被杀,李慎死于流放途中,曹王李明因与李贤关系密切,在武则天的授意,被黔州都督谢佑逼死。

因越王李贞反抗武则天一事,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等大批李氏皇族的人都有参与,兵败之后,李氏皇族被武则天基本血洗一空,李世民如果知道他选了这么一个好儿子,恐怕连长孙一家都要灭了门吧。

李治的第二大罪过,就非常显而易见了,纵容武则天执掌朝政,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势,李治自己也无法撼动武则天在朝中的地位,先后有两个亲儿子看不惯武则天把持朝政,纷纷被逼死,最终武则天篡夺李唐政权,建立武周。

如果不是太平公主、李隆基等一干李氏人员,不甘心被武氏夺去权势,发动神龙政变,恐怕李唐的江山,要在李治手上断送了,与隋朝的二世而亡,好不了多少吧。

正是因为李治的不堪,才让世人怀念李恪的贤能,最后,人们怀念李恪,还有另一个对隋朝杨氏的眷恋吧,虽然隋朝短命,但是杨坚、杨广两代帝王创造的辉煌也足够的耀眼,如果你能由杨氏的外孙来传承江山,在情感上,也更加的有认同感吧!

☞☜

☞☜

李恪作为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深得太宗喜爱。众所周知,太子乃国之根本,太子之位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空缺的。贞观十七年,在李承乾与李泰双双被伏之后,李唐太子之位也就空缺了出来,当时最有实力竞争太子的人,有两位其中一位是晋王李治,另一位便是吴王李恪。

解下来笔者为大家解释题目中的两个问题,先来解答后人为何一直怀念李恪。

后人怀念李恪

后人怀念李恪一事从何说起呢?那就还的说在939年发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南唐中宗皇帝追封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这件事情是最具权威的一次证明,南唐与唐朝中间隔了很多朝代,当然不排除南唐是想要借当年李唐之名气,并非实质性的认祖归宗。不过笔者认为这次认祖归宗是有一定道理的。

刚开始认李恪为祖,南唐的很多大臣都是不同意,毕竟李恪是以谋反罪名被杀的,即使后来被平冤昭雪。可在当时人们的心中,认为李恪就是一个负面的形象。还不如认唐朝时期其他王为祖。这件事情在朝堂之上,吵得是不可开交。不过最终的决定还是认李恪为祖先,这也是在变相的为李恪当年被污蔑谋反杀死而平反。

李恪的真正实力

作为李世民的儿子,他是唯一一个被称赞有乃夫之风的。其实在立储的时候,他是有很大机会的。李世民对于这件事情也是费尽了心思,他认为李恪的能力很强,不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外出巡视,都能够很好的完成李世民交给他的任务。在前文便讲过,李恪深受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喜爱。

最终没有成为太子,甚至被长孙无忌陷害被杀,这可能都与他高贵的血统有着一定的关系。李恪的母亲是杨妃,杨妃的父亲是隋炀帝杨广,也就是前朝的皇帝。李恪身上流淌的是唐朝与隋朝两朝皇帝的血,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李世民才无法对他彻底的放心。从很多事件上都是可以看出来的。

李世民预立李恪,可唯恐其生变。生变的意思也就是怕李恪重立国号为隋,因为李恪的幼年时期,李世民并没有多少的关心,当时也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皇位的关键时刻。他害怕当时李恪的幼年时期,其母对他灌输一些不好的思想,从而让李恪在登基之后,做出一些愚蠢的荒唐事。

总结:

其实从李世民对李恪的评价以及做法,就能够看出一些问题。李恪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李世民几次都想要立性格要强的李恪为太子,对于李治,李世民对他的喜爱程度也就是马马虎虎,因此导致拥有一身本领的李恪被杀的真正原因,更多的还是由于他的出身问题。大家对于这个解答满意吗?喜欢的话点个赞哦!

hikari0211

hikari0211

南街村夫,问答简述。毛主席在点评二十四史就说,“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英明果敢,善于骑射,很有才华,个人品德也很好,后世评价很高,然而父亲的偏爱却导致权臣陷害,最后还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才获“罪”,父亲疼爱埋下了隐患

由于太子李治性格温和,太宗担心将来太子无法守住江山社稷。同时,太宗认为吴王李恪与自己很像,应该是更加合适的太子人选,就打算立吴王李恪为太子。然而,令李世民想不到的是,对李恪的偏爱不仅没有成就他的太子之位,反而为自己钟爱的儿子埋下杀身之祸。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惋惜。

权臣妒忌,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长孙无忌是太子李治的亲舅舅,是太宗深爱的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太宗想更换太子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太宗说,你是不是认为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而坚持要拥护李治呢。长孙无忌赶紧说,太子仁厚,这才是守成之主应有的品质。太子涉及国本,怎么能轻易更换?于是,太宗就打消了念头。但是,长孙无忌还是把李恪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必然要除之而后快。



尴尬身份,有才能也不可能即位。

除了长孙无忌等权臣的干预之外,李恪的身份也非常尴尬。虽然他很有才能,太宗也支持,但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他是隋炀帝的外孙,身上有着一半隋朝王室的血统。这种身份就已经决定了李恪哪怕才能突出,也不能当上太子。李渊父子好不容易从隋朝手中夺取江山,怎么可能还会让有着隋朝血脉的人当皇帝?李恪有才无罪,但出身决定了最终命运,这不能不让人叹息。

牵连诬陷,遭受不白之冤

出身论、血统论和权臣干涉,已经让李恪彻底失去继承皇位的希望。当不上皇帝也就算了,可是没想到天降横祸,遭人算计,硬被牵连到毫不相关的案件中。永徽四年,高阳公主状告驸马房遗爱对自己无礼,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胡乱攀咬,诬告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等人谋反。资治通鉴上说,李治得知结果之后,流着泪说,李恪是兄长,荆王是叔叔,怎么会谋反?然而,还是在大臣的劝说下,将他们赐死了。其实,在李治心中,未尝不知道李恪差点让自己太子之位不保,这样的兄长终究是一块心病。如果李治赦免李恪的决心,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态度一样坚决,权臣的干预根本不可能起作用!所以,李恪在长孙无忌的故意牵连和皇帝李治的默认之下,已经没有退路了。



女主乱政,也可能是后人怀念李恪的一个原因。

李治即位之后,宠幸武则天,使得武则天掌握大权,最终革唐命建立武周,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女皇帝。在传统文人士大夫看来,女主当政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是难以接受的。其中,李治温和的性情和故意纵容在武则天走向权利顶峰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人们可能会大胆假设,要是吴王李恪即位了,武则天乱政局面怎么会出现呢?

另外,如果李恪、李元景等重臣没有被杀掉,依靠他们的才能和威望,辅佐李治,也会对武则天的权势进行限制,防止革唐命这样的事情发生。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就持这样的观点,“李元景之长而有功,李恪之至亲而贤,李道宗之同姓而为元勋,使其存也,武氏尚未能以一妇人而制唐之命也。”

清朝文人龚炜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武则天专权的源头是李勣一句“这是陛下家事”,让唐高宗坚定了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其实根源在于长孙无忌坚持立外甥李治为太子,反对立吴王李恪。“唐武氏之乱,成于徐世绩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实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

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piglet-tt

piglet-tt

就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想传位给李恪,可惜受人阻拦才没成功,李恪的能力自然很强。

不过他被后人怀念,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其他缘由。

最像李世民的皇子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子,其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妃。杨妃是李世民为了和隋朝皇室联姻,明媒正娶的,并非一些人认为的齐王妃杨氏。

李恪自幼便受到李世民的疼爱,10岁的时候便受封蜀王,被授予益州大都督的头衔。当然,他那么年幼,自然是不会去赴任了。

益州在当时可是唐朝的核心重地,地盘大、人口繁盛,同时农业和商业都很发达,是一等一的富庶之地,因此朝廷对于益州的主事人选一直都是慎之又慎。

李恪这个益州大都督虽然只是遥领的,但也注意说明李世民对他的厚爱。

随后,李恪一直加官进爵,头衔越来越长,但是都是遥领,并不用赴任。

一直到公元637年,李恪被任命为安州都督,这次终于赴任了。

然而他赴任没多久,就遭到御史柳范的弹劾。柳范指责李恪沉迷游猎,且纵容手下肆意践踏庄家。

当时,李世民有意偏袒李恪,于是想让权万纪来替李恪背锅。

李世民指出,李恪年幼不懂事,权万纪奉命辅佐李恪,理应劝阻李恪才对,现在李恪犯事,都是因为权万纪辅佐得不好。

然而柳范一点也不给李世民面子,他直接打脸,指出房玄龄辅佐李世民,都没法阻止李世民喜好游猎,俺么有怎能因此怪罪权万纪呢?

为了防止李世民发飙,柳范还补充道,李世民是明君,所以自己才敢犯言直谏。

后来李世民没办法,只得免去了李恪的职务,并减少其食邑作为惩罚。谁叫他要做明君呢?总不能不听取臣子的谏言吧?

从此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其一,李世民很疼爱李恪。

其二,可能有人想整李恪。因为李恪作为皇子,此前遥领官职,封官再多都无所谓,一旦真的赴任,万一在地方上做出不错的政绩,就会威胁到某些皇子的地位。

这里不光是太子,还有那些对太子之位有想法的人,所以他们要让李恪丢官。

不过让这些人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李恪再次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即刻赴任。

为了避免自己的爱子重蹈覆辙,李世民特意给李恪写了一封诫子书。

教授李恪为君为人之道,如何提升自己、避免犯错。

而李恪的表现令李世民非常满意。

李恪佩服权万纪的刚正不阿,对于其直言纳谏都欣然接受,此后再也没有犯任何错误,而安州也在他的治理下风调雨顺、人人安居乐业。

可以说,此时的李恪已经展现出了很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而且更让李世民满意的是,李恪和自己一样,愿意接受臣子的直言进谏,这可是明君的特征之一。

而此时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将李恪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离太子之位仅有一步之遥

李世民的五儿子李祐,因为贪玩,喜欢声色犬马,但是他爹李世民老管着他,不让他玩,于是李祐决定反叛。

不过,这孩子真的只是太想玩了,所谓的反叛简直是个笑话。

在一点准备都没做的情况下,将齐州的百姓强行征发从军,然后任命了一批文武百官。再然后,便和心腹在一起吃喝玩乐。

没错,所谓的反叛,就是号称建了个国,然后什么都不做,整天玩。

至于征兵,完全是为了防备朝廷派兵讨伐。

结果,士兵不愿替他卖命,州县也都不听号令。

最后,在朝廷大军还未到来的时候,齐州兵曹便带人将其抓获,这场闹剧般的谋反就此结束。

然而这只是个开端罢了。

受李祐一案牵连,太子李承乾的心腹侍卫纥干承基被抓。为了保命,纥干承基供出李承乾意图谋反。

原来,李承乾由于感受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受到魏王李泰的威胁,于是双方明争暗斗了好久。

期间,李承乾甚至派人行刺过李泰,然而以失败告终。

既然搞不定李泰,那么就从根源解决问题好了。于是李承乾拉拢了侯君集等人,准备效仿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让李世民也去做太上皇。

只要李承乾当上皇帝,李泰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可惜,他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发现了。

于是李承乾被捕下狱。

而李泰确实对皇位很有想法,趁此机会,他向李世民表示,如果他继位,他去世后传位给李治。

李世民一激动,就答应传位给他。

但是有大臣提醒李世民,这违背人性,加上李承乾也表示,自己反叛主要是为了对付李泰。

李世民才发现,李泰没看上去那么简单,这种人不能当皇帝,于是降低他的封爵,将他软禁起来。

经过这几位皇子的一番折腾,李世民的儿子中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剩下李治和李恪了。

就李世民自己看来,他更想立李恪为太子。

毕竟这孩子一副明君相,很像自己。

加上他在地方上的政绩斐然,一旦他继位,必然能开创一个新的盛世。

还有一点,就是李恪不拉帮结派,对太子之位没什么想法,一心一意在地方上勤于做事。和前面几个皇子一对比,李恪实在是太让李世民省心了。

至于李治,此人以仁孝出名。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舅舅是唐初重臣长孙无忌。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群官员力挺李治,为他摇旗呐喊。

李世民迫于这群官员的压力,暂且立李治为太子,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就在立李治为太子后不久,李世民找长孙无忌谈话。

李世民觉得李治过于软弱,无法守住自己打下的江山。而李恪更像自己,不仅能力强,还能够听取意见,是个做明君的料,因此想改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还指着李治继位,自己这个做舅舅的好获取更大的权势,自然不愿意。

于是长孙无忌据理力争,搬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服李世民。

李世民怎么看不出他的小心思?于是质问长孙无忌,是否是因为李治是他的外甥,才全力支持李治。

言下之意,李世民认为长孙无忌想弄权。

这种事情谁敢承认?于是长孙无忌又是解释又是保证的,称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李唐江山。

最后,李世民才勉强放弃了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至于他为什么改主意了,一方面是因为长孙无忌,另一方面可能与李恪的母亲杨妃有关。

前面提到了,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而李唐朝廷当初吸收了很多隋朝遗臣。如果李恪继位,这些人会不会聚集在李恪身边,谋求隋朝复辟?真不好说。

为了李唐江山稳固,李世民只得委屈自己最看好的儿子了。

并不美好的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为了显示自己仁厚,同时为了安抚李恪,任命李恪为司空,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利。随后又是一顿加官进爵。


本来吧,李恪就不像其他皇子那样有什么妄想,他很守臣子的本分,不出意外,他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可惜偏偏发生了意外。

公元653年,高阳公主状告房遗直对其无礼,结果牵连到了房遗直。

房遗直为了自保,想效仿纥干承基,靠揭发反叛来升官发财。于是他诬告李恪意图谋反。

刚好长孙无忌一直视李恪为眼中钉,想要除掉他,但是李恪从不犯错,加上李治以仁厚著称,不方便做出有违仁厚的举动,所以长孙无忌一直没有行动。

这下他终于找到借口了,于是以谋反罪名将李恪定罪,最后赐死。李恪守了一辈子本分,结果却因为无妄之灾而死,实在是可惜。

不过长孙无忌也没有笑到最后,他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后,得罪了武则天,后来被武则天派人以谋反的罪名赐死。

而到了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辟,由于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李唐皇室被武则天打压严重。为了振兴李唐皇室,李显特意为李恪翻案。

不仅恢复了李恪的爵位,还赦免了李恪的家人。由李恪的儿子继承其爵位。也算是让李恪的后人有了个好结局。只可惜李恪早已不在了。

后人为何会怀念李恪?

其实,一些后人怀念李恪,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多强。

虽然他文武双全,从谏如流,但是古代并不缺乏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

真想为后世怀念,必须有什么丰功伟绩。比如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这样的人物,即使到了现代,那也是受人景仰。

李恪受人怀念,准确说是受到部分人怀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对于李治继位导致武则天称制的不满。

李治继位后,因为能力不足加上身体也不好,由于担心大权旁落,于是扶植武则天逐步掌权,这才导致了最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加冕女皇。

这在古代那个由男人主导的社会里,是非常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很多人将武则天的得势,怪罪到李治身上,认为李治就不该当皇帝。

既然如此,在这些人看来,皇位就应该轮到另一个候选人李恪来继承。至于李世民的其他儿子,都不够格。

这些人认为,如果李恪继位,就不会有武则天什么事了,这天下就太平了。

而他们这种想法,是无视了武则天的功绩,只拿性别说事罢了,并不能说明李恪就一定比武则天更优秀。

其二,李恪本身能力出众,受百姓爱戴。

前面说了,李治能力明显不足。相比之下,李恪则优秀了太多。

他本身就有实打实的功绩,在治理地方上很有经验,且他在民间的名声很好。

李治仁爱的名声只不过是在唐朝上层流传,而李恪勤政爱民的名声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很多受过他恩惠的百姓都希望李恪能够继承皇位,可惜这个愿望破灭了。

因此他们只能在心中默默怀念,并将李恪的事迹口口相传,致使有一批人一直怀念他。

其三,对于失败者的同情。

虽然李恪无疑争夺皇位,但是他确实是皇位的候选人之一,不管他愿不愿意,他和李治确实是竞争对手。

然而最后胜出的却是能力不足的李治。

人们本来就习惯同情失败者,加上李恪有本事、得民心,这样就使得他的失败带上了悲情英雄的色彩。

百姓一向对这种故事欲罢不能,于是一直有人怀念他,幻想当初要是李恪继承皇位就会多么多么的好。

其四,南唐为李恪造势的结果。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李氏,为了给自己找个高贵的出身,于是认了李恪为祖先。

李氏一族自称是李恪的后人,并追赠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自己的祖先够伟大,自己这做后人的才算是名门之后嘛。

本着这个逻辑,南唐皇室大力吹捧李恪的功绩,这使得李恪在南唐地区声望高涨。

后来南唐被灭,南唐的遗民们必然会怀念李恪。在他们看来,如果李恪在世,南唐一定不会沦落至此。

说白了,这几种原因其实都和李恪本身的能力强弱无关,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罢了。

不过,在我看来,李恪此人确实是皇帝的不二人选,如果他能继位,对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了,才能国泰民安,而李恪是历史上少数能做到这点的人。他没能继位,实在是大唐的损失、百姓的不幸。

Dean

Dea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