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武双全能力出众,朱元璋为什么不让他做太子?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小鸟翅膀儿

小鸟翅膀儿

明太子朱标病故时,朱元璋已经年近古稀,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免悲痛欲绝,但是痛心之后,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首先要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是从剩下儿子中选,还是从太子朱标这一脉选?虽然朱元璋有过短暂的犹豫,但是还是很快的确定皇长孙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继承大统,并且此后就大杀功臣,为皇太孙朱允炆执政铺平道路。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四子朱棣做皇储,而是把情感的天平倾向于朱允炆?应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爱屋及乌,选朱允炆有对太子朱标感情的延续。

要说太子朱标可是朱元璋心头的宝,当年正在和陈友谅打仗的老朱听说长子朱标出生,立刻高兴地打马上山,在一块山石下刻下:“过此山者,不患无嗣”,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以后开彊扩土问鼎中原的过程中,更是把长子朱标当做未来帝国继承人培养,定国之初,就把大儒宋濂请来做已成为太子朱标的老师,更是为他配了最强悍的“师父团”——文臣武将无所不齐,来为这位宝贝儿子保驾护航。

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失去心头肉的老朱自然而言会把这份对太子朱标的爱惜转移到朱标的长子朱允炆身上。而朱允炆本人也确实聪颖勤奋又孝顺非常。朱标病重时朱允炆昼夜不离左右,小心侍奉,长达两年之久。

对朱元璋而言,孙子这样的纯孝懂事必然会刻在心中。加之朱允炆出生于顺天府,从小长于朱元璋膝下,祖孙两人感情更是深厚。相比较四子朱棣,忙于战事的朱元璋根本无暇顾及:七周岁的朱棣才有自己姓名;十七岁的朱棣就被派遣到凤阳居住了三年;二十岁时便去了燕京北平。幺儿没有长孙亲,相比之下朱元璋肯定要亲近自幼长在身边的朱允炆,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等于弥补朱标早逝的遗憾。

二是嫡长子继承大统的宗法制让朱元璋不能选朱棣。

早在朱允炆出生前,朱元璋就曾为王朝定下传统:立朱标为太子——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的用意极为明显,就是要为王位的继承立下一个准则,以杜绝以后子孙后代在皇位继承上产生争执甚至自相残杀。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是难得的有远见的君主。他太明白自古以来皇室内部为这个皇储位置杀得血流成河,所以他要杜绝此事。

朱元璋立下这一原则,自己自然要率先遵守。嫡长子虽然已逝,但是还有嫡长孙。所以,就身份而言,朱棣只是嫡生的四子,就算朱元璋在朱标死后从儿子里选,也是他的二哥、三哥也轮不到他,何况爱孙心切的朱元璋从来也没想过从剩下的儿子们里挑选,所以皇位继承问题上朱棣压根不在朱元璋的考虑之列。

三是朱元璋需要选一位守成之君,能征善战的朱棣不占优势。

古人信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老朱打下一片江山后,需要的是一位“以文治国”的皇帝,而非能征善战攻城掠地的战神。而朱允炆恰好合适,他与其父相似,都是温文尔雅有儒家风范的人,性情温和,为人宽厚。另外,他所亲近信任的大臣也都是崇尚休养生息、以文治国的理想主义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是。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将其中严苛的条文全部重新修改。朱允炆的种种表现确实有明君的潜质。

相较之下,朱棣优秀的则是他的军事能力:他坐镇北方,曾两次率师北征,军功显著,当然朱棣并非文学素养就一定低,但是在朱元璋眼中,自然是以文治国的朱允炆要比打打杀杀的朱棣更适合做守成之君。

当然最后朱元璋的愿望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亲选的爱孙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他的藩王儿子朱棣打了个落花流水,最后一把火烧了皇宫不知所踪,而他的四子朱棣登上皇位后开启了另一番天地。朱棣的文治武功的确在历史上值得一书,政绩也远比执政四年的朱允炆卓著,不知九泉之下的太祖朱元璋得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这样皇位结局,会作何感想呢?

盼暖

盼暖

这个问题其实唐高祖李渊可以给你答案。

为什么李渊明知道李世民功劳高于李建成,还是执意立李建成为太子呢?这和朱棣的境遇完全一样,原因无非有三。

第一,嫡长子继承制

为什么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王朝都要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呢?

其实,主要是为了立规矩。

在封建社会,“父为子纲”、“长兄为父”的观念是很深的,这都要归功于历代皇家的提倡。只有大家都坚信“父为子纲”,皇帝那么多儿子才不会造老子的反,皇位才坐得稳;只有皇子们都坚信“长兄为父”,将来皇帝驾崩时,才不会祸起萧墙。

君不见,清朝一向坚持“立贤不立长”,导致清朝皇子们都认为自己更“贤”,夺嫡之争屡见不鲜。皇太极死后,身为弟弟的多尔衮竟然敢和皇太子长子豪格争皇位,况且当时多尔衮的势力还不如豪格强大,这简直不敢想象。康熙的“九子夺嫡”更是几百年来多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明白不立嫡长子的例子一旦从自己这里开始,后世子孙里少不了祸起萧墙的事情。

(现有史料已经证明,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这就是说,朱棣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早已注定与皇位无缘。)

第二,马上可夺天下,马上不可治天下

封建社会,凡是能取得天下的人,无一不是能力极强之人。无论是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杨坚,还是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非常清晰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马上可夺天下,马上不可治天下。

尤其是经过长久战乱,终于取得天下一统,这个时候,整个社会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休养生息,穷兵黩武极有可能“二世而亡”。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隋朝和唐朝。

隋文帝驾崩时,隋朝国库充实、军力强盛,即使如此,也扛不住隋炀帝杨广的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后,天下大乱,终落的个亡国的下场。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忍着向颉利可汗纳贡,为的也是换取“与民休息”的时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开创“贞观之治”,就一个“玄武门之变”,杀兄灭弟,逼迫父亲退位,李世民在史书上的评价就不会比杨广好。

因此,朱元璋要立的是一个能治理国家的“文”皇帝,而绝不敢立一个能打敢打的“武”皇帝朱棣(毕竟,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可不知道朱棣既有“五征蒙古”的能力,又有“永乐大典”的实力)。

第三,朱元璋太喜欢朱标了

朱元璋与马皇后感情非常好,朱标又是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偏偏这个朱标对上孝顺父母,对下疼爱弟弟,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又仁慈宽厚。

总之,朱元璋对朱标处处满意,即使朱标死后,也愿意把皇位传给嫡长孙朱允炆,而不考虑尚在壮年的其他儿子。

因此,朱棣命中注定不可能拿到朱元璋的传位诏书,想要只能自己抢了。

jerry_travel

jerry_travel

朱棣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在位期间曾五次亲征漠北,武功赫赫。并且他还下令修撰了《永乐大典》,派遣郑和巡航海外,在文治方面也是很有建树。

(永乐大帝朱棣)

但是这些成绩都是朱棣称帝之后的事情,在称帝之前朱棣的表现并不出众,他当时只是一个藩王,在朱元璋的规划中他们家子子孙孙都是为了大哥朱标一家镇守北疆的。

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原本是没资格继承皇位的,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因为汉人自周代起就确立了立嫡立长的继承原则,既由皇后所出的第一个儿子继承皇位,该原则不仅适用于皇家,即便是普通平民百姓也是贵长子。

朱元璋早在称王的时候就把嫡长子朱标立为世子,等到朱元璋称帝时,朱标旋即被立为太子,其地位无可撼动。只可惜朱标命薄,还没有继承帝位就病逝了,让大明继承人问题再度成为世人的焦点。

朱元璋此时有两种选择:

第一、立次子秦王朱樉为储君

第二、立朱标之子朱允炆或者朱允熥为储君

(朱允炆其实是庶长子,但朱元璋在权衡利弊后还是立他为皇太孙)

在历史上,长子去世后立次子继位的案例有很多,但朱元璋为了防止祸起萧墙,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并在皇明祖训中明确写道:

“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女皆封郡主,赐诰命。”

所以在朱标病逝后,有实力跟朱允炆争皇位的其实是二叔朱樉,再不济也是三叔晋王朱棡,根本轮不到朱棣。

虽然明史上对朱樉和朱棡的评价很一般,但这都是后世的评价,在当时朱樉和朱棡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尤其是秦王朱樉,作为嫡次子的他是诸王之长,首任宗人令,地位仅次于东宫太子,压制老四朱棣完全不成问题。

事实上朱棣起来造反也是等到朱樉和朱棡都去世之后,若二哥和三哥还活着,怎么着也不会坐视朱棣当皇帝!

(若不是老大、老二、老三都挂了,老四岂敢张狂)

至于明史中关于朱元璋有意让朱棣继承大统的记载,那都是朱棣夺位后自己编的,朱元璋生前对朱棣压根没啥偏爱,朱棣就算想破脑子也没能编出一件父慈子孝的回忆。

纵观明实录和《明史》,朱元璋生前最疼爱的儿子唯有太子朱标,而为了保证朱标一脉皇位永驻,朱元璋还特意命人编写了一部书叫宗藩昭鉴录,历数历代藩王事迹,告诫朱标的弟弟们要安守本分,忠君爱国,别胡思,别乱想,老老实实的当个藩王。

总的来说在关于立储的问题上,朱棣完全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他能当时皇帝是有很大运气成分的,或者说是他的对手朱允炆太菜了,手持四个二加俩王都能输,也是没谁了。

光头老汉

光头老汉

古时候在皇位的继承上,也就是确定谁来当皇太子是有着一套很繁琐的规矩的,一般太子都是嫡长子的,只有在嫡长子犯了特别严重的罪,才有可能被剥夺做太子的资格,然后有资格做太子的就是长子啦!如果嫡长子意外离世,但他有儿子的话,也会依据嫡长子长孙的顺序立嫡长孙为皇位继承人的,这是自古传下来的礼法,如果嫡长子没有很严重的错误是不能随便废黜的,不然会朝野震动,造成社会的动摇。因为臣民们对于太子的身份的合法性很重视,他们会认为嫡长子就应该是太子,天经地义的,而让别人来做太子是没有依据的,名不正言不顺的,这样就会有人同情嫡长子的遭遇,为他鸣不平,就有可能发生动乱战争。

汉高祖刘邦和原配吕雉,就是后来残害戚夫人,把戚夫人砍去手脚,剜眼割舌做成“人彘”的吕后,生有一子刘盈和鲁元公主,按照惯例立刘盈为东宫太子,等刘邦驾崩就可以继承皇位,但刘邦后来得到大美人戚夫人,冷落了吕后,整天和戚夫人缠绵在一起,后来戚夫人生下一子刘如意,聪明伶俐,颇有刘邦的风范,而太子刘盈非常软弱,刘邦就很不满意,戚夫人想废掉刘盈的太子,让自己的儿子如意顶替,就故意在刘邦面前说刘盈无能软弱,夸如意聪明伶俐,有刘邦的遗风,这样就让刘邦产生了撤换太子的决心,但被大臣们极力劝阻,一直没能成功。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感觉不久于人世,就下定决心要废掉刘盈的太子,吕后知道刘邦的想法,为了保住刘盈的太子的位置,在一次宴会上请来著名的“商山四皓”,这是四位闻名遐迩的老圣贤,躲避秦乱住到大山里,淡薄名利,给高官厚禄也不出山,在民间有很高的声誉,已经都80多岁,这四人见到刘邦,就夸刘盈太子宅心仁厚,温和善良,这是天下百姓的福。并且暗示无缘无故废黜刘盈的太子,废长立幼是没有道理的。刘邦当然知道无缘无故废去刘盈的太子是没有道理的,是不得民心的,最后只能作罢。可见嫡长子立为太子的这条规矩还是很受大家支持的。

朱元璋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这是理所当然的,是合乎当时的法理的,是天下的大部分人都拥护的,但是朱标早亡,可是朱标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子朱允炆,所以按照嫡长子长孙的顺序,朱元璋让朱允炆最后继承了皇位也是很正常的。朱棣虽然文武双全,有勇有谋,但是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传统的观念里,太子的位置就没有他的份。就是后来他造反篡了朱允炆的皇位,当了皇上,但是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在民间还是被唾骂的。

朱允炆对于自己的四叔太过于仁慈,没有听身边大臣的话,没有早早的要了朱棣的命,结果反而被后来越来越强大的四叔夺了皇位,自己落了个宫内自焚的下场!帝王之家为了争夺权利,亲情都可以不顾,经常是骨肉相残,想想也是很可怕的!

迷路的指南针的小窝

迷路的指南针的小窝

因为朱棣不是嫡长子,朱标又太完美,所以朱元璋不可能无缘无故背废嫡的骂名,历史上虽然没有几个皇帝是因为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但是没有很少有皇帝立第一个太子不立嫡长子的,嫡长子没有继承王位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犯错

幺言幺语

幺言幺语

朱元璋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朱棣,而是因为这3个原因,导致朱棣本事再大,他也没有机会做储君。


一、朱棣没有代言人

从古至今,朝臣和藩王联系过密,都可能会引发皇帝的猜忌,不利于自身的安全,所以朝臣不敢和藩王有过多联系。


朱棣是藩王,他替大明镇守边疆,离南京很远,所以朝中大臣和他联系很少,由于朱棣和朝臣联系少,所以朝中为他说话的人也不多。支持朱棣做皇帝的大多是他的兄弟,这些人都和朱棣一样是藩王,镇守在各地,所以关键时刻说不上话,而朝中大臣大多数和太子朱标关系好,所以愿意为朱允炆说话。


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过在儿子中找个接班人,他提到了朱棣,但朝臣反对立朱棣,而是提议立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性格仁慈善良,朱元璋也喜欢,所以在朝臣的提议下最终立了朱允炆。若朱元璋选储君的时候,有朝臣为朱棣说话,很可能会为朱棣争个机会,可惜没人替朱棣说话。

二、朱棣的身份问题

官方史料记载,朱棣是马皇后所生之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四子,但不少人质疑这点,很多人觉得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嫡子,他夺取皇位后,为了让自己当皇帝显得名正言顺,所以将生母改成了马皇后,这样他就成了朱元璋的嫡子,有资格继承皇位了,但其实他的生母是朱元璋的碽妃。


明朝时期记载皇家册立、冠婚、祭祀、礼乐等事件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李氏所生,成祖则碽妃生”。同时,近代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也通过大量的研究,比较认同朱棣为碽妃所生。这就说明朱棣很可能不是朱元璋的嫡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还有,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即使他是嫡子,他前面还有两个长兄,秦愍王朱樉和晋恭王朱棡,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朱标不在了,秦愍王朱樉就是嫡长子,所以朱元璋应该传朱樉,而不是朱棣。

三、治理天下的需要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有个明晰思路,就是皇帝找个仁德的人做,而让自己其他儿子镇守边疆,这样朱家王朝才能稳固。朱元璋打算让朱标做皇帝,让朱棣、朱权等人做藩王,替他们镇守边疆,朱棣、朱权等主要防守北方的蒙古和女真,所以责任很大,朱元璋不会轻易将他们调离北方封地。


还有,中原王朝刚经历过战乱,需要休养生息,让百姓有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和发展经济。朱棣虽然能力出众,但主要是打仗能力出众,他当上皇帝后,可能会继续穷兵黩武,对北方民族用武,这不利于大明的稳定和经济恢复。朱元璋坐稳皇位后,开始屠杀功臣,就是希望内部稳定,国家不再打仗了,所以好战的朱棣不是他心仪的储君,仁德善良的朱允炆才是他想要的继承人。

这3个原因让能力更出众的朱棣与储君无缘,但之后的事,也没有按照朱元璋所设想的方向发展。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开始削藩,引发了内乱,随后朱棣攻破南京,夺去了朱允炆的江山。好战的朱棣,在夺得皇位后也没有穷兵黩武,对北方民族动武,而是认真治理江山,让大明进入了一个盛世。

塔普圆扑扑

塔普圆扑扑

皇帝在挑选自己的继位人选时,常常会选择与自己特质相同的作为储君,历史上我们知道的朱元璋气质应该是非常明显,一统天下颇具霸气又深谙君臣之术的君主,绝对不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与后来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相比之下他的儿子朱棣(燕王)可以说跟朱元璋就有几分相似,武力几乎已经点满,智力也是一绝,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建文帝,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

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怎么看朱棣都吊打朱允炆,很多朋友也都依此发出了疑问:“朱棣文武双全能力出众,朱元璋为什么不让他做太子,反而选择了平庸软弱的朱允炆呢?”

小岩今天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开国君主挑选储君的时候,反而往往会选上跟自己特质不同的人作为储君。

而且,在清朝秘密立储制度出现之前,皇帝们第一个要维护的要素是立嫡立长的概念。

为什么皇帝们都要立嫡立长呢?如果嫡长子不是诸皇子里面最有才干的,那对国家不是非最佳解吗?

政治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提到能力与才干,但问题是,能力、才干评量的标准是什么?

这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例如说,假想今天皇帝召开一场议政会议,要大臣们评议各个皇子的才干高低。

到时候岂不是各皇子皆有拥趸,最后各自回府纠众打内战?最后“择贤而立”绝对会变成“强者胜出”,而好不容易搞起的国家体制经过一代人的内战,肯定会搞得破破烂烂的。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兄弟阋墙、大动干戈的情况出现,皇帝们在挑选储君的时候往往必须纳入那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选拔标准。而立嫡立长自然是最符合这个逻辑的。只要皇帝早立正室,而正室早生子嗣;正室无子嗣时,生出最长皇子的皇妃便会被提拔上来当皇贵妃。

这样继承序列早定,除非有人违逆这条“成宪/祖宗之法”,不然皇子、群臣根本没有什么话可以多讲。

皇帝们其次考虑的,便是国家体制的稳定与平衡的概念。

在一个越成熟的政治体制里面,皇权的成分愈低,而文官集团的发言权愈高。甚至以明朝为例,皇权毫无发挥的时候,反而是史家评为“清平之治”的时候。例如明孝宗,后世史家都称他是个好皇帝,但是仔细把实录摊开来看,他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内阁说啥他就办啥,橡皮图章而已。而若有那种想找找存在感,想干点什么的皇帝,像明武宗,反而被评为桀骜不驯的昏君。

一个开国君主建立的国家体制越完整,越不希望后人改动它。所以英明神武的开国君主,反而会挑上谨小慎微的第二代来继承。甚至,有时候连“皇孙”都被纳入考量之内,希望这个稳定的状态可以跨代遗传下去。

又,开国君主也往往很清楚自己施政的弱点是什么。例如康熙皇帝的晚年,国内贪腐横行。康熙自己很清楚,如果再给一个像自己这么“仁”的皇帝,说穿了就是雄才大略但是不注意吏治小节的皇帝,那清朝的文治根基势必要动摇。是以会有寄望无背景、无包袱的皇四子(雍正)接班的可能性。

综合上面两个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德川家康。日本深受中国封建制度的影响,德川家康在日本战国三雄里面,算是后嗣最发达的。如不计入罪死的松平信康,结城秀康、松平忠吉,也都被认为是气量不逊于天下大名的佼佼者。但是为什么德川家康会挑上一个没有战争才能的德川秀忠当二代将军呢?

首先德川秀忠是嫡长子。自从德川家康的正室筑山殿因罪被幽禁后,另一个侧室西乡局被视为后宫里的领导。所以她生出来的长子德川秀忠也被立为嫡长子,甚至一出生就被赋予“竹千代”的乳名,等于是被确立为嗣君的地位。相对来说,出身不如德川秀忠的德川秀康,则是早早就被放出丰臣家当人质养子,等于排除了他与德川秀忠竞争地位的可能性。

相对于德川秀康与松平忠吉的勇武,德川秀忠并无打仗的能力,但是德川家康看中德川秀忠与三河家臣团普遍拥有良好的关系,而且在小事情上一丝不苟。

事实上,德川秀忠作为战国大名,战斗力是不怎么样的,但是在政治与法制上面的能力,甚至是超过了德川家康。后来成为武家社会基石的武家诸法度、公家诸法度也都是德川秀忠亲自参与起草的。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这个平庸、文弱的皇孙为帝,就容易理解了。深谙君臣之术的朱元璋选择的是维护立嫡立长的成宪制度,他考虑的是国家体制的长久与稳定,能力自然不是他优先考虑的,这里除了他想要江山永传的私心之外,他还深刻地知道,好的制度下的君主的能力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制度的稳定与平衡才对国家最有帮助,不是每个后代都能有朱棣这样的资质的。

(完)

pwifs

pwifs

一是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朱棣生母不知是谁。二是朱标为人谦和深得朱元璋心意

Icy_waters

Icy_waters

需要分成两个问题,而且是两个不同的答案:一,为什么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太子,而立朱标;二,为什么朱标死后,朱元璋宁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也不立朱棣为太子。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朱元璋的心思。

为什么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太子,而立朱标?

为什么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太子,而立朱标?

一,嫡长子继承制。这是有政治哲学的继承制度,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政权的稳定。古代兄弟阋墙的例子不胜枚举,处理不好,会造成长时间的混乱局面,甚至导致国家灭亡。曹操吸取了袁绍和刘表的教训,传位给曹丕而非自己更喜爱的儿子曹植,而秦朝和隋朝,都是因为没有传位给嫡长子,导致二世而亡。嫡长子只要不是昏庸无能,或者公然造反,其他皇子根本没有篡位的可能,汉武帝刘彻嫡长子刘据,和康熙的太子胤礽,都是因为造反而被废黜,当然,皇帝自身的因素也非常大。

二,朱棣虽然文武双全,如果仅考虑即位之前,其能力未必比朱标强。事实是,朱标治国理政的能力还是不错的,毕竟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同时也是被称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而且朱标病亡的原因也很可能是劳累过度。

三,朱元璋对儿子的培养目的很明确,朱棣的长项是武略,朱元璋封其为燕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抵御游牧民族骚扰而设置的。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建立都是靠武功,为了巩固政权和百姓休养生息,二代很多情况下更需要文治,文治做好了再考虑开疆拓土,孙策传位孙权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朱棣的生母有争议,如果朱棣非马皇后所生,那他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个人观点,如果朱棣不是嫡子,考虑到朱元璋的手腕和对功臣的不信任,朱元璋应该不会冒风险,在临死之前不把燕王的权力削弱到最低。

为什么朱标死后,朱元璋宁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也不立朱棣为太子?

一,还是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长子长孙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在朱标死后便制造了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的“蓝玉案”,因为朱标的三子朱允熥是蓝玉的甥孙。如果蓝玉健在,以他的能力,朱棣造反是很难成功的,当然,朱允炆的皇位也很难保得住。

二,朱元璋和朱标、朱允炆的感情。朱标死后,朱元璋的其他嫡子都还健在,但是朱元璋直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一定程度上说明朱元璋对朱标感情至深,甚至朱元璋隐约会觉得对朱标有所亏欠。而且,朱允炆一直在朱元璋身边,两人的感情应该不亚于朱元璋对其他儿子。

三,朱元璋与其召回其他嫡子,不如培养下一代。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创造了“建文新政”,这说明朱允炆的政治能力还是不错的。

朱元璋临死时考虑到众藩王会造反,所以才会下“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遗诏。如果不是朱允炆削藩举措太过激烈,朱棣未必会孤注一掷地起兵谋反,成为历史上王爷造反成功的唯一案例,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朱允炆的配合。

同李世民一样,毕竟皇位得来不正,朱棣才能够励精图治,创造了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历史就是这样,既定的事实不能改变,所以交与后人评说,人们不会过多诟病朱棣,但是造反的黑锅就让姚广孝背着了。

徐凌冉/蓓芬

徐凌冉/蓓芬

因为传长不传贤

朱元璋偏心而且不喜欢朱棣

神奇的潘熊熊

神奇的潘熊熊

我是骄然,我和大家来谈谈这个话题。

在明朝的所有皇帝当中,注定是最有作为的,他创立了永乐盛世,当然这个评价不是朱元璋评价的,是后人评价的,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是无法知道这些的,你说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我倒想说,朱元璋怎么知道朱棣当皇帝以后的作为呢,为什么要立朱棣为太子?

我国古代的帝王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都是十分慎重的,因为这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大业,作为皇帝,不管立谁为太子,都想让他能够坐稳这个江山,让自己的江山传承下去,所以皇帝在传位的时候,通常会在自己的儿子当中,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才能的人,把这样的儿子立为太子,自己也能够放心。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孩子在做皇子的时候,往往都是不显山不露水,有些个人的才能也很难发挥出来,作为皇帝,也真的不好判断谁最有本事,另外,即便是自己认为哪个儿子有本事立他为太子,其他几个皇子也不一定这么认为,他们往往都认为自己也应该当皇帝,其后果就是往往会勾心斗角。

在我国历史上有句俗话叫长兄为父,也就是父亲不在的时候,长兄说了算,毕竟长子要年长于其他几个儿子,当哥的都会有哥哥的样子,当小弟的也能服从他,这也是很多皇帝都把自己的位置传给长子的原因,朱元璋把自己的位子传给长子朱标,也是出于这个道理。

Maychen918

Maychen918

朱元璋因为礼法再加上最后年迈无法让朱棣为太子,最终酿成了靖难之役;


朱元璋登基后,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后来总对他不满意,嫌他太文弱,与自己不相类。朱元璋一批一批地诛杀功臣,朱标就看不下去,有机会就进言劝谏。有一次,朱元璋故意把根棘杖放在地上,要朱标用手去拿。朱标看到上面都是刺,面有难色。这时朱元璋就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刺都给除掉,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内部整顿好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回答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听了顿时大怒,拿把椅子就朝朱标打去,吓得皇太子慌忙逃去。这个记载不一定真实,但它却反映了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在所谓嫡出的诸皇子中,朱元璋还是对朱棣最中意。据明实录记载,蓝玉曾私下对皇太子朱标说:“殿下试观陸下,平日于诸子中最爱者为谁?”皇太子回答说:“无如朱棣。”


明代的典籍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确实感到朱棣与自己比较相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病死。这时的朱元璋已是67岁的老翁,他看到皇太子竟先于自己死去,自然十分悲痛。但是,这又给他提供了一个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机会。按照嫡长继承制,嫡长子朱标死后,应由朱标的嫡长子来继承。

但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在几年前就死了,他的弟弟就是朱允炆,即后来的建文皇帝。按理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也有继承的资格,但秦王太不争气,上年刚被朱元璋召到京师训斥了一顿,要不是皇太子劝解,就要把他的王号废掉了。因此,秦王是绝没有可能被立为太子了。这着实使朱元璋犯愁了一通。朱允炆虽也聪明,但朱元璋嫌他太儒雅文弱,尤其是他还有那么多拥兵在外的叔叔,也担心他难于统治。他还是感到朱棣比较适合于继承自己的事业,但又碍于朱棣只是个第四子,也难下决心。



有一天,朱元璋和几个亲近大臣密议立储之事,翰林学士刘三吾确实说出了问题的要害,秦、晋二王都比朱棣年长,不立秦、晋二王而立朱棣,于宗法伦理实有违背。于是,朱元璋怀着无奈的心情,放弃了立朱棣的主意,而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回宫后还焚香向上天祈祷,谓国祚长短“惟听命于天”,希望上天保佑他创立的大明江山传之在封建时代,立储之事往往关系到一代的治乱。


朱元璋在心情矛盾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立了皇太孙,由此种下了祸根。他刚死,朱棣和朱允炆之间就爆发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朱元璋因为封建伦理,没有作出立朱棣的决断。如果他真的立朱棣为太子的话,也许就没有那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悲剧了。



朱元璋感到皇太孙朱允炆更文弱,对他以后治理大明江山更不放心,因而就更加快了诛杀功臣的步伐。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就借“蓝玉案”大开杀戒。蓝玉确实骄悍不法,被杀也是罪有应得。但因他受株连被杀的竟达15000余人,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有意滥杀。朱元璋还为此案颁布了逆臣录,其中包括公、十三侯、二伯”。经过胡惟庸案的诛杀,元功宿将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又经过这一次大屠杀,“元功宿将相继尽矣。”就像傅友德那种平素很谨慎的大将,第二年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厄运。


其实,朱元璋只是注意了一些功臣对皇位的威胁,他没有更多地注意到,真正觊觎皇位的还是他自己的子孙。对于皇帝来说,他的儿子们或多或少地有资格继承皇位,而他们又几乎没有人不愿意当皇帝的。因此,皇子们都很关心皇位继承的事,这也在情理之中。


晋王自感才能不及朱棣,对朱棣就很嫉妒,也很留心朱棣的动向。有一次,晋王和朱棣都到南京朝觐,晋王数次对朱棣说一些侮辱性的话,朱棣隐忍没有发作,只是借口有病提早回北平了。晋王还派人到北平侦察朱棣的动静,经常将朱棣的一些琐碎小事报告朝廷。只是没有抓住朱棣大的把柄,所以没对朱棣构成大的危害。



对于朱棣来说,他又何尝不在觊觎皇位呢?他在名义上也是嫡出,论才能远远超出他的3个哥哥。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他未能名正言顺地被立为皇位继承人,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皇位继承的事。他利用自己朱棣身分的方便,广泛地结交オ能之士。除了姚广孝这个心腹谋士之外,像张玉、朱能这样文武全オ的人物,都成了他的死党。也正是因为他身边集中了一批能干的人オ,所以在与蒙元势力的多次周旋中,他总是打胜仗。自从俘降乃儿不花那次大仗以来,与蒙元勢力大大小小的仗不断有。

尤其是老将陆续被翦除以后,朱元璋便越来越倚重他的儿子。尤其是北边的几个王爷,在抗击蒙元势力的侵扰方面,权力越来越大,这也给朱棣提供了更多表现才能的机会。
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情况下,朱棣不敢有丝毫的骄横,他必须表现得很谦恭,以免引起猜疑。但这种故意表现的谦恭有时也会露马脚。有一次,朝鲜使臣路过北平,朱棣提出向朝鲜要马匹。使臣告诉朝鲜国王以后,国王马上派人把马送来,还配着崭新的马。朱棣虽然把接受朝鲜鞍马的事报告了朱元璋,但还是受到朱元璋的一顿训斥,朝鲜使臣也因此事受到责怪。这件事告诉朱棣,他必须更谨慎一些。他只能不动声色地关注着朝廷的变化,再就是管好北边的防务。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皇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死了以后,朱棣的二哥秦王朱又在洪武二十八年死去。又过了三年,朱棣的三哥晋王也病死了。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洪武三十年(1398年)三月晋王病死后,朱棣在众兄弟当中就成了老大。这时的朱元璋已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翁,他苦心经营的大明江山已经历了31个年头,他也筋疲力尽了。

马皇后和他的儿子个个先于他死去,也是对他不小的打击。如果这时立朱棣为皇太子的话,于伦序上已不会受到什么指责。但他的身体也不行了。更何况皇太孙已立了五六年,再废再立,他也没这个精力了。因此,关于易储立朱棣这件事,他生前终于未办。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如果朱元璋立了朱棣为皇太子,确实可以“贻一世之安”。他没能这样做,他也意识到自己死后可能会出乱子。在晋王死后3个月,朱元璋也死了。在瞑目以前,这个老皇帝把驸马梅殿叫到跟前,密命他辅佐皇太孙。朱元璋在世时还没能解决的问题,梅殷就更无能为力了。这位皇太孙终于未能逃过被朱棣取代的命运。

boney0007

boney0007

。:。

also

also

不知道!朱元璋不用他当太子,自然有他的理由!

Yomiko祉在丶

Yomiko祉在丶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