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湖”二字,我想听听你的理解?
guyibo621
以前水路多,江湖指的遇到水后困难多,却都必须克服战胜。后来大多指阅历多,很圆滑!
瑞瑞
对于“江湖”二字我认为从字面上来分析,好象与江湖河流有关,实际不是这个意思,走江湖一词,成为社会地位低下,穷苦百姓为谋生的一个代名词,说明了江湖之宽大,有容人之怀,在过去走江湖者一般都是社会地位低微,有的受形势所逼,还有那些三教九流的卖艺之人,都是为了谋生,离乡背井浪迹天涯,身无定居,风餐露宿,受尽人间煎熬,这些人都被称谓闯江湖者。
有诗为证:
身无分纹闯江湖,
携儿带妻走四方。
风餐露宿百般苦,
命运随着风雲转。
有家难归世上磨,
枉对明月空弹泪。
乡情只能梦中慰,
十个闯荡几人回?
丶漫花迷人眼
在交通工具非常落后的古代,江湖犹如原始森林,是官府感到无可奈何的地方。特别是紧靠悬崖峭壁的江湖,更是让官府望尘莫及。于是,那些与官府对抗的民间人士(有正有邪),总是选择这样的地方安身立命,《水浒传》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基于以上原因,民间把“需要避开官府来安身立命”的行为,称之为“走江湖”,并将实施这方面行为的人称之为“江湖人士”。对于官府来说,不管是正是邪,江湖人士都是对立面。
现在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称作“跑江湖”的,其实是对“江湖”两字的误解,弄不好就是“坑蒙拐骗”的角色。
种菜的猪妹妹
从字面上看,“江湖”指的是江河湖海,浩瀚无垠。但其社会含义极为丰富。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如果引申为与其两人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不如在尘世间互不相识。“江湖”可以当“尘世”“社会”讲。
在文人笔下“江湖”是一般指民间。范仲淹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庙堂与江湖相对,江湖指远离庙堂的偏远山村。
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江湖则是指古代侠客们与草莽英雄们的活动范围。如《笑傲江湖》直接以“江湖”为题。
被年轻人追捧的武侠小说,在一些方面满足了年轻人的理想追求:
江湖武侠小说中极力渲染江湖的“侠义”:
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爱最美的人,杀最狠的人。
江湖武侠小说中极力推崇的江湖“道义”: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抚贫怜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回出卖兄弟 。
江湖英雄的结局都很悲凉,具有悲剧审美特质,能激起人们的共鸣:
叱吒江湖,霸绝天下。万人俯首,惟我独尊。我立于云巅,成一世枭雄。看世事浮沉,到头来终成黄沙。独步天下,如何?换来一世孤单寂寞。主宰一切,又如何?始终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听一声山河泪,叹一世红尘醉。倒不如弃一身羁旅,换天涯浪迹。
太平时代,法制社会,“江湖”的含义趋于贬义。有时是指被某些人为操控的行业,比如“某某江湖,水太深”。
懵懂少年会因“江湖义气”,而触犯法律,悔恨不已。
“江湖郎中”原指走街串巷,悬壶济世的民间医生,现在也成了如“江湖骗子”一般的“蒙古大夫”的代名词了。
︵町然..
谢邀!“江湖是古代春秋时期道家哲学中的一个词汇。江湖的字面本义是指广阔的江河、湖泊。在不断变化的中华文字内涵中,“当“江湖”作为一个人文社会词汇,“江湖”衍生出“天下”的意思,在这里,与河流、湖泊就没什么关系了。此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此“江湖”非彼“江湖”。
一、庄子讲的“江湖”是一种精神的自由的境界,我们知道庄子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千里,他的思想宏阔深邃;他看破红尘,不屑利禄,甚至死亡;他对世间万物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道尽天下英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之后,天下人皆知有一座江湖,在那里宛如世外桃源般美妙,只是谁都不知道它在何处?那么,庄子的江湖在哪里?我以为庄子的江湖一说,更侧重精神层面上的一个空间。
二,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江湖”,有时还作为不接受当权者控制,自我超越当时法律约束的一部分群体的称呼用语。最典型的《水浒传》讲的就是江湖。古代社会的基础单位是家庭和宗族,而维系这些关系就靠父子君臣夫妻兄弟等“三纲五常”,而江湖自然也有一套自己的组织结构,它的基础单位就是帮派,现代讲叫非正式组织。这个帮派少到三五个人——比如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帮派的最早雏形,然后三人又招兵买马,最后甚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是其核心却是那三人。
三、到了金庸古龙等大师笔下,“江湖”的范围就更广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这是金庸在《笑傲江湖》中给“江湖”下的定义!
小的时候读《笑傲江湖》只觉得这句话十分的霸气,更喜欢那首歌《笑傲江湖》,如今再读再听《笑傲江湖》,内心却充满了凄凉。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社会上,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历和故事,所以,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江湖。人本来就是很复杂的动物,善恶往往一念之差,我们常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是出现了各自的恩怨,于是有了江湖。
四、“江湖”自古“义”当头!这个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江湖帮派不同于家庭,这里面成员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换句话说,就算是结拜了也只是“结义兄弟”,要维系关系,靠的就是这个“义”。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义”字挂前头!
五、“江湖”一词,在当今社会实际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褒义,说某人很江湖实际就是在说他很义气。所以这江湖一词看似神秘,实则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我们身边的朋友、邻居、同事,只要胸有热血,做事豪爽,又丈义,那就可以说是一个江湖人,而这样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江湖,社会风气就好了。
我想说,江湖就是义字当头,如若这样,让我们举杯为江湖中的英雄们干杯。
玫瑰人生
江湖,按近(现)代定义:意为天下,社会和世界。学业完成和成人礼以后走向社会,就叫走入和闯荡“江湖”了。
天下之奇妙,社会之风云,世界之浩大,每个走入和闯荡“江湖”的人,都需懂得和把握:实践出真知,炼达成人生!
造福地球的火星人
江——江河,湖——湖泊,江湖——引伸为复杂的社会。行走江湖——行走各地,靠帮会及朋友支撑。
marsgod
“江湖”一词的首见于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峋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里“江湖”的语义是“江河湖泊”。指适合鱼生存的环境。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俗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便出自此。
庄子哲学强调避世养生,他使用“江湖”一词,亦指适合于避世养生的生存环境。于是经过引申,便有了隐居场所的意义。
最早以“隐居场所”含义入诗的诗人当为陶渊明,其在与殷晋安别中写到:“良才不喼世,江湖多贱贫。” “良才”指出仕的朋友殷晋安,“江湖贱贫”指隐居的诗人自己。
之后,谢灵运也在诗中使用过“江湖” 一词,会吟行:“勾践善废兴,越叟识行止。范蠡出江湖,梅福入城市。”。但与跟陶渊明不同,谢的“江湖”并非来源于《庄子》,而是来源于春秋越国大夫范蠢功成身退后,携西施泛舟太湖的故事,汉书·货殖传·范蠡:“﹝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齐为 鸱夷子皮 ,之陶为朱公 。”
“江湖”一词入诗次数较多的当推唐代诗人杜甫。“江湖”一词多用的是“隐居场所”意义,他的“江湖兴”指逃离政治浪迹天涯,他的“江湖客”指的是不在朝为官者。杜甫诗中的“江湖”多指仕途。单从“江湖"一词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杜甫在诗歌发展上所起的作用,集前人之大成并发扬光大之。
杜甫之后,韩愈、李商隐、贾岛、王安石等的诗歌中仍有沿用“江湖”一词。语义和用法分别是“隐居场所”、“远离都城”的意思,大约都与和到杜甫的用意相似。
1. 江河湖海。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汉书·货殖传·范蠡:“﹝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 齐 为 鸱夷子皮 ,之 陶 为 朱公 。”
宋 姜夔 白石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清 叶燮 原诗·外篇上:“大之则江湖,小之则池沼,微风鼓动而为波为澜,此天地间自然之文也。”
2. 泛指四方各地。
汉书·王莽传下:“太傅牺叔 士孙喜 清洁江湖之盗贼。”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宋 苏辙 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之一:“流落江湖东复西,归来未洗足间泥。”
清 钮琇 觚賸·雪遘:“祗以早失父兄,性好博进,遂致落拓江湖,流转至此。”
3. 民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今江湖间俗语,谓钱之薄恶者曰悭钱。”
4. 旧时指隐士的居处。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南史·隐逸传序:“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巖石之下。”
清 方文 寄怀鲁孺发天门诗:“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他尽可以把这首诗拿去给 唐玄宗 看,说 李白 十分清高,身在魏阙而心在江湖。”
5. 引申为退隐。
唐 贾岛 过唐校书书斋诗:“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
宋 王安石 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
清 阮元 小沧浪漫笔:“鱼鸟沉浮,水木明瑟,白莲弥望,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读吾书者思之:夫人遭逢世变,岂无江湖山薮之思?”
6. 旧时指四方流浪,靠卖艺、卖药、占卜等谋生者。亦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昨听江湖施伪术,今看骨肉出新闻。”
老舍 《茶馆》第一幕:“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五):“最靠不住的,是有些评论家加给作家的封诰和桂冠,有时近于江湖相面,只能取个临时吉利。”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提到的江湖,就是远离皇帝,远离官府的地方,而这个江湖,则是武侠小说中所说的江湖,一个远离官府政权,有着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的地方!
侠客们行走江湖总离不了爱、恨、情、仇,殊不知行走江湖的终极目标却是远离江湖是非恩怨,过上自由自在、神仙般的日子。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有无数的注脚,揣度主人公的逻辑,可能这里的江湖就是一种经历罢了。好比浪迹江湖和环球旅游,这两者都需要行走,地理空间上的广阔和历史时间上的深邃共同给人一种经历:一种有别于日常琐碎生活的经历!
中国古代诗歌中,“江湖”一词的语义有“江河湖泊”、“隐居场所”、“不在都城”、“在野”的演变过程。“江湖”一词肇始于庄子的寓言,转变于陶渊明,集大成于杜甫,其后文人相沿成习。
wen
江湖是传统社会中与乡土对立的一极。换言之,传统社会分为江湖社会和乡土社会。
乡土,顾名思义,就是故乡土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生活,这是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基础决定的。乡土社会中生活着“农民”,以血缘地缘联结扩大为宗族,村庄。在这之上是依靠他们活着的地主,他们中的精英阶层构成士绅,是乡土社会基层政治的主导者。
江湖,顾名思义,就是江河湖泊。不活在土地上,而是寄身于江河湖泊的是什么人?是没有了土地的人,不依赖土地的人,可以四处游荡,游走江河大川,蛰伏山林草荡,他们中的大多数,就是“农民”转化成的“流民”。
乡土社会中的农民靠土地生活,江湖社会中的流民呢?除了不依赖土地的行当,也会趋向于一些非法营生,于是江湖又和匪盗联系在了一起。
为什么会有乡土江湖的并存?因为小农经济下总有人地矛盾,总有人没有土地。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人是愿意离开家乡,离开土地的。进京上任的官僚老了也要告老还乡,异乡闯荡的商贾也要在故乡造起大宅,更不用说他们基本都不会抛弃土地祖业。
所以,江湖是传统社会无法以乡土社会全部覆盖后,而出现的不得不逸出的部分。也正因为此,江湖和乡土并不构成完全对立。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宗族,而江湖社会的基本结构则是帮会。然而帮会的组织体系和价值观念,其实就是通常模仿宗族形成的。
换言之,无论是江湖还是乡土,共同调整他们的都是传统社会的儒家价值体系。忠孝节义,只是将血亲父子之孝转变为结拜兄弟之义。在这个意义上,江湖又成为传统社会的重要缓冲。
而由于乡土社会中士绅阶层的存在,江湖和乡土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无论宗族还是帮会,他们本身都是起于基层,起于庶民的民间社会的自组织。而对于身为宗族首领的士绅与帮会领袖而言,这种他们能掌控的力量在很多场合就有了对抗乡土和江湖社会之上的,高高在上的皇权及其行政机器的意味。
例如,在皇权强盛的年代,士绅阶层可能配合国家意志进对帮会进行清剿;而在皇权衰微,人心思变的王朝末期,士绅阶层可能就与帮会一起,构成坐大地方,对抗皇权的力量。
而在如清末的南方士绅阶层主导的gm中,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作为一种组织严密,规模强大的跨地域的组织,由流民组成的整齐划一的帮会相对于被更小家庭切割,留恋土地的农民来说,显然更有组织力和战斗力。这就是为什么同盟会总是利用南方当地会党作为基层庶民力量来进行反清gm的原因。
士绅与帮会的合流还产生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的江湖情结与武侠叙事。在这些故事中,侠客就是“游民”的英雄化,也就是“游侠”,而“皇权”常被阐述为腐败的吏治,蛮横的官僚,暴虐的统治。侠客以武犯禁,就是替天行道,执行正义,对抗暴政,拯救苍生。侠客其实也是文人自己的化身。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何武侠小说为金庸这样的士大夫子弟发扬光大,而武侠作品却又在整个华人世界,出身于1949年前的老一辈纷纷逝去,时代全面迈入现代社会以后趋于式微。因为平民化的,世俗化的,工业化的,去zz化的现代社会不再需要士绅阶层,不再需要士大夫,也不再需要那么宏大沉重的家国理想。
背包旅行琴子
江,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二志同。
从寓意来看,江从不改道终入海,代表的是一种志向,水以大海为方向,志向高远胸如海阔。
湖,“胡”字从古从肉,意为“古人身体上长满了毛发”,引申为“人脸面上的须发”。“水”与“胡”联合起来表示“水面充满了像胡子般的水草”。
从寓意来看,代表着生机盎然,有水的滋养,由陆地的包裹,泽水而居,代表的是为了生存及繁衍的生态社会。
江湖即有了最重的人生志向,志向即归海,包容广阔。在人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交换及争取,以及在此体系的各中角色定位,侠义精神等。在生态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简单来说江湖即社会人生。
灵感点亮生命
简单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为江湖自在人心。
sabrinalj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
这种文化源于武侠,但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什么是江湖?有人用字面意思去理解,说什么江湖就是江和湖,这是误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就有争霸!所以江湖存在于人群中,存在于社会结构中,不与地域挂钩。
过去,江湖曾经被侠化了,所以江湖是武侠人士的活动范围;江湖也曾经被黑化了,所以江湖成了近代的黑社会的用词;现在还谈江湖,是因为圈层文化的盛行,把众多志趣相投的人切割成更多的江湖,虽然大家不再讲江湖,但是江湖文化依然存在!
过去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现在讲,人在圈里,谨言慎行!
兔子在路上奔跑
对于“江湖”二字,我想听听你的理解?
不管是现今社会还是古代春秋,不管是朝是野,是官是民,是胜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是严肃的史书还是娓娓道来的小说,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江湖。
何许江湖呢?
从字面上看,江湖是由江和湖两个名词组成的并列名词。其含义非常广阔和深邃。
一是指江湖地域:在地域中的狭义江河湖泊。清 叶燮 原诗·外篇上:“大之则江湖,小之则池沼,微风鼓动而为波为澜,此天地间自然之文也。" 如长江洞庭湖就是江湖,这是对地理上江湖的诠释;在地域中的泛指四方各地。”宋 苏辙 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之一:“流落江湖东復西,归来未洗足间泥。”中国有十万多条河流,有二万五千个湖泊,遍布中国南北东西。这里江湖的意思就有代指中国国土的意思。
二是指江湖流浪。旧时靠卖艺、卖药、占卜等谋生者或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叫做:“走江湖 ”。“昨听江湖施伪术,今看骨肉出新闻。” 老舍 《茶馆》第一幕:“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就是写的这种江湖流浪,在《水浒》《西游记》等四大奇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淋漓尽致!
三是指江湖民间。范仲淹.岳阳楼记”处庙堂之高则思其民,出江湖之远则思其君“。这就是区别于朝廷的江湖民间。自古以来,民间流传,民间谚语甚至代表着一种民意。
四是指江湖隐居。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南史·隐逸传序:“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巖石之下。”宋 王安石 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隐居江湖往往是骚客和政客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怀。
“江湖”也是诗人们所追逐的永恒话题。例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杜甫梦李白二首:“江湖多风波,舟棹恐失坠”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XXX《江湖行》“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江湖”!多少人在江湖中崛起,又有多少人在江湖中湮灭?
ccyn
江湖本来是一个地理泛指,后来引申为人际社会关系规范泛称。
有三句俗话概括了江湖形态:人在江湖飘啊,有谁不挨刀?
谁人背后无人说?皇帝背后骂混君!
翻手为云覆手雨,江湖少年成楚雄!善恶姻缘终成空。
江湖从来都是刀光剑影伴随着灯红酒绿,人性的丑恶扭曲在江湖里暴露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以财富金钱为主导的商品社会里,一切社会关系都简化成金钱关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法律道德规范都要以索取金钱为最高目的。
七叶一枝花
少年气与市井气
少年散于江湖,市井汲于碌碌
其实早几个月前,就写了这个题,但当时上手写了半天感觉东拉西扯,没表达出自己的主要意思。所以就重写这份了。
我所理解的少年气,是一种很平淡但很少有人拥有的气质,这种人一般热情开朗,积极乐观,看似芸芸,但各有一股子独特意气所在。非要比喻的化,我理解的少年气是取了赤子纯与真,撷了书生的气和形,又有几分江湖义气豪气,直教人觉得春风杨柳拂面,无论自身什么心境也消长几分乐观,消解几分郁气。
我很难形容少年气究竟是什么,因为所见所闻,我所感知到的,每个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夸克在低能状态表现出十几种状态,个体的迥异甚至一度让我以为是自己误会了些什么,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种气质的存在。
就好像过尽了千帆,历经劫波,回头仍能笑对人生,平常心待世人;又好像大圣般逍遥自在,御龙书生般自由洒脱;还像是萧十一郎箫声叶叶,;像林间赶路偶遇穿堂风的书生;像突遇大雨在雨中起舞的小童;像芒鞋竹杖,轻任平生的词人。
何为少年气?既不是舍了物喜己悲的圣人,也不是熙攘汲汲的痴儿。少年气者,更像是早悟了人生远行的佛子道胎,不执著于外物,故万物不能动我自在心,不念念于名利,贪嗔痴欲,皆不得奴我自在意。
他们也不是圣人,他们也有懒惰、爱慕虚荣、爱玩、怯懦这那的毛病,但我从不曾见他们失控,他们既不表演也不沉默,只是在自己的过国度了过好自己的生活。
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少年气,那当是怀着淡然心态而从容生活的人平凡人。
我很小的时候喜欢胡思乱想,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人类的存在是个错误,悲观而消极,所以偏激而极端,并不在意这世间种种大些因为自由时间不多了又往来于所欲,既案牍劳形又奴于所欲。而少年,或懒洋洋,或笑呵呵,或松垮自然,得之失之,宠辱捧踩,都好,自有一派从容傍身。奈何,有人寻道不得,有人天生近道。
市井气,就我20几年的生命来说绝大部分时期我是鄙弃而耻于谈此的。君子既不近庖厨也远铜俗。但随着经历渐多,生活逐渐真实,我不能也不再是那个不沾人间烟火,只在自己胡思乱想中修仙的仙人了,从现在来看我也不喜欢那种状态,倒是市井,嚼得几分趣味。
尤其考研那段时间,总花大把时间看各种做菜,赶海钓鱼啥的,吵吵嚷嚷,火急火燎,烟火伴着香气,红桶伴着砰砰的渔获撞击声,胜过千万火树银花。
忘了谁说,世间千律万声,柳巷卖花者为最。人间世俗烟火,市井鸡毛蒜皮,最能催折人心,也最能见人心性:有人摸爬滚爬滚打,红尘走一遭,坠了心气,恶了肚肠,每每蝇营狗苟,还要托生活所迫,世风日下;有人磕磕绊绊,湍水击石,偏不信这人心鬼蜮阴私,花草鸡畜养得,积厨厅堂下得,劳苦半生还怡然自得。你说,气不气,老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真真绝了。
我理解的市井,精打细算过日子,有滋有味生活,鸡毛蒜皮,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直视生活,钱计较也计得,不计较也就那了。就像一碗白粥,囫囵吞得也没滋没味,细嚼还有几分回甘。
市井气容易枯老,碌碌汲汲,一不小心就剩下急功近利的嘴脸和茫然麻木的内心。少年气总是散去,遇到阴私鬼蜮,骇人听闻,一不小心就打碎了自在琉璃心,换一副愁苦悲悯面孔。
少年气也好,市井气也好,说透了,无非各人如何看世界,少年矜着一副冷淡心肠,热切而积极地和万物作别;市井念着那一亩三分,忙忙碌碌,熙熙攘攘,来不及道别,索性就和万物共生共死,化生于万物。少年和市井并不对立,也不独独这俩,生活中还有义气,豪气,草莽气,英雄气,书生气。只是这两项,我所喜,所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琢磨琢磨。
这人生啊,不就是一趟从生到死,赤裸而来,赤裸而去的旅程吗,任信息洪流冲击,思想主义影响,一边少年,独立而清醒,向天问,向万物发问,然后去寻找答案;一边市井,丰足而自得,往烟火处去,向生活学习;再以所得飨众生,于万物得,复归于万物,这不正是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