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西汉演义

《西汉演义(连环画)(收藏本)(套装共17册)》为套装书,分别包括:《博浪椎》、《陈胜王》、《芒砀山》、《项梁起义》、《指鹿为马》、《鸿门宴》、《项羽背约》、《追韩信》、《暗渡陈仓》、《智下三秦》、《...

林林

最新跟帖
bbtaoxue

bbtaoxue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来回答一下: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有,当然有。之所以不用就要从一份“合同”说起。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时多次向韩信送信让他带兵前来解围。这个韩信也是个奇葩,偏偏这个时候趁人之危,向刘邦提出各种要求,这可气坏了刘邦,恨不得要告慰韩信祖宗十八代!

转念一想不对啊,我现在是有求于人。这个处境权且答应他,于是刘邦和军师萧何对视一眼,瞬间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好啊,既然你想要那我统统给你于是就说:“男子汉大丈夫,做什么假齐王,本王现在封你为三齐王,准许你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 在你要求的基础上我再给你加点这下你韩信总该出兵了吧?

可是,听到使者的话,韩信还是心有不安。他还不傻,知道自己是趁人之危,终究不是刘邦真心想要封自己的。于是韩信绞尽脑汁又出一主意。

那就是让刘邦做出“不杀”的承诺。此时,刘邦看着眼前的使者,恨不得一件杀了他,但杀人容易,谁来救自己?命悬一线还在乎那些虚名,不是我刘邦的作风,大丈夫自然要的能屈能伸。

于是刘邦十分大方地对韩信做出“齐王三不杀,五不死,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的承诺。

所谓“三不杀”,指的是天不杀、地不杀、君不杀。所谓五不死,指的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无绳捆之,无兵杀之。

在这里我想说一句,韩信本是一个用兵高手,你好好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说不定还能得个美满的结局,玩政治?NO,不是你的强项。还有谁跟你一样死之前还要自己给自己挖坑的?

再说,空口无凭,没有白字黑字的承诺你也能心安理得认为只要有阳光普照、有土地的地方、有君王的地方自己就不会死?

天底下没有锁拿自己的绳索,没有杀死自己的刀剑自己就可以安枕无忧?

你说这么大的事,你好歹立个立个字据,让刘邦写合同盖章吗!真是粗心大意!哎。悔之晚矣!

这份不严谨的合同就是韩信被宫女用竹竿戳死的主要原因。

天下初定,刘邦开始一个个料理昔日的功臣,韩信首当其冲,刚开始刘邦还没有找到处决韩信的办法,只好慢慢地削弱他的力量,夺取他的封号。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处决他。

这个时候,刘邦的贤内助吕后就想到了一个主意。吕后利用萧何把韩信骗至长乐宫,随后让人遮住门窗,地上铺上厚厚的垫子,韩信一时不妨,被一群宫女用白绫 掉在半空。之后就有了被竹竿戳死的结局。

小结

韩信之死原因有四:

一是自视功高:我韩信于大汉有功,又多次就你刘邦于为难之际。如今你已是一国之君,方不再是以前的小人行径。

二是自欺欺人:过于相信刘邦当初对自“三不杀五不死”的承诺。当他质问吕后时,吕后是这样回答他的:“本后不敢违背大王的旨意,可是现在你能看见阳光?能触摸大汉朝的土地?在你面前的是君王吗?如今我一没用绳子捆你,二没有用兵器,我违背了大王当初对你的承诺?”你以为刘邦给你的事护身符,其实是你的催命符!

三是交友不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韩信逃跑是韩信把他给追了回来,因此得到官位,后来又被萧何诱骗至长乐宫一命呜呼!

四是小瞧了女子:不信看他的遗言:“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意哉!”。

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史教训血淋淋奈何今人不听劝!!你看萧何多聪明。只有武人心思的韩信,哪里是萧何这类政治高手的对手。不善此谋的韩信还能有别的结局吗!

我是晓霜文史论述!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加关注。

王小呆先生

王小呆先生

这里说的不是韩王信,而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这个韩信被后世称为“神帅”、“兵仙“。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最后的死法却极为特殊且残忍,他是被一群宫女用竹竿戳死的。原因为何?我们往下看。

话说韩信初为平民,但他不甘平庸投奔了项梁,后跟随项羽,可是不得志,又归属刘邦。刘邦被封汉王时,韩信本弃刘邦而去,但被萧何追了回来,并被刘邦拜为了大将。

此后,韩信多次立下大功,比如为刘邦制定东征夺天下方略,又灭魏国破代国等等。但是由于其功高盖主,再加上刘邦的疑心病,于是给自己招惹上了灾祸,最后被吕后俘虏处死。

韩信死时,是被五花大绑关在囚笼中的,然后被一群宫女用竹棍戳死。至于为什么会是这种死法,在《西汉演义》中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因为害怕被刘邦处死,所以请求刘邦给自己特权,”三不杀“。

所谓”三不杀“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很好理解,见天不杀的意思是有天的地方不能杀,见地不杀是有地的地方,见铁不杀是不能被铁杀。

而吕后杀韩信时,为了符合这三点,特地找了一间阴黑的屋子,且地上铺有地毯,还命令宫女用竹竿杀死他。

kevinc

kevinc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最后却死得非常窝囊。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形容的就是韩信最后的命运。

韩信是汉朝的名将,掌握军权。

因此,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就一直视韩信为心腹大患,想要收走军权。这是两人最后翻脸的本质原因。

至于具体的过程,我就不再赘述了,主要讲讲韩信最后是怎么死的。

在汉高祖十年(前197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率领大军前去评判,将除掉韩信的工作交给了吕后与萧何。

吕后与萧何经过密谋后,对外宣称陈豨已死,邀请韩信入宫庆祝。

韩信进入长乐宫后,就被吕后的人擒拿住了,以有人密告他与陈豨共谋为由,将韩信处死。

韩信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史书记载如下: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韩信最后是被斩杀的,死后被株连三族。

后人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形容的就是韩信这一生的命运。

liuhp

liuhp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是韩信一生的简述,却也是对他赤裸裸的嘲讽。“一知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他的伯乐,是他“知恩图报”的对象。吕后怎么召见他,他都装病推脱。可是,当萧何来邀请他进宫商议国事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就跟他走了。他怀揣着知恩图报的信念,却忘了人性经不起考验。此时,萧何早已被吕后收买,信任的结果,是惨死宫中,满门抄斩。“存亡两妇人”他少年时得益于一河边老妇的一粥之恩,才能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不成想,功成名就之时,却被吕后设计所杀。生死两茫茫,谁有说得清,何为知恩,何为图报。

传说韩信是“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底不死、见光不死、见铜不死、见铁不死,所以当时的吕后就把韩信给骗到了长乐宫中用布袋将韩信给套上,并且还把他挂在大钟里面,让他见不到天和地,见不到铜和铁,更别说是见光了,随后就命令宫女用竹签一下一下的把韩信给扎了一个透心凉,最后一代名将就这样去世了,这也就是民间传得最多的版本!

其实作为一代名将,在当时地位又极高,被宫女用竹签捅死确实太过儿戏。我们看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是对韩信的死是有记载的,“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韩信死于长乐宫的钟室,却是被斩的。刘邦回来后,知道韩信被吕后杀了,“喜且怜之”,说明他也很想除去韩信这跟心头祸患,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一直也没动手。吕雉是帮他干了他想干儿没有干的事。

自在觀

自在觀

关于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最主流的说法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曾经给了韩信一份“三不杀”的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在看得见天地的地方都不能杀韩信、金属兵器也不能用来杀韩信,这不等于就是黑了韩信一块“免死金牌”吗?

到底是谁要杀韩信

史籍将诛杀韩信这件事全部推到了吕后身上,包括那位号称“公允”的太史公在《史记》中也基本采用了这一口径。据史籍记载,陈豨在代地举起了反旗,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弹压,本想让韩信随行,但韩信称病推辞了。但是,韩信并没有闲着,私下里与陈豨书信往来频繁、打得火热,想要待机而动……后来,韩信的一个家臣因为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了起来、打算杀掉,很可能这位家臣已经洞悉了韩信与陈豨的密谋,所以才招来了杀身之祸。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韩信的这个家臣早已把韩信与陈豨之间的密谋告知了自己的弟弟。不久之后,这个家臣的弟弟上书吕后,告发韩信谋逆,于是便有了后来吕后联合萧何诱捕韩信并诛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的那一幕。

从头至尾都是吕后与萧何的“阴谋诡计”,与远在代地的刘邦无关。可是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彼时的吕后可不是汉惠帝刘盈即位之后的吕太后,她本身就是刘邦猜忌的对象之一。没有刘邦的首肯,吕后居然联合刘邦手下的“首席文臣”萧何,除掉了曾经的“首席武臣”韩信。试问,远在代地的刘邦知道后会作何感想?皇后、皇太子与“首席文臣”搞到了一起,刘邦还能睡得着觉吗?

再看萧何,晚年的刘邦对功臣的猜忌之心日甚,作为“起家班底”之一的萧何也未能幸免。为了能让刘邦放心,萧何索性干起了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勾当,以自污求自保、向刘邦表白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对于朝中的政治斗争,萧何也是能独善其身就绝不掺和!可他为什么突然间和吕后打得火热,居然接受了吕后的命令、协助吕后诱捕韩信?倒向吕后就是倒向了皇太子刘盈,自古皇帝与皇太子之间本就是极其敏感、特殊的父子关系,群臣避之唯恐不及,萧何为何要“飞蛾扑火”?

很显然,要杀韩信的不是吕后,而是刘邦本人,吕后不过就是被刘邦当枪使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萧何会那么听吕后招呼的原因所在。这个时候萧何如果不听招呼,那他就是暧昧,暧昧某种程度上就是默认了韩信的谋逆,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不要忘了,萧何可是韩信的“伯乐”,别人可以暧昧,他却不行,他必须划清与韩信的界限!而协助吕后诛杀韩信恰恰就是一个“表忠心”的绝佳机会,萧何岂会错失?更何况,萧何协助吕后诛杀韩信无形中也是给吕后递上了一纸“投名状”,对于吕后而言,起码说明萧何还是“听招呼”的。彼时刘盈的储位已经没有任何威胁,接班没有悬念,强势的吕后掌权同样也只是时间问题。彼时给吕后递上“投名状”且不遭刘邦的忌,有百利而无一害,萧何何乐而不为?这其实也是萧何为何在刘邦死后还能得以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

吕后为何要用竹竿戳死韩信

在被汉高祖刘邦削去楚王之位、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基本上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与朝臣来往。史籍唯一高调记载的是韩信拜会樊哙,可樊哙何许人也?吕后的亲妹夫!吕后通过他诱捕韩信,显然是行不通的。唯有萧何,他是韩信的“伯乐”、也是韩信为数不多看得上眼且相对比较信任的朝中元老。只有通过他来诱捕韩信,才能将韩信的戒心降至最低。果不其然,萧何一出马,韩信还真信了他,结果让吕后抓了个正着!

韩信是抓住了,可吕后犯难了。虽然给韩信安上的是“谋逆罪”,足可以夷灭三族了。可刘邦曾经公开给过韩信“三不杀”的许诺,就算是刘邦想杀韩信,也得顾及舆论,否则岂不是出尔反尔?自古帝王金口玉言,怎能出尔反尔?尤其是对于急需建立帝王威严的开国皇帝而言,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吕后到底是吕后,没有一点儿手段,她后来凭什么能镇住那么多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既然“见天不杀、见地不杀”,那咱就把韩信弄到不见天日的长乐宫钟室之中。有光是吧?好啊,那就用麻袋套上呗,你韩信还能“见天、见地”吗?可“见铁不杀”又让吕后犯难了,已经装在麻袋里了,灌毒药肯定灌不起来了……那好吧,让宫女们拿竹竿戳死你!这下没金属兵器了吧?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憋屈地死在了一群“小女子”手中,而且死得那叫一个窝囊!

综上所述,都说韩信是死在了吕后手里,但吕后表示:“这个锅我不背!”说白了,真正想要韩信死的是汉高祖刘邦,吕后不过就是被刘邦当枪使了。可刘邦已经给了韩信“三不杀”的许诺,帝王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最终,这个“考智商”的事情落到了吕后头上,吕后以女强人的智慧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仅帮刘邦背了黑锅,而且轻而易举解决了帝王不能“出尔反尔”的难题!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刘邦明知吕后可能弄权,却最终决定留下吕后的原因所在。因为只有她能够镇得住那帮开国元勋,而且不会危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吕后即便再弄权,至少皇帝还姓刘,包括刘盈那两个庶出的傀儡儿子!如果把大权交给异姓功臣,刘邦怎能放心?谁敢保证他们不会成为后来的霍子孟、曹孟德?刘邦别无选择,只能留下吕后……

北方南方Pin

北方南方Pin

韩信被宫女用竹竿戳死,当然是个民间传说,没什么可信性,但挺有意思的。当然,这当中反映了后世人们,对韩信之死鸣不平的意思。

据说,韩信因为立下的功劳太大,担心自己功高震主,于是就向刘邦要了个承诺,刘邦也答应韩信可以“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金不死”。

所以,当萧何骗韩信进宫的时候,有人提醒韩信可能有危险,韩信心想,老子有“三不死”,怕你个鸟?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吕后让人把韩信装进麻袋里,这样就不见天;再吊在半空中,这样就不见地;最后让宫女用竹竿戳死,这样就不见金。

还真有点脑筋急转弯的黑色幽默!

正史的记载,韩信虽然的确是被吕后和萧何联合骗至宫中杀害,却没有那么多花样,只是说他被杀死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并被诛灭三族。

至于这件事背后有没有刘邦的影子,说直白些吕后和萧何杀害韩信到底是不是出于刘邦的授意,我个人认为是肯定的。

分析这件事情,要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去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封功臣。但从商周以来,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的是分封制,所以刘邦也只好大肆封王。那么刘邦建国时究竟有多少诸侯王呢?

根据历史记载,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一共封了17个诸侯王,其中有8个是异姓王,包括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还有一个是卢绾,是臧荼被灭后刘邦又封的燕王。

这个时候,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因为当时全国45个郡中有30个郡都掌握在齐王韩信、韩王彭越等异姓王的手中。

当一个人掌握大权之后,就总会觉得不踏实,总想着把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里。刘邦想的是如何把权力从异姓王手里收回来,而异姓王恰好也是这么想的,就是如何把自己手里的权力扩大化,使之更加稳固。

于是,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争斗,不过刘邦始终是技高一筹,用尽各种手段,将他亲手分封的异姓王们几乎屠戮殆尽。而像韩信这样的,当然是在刘邦清除名单里的重中之重。

对刘邦来说,消灭异姓王的过程,其实无异于“二次打天下”,只有全部异姓王都被杀光的时候,刘邦的皇帝位子才算真正坐稳当了,才算真正的统一了天下。

在所有异姓王中,刘邦最为忌惮的毫无疑问是韩信,原因很简单,就是韩信这个人能力实在太强。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伐齐击溃龙且20万大军,最后一战十面埋伏击败项羽。

可以说,刘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事刘邦清楚,天下人也清楚,因而刘邦要对韩信下手,就不能像对付其他人那样,随便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就抓来杀掉,得步步为营顾着社会舆论的节奏。

韩信呢,说起来也有谋反的嫌疑,谁让他招降纳叛收留项羽的大将钟离眜呢?于是,刘邦就以伪游云梦之计,把韩信抓入长安,贬为淮阴侯,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管起来。

要是别人,做到这一步可能就够了,给他一个善终的结局也没什么风险。但刘邦知道像韩信这样的人,军事能力和号召力都太强,即使软禁看管起来,也随时有可能对他的皇位形成威胁,于是决心除掉韩信。

除了对韩信实力的忌惮之外,汉帝国内部的局势变化,也逼着刘邦不得不尽快清除韩信这个潜在的祸患。

就在刘邦为平定代地陈豨叛乱,亲自带兵出征离开长安城不久,京城内就传出韩信要响应陈豨,在大后方长安搞军事行动的消息,吓得留守的吕后、萧何、陈平等人十分不安,决心先下手为强除掉韩信。

但做这事有一定的风险,那就是万一失败的话,很可能逼反韩信,而自己手下这帮人没有一个是韩信的对手,到那时就不可收拾了。

不过吕后也很高明,以汉军平叛大胜为借口,派出萧何去请韩信入宫庆贺。这是一张感情牌,当年韩信还默默无闻的时候,是萧何极力在刘邦跟前举荐韩信,才让他有了展示军事才华的舞台。

这就是“成也萧何”!

萧何出面,闲居在家的韩信即便疑心,也抹不开恩人的面子,结果前脚刚踏进未央宫,就被早已埋伏的刀斧手抓了起来,并被杀害。

这就是“败也萧何”!

可怜一代“兵仙”韩信,最后竟死在了自己的好友和一个妇人手中!从头到尾都是副待宰鱼肉的可怜相。

相比之下人家“战神”项羽,虽然同样下场凄惨,但终归还是乌江自刎地激烈了一把,在历史上大书特书,收割了千千万万的粉丝。

最后笔者猜测一点,要是说吕后真的把韩信装进麻袋,吊在半空,让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戳死,也不奇怪。

因为历史上吕后不仅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妇人,也是一个有着恶趣味的刽子手。她在杀自己情敌戚夫人的时候,竟然将她的双手双脚砍去,做成了“人彘”,放在一口大瓮中,折磨了好几天才死。

但她杀韩信的关口,正是刘邦在前方打仗,后方长安城内局势不稳的动荡时期,对韩信的整个诱杀过程干脆利落,吕后根本没有闲心破什么“三不杀”的脑筋急转弯,只想快点干掉韩信稳定大后方长安的政局。

等到迎来大局已定的环境,再落在吕后手里的彭越,死得可就没那么一刀切的痛快了。

这位功劳仅次于韩信的功臣,不仅被折磨致死,而且还被剁成了肉酱,分成一份份由吕后派出的外卖小哥,送到剩下的英布、吴芮等诸侯王跟前,监督着他们吃下去以表示忠心。相比之下,韩信还算没受多少罪。

Sybil

Sybil

“见天不死,见君不死,见兵器不死”传说是刘邦许诺韩信的三条免死金牌,然后最终韩信还是死了,因为三条诺言尚在,故吕后派人让宫女用竹竿捅死了韩信。此事,坊间一直引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然后正史是如何记载的呢?

史记中韩信的结局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倒数三段分别是韩信之死、蒯通之死、淮阴侯一生的反思,其中明确写道: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钜鹿郡守陈豨反叛,韩信与他暗地里私通,因此在刘邦率兵平叛的时候,打算发兵袭击吕后和太子,策划篡位。后来被韩信家臣将此事告知于吕后,吕后派萧何前去召“称病”的韩信来到汉宫祝贺平叛成功一事(当时刘邦尚在外和陈豨厮杀)。

韩信听了萧何的话,来到宫中,结果直接被吕后埋伏一笔,捆住后在长乐钟室被斩杀,临终之前慨叹道“早知今日,不如当天听了蒯通的话,被女人和小人所害,真是天意弄人”。吕后听了韩信遗言,所以诛了韩信三族以泄愤。

司马迁著《史记》时离公元前196年韩信被杀尚不足百年,因此笔者认为其对韩信之死的描写客观,吕后此等阴谲之人杀人还不至于在乎什么“见天见君见兵器不死”的诺言么?那么这三条诺言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于世呢?


见天不死、见君不死、见兵器不死源出何处?

韩信被宫女用竹竿捅死之说是源于明代甄伟所著的演义类小说《西汉演义》,其本质上是和《三国演义》一样,取材于正史记载,然后收集民间对曾经英雄的印象,添枝加叶使得人物形象更饱满。

在《西汉演义》中刘邦在封韩信为齐王之后,许诺了三件事:

刘邦曾言:三不杀韩信,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其中“君”指的是刘邦,同时也泛指男性,因此吕后才让“宫女”用竹竿刺死了韩信。

除了三不杀之外,坊间也有五不杀的说法: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见铜不杀,见铁不杀

楚汉相争,韩信居功至伟,最后却不得善终,民间对韩信从来都是感到惋惜,总会介怀韩信一代名将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西汉演义》的作者为了突出韩信的凄凉,同时加深吕后的诡谲,故而首创“刘邦许韩信三不杀”的故事,源于情怀,可以理解。

史记》中韩信之死只是写了6个字“斩之长乐锺室”,那么韩信死的真的那么痛快么?

韩信是怎么死的?

史记》中虽没有详细记载韩信的死法,但是在韩信死之后200年班固的《汉书》中独一无二的记载了韩信的死法。

汉书·刑法志这一篇中写道:

汉兴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刑法志一篇是班固通过研究西汉法律而成文,其所在的时代距离西汉不足200年,极具客观性,可以作为参考。

可以想象,曾经有多风光,终局就有多落寞。可以想象,韩信之死一定是异常惨烈的,前方高能预警,小朋友请在父母陪同下阅读:

首先刺字、再割鼻子、然后斩了双腿,没死的话,继续用木棒鞭打,最后割了脑袋,把尸体剁碎示众,有更惨的还被割了舌头,连遗言都留不下。

这大抵就是对汉王忠心耿耿的韩信最后的一幕了,惨不忍睹。

因此吕后派宫女(不用男的,谓之君不杀)将韩信用被单蒙住(不让见到天,谓之天不杀)用竹竿(用木制,谓之铁不杀)一下一下的捅死只是《西汉演义》为了缅怀韩信而杜撰的情怀一幕,不足为信。

多多熊

多多熊

韩信被宫女竹竿戳死的说法,基本上可以判定为说书人段子手的扯淡。

这个段子还有个前序就是刘邦许诺给韩信的“三不杀”,大概意思是说韩信对汉朝有大功,以后无论韩信做什么,看见天空的地方、看见大地的地方、任何有铁器的地方,都不得杀韩信。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你说你刘邦好好的说这些干嘛?就不怕韩信一气之下给他把脑袋拧下来当夜壶?所以评书里面太多的不合逻辑,听个热闹可以,当成正史就不好了。

段子还没说完,后来吕后趁刘邦不在家就真的要杀韩信,于是老韩被昔日挚友萧何诓骗进了宫,诱进暗室里,这下好了,天地都看不见了,然后从天上掉下来个木笼子把韩信扣里面了,一群宫女用削尖的竹子朝笼子里的韩信刺了起来,不多久一代名将就成了筛子。

你说该说刘邦吕后两口子守信用呢还是不守信用呢?

正史上记载韩信死于一场所谓的谋反:刘邦的另一位大将陈豨在外放前曾经拜访过韩信,约定同时举兵,里应外合,一举推翻刘邦。然而就在两人如意算盘打的噼啪响的时候,被人告发给了吕后,于是韩信啥都没做,就被吕后萧何联手杀死了。

重点就是被杀的时候韩信啥都没做,仅凭告发者的一面之词,怎么看像是个“莫须有”。在明离子看来,与其说是谋反,更像是一场兔死狗烹的闹剧罢了。

Bridget-Lee

Bridget-Lee

韩信被竹竿戳死,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并非史书记载,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是后来人们编出来的。被竹竿戳死的由来也是源于传说。韩信为汉朝的建立记下了不世之功,为了对韩信的功劳的奖赏,汉高祖刘邦给韩信定下来“三不杀”,即见光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就让宫女用竹竿把韩信戳死了,这样就可以不违背刘邦的誓言了。其实这只是传说,西汉初年冶铁技术很不是很成熟,兵器还是以青铜器为主,铁器是好少的。从这一点上看就是后人编的。韩信,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号称“兵仙”,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任执戟郎中,却不被重用,后来到刘邦的营中人治粟都尉,在感觉自己不能被重用后本想做逃兵,被伯乐萧何发现“萧何月下追韩信”,追了回来,并推荐给刘邦做了大将军。从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巴蜀定三秦,平定魏国代国,背水一战攻取赵国,又收复燕国,齐国;之后又参加了垓下会战,逼得项羽自刎乌江。刘邦曾经说过:“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汉朝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下的。面对项羽这样强大的对手,都能在大争的局面下取得胜利真的是军事的天才。并有韩信兵法流传于世。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都最后都会被清算,就是因为韩信的的功劳太大,能力太强,也就受到了刘邦的忌惮。西汉建立后刘邦借机会,削去了韩信的兵权,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征,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吕后知道不是韩信的对手,就和萧何商量以刘邦平定胜利,让韩信过来恭贺为由将他拿下。看到萧何的亲笔信,韩信只前来赴约。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是对韩信的死是有记载的,“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韩信死于长乐宫的钟室,却是被斩的。刘邦回来后,知道韩信被吕后杀了,“喜且怜之”,说明他也很想除去韩信这跟心头祸患,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一直也没动手。吕雉是帮他干了他想干儿没有干的事。

flyu_u

flyu_u

吕后作为皇后,萧何作为丞相应该有兵器。因为民间传说韩信大将军功劳大,刘邦承诺韩信有“三不杀”或“五不死”之说。“三不杀”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五不死”是在“三不杀”基础上有见君王不死、见绳捆绑不死。按照上述说法,吕后和萧何不能用铁器杀死韩信。

电视剧淮阴侯韩信,演员张丰毅扮演韩信,最后韩信是被宫女用竹竿戳死的。还有一种说法韩信是被宫中大钟震死的。处死韩信的这两种说法流传十分广泛。这两种死法也算不违背刘邦当初承诺。

正史包括非常有权威性的司马迁巜史记》没有记载韩信具体死法。只是说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骗进宫中,死在长乐宫钟室,然后夷灭韩信三族。韩信被骗进宫中可能被吕后秘密处决的,因为韩信被认定犯谋反罪,是古代最重的罪行,属于大逆不道。当时刘邦不在长安,去外地平定陈豨叛乱,非常时期就秘密处决了韩信。汉朝有秘密处决高官现象。汉景帝刘启处死大臣晃错也没有大张旗鼓的,而是派人通知晃错有事情要处理,骗出来后秘密处死的。毕竟这些人都在一起共事过,做事还是适当照顾感受影响的。

民间许多人,包括司马迁等都对韩信之死处于同情态度。编出了韩信许多不应该死的方式。韩信之死不能让天地看见,不能动绳锁和铁器。否则会招致天谴报应。

niki

niki

传说,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对曾经的第一元帅韩信不放心,就把齐王这个最富裕的国王改封楚王,又找茬降为淮阴侯。然后假惺惺许诺,你功勋卓越,我许你三不杀: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后面,吕后想办法骗韩信入宫,命令关在房间里,到了晚上(不见天)韩信被去除铠甲衣服关在竹笼吊到房梁上,四周黑布包裹竹笼(不见地),再派十几个宫女持尖锐竹片将韩信捅死(不见铁)。

笑一笑,编个故事而已。

真实记载,前197年巨鹿郡守陈豨反叛,韩信与之有不少的往来,刘邦当时亲自出兵讨伐,韩信托病不去。第二年,吕后接到韩信部下首告其阴谋袭击皇宫杀太子,就与萧何等人合谋骗韩信入宫逮捕,以谋反罪夷灭三族。没记载所谓三不杀。

Ada秋小实

Ada秋小实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关于“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源于刘邦对他承诺过的“三不杀”。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凭借其天才般的军事谋略闻名天下:背水一战灭掉赵国;十面埋伏逼的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世人评价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也正是在他的辅佐下,实力弱小的刘邦才得以打败强大的项羽奠定大汉江山,可以说韩信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刘邦当然对他青睐有加就曾承诺过对韩信“三不杀”,但结果韩信最终还是死在了刘家人的手里。那么究竟何为“三不杀”,韩信又落得怎样一个窝囊的下场呢?

韩信凭借自己在楚汉争霸中立下的不世之功,被刘邦封为“假齐王”。而刘邦登基后便迅速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并把他从齐王贬为淮阴侯。韩信担心刘邦“鸟尽弓藏”,便向刘邦讨取“护身符”。而刚登基的刘邦也担心韩信会谋反,于是便许诺他“三不杀”让他安心。所谓三不杀:一、天不杀韩信(意思是只要能见天的地方不能杀韩信)二、君不杀韩信(意思是皇帝不能杀韩信,甚至包括男性不能杀韩信)三、铁不杀韩信(意思是铁器都不能用来杀韩信)。

韩信有了皇帝这样的承诺,在他看来自己也就安全了。后来有个叫陈豨的谋反刘邦率兵前去平反,原本是想让韩信跟着一起去而韩信却称病没有去,当时留守的吕后和一些大臣便怀疑韩信可能会谋反,并决定计划将韩信铲除。

君无戏言,刘邦已经向韩信承诺了“三不杀”,作为妻子的吕后自然是不能违背刘邦的诺言。于是吕后便与丞相萧何合谋,说刘邦已经平息叛乱班师回朝并将韩信骗入长乐宫。在将韩信制服后,把他捆在布袋中吊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暗室中,然后让一群宫女用竹签将韩信活活戳死。这样,吕后既杀了韩信又没有违背当初刘邦对韩信的承诺:即“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韩信被人们称为兵仙,统帅大军纵横天下无人能敌,最终却死的这样的窝囊不由得让人十分惋惜。在叹息之余,又会觉得作为一位如此杰出军事天才韩信在政治上表现的太过幼稚。其实在刘邦登基后便立刻解除韩信兵权将贬韩信为淮阴侯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刘邦对韩信不仅不信任甚至还十分忌惮。而韩信却迷信于刘邦三言两语的承诺,做着与君王和平共处的美梦,如此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依托在皇帝的口头承诺上的确幼稚。

当时的韩信可以说得上功高震主、谋略更是天下无双。假如他真的联合其他人造反,刘邦手下基本没人能战胜他,所以对他的一举一动刘邦都十分上心,韩信的任何异常都会让刘邦十分忌惮。对刘邦来说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杀掉韩信,也就是说刘邦杀韩信是必然的。当皇帝决心除掉韩信,那口头承诺过的“三不杀”根本不会作数。而韩信却没有看清自己的处境,最终落得如此窝囊的下场也就不足为奇。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Tiger

Tiger

韩信之所以会被宫女用竹签戳死,这是源于一种韩信被杀死的说法。

但是,并不是记录在正史当中的。

具体说的是刘邦曾经答应过韩信,在有三种情况下不会杀他。这三种情况,就是所谓的“三不杀”,具体就是指的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

事实上这句话,刘邦就是在告诉韩信他不会杀韩信的!

韩信是功臣,没有韩信就不会有大汉的江山,这样的韩信刘邦怎么可能会杀呢?

至少在韩信被重用的时候,他是不会被杀的,但是,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在刘邦外出平叛诸侯王的时候。吕后就说韩信要造反,他把萧何给叫来,两个人商量如何杀死韩信了?

萧何明白吕后的想法,知道韩信必死无疑了。

所以,作为忠于大汉臣子的他,只能给吕后出谋划策了!

萧何就告诉吕后,只要把韩信给骗到宫中来,杀了他就可可以了。你就说刘邦打了胜仗了,让韩信来朝中庆祝,只要韩信来让人把韩信给捉住不就可以了吗?

吕后派人去韩信家请韩信!

韩信告诉来人,说自己生病了,不能外出。

吕后只能请萧何出马,让萧何来请韩信!萧何和韩信的交情还是很好的,若是这个世上有一个人能把韩信给叫走也就是萧何了。

说实话即便是萧何让韩信去死,韩信也认了,因为韩信把萧何当成了自己的朋友。韩信能够飞黄腾达,都是和萧何的赏识与推荐有关。

韩信是要报答萧何的!

所以,在萧何叫他去未央宫的时候,他就跟着萧何一起去了。来到未央宫,他就被逮捕然后被吕后灭族了。

据说在吕后杀韩信的时候,韩信说了皇帝答应不杀他,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杀”,见天不杀、地不杀、铁器不杀。

吕后说我答应你,所以,他只能把韩信给用袋子罩起来,并且把他悬在空中,让他见不到天、地。

同时,吕后让宫女在用竹竿把他给戳死。

这个刑罚还是很惨的。

只能说韩信是被这样的杀死的,仅仅是一种说法。事实上吕后想要杀韩信了,他根本就用不着用这个方法,她想怎么杀韩信就可以怎么杀?

因为没有人能管得了!

最终,韩信不但被吕后灭族了,而且关于韩信的有关资料,都被吕后给销毁了,就好比韩信的身世,韩信的妻儿等等,都是不得而知了。

所以说韩信的死, 尤其是用竹竿戳死的,仅仅是一个说法的人。正史上的记录,韩信就是被吕后给灭族了。

具体是怎么杀的,用什么办法杀的,是没有记录的。

不过,我们知道的是,韩信肯定是被冤杀的,吕后杀韩信说韩信要造反。可是,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韩信是一个侯,侯爵是没有统兵权的,没有兵权造反不是找死吗?

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韩信是刘邦和吕后忌惮的一个人,他们两个商量好,把韩信给除掉,说韩信谋反了这个可能性很大的。

bibi

bibi

我是逐梦,我来回答。

关于韩信,在刘邦时代有2个人,一个是韩王信,一个是淮阴侯韩信,其中韩王信;其中淮阴侯韩信是被吕后所杀,而韩王信是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从题主的问题来看,题主要问的是淮阴侯韩信,那么关于其如何死亡了,史书中做了怎么样的描写?

一、韩信之死

1、正史记载

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交代了韩信的死亡过程:由吕后安排的武士将韩信绑住,然后斩杀于长乐钟室。《史记》 中描写韩信的死亡方式是一个字:斩,就是用武器砍,很明显此处记载的死亡方式和题主所说的不同。

2、演义记载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西汉演义

根据其中的故事情节,刘邦对韩信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桥段,吕后为了不让刘邦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费尽心机才想到这样的方法,让人将韩信抓起来后,装入黑布隆冬,见不到光线的布袋之中,然后将此布袋高高挂起,让宫女们用削尖的锋利竹子一直刺,韩信就此殒命。

二、韩信为什么要死

1、抢夺兵权

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史记

刘邦夺走韩信的兵权,是因为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对峙,刘邦兵少,而韩信在北方战场击败了魏、赵两国,实力大增,积累兵马20-30万。

于是刘邦直接带着夏侯婴入韩信军营抢夺兵权,带走大多数兵力。

2、郦食其之死

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史记

韩信攻打齐地时,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完成齐国和汉的和议,结果韩信发兵突袭齐国,导致身在敌营的郦食其被齐王活活烹杀。

3、请求册封为假齐王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

韩信已经将齐地占据,以方便管理齐地为名,派人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气不打一处来,在张良从旁劝说下,勉强让韩信担任齐王,但刘邦对韩信已有深深地防范。

4、和项羽私下交流

作为刘邦旗下的将领,私自和项羽沟通,虽然没有接受项羽三分天下的要求,但这一项就够君主猜疑。

5、收容项羽将领钟离眛

项羽手下的将领钟离眛和韩信私交不错,在项羽死后,投奔韩信,但是刘邦对钟离眛很是不爽,听说他在韩信的地盘,特地要求韩信抓他。韩信最后无奈将钟离眛的人头交给刘邦。

6、刘邦自身的猜忌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经常发生的事,韩信本身的带兵能力就超过刘邦,刘邦作为君主当然会猜忌。

7、陈豨谋反

这是韩信死亡的直接原因,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在陈豨谋反后,韩信私下与其沟通,想要举兵反叛。最后被门客告发,导致被杀。

Ekcntrc_Dynamo

Ekcntrc_Dynamo

具《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史记》刻画出韩信军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是成功的军事人才。韩信治军,心怀韬略,运筹帷幄,在军事领域,他心胸广阔,不但懂得“知人善用”,既懂得“攻城之法”,又懂得“攻心之道”。在驰骋沙场,他不仅是一介武夫,但他还有文韬武略,广阔胸襟的军事家。

史记》中韩信在政治上与他的军事才能恰恰相反,政治上他显得极其平庸,既没有政治头脑也不懂得君心险恶之道。

韩信为何会被宫里用竹竿捅死,没有用刀?

先看韩信死因其一、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被萧何,吕后谋骗害于宫中,最后韩信还被夷灭宗族。韩信一生为刘邦打下江山战功累累,功高震主,韩信不懂得政治之道,所以被谋害。

其二、有传说韩信为刘邦打下江山后,“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刘邦绝不加兵刃于身”。因此韩信被吕后在长乐宫中,头被大钟所蒙,脚被绳子悬于空中,所以无法顶天立地,后被宫女用竹竿捅死,竹竿非兵刃,韩信之死不违背刘邦承诺。但没有记载。

有野史记载刘邦对韩信有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兵刃不杀”,韩信之所以在长乐宫被裹,暗无天日,被宫里用竹竿捅死,也许这是韩信之所以被宫里用竹竿捅死,没有被兵刃杀死的最好解释吧。

无论什么原因?韩信的死在淮阴侯列传及其他传说历史中,可谓是一段传奇色彩。对一个历史的评价太过于客观,却显得比较死板,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又可能违背历史事件。解读历史,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不不同的立场,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去分析。让这段历史对我们读史之人有所收获,有所思考,有所提升,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哦!笔者若有误区及时评论反馈,谢谢!

pxy261

pxy261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