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godude
吕雉和刘邦属于患难夫妻,应该说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但刘邦得天下后,身边年轻貌美的女人越来越多,吕后早已色衰少宠,特别是刘邦的新宠戚夫人生下幼子刘如意后,吕后更是感受到地位不稳。既然自己姿色已经不可能重新燃起刘邦的兴趣,那就索性干一些大事,引起刘邦注意和敬佩吧!所以,机缘巧合之下,在刘邦外出征战的时候,所谓韩信造反的事件成了吕后立威,并讨好刘邦的最佳选项,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意外地死在了这个女人之手。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吕后之所以这么迫不及待的将韩信处死只是为了帮助刘邦铲除异己。但是如果从面汉朝的政治权力的角度上看,吕后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刘邦,反而是为了自己日后能够获得朝廷大权而做铺垫。
一、韩信简述
韩信是汉朝时期刘邦麾下的一名杰出将领,因为军事才能十分突出,而成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刘邦称帝之前,曾经为刘邦立下过不少汗功劳,特别是在刘邦与项羽对抗的时候,韩信曾经给予刘邦不少助力。简单来说,如果没有韩信的鼎力相助,刘邦也是不可能战胜项羽,成就霸业。他可以算得上是汉朝的开国功臣。
二、刘邦对韩信猜忌
其实在真正历史上刘邦称帝之后,对韩信就一直存在着不少的猜忌,对韩信是不满的。刘邦与项羽爆发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曾经威胁过刘邦。如果他赢得战争,就必须封他为齐王,就在时候刘邦就开始对韩信不信任了。到了后来,刘邦曾经与韩信以将军身份切磋武艺,而韩信本身就是一个直肠子的人自然也不会懂得要隐藏自己的能力。当时他毫不留颜面将刘邦打输了,因此刘邦心中就一直存有芥蒂。在刘邦称帝之后,对韩信也是极其不信任。
三、吕后杀韩信的原因
因为刘邦本身就对韩信十分猜忌,最终导致韩信举兵造反,在韩信举兵造反之后,刘邦本来想放韩信一条生路,但是却让吕后给杀死了。从表面上看,吕后杀死韩信是为了刘邦,但实际上是为了自己。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韩信之所以会被宫女用竹竿戳死,是源于一种说法。当然了这种说法是来自于演绎当中,并不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说法的来源:
韩信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汉的三分之二的国土,可以说都是韩信给拿下来的。可见其重要性!
为了报答韩信的恩情,刘邦把韩信给封为了楚王,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免死的诺言,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这个说法看起来,就等于是给了韩信一个免死金牌,基本上是没有人能杀得了他的。毕竟在被杀的时候,肯定谁会见天见地见铁的呀。
后来吕后抓住韩信,韩信对吕后说刘邦曾经答应他,不会杀他的,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皇帝九五至尊,说话不能不算话呀,更不能失信于人呀。
为了不失诺言,吕后就命令人把韩信给抓到了屋子里,然后用白绫把韩信给绑到了空中,这就是所谓的不见天,不见地。
当然了杀他也是不能见铁器的,所以,吕后就让宫女们用竹竿把韩信给戳死了。
这就是为何韩信会被竹签戳死的原因。以上的说法,其实只是野史的说法,非正史。
正史中韩信是怎么死的?正史中,吕雉杀韩信并没有那么多的弯弯道道,也没有那么多的说法,直接就是将其斩杀于长乐宫钟室。《史记》载:“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当时吕雉将韩信诓入皇宫中,就让埋伏在左右的武士将其直接捉拿,而后直接用刀将其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当然,正史中韩信之死也的确跟萧何有关。《史记》载:“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当时吕雉在接到韩信家奴密报其要造反的消息后,她就准备将其诛杀,只是担心韩信不肯听从她的命令,入宫见她。
于是,为逼其就范,就让萧何去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需入宫祝贺。就这样,韩信被萧何的阴谋骗进宫中。
结语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有能力的时候不南面称孤自立为王,偏要讲什么情面,汉王待我恩重如山,不忍背弃。但是偏偏真的是功劳天大啊,不背弃但是不甘心,想捞取更多的东西,于是要了个代王当当,还延迟合围项羽,岂不知刘邦心里已经很不爽了,早晚收拾你。
他还自我感觉良好。当代王的时候可以谋反,有实力,后来刘邦把他调走任楚王,还是有实力。偏偏降到淮阴侯的时候去策划谋反,还被告发,这种事被告发意味着你身边藏了一个对你致命但你万分信任的人,这种识人的本事难怪猜不中刘邦的心。
Coco子斓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其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功勋。也因此汉高祖刘邦允诺他三不杀,即: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当然史料对此未有记载,而是出自于《西汉演义》。
然而似乎只要通过起义建立的王朝,帝王登基后,开国功臣们往往都会面临“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尤其是刘邦,算是打开帝王建朝后诛杀功臣的先例,而韩信功高震主,难免会成为刘邦的心头大患,可是他记得对韩信的承诺。我们都知道,刘邦参加起义前,只是个市井之徒,那时的他根本不在乎礼义廉耻之说。但如今已贵为一国之君,所谓金口玉言,说过的话就要兑现。
难得的是,刘邦有一位贤内助,也就是皇后吕雉,她发现丈夫每天心神不宁,便问其究竟,刘邦也全然告知,吕后听完爽快的说此事包在她身上。
后来趁刘邦出征,吕后命萧何诱骗韩信至宫中,称皇帝要大宴群臣,韩信听闻也是如约而至。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刚步入宫中大门,就被吕后派人将其装入竹笼之中,且用黑布将笼子层层包住不见光影。当韩信反应过来时,却为时已晚,无法脱逃,便问之杀其缘由,吕后则称有人告发其谋反,这就是死罪,而对于刘邦承诺的“三不杀”,吕后也并未违约,首先见天不杀,乃布蒙竹笼;其次见君不杀,非刘邦为;最后见铁不杀,竹竿戳肉。话音刚落,吕后就命宫女们手握削尖的竹竿将韩信活活戳死。如此灭绝人性的做法,可叹!一代名将蒙冤惨死,更可悲!
总结:
自古伴君如伴虎,韩信之死,在封建王朝中已不是个例。因此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要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更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海之泪
韩信被竹竿戳死,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并非史书记载,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是后来人们编出来的。被竹竿戳死的由来也是源于传说。韩信为汉朝的建立记下了不世之功,为了对韩信的功劳的奖赏,汉高祖刘邦给韩信定下来“三不杀”,即见光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就让宫女用竹竿把韩信戳死了,这样就可以不违背刘邦的誓言了。其实这只是传说,西汉初年冶铁技术很不是很成熟,兵器还是以青铜器为主,铁器是好少的。从这一点上看就是后人编的。
韩信,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号称“兵仙”,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任执戟郎中,却不被重用,后来到刘邦的营中人治粟都尉,在感觉自己不能被重用后本想做逃兵,被伯乐萧何发现“萧何月下追韩信”,追了回来,并推荐给刘邦做了大将军。从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巴蜀定三秦,平定魏国代国,背水一战攻取赵国,又收复燕国,齐国;之后又参加了垓下会战,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刘邦曾经说过:“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汉朝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下的。面对项羽这样强大的对手,都能在大争的局面下取得胜利真的是军事的天才。并有韩信兵法流传于世。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都最后都会被清算,就是因为韩信的的功劳太大,能力太强,也就受到了刘邦的忌惮。西汉建立后刘邦借机会,削去了韩信的兵权,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征,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吕后知道不是韩信的对手,就和萧何商量以刘邦平定胜利,让韩信过来恭贺为由将他拿下。看到萧何的亲笔信,韩信只前来赴约。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是对韩信的死是有记载的,“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韩信死于长乐宫的钟室,却是被斩的。
刘邦回来后,知道韩信被吕后杀了,“喜且怜之”,说明他也很想除去韩信这跟心头祸患,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一直也没动手。吕雉是帮他干了他想干儿没有干的事。
weifq
但凡一位大臣被赏赐了免死金牌、免死铁券神马的,那么大功告成之时,十之八九,他将必死无疑。
道理也简单,赏赐你这些东西,是要稳你的心,为大佬好好卖命,天下大定后,你要是聪明呢,就乖乖的把这些免死保证书上交,夹着尾巴做人,或免一死。你要是还拿它当个宝,无疑是抱了个炸药包,一个小火星引燃,你就会炸得粉身碎骨。哪个皇帝会允许一个有免死身份的人耀武扬威,天上决不允许有两个或者多个太阳。
韩信就是没活明白的。功高震主也就罢了,还不知隐退,天真的以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功劳换来的标配。自取其祸也是必然的了。
至于怎么个死法并不重要。竹竿戳死、喝水噎死、吃饭撑死都有可能。反正你得死。
a妍讲白搭
感谢邀请~我是野史日记
历史上对韩信的记载,除了正史之外,还有一种流传于民间,口口相传至今的一个古老说法,但是史料对此并无记载,所以只能当做传说故事来看,不过空穴来风,相信总还是有点根据,今天野哥就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讲讲,关于韩信的另一个民间版本。
韩信这个人,出身很贫苦,但是心底善良,怀有大志向,并不甘心这样普普通通过一世,所以他平时喜欢读书。
韩信当时赖以为生的技术也没有,只能是出苦力靠砍柴勉强糊口度日。当时韩信居住的地方,还住着一位老者,这老头是一个风水先生,但是恰逢乱世,吃饭都成问题,谁还有闲钱找他算命看风水,导致老者断了口粮,奄奄一息。
韩信不愿意看到老者就这样饿死,每天多砍点柴,换来吃的分给老者一点,也算是吊着他的一条命。
韩信对老者算是有救命之恩了,老者虽然无以为报,就把自己知道的一个秘密告诉韩信。他对韩信说,在后山之上有一个山洞,那是一个“龙口”,也就是龙脉所在。
我死以后将我埋在那里,可保你富贵无边。如果您的母亲先死,那就把宝地让给您的母亲,可保你出侯拜相。
韩信一听出侯拜相,两眼放光,那不是他日夜期盼的梦想吗?于是,将此事深深的记载心上,每天还是读书,砍柴,照看老者。
时光荏苒,老者很快因为老迈垂危,病重卧床。韩信看着老者的状态,内心十分不安,因为他一旦死去,就要依照承诺将他放入龙口,此生恐怕只有富贵在手,却无法出侯拜相了。
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韩信的善良被欲望驱散,他下定决心,做了一件禽兽不如的事情。将自己还活着的老母,丢进了后山“龙口”之中,那一刻,“龙口”瞬间坍塌,吞噬了韩信的老母亲。
听到后山的一声巨响,老者双目流泪,知道韩信做了大逆不道之事,只不过此时悔之晚矣。老者哀叹:想不到老夫自己为了报恩,却害了韩信的老母亲。韩信虽得地理,却天理难容啊!不久,老者也去世了。
韩信后来果然出侯拜相,一人下万人之上。只不过他干过的丑事让他自己内心不安,在天下稳定后,韩信向刘邦坦白此事,希望刘邦能够帮他。刘邦听罢,觉得韩信是怕自己杀他,就下令天下的铁质兵器上都刻上“不杀韩信”的字样。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天下铁器不杀。”成为了刘邦对韩信的承诺,韩信得刘邦此诺,内心稍安。
后来刘邦出去平叛时,有人陷害韩信谋反,于是吕后和萧何将当时软禁京城的韩信骗入宫中,杀了。
至于杀韩信的手法,传说的比较多,野哥就给大家说两种吧。
第一种,将韩信骗到竹楼中,窗子都封死了,不见天。在竹楼中,不着地。最终派宫女们用削尖的竹子将韩信活活戳死,避免使用铁器杀韩信的承诺。
第二种,将韩信扔进笼子里,下不着地。又用大布将笼子蒙住,所谓上不见天,然后将他勒死了,也没有使用铁器。
这只是传说,从韩信的正史来看,漂母之恩和胯下之辱,韩信应该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而且在齐国封王的时候,也没有拥兵自立,应该不会为了一个玄学事件来坑杀活母。至于那三个承诺,应该也不是真,刘邦这样的人,出尔反尔还需要什么找这么借口吗?况且还是吕后和萧何动的手,管的了那么多。
我是野哥,欢迎关注我的账号野史日记,一起了解历史!
木子花。
吕后下令用竹竿戳死韩信,是为了“遵循”刘邦对韩信许下的承诺。因为刘邦曾经封赏了战功卓著的韩信为“三齐王”,即: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和“五不死”,也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兵不死,见金不死。这里的“金”就是泛指用来制作刀具的金属。
所以,狡黠狠毒的吕后命令奴仆将韩信捆在一台轿子里,然后,下令一群宫女手持削尖的竹竿隔着轿帘活活捅死了韩信。韩信在轿子里临死时说:“悔吾当初不听蒯通之计,今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一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就这样被吕后和萧何诱杀,享年35岁。
刘邦和吕后为何要置韩信于死地?一、胁迫刘邦封齐王,从此埋下祸端
早在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了齐国后,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部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如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以镇抚局势,这样有利于齐国这个地区的稳定,那么,现在希望允许我为暂时代理齐王吧。”
此时的刘邦在荥阳正被项羽率领楚军紧紧地围困着,所以,一听此事,勃然大怒,对韩信的使者破口骂道:“我正被围困于此,时刻盼着韩信来解围,他却在那想自立为王。”一边骂,一边正想抬脚踢向使者。幸好立刻被张良劝阻了。
张良靠近刘邦的耳朵说道:“如今汉军处境不利,怎能反对韩信称王呢?不如先趁机册封他为王,好好地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以防发生变乱。”头脑灵活的刘邦,这才立刻醒悟过来。于是变了个口气,当即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当就当实实在在的王,怎么能当个暂时的代理王呢?”随即派遣了张良为使者,前往册封韩信为齐王,并命令他迅速攻打楚军。
从这件事以后,刘邦心里对韩信有些不满,因为韩信是以半要挟半商量的语气向刘邦提出要求的,但是鉴于当时的形势,并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最终还是很不情愿地册封了手握30万重兵的韩信为齐王。假如刘邦当时不答应韩信的要求,那么刘邦肯定是难以夺取天下的。所以逼封齐王之事,为刘邦后来杀韩信埋下了祸根。
二、狡兔死走狗烹
楚汉战争一结束,胜利在望的刘邦就迅速夺去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但即便这样,刘邦还是对韩信有所忌惮。于是不久又听从陈平之计,利用巡游各地的机会,将诸侯们召集到陈地集会,在韩信前来面圣之时,将其抓捕,降为淮阴侯,之后,也没有给他任何实职,并明令禁止他拥有兵权。这一连串的夺权降封已经传递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刘邦要吃了韩信这条“猎犬”。
可惜,韩信没有清醒的辨别到刘邦对他的戒备行为。所以韩信更没有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主动交出兵权,甚至负荆请罪,请求刘邦的宽赦,随便封自己一个闲王,弄个小小的几百亩封地,告病还乡,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军事经验和用兵之法写下来,流传于后世,那才好嘞。
三、军事方面是天才,政治方面显得弱智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之一,为刘邦夺取天下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可以说韩信是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不愧为“兵仙”之称。
但是,韩信在政治上缺乏头脑。在被封齐王之前,韩信的谋士蒯通就曾劝说韩信以齐国为根据地,跟项羽和刘邦三分天下,但是手握重兵的韩信没有听从,却希望做个代理齐王。而刘邦却听从了谋士张良的建议,封了韩信一个真齐王。所以韩信被眼前的“蛋糕”乐呵了,却丧失了夺取天下的大好时机。
后来,刘邦看到当上齐王的韩信还没有出兵,于是再次提出要为他封地封号,韩信这才出兵攻打项羽,为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可是韩信这个隐患几乎在刘邦心中越来越突出。
韩信在政治上优柔寡断,做不到拥兵自立,和刘邦、项羽抗衡的境地。其实韩信对刘邦有着阳奉阴违的行为,只是完全没有自己的立场,不能审时度势。这种举棋不定的柔弱性格终于导致了日后被杀的悲惨结局。
刘邦认为,只有除掉韩信才能永绝后患,于是在公元前196年,在吕后的完美配合下,由吕后采纳萧何的计谋,诱骗韩信入宫,想办法杀死了他。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niki
传说,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对曾经的第一元帅韩信不放心,就把齐王这个最富裕的国王改封楚王,又找茬降为淮阴侯。然后假惺惺许诺,你功勋卓越,我许你三不杀: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后面,吕后想办法骗韩信入宫,命令关在房间里,到了晚上(不见天)韩信被去除铠甲衣服关在竹笼吊到房梁上,四周黑布包裹竹笼(不见地),再派十几个宫女持尖锐竹片将韩信捅死(不见铁)。
笑一笑,编个故事而已。
真实记载,前197年巨鹿郡守陈豨反叛,韩信与之有不少的往来,刘邦当时亲自出兵讨伐,韩信托病不去。第二年,吕后接到韩信部下首告其阴谋袭击皇宫杀太子,就与萧何等人合谋骗韩信入宫逮捕,以谋反罪夷灭三族。没记载所谓三不杀。
flyu_u
吕后作为皇后,萧何作为丞相应该有兵器。因为民间传说韩信大将军功劳大,刘邦承诺韩信有“三不杀”或“五不死”之说。“三不杀”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五不死”是在“三不杀”基础上有见君王不死、见绳捆绑不死。按照上述说法,吕后和萧何不能用铁器杀死韩信。
电视剧淮阴侯韩信,演员张丰毅扮演韩信,最后韩信是被宫女用竹竿戳死的。还有一种说法韩信是被宫中大钟震死的。处死韩信的这两种说法流传十分广泛。这两种死法也算不违背刘邦当初承诺。
正史包括非常有权威性的司马迁巜史记》没有记载韩信具体死法。只是说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骗进宫中,死在长乐宫钟室,然后夷灭韩信三族。韩信被骗进宫中可能被吕后秘密处决的,因为韩信被认定犯谋反罪,是古代最重的罪行,属于大逆不道。当时刘邦不在长安,去外地平定陈豨叛乱,非常时期就秘密处决了韩信。汉朝有秘密处决高官现象。汉景帝刘启处死大臣晃错也没有大张旗鼓的,而是派人通知晃错有事情要处理,骗出来后秘密处死的。毕竟这些人都在一起共事过,做事还是适当照顾感受影响的。
民间许多人,包括司马迁等都对韩信之死处于同情态度。编出了韩信许多不应该死的方式。韩信之死不能让天地看见,不能动绳锁和铁器。否则会招致天谴报应。
Bridget-Lee
韩信被竹竿戳死,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并非史书记载,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是后来人们编出来的。被竹竿戳死的由来也是源于传说。韩信为汉朝的建立记下了不世之功,为了对韩信的功劳的奖赏,汉高祖刘邦给韩信定下来“三不杀”,即见光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就让宫女用竹竿把韩信戳死了,这样就可以不违背刘邦的誓言了。其实这只是传说,西汉初年冶铁技术很不是很成熟,兵器还是以青铜器为主,铁器是好少的。从这一点上看就是后人编的。韩信,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号称“兵仙”,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任执戟郎中,却不被重用,后来到刘邦的营中人治粟都尉,在感觉自己不能被重用后本想做逃兵,被伯乐萧何发现“萧何月下追韩信”,追了回来,并推荐给刘邦做了大将军。从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巴蜀定三秦,平定魏国代国,背水一战攻取赵国,又收复燕国,齐国;之后又参加了垓下会战,逼得项羽自刎乌江。刘邦曾经说过:“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汉朝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下的。面对项羽这样强大的对手,都能在大争的局面下取得胜利真的是军事的天才。并有韩信兵法流传于世。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都最后都会被清算,就是因为韩信的的功劳太大,能力太强,也就受到了刘邦的忌惮。西汉建立后刘邦借机会,削去了韩信的兵权,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征,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吕后知道不是韩信的对手,就和萧何商量以刘邦平定胜利,让韩信过来恭贺为由将他拿下。看到萧何的亲笔信,韩信只前来赴约。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是对韩信的死是有记载的,“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韩信死于长乐宫的钟室,却是被斩的。刘邦回来后,知道韩信被吕后杀了,“喜且怜之”,说明他也很想除去韩信这跟心头祸患,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一直也没动手。吕雉是帮他干了他想干儿没有干的事。
多多熊
韩信被宫女竹竿戳死的说法,基本上可以判定为说书人段子手的扯淡。
这个段子还有个前序就是刘邦许诺给韩信的“三不杀”,大概意思是说韩信对汉朝有大功,以后无论韩信做什么,看见天空的地方、看见大地的地方、任何有铁器的地方,都不得杀韩信。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你说你刘邦好好的说这些干嘛?就不怕韩信一气之下给他把脑袋拧下来当夜壶?所以评书里面太多的不合逻辑,听个热闹可以,当成正史就不好了。
段子还没说完,后来吕后趁刘邦不在家就真的要杀韩信,于是老韩被昔日挚友萧何诓骗进了宫,诱进暗室里,这下好了,天地都看不见了,然后从天上掉下来个木笼子把韩信扣里面了,一群宫女用削尖的竹子朝笼子里的韩信刺了起来,不多久一代名将就成了筛子。
你说该说刘邦吕后两口子守信用呢还是不守信用呢?
正史上记载韩信死于一场所谓的谋反:刘邦的另一位大将陈豨在外放前曾经拜访过韩信,约定同时举兵,里应外合,一举推翻刘邦。然而就在两人如意算盘打的噼啪响的时候,被人告发给了吕后,于是韩信啥都没做,就被吕后萧何联手杀死了。
重点就是被杀的时候韩信啥都没做,仅凭告发者的一面之词,怎么看像是个“莫须有”。在明离子看来,与其说是谋反,更像是一场兔死狗烹的闹剧罢了。
Sybil
“见天不死,见君不死,见兵器不死”传说是刘邦许诺韩信的三条免死金牌,然后最终韩信还是死了,因为三条诺言尚在,故吕后派人让宫女用竹竿捅死了韩信。此事,坊间一直引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然后正史是如何记载的呢?
史记中韩信的结局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倒数三段分别是韩信之死、蒯通之死、淮阴侯一生的反思,其中明确写道:
钜鹿郡守陈豨反叛,韩信与他暗地里私通,因此在刘邦率兵平叛的时候,打算发兵袭击吕后和太子,策划篡位。后来被韩信家臣将此事告知于吕后,吕后派萧何前去召“称病”的韩信来到汉宫祝贺平叛成功一事(当时刘邦尚在外和陈豨厮杀)。
韩信听了萧何的话,来到宫中,结果直接被吕后埋伏一笔,捆住后在长乐钟室被斩杀,临终之前慨叹道“早知今日,不如当天听了蒯通的话,被女人和小人所害,真是天意弄人”。吕后听了韩信遗言,所以诛了韩信三族以泄愤。
司马迁著《史记》时离公元前196年韩信被杀尚不足百年,因此笔者认为其对韩信之死的描写客观,吕后此等阴谲之人杀人还不至于在乎什么“见天见君见兵器不死”的诺言么?那么这三条诺言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于世呢?
韩信被宫女用竹竿捅死之说是源于明代甄伟所著的演义类小说《西汉演义》,其本质上是和《三国演义》一样,取材于正史记载,然后收集民间对曾经英雄的印象,添枝加叶使得人物形象更饱满。
在《西汉演义》中刘邦在封韩信为齐王之后,许诺了三件事:
刘邦曾言:三不杀韩信,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其中“君”指的是刘邦,同时也泛指男性,因此吕后才让“宫女”用竹竿刺死了韩信。
除了三不杀之外,坊间也有五不杀的说法: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见铜不杀,见铁不杀楚汉相争,韩信居功至伟,最后却不得善终,民间对韩信从来都是感到惋惜,总会介怀韩信一代名将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西汉演义》的作者为了突出韩信的凄凉,同时加深吕后的诡谲,故而首创“刘邦许韩信三不杀”的故事,源于情怀,可以理解。
《史记》中韩信之死只是写了6个字“斩之长乐锺室”,那么韩信死的真的那么痛快么?
韩信是怎么死的?《史记》中虽没有详细记载韩信的死法,但是在韩信死之后200年班固的《汉书》中独一无二的记载了韩信的死法。
汉书·刑法志这一篇中写道:
汉兴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刑法志一篇是班固通过研究西汉法律而成文,其所在的时代距离西汉不足200年,极具客观性,可以作为参考。
可以想象,曾经有多风光,终局就有多落寞。可以想象,韩信之死一定是异常惨烈的,前方高能预警,小朋友请在父母陪同下阅读:
首先刺字、再割鼻子、然后斩了双腿,没死的话,继续用木棒鞭打,最后割了脑袋,把尸体剁碎示众,有更惨的还被割了舌头,连遗言都留不下。这大抵就是对汉王忠心耿耿的韩信最后的一幕了,惨不忍睹。
因此吕后派宫女(不用男的,谓之君不杀)将韩信用被单蒙住(不让见到天,谓之天不杀)用竹竿(用木制,谓之铁不杀)一下一下的捅死只是《西汉演义》为了缅怀韩信而杜撰的情怀一幕,不足为信。
北方南方Pin
韩信被宫女用竹竿戳死,当然是个民间传说,没什么可信性,但挺有意思的。当然,这当中反映了后世人们,对韩信之死鸣不平的意思。
据说,韩信因为立下的功劳太大,担心自己功高震主,于是就向刘邦要了个承诺,刘邦也答应韩信可以“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金不死”。所以,当萧何骗韩信进宫的时候,有人提醒韩信可能有危险,韩信心想,老子有“三不死”,怕你个鸟?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吕后让人把韩信装进麻袋里,这样就不见天;再吊在半空中,这样就不见地;最后让宫女用竹竿戳死,这样就不见金。
还真有点脑筋急转弯的黑色幽默!
正史的记载,韩信虽然的确是被吕后和萧何联合骗至宫中杀害,却没有那么多花样,只是说他被杀死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并被诛灭三族。
至于这件事背后有没有刘邦的影子,说直白些吕后和萧何杀害韩信到底是不是出于刘邦的授意,我个人认为是肯定的。
分析这件事情,要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去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封功臣。但从商周以来,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的是分封制,所以刘邦也只好大肆封王。那么刘邦建国时究竟有多少诸侯王呢?
根据历史记载,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一共封了17个诸侯王,其中有8个是异姓王,包括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还有一个是卢绾,是臧荼被灭后刘邦又封的燕王。
这个时候,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因为当时全国45个郡中有30个郡都掌握在齐王韩信、韩王彭越等异姓王的手中。
当一个人掌握大权之后,就总会觉得不踏实,总想着把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里。刘邦想的是如何把权力从异姓王手里收回来,而异姓王恰好也是这么想的,就是如何把自己手里的权力扩大化,使之更加稳固。
于是,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争斗,不过刘邦始终是技高一筹,用尽各种手段,将他亲手分封的异姓王们几乎屠戮殆尽。而像韩信这样的,当然是在刘邦清除名单里的重中之重。对刘邦来说,消灭异姓王的过程,其实无异于“二次打天下”,只有全部异姓王都被杀光的时候,刘邦的皇帝位子才算真正坐稳当了,才算真正的统一了天下。
在所有异姓王中,刘邦最为忌惮的毫无疑问是韩信,原因很简单,就是韩信这个人能力实在太强。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伐齐击溃龙且20万大军,最后一战十面埋伏击败项羽。
可以说,刘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事刘邦清楚,天下人也清楚,因而刘邦要对韩信下手,就不能像对付其他人那样,随便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就抓来杀掉,得步步为营顾着社会舆论的节奏。
韩信呢,说起来也有谋反的嫌疑,谁让他招降纳叛收留项羽的大将钟离眜呢?于是,刘邦就以伪游云梦之计,把韩信抓入长安,贬为淮阴侯,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管起来。要是别人,做到这一步可能就够了,给他一个善终的结局也没什么风险。但刘邦知道像韩信这样的人,军事能力和号召力都太强,即使软禁看管起来,也随时有可能对他的皇位形成威胁,于是决心除掉韩信。
除了对韩信实力的忌惮之外,汉帝国内部的局势变化,也逼着刘邦不得不尽快清除韩信这个潜在的祸患。
就在刘邦为平定代地陈豨叛乱,亲自带兵出征离开长安城不久,京城内就传出韩信要响应陈豨,在大后方长安搞军事行动的消息,吓得留守的吕后、萧何、陈平等人十分不安,决心先下手为强除掉韩信。
但做这事有一定的风险,那就是万一失败的话,很可能逼反韩信,而自己手下这帮人没有一个是韩信的对手,到那时就不可收拾了。
不过吕后也很高明,以汉军平叛大胜为借口,派出萧何去请韩信入宫庆贺。这是一张感情牌,当年韩信还默默无闻的时候,是萧何极力在刘邦跟前举荐韩信,才让他有了展示军事才华的舞台。
这就是“成也萧何”!
萧何出面,闲居在家的韩信即便疑心,也抹不开恩人的面子,结果前脚刚踏进未央宫,就被早已埋伏的刀斧手抓了起来,并被杀害。
这就是“败也萧何”!
可怜一代“兵仙”韩信,最后竟死在了自己的好友和一个妇人手中!从头到尾都是副待宰鱼肉的可怜相。
相比之下人家“战神”项羽,虽然同样下场凄惨,但终归还是乌江自刎地激烈了一把,在历史上大书特书,收割了千千万万的粉丝。
最后笔者猜测一点,要是说吕后真的把韩信装进麻袋,吊在半空,让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戳死,也不奇怪。
因为历史上吕后不仅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妇人,也是一个有着恶趣味的刽子手。她在杀自己情敌戚夫人的时候,竟然将她的双手双脚砍去,做成了“人彘”,放在一口大瓮中,折磨了好几天才死。
但她杀韩信的关口,正是刘邦在前方打仗,后方长安城内局势不稳的动荡时期,对韩信的整个诱杀过程干脆利落,吕后根本没有闲心破什么“三不杀”的脑筋急转弯,只想快点干掉韩信稳定大后方长安的政局。等到迎来大局已定的环境,再落在吕后手里的彭越,死得可就没那么一刀切的痛快了。
这位功劳仅次于韩信的功臣,不仅被折磨致死,而且还被剁成了肉酱,分成一份份由吕后派出的外卖小哥,送到剩下的英布、吴芮等诸侯王跟前,监督着他们吃下去以表示忠心。相比之下,韩信还算没受多少罪。
自在觀
关于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最主流的说法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曾经给了韩信一份“三不杀”的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在看得见天地的地方都不能杀韩信、金属兵器也不能用来杀韩信,这不等于就是黑了韩信一块“免死金牌”吗?
到底是谁要杀韩信史籍将诛杀韩信这件事全部推到了吕后身上,包括那位号称“公允”的太史公在《史记》中也基本采用了这一口径。据史籍记载,陈豨在代地举起了反旗,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弹压,本想让韩信随行,但韩信称病推辞了。但是,韩信并没有闲着,私下里与陈豨书信往来频繁、打得火热,想要待机而动……后来,韩信的一个家臣因为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了起来、打算杀掉,很可能这位家臣已经洞悉了韩信与陈豨的密谋,所以才招来了杀身之祸。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韩信的这个家臣早已把韩信与陈豨之间的密谋告知了自己的弟弟。不久之后,这个家臣的弟弟上书吕后,告发韩信谋逆,于是便有了后来吕后联合萧何诱捕韩信并诛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的那一幕。
从头至尾都是吕后与萧何的“阴谋诡计”,与远在代地的刘邦无关。可是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彼时的吕后可不是汉惠帝刘盈即位之后的吕太后,她本身就是刘邦猜忌的对象之一。没有刘邦的首肯,吕后居然联合刘邦手下的“首席文臣”萧何,除掉了曾经的“首席武臣”韩信。试问,远在代地的刘邦知道后会作何感想?皇后、皇太子与“首席文臣”搞到了一起,刘邦还能睡得着觉吗?
再看萧何,晚年的刘邦对功臣的猜忌之心日甚,作为“起家班底”之一的萧何也未能幸免。为了能让刘邦放心,萧何索性干起了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勾当,以自污求自保、向刘邦表白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对于朝中的政治斗争,萧何也是能独善其身就绝不掺和!可他为什么突然间和吕后打得火热,居然接受了吕后的命令、协助吕后诱捕韩信?倒向吕后就是倒向了皇太子刘盈,自古皇帝与皇太子之间本就是极其敏感、特殊的父子关系,群臣避之唯恐不及,萧何为何要“飞蛾扑火”?
很显然,要杀韩信的不是吕后,而是刘邦本人,吕后不过就是被刘邦当枪使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萧何会那么听吕后招呼的原因所在。这个时候萧何如果不听招呼,那他就是暧昧,暧昧某种程度上就是默认了韩信的谋逆,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不要忘了,萧何可是韩信的“伯乐”,别人可以暧昧,他却不行,他必须划清与韩信的界限!而协助吕后诛杀韩信恰恰就是一个“表忠心”的绝佳机会,萧何岂会错失?更何况,萧何协助吕后诛杀韩信无形中也是给吕后递上了一纸“投名状”,对于吕后而言,起码说明萧何还是“听招呼”的。彼时刘盈的储位已经没有任何威胁,接班没有悬念,强势的吕后掌权同样也只是时间问题。彼时给吕后递上“投名状”且不遭刘邦的忌,有百利而无一害,萧何何乐而不为?这其实也是萧何为何在刘邦死后还能得以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
吕后为何要用竹竿戳死韩信在被汉高祖刘邦削去楚王之位、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基本上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与朝臣来往。史籍唯一高调记载的是韩信拜会樊哙,可樊哙何许人也?吕后的亲妹夫!吕后通过他诱捕韩信,显然是行不通的。唯有萧何,他是韩信的“伯乐”、也是韩信为数不多看得上眼且相对比较信任的朝中元老。只有通过他来诱捕韩信,才能将韩信的戒心降至最低。果不其然,萧何一出马,韩信还真信了他,结果让吕后抓了个正着!
韩信是抓住了,可吕后犯难了。虽然给韩信安上的是“谋逆罪”,足可以夷灭三族了。可刘邦曾经公开给过韩信“三不杀”的许诺,就算是刘邦想杀韩信,也得顾及舆论,否则岂不是出尔反尔?自古帝王金口玉言,怎能出尔反尔?尤其是对于急需建立帝王威严的开国皇帝而言,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吕后到底是吕后,没有一点儿手段,她后来凭什么能镇住那么多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既然“见天不杀、见地不杀”,那咱就把韩信弄到不见天日的长乐宫钟室之中。有光是吧?好啊,那就用麻袋套上呗,你韩信还能“见天、见地”吗?可“见铁不杀”又让吕后犯难了,已经装在麻袋里了,灌毒药肯定灌不起来了……那好吧,让宫女们拿竹竿戳死你!这下没金属兵器了吧?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憋屈地死在了一群“小女子”手中,而且死得那叫一个窝囊!
综上所述,都说韩信是死在了吕后手里,但吕后表示:“这个锅我不背!”说白了,真正想要韩信死的是汉高祖刘邦,吕后不过就是被刘邦当枪使了。可刘邦已经给了韩信“三不杀”的许诺,帝王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最终,这个“考智商”的事情落到了吕后头上,吕后以女强人的智慧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仅帮刘邦背了黑锅,而且轻而易举解决了帝王不能“出尔反尔”的难题!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刘邦明知吕后可能弄权,却最终决定留下吕后的原因所在。因为只有她能够镇得住那帮开国元勋,而且不会危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吕后即便再弄权,至少皇帝还姓刘,包括刘盈那两个庶出的傀儡儿子!如果把大权交给异姓功臣,刘邦怎能放心?谁敢保证他们不会成为后来的霍子孟、曹孟德?刘邦别无选择,只能留下吕后……
liuhp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是韩信一生的简述,却也是对他赤裸裸的嘲讽。“一知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他的伯乐,是他“知恩图报”的对象。吕后怎么召见他,他都装病推脱。可是,当萧何来邀请他进宫商议国事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就跟他走了。他怀揣着知恩图报的信念,却忘了人性经不起考验。此时,萧何早已被吕后收买,信任的结果,是惨死宫中,满门抄斩。“存亡两妇人”他少年时得益于一河边老妇的一粥之恩,才能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不成想,功成名就之时,却被吕后设计所杀。生死两茫茫,谁有说得清,何为知恩,何为图报。
传说韩信是“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底不死、见光不死、见铜不死、见铁不死,所以当时的吕后就把韩信给骗到了长乐宫中用布袋将韩信给套上,并且还把他挂在大钟里面,让他见不到天和地,见不到铜和铁,更别说是见光了,随后就命令宫女用竹签一下一下的把韩信给扎了一个透心凉,最后一代名将就这样去世了,这也就是民间传得最多的版本!
其实作为一代名将,在当时地位又极高,被宫女用竹签捅死确实太过儿戏。我们看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是对韩信的死是有记载的,“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韩信死于长乐宫的钟室,却是被斩的。刘邦回来后,知道韩信被吕后杀了,“喜且怜之”,说明他也很想除去韩信这跟心头祸患,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一直也没动手。吕雉是帮他干了他想干儿没有干的事。
王小呆先生
这里说的不是韩王信,而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这个韩信被后世称为“神帅”、“兵仙“。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最后的死法却极为特殊且残忍,他是被一群宫女用竹竿戳死的。原因为何?我们往下看。
话说韩信初为平民,但他不甘平庸投奔了项梁,后跟随项羽,可是不得志,又归属刘邦。刘邦被封汉王时,韩信本弃刘邦而去,但被萧何追了回来,并被刘邦拜为了大将。
此后,韩信多次立下大功,比如为刘邦制定东征夺天下方略,又灭魏国破代国等等。但是由于其功高盖主,再加上刘邦的疑心病,于是给自己招惹上了灾祸,最后被吕后俘虏处死。
韩信死时,是被五花大绑关在囚笼中的,然后被一群宫女用竹棍戳死。至于为什么会是这种死法,在《西汉演义》中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因为害怕被刘邦处死,所以请求刘邦给自己特权,”三不杀“。
所谓”三不杀“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很好理解,见天不杀的意思是有天的地方不能杀,见地不杀是有地的地方,见铁不杀是不能被铁杀。
而吕后杀韩信时,为了符合这三点,特地找了一间阴黑的屋子,且地上铺有地毯,还命令宫女用竹竿杀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