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husloveyy
民间有一个关于韩信的传说流传甚广,话说韩信年轻的时候很穷困潦倒,时常四处蹭饭,被当地的年轻人鄙视和欺负。韩信为了日后能达到,所以把自己的母亲活埋在一处风水宝地上。后来他果然辅佐刘邦成就霸业,但是由于自己活埋母亲的做法有干天道伦理,注定不得好死。他曾于刘邦诉说过此事,刘邦于是对韩信承诺三不杀。就是君主不能杀他,天下铁器不能杀他,苍天光明覆盖之处不能杀他。
后来韩信功高震主,被刘邦从王爵降为淮阴侯,韩信怀恨在心,便和掌握重兵的陈豨密谋造反。之后,陈豨举兵反汉,刘邦率军亲征。都城只剩下吕后母子,韩信打算与陈豨里应外合攻入皇宫,但是被一个门客提前向吕后告密。吕后与萧和设计将韩信骗入宫中,由于刘邦此前对韩信有过三不杀的承诺。故此吕后命人将韩信关外大笼子里,上面盖上布遮住光明,然后让宫女们用削减的大竹竿把他活活扎死。
当然,这仅仅是流传于民间的一个充满了怪力乱神的传说,具体的出处已经不可考。一些文章说是出自《西汉演义》,但我翻阅了明代的《西汉演义》一书和蔡东藩的《前汉演义》,都并没有三不杀的记载。反而是古代的白话小说中都说韩信被吕后骗入宫中斩首。
回到正史中的记载,韩信早年确实是四处混吃混喝的人,也被当地的人看不起。并且留下了“漂母之恩”和“胯下之辱”这两个励志的典故。然而韩信深明兵法和计谋,先是在项羽账下不被重用,后来投入刘邦麾下。在萧和的推荐下成为刘邦的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得到重用的韩信运用自己对战争局势敏锐的洞察力和超人的智慧,帮助刘邦由弱到强,很快就统一了天下。而当时韩信的威名已经是天下闻名,他自封齐王,有与刘邦项羽鼎足而三的能力和资本。当时就有这样一句话形容韩信的重要地位:
韩信助汉则楚亡,助楚则汉亡。在楚汉相争的纷乱局势中,有人劝过韩信自立,或者归顺项羽。但韩信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一直没有背叛汉朝,刘邦也惧怕韩信会背叛自己,连忙正式册封他为齐王。后来刘邦一统天下,转而消灭辅佐自己的异姓王候,韩信先是被解除兵权改封楚王,后来又被刘邦设计捉拿,押解京城。韩信看出了刘邦不过是利用自己帮他打江山,而根本没有君臣之情义。他大声的哀呼: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听到后大概觉得这样处死韩信难以掩饰自己的心狠手辣。于是说:“是有人告你谋反,我才抓你的。”随后他免去韩信的罪名,迁居京城降为淮阴侯。然而一直忌惮韩信的能力,这让韩信也惴惴不安。
再后来就爆发了陈豨反汉的事情,在长安掌控政局的吕后同萧和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定叛乱回宫了让他入宫庆贺。韩信入宫后被抓,在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韩信临死前说:“我后悔当初为何如此忠心于刘邦,以至于死在妇人之手,这都是天意啊!”随后他的三族全部被诛杀。韩信是否有反心,司马迁在《史记》中确实记载了他劝陈豨造反自己在长安里应外合的话。但是淮阴侯列传中描写他人劝韩信反汉的文字长达千言,而韩信则一口拒绝,表达会忠于刘邦。最后却在兵权丧失,王爵被削的不利情况下想着要造反,这似乎太不像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和谋略家的性格。而且司马迁在描写刘邦知道韩信被杀的情况后是既高兴又惋惜,这一点颇让人回味。故此韩信是真的造反被杀还是中了刘邦和吕后设下的陷阱,这一点现在也是有争议的。太史公的春秋笔法,到底有没有隐藏着什么呢?这个我们已经无从确定了。不过以封建王朝君臣之间对权利的争夺的大趋势来看,韩信造反要死,不造反还得死,历史上能跳出君臣之间“兔死狗烹”的魔咒的人并不多。
《史记》和《汉书》都说韩信被吕后杀死于长乐宫中。并没有民间传说中的韩信埋母和三不杀的承诺。可见历史上的韩信要么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斩首。虽然史书中没有写何种武器杀死韩信,但可以证明韩信绝对是死在兵器之下而不是大竹竿之下,难道堂堂的大汉皇宫内连一把铁器或者青铜兵器都没有,而是去找大竹竿这种原始部落的武器来杀人么?而西汉时期,环首刀是一种最普遍的兵器,所以也可以推测韩信被宫中的武士捆绑后,一刀结果了性命。这自然也是说的通的。
韩信是秦末汉初伟大的军事家,他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经典的战例,被后世称为:“兵仙”。而他早年落魄最后功成名就的经历也激励着无数处于逆境中的人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最后由于功高盖主被杀,这其实也是封建社会君臣无法破解的魔咒。
ricepinkpig
任何时候都要想清楚了,把所有的事都做全面了,各个层面都要顾到,韩信这样的“兵仙”也有疏忽的时候。
这个源于一个传说,说出来大家可以当成一个小故事听一下,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小小道理就是,没有什么能够保护你一辈子,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想周全了,就连韩信这样的“兵仙”都有疏忽的时候,何况我们这些平凡人对吧。下面咱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吸取一些教育道理。
先说说韩信怎么封了“齐王”其实早在建立汉朝之前,有一次刘邦派韩信去攻打齐国。韩信一路势如破竹,评定了齐国以后。好不巧,刘邦被项羽围困,马上看着就不行了,就跟韩信求救。
你说这个时候韩信应该火速驰援刘邦才对。但是韩信动了自己的小心思,让刘邦封封他为代理齐王,这哪是什么代理呀,分明就是给刘邦要官职而已。
气得刘邦破口大骂,幸亏张良劝阻,刘邦才忍着脾气,封了韩信一个齐王。然后韩信就出兵救下了刘邦,这一下,刘邦对韩信是非常不满的。
刘邦作为一个领导,一个下属,在他危难的时候落井下石,他当然不开心也不高兴了。其实韩信这个要求也不过分,毕竟他立下了一定的战功,但是给领导要赏的时间不对,所以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这点韩信跟张良比起来还差一点。
刘邦对韩信说的三不杀韩信的功劳很大,刘邦曾经许诺过他。三个条件下是不会杀韩信的,
第一就是不见天,第二就是不见地,第三就是杀韩信不用金属的物品。这就相当于给了韩信一个免死金牌,只要有天有地的地方就不能去杀韩信,杀韩信也不能用任何的金属制品。
刘邦这个人心胸还是狭隘的,当汉朝江山平定以后。萧何手里没有什么兵权,张良非常识时务,激流勇退。就是韩信不愿意交出自己手中的兵权,而韩信又是一直被人尊崇为“兵仙”的一个人,用兵如神,手里又有兵权。刘邦哪能不忌惮他呢?所以说除掉韩信也成了刘邦一件最烦心的事儿。
但是这个事儿刘邦又不能做,所以刘邦就找了一个合适的人。
吕后杀韩信既然刘邦本人不能干,就把这事儿交给了吕后。吕后也算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自己也有一点权谋,他知道自己很难把韩信引到宫中,所以就派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可以说是韩信的知己,他就是萧何。大家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那么这一次萧何也把韩信亲手送上了黄泉路。
萧何把韩信引到了长乐宫中,韩信被吕后五花大绑的抓着,按照当时的谋反罪行,韩信是需要株连三族的。但是吕后也犯了难,毕竟刘邦曾经说过对他三不杀。天子开口,金口玉言总不能打刘邦的脸吧,要说吕后这个人还真是有点手段。
不见天不见地,那好吧,把韩信装到麻袋里,吊到房梁上这样韩信即够不着天,也够不着地,看不见光,做完这一步以后,不能用金属物品杀死韩信,那怎么办呢?吕后又叫来一群宫女,用竹竿活活把韩信戳死。可怜一代兵仙,最后就惨死在一群宫女的手里。
总结生存一知己,存亡两夫人,这个对联大概是对韩信一生的概括,韩信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无奈他生在了那个封建的时代,尽管作为一代兵仙,也有疏忽的时候,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让自己绝对的安全,即便是像韩信这样有能力的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绝不能有高枕无忧这种想法。飞鸟尽,良弓藏狡,狡兔死,走狗烹,故国灭,谋臣亡,这也许就是韩信最后的一声叹息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布鲁克
韩信被宫女用竹竿戳死,其实是民间传说。历史上关于韩信的真实死法其实另有记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之所以能被誉为“兵仙”,跟萧何有着很大关系,因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才让韩信死心踏地为刘邦卖命,并最终成就了刘邦的西汉王朝,也成就了韩信的“兵仙”之名,可以说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但是韩信的死跟萧何也有很大关系,正因为是萧何的诓骗,才让韩信最终死于吕雉之手!
关于吕雉为何要杀韩信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刘邦授意吕雉这么做的,因为韩信有功高震主之嫌。还有说吕雉是在为他儿子将来登基扫清障碍,当然也有说韩信太目中无人,竟然让吕雉的妹夫樊哙跪拜他,吕雉知道后就对韩信起了杀心。反正不管怎么说,后来吕雉找到了萧何,让萧何诓骗韩信入宫,不知有诈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吕雉事先安排的武士捆绑了起来。
其实关于韩信的死法也有两种,第一种是民间传说里所讲的,当初韩信跟随刘邦时曾与他有过约定,将来自己如果犯了错:“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就是所谓的“三不杀”。因此,吕雉将韩信抓住后,就把他捆在布袋中,绑在房梁之上,并派宫女用竹竿将其活活戳死。在这里吕雉没让韩信见天,见地,也没用兵器将韩信杀害兑现了“三不杀”!
第二种就是史记记载的:吕雉让武士把韩信捆了起来,并将他斩杀于长乐钟室。韩信在被斩前大声说:我真后悔当初不用蒯通的计谋,才被你这坏女人所骗!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
对于吕雉来说,杀韩信的兵器和手段多的事,完全没有必要费那么多事把韩信吊起来用竹竿打死,民间传说里的事并不可信?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朵小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逃跑,萧何把他追了回来,还帮他拜了大将。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同样是萧何,把韩信骗到了宫里,弄死了他。
至于韩信死法怎样,是勒死的,吊死的,还是刺死的?史书上并没作介绍。
不过,《西汉演义》中却给了韩信一种出奇的死法,说是被宫女是竹竿刺死的。可皇宫里头,有刀,有箭,有矛,有毒药,为何要劳神费力地,用竹竿捅人呀?
其实,韩信之死,死在其自作孽、不可活,当年刘邦兵困荥阳,多次向韩信发了求救信,可韩信置若罔闻,按兵不动。
刘邦不明就里,就问张良。张良贴着耳朵对他说:“韩信想要代理齐国,大王何不成全他?”
刘邦勃然变色,刚要骂娘,此时韩信派的使者就在旁边,张良眼疾手快,赶忙踩了踩刘邦的脚,并朝他递了个眼色。
刘邦立马会意,笑嘻嘻道:“不就齐王吗?我让他当,我这就给他发个任命书!”
刘邦不仅发了任命书,还写了个承诺,即“三不杀”和“五不死”。
“三不杀”,即天不杀、地不杀、君不杀;“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无绳捆之、无兵杀之。
后来刘邦夺得了天下,内心对韩信充满忌惮,韩信活在世上一天,刘邦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浑身不自在,他害怕哪天韩信谋反,就算他能压制住韩信,但他死了,儿子们呢?
刘邦欲斩韩信而后快,但他有约在前,即“三不杀”和“五不死”,刘邦不敢食言。吕后见刘邦愁眉不展,便问夫君因何事困扰,刘邦便把心中疑虑告诉了吕后。
吕后想了又想,突然心生一计,便对刘邦说:“交给我好了,保管让韩信死,但又不违背承诺!”,刘邦想问什么办法?吕后卖了个关子,说过两天你就知道了!
两天之后,吕后找到了刘邦,兴冲冲地对他说:“搞定了!韩信已经死了!”,刘邦大喜,又有些惊疑,吕后到底用了什么手段呀!
吕后呵呵一笑,说道:“很简单,我先让人把宫门窗户关上,一点光都没有,这不就不见天了嘛!我又让人铺上了厚厚的地毯,这不就不见地了嘛!之后,我又让萧何把韩信骗了过来。”吕后顿了顿,喝了口水。
刘邦津津有味地听着,像是听书似的,让吕后继续说下去。
吕后继续说道:“韩信来了之后,我就让人按住了他,然后让宫女用竹竿捅死了他,就这么简单!”
刘邦拍手鼓掌道:“妙了妙,夫人真是人才呀!”
其实,不管韩信谋反还是不谋反,他终归一个死字,因为他太厉害,太强大了,他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把囚徒、农夫训练成杀人机器。在战争年代,韩信是将才,是战神,但在和平年代,他是定时炸弹。
不要说刘邦,换作任何一个君王,都不会让韩信活着的。
王者归来
韩信,号称兵仙,柔弱如女子,却在楚汉争霸时期,展现不世军事奇才,助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奠定大汉帝国四百年江山!
要说韩信,一辈子传奇,异人天象,和斩白蛇的刘邦、重瞳的项羽,一起演绎了秦汉交接之际的楚汉争霸,造就了很多奇迹般故事,四面楚歌、胯下之辱、霸王别姬、多多益善、卷土重来等,三人成就的成语都有一箩筐!
韩信,军事奇才,却几乎政治白痴!
除了带兵打仗无人可比,韩信性格软弱(蒯通劝他称王自立,他不当机立断),犹豫寡断(已经被齐王变楚王,楚王贬淮阴侯,被视为眼中钉了,手下人都看出来了,吕后招她进宫危险,他还不自知,不相信),手无缚鸡之力(小时候被小混混欺负,受胯下之辱,进吕后宫中,被宫女所执),根本不会谋生(年轻时流浪漂泊,无力谋生,连饭都没得吃,还是河边洗衣漂母救济),不善于交际(除了萧何和蒯通是知己朋友,没有伙伴),政治头脑简单的普通小儿!
楚汉争霸时期,他站那边,哪边赢!如果,他有政治头脑,完全可以左右逢源,让项羽刘邦互相残杀,他坐收渔人之利,自己做成了皇帝,就没有西楚霸王和汉高祖啥事了!
可惜,一把好牌,被他打的稀碎!
反而,他被刘邦项羽当成了棋子,玩的团转,最后,居然被一个女人,吕后,给杀了!
当初,刘项不读书,光打仗,难分难解之际,刘邦危急求救。那时候,韩信就是个香饽饽,谁都想争取!他正领着刘邦部分兵马,打下原来齐国地盘,要自己当齐王,就写信告诉刘邦,才打下齐地,不好管理,不如我当个假齐王吧。说按理说,这就是乘人之危要挟!刘邦刚要骂人,被张良暗中踹了一脚,立刻醒悟,“大丈夫要当就当个真王,当什么假王?!朕封你三齐王,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韩信自知得罪人了,又要求不杀免死金牌。刘邦立即答应“五不死”,顶天立地不死,不被兵器杀,不被绳捆杀,不被君王杀!韩信一看,这就妥了!结果,帮助刘邦夺得天下,狡兔尽功狗烹!当初,刘邦称帝,封了七个异姓王,最厉害的并列带兵三大王的韩信、彭越、英布先后处死。最开始,就拿功劳最大的韩信开刀,由齐王迁移楚王,楚王贬成淮阴侯,局势如此明了,韩信害怕了。
这时候,手下谋士已经看出来,韩信必死无疑,只有造反一条路!可是,韩信犹豫不决。此刻,吕后长乐宫召见。蒯通建议赶紧逃走,韩信不信。
吕后长乐宫召见韩信,进门,一群宫女就把韩信拿下!长乐宫,四面门窗封闭,地面厚地毯,把韩信吊在一口布袋里,悬挂大钟底下。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吕后叫宫女用竹竿赐死韩信!韩信不服,皇上答应有“”五不死”呢!
吕后笑道,君王之命,不敢违抗。然而,天地不着,君王不见,兵器不杀,士兵不用,没有“五不死”,只有宫女竹竿伺候了!
韩信一听,大笑,此乃天意!
可见,韩信就是天生为战争而生的,战争既然没有了,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从而,他的生命也到了尽头!只不过,他生的传奇,死的也传奇!
韩信带兵,神出鬼没,兵不厌诈,所向披靡!兵不厌诈,是韩信一贯的作战手段!结果,他成也欺诈,败也欺诈,也死于欺诈!
因为,一是、他过于依赖诈谋,往往欺骗对手,比如,和敌方对阵,一边派郦食其和谈,一边派兵偷袭。结果,打仗是打赢了,敌人也被消灭了,可是,不但欺骗了对手敌人,也让自己人郦食其蒙在鼓里,被对手恼羞成怒,扔进大锅里煮了!成了他赢得战争的牺牲品!
还有垓下之围项羽时候,安排将士四面楚歌,欺骗项羽和西楚将士,以为四面埋伏,心灰意冷,未战而怯,終致失败!
在项羽阵营,不得重用的时候逃走,别人去追,他夜窝坟堆,头下脚上而睡,骗了追者。在刘邦阵营,也跑过,幸亏萧何月下追韩信,深知奇才,才把他追回来,造就一代兵仙!
二是、他带兵冲锋陷阵,杀戮当然也是过多,多杀不祥,就像战国杀神白起、吴起、伍子胥等,当然会收到天谴!
说来因果报应,虽然有迷信色彩,但有时候也对,骗人被人骗,杀人被人杀,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总是欺骗别人,到后来,自己也是被欺骗而死,可谓死得其所!
,
素月银河
汉初名将韩信的下场挺惨,据说是被宫女用竹竿戳死,这就产生一个问题,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以至于用上竹竿吗?
当然不可能。用竹竿,是缘于当初刘邦对韩信的一个承诺。
大家别看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占关中定三秦,灭亡魏、代、赵、齐等诸侯,并打败项羽,为刘邦的大业立下汗马功劳。实际上,韩信和刘邦从来就没有君臣相得过。韩信很聪明,跟刘邦相处久了,估计看出这是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人,灭齐之后就打自己的主意。再加上还有个叫蒯通的谋士,一力撺掇韩信背叛刘邦,献了“三分天下”的计策。
大意是,韩信现在很关键,主导着天下局势的变化,他帮刘邦,刘邦就能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帮项羽也是一样的。既然如此,不如谁都不帮,以齐国为基地,再联合燕赵两国,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待时机成熟再吞楚灭汉,成就帝业。
话说得很有道理,但韩信虽然已经感觉到刘邦不可靠,却没那么大的野心,犹豫不决。
蒯通就又下了剂猛药,说你现在的处境十分危险,踏错一步,将成千古之恨。
为啥?因为对于汉王来说,你功高盖世,无论什么样的封赏都配不上你,汉王必然心生忌惮,只有除之才能安心;而对于楚王来说,你斩杀大将龙且,挫败几十万楚军,伤了楚军的锐气,就算投过去也得不到重用。
唯有自立,才能保住身家性命,满门富贵。
韩信这下是真动心了,刘邦被围荥阳也不去救,给他去了封信说要当齐国的假王,暂时管理齐国,意在试探。
刘邦极为恼怒,当着信使大骂韩信,但张良、陈平更有远见,暗中踩刘邦的脚,悄悄说咱们现在根本控制不住韩信,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当王,免得生乱。
要说这刘邦真是个人才,反应过来后立马改口,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当假王做什么!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
这有点出乎韩信的意料,便认为蒯通的分析是错误的,再加上他本来也没想着当皇帝,当即出兵攻楚,援救刘邦。
刘邦也知道韩信不敢深信自己,为了加强韩信的忠诚度,许下了“五不杀”的承诺。
所谓五不杀,是指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见光不杀、见铁不杀。在韩信看来,这几乎囊括了所有杀人的条件,说明刘邦不会杀自己,于是死心踏地为刘邦卖命。
那吕后为什么又要韩信的命呢?不是因为吕后昏庸,而是因为扫清敌人、建立汉朝之后,刘邦的举动让韩信感到害怕,他又想谋反了。前面说过,刘邦封了韩信为齐王,但垓下之战刚结束,刘邦就匆匆赶到韩信军中,《史记》上的记载是“袭夺齐王军”,并将韩信改封楚王。之后又找借口,改封韩信为淮阴侯。
韩信悲哀地说“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但很显然,他并不想坐以待毙,便联络被任命为钜鹿郡守的旧部陈豨,推心置腹地说了一番话。
主要意思是,皇帝多疑,你掌管的又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地,皇帝不会放心,如果有人诬告,一次两次还没事,次数一多,皇帝就信了,肯定亲自率兵围剿。如果有一天你被逼谋反,我会在京中做你的内应,则天下可图。
陈豨对韩信极为信服,把这话记在心里了。后来刘邦果然疑他,陈豨很是惶恐。公元前197年,陈豨被已经叛汉的韩王信说动,自立为代王,起兵造反。
韩信暗喜,刘邦大怒,再次御驾亲征,还让韩信也随行。但韩信好不容易等来这个机会,怎么会去?称病推辞,准备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发动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断刘邦的后路。
但是,韩信之前囚禁了一位犯错的家将,还打算杀掉他。家将的弟弟就背叛了韩信,向吕后告密。
吕后也是杀伐果断的奇女子,立刻召来萧何商议对策。经过商讨,派人去通知韩信,假说刘邦平叛归来,陈豨已被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
韩信果真上当,被骗到长乐宫的钟室,吕后命人以厚布遮窗,以长毯铺地,将韩信吊在钟下,令一群宫女用竹竿刺死。完全符合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君、不见光、不见铁的条件。
不过,韩信被吕后、萧何联手除掉是真事儿,至于到底怎么除的,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宫女用竹竿刺死只是野史传闻。
韩信这一生,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是杰出的军事家,玩政治却不怎么行,才会有这样的结局,令人叹息。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木子花。
吕后下令用竹竿戳死韩信,是为了“遵循”刘邦对韩信许下的承诺。因为刘邦曾经封赏了战功卓著的韩信为“三齐王”,即: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和“五不死”,也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兵不死,见金不死。这里的“金”就是泛指用来制作刀具的金属。
所以,狡黠狠毒的吕后命令奴仆将韩信捆在一台轿子里,然后,下令一群宫女手持削尖的竹竿隔着轿帘活活捅死了韩信。韩信在轿子里临死时说:“悔吾当初不听蒯通之计,今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一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就这样被吕后和萧何诱杀,享年35岁。
刘邦和吕后为何要置韩信于死地?一、胁迫刘邦封齐王,从此埋下祸端
早在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了齐国后,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部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如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以镇抚局势,这样有利于齐国这个地区的稳定,那么,现在希望允许我为暂时代理齐王吧。”
此时的刘邦在荥阳正被项羽率领楚军紧紧地围困着,所以,一听此事,勃然大怒,对韩信的使者破口骂道:“我正被围困于此,时刻盼着韩信来解围,他却在那想自立为王。”一边骂,一边正想抬脚踢向使者。幸好立刻被张良劝阻了。
张良靠近刘邦的耳朵说道:“如今汉军处境不利,怎能反对韩信称王呢?不如先趁机册封他为王,好好地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以防发生变乱。”头脑灵活的刘邦,这才立刻醒悟过来。于是变了个口气,当即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当就当实实在在的王,怎么能当个暂时的代理王呢?”随即派遣了张良为使者,前往册封韩信为齐王,并命令他迅速攻打楚军。
从这件事以后,刘邦心里对韩信有些不满,因为韩信是以半要挟半商量的语气向刘邦提出要求的,但是鉴于当时的形势,并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最终还是很不情愿地册封了手握30万重兵的韩信为齐王。假如刘邦当时不答应韩信的要求,那么刘邦肯定是难以夺取天下的。所以逼封齐王之事,为刘邦后来杀韩信埋下了祸根。
二、狡兔死走狗烹
楚汉战争一结束,胜利在望的刘邦就迅速夺去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但即便这样,刘邦还是对韩信有所忌惮。于是不久又听从陈平之计,利用巡游各地的机会,将诸侯们召集到陈地集会,在韩信前来面圣之时,将其抓捕,降为淮阴侯,之后,也没有给他任何实职,并明令禁止他拥有兵权。这一连串的夺权降封已经传递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刘邦要吃了韩信这条“猎犬”。
可惜,韩信没有清醒的辨别到刘邦对他的戒备行为。所以韩信更没有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主动交出兵权,甚至负荆请罪,请求刘邦的宽赦,随便封自己一个闲王,弄个小小的几百亩封地,告病还乡,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军事经验和用兵之法写下来,流传于后世,那才好嘞。
三、军事方面是天才,政治方面显得弱智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之一,为刘邦夺取天下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可以说韩信是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不愧为“兵仙”之称。
但是,韩信在政治上缺乏头脑。在被封齐王之前,韩信的谋士蒯通就曾劝说韩信以齐国为根据地,跟项羽和刘邦三分天下,但是手握重兵的韩信没有听从,却希望做个代理齐王。而刘邦却听从了谋士张良的建议,封了韩信一个真齐王。所以韩信被眼前的“蛋糕”乐呵了,却丧失了夺取天下的大好时机。
后来,刘邦看到当上齐王的韩信还没有出兵,于是再次提出要为他封地封号,韩信这才出兵攻打项羽,为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可是韩信这个隐患几乎在刘邦心中越来越突出。
韩信在政治上优柔寡断,做不到拥兵自立,和刘邦、项羽抗衡的境地。其实韩信对刘邦有着阳奉阴违的行为,只是完全没有自己的立场,不能审时度势。这种举棋不定的柔弱性格终于导致了日后被杀的悲惨结局。
刘邦认为,只有除掉韩信才能永绝后患,于是在公元前196年,在吕后的完美配合下,由吕后采纳萧何的计谋,诱骗韩信入宫,想办法杀死了他。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a妍讲白搭
感谢邀请~我是野史日记
历史上对韩信的记载,除了正史之外,还有一种流传于民间,口口相传至今的一个古老说法,但是史料对此并无记载,所以只能当做传说故事来看,不过空穴来风,相信总还是有点根据,今天野哥就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讲讲,关于韩信的另一个民间版本。
韩信这个人,出身很贫苦,但是心底善良,怀有大志向,并不甘心这样普普通通过一世,所以他平时喜欢读书。
韩信当时赖以为生的技术也没有,只能是出苦力靠砍柴勉强糊口度日。当时韩信居住的地方,还住着一位老者,这老头是一个风水先生,但是恰逢乱世,吃饭都成问题,谁还有闲钱找他算命看风水,导致老者断了口粮,奄奄一息。
韩信不愿意看到老者就这样饿死,每天多砍点柴,换来吃的分给老者一点,也算是吊着他的一条命。
韩信对老者算是有救命之恩了,老者虽然无以为报,就把自己知道的一个秘密告诉韩信。他对韩信说,在后山之上有一个山洞,那是一个“龙口”,也就是龙脉所在。
我死以后将我埋在那里,可保你富贵无边。如果您的母亲先死,那就把宝地让给您的母亲,可保你出侯拜相。
韩信一听出侯拜相,两眼放光,那不是他日夜期盼的梦想吗?于是,将此事深深的记载心上,每天还是读书,砍柴,照看老者。
时光荏苒,老者很快因为老迈垂危,病重卧床。韩信看着老者的状态,内心十分不安,因为他一旦死去,就要依照承诺将他放入龙口,此生恐怕只有富贵在手,却无法出侯拜相了。
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韩信的善良被欲望驱散,他下定决心,做了一件禽兽不如的事情。将自己还活着的老母,丢进了后山“龙口”之中,那一刻,“龙口”瞬间坍塌,吞噬了韩信的老母亲。
听到后山的一声巨响,老者双目流泪,知道韩信做了大逆不道之事,只不过此时悔之晚矣。老者哀叹:想不到老夫自己为了报恩,却害了韩信的老母亲。韩信虽得地理,却天理难容啊!不久,老者也去世了。
韩信后来果然出侯拜相,一人下万人之上。只不过他干过的丑事让他自己内心不安,在天下稳定后,韩信向刘邦坦白此事,希望刘邦能够帮他。刘邦听罢,觉得韩信是怕自己杀他,就下令天下的铁质兵器上都刻上“不杀韩信”的字样。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天下铁器不杀。”成为了刘邦对韩信的承诺,韩信得刘邦此诺,内心稍安。
后来刘邦出去平叛时,有人陷害韩信谋反,于是吕后和萧何将当时软禁京城的韩信骗入宫中,杀了。
至于杀韩信的手法,传说的比较多,野哥就给大家说两种吧。
第一种,将韩信骗到竹楼中,窗子都封死了,不见天。在竹楼中,不着地。最终派宫女们用削尖的竹子将韩信活活戳死,避免使用铁器杀韩信的承诺。
第二种,将韩信扔进笼子里,下不着地。又用大布将笼子蒙住,所谓上不见天,然后将他勒死了,也没有使用铁器。
这只是传说,从韩信的正史来看,漂母之恩和胯下之辱,韩信应该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而且在齐国封王的时候,也没有拥兵自立,应该不会为了一个玄学事件来坑杀活母。至于那三个承诺,应该也不是真,刘邦这样的人,出尔反尔还需要什么找这么借口吗?况且还是吕后和萧何动的手,管的了那么多。
我是野哥,欢迎关注我的账号野史日记,一起了解历史!
weifq
但凡一位大臣被赏赐了免死金牌、免死铁券神马的,那么大功告成之时,十之八九,他将必死无疑。
道理也简单,赏赐你这些东西,是要稳你的心,为大佬好好卖命,天下大定后,你要是聪明呢,就乖乖的把这些免死保证书上交,夹着尾巴做人,或免一死。你要是还拿它当个宝,无疑是抱了个炸药包,一个小火星引燃,你就会炸得粉身碎骨。哪个皇帝会允许一个有免死身份的人耀武扬威,天上决不允许有两个或者多个太阳。
韩信就是没活明白的。功高震主也就罢了,还不知隐退,天真的以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功劳换来的标配。自取其祸也是必然的了。
至于怎么个死法并不重要。竹竿戳死、喝水噎死、吃饭撑死都有可能。反正你得死。
海之泪
韩信被竹竿戳死,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并非史书记载,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是后来人们编出来的。被竹竿戳死的由来也是源于传说。韩信为汉朝的建立记下了不世之功,为了对韩信的功劳的奖赏,汉高祖刘邦给韩信定下来“三不杀”,即见光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就让宫女用竹竿把韩信戳死了,这样就可以不违背刘邦的誓言了。其实这只是传说,西汉初年冶铁技术很不是很成熟,兵器还是以青铜器为主,铁器是好少的。从这一点上看就是后人编的。
韩信,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号称“兵仙”,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任执戟郎中,却不被重用,后来到刘邦的营中人治粟都尉,在感觉自己不能被重用后本想做逃兵,被伯乐萧何发现“萧何月下追韩信”,追了回来,并推荐给刘邦做了大将军。从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巴蜀定三秦,平定魏国代国,背水一战攻取赵国,又收复燕国,齐国;之后又参加了垓下会战,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刘邦曾经说过:“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汉朝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下的。面对项羽这样强大的对手,都能在大争的局面下取得胜利真的是军事的天才。并有韩信兵法流传于世。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都最后都会被清算,就是因为韩信的的功劳太大,能力太强,也就受到了刘邦的忌惮。西汉建立后刘邦借机会,削去了韩信的兵权,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征,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吕后知道不是韩信的对手,就和萧何商量以刘邦平定胜利,让韩信过来恭贺为由将他拿下。看到萧何的亲笔信,韩信只前来赴约。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是对韩信的死是有记载的,“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韩信死于长乐宫的钟室,却是被斩的。
刘邦回来后,知道韩信被吕后杀了,“喜且怜之”,说明他也很想除去韩信这跟心头祸患,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一直也没动手。吕雉是帮他干了他想干儿没有干的事。
Coco子斓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其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功勋。也因此汉高祖刘邦允诺他三不杀,即: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当然史料对此未有记载,而是出自于《西汉演义》。
然而似乎只要通过起义建立的王朝,帝王登基后,开国功臣们往往都会面临“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尤其是刘邦,算是打开帝王建朝后诛杀功臣的先例,而韩信功高震主,难免会成为刘邦的心头大患,可是他记得对韩信的承诺。我们都知道,刘邦参加起义前,只是个市井之徒,那时的他根本不在乎礼义廉耻之说。但如今已贵为一国之君,所谓金口玉言,说过的话就要兑现。
难得的是,刘邦有一位贤内助,也就是皇后吕雉,她发现丈夫每天心神不宁,便问其究竟,刘邦也全然告知,吕后听完爽快的说此事包在她身上。
后来趁刘邦出征,吕后命萧何诱骗韩信至宫中,称皇帝要大宴群臣,韩信听闻也是如约而至。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刚步入宫中大门,就被吕后派人将其装入竹笼之中,且用黑布将笼子层层包住不见光影。当韩信反应过来时,却为时已晚,无法脱逃,便问之杀其缘由,吕后则称有人告发其谋反,这就是死罪,而对于刘邦承诺的“三不杀”,吕后也并未违约,首先见天不杀,乃布蒙竹笼;其次见君不杀,非刘邦为;最后见铁不杀,竹竿戳肉。话音刚落,吕后就命宫女们手握削尖的竹竿将韩信活活戳死。如此灭绝人性的做法,可叹!一代名将蒙冤惨死,更可悲!
总结:
自古伴君如伴虎,韩信之死,在封建王朝中已不是个例。因此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要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更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godude
吕雉和刘邦属于患难夫妻,应该说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但刘邦得天下后,身边年轻貌美的女人越来越多,吕后早已色衰少宠,特别是刘邦的新宠戚夫人生下幼子刘如意后,吕后更是感受到地位不稳。既然自己姿色已经不可能重新燃起刘邦的兴趣,那就索性干一些大事,引起刘邦注意和敬佩吧!所以,机缘巧合之下,在刘邦外出征战的时候,所谓韩信造反的事件成了吕后立威,并讨好刘邦的最佳选项,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意外地死在了这个女人之手。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吕后之所以这么迫不及待的将韩信处死只是为了帮助刘邦铲除异己。但是如果从面汉朝的政治权力的角度上看,吕后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刘邦,反而是为了自己日后能够获得朝廷大权而做铺垫。
一、韩信简述
韩信是汉朝时期刘邦麾下的一名杰出将领,因为军事才能十分突出,而成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刘邦称帝之前,曾经为刘邦立下过不少汗功劳,特别是在刘邦与项羽对抗的时候,韩信曾经给予刘邦不少助力。简单来说,如果没有韩信的鼎力相助,刘邦也是不可能战胜项羽,成就霸业。他可以算得上是汉朝的开国功臣。
二、刘邦对韩信猜忌
其实在真正历史上刘邦称帝之后,对韩信就一直存在着不少的猜忌,对韩信是不满的。刘邦与项羽爆发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曾经威胁过刘邦。如果他赢得战争,就必须封他为齐王,就在时候刘邦就开始对韩信不信任了。到了后来,刘邦曾经与韩信以将军身份切磋武艺,而韩信本身就是一个直肠子的人自然也不会懂得要隐藏自己的能力。当时他毫不留颜面将刘邦打输了,因此刘邦心中就一直存有芥蒂。在刘邦称帝之后,对韩信也是极其不信任。
三、吕后杀韩信的原因
因为刘邦本身就对韩信十分猜忌,最终导致韩信举兵造反,在韩信举兵造反之后,刘邦本来想放韩信一条生路,但是却让吕后给杀死了。从表面上看,吕后杀死韩信是为了刘邦,但实际上是为了自己。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韩信之所以会被宫女用竹竿戳死,是源于一种说法。当然了这种说法是来自于演绎当中,并不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说法的来源:
韩信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汉的三分之二的国土,可以说都是韩信给拿下来的。可见其重要性!
为了报答韩信的恩情,刘邦把韩信给封为了楚王,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免死的诺言,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这个说法看起来,就等于是给了韩信一个免死金牌,基本上是没有人能杀得了他的。毕竟在被杀的时候,肯定谁会见天见地见铁的呀。
后来吕后抓住韩信,韩信对吕后说刘邦曾经答应他,不会杀他的,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皇帝九五至尊,说话不能不算话呀,更不能失信于人呀。
为了不失诺言,吕后就命令人把韩信给抓到了屋子里,然后用白绫把韩信给绑到了空中,这就是所谓的不见天,不见地。
当然了杀他也是不能见铁器的,所以,吕后就让宫女们用竹竿把韩信给戳死了。
这就是为何韩信会被竹签戳死的原因。以上的说法,其实只是野史的说法,非正史。
正史中韩信是怎么死的?正史中,吕雉杀韩信并没有那么多的弯弯道道,也没有那么多的说法,直接就是将其斩杀于长乐宫钟室。《史记》载:“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当时吕雉将韩信诓入皇宫中,就让埋伏在左右的武士将其直接捉拿,而后直接用刀将其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当然,正史中韩信之死也的确跟萧何有关。《史记》载:“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当时吕雉在接到韩信家奴密报其要造反的消息后,她就准备将其诛杀,只是担心韩信不肯听从她的命令,入宫见她。
于是,为逼其就范,就让萧何去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需入宫祝贺。就这样,韩信被萧何的阴谋骗进宫中。
结语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有能力的时候不南面称孤自立为王,偏要讲什么情面,汉王待我恩重如山,不忍背弃。但是偏偏真的是功劳天大啊,不背弃但是不甘心,想捞取更多的东西,于是要了个代王当当,还延迟合围项羽,岂不知刘邦心里已经很不爽了,早晚收拾你。
他还自我感觉良好。当代王的时候可以谋反,有实力,后来刘邦把他调走任楚王,还是有实力。偏偏降到淮阴侯的时候去策划谋反,还被告发,这种事被告发意味着你身边藏了一个对你致命但你万分信任的人,这种识人的本事难怪猜不中刘邦的心。
半桶水
为了羞辱他。而这也正是吕后与萧何的残忍之处。因为,韩信是个极度自负骄傲的人,只有彻底击溃他的骄傲和自负,才算是真正的击垮了韩信。换句话说,只要能够击垮韩信的自信,践踏他的尊严,那么,即便不杀他,他也不再是兵仙,而只是一个人人可欺的废物。
一:致命危机——大汉朝建国后的隐患
自霸王乌江自刎,刘邦践祚称帝以来。虽然天下业已平定,百姓也已安宁。但对宛如初生之阳,巍巍赫赫的大汉朝而言,举步维艰、进退维谷的时刻却才刚刚到来。年已垂暮的刘邦,行事刚毅的吕后,年幼仁弱的太子刘盈,势张天下,利害关系盘根错节的功臣集团,以及那名为臣子,俨然王者的异姓诸侯王。种种矛盾犹如滔天骇浪,无时无刻不冲击着刚刚诞生的大汉王朝。
当然,老谋深算的刘邦显然对此早有预算。所以,在建国之初,深感时不我与的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要通过“易置太子”的方式来打击权势煊赫的吕氏家族;用“虚空无稽的举报”来消除异姓诸侯王的威胁。与此同时,对留守关内,无尺寸之兵的以萧何为代表的功臣集团也是一再敲打。换言之,蕴含在刘邦“狡兔死走狗烹”的举动背后的,正式他对王朝前途的忧虑和对帝国发展的绸缪。
所谓“世间事不如意者常八九。”在“易置太子”之策被迫流产、敲打功臣集团一再受挫后,渐生倦怠之心的刘邦也就不再挣扎。毕竟,“虎毒不食子”,即便太子仁弱,吕后刚毅,但终究不至于杀子而夺位;更何况,当年自沛县即追随自己的功臣们,自始至终也没表现出对刘氏的敌意。他们所谋求的,充其量也不过是权位和财帛罢了。如此一来,有权有势,有封地有军队的异姓诸侯王也就成了帝国真正的心腹之疾,肘腋之患。
二:兵仙韩信——刘邦心中,大汉朝最大的心腹之患
话说汉初“郡国并行”的政治格局本就不是刘邦的心目之选。之所以如此,则是限于当时客观的历史环境,实属无可奈何而为之的举动。所以在项羽自刎之际,虑事久长的刘邦就迫不及待的剥夺了齐王韩信的军权,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徙置与四野平旷、无险可据的楚地。不仅如此,之后不久又以“窝藏罪犯”之名,将其逮捕,贬王为侯软禁长安。
而刘邦之所以对“国士无双”的韩信如此凶悍无情,究其原因则不过是因为韩信此人实在太过“危险”!
话说,对于汉室集团而言,他是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后才姗姗来迟,前来投效的。这种带有明显政治投机的行为无疑会使刘邦心生抵触和提防。但限于当时猛虎环伺的局面,刘邦又不得不暂时重用与他。而正应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老话,能力出众的韩信随即大放异彩,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折服了刘邦帐下的骄兵悍将,而且还辅佐刘邦开辟第二战场,直至迫使“武勇千古无二”的楚霸王拔剑自刎。
但世殊事异,除了义利,又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呢?能力强悍且不甚听话的韩信在狡兔死、雕鸟尽之后,随即成为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可限于韩信的功勋实在太大,一旦处置不当势必会引起天下诸侯的反弹,所以在对待韩信的问题上,向来果决的刘邦也曾踟蹰犹疑,以羁縻为主。
三:杀韩信者吕雉也
汉高祖十一年,代相陈豨造反,而在“易置太子”之争中无奈败北的刘邦,在朝中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迫于功臣集团的压力和吕氏家族的督促,不得不拖着病弱残躯再度出征。同年,长安城内开始疯传韩信将为陈豨内应的谣言。闻言而惊的吕雉随即会同萧何,定下“诈韩信入宫,然后收杀之”的毒计。将一代名臣,千古将星坑死与未央宫中。
而凯旋归来的刘邦闻知韩信被杀的消息后,也不过象征性的流了几滴鳄鱼的眼泪。话说,从刘邦夫妇的表现来看,对于杀韩信一事,两人几乎是有志一同的,唯一的差异不过是什么时候杀,与怎么杀罢了。
至于题主所问道的为什么要用竹竿戳死。想来这应当只是后人用以嘲讽刘邦夫妇的方式和手段罢了。因为用“竹竿戳死韩信”之事并未被记载在正史之中。虽说读史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这却并不代表就可以无中生有,肆意捏造。
一点一滴
在音乐领域中,论功力,美声唱法高于通俗歌曲,可在受众面上,美声唱法是完败于通俗歌曲。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野史趣闻、演义评话的传播力也是让官修的史记史传望尘莫及。野史评话更具有趣味性、传奇性,象当今人们更乐意听闻八卦新闻一样,极有市场,至少在街巷酒肆可随手拿来作为谈资,这点是枯躁的正史文从来比不了的。
韩信之死,还是死于宫女之手,就是典型的流传民间的一种历史传说。盖因为这个传说有逻辑、有趣味,有包袱。
有逻辑:
国人价值观向来以感恩为正,负义为耻。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天下当了高祖,韩信之助不是汗马功劳,是超级的汗马功劳。所以在百姓理念上,皇帝要大大奖赏、感恩有功人员,是应该的。敕封什么铁券丹书都不为过。所以民间有了刘邦三不杀或五不杀大功臣韩信的两个版本。都是说刘邦建立汉朝后,感恩韩信之功,一次与韩信闲聊时,许下了貌似怎么也不会杀韩信的口谕。
有趣味:
三不杀版: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五不杀版:见天、见地、见君、见光、见铁都不能杀韩信。五不杀升级版——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这就如同曲艺作品一样,先设下了吸引人的包袱。
抖包袱:
韩信之死,确实是吕后所害,那时刘邦正在外地公干,之前忌惮韩信,已经把韩信的王位贬成了侯位,且召回韩信居于京师。吕后欲杀韩信,便与丞相萧何合谋,将韩信骗进一个三层的绣楼。在第二层楼(符合不见天地),设下机关,埋伏人马。当韩信触动二楼机关的时候,一个布袋(符合不见光)从天而降,将韩信裹在里面。随后,十数名身着素衣的宫女手持削尖了的长竹竿{不见铁器},将韩信捅死。还有一版是,吕后在长乐宫的钟室召见韩信,韩信来了以后,吕后令人紧闭门窗,不见天地,埋伏的宦官、宫女用毯子把韩信裹起来{符合没用绳子},然后由宫女用削尖了的竹竿戳死。
这个传说逻辑性有,传奇性有,况且正史韩信就是吕后所杀,萧何诱骗入宫。现有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指的当初发掘韩信这个人才是萧何,最后诓诱韩信入宫身死,也是萧何。所以在古时候,文化率偏低的百姓中一直流传甚广。这样的桥段,在酒席上,当有善谈者谈起,甩出包袱,那旁听者一定起了兴趣。若善谈者再绘声绘色添上几多形容词,想来买单都是旁听者的事了。
其实韩信之死没那么传奇,就是被吕后诓进宫中所杀,但随后又派人杀了韩信三族,却是残忍些。不由不让后世之人,常常生叹:兔死狗烹{peng}、 鸟尽弓藏,借指帝王成功后,反杀有功大臣的无情的一面。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42420465
一代军事天才韩信,为汉高祖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却最终落得惨死的下场。但是,淮阴侯韩信,却被吕后以一种很奇葩的方式处决。根据历史记载,韩信被吕后骗至长乐宫,吕后随即命人以厚布遮窗,以长毯铺地,将韩信吊在钟下,被一群宫女用竹竿刺死。
其实,韩信之死,源自于早年自欺欺人的做法。当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时,刘邦多次向韩信发出求救信,但是韩信不仅按兵不动,还向刘邦提出要做假齐王的要求。刘邦听罢火冒三丈,但是因为张良踩了他一脚,他瞬间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于是,刘邦脸色一变,大吼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我现在就封他为三齐王,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
但是,接到敕封的韩信还是惴惴不安,他知道自己趁人之危要挟汉王,日后恐怕会遭到清算。于是,韩信想出了一个主意,书信一封,让刘邦做出“不杀”的承诺。接到信的刘邦立刻明白了韩信的意思,如果此时拒绝韩信,韩信必然不会援救,倒不如给他这个承诺。于是,刘邦向韩信承诺“齐王三不杀,五不死,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所谓“三不杀”,指的是天不杀、地不杀、君不杀。所谓五不死,指的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无绳捆之,无兵杀之。
韩信以为,只要阳光普照的地方,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只要有君王的地方,自己就不会死。天底下没有锁拿自己的绳索,没有杀死自己的刀剑,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拥有一个免死金牌。可是,到头来自己却被吕后被竹竿刺死。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一代枭雄项羽垓下自刎,大汉帝国建立之后,韩信也就失去了他的作用,转而变成一个威胁皇权的存在。于是乎,刘邦对韩信多次贬谪,先是将齐王改封楚王,又再次贬谪为淮阴侯,刘邦的杀气已经暴露无遗。
刘邦想除掉韩信,但是却因为之前的许诺,一直没能下手。刘邦问吕雉,朕之前许诺过韩信,三不杀五不死,如今让我怎么办呢?吕雉说:“大王大可不必劳心,我自有办法。”
韩信被吕雉召见,侍从对他说“吕后诡计多端,您之前已遭多次贬谪,此去恐怕很危险,不如遁去。”韩信说:“大王许诺我三不杀五不死,如今吕后一介女流能奈我何?”进了长乐宫,韩信发现宫门瞬间被关上,就连窗户都被厚布遮盖,地上铺着重重地毯。一群宫女拿着白绫将韩信擒拿,将韩信悬在了殿内的大钟之下。
韩信愤怒的质问吕后:“大王先前许诺我三不杀五不死,如今你怎么敢抓捕于我。”吕后笑着说:“本后实在不敢违背大王的旨意,但是如今,你既不见天,又不着地,也见不着君王。我既没有用绳捆你,也没有用兵器杀你,我只能让这群宫女用竹竿将你处决。”韩信听罢大笑:“我真懊悔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以至于现在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从某种意义上看,韩信之死,是历史的必然。自古皇权和臣权都是难以平衡的矛盾体,尤其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过渡的时期,功勋卓著而又能征善战的韩信,不仅会受到皇帝的猜忌,而且会对立足未稳皇权产生威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新兴朝代的建立,就会伴随着功臣的覆灭,这似乎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历史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