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为何天下诸侯还要群起反对?
仰望星空gc
尽管项羽至死都觉得是天要亡他,但楚霸王自刎于乌江的结局,却是他自己接连失误所造成的。项羽的失败,早在鸿门宴时便已埋下了祸根,秦亡后,看似为“天下共主”的项羽,自然也难以长久下去。
项梁死后,项羽更加刚愎自用,甚至连亚父范增的话当做耳旁风。虽然楚怀王允诺,先入关中者王之,可毕竟刘邦势弱,根本不是项羽对手。正因如此,项羽和范增决定在鸿门设宴,诛杀刘邦。
在此期间,项伯先行通风报信,范增安排项庄舞剑,准备在宴会上行刺沛公刘邦。须知,当时尽管有项伯的阻拦和樊哙的救驾,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当机立断,也不会放虎归山,给自己留下祸患。
鸿门宴后,范增激愤难当,弃项羽而去。如此一来,项羽既没有除去刘邦,又痛失谋士,已经是输了一半。只是,此时的项羽兵力强盛,势头正猛,故而还能震慑住各路诸侯。
项羽第二个致命错误,就是未曾顺应历史潮流,反而向往周代的分封制,大肆封赏诸侯。分封势必造成割据,这是早已被历史证实的。可项羽却自信满满,自恃可以震慑各路诸侯,成为天下共主。
结果,在各路诸侯前往封地的同时,便已经开始谋划着再行兼并战争,以扩张势力。其中,汉王刘邦更是心怀野心,他表面上烧毁了沿途栈道,借以麻痹项羽,可暗中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准备与项羽夺取天下。
如果说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是放虎归山,那么此后再次分封诸侯,则无异于是给自己埋下了定时炸弹。在分封制下,各路诸侯享有自己的武装,无异于就是国中之国,那些实力强劲的诸侯,势必不会甘心屈居人下。
所以,项羽“天下共主”的局面根本就不可能维持太久,各路诸侯起兵反抗,天下格局再次重新调整,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只可惜,直到项羽自刎于乌江时,他还在怨天尤人,根本没有意识到眼前的穷途末路,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黄色柠檬
项羽是楚国贵族之胄.走的是周朝"氏族分封制"
刘邦是秦朝基层小吏.走的是秦朝"封建帝王制"
不以成功论英雄.每逢读到这段史.在下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万千…
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制究竟能给天下带来了什么?百姓还是没有土地.土地权限依然掌握在"士族权贵手里".所有的制度都是走的秦王朝的旧路.吕后专权.文景之制.走"黄老之道"带有"氏族分封制"留下的一点余温.武帝即位却"罢除百家.惟尊儒术"可以这样讲.真正封建帝王制在"武帝“手里才发挥到了极致.从而恐固了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
可惜历史不能倒流.假若项羽胜了刘邦.中国有可能再出现二千多年的"氏族部落制".太公辅佐文武两王兴周八百载.百姓的真实生活又如何呢.可惜.我们己经见不到夏商周三朝的真实面目.大量的记载己消毁.传下零零散散只字片语也是封建王朝史官为统治服务的一面之词.我们现代除了猜想和假设.什么也没有了.不得不说."楚汉之争"不光是"项刘"夺位之争.而是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制度之争…再回到提问的主题.项羽为什么败了?在下也没准确答案.根据史书记载他不肯过江东见父老乡亲才"自刎乌江".不管史载是真是假.但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假想的空间:
那就是十分怀念"项羽".不光是他的气慨感染了我们.也许史官用"项羽自刎"的故事隐约的告诉了我们的答案:
"氏族部落制"也许是人们向往的."封建帝王制"才是约束人们的.项羽虽然败了.只要他不自杀.定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因为"得民心者最终得天下.″…可惜"项羽"带着遗憾自刎了.也给后世的我们带来了遗憾!不得不说:
项羽是败给了自己的意志.并非他的制度.所有的梦想和追求就在他"自刎"的一念之间就彻底结束了…留下的只是一个悲壮而凄美的故事!
akiramaggiewang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对于一个传统的封建贵族来说,依法继承祖上广袤的封地、巨量的财富,依据传统管辖“下等人”,这是公平的。但是对于一个有着野心和进取心的平民来说,他可能努力了一辈子,积累的财富与势力也许没有乳臭未干、刚继承父辈遗产的贵族强大,对他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项羽就是那个拥有野心和进取心的平民百姓。
项羽不想当贵族,他想当国王项羽的家族,的确是战国后期楚国境内能呼风唤雨的大贵族,但是贵族与王室、诸侯是有本质上的差距的。
《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始于战国时期,终于五代十国。而标志着战国时期开端的事件,则是“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个贵族世家瓜分,周天子也顺水推舟,分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家才真正得到其他诸侯的认可。姜太公开创的齐国,被外来贵族田氏篡取,同样是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才敢明目张胆地彻底废除姜氏。只有被周天子承认的人,才配成为诸侯。而在项羽的时代,周天子早已被秦国君主废除,而当今的天子——秦二世胡亥,又遭到了全国的反对与讨伐。
项羽想要成为诸侯王,只有两条路:1、得到当时名义上的全国领袖楚怀王的认可,被他封为诸侯。2、开创新的秩序,自己分封自己做诸侯王。
楚怀王不想让他做王项羽、刘邦,都是楚国人发起的反秦起义的将领,他们的主子都是楚怀王。
楚怀王最开始与将领们约定:“谁先打进关中,谁就做关中王。”
他偏心于刘邦,又刻意打压项羽,于是派刘邦领兵进攻关中,派项羽做宋义的手下,去救援赵国。(当时章邯击败赵国主力,将赵王包围在巨鹿城中)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刘邦先入关中,去赵国打了一仗的项羽慢刘邦一步。
巨鹿之战中,秦国一共有50万左右的军队参战。项羽杀死宋义,取得了军队的控制权,手下有8万人。其他诸侯派来救援赵国的军队,加上赵国自己的军队,大概有20到30万左右。诸侯军畏惧秦军,更畏惧章邯、王离,他们都不敢直接进攻秦军,都把军营安插在巨鹿城附近,既不敢进攻,又不愿撤退。只有项羽有勇气进攻秦军,他指挥手下的8万军队直接进攻王离的35万军队,王离战败而死,秦军溃散。此时章邯手下约有15万人,他在后方负责秦军的后勤,所以并未和项羽交战,见王离军溃散,他也开始边撤退边收集王离的溃军,最后手下有20多万人。诸侯军见楚军如此彪悍,见项羽如此强大,不由得心生恐惧。项羽击败王离后接见诸侯军的将领们,将领们虽与项羽同级,但进项羽军帐时都是跪着趴进去的,这标志着项羽已经可以号令诸侯军了。(章邯最后投降,手下20多万人全部被项羽坑杀)有了诸侯的军队,项羽手下共有40万人,而刘邦手下只有区区10万人。
项羽入关后,派人给楚怀王送去书信,问:“谁做关中王?”
楚怀王说:“按照我的约定。”
按楚怀王的约定,刘邦该做关中王。
然后项羽只能带兵回到楚国,最多只能被楚怀王加封几万户的采邑,这是满足不了项羽的。
不听楚怀王之命,开创自己的新秩序楚怀王有点不识时务。
他将楚国全部的军队,交给了刘邦、宋义二人。
如今宋义的军队早已被项羽篡夺,项羽手下的军队已经多达40万,不止是楚国的军队被项羽控制,就连全天下的军队,在巨鹿之战后,也都被项羽控制了。
你楚怀王一个光杆司令,怎么敢反对项羽呢?怎么有能力反对项羽呢?
项羽之心路人皆知,他想做王,楚怀王难道不知吗?
项羽假借楚怀王之命私自斩杀宋义,篡夺兵权。解巨鹿之围后又不回国汇报战情,反而私自挟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一系列举动让楚怀王大为恼火。
他知道自己已无能力反对项羽,他就是要用自己最后一点影响力、号召力,在项羽的脸上狠狠打一巴掌!
你熊心不让我项羽做王,我就做不成王了吗?
项羽要光明正大地反对楚怀王了,他要成为中国新秩序的缔造者,他再也不愿受楚怀王的钳制了!
在项羽强权的作用下,在这四十万军队的加持下。本该成为关中王的刘邦,被封到巴蜀。关中被分为三分,章邯等三个秦国降将成为国王。韩国、赵国、魏国、齐国、燕国的旧君主,全部被项羽赶下台,那些跟随项羽入关的将领们,成为了这些地区的王。楚怀王被剥夺走了土地,被明升暗降,表面尊称他为“义帝”,实际让将他变为傀儡。项羽等于是毁灭了旧的秩序,提拔军功贵族,摧毁了春秋战国传下来的王室。
项羽是军功贵族势力的一员,楚怀王是旧王室势力的一员,现在旧的王室全部被项羽赶下台,有的被项羽害死,有的被项羽分封到鸟不拉屎之地。
而军功贵族势力的人,都被分封到膏腴富裕之地,成为了新的王室势力。
所以项羽分封英布、刘邦、吴芮、臧荼、章邯等人是因为他公平,他不愿一人享有天下吗?
他是要让在楚汉战争中立国功的人,全部成为国王,为自己赶走义帝、独享魏国、楚国合理化。
那些传承下来的王室,在战争中没立功,所以要被剥夺土地,那些将领们有功,所以要成为国王,这是项羽的新秩序。
流氓、地痞项羽,最终还是失败了从我前文的描述中,你可以知道:
项羽的军队,是斩宋义而篡夺来的,这是篡军。
项羽的地位,是打压自己的国王(楚怀王)得来的,这是篡权。
项羽挟持了天下诸侯的军队,私自带领他们入关,这是土匪行径。
你看那幅分封地图,刘邦、吴芮、英布的封国多大啊,项羽多么公平啊,有功劳的人的封地和他自己的封地的大小不相上下。
那我要告诉你,项羽的封地大,封地上的人口也多,封地的富裕程度、发展程度也高!
刘邦的巴蜀,是秦朝时期流放罪犯的地方,所以韩信才对刘邦说:“项羽将你分封到巴蜀,等于是将你流放了。”(项羽背约而王君王于南郑,是迁也。)
吴芮的衡山国,在那个时候哪里有人住啊!住在哪里的人全部都是蛮夷,又落后,人口又少,又不适合汉人定居。
英布的九江国,和衡山国不相上下。
项羽的西楚国,表面上叫西楚国,实际上还占据了战国时期的半个魏国,四分之一个齐鲁,南面又是春秋时期的吴国、越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都称霸过)。
你看项羽是怎么给人分封的,强大的秦国、齐国、赵国、韩国,都被他割得四分五裂,大国被他变成小国,然后分封给别人。
连燕国这种弱国,都被他分成了两份。
然后他自己占据那么大的一个西楚国。
刘邦、吴芮、英布的国家是大,但那是一大片撒哈拉大沙漠。
拿撒哈拉大沙漠,交换你手上的巴黎、东京、纽约、伦敦,你愿意换吗?
飞机
都别抢,我来答。
说简单点就是站位问题,楚汉相争时,各诸侯无力也无心去和项羽争夺天下,只有刘邦要做这个出头鸟,那究竟是站队刘邦,还是站队项羽,各个诸侯都是有自己的考量的。这并不关乎所谓的公平,你也很难说要求政治公平。
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项羽本纪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以诸侯盟主的身份分封了六国的后代,以及一些新的诸侯王。在分封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暗箱操作的,譬如为了限制刘邦,把他分到地理位置不算优越的巴蜀之地,其它诸侯被分封以后也没有表示反对。
可见在分封时,各个诸侯都没有表示项羽的这种分封很不公平,就连刘邦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黯然前往巴蜀之地当自己的汉王,那项羽是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人心,导致各个诸侯联合起来反叛他呢?
杀义帝,并诸侯项羽之所以会激起诸侯们的反感,并不是因为分封土地引起的利益纠纷。第一次分封实际上是很成功的,但是各个诸侯都没有表示反对,分封完成以后大家就去了各自的封地。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史记·项羽本纪但是在分封以后他做了一件很不得人心的事情,那就是杀了义帝,由此导致群臣对他产生了逆反心理。
除了杀义帝,项羽也开始野心膨胀,找各种借口吞并诸侯们的领地,他先是找借口说韩王没有军功,所以把对方囚禁起来,后来又将其杀了。
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史记·项羽本纪除此以外项羽还喜欢干预诸侯国内部的事情,他把齐王田市改封为胶东王,把田市的部下田都扶持为齐王,把前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封为济北王。而同样是齐国田氏宗族的田荣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心中十分怨恨项羽。
此外赵国将领陈余也因为没有帮助过项羽而没有被分封,所以这两人都很怨恨项羽,因此在齐国和赵国内部反叛,掀起了分封以后第一波反抗项羽的战争。田荣杀死田市和济北王田安,自立为齐王。
田荣以负项梁不肯出兵助楚、赵攻秦,故不得王;赵将陈馀亦失职,不得王:二人俱怨项王——史记·田儋列传在这件事上项羽还挺冤枉的,毕竟这两个人都没有什么军功,不难怪人家项羽不分封。总之说一千道一万,彼时反抗项羽统治的浪潮就以这件事为契机而变得风云涌动。这个时候的刘邦也没有闲着,开始用反间计离间项羽。
赵国将领陈余在齐王田荣的帮助下击败赵王张耳,迎立故赵王歇为赵王,自己则被封为代王。张耳失败后就逃到了刘邦那里得到了庇护,项羽后来知道田荣造反以后很生气,又听说刘邦收容了张耳,而且有东进的意图。
因此要出兵攻打刘邦,张良见此情景连忙写了一封信告诉项羽:
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史记·项羽本纪又说:
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史记·留侯世家这就是所谓的明烧栈道了,此外张良还挑拨项羽和各诸侯的关系说:齐欲与赵并灭楚。
因此项羽被刘邦所迷惑,认为刘邦只想当他的汉王,并没有真的打算要东进。因此一门心思的去对付田荣之弟田横和赵国陈余,这就算是诸侯开始反抗项羽的一个楔子了。挑起人主要是田荣和陈余这两个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分封。
但实际上两人既然对项羽无功,那么项羽自然不会分封他们了。而刘邦又在背后煽风点火,时刻想要东进中原,因此拉开了对抗项羽的大幕。
刘邦崛起,诸侯面临的站位问题刘邦通过明烧栈道麻痹项羽的方式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了东面战场上,背地里却在紧锣密鼓的集结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暗度陈仓了。一举击败了分封在三秦之地的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当时项羽正在攻打齐王田荣,加上张良的游说,让项羽认为刘邦只是想得到关中,所以就没有做进一步的行动。
后来刘邦认为时机成熟以后,就出兵攻打项羽,刘邦当时实际上是没有号召力,他所谓的诸侯盟军实际上都并不是心甘情愿跟着他去打项羽,而是因为被刘邦打败了,只能无奈硬着头皮上。
彼时刘邦的阵容有:塞(司马欣)、翟(董翳)、魏(魏豹)、赵(赵歇)、代(陈余)、齐(田荣、田广)、闽越(无诸)、建成侯(彭越)
项羽的阵容有:雍(章邯)、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尉)、衡山(吴芮)
其中的彭越比较特殊,他也是在分封时没有得到分封,所以才依附了刘邦。而其他诸侯基本上都是被刘邦击败收编的,只有赵王、代王、齐王因为正在和项羽打仗,那肯定是依附在刘邦这一面。
当时刘邦组成的这支诸侯联军一共有56万之多,靠着这支军队刘邦打了一场大胜仗“彭城之战”。但刘邦当时占了一个大便宜,因为项羽的主力正在攻打齐国,所以才让刘邦搞了一个大偷袭。
但项羽也是一号战争狂人,听说彭城被刘邦偷袭了,简直是怒发冲冠。带着三万的轻骑就往回赶,一举击溃了刘邦的诸侯联军,打的刘邦是溃不成军,连妻子家人都被俘虏了,为了逃命途中还数次把一双儿女踹下马车。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史记·项羽本纪刘邦这一败,诸侯联盟也就顿时土崩瓦解,刘邦又成了一个孤家寡人。那些原来支持刘邦的诸侯干净又跑去请求项羽原谅,重新依附了项羽。
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史记·项羽本纪可见,除了当时的赵国、齐国是因为分封问题导致叛乱,其它诸侯基本上都是被迫选择站队问题,谁打赢了就站在谁那一边。所以这些诸侯并不是铁了心要反对项羽,仅仅只是一个站队问题。
像刘邦失败以后,他们马上又站到了项羽那一边。可见当时的主要冲突还是刘邦和项羽之间,不过当时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彭越在刘邦失败后依然还是站在刘邦这一面。另一方面刘邦也在不断的清理各个诸侯。
他击败章邯、并策反了英布,击杀了魏王豹和赵王陈余,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地盘,所以当后期时诸侯其实已经越来越少。像齐国原本是刘邦的盟友,但刘邦依然派遣韩信去攻打齐国,间接把齐王推到项羽那边。
但齐楚联军被韩信击败,齐国的领土因此被并入了汉地。当时项羽还损失了一员大将龙且,随着刘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项羽也不得不和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两人平分天下。
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史记·高祖本纪但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短暂合议之后刘邦继续发动对项羽的战争,直至将其击败。实际上从头至尾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诸侯反叛项羽的背后都有刘邦的影子,而且到了楚汉相争的后期,也基本上没有什么诸侯了。
老的诸侯都被消灭殆尽,新的诸侯都是刘邦重新扶持起来的,譬如他册封的异性七王。所以说天下诸侯群起反对项羽其实是不准确的,那些诸侯不过是谁打赢了,就跟着谁走,但却没有料到在楚汉相争中自己的势力逐渐被消磨殆尽。
而这些诸侯的站位选择,实际上体现的是刘邦和项羽博弈的结果。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盯着作业唱征服
无论谁来封都会存在不公,从来就不存在“如此公平”。项羽的问题不在于分封公不公平,而在于分封制本身。在历史上,只要是分封,哪怕是同宗同族,都会出现问题,例如西汉初年的分封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分封导致了八王之乱。更何况项羽是分封异性诸王,即便做到最大公平,时间稍长也会出现反叛,而项羽却做不到什么公平,完全出于个人喜好以及对于威胁的判断,将刘邦只封了汉中王,而像田荣、彭越几个连封都没封,结果很快就爆雷了。项羽打仗是把好手,但是政治上十分低能,该做绝的事情没有做绝,不该做的事却偏偏去做。分封,当时也该由名义上的君主楚怀王进行,而不是项羽。当他做了这个事,不久又杀了楚怀王之后,政治上已经失去人心了,各诸侯都能以讨逆向项羽攻击,而不用担心道义方面的问题。项羽身上还有贵族出身的毛病,瞧不起布衣,这也是他在分封时做不到更好的重要原因。选彭城为都,是项羽志得意满的表现,回乡炫耀嘛,要不然岂非“锦衣夜行”。所以,就大格局思想来看,项羽和刘邦差的很远。(S)
Cyrony
项羽分封天下以后有两个人感到分封不公,愤然起事点燃战火,一个是原齐王田荣,一个是被项羽分封为南皮侯的陈馀。这两个人自己都感到自己资格很老。田荣乃是齐国贵族之胄,田氏兄弟三人更王。到了项羽分封王侯将相,由于项羽的叔父与田氏的战事纠结,田荣没有被分封为王,于是田荣第一个跳出来造反,并像搅棍一样联合同样感到分封不公的陈馀,一起对应联合起来造反。陈馀自己感到分封不公的主要原因是跟他一起打拼的张耳被项羽分封为赵王,这位有刎颈之交的陈馀被项羽分封为侯爵,一下子怒火中烧,愤愤不平,齐地田荣的喊话正对陈馀的心里,正当其时,一起走向了再次纷乱的战场。
这次战乱,项羽措施不当,进退失据,自己闯向了齐地的战场,与田荣打斗、争斗,最后竟缠斗在那里,项羽的失败从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他已经陷在了齐地,失败在齐地。最后他没有办法,进退两难中他分散了有限的兵力,有限的济养,甚至他自己的精力也耗在了这里。等到黄河以北都被刘邦韩信一伙占据,项羽的惊觉已为时已晚,大势已去,等待的只能是挤兑到了垓下这个要了项羽命的地方,项羽直到死他明白自己的失策吗?他自己有自己的自圆自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都是理啊。
Jilly_闵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项羽在鸿门只停留数日,便率大军西进,屠杀咸阳城中的官吏和百姓,将已经向义军投降的秦王子婴杀死,放火焚烧秦王朝的宫殿群。这同时,项羽夺取秦朝的财宝和美女,率兵东归。
当时有人劝说项王:“关中有山河险阻,四面都是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定都于此,建立霸业。”项王见秦宫室都已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全,一片瓦砾,又心中怀念着东归,说道:“富贵不回故乡,犹如衣锦绣而行走于夜间,有谁能看到!”
建议项王定都关中的说客闻听此言,咸慨地说道:“人们常说楚国人是猴子戴人帽,办不成人事,果真如此。”这句话传至项王耳中,那个说客惨遭被烹死的命运。
项王派人向楚怀王请示,怀王回答说:“按原来的约定办。”这显然是使沛公称王关中。对于楚怀王的指示项羽大怒道:“怀王这个人,不过是我们项家所立而已,没有讨伐暴秦的战功,凭什么得以主管约规!那是天下刚刚发难的时候,借着立诸侯的后代为旗号来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而手执利兵发难、暴露于野外3年、最终灭秦而平定天下的,都是各位将相与我项籍的力量啊!怀王虽无战功,当然也应当分地称王。”
项羽这番话的意思,是想要自己首先称王,然后由他来分封诸将为王。
诸将明白项羽的意图,都一致称赞他讲得好。
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尊奉楚怀王为义帝、说道“古时的帝王,地方千里,必须居于江河的上游。”于是以此为理由,将义帝由彭城迁徙到长江以南,都于郴(今湖南郴县)。
同年2月,项羽分封天下诸侯。首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称王于原魏、楚故地的9个郡,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汉王刘邦。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称王于巴、蜀、汉中三郡,都于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西南郑县)。
项羽三分关中土地,以3名秦军降将为王,来抵拒堵塞汉王北上的通道:
雍王章邯。项羽立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都于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塞王司马欣。长史司马欣原为秦栎阳县狱吏,曾有恩德于项梁,所以立司马欣为塞王,称王于咸阳以东,抵达黄河,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北);翟王董翳。都尉董翳劝章邯投降有功,所以立董翳为翟王,称王于上郡,都于高奴(今陕西延安市东北)。
西魏王魏豹。项羽为自己取得魏国的故地,封魏王魏豹为西魏王,称王于河东郡,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河南王申阳。项羽立申阳为河南王。申阳是瑕丘(今山东充州东北)人,原是张耳的近臣。他首先从秦军手中攻下河南郡,在黄河边迎接楚军,所以被立为河南王,称王于河南(原秦朝三川郡),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韩王韩成。韩王韩成仍称王于韩国故地,都于故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殷王司马昂。赵将司马昂平定河内,数次立有战功,所以立司马昂为殷王,称王于河内郡,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
代王赵歇。项羽改封赵王赵歇为代王,称王于代郡,都于代(今蔚县)。
常山王张耳。张耳是赵王歇的丞相,向来有贤能的名声,又随从项羽入关,所以项羽立他为常山王,称王于赵国故地,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市西南)。
九江王黥布。当阳君颗布身为楚将,勇冠全军,战功卓著,所以项羽立他为九江王,称王于九江郡,都于六(今安徽六县北)。
衡山王吴芮。番君吴芮曾率领百越族的部队佐助诸侯伐秦,又随从项羽入关,所以项羽立他为衡山王,称王于湖南省及湖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部,都于邾(今湖北黄冈县西北)。
临江王共敖。共敖是义帝的柱国,因率兵攻打秦南郡,立功颇多,所以项羽立他为临江王,称王于南郡,都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辽东王韩广。韩广原为燕王,项羽徙封他为辽东王,称王于辽东郡,都于无终。
燕王臧荼。臧荼原为燕将,随从楚军救赵,又随从项羽入关,被立为燕王,称王于燕国故地,都于蓟(今天津市蓟县)。
胶东王田谶。原齐王田谶被项羽徙为胶东王,都于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
齐王田都。齐将田都随从楚军救赵,并随从项羽入关,所以项羽立他为齐王,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济北王田安。当初项羽渡河救赵时,田安攻下济北数城,率部队投降项羽,所以项羽立他为济北王,都于博阳(今山东荏平县西北的博平镇)。
其他将领如田荣,因多次背弃项羽,又不肯率兵随从项羽击秦,所以未得受封。成安君陈余因受张耳责备,一怒之下,将将印交给张耳,领数百人走往河上泽中鱼猎,又不肯随从项羽入关,然而向来有贤能之名,有功于赵国,闻知他在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东北),所以把南皮附近3个县封给他。番君吴芮的将领梅讈,因功多封十万户侯。
同年四月,项羽于分封诸侯后,下令从关中撤军,受封诸王各自率兵前往自己的封国就任。
项羽分封诸侯的根据,是诸将领在反秦战争中的功劳和作用,同时也与这些将领同他个人关系的亲疏有关。因此,分封诸侯之后,随即便发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变动和战乱。
分封之后,盟主楚怀王被西楚霸王所取代,空有义帝之虚名,不久就被消灭了。在新盟主项羽的主持下,楚国被分为西楚、衡山、九江、临江等四国;赵被分为常山、代两国;齐国被分为临淄、济北、胶东三国;秦国被分为汉、雍、塞、翟四国;燕被分为燕和辽东两国;魏被分为西魏和殷两国;韩被分为韩和河南两国。天下已由七国变为十九国。
项羽分封天下,王国由七变为十九,王者之为王的理念也为之一变。
据《汉书》卷三十一项籍传,项羽分封天下前与诸将曰:
天下初发难,假立诸侯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
于是分封天下为十九国。项羽之语,乃是申明分封天下之原则。“天下初发难,假立诸侯以伐秦”。假,权且非真也。这是讲自陈涉起义以来,诸侯王之立皆出于反秦的一时权宜之计,而非即真。项羽此话,是直接针对当时已有之各王而言的,即楚怀王心、齐王田市、赵王歇、韩王成、燕王韩广,其中除燕王外,皆为王政复兴之旧王族。项羽不承认他们的王权世袭之继续有效,否定了王政复兴之原则。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这是在否定旧的世袭原则的基础上申明新的因功的理念,明确灭秦定天下之功不在诸王而在诸将。
“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分封天下之原则,在于“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旧有诸王之盟主,项羽之主君楚怀王无功,当分其地而王之,各王政复兴之王,自然也不例外。将项羽此语与上引《史记》张耳传陈之豪杰父老劝陈涉称王之语作一比较,可以看到二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陈涉称王之理由有二,即起义反秦的首事之功和恢复楚国的复国之德。其有关功的一点,为项羽所继承,陈涉之“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和项羽之“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二者完全是同事同源。
有关恢复六国之德的一面,项羽则不再提了,陈涉出于反秦之需要,首创复国运动,却苦于由复国而引发的王政复兴,秦既已灭,项羽及所封诸王以将称王,自然不必再受旧国旧主之约束了。
总之,项羽否定了王政复兴之原则,不承认旧六国之王权世袭继续有效,他继承和发展了陈涉开创的以功称王的原则,扬弃了复兴战国旧六国之德的一面。也就是说,项羽封王之原则是军功封王。
原则已定,列国众王之分封也就循此进行。考此时之十九王,旧王族出身者有六人,即代王赵歇、西魏王魏豹、韩王韩成、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临淄王田都。其中,代王歇乃分赵为常山和代二国后,由赵王改封。西魏王豹乃分魏为西魏和殷二国后,由魏王改封。韩王成,在分其地为韩和河南两国后,王号予以保留,然而,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所载:“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
同年八月,改立楚将郑昌为韩王。胶东王田市乃是自力立国的齐王田之子,分齐为三国后由齐王改封,临淄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虽为旧王族出身,却皆是从项羽击秦有功之将领。余下之十三王,皆为非王族出身之有功将领,其中,明确出身旧贵族者,惟项羽一人。
其余十二人中,雍王章邯为秦少府,塞王司马欣为章邯长史,翟王董翳为秦都尉,衡山王吴芮为秦番阳令,常山王张耳作过旧魏国外黄令,后来接替韩王成作韩王的郑昌,为秦吴令,皆为官僚出身。汉王刘邦做过秦之亭长,燕王韩广为秦之上谷卒史,皆为小吏。九江王英布为群盗出身之楚将,从项羽击秦有功。燕王臧茶为韩广部将,领兵救赵从项羽击秦有功。
河南王申阳,张耳部将,从楚击秦有功。殷王司马卬为赵将,击秦有功。临江王共敖为楚柱国,击秦有功。这些人之出身,尽管有些不是很清楚,但不是王族和贵族出身,似乎可以推定。
总而言之,就项羽之封王理念而言,他是否定血缘世袭之贵族王政原则而采用了平民王政的军功原则的,基于此,他也否认了战国七国的复国,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项王因张良随从汉王刘邦,韩王韩成又无军功,所以项王没有派遣他到封国就任,而是令他与自己一同回到彭城,废除韩王封号,以为穰侯。不久,又将韩成杀死。
田荣闻知项羽将齐王田纖徙为胶东王,以田都为齐王,自己没有受到封赏,因而大怒。同年五月,田荣不让齐王赴胶东,在齐地造反,发兵抵拒并攻打田都,田都逃亡至楚。
齐王田谶畏惧项羽,私下偷偷地到胶东就国,田荣大怒。同年六月,田荣追杀田于即墨,自立为齐王。当时,彭越在巨野泽,有部众万余人,无所归属。田荣授予彭越将军大印,使令他出击济北王。同年七月,彭越击杀济北王田安。
于是,田荣重新兼有项羽所分割的“三齐”(中为齐,东为胶东,西北为济北)之地,又派彭越击楚。项王命萧公角率兵攻彭越,彭越大败楚军。
张耳受封为常山王,并到襄国就国,陈余越发大怒,说道:“张耳与我陈余功劳相等,今张耳受封为王,惟独我陈余为侯,这是项羽主事不公平。”与此同时,陈余派张同、夏说向齐王田荣游说道:“项羽主宰天下,太不公平。如今把原有的诸王都封在坏地方,把他的群臣诸将都封在好地方,把原来的赵王赶走,令他北居代地,我陈余以为不可这样。闻知大王已经起兵,并且不听从项羽的不合于道义的命令,请大王资助我一些兵力,请以此攻击常山王,恢复赵王原有的领地,请以赵国作为齐国的屏障。”
齐王田荣答应陈余的请求,派兵前往赵国。陈余征调他所受封的三县全部兵员,与齐军合力攻击常山王,大破常山王的军队,张耳逃往汉王那里去了。陈余把赵王赵歇从代地迎接回来,返归赵国故地。赵王赵歇因此立陈余为代王。
秦始皇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他统一六国之后,废分封,郡县天下,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项羽在灭亡秦帝国之后,以他手中握有的权力,分封诸侯,这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一种倒退,必然在中国大地上再次引起连年的诸侯战争。而项羽本人,最终也以他的暴虐关中和分封诸侯为起点,一步步地走向自取灭亡的深渊。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gboy83
谁不想当老大。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lyc168
不同于西周以亲缘、血缘简单明了的方式分封,项羽封侯面临着巨大难度,且是不得不分封,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他想成就大业,但是条件不允许。
一、武力不够强大。成为统治者必须在这战乱时代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虽然他麾下的40万大军,绝大部分只是在巨鹿大战时摄于他兵威而暂时臣服,真正直属于他的嫡系兵力,只占联军总人数的一小部分。秦灭后,联军将领们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主君,他们和项羽的主从关系,同样也自此终结。
二、难以名正言顺上位。项羽地位之上还有一个楚怀王,项羽只是楚国的上将军,项羽没有办法以合法的方式,取得比西楚霸王更高的权力和地位。项羽此时称王,必导致各路诸侯讨伐。
为此,项羽只能通过分封方式先提升自己的地位,目的就是“我让你独立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于是项羽以楚怀王的名义,分封天下各路诸侯。
这次分封是以“战功”作为分配原则,照顾手握重兵的实权派,损害原诸侯诸王的既得利益,首先就引起原诸侯诸王的不满。而对于那些实权派来说,项羽即便做的再公平,恐也无法满足胃口,诸侯们野心无穷。且那些新受封诸侯率军至封地,也和被项羽移封的旧君主、被项羽故意压制的实力派爆发激烈内战。此外,项羽曾和刘邦有过约法三章,谁先进入函谷关,谁就是关中王。项羽把刘邦封到了汉中为王(但为防止刘邦再出汉中,项羽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安排在刘邦附近,达到钳制和监视的目的),此举也让诸侯对项羽分封的不满。
青菜
项羽、刘邦等各路起义军在诛灭了秦国之后,项羽并没有凭借着自己实力最为雄厚而独霸天下,反而是将天下再次分封给各诸侯。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得出项羽的短视性。
项羽一直厌恶暴秦吞并山东六国、统一全国并且杀害了他的祖父项梁将军,因此项羽无论是在年少时成长的过程中,还是成年之后诛灭秦朝的过程中都是为了报仇。但他并没有看到秦国天下一统的优越性和有利面。因此项羽的失败在他分封各路诸侯之时便注定!
之所以在项羽给各路诸侯分封完天下之后。各地诸侯经常互相攻击更不服从项羽的统一管辖。这其实是一种矛盾的转移。在秦朝存在之时各路诸侯之间尽管矛盾不断,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便是暴秦。但是当秦朝这座大山被推翻之后,起义军便失去了外部矛盾。内部之间的矛盾便会因为利益纠葛和个人情感而不断激化。
因此我们发现,尽管项羽将刘邦分配到了蜀中这一落后地区。但是项羽却迎来了更大的麻烦,那便是原本山东六国的后裔们开始为争地盘而攻伐不止。这使得项羽疲于奔命,不断的去协调和镇压各地诸侯的叛乱。
正是因为项羽陷入到了这样的困境之中,才真正的给了刘邦以喘息之机。比如说当刘邦暗度陈仓之时,与章邯、司马仪等人对峙之时,或者占领关中脚跟未稳之际,都是项羽出兵攻击刘邦的最佳时机。
可惜此时的项羽却不得不考虑齐地的叛乱和赵地的纷争。就这样项羽给刘邦留下了充分的战机和休养生息的机会。
但这怪得了项羽吗?并不!毕竟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各诸侯国故地的百姓,对于原来的君主,有着强烈的感情和认同感,各地之间差异较大。这也是为何秦始皇在统一山东六国之后便急于统一文字和货币、度量衡等日常物品的标准。为的就是尽快的改变山东六国故地百姓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和隔阂,尽早的认同秦国的统治。养成中国一体的思想。
然而秦始皇没有做到,项羽也做不到。于是项羽不得不对各诸侯国的王叔后裔进行分封。毕竟人家在消灭暴行的过程中出了力,毕竟原封国故地的百姓对于曾经君主的后裔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就好比张良尽管觉得汉王刘邦是一位难得的主公,但早期不得不依然效忠于赵国的国君一样。因为张良本就是赵国的臣民之后。
于是项羽没法改变这一社会趋势,这也是何项羽在诛灭暴秦之后,对十八路诸侯进行了论功行赏却还需要不断的疲于奔命去平叛各地的纷争。
其实在楚汉相争结束之后,天下百姓依然没有形成一股合力。于是汉高祖刘邦不得不在原来秦地实行郡县制,而在原来山东六国故地实行分封制。以此来缓解山东六国故地的百姓对于故国的旧情和认同感。而且汉高祖刘邦为了防止再次发生项羽时期的事情。将自己的皇室刘氏子孙分封到山东六国,认为同宗同源之间可能矛盾会降低许多。
然而在汉景帝时期,依然爆发了七王之乱。在汉景帝平息了七王之乱之后,天下才真正的归于统一。由此可见,分裂了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给中国带来的结果便是各地之间矛盾重重和缺少认同感。而一直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楚汉相争和七王之乱才真正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天下真正的一统人心是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这也是为何汉武帝能够有实力与匈奴正面对抗!
美味芒果
呵呵,项羽分封天下再公平,那也赶不上,当初周武王分封天下时的公平,然后呢,到了东周时,诸侯们,都造反了,最后才形成七大诸侯国争霸,最终秦统一天下的局面。
吸取到这样的教训,秦国废除了封赏制,实行更为先进的郡县制。但可惜的是,秦国一是连年用兵,国力损耗太重,而且,民众过到疲惫;二是对灭国的各诸侯国贵族,其实没有严厉对待,让他们还有东山再起的能力。
如果说,秦始皇再多活二十年,或者,在选择继承人上,让一个更懂得权衡天下的人当,显然,胡亥和扶苏都不合适,胡亥太残暴,扶苏太弱柔,而且,两个人,都不懂得管理大臣。这直接导致秦亡。
项羽是旧贵族的代表,他必须选择落后的分封制;刘邦是市井的代表,来自底层小官吏,自然知道郡县制的好。所以,没办法,刘邦必胜。
你项羽分封得再公平,也有诸侯会觉得不公平,何况,项羽的分封,真的变不上公平。但项羽又优柔寡断,害怕名誉受损,不愿意诛杀了有竞争力的诸侯,这导致西楚霸王,注定了悲剧。
小甜蜜大幸福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项羽的公平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的,损人利己,天下诸侯哪有不背叛的道理?此外,并不是天下诸侯群起反对,闹的最欢腾的只有齐和汉两国而已。
一:迫于形势不得不例行封建诸侯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分封而行郡县制之后,天下英雄谁知道郡县制的好处,即便是奴隶出身的陈胜在奇异之初都只是派遣将领分掠各国旧地而没有册立六国贵族的后裔。只是周王朝八百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但凡有点兵马人手的人都想着称王称霸,成为一方诸侯。更何况曾经世代簪缨的六国贵族呢?
而在楚怀王孙心成为天下反秦盟主的时候,区区牧童哪里懂得这许多弯弯绕绕,自然一口应允亡秦之后再次恢复战国割据的请求,而后来通过战功强势崛起的项羽,又岂能为了撕毁楚怀王的协议而得罪天下诸侯?
那么,项羽就只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尽量做些手脚以便于日后收拾残局。
二:宰割天下的时候多砍了齐国一刀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斗,虽然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原则上并没有违背楚怀王的约定。但对齐王田荣而言,却是极度的不公,因为偌大个齐国硬生生被项羽掰成了三分。所以,仗着齐国偏远、地势优越、富甲天下的优势,他毫不犹豫的反了。
话说田荣之所以如此火急火燎的造反是有原因的,他已经清楚的意识到相遇要对他动手了。早在楚国率军营救“巨鹿之围”的时候,田荣就已经和楚怀王秘密结盟,商量制定了对付项氏的战略,只是后来时势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两位大佬的预估。齐楚联盟还没开始就匆匆结束了。
贵族出身才气无双的项羽虽然没有眼见目睹,但岂能猜不出齐楚之盟的事情?只不过,当时秦国势大,自然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但如今秦国已亡,对齐的新仇旧怨自然也就到了清算的时候。所以在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他索性将齐国掰成三分,尽力分化,以便收拾起来更简单一点。
至于田荣会起兵造反的事情,在我看来,项羽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三:瘪三田荣和流氓彭越搅浑了天下,却便宜了刘邦
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在反秦这块大蛋糕的诱惑之下,天下间有几人是觉得自己没有功劳的?就在田荣决定造反的档口,同样备感委屈的陈余和流氓头子彭越也抄起了家伙准备和项羽干一场。
臭味相投成知己的三个牛人于是大肆造谣,煽动人心,竭尽全力的将西楚天下搅浑搅乱。大势如此,刚刚安歇的项羽火速率军东征,直扑齐国。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项羽东征之际,心有不忿却又隐忍不说的刘邦趁势出兵三秦,三位降王除了章邯之外再次做了投诚将军。项羽精心策划、多重保险的东出门户被轻易攻陷。天下大势开始变得糜烂不堪。
于是,天下诸侯开始站队,你来我往数十回合下来之后,当年搅乱天下的田荣战败身死、流氓头子彭越做了刘邦的马前卒。天下混战的局面变成了楚汉相争的态势。
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乌江,刘邦称帝定陶,楚汉相争宣告结束。
四:千古不易之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项羽郡国并行本就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但在其绝对武力的威慑下,天下诸侯总有不服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不是田荣心中有鬼不得不起来反抗的话,数十年之后,当这些草莽枭雄老死之后。这天下自然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姓项了。
所以说,打从一开始,项羽的分封就没有公平性可言,只能说在当时笼络了一部分有名的战将,震慑住了一部分心有不甘的诸侯而已。既然大家都是心有所图,那也就不能责怪田荣的率先发难和后继者的渔翁得利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一支夏尾
项羽分封天下公平吗?也许对于项羽自己,是十分公平的,但是对于别人,却绝对谈不上公平。同时,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残忍少恩也很难使他做出公平的选择。正如韩信对刘邦所言: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项羽分封是否公平以及为何诸侯们要群起反对。
项羽分封中的不公平性一、关中之地的封王
为了激起诸侯们灭秦的欲望,楚怀王同诸侯们约定,先入主关中者为王。而刘邦就是最先入主关中的诸侯,按照道理,他应该被分封在关中。然而项羽为了防止刘邦做大,将关中一分为三,将最差的巴蜀之地分封给了刘邦,并且分封降将章邯,司马欣在咸阳附近,来狙击刘邦东出。
章邯,自不必多说,秦朝末年降将,不仅在秦末之时给诸侯们造成了许多损失,还连带着将自己的几十万大军坑死,这种人没资格封王。
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史记·项羽本纪而司马欣和董翳仅仅是因为对项羽有恩,便被分封为王。
二、对六国后裔的分封
在各路诸侯中,除了刘邦等少数草莽起义的,基本上都是六国后裔。而六国后裔的职责就是恢复自己国家原本的荣光。比如张良,就是韩国贵族后裔,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反秦事业,并希望侍奉在韩王后裔身边。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对于刘邦来说是贤才,刘邦对于张良来说亦是明主。尽管如此,张良依旧选择了回到韩王成身边,可见六国后裔对于其母国的执念有多深。
而项羽的分封方式,无疑是给了六国后裔重创。项羽不仅分封了许多功劳并不大之人,还把旧有的六国土地全部分割开来,使得六国国土支离破碎,此仇不可谓不大。
诸侯们反抗项羽的理由一、项羽残暴不仁,又武力值爆表
项羽残忍少恩,做事全凭喜好。当初刘邦刚入主关中之后,项羽怒不可遏,欲杀刘邦而后快。在鸿门宴上,又因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可见刘邦是一个喜怒无常之人。
徵兵九江王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项王由此怨布也。——史记·项羽本纪(九江王的行为正好说明了项羽不得人心)如果仅仅只是如此也就罢了,偏偏项羽还十分擅长打仗。诸侯们整天待在一个喜怒无常,且战力极高的人身边,难免不心生恐惧。恰巧此时,刘邦出来率先反抗项羽,诸侯们自然一拥而上,起兵反对项羽。
二、项羽分封不公,诸侯心生不满
项羽在分封之时,只顾自己爽了,完全没有顾及到后果。表面上看,多分封几个诸侯王固然能够拉拢人心,然而实际上诸侯们已经极为不满。以齐国为例,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皆为齐国后裔。
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史记·项羽本纪虽然他们都分封到了土地,但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本来就是齐王的田市,与身为齐将的田都处在了同样的位置。这就产生了矛盾,田荣起兵造反就是最好的例子。
结语项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为何天下诸侯还要群起反对?
项羽分封天下十分封不公平,该分封的没分封,不该分封的分封了。同时,自战国之中覆灭的各国后裔,明白单纯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局势了。刘邦在西汉初年施行郡国并行制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就算项羽没有以上的那些缺点,分封也很公平,诸侯们还是会反,可能只是反的时间稍微延迟一点罢了。
啊BE~
项羽的分封其实并不公平,还犯了不少致命的错误,因此,刚一分完,就有诸侯愤而反之。
项羽的分封显然是他在没有能力完成统一前的“权宜之计”,既然是“权宜之计”,就要发挥应有的效用,达到缓和军阀之间的矛盾,团结可团结的力量,同时麻痹或者削弱敌人之效。
但项羽却不是这么想的,他分封时不仅异常吝啬,还掺杂了不少个人情绪,因此造成了几大致命后果:
作为领导,赏罚分明、笼络部属、安定民心十分重要,尤其是功成名就之时。但项羽没有做到这几点,比如钟离昧等劳苦功高的将领,因没有得到应有的分封而心存不满,才使刘邦有机会挑拨离间成功,致使项羽集团内部出现分化。
项羽虽然分封了不少诸侯,但里面有不少都是些乌合之众,比如司马欣之流,既无实力,也无民心,却能得封为王;而彭越、陈余等手握重兵之人,项羽却选择性遗忘,结果得罪了这些势力,引得他们纷纷反楚。
三、掺杂个人喜好,非理智分封齐国的田荣是众诸侯中势力较强的一支,但项羽与他素有积怨,所以分封时故意遗漏了他,反而把齐地封给了其他三个势力都不如田荣的人,此举无疑彻底激怒了田荣,新仇旧恨加在一起,第一个举旗叛楚,迅速占领齐地自立为王,田荣的反叛也点燃了导火索,使得其他暗自不满分封结果,或者野心更大的人(刘邦)有了可乘之机。
xintianyou
分封制,起于夏商,完善于西周。西周分封诸侯,目的是以藩屏周。维护西周的统治。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大夫分封士。
后来,随着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开始不服从天子的命令,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中国就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强化国家权力,法家进行了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权力。当时分封制已不适合当时的形势。项羽不得人心。刘邦也实行分封,最后导致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