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才能读出智慧?
-水恋夜-
如何才能读出智慧,过了书不忘?
1、慢下来。很多人为了追求多多少本,最求快而非有效。这是多数人的习惯。爱因斯坦说,漫不经心的学习,跟学习漫不经心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读书,要讲求学到东西,而不是学过。
2、读书,要思考加运用。读书要对读过的东西思考,然后思考以后还要运用。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大多数人,读过了就完了,寄希望于读过的内容自动起作用,这种想法,试试就知道没用了。
哪怕读一本书用一个月,按照这种方法读书,就能享受到读出智慧,记住的效果了。
传说中de毛毛
培根论读书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下生才干犹如自然花 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那敢情好了
一。立志选修。
1.根据天赋养趣好。
2.根据天趣养特长。
二。因志选书。
1.因志而择书类。
①良师指导。
②网络精选。
2.精选而求书优。
①网师推荐。
②经典试读。
③入群交流。
三。精研经典。
1.专注一经,打好基础。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熟读成诵,熟写深悟。
4.笔记导读,日记导行。
5.闻道见道,知道行道。
四。学用结合。
1.急用先学,带问入学。
2.追问见底,立竿见影。
3.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4.以用悟学,以用证学。
5.以用导学,以用富学。
五。学思结合。
1.以学导思,以思证学。
2.以学证思,以学富思。
六。循序渐进。
1.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由低到高,由浅入深。
3.先精其一,举一反三。
4.由约到博,由博返约。
七。不断创新。
1.持恒专攻,精益求精。
2.迁移拓展,触类旁通。
3.由渊到博,由博返渊。
4.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八。著书立说。
1.自强不息,自成自立。
2.先通人说,后创己说。
3.融通百家,博采精纳。
4.日积月累,不断升华。
5.自成体系,自成一家。
九。禅修智慧。
1.读经闻道,启智开慧。
2.察物见道,格物致知。
3.鉴史明道,达观明智。
4.静悟知道,戒定生慧。
5.济世行道,禅修智慧。
七彩阳光多多
读书要做到厚积薄发,广泛阅读大量文学名著。久而久之自然水到渠成,由知识变成智慧。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人们每天接受的信息知识很多,但真正变成智慧的很少。智慧是知识的灵魂,没有智慧,就好像一个人徒有其表。有智慧的人做什么都是从容不迫,井井有条。因为他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能够得到的
Jzsky
会忘,是因为没有使用它。
知识不是读了一百本书就能让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有的,但想记住书籍内容并且最大化的利用它,就是真正的用于实践。
有的人每年只读一本书,有的人每年读了很多书,无论一本还是很多本,我们判断读书对其生活的影响,不仅仅是读的数量,而是所读之书是否真正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同? 如果没有,那么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你,你就是伪学习。你也许要争辩,我都这么认真的学习,怎么还是伪学习呢?
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赵周告诉我们,知识不仅仅是被学到的,而是要被运用的,当学到的知识用在实处,对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才叫学习。
赵周原来就职于阿里巴巴,从销售到培训直至自己创业,都没离开过讲课,在讲课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成年人缺乏把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于是他深入思考和研究,终于找到适合不以考试为目的的成人学习的方法,这样读书就够了 应运而生。
我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 端正一种态度——主动提问的姿态
第二部分 教你一个方法——便签学习法
第三部分 构建一个体系——个人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 端正一种态度——主动提问的姿态
学习态度的正确打开方式,便是主动提问。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提高学习力,首先要学会提问,提问的方式、范围和效果,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
提问姿态1.把“为什么”换成“如何” 问“为什么”是在向对方讨说法,要答案;问“如何”是在反思,自我探寻。 举个小例子,如果我们被领导降薪,一种问法是,为什么我的薪水被降了?另一种则是,我是如何工作导致这样的结果的? 如果你是领导,员工的哪种提问会让你感觉舒服呢?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深化提问。
提问姿态2.把问题提高一个level 把对单一指向性的描述变成范围性描述。比如,你为什么不喜欢我,换成,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女生? 这样的提问能够帮助我们精准的分析事物,而不纠结于某一点。
第二部分 教你一个方法,便签学习法
便签学习法需要的学习工具再简单不过了,三张便签、一张指示便签和一支笔。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三张便签是怎么在学习中发挥作用,并将学到的知识指导工作生活的。
拿个演讲类书籍为例,第一张便签标记为I便签,阅读时写下这本书中你认为对你有用的内容。 注意,要用自己的话写,不是书中的原话。如书上说,演讲是一门艺术,你在便签上记录的内容可以是,演讲需要很多技巧。
第二张便签标记为A1,当你读到一些与你有关的内容时,记录具体内容,比如,读到XX这里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班会,主持人突然请我上台发表一下感受,我傻站了半天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将A1贴在I便签旁边,然后思考问问题,问自己,当时是如何让自己处在尴尬地步,不能表达的?
在A1附近再贴上第三张便签A2,即现在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事情,规划出实施的具体目标和行动。
将三张便签连接起来,理一下思路是这样的,当读到某句话时(I),让我们想起了曾经自己的经历(A1),它告诉我们自己过往犯的错该怎么纠正,刚好近期的工作又有类似的场合出现,我们可以做哪些规划以期赢得更好的结果。
比如本月20号,由你主持某个会议,这时的A2可以这样记录:目标:完整呈现早会内容,不紧张。行动:19号准备好早会内容,并演练五遍,20日提前十分钟到会场,连接好电脑…… 然后贴一张指示便签,告诉自己这页有便签,看完一本书以后,将所有的便签拿出来,贴到冰箱上,逐一落实A2的计划。
这个方法不仅应用于书籍,也可用在公众号的某篇文章,也是同样写上三张便签,这比单纯收藏一篇文章获得的收益要多得多。
第三部分 构建一个体系——个人知识体系
在这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看到或读到很多零散的知识,一会觉得这个有用,一会觉得那个讲的对,但这个和那个确是相反的意见,我们就如墙头草,风来随风倒,不能像大树一样,把自己的知识仅仅抓牢。 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知识体系就一定能起到作用,而是自己的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林语堂说某些中国人“得意时信儒,失意时信道,绝望时信佛”,就是没有自己知识体系导致的。
还是从例子说起,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销售人员,该怎样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先从问题出发,找到自己工作中目前遇到的问题,如拜访客户时开场白说的不够好。问问题,我该如何说,客户才会听呢?可以问自己,问领导,问同事,问网络,问书籍等等。 探寻的结果是,每个人个性不同,不能用同样的开场对不同的人,所以可以将每一类型客户运用对应的开场白都整理出来,待下次拜访客户时使用。
第二步将碎片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销售的过程中除了开场白,还会遇到产品的理解,客户接受的程度等各种问题,我们又去深挖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整理出来。 慢慢的我们的几条知识主线呈现出来,话术线,问题线,产品线……通过总结,把各种散开的知识点连成线。
最后一步,为了提升能力,又去阅读了很多销售书籍,比如《影响力》,把自己的销售再次提升到心理学层面。 也就是把线性的知识填充更多的横线,组成网格,横线知识来源于这一领域的经典书籍。
至此,我们的个人知识体系大树已经初具模型,所有的分支汇总成一个主题就是销售能力。你可以在自己的体系里随用随取,也可以不断修正,还清楚知道自己哪里需要继续补充枝叶。
如果你愿意,可以再填写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健身啊,美食啊,育儿等作为与客户沟通的谈资,也会让客户高看你一眼。当然,这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只要够用就好,你只需要高精尖在一到两个领域即可。
其实,你有没有发现,这三部分是渐进的关系,先学会提问,找到自己问题的症结,然后用便签找出自己对应问题可以提升的具体目标,最后将每一个提升的目标慢慢累积起来,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一路学下来,你不强大都不行!
阿德马丁斯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凡权利之与智慧,相依者也。有一分之智慧,即有一分之权利;有百分之智慧,即有百分之权利;一毫不容假借者也。人将兴之;事机成败,在十年之间而已。今夫守旧而颓志废志终不可进取者,天之理也。温州人皆以众力横行大地,而不圈困于贫困老牛为之生计,蝗蚊蜂蚁之群,非人道之群也。群狼徒千里终不倦也。
试观今日所以为教育之道者何如?只教符号之外无他物乎!使人入于其中,销磨数十年之精神,犹未能尽其伎俩,而遑及他事。犹以为未足,禁其用后世事、后世语,务驱此数百万衿缨之士,使束书不观,胸无一字,并中国往事且不识,更奚论外国?
李走鬼
读书,关键是要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要见到成效。这样的读书才叫做读出了智慧。如何读才能出智慧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行合一,读中做,做中读,出了成绩,就说明你读出了智慧。一个人如果常读书而一点成效都没有,那这个人只是学得了知识,而不是智慧。
joooy
一座楼可以庇护生灵,一座藏书楼可以诗意的栖居,一座伟大的藏书楼,则具有教堂和医院的双重功能。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完全自足的精神家园,并拯救人类凄惶躁动的灵魂。它常常以天堂的模样出现,并从不拒绝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
陈力⑦
古人云:不可一日无书。读书可以让人增智、开悟、明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现状、过去和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用通俗的话说,智慧就是在生活中,能够迅速的发现和理解问题、并能够快速、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怎样读书才能读出智慧呢?
首先,选好书。
传媒业发展飞速,各类书籍也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让人增长智慧。学会选好书,是我们开始读书的第一步。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去选购正规出版社的正规图书,最好事先搜索一下作者和书籍主要内容,看是否是符合自己需求的书籍。现在的标题党太多,光听书名,还真的不一定会选到心仪的书籍。再者,现在的图书行业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各类滥书也着实不少。读到滥书,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浪费掉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最可怕的是,滥书不仅不能让我们从中读出智慧,如果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会把读书的我们带入歧途。
其次,读好书。
这里的读,是动词。拿到一本好书,就要认真的好好去读。读题目,分析题目暗蕴的意思;读序,了解书籍的时代背景和文章背景;读全文,细细品读其中的每个章节,每一页,每一段,和每一段话。遇到不明就里的,还要反复来读来揣摩,分析出书中的含义。
前不久,我刚刚再次读完余华的《活着》,书里讲述的是福贵坎坷起伏的一生,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他的一生既是苦难的一生,也是一个斗争与生存的一生。通过细读,我从中了解到我国近代社会各个时期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就是这个故事的大时代背景,文中的福贵经历着各个历史阶段,感受着每个时期最真实的体验。这本书最终揭示的是:生存的苦难带给个人的是一个永久话题:“人为什么要活着?其实活着,就是活着的理由。”
读好书,还要学会变读边思考。一是思考书中的智慧。哪些道理和我们生活中是息息相关的,所有作者创作出来的书籍都是源于生活,书中的智慧会远比生活中的智慧更精炼。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思考,就有了感悟和反思。当一个人从书本里学会了反思和感悟,就不知不觉增长了智慧。
我的坚持力一向比较缺乏,怎么自我控制都达不到理想状态。在《自控力》这本书里,我才分析到,原来影响我坚持力的首先是我的目标不够明确,造成茫然失措和无法坚持,因为目标明确才会产生动力!我所有的拖延,不过是因为不清晰我未来想要做什么?或者说,我准备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读了这本书后,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年和三年的短期目标,每当有了懈怠,就会用自己的目标梦想来给自己打气和鼓励。三年过去了,我的两个小梦想接连实现,更坚定了我从书中去寻找智慧的信心。
读好书,还要学会把书本里的精华内涵和生活相互结合。单单读书,不会学以致用,不会把书本里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那这书基本白读了,纸上谈兵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所有从书本里读到的智慧,都要尝试着在现实生活中去加以实践和运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进行佐证,这样,会让自己变的更加智慧起来。
最后,好读书。
此处的好,是喜好的意思。爱上读书,喜好读书。每本好书,做到常读常新,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关注点去读同一本书,都会从书中找到不同的亮点和感悟。坚持读书的时间久了,也就从书中学到了智慧。
把读书养成一种习惯,把读书习惯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推荐书单:
哲史类书籍《哲学简史》《人生的智慧》《理想国》《野性的思维》《史记》《全球通史》
文学类书籍《边城》《百年孤独》《文化苦旅》《麦田里的守望者》《静静的顿河》《小王子》
yy小螃蟹
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读书论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所以我个人觉得,可以读一些历史书,读历史书可以用古人的一生得失来映射自己的做人准则,从中学出智慧。
当然了,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要去读专业性比较强的或者古文,可以读一些通俗易懂的,如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江城的《历史深处的民国》等为代表的通俗史书。然后再往深的读,如《资治通鉴》等。
另外弗兰西斯·培根的读书论也有另外一句话:“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希望你更智慧。
theNeighborhood
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但这不代表,只要拿起书来,就能获得智慧。我觉得,应该联系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并将书中的精髓做笔记,且运用于生活!所谓,学以致用!只有这样能真正将书籍的智慧挖掘出来!随着阅读量越来越大,我们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气质,也会有选择的去读书!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帮助,有启发的书籍!就我个人而言,喜欢看哲理性和理财性书籍,并先观察生活,检验书中的理论是否正确,然后再用书中的正确理论引导自己生活。同事们都说我是一个充实旺夫的女人!我觉得这主要是书籍带给我的智慧!
lilylly
这个问题有些纠结,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还会被知识束缚我们的智慧,想象力,很纠结吧,再多说一句,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一种方法,觉醒,不过据我所知,只有达摩祖师一人曾经觉醒了,哈哈哈哈
李鸣宇是个吃货
读书应该踏实下来,每天要有固定的时间读书,并且要在读的时候做下笔记,把我们不理解的记下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把不理解的查明白,知道她的意思,从中悟出道理,以后说话写作都能用上,慢慢的我们就会把所读的书惯用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上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ω✪
读书与智慧的关系
读书能增长知识,但并不能自然生成智慧,不要说智慧,甚至读书人都未必一定有文化。否则天下那么多读书人不都成了智者了吗?相反,这些年我们却经常会看到博士大闹机场,海龟殴打清洁工。
(大师兄本墨在唐山学院讲座)
与此相反的例证是六祖惠能,大字不识一个,却证悟成祖,修得大智。
下面是古今僧俗对智慧的解释:
《说文解字》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
《康熙字典》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謂之智。
1.分析、判斷、創造、思考的能力。
2.佛教用語。指證悟一切現象之真實性的智力。
从惠能与守仁两位楷模身上得到一点儿感悟:就是去做——把学到的用心身去体悟。归结成一句广告词:用身 体会人生。
(二师兄杨崇旭道长写字)
张健
我在听了这番读书经验之后,就不再在床上看书了,此前的二十多年,我是喜欢睡前躺床上看书的。我现在看书时就坐在电脑帝。随时把心得和思考,连同书中相关内容,敲下来,存在电脑上。看完一本书,就考虑如何总结这本书,或者有什么心得,对书有什么评价,对作者写这本书有什么思考。写完一篇,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读明白了。多从几个角度写几篇,才能比较透彻一点。
另外,我自己在阅读中,也有一些感受。以前比较集中于自己偏重的专业的书籍,现在我会注意兼顾一些其他专业的书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会给人提供全方位的思维途径和思维方法。
此外,想从书中读出智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择优而读。好书反映事物规律和人性,启人心智。坏书歪曲事物规律和人性,摧毁心智。
二、读书的范围要尽可能广博。应该博览群书,不但要阅读某一范畴的书籍,而要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不但要从书籍中了解到种种生活现象,更要从这些生活现象里提炼出科学的思想结晶和道德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深刻的体会与结论。
三、读书的心态要端正。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给生命和生活赋予真正的意义。一些人读书,只是为了满足邪念,或者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或者只是为了出人头地等等,这并不是纯粹读书人的态度,这样的人,也很难从书中读出人生大智慧。
四、读书给人智慧,但要结合实际。书中的智慧大多是宏观的,方向性的,或者间接知识性的,并不等于读者自身所拥有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水平。至于怎样学习游泳、怎样练习驾车、怎样在竞争中击败对方、怎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至怎样教书育人、怎样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艺术,等等,还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反思、研究和磨练。身经百仗,造就一个优秀将领,而熟读百册兵书,却未必造就一个优秀将领。所以说,要形成一项具体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积累经验、总结得失、深化研究、提升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古今一些文化人读书虽多,却仍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畜不认”,原因正于忽视在生活实际中增长见识。但一些人以此为由,否认读书的功用,则是步入更危险的极端。读书可以深化实践,并赋予实践以发展的价值、意义和作用。没有读书的实践,不过是机器人的既无情感、亦无头脑、亦不知意义的简单劳动和机械重复而已。
五、读书要有益身心。不读书的人,或者有道德。但这种道德,往往是较为原始的、脆弱的和盲目的。而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对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会更加科学,对道德的意义会认识得理加深刻。
六、读书的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生活、完善着人的心性,累积个体和整个文明的底蕴,使一个人从野蛮人进化到文明人、从生物人进化到科学人。但读书要讲方法,要有端正的态度,要有一颗能够独立思考的心灵,并能广泛接触到不同书籍、不同观点,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