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才能读出智慧?

提到的作品

[作品]高效能阅读

从一本书中获得读懂所有书的技巧 使读书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捷径 ................... ※编辑推荐※ ☆ 有多少人曾经陷入阅读的怪圈?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头疼,工作忙到根本没时...

原尻淳一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浮生六记

独家全译全注插图珍藏版

沈复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庄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庄周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姐妹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回独立思考的原味 ..................... ※编辑推荐※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奥野宣之成名作,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日本引发...

奥野宣之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水浒

救冻犬的脖子上挂着酒瓶和面包,它们在寒冷的山区救助被埋在深雪中的行人。蚯蚓吃进垃圾后排出的粪便,是上等的天然肥料;秃鹫吃光了动物尸体的腐肉,不仅饱了肚子,也清理了自然环境;鸟的腿内具有振动小体,能感受...

施耐庵

[作品]史通

唐代刘知几所撰《史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共二十卷,包括内篇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内篇中后来佚失了三篇,现在看到的共有四十九篇。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讲正史的体裁,《本纪》...

黄寿成

[作品]三国

一部二十四史,得从何处说起呢?如果你计较这个问题,请准备蹲二十年“史牢”吧,因为除了“从头说起”,没有第二招;如果你不想受这么大的折腾,倒也不妨由着性子来,想从哪儿说起,就从哪儿说起。比如像我这样,直...

周泽雄

[作品]易经

《易经》内容简介: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铸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养育出光耀世界的伟大圣哲,留下了影响世界的不朽经典。《易经》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血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历经辉煌和...

梁国典

最新跟帖
素素333

素素333

我们先看一下智慧概念 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

从你智慧概念不难看出智慧主要包括: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观念和思想体系等


知识体系

在读书时候,希望先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就好比一个书架,而知识好比书籍。将知识有序排放到自己书架上,方便你在需要时候提取出来。你在读书时候知识没有形成体系,不容易被提取出来,就会造成读了那么多书籍,但是好像忘记一样。

方法与技能

书籍有很多概念和方法论,你需要提取形成自己概念库和方法论库。这样可以更好去之道你实践活动。


观念和思想体系

读书会刷新我们很多观念和思想体系。让你得到很多新的观念,也许你以前很多观念是错误,要及时更新观念,发现自己认知盲区。

❤LYC❤

❤LYC❤

1.读你能理解有兴趣有新鲜感的书。读不懂的书别勉强读。

2.善于概括自己的读书体会。先把读书得到的体会记录下来,再研究一下你的记录做个总结,不要强迫自己一次就都读明白了。

3.把读过的书做的总结,记录,读书体会等再综合回顾。看看自己有没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感觉,如果有,那就是收获就是智慧。

fengji1000

fengji1000

先从读书目的说起,阅读的三个目的,消遣、收集信息、获得知识。你以什么目的读书,就要使用相应的方法,无论什么目的都用一个方法,既没有乐趣又学不到东西。

读以致用的三个步骤:阅读、内化、应用。

一、先说阅读,分为两部分,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我建议大家大量阅读之前,先学习阅读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你读一本书用1个月吸收20%,别人读一本书用1周,吸收50%。一年差出去的量就不少了。

阅读方面,推荐日本人的书,一方面中国和日本都是方块字,阅读原理一样,另外一方面日本的行为学阅读学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拿来主义,正好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推荐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高效能阅读

从培养兴趣、快速阅读、消化知识和工作应用四个方面分析了阅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逐一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此外,书中包含大量工作学习中的超实用技巧,且在章节设置上呈现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成长模式,以保证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技巧。

二、内化,读完书,书里知识还是作者的,如何内化成自己的是关键。随着人类记忆曲线的衰退,过不了多久就彻底忘记了。这就需要辅助内化,笔记、思维导图、书评、讲书稿、拆书稿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内化。推荐两本笔记信息处理的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有效的小窍门。

读书笔记会帮助我们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又会带来思考方式的转变。如果你也想见证这段神奇的转变,那就从现在开始,随时把笔记本带在身边吧。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在这里也说一下,不少人现在用听书、共读代替读书。碎片化学习的确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但是听书这种方式就像是谍战片里,用打孔纸读书一样,你能读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内容。真正补充自己的知识,还是要踏踏实实读书,这个没有捷径。

应用,我们读书无非是为了应用,如果迟迟不行动,那就是“读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实践书中的知识才是读以致用的最终结果。这个就要倒追到前面选书,选的时候选一些自己马上就能用到的,比如书面沟通的艺术

、职场书面沟通完全指南:顶尖咨询师教你的商务文本制作技巧(图解版)

,你读完直接就能在工作文案中使用,你用几次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你会不会长期使用里面的技巧?!长期使用这个技巧会不会就掌握里书里的知识,是不是就读以致用了 。

manson

manson

分享林语堂先生的论读书,很长,但是建议一定读完。



本篇演讲只是谈谈本人对于读书的意见,并不是要训勉青年,亦非敢指导青年。所以不敢训勉青年有两种理由:第一,因为近来常听见贪官污吏到学校致训词,叫学生须有志操,有气节,有廉耻;也有卖国官僚到大学演讲,劝学生要坚忍卓绝,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料想战国的土豪劣绅亦必好训勉当时的青年,所以激起孟子这样不平的话。第二,读书没有什么可以训勉。世上会读书的人,都是书拿起来自己会读。不会读书的人,亦不曾因为指导而变为会读。譬如数学,出五个问题叫学生去做,会做的人是自己脑里做出来的,并非教员教他做出,不会做的人经教员指导,这一题虽然做出,下一题仍旧非指导不可,数学并不会因此高明起来。我所要讲的话于你们本会读书的人,没有什么补助;于你们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会使你们变为善读书。所以今日谈谈,亦只是谈谈而已。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帐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 今日所谈,亦非指学堂中的读书,亦非指读教授所指定的功课,在学校读书有四不可。

(一)所读非书。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今日大学毕业的人所读的书极其有限。然而读一部小说概论,到底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二)无书可读。因为图书馆存书不多,可读的书极有限。(三)不许读书。因为在课室看书,有犯校规,例所不许。倘是一人自晨至晚上课,则等于自晨至晚被监禁起来,不许读书。(四)书读不好。因为处处受训导处干涉,毛孔骨节,皆不爽快。且学校所教非慎思明辨之学,乃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礼记》早已说过。书上怎样说,你便怎样答,一字不错,叫做记问之学。倘是你能猜中教员心中要你如何答法,照样答出,便得一百分,于是沾沾自喜,自以为西洋历史你知道一百分,其实西洋历史你何尝知道百分之一。学堂所以非注重记问之学不可,是因为便于考试。如拿破仑生卒年月,形容词共有几种,这些不必用头脑,只需强记,然学校考试极其便当,差一年可扣一分;然而事实上于学问无补,你们的教员,也都记不得。要用时自可在百科全书上去查。又如罗马帝国之亡,有三大原因,书上这样讲,你们照样记,然而事实上问题极复杂。有人说罗马帝国之亡,是亡于蚊子(传布寒热疟),这是书上所无的。 今日所谈的是自由的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大学生自以为心理学他也念过,历史地理他亦念过,经济科学也都念过,世界文学艺术声光化电,他也念过,所以什么都懂。毕业以后,人家问他国际联盟在哪里?他说“我书上未念过”,人家又问法西斯蒂在意大利如何?他也说“我书上未念过”,所以觉得什么都不懂。到了中年,许多人娶妻生子,造洋楼,有身份,做名流,戴眼镜,留胡子,拿洋棍,沾沾自喜,那时他的世界已经固定了:女人放胸是不道德,剪发亦不道德,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读《马氏文通》是反动,节制生育是亡种逆天,提倡白话是亡国之先兆,《孝经》是孔子写的,大禹必有其人……意见非常之多而且确定不移,所以又是什么都懂。其实是此种人久不读书,鄙吝复萌所致。此种人不可与之深谈。但亦有常读书的人,老当益壮,其思想每每比青年急进,就是能时时读书所以心灵不曾化石,变为古董。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在官僚商贾亦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媚,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面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貌不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美人。但是识趣的人如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若《浮生六记》中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此看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兔子姨太太,说话虽然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至于语言无味(着重“味”字),那全看你所读的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那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我之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One’s meat is another’s poison)。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做一场噩梦。甚至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恶果。许多人离校以后,终身不再看诗,不看历史,亦是旨趣未到学校迫其必修所致。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怀胎滋长出来的。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下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对马克思感觉兴味,然后读马克思。 且同一本书,同一作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之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譬如我此时重读Lamb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一人背痈,再去读范增的传,始觉趣味。或是叫许钦文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庄子亦好,荀子亦好,苏东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灵魂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Eliot(乔治.爱略特)自叙读《卢梭自传》,如触电一般。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终可深入,深入后,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loveat firstsight)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的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及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排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叫丫头陪读,等打盹时唤醒你,已是下流,亦应去睡觉,不应读书。而且此法极不卫生。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若已读出书的精彩来,便不想睡觉,故无丫头唤醒之必要。刻苦耐劳,淬砺奋勉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湎以为至乐。必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挟妓冶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六十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的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于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就是读书未入门,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怪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顾千里裸体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裸体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从人。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所谓好,说得好的理由出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则或系汝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学力未到,等过几年再读;若学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汝同情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现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此乃刘知几之读书胆识。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滥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潘国盛

潘国盛

阅读,也可以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关于读书是否需要有目的性,一直以来都是广受讨论和争议的一点。总体来看,强调阅读应该是有目的的这一方略微占优势。做任何事情都是应该一定的目的性(美其名曰有目标),带着目标去阅读,比没有目标的阅读应该要好很多。

但有时候反过来想,有目的的阅读,可能缺少一点乐趣,带着目标去阅读可能会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同时有很多压力,这种压力就是因为所谓的“目的”而所以产生的一种压力感、不乐感。

1、受教育经历形成隐性认知:读书=痛苦

很多人不喜欢读书,或者说没有时间读书、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教育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了考一个高的分数、考上好大学,家长、老师带着一定的“强迫”性要求我们去读书,所以我们每个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会有一个关于读书的潜意识:读书=痛苦。

今天高考结束了,又一批高中生即将摆脱读书学习的束缚,进入自由大学的象牙塔。可以预见,肯定有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在网吧、游戏、恋爱等环境中度过他们的四年。

但同样也有一部分人,他们会选择继续读书,不再去看以前因为高考而不得不读的书,凡是去读自己想读却一直没有读的书。为什么接受了一样的教育,两拨人对读书的观点却有如此差异?

关于“读书=痛苦”的原因,我想可能有一个答案可以解释:外部压力撬动内部认知。美国学者费斯汀格在1956年提出一个“认知失调理论”,借用来解释读书这件事。

因为高中期间的外部压力,让学生形成了“读书=痛苦”的新认知,为了改变这种不愉悦的状况,重新达到心理平衡,个体可以有两个选择:改变态度和改变行为。

改变态度就是认为“读书是快乐的”,所以这部分人在大学中选择继续读书,继而养成了读书习惯。改变行为就是“既然读书是痛苦的,那我们不读书了”,所以这部分人在大学中将会荒废四年的时光。

微微一笑,你知道,这个理论是我提出来的就好

2、改变认知or改变行为

那怎么能让选择不读书的这部分人选择去读书呢?怎么能让他们培养起读书习惯呢?经过复盘思考,我认为应该从根源上进行调整,即读书的目的。

选择在大学阶段继续读书的人,一定是抛弃了“读书的目的性”,不再为了好成绩、不再为了考大学等等,不再读那有限的基本语数外物理化、习题册、试题集。而是像玩手机游戏一样去读书(玩的好就玩,玩不好就换一个游戏玩),觉得很有趣,会得到很多满足,所以才有积极性。

而有目的的阅读,应该在读书后期阶段进行强调(见后文)。那应该怎么样做到毫无目的的阅读呢?我们可以先到图书馆或者书店里,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凭感觉挑选出我们想要的读书、符合我们喜好的书。

我们要觉得书本有趣,然后才会有积极的阅读态度,这本书有趣、吸引我,我就读,完全无趣,或不够吸引我,我就读下一本,由点带面,去触及其他领域或者更深入的书籍数据。通过抛弃读书的目的性,而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让自己爱上读书。

就好比我们每天要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看朋友圈一样,因为它吸引我们。我们也可以不由自主地拿出一本我们想看的书,因为这本书也吸引我们。

毫无目的的阅读,就好比一场旅行,我们可以没有目的的在书的世界里面流浪,趁着自己对这个世界(这本书)的想法还没有僵化,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目的。请用流浪的方式看书中最广阔的风景,见到有目的的旅行时无法见到的景色(知识)。

认知失调与读书

3、无目的阅读VS有目的阅读

关于这个话题,各大平台争论了很久,经过复盘我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可以将读书分为前期和后期,在每个阶段,都应该存在两种读书状态:有目的阅读、无目的阅读。

在前期,重在养成阅读习惯,我们应该弱化有目的阅读,凸显无目的阅读;而在后期,我们将会反过来操作,强化有目的阅读,弱化无目的阅读。请注意这个过程不是刻意练习或刻意强调的,而是每个读书人都会潜移默化、不由自主的选择这条道路。

一句话总结:前期无目的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后期有目的的阅读,提升个人阅读力。而整个环节嵌入到个人学习这个大环节中,组成了一个以书籍为基础的输入环节,为我们后续的个人学习、不断精进,包括写作思考、建立个人知识体系、提升自身修养等,做好基础。

4、无目的的阅读=没有用的阅读?

庄子曾经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意思是如果你执着地认为某件事情没有用的话,那么就看不到它的可用之处,也就不能为你所用。惟有放下偏见,批判式地看待事物,才能让看似没有用的事务发挥它的价值。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学了很多年的历史、文学,包括现在看的历史书、文学书。表面上看,好像很少派上用场,工作、生活中也用不到,但是却让我们学会了分析事件和探究真相的能力,让我们具有了一定的思考、辨别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它的价值。

所以只要培养起阅读习惯,不管什么样的书籍,哪怕是没有目的的阅读,也都能够锻炼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多阅读,就能多多练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从文学书中学会对不同事物的静态、动态描写;从财经新闻、杂志期刊中学会对经济发展、股票市场等等行业的流畅精准表达;甚至拿出格林童话,我们能够想到的东西也一定与儿时想到的完全不一样,这,又怎么能说没有用呢?

所以不管手上有什么书,有空就拿起来阅读吧。在书籍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作者:千城Slash 公众号:千城Slash 读书行万里,梦想走千城

卡卡颂

卡卡颂

先要读有智慧的书才有可能出智慧。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智慧书,有的是增长常识技能,最多只能算增知识的书,有的情感表达的书,有的却是糟粕书,包括聪明与智慧都是两码事!所以我推荐书名后面带经的书。

其次要将书中的东西运用的现实中来,这叫行,否则就同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兔子和牛牛

兔子和牛牛

主要看读哪类书?

个人看分三大类,1.小说2.实用类3.励志类。


小说,就是看个热闹,读什么智慧。文章的语句结构,感兴趣,可以摘录。名言金句感兴趣,也可以摘录。


实用类,我比较费脑子了,书一般读,个人建议是带着问题去,那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问题,本书看目录,哪些目录中记载于你想知道的问题有关,先去阅读。帮我解决当下问题否?如果没有,去找其它书阅读。如果有,开始反思,书中的观点论据自己生活现状,是否有可比性。多大范围之内可以执行。不去执行永远不知道是否可行。事后进行复盘哪里执行有偏差或因什么原因无法执行到底。二次执行修正。


当然,还有一类是励志类书籍,这类主要看书中是否有可执行的方法,很多可能都是理论,个人层面执行很有难度,需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这类书个人看法,说的都有道理,就是不知道如何落地,很多作者也没说如何落地。看看就好,能改变最好,改变不了也属正常。

莎拉喵喵

莎拉喵喵

1、带着问题去看书,看书的目的很明确,一看三思考。无论什么书,勤思考的人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才智。最好择优去读书,心态要端正,好的书可以反应人事物的规律和人性,启发人的心智。

2、看书时不仅看自己喜欢的书,也要看其他领域的书、不同的学科,丰富自己的大脑,会给人提供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分析。

3、看到经典名句记住背会,与人交流时,用到谈话中,说的多了,就成自己的了,做到学以致用。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肯定会得到增长,持续的坚持下去,读书给你带来的益处超出你的想象。

ヤ南极小熊

ヤ南极小熊

文化、知识、机巧、智慧,有共性但更有个性,既同又不同。

数理化是知识文化,聖贤之人处事做人也是文化知识。两者同根同源既同又不同,不同又同……

现在有个怪现象,只有数理化是真知识真学问,而聖贤书、做人的品德要求好象成了伪君子的假示问。更有甚者,只要有人谈道德用道德标准衡量人事,就成了“道德绑架”。不讲道德反尔被颂为:这才真实。今天全社会的道德大滑坡跟这种思维有绝对的关係。

zhaonian_

zhaonian_

读书的本质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求知。不是为了记几个人名而读,某个故事而读。而是求知!所以知为道,然后运用知识便成了智慧。


可爱女人

可爱女人

智慧是人类对事物产生、发展和结果的认识,一般不被常人发现和掌握。智慧是人与事物相互作用的正确认知,认知又有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直接学习就是实践,间接学习就是读书。没有思想准备的实践往往“现象丛生”,很难找到规律;只读书不实践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会产生“理论不联系实际”。边读书、边实践、边总结,长期持续下去,对一个有正常学习、实践和概括能力的人,五十岁后会得到人类智慧。

Rain帆布鞋

Rain帆布鞋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根据你的描述,你是想读出“智慧”,那么何为你说的智慧呢?穆老师斗胆猜测,应该就是“生活中的方圆之道”吧!

那么如何读才能够读出来呢?穆老师是这么认为的:

1、读“经典之作”

唯有经典之作,蕴含人生哲学。当今流行的快餐文学,本身就比较浮躁,哪来的底蕴?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著成《红楼梦》。

2、读“书之作者”

只有你了解了作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知道这本书写的是什么。

3、读“书之思想”

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里和人文精神。



4、学以致用

每次与人谈话,要学会“刻意”去引用你最近所读之作里的名言警句或者思想内容,只有这样,你的智慧才能够在生活中得以展现!

5、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书本的知识和方法不一定对所有人适用,它只是作者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大众化的知识。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得瑟的女爵

得瑟的女爵

读书是读不出智慧的。读书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你需要思考,分析,总结,萃取,吸纳……然后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了智慧。我认为,智慧最重要的来源是思考,世界上没有天才,只有善于思考的人。

volvo

volvo

智慧是一个很空泛的词,你指的智慧是什么呢?重点在于你有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

秋叶大叔在头条电商训练营中跟我们说过一句话:提问是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不要提能检索到的问题,不然成长的速度会很慢。表面看大叔强调的貌似是:可以检索到的问题,但实质是让大家不要产生依赖别人的心理,有问题要自己多思考,想办法解决。

问这个问题的书友,你一定没有自己斟酌过你这个问题,你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定义你所认为的“智慧”。

其实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这3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那么评估你的学习是否有效就特别简单了:学习之后,你的认知有没有得到改变?你的行为有没有改变?如果你学了一年的英语,面对外国友人的时候依旧哑口无言,那你的学习就是无效的。

读书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读出智慧,就意味着要内化成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升级读书方法,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我们经典的读书方法是:阅读+画线+摘抄,这种方法把书拆分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因此我们的大脑需要单独记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但是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记忆这样孤立的信息,因此我们经常会忘读过的书,还美其名曰:你读过的书都留在骨髓里,成就了今天的你。试问,你连书中内容都忘了,它要如何成就呢?

我们的大脑记忆的过程,会将新信息和旧经验结合到一起。把这个理论运用到极致的是宫殿记忆法,它的原理是:构想一个熟悉的场景,然后把要记忆的内容放在场景中。例如:你要记住“B6”,最好的方法不是记住它,而是想象一位大胸(像B)、有6块腹肌的美女。

当然,读书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记住,而是记住之后开始行动。读完一本书,可以列一个行动的清单,不求多,但是列出来的都要做到。哪怕只改变了生活中的一点,也值回了书价。

我是大学生读书达人喵咪爱上鱼,阅读这条路,约吗?

榴莲de酥

榴莲de酥

读书要读出智慧,说明你理解了并记住了,并最终去行动,三步是一体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

可是听起来不是很有可操作性,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呢,在我看来,首先学会阅读,然后做笔记的过程中去理解并记住,最后当然是行动,如果你不行动说明你只是流于形式做笔记,并没有深刻地理解书里的智慧。

整好最近做了一本书的笔记,故贴下来,希望帮到大家。


日本人写的工具书有个特点,就像西餐厨师做菜一样,它会精确地告诉你每一步会怎样做:

你该准备哪些东西;

你第一步怎样做;

第二步到最后一步应该怎样做。

所以明明可以用一页纸说完的操作方法,他们会写成一本书。

但是,正如麦当劳的味道全球都差不多,可预测但是很稳定,已经配制好最好的秘方,所有店面直接照用即可,即使是不会做菜的人按照菜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不会出现中餐厅那种由于菜单上“少许”“少量”等模糊性描述导致餐厅菜品质量良莠不齐,而笔记术显然需要像西餐厨师的菜单一般事无巨细、一一告知,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毫无疑问做到了这一点。

通过一个下午的阅读,仔细地整理了重点及可以照搬的方法,发现立马可以上手使用,真是很不错的一本工具书,而且即使原本不会笔记术的人也会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书中的原则,成为信息整理达人。

作者在一开始就强调了一个原则,即简洁,无论是小到笔记本的选择还是最重要的笔记记录方式,整本书都是围绕这个原则发散。

第一章开宗明义,所有记录放在一个笔记本里就好。可能是性格使然,大多数人,尤其是女生总是追求一种仪式感,学习笔记得分好几个本子来记录,笔也得准备好几种颜色来勾勾画画。但是因为不在一个本子里,本子分开放的时候不一定能及时找到,所有的笔也并不是随身携带,再加上笔记设计不合理,久而久之会产生有种应付的感觉,感受不到记录的好处进而流于形式甚至放弃记笔记。

作者奥野宣之非常感同身受地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强烈建议将所有笔记放在一起,不分门别类,而是以时间为序尽情记录,不管是电影票、车票、某篇文章、会议记录、自己的想法、打印的照片,都可以放在同一页,这样似乎像一锅大杂烩,但是很多属性模糊的笔记很难分类,还耗费精力,所以干脆放在一起,还有平时出去或许无法用笔记本,用小纸片记录也可以,到晚上再粘贴到笔记本上,无论是小纸片或者小纸条,甚至是餐巾纸或者名片也行,统统粘贴到笔记本里,如作者所说“笔记本就像是个玩具箱,当你想找玩具时,只要你把所有玩具放在箱子里,你总会找到的。”

在我看来,这种方法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给自己造成太大负担,以时间为序写笔记,想写什么写什么,想贴什么贴什么,想找的话也能按照时间推断位置,最重要的是,你会发现指尖流逝的日子仿佛有了具象化的概念,是笔记本里的一条条笔记、一张张纸片或者一张张照片,里面记录了自己存在过的证据,即使脑子里已经忘记了,但是笔记本里的东西会将所有的记忆一一复活。

第三章主要是讲如何高效率的记笔记,我觉得非常有用的一点莫过于将常记的内容符号化,标在每一段的最前面,之后好检索,比如:

R——阅读:读过的孰的标题、感想、集锦

M——电影:看过的电影的标题、感想、印象深刻的台词

T——电视:看过的电视的标题、感想等

P——计划:工作上想尝试的计划、一查觉得很有趣的内容、感觉可行的方法

A——想法:想做的事、改良改造方案、妄想

E——饮食:吃过的、喝过的东西

素——素材:想对他人说的话、想写到网上的话、想用在什么地方的句子

会——会议:访谈、会议中的记录

然后还进一步建议可用“葱鲔火锅式”的笔记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 将他人的发言、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等“来源于外部的信息”标上“○”再逐条书写;

2. 对这些信息产生的感想、自己想说的话,用“”标记后再写;

3. 不断重复1、2的内容。

还有很多很细微却很实用的小方法作者也在书中列举了出来,读了以后确实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这两天在电影院里看羞羞的铁拳中马东说的那句话,“有没有一种恍然大明白的感觉”,如果用英语说,那就更贴切了“a A-Ha moment.”

不过,肯定会有人疑问,那最后查找怎么办?我之前记笔记的时候也有这个困惑,一个笔记本还好,但是当有很多个笔记本的时候,想查找某条记录就很难也很麻烦了。还好,作者在书中列出了详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证明,光看他的图一脸懵,但是听他解释完,又是一个“a A-Ha moment.”

针对单独的笔记本可以在内页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制作一个索引表或设置标签、在切口涂色。

那么万一笔记本累计到十本甚至上百本怎么办呢,显然作者也想到了。正如之前作者所说在记录的时候可以建立索引数据,比如:

001(笔记本的编号) 161023(年月日编号) 笔记标题

010(笔记本的编号) 171003(年月日编号) 笔记标题

然后将其中重要的数据纳入Excel文档,因为记笔记一旦形成习惯,很有可能一年下来就积累数个笔记本,而作者写了十年已经积累了上百个笔记本,所以他只将重要的内容放到Excel表格里,比如:

l 认真书写的读书笔记

l 想重读的书评

l 在年初等特殊时期仔细考虑过的事情

l 较长的构思和设想

l 旅行的游记

l 聆听演讲和研讨会的笔记

相信按照作者奥野宣之的方法做下来,像他一样做一个信息整理达人并不是一件难事。

而我在做学习笔记以及写书评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一种想试试的悸动,于是立即试着将公众号里看到的好句子、英语单词、自己的想法以及其他抄录了一遍,用久了电子笔记本,突然手写有种莫名的好感,而且作者说得对,手写会记得更清晰,更有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感觉。

如何读出智慧,希望你已经受到启发~

lovesasa929

lovesasa929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