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不光是阅读软件,都是搞网文的,当然不止是你所说的网络言情了。。。
悠读文学网在线阅读
Grace
1.
因为鲁迅的杂文对当时社会的鞭策和批判力是最强的。他的散文、诗歌、小说大多是对中国不争社会的个人愤懑。且杂文内容精炼像把短刀,而小说和其他的文学形式大多太过婉转,还需要读者再去静下心来体会。而杂文就要直接的多,成文速度也比较快。
韩寒对时事的批评也是靠杂文,价值不同但意义相近。
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所周知,“曲笔”原是旧中国反动政治迫害的产物,鲁迅在《花边文学》的序言里,曾经这样说过:“那时可真厉害,这么说不可以,那么说又不成功……在这种明诛暗杀之下,能够苟延残喘,和读者相见的,那么,非奴隶文章是什么呢?”知道这个情况,我们就了解鲁迅的一部分杂文,所以采用“曲笔”,原是迫不得已的。有人把“曲笔”当作鲁迅笔法,好像鲁迅一贯喜欢用这种方法写作似的,这是很大的误解。实际上,只要有可能,鲁迅总是竭力把文章写得明白晓畅的。“曲笔”既是政治迫害的产物,那么它就不是一种有成规可循的艺术手法,它需要适应不同的题材,对付不同的政治环境,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有全篇用隐喻的,如现代史。内容写变戏法,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向观众榨钱,今日这班人走了,明日那班人又来。全文没有一句话涉及当时的政治,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现代史。有全篇用反语的,还有说故事,引古喻今等多种方法。对于这类杂文,我们主要认识它的战斗作用和意义,而不必去学习它的隐晦曲折的形式,因为今天已经根本不同于鲁迅所处的时代。
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这除了思想内容的先进、深刻,有助于他在艺术上的发现以外,还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此外,他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构思和锤炼,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笔”。他曾这样说:“人家说这些短文就值得如许花边,殊不知我这些文章虽然很短,是绞了许多脑汁,把它锻炼成极精锐的一击,又看过了许多书,这些购置参考书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来,是并不随便的。”①这种艰苦劳动、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让我们认真地学习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好地发挥杂文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吧。
2. 提要:郁达夫是一个在创作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在开始创作以前就有了丰富充实的准备,他作品的“时代病”的暴露、“自叙传”的形式、强烈的主观抒情都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作品,他的早期小说真实地艺术地留下了异常复杂的时代侧影,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
关键词:艺术风格 中外文学 熏染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从1921年的《沉沦》发韧到1935年出奔的收笔,中间整整跨了15年。在这段悠悠的岁月里,郁达夫经过时代的洗礼与古今文化的过渡后,在创作上走过了三个阶段:早期,1926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成立了创造社,并决定出版创造季刊。从这一年开始郁达夫先后写了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等。后来,他陆续写下了茫茫夜、秋柳、风铃、茑萝行等自叙传小说。《沉沦》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创作以自叙传为主,强烈的主观抒情,感情忧郁的抒情笔调以及鲜明独特的现代色彩,表现了作者典型风格的成熟。中期,1922年郁达夫回国后,由于贫困事业的境遇,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开始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写出了最早描写工人生活的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小说以“故事”面目出现,使早期强烈主观色彩被明显弱化,显出客观与现实的趋势。晚期,1926年郁达夫南下广州,辗转后迁居杭州。这一时期以《迟桂花》为代表作,对艺术境界的刻意追求,是这一阶段最大的艺术特色。郁达夫一生创作小说50多篇,大致可分为以上三个创作阶段两种艺术风格,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与矛盾的人格理想,这样的分期与作者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基本一致的。下面主要介绍其早期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早期小说的艺术风格
1921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出版,当时“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像吹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无数青年的心”。[1]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之一。继《沉沦》以后,郁达夫写下的早期小说还有茫茫夜、怀乡病者、秋柳等等。这些作品的基本特色是通过青年的变态心理的刻画和情爱的苦闷与社会苦闷的描写,表现了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受到时代窒息的青年的内心的呼唤,表现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他们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他用大胆的描写反映了“时代病”,即青年的烦躁与苦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
⒈ “时代病”的暴露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出了“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口号,个性解放和表现自我的思想席卷了整个中国,广大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奋起打倒旧传统,怀有浪漫主义的冲动去歌颂爱情、憧憬未来。但他们大多数人都脱离群众,那就必然导致这场运动的失败,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反动势力又猖獗起来,个性解放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但是又找不到反抗黑暗势力的有力武器和出路,于是苦闷和彷徨就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时代病”。郁达夫对这种“时代病”的描写无疑是对旧制度、旧文化及反动势力的冲击,有其进步意义。
郁达夫小说中描写的“时代病”多是由于理想的破灭导致的。比如《沉沦》中的主人公的忧郁症,造成他这种忧郁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以为他一个人和别的学生不同”[2]而且“心思太活”[3],所以在他十七岁的时候进入美国长老会捐款创办的H 大学的预科以后,不满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礼拜三晚上有祈祷会,礼拜日不准外出”[4]等等,严重束缚了他个性的发展,“他的心里总有些反抗的意思。”后来他终于不甘服从退了学,又几经周转换了学校,但终于还是不得不退学,同时还由于家道中落等原因,使他蛰居在书斋里,“他的忧郁症的根苗,大约也就在这个时候培养成功的”。这说明主人公的病态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敏感和灵活的天性受到了封建的束缚,被社会所不容造成的,而后来他的“忧郁症”愈加严重,则是由于他在日本是出于“弱国子民”的地位,被人瞧不起、饱受凌辱的结果,显然这种时代病的根源在于社会。
郁达夫对于“时代病”的描写,往往和祖国的贫弱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后者是因,前者是果。作品中病态主人公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沉沦》的主人公在自杀前,还悲痛疾呼: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这呼声,是血与泪的结晶!是遭受了数不尽的屈辱和虐待后,发自肺腑的呼叫!主人公是一个悲剧,是由于国家的贫弱造成的悲剧。在郁达夫早期的小说茫茫夜、风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把这祖国的贫弱作为造成青年时代病的原因。在表现个性解放得欲望时,也显示出了爱国反帝的精神。在20世纪20年代初,文学作品中直接表现出反帝意识的作品还不多,因此《沉沦》等篇章在这方面就显得格外可贵。
⒉ 强烈的主观抒情
传统小说的写法,故事是小说的内核、情节是故事的具体叙述形式。郁达夫的小说,完全改变了小说的传统审美特征,将一种主观抒情带入了小说当中,“情之所发,不怕山的高,海的深,就是拔山倒海,也有所不辞”[5]。他说他写小说的状态“正如人感受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着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6]他的小说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情节完整与否、清晰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了;他的叙述目的,只是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被这种情调所感染,这导致他的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散文化。他的小说无论叙述是以第一人称还是一第三人称进行,都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在“看”,以主人公的心灵去“体验”,以主人公的口吻去诉说的。因此小说对事件的叙述,基本上不是情节的客观展示,而是伴随着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的倾诉,小说所展示的一切场景、冲突、细节,都带着主人公浓厚的主观色彩。读者直接感受的,不是故事,而是主人公强烈的情绪—读者是隔着主人公的主观情绪目睹事件与生活场景的。如《沉沦》中叙述的事件,都是主人公“他”以病态心理感受着的:“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因而“他每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病态的感受使他更加孤独和自卑,而不道德的行为加重了他的忧郁症,他常常在难以自拔的忧郁和绝望情绪中哭诉:“中国呀中国!你怎么就不强大起来”,“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里生出来的爱情!”郁达夫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在这样一种主观宣泄式的语言中叙事,因此他的小说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抒情方式。
⒊ “自叙传”的形式
郁达夫认为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有“自叙传”的色彩。翻阅郁达夫的几十篇小说,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我”,郁达夫认为以第三人称写出来的作品,往往会使“文学的真实性消失”。后来,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进一步明确了他的文学主张,他说:“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他再三强调:“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品艺术紧抱在一起,作品里的个性是绝对不能丧失的”。这里所指的个性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要保持独特的创作个性。读郁达夫早期小说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形式,同第一人称写“我”,即写作者,即使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也仍是他自己的化身。于质夫、黄仲则等等无不是作者的影子。大部分小说都直接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写本人的经历、遭遇和见闻,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起来读,基本上就是他的一条生活轨迹,这种写法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受日本当最流行的“私小说”的影响,那些小说通常以个人的生活为素材,写身边的琐事,或一时的感想,带有浓厚的自传性。1923年他编茑萝集时就在后记中写道:社会“压榨机”造成了一代青年的苦闷,“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因此它“只要赤裸裸的把握的心境写出”,郁达夫之所以要采取自叙传的形式,市委了暴露自己,从而暴露出一代青年的苦闷,反映人生和社会。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年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性格、心理、感情方式都极其相似,《沉沦》集中三篇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感伤青年的典型,而且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的典型。这个人物一露面就显得软弱,但又不甘沉沦,拼命挣扎,欲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想洁身自好又苦于情欲,他在探索理想,又耽于伤感,在绝望时他只能自杀。这些作品中都有郁达夫的影子,在《沉沦》的第三章中,对于主人公家乡的描写,以及他在家乡上中学时的种种经历,那简直就是郁达夫自己。然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具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又超越自叙传,由个人向外,拓展到社会,具有时代、社会的典型意义。
二、郁达夫早期作品风格的形成
郁达夫是一个在创作上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在开始创作前就有了丰富充实的准备,在中小学时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到日本留学以后,阅读了近千部外国小说,在创作上受外国作家影响较大。郁达夫早期小说开创了“自叙传”的浪漫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成为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潮流。“时代病”的暴露,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都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作品,真实地艺术地留下了异常复杂的时代侧影,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
⒈ 郁达夫少儿时期性格的形成
郁达夫于1896年出生于浙江富阳,他的家在他出生时就已经败落了。儿时的回忆在谁来说都是完美的一章,但对于郁达夫来说却尽是空洞,“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7]郁达夫在婴孩时期,母亲稀薄的乳汁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生长需要,然而,一个未曾发迹而又败落的家雇乳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终,郁达夫因为营养不良而常年生病,只是“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累得筋疲力尽,到了我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死.”[8]他守寡的母亲不得不每天外出工作承担父亲的责任,两位兄长又在外地读书,而祖母则日夜“在动着那没有牙齿的扁嘴念佛念经”,在他孤独的童年里,日日和他在一起的、有时候也讲些故事给他听、非常疼爱她的、却是一位忠心耿耿的使婢翠花。这个有着可爱名字的翠花才比郁达夫达十岁。
郁达夫回想他童年生活时,总要提起那时家境贫穷,似乎他的敏感、孤寂、多愁善感都直接因受尽贫穷折磨的童年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这种性格特征,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都有所体现。如《沉沦》中的主人公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于男女问题表现出敏感的反应都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
⒉中小学时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熏染
郁达夫有着厚重的文学功底。郁达夫七岁进入私塾读书,在小学时就读过四史河许多唐诗而天性聪慧的他又很善于在其中汲取营养,郁达夫“九岁题诗四座惊”。小学毕业那年的夏天,又读了《红楼梦》和六才子书,在以后的学生时代古典文学给与郁达夫的几乎是精神上的支持。郁达夫第一次离家远行到杭州求学,由于前都花光在上酒楼和游览上只好转向收费比较便宜的学校。在那个学校的半年里,他很是寂寞,又由于是第一次离家远行,满怀思乡的情绪。只有用看书和写诗来消愁解闷。在自传中,郁达夫回想自己落落寡欢的孤独的中学时代时曾经写道:“真正指示我以做诗词门径的,是留青新集里沧浪诗话和《白香词谱》。《西湖佳话》中的每一篇短篇起码我总读了两遍以上,以后是流行本的各种传奇杂剧了,我当时虽则还不十分欣赏他们的好处,但不知怎么,读了之后的那种朦胧的回味,仿佛是当三春的天气喝醉了几十年的醇酒。”[9]很显然,这些古典诗集、传奇、杂剧中的情节使郁达夫陶醉,也给郁达夫以做诗的灵感,使郁达夫又独特的审美情趣。郭沫若曾经说过:“他似乎很喜欢清代的诗人黄仲则,它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在学他,他的短篇小说《采石矶》便是以黄仲则为主人公,而其实是‘夫子自道’”[10]。由此可见,郁达夫与古典作家的独异关系可见一斑,《采石矶》中黄仲则实际上有作者的影子,他这种对古典文学的深入学习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不仅滋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为其以后他入文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留学日本,与达夫接受了东洋、西洋文化
1913年郁达夫跟随其兄长郁华赴日本,考取了高等学校的预备班,会得了官费留学的资格。20世纪初的日本式中国学生的乐土,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及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为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上提供了素材。最初,郁达夫学的是文科,但由于兄长的劝告,又专为学医科,郁达夫与鲁迅及其他人一样,最初是被西方的科学所吸引了,但是他的兴趣很快便转向西方文学上去,又改学文科。他在名古屋读中学时,看了超过1000部的小说,同时还接触了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特别是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思潮和西方感伤主义的影响,在他的审美情趣中不排斥感伤主义,甚至把感伤主义作为“文学的酵母”予以肯定。郁达夫的早期小说处处浸润着的是一种浓浓的、挥不去抹不开的感伤氛围。在作品中善于以景写情,也善于以情写情,用感情来统一风景和心理,着意给作品渲染一种忧郁哀愁的氛围。如怀乡病者中:“在这样的消沉状态中的于质夫朝了窗,看看白云往来的残春的碧落,听听硬化小片无风坠落的微声,觉得眼前起了一层纱障……好像在做梦似的呆呆地不知坐了多久……”。这段描写有景有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哀景衬哀情,成功地渲染了一种哀愁的艺术氛围,作品中的感伤的呼号与叹息感染者同代青年。郁达夫的这种主观抒情以真实感染读者,颇能叩击人的心扉。其次,受19世纪强调主观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从18世纪浪漫主义的卢梭那获得的自我忏悔的道德资源,1921年至1926年风靡日本大胆暴露私生活的“私小说”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西方早期现代派的内心独白等学习的重视性心理的描写,使郁达夫轻易学会怎么样去描写本质上传统但表面颓废和衰落的传统人物及其心理活动,用强健大胆的文句去写别人不敢写的人生。直接促使郁达夫提笔的却是北方巨人屠格涅夫,“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这在我也许是和别人不同的一种特别的偏嗜,因为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的绕腮胡长的满满的北方巨人的影响。”[11]
如果说,郁达夫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理解源于日常生活的接触和熏染的话,那么他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则主要是通过文学活动受到的影响,再加之郁达夫敏感及多愁善感的天性,很容易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感受顺利地写入他的文学作品,并且情感是自然、坦诚、率真的,是他心声的吐露。郁达夫一起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鲁迅并称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的双峰”。如果说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开山,那郁达夫则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郁达夫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2]、[3]、[4] 郁达夫:《沉沦》,郁达夫经典小说集
[5] 郁达夫:文学概说,《郁达夫文集》第5卷 花城出版社 1982年版,第82页
[6] 郁达夫:忏余独白,郁达夫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46页
[7]、[8] 郁达夫:《悲剧的出生》,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故都的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353页
[9] 郁达夫:自传之六
[10]
[11] 郁达夫:屠格涅夫的问世以前 ,《艺文私见》
郁达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满浪漫主义感伤色彩的小说、散文和诗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创作历程,也表现出“五四”以来一个复杂而不平常的现代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一种单纯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挞自己,使这些作品对读者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又同意李初梨所说,“达夫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并把郁达夫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概括为“卑以自牧”(论郁达夫、再谈郁达夫)。
郁达夫才华洋溢,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虽身为“五四”新文学健将,思想上属于激进的民主主义,但在文学创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纪末欧洲文学的影响,本人又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深深沾染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刘伶等竹林七贤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处世态度。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因此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富有才能、力求进步的知识分子艰苦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普遍的苦闷心理和关于人性解放的强烈的呼声。胡愈之曾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
3.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 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原贴:在线急求!文学作业!
萌一
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
而读流行文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不过重要的是你要懂得把握什么是真正的经典,什么是好的流行。
现代流行的通俗作品虽然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我不是说先锋文学一定就好,甚至比经典名著要好。名著中总有许多文化的积淀,许多伟大的人就是在名著中成长起来的。到底什么才是名著?什么才有资格被称为名著?我个人带有某种感情色彩地想到:名著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认为有价值的书籍。那么,没有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有价值的书籍,是否就不值得阅读了呢?我们的父母、老师、学校,一味地推荐他们认为“保险的书”、“有道理的书”,这些书到底好不好先不说,孩子们还没看就会产生厌倦感甚至逆反心理。
中国在翻译引进外国文学方面,比她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慢得多。以至于许多人知道日本人村上春树,而不知道作家博尔赫兹。推荐鲁迅的作品我是坚决支持的,而且以后要更加支持,他是中国的麦田里最具锋芒的一根。
喜欢古典名著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会说只喜欢少年的小说而不喜欢大人的小说,因为我认为看名著并没有少年或成年之分。之所以有部分学生会不喜欢古典名著,我认为是因为这些人的认识尚浅,不能说成人的立场统统都是错的。 我不仅喜欢看《领导者》《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人物传记,也喜欢古典名著,我记得我在看《三国演义》时觉得书中语言运用非常独特,不同于国外名著也不同于国内现代名著,其简练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内容让我为之疯狂,那一段时间脑内净是张飞关羽刘备什么的,而且那一段时间写作时,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吾汝什么的。就积累语言词汇精华而言,古典名著比现代小说更有价值。我都喜欢读《格列佛游记》,被它少有的华丽语言所吸引,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内容,所以在当天借来,一个晚上便看完。
流行和时尚贴近我们
对于老师的观点,我举一只手赞成。
对于现在我们这种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宝贵知识财富,很多都在前人所留下的名著中。名著中,有着引人入胜的环境描写;有着令人深思的人生道理;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观念等等。所以,读名著能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学又要回避名著呢?我的看法是,在名著中,我们找不到会引起我们兴趣的东西,名著所描写的东西,离我们太遥远。名著名著,就是在经过时间与历史的磨练所遗留下来的真品。它里面所写的,离我们已经有了时间的距离,它之中的生活,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经历着的社会,它所写的穷与富,同样在我们这个生活中是不常见的。这类描写是以前的社会,是以前的压迫,是以前的表达。
而能够吸引我们的又是什么的阅读呢?就是流行和时尚。或许在成年人的眼里,在父母的眼里,在老师的眼里,我们的这种选择,只是庸俗和平凡,只是无用的吸收。但在我们的眼光里,这又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它写的贴近生活,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更加符合了我们的口味,让我们有读下去的欲望,就像我们现在明知道麦当劳、肯德鸡是“垃圾”食品,但是我们还是会去津津有味地吃它。
让学生自主选择
我们大多不读名著,偏偏去读在校园里风行一时的《哈利波特》。什么原因?名著读起来十分无聊,使人读不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读,就拿《西游记》来说:故事无非是说有一群怪兽贪吃,抓了唐僧就走,而每次又不吃,等着孙悟空来救,最后怪兽输了。每次的故事无非如此,甚无新意,我读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读。的确,名著中也是多种智慧的结晶,如《红楼梦》中便包含了许多玄机,但哪里花得起时间去一一破解?而且,只要是名著,便是厚厚一大本书,加上书中偶尔出现一些精彩的句子,如此而已。
如果让我选,我会选那些短一点的,文字较活泼幽默的。那样读起来,既轻松又有意思,内容不要总千篇一律。现在许多被专业人士认为是“垃圾”的食品,仍有许多人读,可见其好处,因为其中包含生命的,而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一文不值,多读始终有好处。
我认为读书讲兴趣,没兴趣,读啥书也觉无味,我喜欢看童话、笑话、大话、有些人喜欢散文,有些人喜欢诗歌……无论如何,只要读了,就是开卷有益,老师应放开来,让学生自主选择,所以什么书都读一读,才能得到更多,喜欢的精读,不喜欢的泛读,没兴趣的不读,一切只要你喜欢即可!
选择有益的书籍阅读
知识无边无际,全世界每天出版的图书就有几万、十几万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永远无法通晓所有的知识,所以,我们要选择对我们最有益的书来读。
在调查中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武侠、言情小说以及卡通漫画、科幻、恐怖、休闲方面的书,如:《三重门》、武侠传奇、文摘、《意汇》等等。的确,每种书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如:言情小说语言优美、文笔流畅;武侠小说,语言形象、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侦探小说情节生动、推理缜密、布局扣人心弦。可是读这些书籍,你有多少受益,你学到多少知识呢?
大部分都是无效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加上这些书故事情节性太强,内容低级、庸俗,同学们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很容易陷入故事情境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上课、上自习时也想看的现象,这样肯定会影响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因为痴迷武侠小说中的“侠”、“义”而参与打架斗殴,痴迷言情小说而过早谈情说爱耽误学业的例子。据老师反映,去年高三有位成绩优秀的同学,就是因为沉迷淫秽书籍,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最后连二榜大学都没考上。
建议同学们多看看中外名著。而许多同学对名著有畏惧感。一位同学在调查表中很中肯谈了自己的看法:“名著的部头巨大,情节冗长,节奏缓慢,书中所写的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的关系难以理解”。但是,同学们,经典名著是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它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无与伦比。它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受到读者和时间的长期检验,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流传下来,它的语言、它的情节、它的人物形象,对读者产生的震撼力,远不是现在的流行文学所比得了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我们要读的二十种著作,《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复活》、《欧也妮·葛朗台》、《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同学们你自问一下,你读了其中的几种?你再思考一下,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yangsiyar
重生之墨华灼灼、兰少的呆萌纨绔妻、呆萌配腹黑:欢喜小冤家、重生缘来是你、大神争宠记、学做白莲花、就这样爱(咳咳肉较多)
望采纳~\(≧▽≦)/~
樱流
丽江-驼铃
O莉薇亚
刘宇
miko_yehu
悠游的鱼
文字是用来传承经验的。随着文字表达形式的丰富,就形成了文学(我的猜测)。文字记述,这种东西有实用性的应用文,有文学。文学可以供我们欣赏,促发我们思考,实践,获益非浅,对我们的行为,道德准则具有指导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是具有高级实用性的文字记述形式。 这种形式赋予后人经验(文化),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作为个人,你读了文学作品,提高了你的修养,提高了对人生的认识。 对于社会,从欧洲的启蒙运动中,你可以估量文学的作用了。
所以,读文学,于己于社会,都是十分有益的。
原贴:读文学为什么觉得很有兴趣
jelson_f
原贴:塔读文学的软件简介
nice米老鼠
还有,文学对人的熏陶是潜移默化,多读、多思,久而久之,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心胸变得宽阔,气质变得优雅。
原贴:请问为什么要读文学
阿桃蜜
作为个人,你读了文学作品,提高了你的修养,提高了对人生的认识。 对于社会,从欧洲的启蒙运动中,你可以估量文学的作用了。
所以,读文学,于己于社会,都是十分有益的。
原贴:请问为什么要读文学
背包去猫城
原贴:塔读文学的详细解读
洛凝L
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原贴:塔读文学好看?
dewin
原贴:塔读文学的介绍